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22200000010

第10章 陆澄录(5)

译文

陆澄问:“喜怒哀乐的中和,就全体来讲常人无法全都具有。譬如遇到一件小事应当喜怒的,平时没有喜怒之心,到事情来临的时候,也能做到中和气节,也能称为中和吗?”

先生说:“就一时一事而言,固然也可以称之为中和,然而不能称之为最大的根本和普遍的规则。人性生来都是善的,中和是人人原本就有的,怎么能说没有呢?但常人之心既然昏暗而被蒙蔽,那么他的本体虽然也时时生发出现,终究还是明明灭灭,不是心的全体大用。无所不中,然后才能称之为最大的根本,无所不和,然后才能称之为普遍的规则,唯有天下的至诚,才能确立天下最大的根本。”

陆澄说:“我还没有明白‘中’字的含义。”

先生说:“这必须要从自心体察认知当中出现,不是言语能够比喻的。中就是天理。”

陆澄说:“什么是天理?”

先生说:“摒除私欲,就能识得天理。”

陆澄说:“天理为什么能称为中?”

先生说:“无所偏倚。”

陆澄说:“无所偏倚,是什么样的气象?”

先生说:“像明镜一样,通体大用,没有一点尘埃沾染。”

陆澄说:“偏倚是有所污染,例如污染在好色贪财慕名等事上,方才能够看出偏倚。若是没有生发之时,美色名利都还没有显现,何以能知道有所偏倚呢?”

先生说:“虽然没有显现,但平日里好色贪财慕名的心原本并不是没有。既然并不是没有,也就是有,既然是有,也就不能称之为无所偏倚。例如得了疟疾的人,虽然有时并不发病,但病根没有祛除,那么也就不能称之为无病的人。必须是平时好色贪财慕名等等一切私欲,全部扫除清理干净,没有一分一毫存留,而心中完全空寂,纯粹是天理,才能称之为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才是天下最大的根本。”

陆澄录六十三

问:“‘颜子没而圣学亡。’[194]此语不能无疑。”

先生曰:“见圣道之全者惟颜子,观喟然一叹[195]可见。其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见破后如此说。博文约礼,如何是善诱人?学者须思之。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颜子‘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即文王望道未见意[196]。望道未见,乃是真见。颜子没,而圣学之正派,遂不尽传矣。”

译文

陆澄问:“‘颜子死后,孔子的圣学就灭亡了。’我无法摒除对这句话的疑惑。”

先生说:“见闻孔子圣家道行最全面的,只有颜子,从他的叹息中可以看出。他说‘夫子逐步由浅入深地教育弟子,用文识让弟子变得渊博,用礼仪约束弟子的行为规范’,是勘破了之后才这样说的。文识渊博、礼仪约束,怎么是善于教导别人呢?学者必须要思考这个问题。道行的全体,即使圣人也难以对人说明,必须由学者自己修行,自己体悟。颜子说的‘虽然想要跟从学习,却无章可循’,也就是文王望见了道却像没有看见的本意。望见了道却像没有看见,才是真正的识见。颜子死后,孔子圣学的正宗学识,也就无法完全流传下来了。”

陆澄录六十四

问:“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著为物,是如此否?”

先生曰:“亦是。”

译文

陆澄问:“身的主宰是心,心的明敏是知,知的发动是意,意涉的对象是物,是这样吗?”

先生说:“也对。”

陆澄录六十五

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译文

只要时常存养本心就是学。过去和未来的事,思考它们又有什么益处呢?只是舍弃本心而已。

陆澄录六十六

言语无序,亦足以见心之不存。

译文

言语的混乱,也足以看出本心的缺乏存养。

陆澄录六十七

尚谦问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异。

先生曰:“告子是硬把捉着此心,要他不动。孟子却是集义到自然不动。”

又曰:“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译文

薛侃向先生请教孟子的“不动心”和告子的区别。

先生说:“告子是硬抓着这颗心,强迫它不动。孟子却是积善合道到心自然不动。”

先生又说:“心之本体原本是不动的。心之本体就是天性,天性就是天理,天性原本不动,天理原本不动,积善合道就是恢复心之本体。”

