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11200000009

第9章 哲学(3)

伦理学的问题

当哲学真正开始自身的研究时,事实告诉它要把问题细分。是的,哲学并没有界限明确的分支;随着各个问题变得越来越接近根本,彼此往往融为一体,一个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其余问题的解决。但哲学研究,如同做其他事情一样,一心不得二用。此外,需要哲学的主体并不是单一的,而这导致了不同的研究路径和重点。

哲学当中最容易就其本身来考量的部分,恐怕就是伦理学,或者按照上一代的说法,称作“道德哲学”。引介伦理学,柏拉图那篇著名的对话录《申辩篇》可谓再好不过了。在这篇对话中,苏格拉底在责难他的人面前为自己辩护,他描述并证明了道德家的职责。作为道德家,苏格拉底说,就是要质问人们从事各自职业的原因是什么。他发现,人们确实都很忙,但很奇怪,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他们非常肯定自己是要去往什么地方,但这个地方究竟在哪儿,他们并不知道。苏格拉底声明自己并不以导师自居,但他觉得有一点可以肯定:提出上面的问题是必要的,单论这一个方面,他就比他的同胞们更明智。

苏格拉底认为的道德是:对于一个人为之而生活的“善”,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那么他的生活就无法自证其合理性。善的问题因此成了伦理学的中心问题。“善”究竟是享乐、知识还是世俗的成功?它究竟是个人概念还是社会概念?它究竟在于内在的状态,还是外在的功业?应该在现世还是在来生去寻找它?这些只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变种,后来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基督教神学家、霍布斯、卢梭、康德、穆勒及一连串道德哲学家先后都提出过这一问题的变种。

于是乎又有另外一些特殊的、与此问题并列的问题出现了。例如,道德与世俗法律的关系是什么?在柏拉图的《克利陀篇》中,苏格拉底教导我们,善良的人的首要职责就是遵守法律,即使他是无辜的,也要接受惩罚;因为善的生活,本质上是一种有秩序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里,个人应该顺从他生来就属于的那个政治共同体。霍布斯的结论与此相同,但是理由不一样。他的理论是,只有当权威和法律存在的时候,道德才存在;人生来即自私自利,无所忌惮,人要想使自己免于承受这种天性所带来的恶果,就只能永远把自己交给国家。只存在国家规定的权利和责任,除此之外,根本无谓其他权利或责任。一个人要么就得服从法律,要么就会退回到原始的野蛮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中,人人为自己,不管本人是猎手还是猎物。卢梭的学说与其他人完全两样,他预言了一个这样的时代:人们被轭具缚住,因为擦伤而疼痛难忍,渴望着挣脱束缚,自由地奔向牧场。卢梭提倡说,法律为人而造,而不是相反。人所创造发明的东西反倒奴役了人,人必须努力回到自然的善和幸福,那是他应得的。这些问题依然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基础,并造成了当今政治党派各自分立的局面——即使他们自己并不知道。

康德带来了与以上不同,而且我们多半也更为熟悉的一次道德哲学的转向。在他那里,道德生活的核心观念是“责任”。结果不重要,个人偏好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意志的状态。道德是建立在其自身法则的基础之上,它远比人为制定的法则更加深刻。人经由“实践理性”而获得道德法则。在所有与行为规则有关的事务当中,它是最后的定论。所以,康德的强调重点与新教和清教基督教的强调重点一致;而柏拉图,作为世俗异教的代言人,敦促我们寻求生活的圆满和完美。在今天,这种世俗异教仍然生机勃勃,就像它在基督教出现之前一样充满活力。

宗教哲学

有一组问题跟道德哲学密切相关,它们构成了另一种哲学的核心,该种哲学或可以称为宗教哲学。假设伦理学的问题暂时有了答案,善得到了定义,人的责任得以阐明。那么,善究竟有多大的希望能够实现?我们能不能肯定地说,完成职责所规定的任务确实是人力所能及的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界定,人的身份是什么?他是否纯粹只是动物——自然因果链中的一环,最多只能思考自己何以如此无助?或者,他是否被赋予了与其宏愿相匹配的力量,能让他控制自己的命运、促进他所从事的事业?这就是古老的、众所周知的“自由”问题。

