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22200000008

第8章 陆澄录(3)

先生说:“这时正适合用功。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平时讲学有什么用呢?人就是要在这种时候磨炼自己。父亲爱儿子,自然感情极深,然而天理也有它自己中和的地方,越过了就是私心。人们在此时大多认为按照天理应该忧伤,于是一向忧伤困苦,不知已经陷入了‘心有忧患,不得纯正’的地步。一般七情的感受,过分的多,不够的少,稍有过分,就不再是心的本体,必须要调整适中才可以。比如父母去世,他们的儿女哪有不希望一哭就跟着死去,心里才痛快的呢?然而却推倡‘不能过分悲哀而失去本性’。并不是圣人强制要求人们的情感,天理本体,自有它的分寸限制,不能超过。人只要明了心体,自然就不会增减一分一毫了。”

陆澄录三十一

不可谓“未发之中”常人俱有。盖“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今人未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须知是他“未发之中”亦未能全得。[148]

译文

不能说平常人都具有“未发之中”。因为“事物中隐微的本原与其表露的现象之间,有相涵的统一关系”,有这个本体,就有这个现象。有“未发之中”,就有“发而皆中节”的和。现在的人不能有“发而皆中节”的和,必须知道是他的“未发之中”也还没有完全弄懂。

陆澄录三十二

《易》[149]之辞是“初九潜龙勿用”六字。《易》之象是初画[150]。《易》之变是值其画。《易》之占是用其辞。

译文

《周易》的爻辞是“初九潜龙勿用”六字。《周易》的卦象是初画。《周易》的变化是遇到新画。《周易》的占卜是利用卦辞和爻辞。

陆澄录三十三

夜气[151]是就常人说。学者能用功,则日间有事无事,皆是此气翕聚发生处。圣人则不消说夜气。

译文

存养夜气是对平常人而言的。学者如果能够用功,那么白天无论有事无事,都是夜气在收敛聚合发散。圣人则不必说夜气。

陆澄录三十四

澄问“操存舍亡[152]”章。

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此虽就常人心说,学者亦须是知得心之本体,亦元是如此,[153]则操存功夫,始没病痛。不可便谓出为亡,入为存。若论本体,元是无出无入的。若论出入,则其思虑运用是出。然主宰常昭昭在此,何出之有?既无所出,何入之有?程子所谓‘腔子’[154],亦只是天理而已。[155]虽终日应酬,而不出天理,即是在腔子里。若出天理,斯谓之放,斯谓之亡。”

又曰:“出入亦只是动静。动静无端,岂有乡邪?”

译文

陆澄以“操存舍亡”一章向先生请教。

先生说:“‘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这虽然是就平常人的心来说的,学者也需要知道心的本体,也原本正是这样。这样,操守存养的功夫,才没有缺点。不可以轻率地认定‘出’不存在,‘入’应当存在。如果论到本体,原本是无出无入的。如果论到出入,那么人的思维活动是‘出’。然而人的主宰昭然在此,哪里有个出呢?既然没有出,哪里有个入呢?程子所谓的‘腔子’,也只是天理而已。虽然成天应酬,但不出天理的范畴,就是在腔子当中。如果越出天理,就是所谓的‘放’,就是所谓的‘亡’。”

先生又说:“出入也只是动静。动静无缘无故,哪里又有归所呢?”

陆澄录三十五

王嘉秀问:“佛以出离生死诱人入道,仙以长生久视诱人入道,其心亦不是要人做不好。究其极至,亦是见得圣人上一截[156],然非入道正路。如今仕者,有由科,有由贡,有由传奉一般做到大官。毕竟非入仕正路,君子不由也。[157]仙佛到极处,与儒者略同,但有了上一截,遗了下一截,终不似圣人之全。然其上一截同者,不可诬也。后世儒者又只得圣人下一截,分裂失真,流而为记诵,词章,功利,训诂,亦卒不免为异端。是四家[158]者,终身劳苦于身心,无分毫益。视彼仙佛之徒,清心寡欲,超然于世累之外者,反若有所不及矣。今学者不必先排仙佛,[159]且当笃志为圣人之学。圣人之学明,则仙佛自泯。不然,则此之所学,恐彼或有不屑,而反欲其俯就[160],不亦难乎?鄙见如此,先生以为何如?”

