登陆注册
5822200000009

第9章 陆澄录(4)

先生曰:“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若不用克己功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今人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之有?且待克得自己无私可克,方愁不能尽知,亦未迟在。”

译文

陆澄问:“尽知然后才可以谈及诚意。现在天理私欲还不能完全明白,怎么能在克己上用功呢?”

先生说:“人如果真的踏实践行不断用功,那么人心中对天理的精深微妙,能够逐日增进认识,对私欲的细小隐微,也能够逐日增进认识。如果不在克己上下功夫,整天也就是说些空话而已,终究无法看到天理,也终究无法明白私欲。这就像人们走路,走一段路,方才认得一段路,走到歧路口,有疑惑就询问,问了再走,这样才能逐渐到达想要去的地方。现在的人不肯存养已知的天理,不肯摒除已知的私欲,却只管发愁不能完全知道的事,只管说空话,有什么好处?等到克得自己没有私欲可以克除,再发愁不能完全知道的事,也为时不晚。”

陆澄录五十二

问:“道一而已。古人论道往往不同,求之亦有要乎?”

先生曰:“道无方体,不可执着,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如今人只说天,其实何尝见天?谓日月风雷即天,不可,谓人物草木不是天,亦不可。道即是天,若识得时,何适[173]而非道?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所以不同。若解向里寻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亘古亘今,无终无始,更有甚同异?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又曰:“诸君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

译文

陆澄问:“道就是一。古人谈论道,见解往往不同,求道是否也有要领在呢?”

先生说:“道没有方向和形体,不可执着,拘束于文义之中求道,离道的本意就远了。现在的人只说天,其实哪里见过天呢?认为日月风雷是天,是不对的,认为人物草木不是天,也是不对的。道就是天,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什么都是道。人仅凭借自己的片面见解,认定道只是这样,所以道才有所不同。如果知道要向深处探求,明白自己心体,那么就无时无处不是这个道,古今交错,不分始终,又有什么异同?心就是道,道就是天,明白了心也就知道、知天了。”

先生又说:“各位要想实际看到这个道,必须要从自己心中体会认识,不借助心外寻求,才可以。”

陆澄录五十三

问:“名物度数,亦须先讲求否?”

先生曰:“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自然无施不可。苟无是心,虽预先讲得世上许多名物度数,与己原不相干[174],只是装缀临时,自行不去。亦不是将名物度数全然不理,只要‘知所先后,则近道’。”

又曰:“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如夔之乐,稷之种[175],是他资性合下便如此。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到得纯乎天理处,亦能‘不器’[176]。使夔稷易艺而为,当亦能之。”

又曰:“如‘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皆是‘不器’。此惟养得心体正者能之。”

译文

陆澄问:“名称、实物、仪则、数目,也需要先研究吗?”

先生说:“人只要能成就自己的心体,那么就能在其中应用了。倘若心体已经存养得果真有了未发之中,自然也就有发而中节之和,自然是什么都可以做。如果没有这样的心,即使事先能够研究世上许多的名称、实物、仪则、数目,与自己原本并不相关,只是临时的点缀装饰,自行不去。这也不是完全不管名称、实物、仪则、数目,只要‘知道所做事情的先后顺序,就接近道了’。”

先生又说:“人要根据自己的天赋造就自己,才是他所能做的事。比如乐官夔擅长音乐,后稷弃擅长种植,这是他们的资质天性如此而造成的。造就一个人,也只是要他的心体天理纯粹。运用事物的时候,都从天理上生发出来,然后才可以称为‘才赋’。达到天理纯粹的境界,也能‘用途不局限于一个方面’。让夔和稷交换才能,应当也是能够做到的。”

先生又说:“例如‘平素富贵,就做富贵时该做的事。平素患难,就做患难时该做的事’,都是用途不局限于一个方面。这只有心体存养得纯正的人才能做到。”

陆澄录五十四

“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177]时先生在塘边坐,傍有井,故以之喻学云。

译文

“与其得到数顷大但没有源头的池塘水,不如得到数尺大但有水源的井水,这样生机就会无尽。”当时,先生在水塘边坐,旁边有井,于是用它们来比喻学问。

陆澄录五十五

问:“世道日降,太古时气象,如何复见得?”

先生曰:“一月便是一元。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178]

译文

陆澄问:“现在世风日下,远古时期的气象怎么能再看到呢?”

先生说:“一个月就是一元。人平常日出时起身坐定,还没有与事物接触,这时心中的清明景象,就像是在伏羲时期见游一样。”

陆澄录五十六

问:“心要逐物,如何则可?”