如果想知道人的特权存在之合理性,你就读康德;如果想知道当人只是以纯粹的动物身份存在时是怎样的一种状态,你就读霍布斯。那么,人在肉体消亡之后,是否还能继续存在,并进入另一种生活,在那种生活里人将从自然力量的摆布中挣脱?柏拉图的《斐多篇》和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先后对人的永生问题进行了最精微、最雄辩的论证。但是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性不在于人,而在于神。归根结底,是什么主宰着这个世界的运转?究竟是盲目的、机械的力量,还是另一种道德力量,它确保善获取胜利、确保尽责的人得到拯救?这是人们所能提出的最深远、最重大的问题,它把我们带向了另一个哲学分支,这就是后来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这个术语在口语中的意义很值得我们警惕并细加辨别:人们通常用它来指与神秘或玄妙事物相关的理论。这种用法不无道理,因为形而上学不完全是经验哲学,它是思辨哲学,它使我们的关注点不仅仅停留在事物的最初表象。但这只关乎方法,还未论及学说。

要想成为一个形而上学哲学家,你必须把自己的思考推至最极端的边界,一定不能满足于任何初获的表象,不能满足于任何常识或约定俗成的结论。但是还有这样一种理论,它认为现实即是神秘的、超验的、超自然的(或者是诸如此类的说法),此时,形而上学就与该种学说建立起某种联系:形而上学到头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完全是有可能的——事物恰恰就是它们看上去的那样,或者说,自然是唯一真实的。

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次探究真相的努力,如果可能的话,它想弄清楚现实究竟由什么构成,以及它最初和最后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有两个主要的理论可作为回答的选项:一个是证明信仰上帝合理性的理论,另一个是怀疑上帝信仰的理论。后者将上帝信仰贬抑为想象力的产物,是绝对信念的作用,是教会的向壁虚构。后一类形而上学的经典例子,通常被称作唯物主义,见于霍布斯的论著。前者的绝佳实例则见于贝克莱主教的著述。霍布斯试图证明,实体是唯一的,而贝克莱则试图证明,唯一的本质是精神。在贝克莱看来,人对自己的认知,最初也是最直接的,就是精神的本质。如此一来,为了解释自然秩序何以如此独立而卓越,人就必须假设有一种普遍精神或神圣精神存在,是它使这种秩序得以产生并维持下去。就此而言,这种精神与我们人的精神别无二致,但在力量和善的方面,它是无穷的。

认识论

在哲学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第四组问题,即“认识论”。放眼所有的哲学研究,“认识论”乍看之下似乎最为矫揉造作、最不切实际,但稍加思考你就会明白它的意义其实至关重要。比如,假设这样一个问题,认识论究竟事关科学之终结性,还是信仰之合法性?要想回答这个问题,你只能审视科学方法,只有这样,你才能发现这些方法中是否存在任何武断的因素,影响了结论的普遍性。你必须追问,真正的知识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一件事物怎样才能算得到了最终的解释?是否必然存在超出人类认识能力之外的事物?是否能允许愿望和理想影响一个人的判断?这样的问题,也是现代哲学的奠基人培根和笛卡儿全力思考的主要对象,以至于自他们那个时代以来,这样的问题成了一切哲学思考的出发点。更进一步讲,哲学开始关注一个非常独特的困境,正是在这种困境中人类的思想者找到了自己,并且他的认识似乎不得不先从自己开始。笛卡儿试图把知识还原为首要的、不容置疑的确然性,他发现,这种确然性是每个思考者对自身存在的认识,对自己观念的存在的认识。但是,如果一个思考者从这一点出发,他该怎样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其他事物?除了自身以及自己的观念,他如何肯定其他事物的存在?再从另一方面讲,尽管“我”的认识必然关于自身且限于自身,但是,如果仅仅拘囿于此而无法超越自身,它还算得上是什么知识呢?这个问题成了哲学的核心难题。这一难题是真实而确切的,但是每个人——除哲学家以外——都对它选择了忽视。贝克莱在对这一难题进行思考之后,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假定事实确实是可知的,那它的构成要素只能是思考者和他们的观念。整个唯心主义学派都追随了贝克莱的这一结论,这个学派的成员包括后来各个时代最杰出的思想家,德国和英国的重大文学运动都受到了这一学派的启发。另外一些学派也研究了这个难题,但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无论如何,这个难题一直是现代思想的关键症结,不直面这个问题,任何基本问题都无法展开讨论。