先生曰:“所论大略亦是。但谓上一截,下一截,亦是人见偏了如此。若论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更有甚上一截,下一截?‘一阴一阳之谓道,但仁者见之便谓之仁,智者见之便谓之智,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161]仁智岂可不谓之道?但见得偏了,便有弊病。”

译文

王嘉秀问:“佛教凭借超脱生死来诱导人信奉,道教以长生不老来诱导人信奉,他们的本意也不是要人做不好的事情。追根究底,也是看到了圣人的上面一部分,但这并不是信奉的正路。如今做官的人,有科举而成,有荐举而就,有从传奉官而一样做到大官的。终归不是做官正道的,君子是不会实行的。道教佛教到了极处,与儒者大略相同,但有了上面一部分,遗失了下面一部分,终究不能得到圣人全部的本意。然而上一部分相同的,也不可以虚构。后世儒者又只注意到了圣人的下面一部分,因而上下分裂失真,使儒学流于记诵,词章,功利,训诂,也最终不免成为异端。研究这四家的人,终生身心劳碌,没有一点益处。反观那些道教佛教的信徒,清心寡欲,超脱于世俗烦累之外的,这些人反而有所不及了。如今的学者不必上来就排斥道教、佛教,而应当笃志研习圣人之学。圣人之学阐明发扬,那么道教、佛教自然会消亡。否则的话,恐怕道教、佛教的信奉者对儒学的内容感到不屑,而反要这两家的人降格相奉,不是很难吗?这是我的粗浅看法,先生认为怎样?”

先生说:“你所论说的大体上正确。但所谓的上面一部分,下面一部分,也是人们见解偏颇才会出现。如此论及圣人大中至正的道义,上下通达,都是相同的,又有什么上面一部分,下面一部分?‘阴阳的交替变化就叫做道,但仁者把它叫做仁,智者把它叫做智,平民百姓每天接触阴阳之道而不懂得,因此君子之道就很少有人知道了。’仁、智怎么能不称为道呢?但见解偏颇了,就有问题出现。”

陆澄录三十六

蓍固是《易》,龟亦是《易》。[162]

译文

蓍草占卜固然是《周易》,龟背占卜也是《周易》。

陆澄录三十七

问:“孔子谓武王未尽善,[163]恐亦有不满意。”

先生曰:“在武王自合如此。”

曰:“使文王未殁,毕竟如何?”

曰:“文王在时,天下三分已有其二。若到武王伐商之时,文王若在,或者不致兴兵,必然这一分亦来归了文王。只善处,纣使不得纵恶而已。”

译文

陆澄问:“孔子认为周武王没有尽善,恐怕对他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吧。”

先生说:“对武王来说,自然应当得到这样的评价。”

陆澄说:“如果周文王没有去世,终归怎么样呢?”

先生说:“文王在世时,已经掌管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如果武王伐商时文王在世,也许不会发动刀兵,这余下的三分之一必然也会归于文王治下。只要好好处理,让纣王无法作恶就可以了。”

陆澄录三十八

问:“孟子言‘执中无权犹执一’[164]。”

先生曰:“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如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立定个格式,此正是执一。”

译文

陆澄问:“孟子所说的‘持中间态度而没有变通,也还是执着在一点上’怎么理解呢?”

先生说:“中间态度只是天理,只是变易。随时变易,怎么能持住这种态度?必须要因时制宜,预先规定好一个规矩是很难的。就像后世儒者要将道理逐一解说得没有疏漏一样。立定一个规则法度,这正是执一。”

陆澄录三十九

唐诩问:“立志是常存个善念,要为善去恶否?”[165]

曰:“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

译文

唐诩问:“立志就是要常存一个善念,需要做善而除恶吗?”

