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9000000040

第40章 媒介符号地理(3)

2.消解了大众媒体在语言上的示范功能

我国地广人多,语言各异、方言繁杂是各地区人民交流的一大障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非常重视普通话的推广。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适应现代化、信息化、标准化的需要,国家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同时,广播电视的发展极大地推动和提升了普通话的普及速度和质量,新闻语言更是成为了各民族同胞学习普通话的样板,人们愿意并且自觉地接受普通话新闻播音,方言新闻则只在少部分地区(如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存在。而近几年,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才初见成效,方言类新闻节目的数量却呈现增长之势,这与部分新闻媒体领导者和工作者责任意识淡薄密切相关。

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部门是全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典范,担负着社会舆论导向的责任,如果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就会对社会产生误导。新闻节目主持人在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也是在传播语言规范,人民群众常常就是在收听收看节目的同时学习和掌握普通话的。广播电视媒体语言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其中的新闻节目由于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直接性和广泛性,在语言传播中,社会民众更容易对其产生一种语言趋从性,即不加辨别地仿效其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进而形成一种语言时尚。目前,仍有少部分文化程度较低者尚不能顺利地使用普通话,而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人虽然基本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但并未形成讲普通话的语言习惯,有很多地区甚至还有很强的“方言优越感”。这样的现状与我国的目标——我国2010年达到75%的人在公共场所使用普通话,2050年基本普及普通话,即95%的人在公共场所使用普通话——尚有很大距离,普通话的推广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新闻节目的播音员、主持人更应该在推广普通话、规范语言文字方面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然而,一些广播电视媒体呈现出的样态是:“示范”变成“失范”,“领头羊”成了“领头狼”;“广播电视语言的现状让人忧虑。……不规范的现象、港台腔、方言土语比比皆是,就好像没有要求一样。这是广播电视的失职呀!”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先生认为:无论当前的广播电视节目如何改革,也不管栏目设置如何变化,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让步,“在语言方面我们要永远采取非常严格的态度。”因为,语言绝对不只是语言问题,它深入个体的意识、思想和情感,也涉及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更关系到国家的认同、形象和尊严。

3.对“分众化”狭隘理解易造成族群歧视和族群撕裂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所面对的对象是大众,但是大众的需求却是多样化的。一家媒体或者一个节目所能满足的只可能是部分受众的部分需求。这是媒体分众化的理论根据之一。而在现实方面,由于媒体数量增长,竞争加剧,欲图生存发展,就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分,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这也是促成大众媒体地方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方面。因此,一部分人认为,地方新闻媒体针对本地受众,用本地话播讲新闻,能产生亲切感,增强贴近性,提高传播效果,更好的服务小范围的受众,是顺理成章的事。

而事实上,广播电视所面对的“小众”、“分众”依然是“大众”,即使是城市广播电台、电视台,所面对的也不仅仅是本地观众。特别是现在城市人口流动性很大,一个城市的建设发展往往依靠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人才共同努力。因此,收听收看当地的广播电视新闻,了解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各种变化,也是这些“外地人”的重要生活内容。信息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作为反映社会信息的公共平台,理应为社会大众所共享。试问,大众媒体怎能通过语言传播接近一部分受众而排斥甚至完全屏蔽另一部分受众呢?这种对特定族群的排斥和屏蔽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族群歧视,与种族歧视并无多大区别。

语言上的优越感会导致文化上的优越感,而文化上的优越感又会引致竞争中优先权。城市外来人口和非方言区人口,相对于方言区人来说,如果不向这一方言低头,事实上你将处于弱势和被动。当地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也不断地提醒你,你是外地人,你不能融入当地社会,因为你听不懂他们的话,当然你也就不能与他们一起平等分享公共信息资源和其他资源。于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族群撕裂由此而起。民进党在台湾也首先是通过讲本地话来凝聚本地族群、排斥外省人的,这一用心是极其险恶的。

另一方面,我国的方言种类极其繁多,一种地方话的覆盖能力极其有限,用一种方言进行新闻报道,结果很可能是一部分“本地人”也无法顺利接受信息。按照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层次来划分,第一层级划分为七大方言区,第二层级又分为104个片,第三个层级又有各种各样的方言小片、方言点。而汉语方言分歧之大,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就拿杭州这个“语言孤岛”来说,除了老城区是真正的杭州话之外,其他城区都有自己的方言,其中富阳区就有20多种方言。目前杭州正在营造大杭州的城市形象和国际型的大都市,如果以杭州话进行新闻播报,显然是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的。总之,“广播电视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为了社会,参与社会,它不同于友人之间的谈话,也迥异于亲人之间的絮语。它是媒体与大众之间的直接交流,要服务大众,更要引导大众;让人人可以听,更要允许人人能听懂。”

