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11200000008

第8章 哲学(2)

哲学与有形的事物间并非处于敌对关系。事实上,哲学反而必须承认这么一种可能性:也许最终一切真实的物质都是有形的。但哲学出于其天性必须指出,偏爱形而下(具形)的事物是人的一种偏见;哲学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让这种偏见趋于减少,以致不见。对那些旨在对经验中的非有形方面做出公正思考的理论,哲学必须加以发展和保护,从而非有形的事物将免去这样一种误读:它们是“不可想象的”,或者说,它们本质上是不可能的。往前数一代,哲学常常被称为是“精神的和道德的”哲学,我们说这种讲法有一定的正当性,倒不是因为哲学确实将自己的关注点局限于精神和道德领域,而是因为只靠哲学家的思考,我们就能对这些东西获得认知;同时,也是哲学家纠正了对形而下的过分强调——常识以及在常识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科学是这种过分强调的施加者。

我们无意识的哲学化

哲学能够接受与常识相悖的观念,甚至对此颇感得意。通常加诸哲学的形容词无非有:不切实际、太过宽泛、难以感知。如果说这些富于贬抑意味的形容词就是对哲学的终极和决定性评价,那么哲学恐怕早已自行消亡了。但是,跟常识作对不是哲学的唯一本事——更重要的是,它负责把人的头脑从常识中解放出来,从而使更权威的标准得以确立,而它本身的正当性亦可以通过这些标准获得证明。

我想,我本该说服你相信的是这么一种说法:哲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人,你需要做的是走出去,到哲学的家中亲见其容貌,但我现在希望你认同的是,你早已在不知不觉中与哲学有过宾主之欢。如果要想让哲学进来,你头脑里那些最熟悉的想法就得被驱逐,但或许哲学曾经在你的头脑中是一位颇受喜爱的住客呢!只不过因你太过年轻,而你的长辈又有太多的常识,以至于你自己并不知道那位住客就是哲学。当你还在幼年时,除非你与大部分孩子两样,不然你一定会对那个你眼中“世界”充满好奇:是谁创造了它?为什么要创造它?怎么创造的?为何被创造成现在这个样子呢?那些自己去不到的、遥远又模糊的地方,它们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可后来你就长大了,一直在成长,你获得了常识,但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常识获得了你。常识有若一道帷幕降落,将朦胧不清之物一律关在幕外,它固然会让你觉得看得更清楚,但无疑你的视野同时也受到了限制。从此你开始觉得,自己童年时代的那些问题都蠢不可及,或者太过夸张,只有游手好闲的人才会沉湎于这样的问题。如此看来,哲学比常识更天真,因为它是头脑的更自发的表达。当你重拾这份好奇心,这份最早的无拘无束的对事物的好奇心,常识反倒显得不像是年岁渐长后的领悟,反倒是一种头脑的僵化,是烦琐生活带来的世故和自满。公正地说,哲学关注的内容更加自由,常识则有某种职业化的意味。

我们更需要知道的是,我们如何就在不知不觉中接纳了哲学。我们成年后进行的各种活动,拥有的各种兴趣,无一不以哲学为基础,而这些活动和兴趣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我想是无须多言的。当你审视这些活动或兴趣的时候——这种审视是一种迟早要发生的必然——你就会认识到它们需要哲学作为支持。这一点在什么地方表现得最为明显?莫过于宗教。

我们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是某种宗教传统的参与者,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对宗教经常抱着想当然的看法。我们假定存在这么一种生活,一种无私、诚实、坚忍和友爱的生活,不妨说,一种最高的和最好的生活。我们假定,与世俗的成功相比,这种生活的价值更高;它预示着一种精神富足的状态,一种人人都应该渴望的状态,为了获得这种状态,他愿意牺牲任何其他一切。我们再更深一步假定,这种生活的重要性甚于世界其他任何东西。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是某个存在创造了世界,并掌管了这个世界,最高的和最好的生活在这个存在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那么,对我们来说,上帝就意味着宇宙中至高无上的利他、友爱及其他诸如此类。或者,我们可以假设上帝是这样一种存在:他确保了继承这个地球的将是那些无私而正直的人,这些人将体验到永恒的幸福。