以上这些问题,就是当你想要跳出陈规彻底思考的时候所要讨论的问题。这些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总是离不开哲学,因为哲学表达了人类思想最深刻的躁动,表达了对那些现成的、惯性的、约定俗成的观念的不满,表达了没有拘束不设边界的好奇心,还有,它表达了这样一种需要——圆满地解释世界,并出于生活之目的对它作出判断。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罗马斯多噶学派

查尔斯·波默罗伊·帕克[20]

苏格拉底长大成人的时期,恰逢波斯战争刚刚结束。对这一代战争后的雅典公民来说,不管他多么穷,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安排生活。而苏格拉底的决定就是,要把工夫花在思考真理上,与思考的自由相比,挣钱就毫无价值。

当时的希腊世界丝毫不乏鲜活的思想。伯里克利治下的雅典不仅在向着庞大的帝国迈进,而且一些伟大的思想家——或者说至少是他们的思想——乐于将雅典当作栖息之所。在那些年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在各个领域都非常活跃:他们不断在医术上取得发现,天文学工作亦卓有成效,音乐上也取得了进步,同时数学尤其是几何学,也是他们研究的领域。另外一些学派的哲学家则研究火、风、水、土,声称它们互相演变,就像我们说固体融化为液体、液体分解为气体一样,或者像某些思想者认为的那样,电单位组成了气体原子。还有一些哲学家,他们被天空的浩瀚无边所震撼,认为发现真理的唯一途径是把宇宙想象为一个巨大的不变球体。还有一些人信奉原子理论,在他们看来,原子是一种微小而不可见的坚硬物质,它们通过结合或分离,创造了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苏格拉底与阿那克萨哥拉

所有这些理论都是苏格拉底热衷研究的对象,最后一个名叫阿那克萨哥拉的哲学家也引起了苏格拉底的注意。此人说,思想创造了世界;但在苏格拉底看来,阿那克萨哥拉似乎并没有揭示思想运作的理性方式。苏格拉底的看法是,理性的思想总是试图实现实际的善。思想仅仅显示了一个有形的事物如何转变为另一事物,或者如何使另一事物进入运动状态,并没有对这个世界做出理性说明。阿那克萨哥拉确实是在探讨思想,但是苏格拉底认为他似乎没有触及理性活动的核心。苏格拉底捕捉到了这种“思想即是一个原因”的微妙暗示,并且对其进行了持续的思考。研究理性活动的本质,就意味着仔细研究人,研究人的思维。

苏格拉底与毕达哥拉斯学派

人以及跟人类生活有关的一切,都是伯里克利时代热衷研究的对象。苏格拉底喜欢与人交谈。这使得他跟毕达哥拉斯学派很有共鸣,该学派重视人的灵魂,并声称人是不朽的。毕达哥拉斯用兄弟会的形式将学生们组织起来,将这些人联系在一起的,是宗教信仰、简朴生活和高尚思想。这个兄弟会试图影响并改进他们所在城邦的政治生活。在苏格拉底那个时代,这些人已经放弃了政治,但对宗教和人类的兴趣始终如一。他们的探索领域并不仅限于医学、天文学、音乐和几何;他们还希冀定义正义、美、生命和健康的本质:人类生活的全部现实似乎就包藏在这些本质之中。根据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设想——其实这种设想有够奇怪——上述本质莫名地与几何学混作一处。事实上,我们自己也倾向于把正义说成是“方”的东西,但这种说法只是隐喻,可是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中或许指的正是现实。不同的样式或形状——立方体、球体、棱锥体、三角形、圆和正方形——在他们看来似乎正是世界的本质。为了表达自己所认为的本质概念,他们用了希腊文单词(这个单词在当时的意思就是“形”);在那个意义上,他们试图找出美、节制以及健康究竟意味着什么。

同类推荐
  • 后物欲时代的精神困境与道德教育

    后物欲时代的精神困境与道德教育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是许多学者关注的一个当下现象及其背后的本质。本书借用了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后物欲时代”来分析、研究当代中国在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面临的精神困惑与问题。针对后物欲时代的精神症侯空虚、无聊,作者在吸取古典贵族教育的历史经验中,提出三条新的道德教育路径:健全人格教育、重视审美教育、闲暇教育。
  • 饥饿