4. 狭隘的地域文化观会排拒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

有人认为:“地域文化总是方言无法背离的文化纽带。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媒体的方言传播现象执行的是对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的一种认同,体现的是方言的整合力。地方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媒体的传播得到了确认。”的确,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保护方言,同时也就保护了个体文化和村落文化,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如果在广播电视新闻播报中用本地话去排拒普通话,用地域文化去拒绝中国文化,搞所谓的唯我独大,唯我独尊,自我膨胀,自我欣赏,这可能就不是用分众化和本土化的说辞就可以应付过去的了。

事实上,地域文化、方言文化并不能提升到中华民族文化一样的高度上来。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民族共同语,说普通话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方面,而民族共同语的使用水平,是与社会的开放程度相一致的,它标志着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和文明程度。假借保护地域文化之名,在广播电视新闻播报中直接使用方言,最终将搞乱文化,使中华民族文化的版图不再完整,并趋于破碎。许嘉璐认为:“现代化需要规范的语言文字生活和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因而广播电视的语言应该规范而多样,高雅而活泼。”规范的广播电视新闻语言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宽广博大的气度风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推动着人们冲破地域界限,让不同的地域文化在开放的环境下自由地交流、交融。每一种地区文化都有可能存在着自身的优势和局限,通过文化间自由的撞击,会产生一种优势互补的效应,形成更有生命力的地区文化。以语言的障碍人为地设置起一道文化交流的屏障,它的实质决不是在保护和发展地方文化,而恰恰是对地方文化活力的扼杀。因此,杭州籍学者周思源针对一些人提出要保护杭州方言的说辞理直气壮地说:“保护语言决不等于保护方言,汉语要保护,但是方言不必保护。”要建一座文化大厦是很难的,但要破坏它却轻而易举。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日常交流中说本地话还比较能接受,但在新闻节目里看到一些市民接受采访时讲本地话就觉得很不雅。可如今在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倡导和引领下,电子媒体中的语言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间退回到了中世纪,说不定文字世界在哪一天也会退回到秦朝之前。我国推广普通话的政策一再表明,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更不是要消灭地方文化,保护方言和地方文化也有很多方式方法。但是,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大众性的文化载体和社会公器,是传播文明、传播民族先进文化的窗口,理应自觉地、主动地为这座文化大厦添砖加瓦,而不应抱持狭隘的地域文化观,公然挖中华文化大厦的墙角。

5.“方言言说”增加了社会的行政成本

“推普”是国家的法定方针。从法律层面来看,各类媒体用“方言”(这里仅指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而非社会变体)符号作为新闻叙述语言于法无据。普通话的法定地位是《宪法》赋予的,《教育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都有明确规定。50多年来,国家在“推普工作”上不遗余力,出台了数量可观的法律、政策、条例,也一再要求新闻媒体率先垂范。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下的各类“方言言说”节目形态置法律政策于不顾,公然抵触国家的相关法令,其结果是抵消了国家的推普努力,延缓了推普进程,也削弱了法律法规的刚性力量,极大地增加了国家的法律成本和行政成本。在继一系列的文件下发后,2004年10月18日,国家广电总局再一次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一律不得播出用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即可视为这种“有令不行”现状的绝好注脚。

那么,“推普”工作的必要性是否值得怀疑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境内语言有七八十种之多,“按照国内语言界的传统看法,这七八十种语言分属五大语系”,而作为汉藏语系的汉语内部,亦存在不同的方言。

可谓“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方言林立的现状给各民族、各地区的人民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语文生活也与中国的国家形象极不相称。因此需要通过官方的力量进行语言规划,推广民族共同语。从古代的“雅言”、“通语”、“天下通语”、“官话”、到近代的“国语”,都曾被用作民族共同语。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运用行政力量进行的语言规划,首先确定了“普通话”的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正如伦敦方言成为英吉利共同语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由于文化的原因一样,北方方言成为中国民族共同语的原因是因为北京是辽、宋、元、明、清的都城,近千年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这种中心地位使北京话理所当然成为民族共同语的语音标准。1956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成立了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1982年“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条文写进了宪法。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本法第十二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第十四条规定“下列情形,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一)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一个国家的法定语言或官方语言就像这个国家的国旗和国徽一样,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象征,也是国家身份和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推普工作不尽人意,还待加强,而作为推普阵地的媒体却热衷于“方言言说”,可见其已经背离了国家的语言政策的底线,以“本土化”之名游走在政治、法律、政策的边缘,在给自身带来利润的同时却增加了国家的相关行政成本。“尽管多年来国家和地方制定了许多语言文字政策法规,对社会语言文字混乱现象起到积极的遏制作用,但在建立完整的、系统的、适合今天语文生活发展的法规建设方面仍显得滞后。”应该说,在这方面,媒体要做的建设性的努力还有很多。

同类推荐
  • 胶片的美好时代:北广“77摄”口述实录

    胶片的美好时代:北广“77摄”口述实录

    被歌德称为“上帝的神秘作坊”的历史,尽显人物的关键时刻,他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闪耀着光辉,普照着人类自身。以抽象、简练的线条在由三个圆圈代表的镜头组中间嵌入77两个阿拉伯数字,这个精妙的创意来自一枚由“31”个人秉持的群体信物——班徽。三十年轮流转,“77”卓然而立,精致而简洁,协调而神秘,深沉而隽永。它,到底有着怎样的寓意?
  • 留守:守望的天空