怀疑

现在,来观察一下,当一个人产生怀疑时,会发生些什么。是的,他可能会质疑理想的价值。与牺牲自我相比,难道维护自我不是一件更有价值的事情吗?或者说,不被良心的不安所扰、以强力凌驾正义的人,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人吗?问题的答案由什么来决定?不是民意,也不是任何制度的权威,因为这些是教条的。怀疑一旦产生,教条的解释力就捉襟见肘了。这时候需要的是对理想进行思考和比较,是对价值和生活意义的大问题进行批评性地审视。能进行这类探索的人,甚至是以解决自身问题为出发点而进行这类思考的人,本身就已经是一个道德哲学家。他正追随着柏拉图和康德的脚步、穆勒和尼采的脚步,至少在部分程度上可以说,他跟他们走的是同一条路。

或者,假设我们的这位怀疑者质疑的不是传统理想是否正确,而是传统理想有多大的确定性能实现。假设他如约伯一般,被正直者所遭遇的不幸深深震撼,以至于产生如下疑问:事情的自然趋势是否与事情正义与否全然无关?说到底,这个世界是不是只是一场意外,由盲目力量作用而导出的一场残忍而笨拙的戏剧?理想到底是不是价值全无,又或者,它们仅仅是白日梦、是错觉、是想象的游戏?精神究竟能不能推动物质,或者说,在那些完全超出其控制力的事件里,精神只是无能无力的旁观者?能问出这些问题,你就提出了哲学的难题;能回答这些问题,你就创造了哲学。

当然,麻醉术是治疗怀疑的一种办法,但这种办法治标不治本。事实上,对很多人来说,麻醉术根本不起作用。这些人要求用智性的办法来解决智性的问题;他们的思想一旦被激发,在找到最终答案之前就不会停下来。问题即便在上一代人当中被遗忘,但它还会再次出现,并让下一代人苦思冥想,不得安宁。再退一步讲,即使有这么一种可能,让批评和怀疑的能力全然沉寂或衰退,那降临在人类头上的,也只能是更恐怖的灾难。因为宗教之优点必然在于其真理性,如果它要想保持自己的真理性,就必须能够随着文明进步而自发修正。怯懦地抱着自欺欺人的幻想不放,从不费心去思考,这绝非拯救之道。

灵魂的拯救之道,并不取决于想象中事物的情形——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意愿成了思考的源头——而要取决于事物的真实情形。拯救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虚构的基础上。总而言之,哲学之所以必要,就在于构成宗教之基础的那些问题是真实的。不光是在宗教这个问题上,对其他活动和兴趣也一样,不要就此假定事情就是这样的。有一点正变得越来越重要,那就是要时不时地以开放的思想近距离地研究它们。探究生活的理想和希望的基础,是谓哲学。

哲学与艺术

现在,转到另一个我们并不陌生的人类兴趣的领域——对艺术的兴趣。一直以来,有这样一种模糊的观念:伟大的艺术品必须表现一般或普遍的东西。这种观念有时候甚至能得到鉴赏家的捍卫,但更多时候被他们忽视或拒绝。在这种观念的前提下,我们觉得希腊雕塑是伟大的,因为它表现了抽象的人,与此相对照,当代雕塑表现的则是具体的人;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表达了基督徒所理解的生命,从而比印象派风景画高出一筹,因为后者捕捉到的不过是光与色的瞬间表现。不要误会,我丝毫没有打算把这样的考量硬说成是判断艺术优劣的决定性因素;它们甚至根本不应该影响我们的纯美学判断。不过,有一点很清楚:它们揭示了关于艺术家思想的重要事实,也揭示了关于观赏者思想的重要事实。希腊雕塑家和意大利画家明显都有某种观念。诚然,他们这些观念的产生可能全然是无意识的。莫名地,你从希腊雕塑家的作品里总能看到创作者本身的观念,这种观念并不仅仅表达模特如何如何,而是关乎人类本性以及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完美的表达方式。至于意大利画家,除了作品的美感之外,必定还会体现他那个时代的人所共有的观念,即事物的比较价值,比如精神优于肉体,天国高出尘世。对于这些观念,观赏者也必须要有理解的能力,否则艺术家试图传递给他的某些信息就会丢失。

用诗歌来举例,大概能让我们理解得更清楚。史诗或叙事诗、爱情诗——赞美情人的美目或丰唇——很明显聚焦于某个具体的情境或某个少有的、稍纵即逝的特征,在这一时刻,人的头脑不再顾及其他,世界亦被暂时关在了外面。但另一方面,还有这样一些诗歌,像丁尼生的《更高的泛神论》和《莫德》,勃朗宁的《拉比·本·以斯拉》,华兹华斯的《丁登寺》或马修·阿诺德的《多佛海滩》,在这些作品中,诗人努力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生活的某种概括。这类诗人视野更加宽广,能够揭示出人在整个事物格局中所处的真实地位。这样一种视野极少是一清二楚的,其实,大概全然不曾清楚过;但它所表示的,是一种奋力争取智慧之光亮的思想,不满于任何既成的条条框框、力图挣脱庸俗标准的束缚。