先生说:“善念存在的时候,就是天理。这种念头就是善的,还去思考什么善呢?这种念头不是恶的,还去摒除什么恶呢?这种念头就像树的根芽,立志的人要恒久确立这个善念而已。‘随心行事,不逾越规矩’,这只是志向达到了成熟的地步。”

陆澄录四十

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译文

精神、道德、言行,大多以收敛为主,向外发散是不得已的事,天地人物都是如此。

陆澄录四十一

问:“文中子是如何人?”

先生曰:“文中子庶几‘具体而微’[166],惜其早死。”

问:“如何却有续经之非?”

曰:“续经亦未可尽非”。

请问。

良久,曰:“更觉‘良工心独苦’。”

译文

陆澄问:“王通是什么样的人?”

先生说:“王通差不多是一位‘各个方面都已全面,只是比较微小’的人了,可惜他去世太早。”

陆澄问:“他怎么又有续仿经书的过错呢?”

先生说:“续仿经书也不能完全说是过错。”

陆澄继续请教是怎么回事。

过了很久,先生说:“我更觉得‘良工心独苦’了。”

陆澄录四十二

许鲁斋[167]谓儒者以治生为先之说,亦误人。

译文

许鲁斋认为儒者以谋生计优先的学说,也贻误了很多人。

陆澄录四十三

问仙家[168]元气、元神、元精。

先生曰:“只是一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译文

陆澄向先生请教道家的元气、元神、元精。

先生说:“这三个是同一件事。流行就是气,凝聚就是精,妙用就是神。”

陆澄录四十四

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译文

喜怒哀乐,本体原是中和。自己刚有些想法,稍有逾越或不及,就是私欲了。

陆澄录四十五

问:“哭则不歌[169]。”

先生曰:“圣人心体,自然如此。”

译文

陆澄问:“‘哭过后就不再歌’要怎么理解呢?”

先生说:“圣人的心体,自然如此。”

陆澄录四十六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译文

克己务必要彻底摒除干净,一毫都不存留,才可以。有一点私欲存在,那么其他的邪恶就会相携而至。

陆澄录四十七

问《律吕新书》[170]。

先生曰:“学者当务为急,算得此数熟,亦恐未有用,必须心中先具礼乐之本[171]方可。且如其书说,多用管以候气,然至冬至那一刻时,管灰之飞,或有先后须臾之间,焉知那管正值冬至之刻?[172]须自心中先晓得冬至之刻始得。此便有不通处。学者须先从礼乐本原上用功。”

译文

陆澄问《律吕新书》怎么样。

先生说:“学者应当致力于关注的事,将音乐律数算得再熟,也恐怕没有用处,心中必须首先具备礼乐的根本才可以。就像这书中说的,常用乐管来观察节气,然而到了冬至那一刻的时候,乐管灰尘的飞散,又有先后短暂的差别,怎么知道哪个乐管正值冬至时刻呢?必须自己心中先明晓冬至的时刻才可以。这就有不通的地方。学者必须要先从礼乐根本上用功。”

陆澄录四十八

曰仁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译文

徐爱说:“心就像镜子。圣人的心如同明镜,常人的心如同暗镜。近代格物的学说,如同用镜照物,在照映上用功,不知道镜子仍旧昏暗不清,怎么能照出呢?先生的格物学说,就如同打磨镜子使它明亮,在打磨上用功,镜子明亮之后也不会耽误照物。”

陆澄录四十九

问道之精粗。

先生曰:“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出来。然只是一间房。”

译文

陆澄向先生请教道的精粗问题。

先生说:“道没有精粗,人们看到的道才有精粗之别。比如这间房子,人刚进来的时候,只看得到一个大致规模。待得久了,房柱、墙壁之类,逐一都能看得清楚。再久一些,房柱上篆刻的纹饰,都能详细地看得出来。然而仍旧只是这一间房子而已。”