先生曰:“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职[179],天下乃治。心统五官[180],亦要如此。今眼要视时,心便逐在色上。耳要听时,心便逐在声上。如人君要选官时,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调军时,便自去坐在兵部。如此,岂惟失却君体?六卿亦皆不得其职。”

译文

陆澄问:“心要追求外物,应该怎么办?”

先生说:“人世君主庄严临朝,清简为政,六卿分掌职责,天下就安定太平了。人心统领五官,也要这样。如今眼睛要看时,心就追求色相。耳朵要听时,心就追求声音。就如人世君主要选官的时候,就亲自到吏部去。要调动军队的时候,就亲自去坐在兵部。这样,岂不是有失君王的身份吗?六卿也都无法尽到他们的职责了。”

陆澄录五十七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

译文

善念萌发,要有所了解,有所扩充。恶念萌发,要有所了解,有所遏制。知道扩充善念遏制恶念,都是志向,是天赋的智慧。圣人只有这些,学者应该存养这些。

陆澄录五十八

澄曰:“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闲思杂虑,如何亦谓之私欲?”

先生曰:“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寻其根便见。如汝心中决知是无有做劫盗的思虑,何也?以汝元无是心也。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着[181]有甚闲思虑?[182]此便是‘寂然不动’[183],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184],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译文

陆澄说:“好色,贪财,慕名这些心思,固然是私欲。但像是闲思杂念这些,为什么也称为私欲呢?”

先生说:“这些毕竟还是从好色,贪财,慕名等的根源上生发的,自己寻求这些根源就能发现。比如你心中一定知道自己没有做盗贼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你原本就没有这种心思。你如果对财物美色名利等等的心思,全都像不做盗贼的念头一样,消灭干净,彻彻底底只是心的本体,有什么闲杂思虑呢?这就是‘寂然不动’,就是‘未发之中’,就是‘廓然大公’,自然也就‘感而遂通’,自然能够‘发而中节’,自然可以‘物来顺应’。”

陆澄录五十九

问“志至气次”[185]。

先生曰:“‘志之所至,气亦至焉’之谓,非‘极至次贰’之谓。‘持其志’,则养气在其中。‘无暴其气’,则亦持其志矣。孟子救告子之偏,故如此夹持说。”

译文

陆澄向先生请教“志至气次”的问题。

先生说:“这是说‘心志所到达的地方,气节也跟着到达’的意思,而不是‘心志是极致,气节次之’的意思。‘坚持心志’,存养气节就在其中了。“气节不出现问题”,也就是坚持心志。孟子为了拯救告子的偏见,所以才这样辅助着解释。”

陆澄录六十

问:“先儒曰:‘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186]如何?”先生曰:“不然,如此却乃伪也。圣人如天,无往而非天。三光之上,天也,九地[187]之下,亦天也,天何尝有降而自卑?此所谓大而化之也。贤人如山岳,守其高而已。然百仞者不能引而为千仞,千仞者不能引而为万仞,是贤人未尝引而自高也。引而自高,则伪矣。”

译文

陆澄问:“先儒说,‘圣人的道行,一定是自我减损而谦卑的。贤人的言论,则是自我推举而高看的。’这句话怎么样?”

先生说:“不对,这样就是虚假诡诈的。圣人就如同天,无论到哪里天都在。日月星辰之上,是天,三界九泉之下,也是天,天什么时候自我减损而谦卑了呢?这就是所谓的大而化之。贤人就如同山岳,保持着它的高度而已。但是百仞高的山岳不能延长变成千仞的高度,千仞高的山岳不能延长变成万仞的高度,这就是贤人从未自我推举而高看。自我推举而高看,就是虚假诡诈了。”

陆澄录六十一

问:“伊川谓‘不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188],延平却教学者看未发之前气象[189]。何如?”

先生曰:“皆是也。伊川恐人于未发前讨个中,把中做一物看,如吾向所谓认气定时做中[190],故令只于涵养省察上用功。延平恐人未便有下手处,故令人时时刻刻求未发前气象,使人正目而视惟此,倾耳而听惟此,即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功夫。皆古人不得已诱人之言也。”

译文

陆澄问:“伊川先生(程颐)说‘不应在喜怒哀乐没有生发出来之前追求中和’,延平先生(李侗)却教导学者注意没有生发出来之前的气象。这两种观点怎么样呢?”