阅读这样的诗歌,必须对诗歌里的情绪做出反应,并把自己的思维延展至该诗的维度。

我的目的并不是论证诗歌之优劣与其视野之宽狭成正比;我需要你们看到的是,很多被公认为伟大的诗歌,它们的一个确实的特征就是视野宽广。伟大的诗人都是这样一些人:他们敢于使自己的想象力离开地面,上升得足够高,能让他们以全球视野来看待事物。我们说,这样的想象力就是哲学的;它所源起的那种推动力,跟使哲学得以产生的那种推动力是同质的:都需要与常识决裂,它们对生活所作的贡献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诗人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要么斗胆预示了未来论证的结果,要么无意识地使用了论证已经得出的结果,而哲学,就是论证。因为诗歌是一项艺术,所以其结果的呈现必须诉诸感官;而哲学因为是理论,所以必须为谈论的对象作出定义,同时必须言出有据。诗人和哲学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每一个论证都有其构想,而每一个构想都有其论证。

哲学与科学

“科学”这一术语如今通常用来指称一组专门的知识。由物理学带头,正迅速向迄今未知的领域推进,先把未知变为已知,继而变作发明,最终成为文明。常识对科学多有观照和助益,因它是一项有利可图的投资。但是,科学就像彼得三次否认自己是耶稣的门徒那样,时常拒绝接受哲学,并否认与哲学有任何瓜葛。然而,科学确实有它否认不了的哲学基因,和哲学有掩藏不住的联系。我们的头脑在幼年有其自然的运行,那时你我皆是哲学家,不过后来生活的现实将束缚强加于我们的头脑之上,你我遂不复哲人。科学也是这个道理,它首先是哲学的,然后才是“科学的”,此后又出现高度专门化的分支,每个分支都有它自己的技术和体系。科学的哲学根源,它与哲学的纽带,其实在很多方面都有所表现。例如,不同的科学研究的世界都是这同一个世界,它们的结论必须是不能相互冲突的。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全都在人性中相遇,并且不得不协调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就是机械、生命和意识的统一体。试问这如何可能?这个问题明显不是这些科学中的哪一个所能单独回答的。它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然而,科学工作,以及对科学工作的成果应该怎么评估,都与哲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再者说,科学对其所使用的很多概念都未细加审视。这么说并不夸张,科学的基本概念,即便不说全部,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情况。想想看,空间和时间的准确性质是什么,力学没有给出答案;物质是什么,物理学给出的描述敷衍了事、徒有形式;绝大部分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研究在进行之前都没有仔细区别和定义生命的意义;心理学那些研究意识的案例从未准确说明意识的本质是为何物。规律和因果论是所有科学都会使用的概念,但是规律和因果论本身却并未获得理论阐释。

总而言之,专门科学确实有自己的一套展开本学科研究的观念,如果说目的仅仅是实验和描述,那这些观念足够了,可是如果要进行批评性的审视,这些观念就太过粗糙了。我之前提到过的那些概念,但有思考之所至,就必定能为思考提供养料。但是,弄清楚这些概念是有困难的,而且没有一个人敢说,科学(就专家和学者使用这个词的最宽泛的意义来说)在这方面有任何建树。诚然,即使不全弄清楚那些概念,科学的继续发展也不会受到阻碍,它还是能够取得惊人的进步,为物质文明的成功提供必要的工具。但如果一个人要问:“归根结底,我在一个怎样的位置上?我所生活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世界?我是什么?我必须对哪些充满敬畏?我又可以对哪些满怀希冀?”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直面定义概念的困难。事实上,除了哲学家之外,甚至没有一个人尝试回答此类问题。

同类推荐
  •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从1945年日本战败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27年间,中日两国处于无邦交的敌对状态,随着冷战的开始和两大阵营的对立,分属于两大阵营的中国和日本,长期处于“既近又远”的隔绝对立状态。本书对如何把握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观,以及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日本的“对华行动选择”,作了系统的梳理。
  • 中国婚恋危机

    中国婚恋危机

    中国现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这是中国的幸运;但是中国出现了婚恋危机,它已经给中国造成了损害和困扰,它将给中国带来灾难,是中国的长远忧患。我们讲抢险救灾,解决中国婚恋危机,就是一场特殊领域的抢险救灾。抢救中国婚恋,特别是救助“80后”,就是抢救中国的未来,抢救中国的“后独生子女”一代,使我们在独生子女之后依然有后代。
  • 文艺作品演播选