陆澄录五十

先生曰:“诸公近见时,少疑问。何也?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译文

先生说:“各位最近相见的时候,疑问变少了。为什么呢?人不用功,无不自以为已经明白了,做学问只要跟着前人实行就可以。却不知道私欲逐日萌生,就像地上的尘土一天不扫,就又多一层。踏实用功,就可以明白道的无穷无尽,越探究越深入,一定要达到精细纯洁没有一点不透彻的地步才可以。”

陆澄录五十一

问:“知至然后可以言诚意。今天理人欲知之未尽,如何用得克己功夫?”

同类推荐
  • 道德经通解(平装)

    道德经通解(平装)

    本书稿是作者学习《道德经》一书的心得的总结,以讲座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结合现代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将《道德经》中相关的语录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语言生动,说理明晰,既能帮助当代读者读懂《道德经》,也能帮助人们将其中的精华运用到生活当中。
  • 城邦与灵魂:费拉里《理想国》论集(人文与社会译丛)

    城邦与灵魂:费拉里《理想国》论集(人文与社会译丛)

    《城邦与灵魂》追寻着一条柏拉图留下的明显线索,即在城邦结构与灵魂结构之间的比较,重新反思了《理想国》的核心主题,以及上述线索的本质和目的。同时,作者还提出了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理解柏拉图在城邦与灵魂之间进行的比较如何运作,要点何在;并将城邦与灵魂之间的比较置于两个更大的背景之中:一个是古代的修辞理论,另一个是当时的思想竞争,特别是柏拉图与伊索克拉底之间的竞争。作者以其令人钦佩的洞察力与见识,通过挑战利奥·施特劳斯、伯纳德·威廉斯、乔纳森·李尔关于柏拉图的著作,向读者们揭示了城邦与灵魂的关系,以及僭主政治与哲学家的选择。
  • 纸上卧游记

    纸上卧游记

    本书第一站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出发,沿途经停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德尼·维拉斯的《塞瓦兰人的历史》,按照乌托邦的经典旅行线路,带你领略不曾存在过的风景。第二站经停小站颇为频繁,从《于丹论语心得》到《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途经过《不抱怨的世界》《论语言的起源》《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奢侈与资本主义》《茶之书》以及《论语》,进行一场“励志书的诡计和学术书的情感”之旅。第三站穿越到遥远的中世纪,从《有闲阶级论》到《科文特加登广场女士的哈里名录》,一览“哲学问题和贵族精神”的风貌。最后经过由《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春秋大义》《大学的兴起》组成的“语言之岛”我们将重返起点。
  •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俄罗斯学者卷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俄罗斯学者卷

    本书所选材料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一致,它们之间的差别有时非常大甚至可能是对立的,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研究材料的作用和意义就会是多重的,其中所包含的一致、差别和对立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不同的参考维度,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
  • 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

    哲学家周国平翻译并撰写长篇导读,准确、优美、流畅,带你读懂原著,走近真实的尼采——天才、狂人、世纪末孤独的漂泊者、20世纪最走红的哲学家。天才的命运是一再被误解和一再被重新发现。尼采是属于年轻人的,愿你们不做20岁、30岁、40岁的老人。《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著作,在本书中,尼采开创性地提出日神和酒神二元艺术冲动学说,在对希腊艺术进行美学讨论的同时,完成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热门推荐
  • 我有一个英雄团

    我有一个英雄团

    八百年后的地球,遍地都是超凡动植物,人的精神力变得强大。以精神力操控灵兽,控灵士出现。路人甲:看我裂天蝴蝶威力……梁冬:看我后羿风筝那只蝴蝶……敌人乙:炎龙出击……梁冬:亚瑟,在草丛躲好,那条白内障炎龙到旁边就跳出来赏它一个大宝剑…………当所有人都以拥有一只S级灵兽洋洋得意的时候,梁冬很低调的召唤出自己的英雄团。英雄团里有亚瑟、程咬金、后羿、狐狸……没错,梁冬可以召唤出王者荣耀里的所有英雄。
  • 大学攻略