先生说:“这都是对的。伊川先生惟恐人们在没有生发出来之前追求中和,把中和当成一件事物来看待,就像我曾经说过的把气节坚定当作中和一样,因此教导大家只在涵养省察上用功。延平先生惟恐人们没有下手之处,因此教导大家时时刻刻追求没有生发出来之前的气象,让人正眼相看、侧耳而听的都只是这种气象,就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功夫。这都是古人不得已教导众人的话。”

陆澄录六十二

澄问:“喜怒哀乐之中和,其全体常人固不能有。如一件小事当喜怒者,平时无有喜怒之心,至其临时,亦能中节,亦可谓之中和乎?”

先生曰:“在一时一事,固亦可谓之中和,然未可谓之大本达道。人性皆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岂可谓无?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则其本体虽亦时时发见,终是暂明暂灭,非其全体大用矣。无所不中,然后谓之大本,无所不和,然后谓之达道,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曰:“澄于中字之义尚未明。”

曰:“此须自心体认出来,非言语所能喻。[191]中只是天理。”

曰:“何者为天理?”

曰:“去得人欲,便识天理。”

曰:“天理何以谓之中?”

曰:“无所偏倚。”

曰:“无所偏倚,是何等气象?”

曰:“如明镜然,全体大用[192],略无纤尘染着。”

曰:“偏倚是有所染着,如着在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上,方见得偏倚。若未发时,美色名利皆未相着,何以便知其有所偏倚?”

曰:“虽未相着,然平日好色好利好名之心,原未尝无。既未尝无,即谓之有,既谓之有,则亦不可谓无偏倚。譬之病疟之人,虽有时不发,而病根原不曾除,则亦不得谓之无病之人矣。须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一应[193]私心,扫除荡涤,无复纤毫留滞,而此心全体廓然,纯是天理,方可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

同类推荐
  • 易经与辩证法杂说

    易经与辩证法杂说

    本书所讲“易经”,包括“经“和“传”,行文时或注明“经”,或注明“传”,或注明为后来学者论述,或总称“易经”或“易学”。全书收录了略说易经与辩证法、易经的对立统一律、易经的质量互变律、易学循环论的再认识——否定之否定律等近40篇文章。
  • 荀子的辩说

    荀子的辩说

    荀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争的时代。在这种战争的背后,有一种更隐秘的“战争”,即诸子之间的激烈论争。从战国儒家的角度来看,论争主要表现为他们对其它学说的批驳。而荀子对诸子的批评更加广泛。由于其批评更具体且富于理性,因而更像是论辩(尤其对墨家)。在论辩中,他建立了一个低于儒家立场的价值平台,试图从这个非独断性的平台出发,通过一种更为对等的“讨论”,最终达成在观念上维护日渐衰落的传统生活方式(礼)的目的。
  • 智慧书(西方经典文库系列)

    智慧书(西方经典文库系列)

    巴尔塔沙·葛拉西安的《智慧书(青春典藏版)》由三百则格言警句构成,内容包含了如何知人、察事、观物、抉择及行动的策略。这些格言极其简洁、干练、坦诚,机锋四起,细细品蛛后更觉入木三分。本书旨在为人们提供能够身体力行的行动指南,指导人们如何获得成功,并在人格上臻于完美。本书适合细嚼慢咽,阅读时切匆贪多求快,而是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深加体味。一向吝于赞扬的哲学家叔本华将此书译成德文,并说:“这样的书,仅仅通读一遍显然是不够的,它是一本随时都能用上的书,简言之,它是一位终身伴侣。”而尼采则说:“关于精神道德之微妙,欧洲尚无比此更精美而兼复杂之作。”
  • 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先秦诸子百家,是后世思想学派的源头,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中国恢宏历史的结晶,塑造独立性格,传承灿烂文明,两者缺一不可。研习先秦诸子应注意:汲取各家学说要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与时俱进,学以致用。《史记》究天人之迹,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拜读应谨记:一、读史学做人,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二、读史学智慧,融会贯通,为己所用。
  • 宽容

    宽容

    房龙的《宽容》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探寻千百年来人类精神上“不宽容”的根由。书中记录了精神专制造成的恐怖残酷罪行,说明人类的进步过程其实非常缓慢,摧枯拉朽的运动往往带来新的不宽容。房龙提醒我们,宽容仍是一种奢侈品,我们现在仍与穴居部落的人相去不远。不宽容是暴民们自我保卫的一种方式,要做到宽容,人类首先需要战胜恐惧。
热门推荐
  • 穿越之丞相夫人