陆澄录六十八

万象森然时亦冲漠无朕,冲漠无朕,即万象森然。冲漠无朕者一之父,万象森然者精之母。一中有精,精中有一。

译文

万物丰盛时也空寂无形,空寂无形,就是万物丰盛。空寂无形是一的父亲,万物丰盛是精的母亲。一中有精,精中有一。

陆澄录六十九

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译文

心外无物。例如说,我心中生发孝敬父母亲人的念头,那么,孝敬父母亲人就是物。

陆澄录七十

先生曰:“今为吾所谓格物之学者,尚多流于口耳。况为口耳之学者,能反于此乎?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如今一说话之间,虽只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197]着不循,讲人欲来顿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后世之学,其极至,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的功夫。”

译文

先生说:“现在学习我所谓的格物之学的人,大多尚且还停留在口授耳闻的级别上。更何况专习口耳皮毛之学的人,能不这样吗?天理私欲,精妙细微之处必须时刻用力省察克治,方能逐渐有所发现。现在在说话的时候,虽然只是在讲求天理,不知道心里倏忽之间,已经产生了多少私欲。有偷偷萌发而无法查知的私欲,即使能够用力省察,尚且不容易被发现,何况只是空谈阔论,能全部查知吗?如今只管讲求天理,却放在一边不遵循着做,讲求私欲,却放在一边不摒除,怎么会是格物致知之学呢?后世的学问,即使到了极致,也只能做一个‘一时正义’的功夫而已。”

陆澄录七十一

问格物。

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译文

陆澄向先生请问格物。

先生说:“格,就是正。纠正那些不正的,让它们归于正道。”

陆澄录七十二

问:“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

曰:“然。”

译文

陆澄问:“知止,就是知道至善只在我的心中,原本不在心外,而后安定志向。”

先生说:“对。”

陆澄录七十三

问:“格物于动处用功否?”

先生曰:“格物无间动静,静亦物也。孟子谓‘必有事焉’,是动静皆有事。”

译文

陆澄问:“格物是要在动处用功吗?”

先生说:“格物不分动静,静也是物。孟子所说的‘一定要做集义养气的事’,是动静都有事。”

陆澄录七十四

功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诚意之事。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但正心修身功夫,亦各有用力处。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

译文

功夫的难处,都在格物致知上,这就是是否诚意的事。意诚,大体上心也就自然中正,身也就自然修养。然而中正内心、修养自身的功夫,也各自有用力的地方。修养自身是在已发,中正内心是在未发。心正则是中,身修则是和。

陆澄录七十五

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198]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199],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译文

从格物致知到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即使亲民也是明德的事。明德是此心中的德,也就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假使有一事一物失去安身之所,就是我的仁还有不完全之处。

陆澄录七十六

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便似老佛。[200]

译文

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就像道教、佛教的学说一样了。

陆澄录七十七

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201]

译文

至善,就是天性。天性原本没有一丝一毫的恶,所以称为至善。存留它,这是恢复天性的本来面目而已。

陆澄录七十八

问:“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则不为向时之纷然外求,而志定矣。定则不扰扰而静,静而不妄动则安,安则一心一意只在此处。千思万想,务求必得此至善,是能虑而得矣。如此说是否?”

先生曰:“大略亦是。”

译文

陆澄问:“知道至善就是我的天性,我的天性在我心中具备,我的内心是至善存留的地方,于是,也就不会像从前那样慌乱于向外寻求,心志也就能够安定了。心志安定就不困扰,于是就得安宁,内心静谧安宁就不妄动,于是就能安稳,安稳就能一心一意在至善上寻求。千思万想,务必要寻求得这种至善,这就能思考而得到至善了。这样讲正确吗?”

先生说:“大体上是这样。”

陆澄录七十九

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202],何墨氏兼爱[203],反不得谓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难言,须是诸君自体认出来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阳生,必自一阳生,而后渐渐至于六阳,若无一阳之生,岂有六阳?阴亦然。惟其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204]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弟为仁之本[205],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

译文

陆澄问:“明道先生(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为何墨子的兼爱,反而不能称之为仁?”