    文艺作品演播选

    《文艺作品演播选》是配合《文艺作品演播》一书而编写的训练教材。《文艺作品演播选》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学习文艺作品演播,专门选取了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艺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寓言,童话、小说,广播剧以及影视剧等)。秉持全面性、针对性,技巧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对所选文艺作品的创作要素、文体特点、语言处理、演播方法及技巧运用等方面都给予了一定的训练提示和指导。《文艺作品演播选》对训练学生学习文艺作品演播非常有帮助。
  • 人口与姓名(和谐教育丛书)

    人口与姓名(和谐教育丛书)

    人口作为一个生物群体,有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生命过程,有自身遗传、变异以及全部生理机能。实现生命活动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本书介绍了与人口科学及人口发展历史相关的之时,也技术了姓名发展的过程。
  • 谁是人才

    谁是人才

    本书对我国人才的制度框架、理论基点、科教平台、激励机制、业绩定位、宏观环境、管理队伍和企业用人等环节进行了问询,提出了解决人才的得与失、禁与漏、导与堵、权与责、信与滥等辩证观点与制度治理建议。
热门推荐
  • 最牛节度使

    最牛节度使

    乾宁元年,盛唐气象早已成过往云烟。节度使势大,天下群雄并起。边地不宁,外族势力纷纷坐大。身为彭州防御史的李宁乾在面临西川兵破城在即之际,不得不做出是降还是为尽忠而死的重大抉择。
  • 我是狼之逆袭之路

    我是狼之逆袭之路

    作为一个首测玩家,在游戏中意外身亡,灵魂居然留在了游戏里,变成了一匹狼。变狼就狼吧,还特么是只幼狼!爪子还很稚嫩,狼牙也没有磨锋!升级?打装备?不存在的!吞噬灵魂精华才是我的特长!对了,还有啥特长?害羞,那个东西特别长!巨龙、金刚、穷奇、席兹…你们早晚都是我的嘴边肉!为了不被那些凶猛的怪兽和玩家按在地上摩擦,哥表示:等哥猥琐发育一波再跟你们硬刚!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神秘的对话

    神秘的对话

    我爷爷是老好人,职业是帮人处理白事,而他最后一次工作竟然是跟……
  • 雨汐今成第一部

    雨汐今成第一部

    “如果说,我们没有遇见,这一切,应该也不会发生了吧......”早已厌倦了这一切,却依然坚持一切的一切,早就离开你与我,终究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如果早知道结局,你还会做这样的选择吗?“没有你,拥有了整个世界又如何!”“对不起啊,我走了,世界很大,却没有我容身的地方......”
  • 大自然神秘现象

    大自然神秘现象

    大海中为何会有一个被称为“魔鬼三角”的“平行世界”?叮咚泉水如何具有治病救人的灵气?终年冰雪覆盖的南极竟有暖水湖……动物的千年不死,植物的食人之谜,恐龙的突然灭绝,麦田圈的奇迹……大自然玄幻莫测,到处充满扑朔迷离的秘密。残缺的古垣,神秘的遗址:吴哥城、巴别塔、空中花园、玛雅文明……也许仍有失落的文明,在等待找寻。
  • 玲珑玉玦安红豆

    玲珑玉玦安红豆

    不向瑶池凤阁居,偏向世间一良人。清戚惠琳
  • 禅师的文娱

    禅师的文娱

    一个修炼欢乐禅的小白脸在圈子里划水的故事。
  • 浓情酒店

    浓情酒店

    酒店天台有一只散养的鹦鹉,她最大的乐趣就是对着鹦鹉说老板坏话。某日,她将文件送到老板那里,看到他在给鹦鹉投食,方才知道那只鹦鹉是老板的。而且,那鹦鹉每吃一口,就说一句她教的坏话。见她进来,他似笑非笑地将她堵在墙角,低声质问:“我是老古董?我更年期发作?我心理不平衡?”她机智地摇头否认:“不是不是,这些都是我乱说的。”他眯眼冷笑,“谁说的,你这么了解我,对我一定是真爱。”傲娇职场美少女X腹黑情深男老板【本故事纯属虚构,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 枯楼

    枯楼

    我的愿望是——『你在害怕什么,担心什么?你在希望什么,期待什么?』——一场跨越世界的旅程,以及,为了实现【相逢】愿望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