    大学攻略

    新学期在一场春雪中拉开序幕,仅一夜,校园就“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了淡淡的那么一点诗意。因为冬天没怎么下雪,封加进被满园的雪景迷住了,以至上课时忘了一件事——关手机。课上到一半时,手机突然响了起来,他马上把手机关了,还对同学们抱歉地说:“对不起,今天早上被雪景迷住了,流连忘返,忘了关手机。”学校明文规定,老师上课必须关手机,封加进以前上课时,一般将手机放在办公室里,开着,假如有电话来,来电显示上有记录。封加进上完三四节课,才打开手机,看见来电显示记录的未接电话号码很陌生,他打过去,没想到对方关机了。
  • 斜雨龟山

    斜雨龟山

    何梁走进中队食堂时,脑袋还是沉沉的有些晕。他坐在桌旁紧一口慢一口地往嘴里填着早餐,全不顾圆桌上别的同学对他猜测、诧异的目光。是啊,何梁昨天半夜才走进学校,他来时,这些同学正睡着,早晨一起来,三中队三班就多了这么一个面孔有些冷的新同学。“这同学怎么这么小?”“这是男兵还是女兵呵?”“女兵吧,男兵哪有长成这样的?”旁边同学对自己的议论,何梁权当做早餐的佐料,不加理会,他只想快点吃完早餐,回去再补上一觉。何梁真不明白家里为什么让自己当兵,还把他送出去这么远——中原河南靠近湖北的一座小城市。
  • 神偷毒医,误惹腹黑帝君

    神偷毒医,误惹腹黑帝君

    表面上,他们——一个是,被家族舍弃的花痴草包小废材。另个是,中毒身体孱弱的花美男七殿下。而实际上,他们——她,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王牌特工神偷,萝莉般的天真软糯外表,实则睚眦必报,狠绝无双!最擅长扮猪吃老虎,琴棋书画样样不会,坑蒙拐骗件件在行。而他,是腹黑狡诈的尊贵殿下,更是抬手间天地为之变色的绝世强者。至于为何非要把自己搞成这样子,他的回答是……白小怜发誓,自己真的只是想坑点钱!谁曾想,唯一一次失手,竟把她整个人都搭进去了!此后,被某男日夜啃噬,连渣渣都不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在一起的时光中

    在一起的时光中

    顾安是个曾经是个单纯女孩,从小带大自己的母亲不慎被人杀害,患有人格分裂症的捡安也被人带走,几年后,捡安变成另外一个人,不可一世,她该认还是该逃
  • 顶流风雨盛

    顶流风雨盛

    男女顶流相逢,不是单纯小白花,细水长流,共同的坚持热爱,相通的真心,星途寂寞圈内无情,但能遇你真好
  • 《本草纲目》中的百病食疗方

    《本草纲目》中的百病食疗方

    探寻《本草纲目》中防治疾病的食疗智慧,广阅薄取,品鉴本草巨著之食疗精华。融一代神医李时珍的养生智慧于平常的食物中——大枣、小米、萝卜、木耳等,摇身一变,成为你身边最可爱的健康使!最理想的养生方式,尽在本书。
  • 千年劫之神王归来

    千年劫之神王归来

    千年一劫,真的只是一劫吗?步步算计,环环相扣,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局外人,真正的掌棋者。说不清,道不明。
  • 眉心凰血妃倾城

    眉心凰血妃倾城

    她,是24世纪古老家族的继承人,毒医双修,一双妙手既能活死人肉白骨,又能杀人于无形,是世人眼中无敌的存在。如今她穿越到异世大陆一名婴儿身上,从小天赋异禀、容貌倾城,却被人嫉妒遭人陷害,一身修为尽废。机缘之下遇见美人师父并重新修炼,开始了扮猪吃老虎的恶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