先生说:“这也很难讲明,必须由各位自己体会认知出来才能明白。仁是万物造化生生不息的天理,虽然遍布身边,无处不在,然而它的流动萌生,也只是逐渐出现的,所以说是生生不息。譬如,从冬至时,一阳开始产生,一定是一阳先产生,然后逐步到六阳的出现,如果没有一阳的产生,怎么有六阳呢?阴也是一样的。正由于有这种渐次的步骤,所以就有个开端的地方。正由于有这个开端的地方,所以能够生发。正由于有了生发,所以才有不息不止。譬如说树木,开始抽出嫩芽的时候,就是树的生长开端。抽芽然后长出树干,长出树干然后长出枝叶,然后是生生不息。如果没有抽芽,怎么会有树干和枝叶呢?能够抽出嫩芽,一定是下面有树根在,有根才能存活,没有根就死了,没有根又怎么能抽芽呢?父子兄弟的爱,就是人心的生长开端,就像树木抽芽,从这里开始仁民,开始爱物,就是生长了树干和枝叶。墨子的兼爱没有区别,是将自己家的父子兄弟与路人一样看待,就失去了发端。不抽芽,便知道它没有树根,也就不是生生不息,怎么能称之为仁?孝悌之心是仁的根本,仁理却是从孝悌之心里面生发出来的。”

陆澄录八十

问:“延平[206]云:‘当理而无私心。’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

先生曰:“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若析心与理言之,恐亦未善。”

又问:“释氏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着,似无私心。但外弃人伦,却似未当理。”

曰:“亦只是一统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

以上元静所录(凡八十条)

译文

陆澄问:“延平先生说,‘合理而没有私心’。合理和没有私心,怎么区别?”

先生说:“人心就是天理。没有私心,就是合乎天理。没能合乎天理,就是私心。如果分析人心和天理来论述这件事,恐怕也不恰当。”

陆澄又问:“佛教对于世间一切情欲私心,都不沾染,似乎没有私心。但是对外抛弃人伦,却似乎也是不合乎天理。”

先生说:“也都是同一件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欲对己的心。”

以上由门人陆元静记录(共八十条)。

同类推荐
  • 社会认识论导论

    社会认识论导论

    本书从社会认识的概念辨析入手,把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考察人类社会认识所经历的神话、史鉴、理知、实证等基本形式,梳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认识模式的十个基本点,分析社会认识活动的主要特点、系统结构、基本层次、多维向度和加速度进化过程,在多学科交叉的广博视野中建构了一个开放的“社会认识论”研究体系,为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领域,为探索人类社会自我认识之谜做了大胆尝试,成为我国社会认识论研究的奠基之作。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

    本书立足于科学实践观,在梳理认识论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了认识的本质、特点与功能,认识的系统结构,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与真理的关系,社会认识活动的基本向度,科学认识社会的方法论原则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对于探讨人类社会的自我认识之谜、认识论的发展及其革命变革,特别是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思维方式,以及社会认识论的本质及其当代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知己”的学问

    “知己”的学问

    文集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关于西方哲学方面的论文24篇。主要有:启蒙的精神与精神的启蒙、哲学作为爱自由的学问、欧洲哲学发展趋势与中国哲学的机遇、论海德格尔如何推进康德之研究等,反映了作者近些年来在西方哲学方面的新进展。
  • 德国哲学(2017年上半年卷)

    德国哲学(2017年上半年卷)

    《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协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性刊物,为国内外热爱德国哲学、热衷于外国哲学研究的学界同人提供一个深入研究德国哲学和外国哲学的理论平台,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一个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前沿阵地,在业内具有极好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II(第27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II(第27卷)

    本卷主要收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代人的有关书信,其中包括他们的亲人、朋友、同事写给他们的书信,也包括这些同时代人相互之间的通信。本卷还收录了部分译者和编者围绕这些书信写作的译者说明、译后记和编者说明,记录了当时发现这些书信的时间、情形以及翻译过程等情况。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前辈请多指教