    饥饿

    为了讲述饥饿的故事,作者走遍印度、孟加拉国、尼日尔、南苏丹、马达加斯加、美国、阿根廷以及西班牙等地进行调查。他发现有众多原因可能会导致饥饿:极度贫穷、战争动乱、健康问题、投机经济……《饥饿》就是就要讲述这些饥饿人们的故事,讲述他们如何在恶劣环境中忍受饥饿。《饥饿》试图发现:为什么在当今世界,依然有9亿人每天都在忍饥挨饿?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 实用经贸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经贸文书写作大全

    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商贸文书及金融管理文书的种类及写作方法,同时附上大量真实案例, 让经贸文书的写作变得简单易学!
  • 中国人的修养

    中国人的修养

    本书是蔡元培公民道德修养方面的代表作,收录他最为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以及其他若干篇相关散论,充分体现了蔡元培先生对于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道德素养的设想。本书以具体的行为实践为出发点,用浅显的思想、易操作的方法来直接引导读者,是值得全体国人阅读的公民道德实践之书。
  • 素质教育在中国

    素质教育在中国

    中国的素质教育要做什么,我想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做人与成才。从古至今,海内外的教育在培养学生做人这一方面都有共识。北宋的张载和现代的陈鹤琴都论及过做人。陈鹤琴认为在具备健全的身体,创造的能力,服务的精神,合作的态度,世界的眼光的基础上,不仅要做中国人,而且还要做世界人,要以宇宙为学校。要做世界人必须具备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素质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还要让他们成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现在西方社会中提出的把学生放在“适应性领域发展”的观点与朱熹的思想大致相同。
热门推荐
  • 御昆仑

    御昆仑

    南关城刺客,一剑杀敌八百零一。勾栏院巷里,一袭红衣法相一品。伏魔台神仙,已驻留人间八百秋。紫禁十八城,蟒袍天魔一人守城。人处市井江湖,在心目中却是仙侠故事。一声春雷长发散,一更别我二更回。唔,最近变文风声有点紧。开了本穿越聊斋的仙侠文,因为成绩惨淡,来打个广告,啃得下去的朋友可以去看看,QWQ。《我在聊斋当法海》
  • 婚前契约:三嫁恶魔总裁

    婚前契约:三嫁恶魔总裁

    【全文已完结】她父母双亡为了救治瘫痪的弟弟,只得和年长她四十岁的人订婚成亲,谁知订婚前夜却遇到了心仪的他……婚后才发现那个他竟然和自己在同一屋檐下。一次次的爱恨纠葛,两个人如同宿敌一般的你争我斗却是埋下情根……但是她也深刻的认识到,若是要主宰自己的命运,最后依靠的必定是自己!什么老公?什么盟友?麻烦请滚远好么?这个男人的商战天下,她许小诺也要分得三分!
  •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

    本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大约在明代的隆庆至万历年间成书,全书共一百回,约九十多万字,其中大大小小的人物大概有八百五十多个,被清初著名理论家张竹坡称为“第一奇书”。也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在历朝历代,多次遭受毁禁,命运多舛,而对于其作者的身份也是众说纷纭。
  • 诸天武侠之旅

    诸天武侠之旅

    李晏穿越到了一个武道昌盛的世界,这里,有移山催岳的武林高手,有搅动江河海洋的恐怖妖兽,有长生不老的顶级强者!这里,无奇不有,这是强者的天下!
  • 剡录

    剡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闽县乡土志

    闽县乡土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解忧经

    佛说解忧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总裁蜜爱小甜妻

    总裁蜜爱小甜妻

    从一送外卖的到大总裁的小助理,她只花了一中午的功夫。别人烧香拜佛求被上的男人到了她眼里却成了各种嫌弃,“滚开。”他邪魅冷笑,睡都睡了,想逃?门都没有。--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瀛海录之盛世长歌

    瀛海录之盛世长歌

    我真的不会写作品介绍,反正就是一个女人的嫉妒引发的血案。惨被灭门的小姑娘换个身份来复仇,一路被追杀,也一路有青梅竹马的师兄和有情有义的姐姐守护,就这样。
  • 我家门前有条河

    我家门前有条河

    任意驰骋的乡间野地,纯粹率真的儿时伙伴,无拘无束的童年时光,定格我们都曾熟悉的美好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