    穿越之丞相夫人

    在家打字的宅女,意外穿越到异界……而且还成为了堂堂的丞相夫人……与皇帝斗,与朝臣斗,与内宫妃子斗……不是将门之女,也没有穿成倾世王妃,一介宰相的夫人,会在异界捣鼓出一番什么景象?【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步步惊心(罪推理事务所)

    步步惊心(罪推理事务所)

    这是一部充满魔力的小说,故事险象环生、步步惊心。一起非法持枪案掀起连环阴谋,幕后黑手毒辣地掩盖真相,实录传奇警察和走私团伙的精彩交锋,带你揭开黑幕背后的惊天秘密。光明信仰与黑暗力量的对决,结局是毁灭还是胜利?
  • 溺宠至尊狂妃

    溺宠至尊狂妃

    她,温柔,令黑白两道都闻之色变的冷面杀手,代号“千面”,狠烈决绝,被组织放弃之后,一场意外,灵魂在柔弱不堪且被万千人唾弃的镇国公嫡女身上重生!他,冷澈,外人口中一无是处的病弱王爷,却无人知,真实的他,是怎样的光华万丈,拥有怎样足以睥睨天下的霸气。就在所有人都在看她与他这一段婚姻笑话的时候,却不知,她,不再是她!既然给她再生,那么这一世,她的命不再由谁掌控!她那溢放的光华,究竟令多少人恐慌,又令多少人为之倾倒。然而这一世,她想要的是自在的生活,偏偏,天不遂人愿。*当她夺回本属于她的地位,她居高临下地看着匍匐在她面前的人,不屑道:“想要我的镇国公府是吗?可以,这个女人任我处置,再把我娘从阎王那唤回来,我这镇国公府拱手送给你。”“妹妹,既然你这么喜欢抢姐姐的东西和男人,那姐姐就把这镇国公府里的男人都送给你如何?不知妹妹到时忙得过来吗?”看着悔恨不已的前未婚夫,她只是妩媚一笑,“在我眼里,你连废物都不如。”面对趋之若鹜的男人,她冷傲:“谁若赢得了我,我便休夫再嫁。”她可以狂傲地说,“这万里河山,我助谁,谁便可得到。”*当强势的她遇到强大的他,结果,究竟是谁征服谁?她说,她的温柔,只对于他。他说,他的冷澈,只有她能融化。男强女强,强强联合,宠文无虐,放心入坑。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你是否会为我而哭

    你是否会为我而哭

    【全本免费,放心入坑】【已完结短篇小说】这是一个少女和老师无法成真的故事。她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向老师告白,结果遭到拒绝,后来更遇到了交通事故,成为了‘鬼魂’。自称掌管人类生死的莫莫给了她复活的机会,要她在三十天内收集真心为她流的眼泪才能活下去……“你不是出了车祸吗?为什么你可以飘起来?”“如果我说我死了的话,你会信吗?”就算已经‘死’了,她对老师的喜欢还是不减一分一毫。在消失之前,究竟她能找到并且活下去吗?跟老师的恋爱能够开花结果吗?
  • 血葬苍穹

    血葬苍穹

    万古苍穹,去留谁定?无休的战乱,究竟因谁而起?诸天万界,谁主沉浮?众神的消逝,到底去了何方?一个被封印的世界,一个被诅咒的天地......一个神秘的少年,即将开启这惊世之谜!
  • 记者的感悟

    记者的感悟

    这么多年,我写了许多杂文、短评、述评、时评,也写了许多业务研究文章、采访体会、记下了自己的工作经历,还为各类培训班写过不少演讲稿。与采写消息通讯等本职业务相比,我对这类东西的重视程度并不低、所花精力并不小、所获的感悟并不少。因此,我一直希望将这些凝聚着我的心血、汗水的文字结集出版。现在,奉献给读者的,是继《记者的天空》之后又一部研究业务的书。
  • 中国电子政务十年(2002~2012)

    中国电子政务十年(2002~2012)

    本书从总体进展、体制机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地方典型经验及服务型政府建设等五个方面对过去十年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进行总结回顾,全面展现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与成就,并围绕重大决策、重点工程、模式创新、网站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通过对近40位电子政务有关领导、国内外专家和一线建设者的深度访谈,解读政策背景,剖析关键问题,探索下一阶段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与路径。
  • 仙道空间

    仙道空间

    新书《修仙从种红薯开始》已经发布,欢迎新老书友前来阅读!一个父母双亡的穷小子,偶得一神秘空间,踏上修仙大道,从此种灵草,炼仙丹,开商铺,练军阵,建立仙国……本文为修仙种田,凡人流,不种马。书友群:81519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