    前辈请多指教

    追个星把自己追成歌手再把星星追到手这梦你敢做吗反正我做了
  • 机器迷途

    机器迷途

    一百多年后,国界已经不存在,世界分成了四大区域:A区,B区,C区,D区。机器人已经变得非常智能,但是地位始终比人类低下,为人类服务。人类世界已经实现了共产主义,整个世界似乎是那么美好,但一场危机正在来临。
  • 一半是天堂

    一半是天堂

    一群还在结婚状态的爸爸和妈妈们,他们的老婆或老公却好像只是在结婚证上签了一个名字,从来没有尽过做父母的责任。男人或者女人,成为家长之后,不是捐献一个精子或卵子的事情。有些人,永远有说不完的理由来推卸育儿的责任,“家长”只是空有一个称谓。孩子,是天心的验证,美的极致。隐性单亲,让我们隐隐作痛……作为国内首部关注隐性单亲家庭的小说,此书将目光投向了“隐性单亲”这种由来已久、却很少被大众真正关注的社会现象,聚焦因孩子教育成长而引发的夫妻关系和家庭其它成员关系的变化,借“隐性单亲”这一主线引爆80后夫妻的婚姻大战,唤醒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对另一半的关心、对家庭其它成员的关注。
  • 都市错爱

    都市错爱

    懂乌云的密布,懂阳光的温柔,懂狂风的残酷,懂时钟的节奏,但却不懂这世界浓缩的态度。更加不明白青春到底散落在了哪一处……
  • 三界翱翔

    三界翱翔

    天翔,曾经的天之骄子,为兄复仇,毅然走上了与魔界对抗的道路。左手创造!右手毁灭!霸天诀!翻天指!修罗之力!看天翔如何颠覆魔界!他,必将站在这三界顶点!
  • 农门医香之田园致富

    农门医香之田园致富

    大龄剩女一朝睡醒,主任医师变成身了未知时代的软包子村姑。得了极品后娘,还有同样软包子憨实的老爹,下还有聪明的妹妹以及可爱萌娃的弟弟。更惨的是还有一个等着娶亲的断腿未婚夫。家里穷的四面徒壁,就快断粮,面对恶毒的后娘,还有瘫在床上,天天板着棺材脸,活像别人欠了他百八十两的便宜丈夫。且看软包子村姑如何翻身做主,靠着一手精湛的医术,还有源源不绝的致富点子发家。打倒恶毒后娘,给弟妹当靠山,将黑面神的丈夫照顾的服服贴贴,最后成为富甲一方的女富商,以及一代人人称赞的神医。
  • 似水流年,你依旧是我的此间少年

    似水流年,你依旧是我的此间少年

    青春是一场短暂而又深刻的旅行,在这段旅程中,是否会有一个人让你疯狂过呢?
  • 余小姐今天傲娇了吗

    余小姐今天傲娇了吗

    余小姐的人生,四个阶段。一.备受宠爱,肆意潇洒。待亲近之人,任性撒娇;待不熟之人,冷言少语。二.悲苦横生,心光暗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终是寻不见念想中人。三.浴火涅槃,温和淡然。一句承诺,义无反顾,甚至倾其所有。四.正果终成,幸福安然。三人,一屋,一猫,便足以聊慰此生。——她说:普天之下,自识君,则为之君。徐先生,世界这么大,自从认识你,它就变成了你。他说:与汝定数相遇,实乃吾人生之大事,燃数年之佳运而与汝相知。余小姐,感谢与你的相遇,是这世间最美的一份拥有。我积攒多年来的运气,终于遇见你。
  • 遇见你我的名字叫幸福

    遇见你我的名字叫幸福

    楔子暗黑的天。浑浊的浪涛拍打着安宁的沙滩。女孩赤着脚,在沙滩上欢愉地蹦跳着脚印,咯吱咯吱地发出如同银铃般笑声,少了门牙的牙床嚷着略是清晰的字音——“爷爷!快点快点!”她扬着肥胖的小手,摇摆的节奏很有规律——“爸爸!加油!加油!”微笑的弧度就像夜晚天边垂挂的月牙儿一般,皎洁明朗。不远处被呼唤的两人,都努力地回应。落后的中年男子半弯着身子,冲女孩扬扬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