    留守:守望的天空

    本书作者深各地乡村,全面采访众多的留守儿童及“留守群体”(如留守妇幼、老幼),采访当地政府、学校为留守儿童所做的大量细致扎实的工作,见证新形势下人们对生活的不屈探索,新一代少年儿童所展示的顽强生命活力,对生活的热爱与创造。全方位展现别样风采的“小鬼当家”。
  • 国家力量与艺人再造:吴桥杂技学童群体研究

    国家力量与艺人再造:吴桥杂技学童群体研究

    本书在田野调查和口述史采集的基础上,利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对杂技之乡河北省吴桥县的杂技学童群体进行系统研究。当今吴桥杂技学艺、从艺行为是当地人对地方文化传统的现代性借用。历史上在生存压力下形成的杂技文化传统,在当代语境中,被国家、地方和个人加以利用,使杂技成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职业选择模式。
  • 驯化

    驯化

    被誉为与《人类简史》《枪炮、病菌与钢铁》比肩的人类史著作;打通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基因研究等多领域;罕见的全能型天才专家艾丽丝·罗伯茨为你讲述人类及其盟友间彼此纠缠的史诗故事。4万年前,人类尚以狩猎采集为生。某个格外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原来搜寻动物残骸为食的狼群,受饥饿驱使,靠近了人类的营地。到了夏天,狼群开始参与到狩猎行动中。猎人们发现,狼群提高了捕猎的成功率,人们挨饿的时候减少了。于是人类与狼群,渐渐形成了联盟。过了几代人的时间,那些友好的狼已经开始对人摇尾巴了。它们已经变成了狗。人类不断驯化新的物种为己所用。
  • 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发生和心理发生的研究(大学译丛)

    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发生和心理发生的研究(大学译丛)

    埃利亚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文明的进程》是埃利亚斯的成名之作,出版后轰动西方世界,成为畅销书。我们习惯把文明看成一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成财富,但在埃利亚斯看来,“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文明是一种过程,是历经数百年逐步演变的结果,是心理逐步积淀规范的结果。传统社会学把人和社会看成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而作者推翻了这种两分法,提出两者不可分割,正是宏观的社会和微观的人之间的互动激荡形成了个人、国家乃至社会的整个文明的进程轨迹。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不仅研究社会经济,而且考察人的情绪气质和思维方式的变迁;不仅重视重大事件,也从小处着手,探讨人的行为举止和日常生活,以小见大。作者将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种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熔为一炉,使这部作品成为20世纪不可多得的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人文经典读本。
热门推荐
  • 道德客观性及其限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的边界问题研究

    道德客观性及其限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的边界问题研究

    《道德客观性及其限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的边界问题研究》讲述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碎片化的时代,当代哲学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寻求道德客观性,但都陷入理论困境之中。这说明伦理生活包含有无法合理解决的价值冲突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而不是为了理论的一致性而应该清除的东西,从而要求伦理学调整对自己的本性与限度的理解,重新思考伦理学与形而上学以及与政治哲学的边界与关系问题。
  • 一世盛宠:夜少的天价萌妻

    一世盛宠:夜少的天价萌妻

    第一次见面,她将他扑倒在地,居高临下的问:“大叔是要当众耍流氓吗?”第二次见面,她挡在他面前,若有所思的问:“大叔是在为喜欢的女生守身如玉吗?”威胁、利诱、暴打……十七岁的无敌美少女为了保全三十五岁大叔的清白,一个月之内,她使出浑身解数,为他挡掉了无数女人。她这么辛苦的付出,终于换来他的正眼相看,他说:“我从来不知道一个女人的嫉妒心竟然这么强。”哈?“不允许任何女人近我身边半步,”他缓缓地说:“你竟然这么爱我?”哈?她傻眼了,于是她一天之内为他找了365个女人,他却淡淡的道:“女人何必为难女人,不必试探,我允许你爱我。”呃……小剧场1:“大叔,您一天需要几个杜蕾斯?”她睁着无辜的大眼问,“管家手册中好像漏掉了这一点呀,我怎么给你准备呢?”“不需要。”他冷冷的丢下一句。“对不起、对不起哦,大叔……”她飞快的躬身道歉,“我不知道您那方面不行……”呃,他成功石化。剧场2:西餐厅,她看着几乎就挂着两条带子、一块布的国际名模,淡定地抖开洁白的餐巾,绑在男人的眼睛上,“大叔,看了要长针眼的。”“……”男人默,“我怎么吃饭?”“我喂你呀。”她殷勤的笑着。
  • 仙奏

    仙奏

    万物之力猛然暴起,塑造了另外一个世界的强者普孝缘。不管敌人有多强,终有一天会被踩在脚下!
  • 世雄传

    世雄传

    一世英名,从重生开始,天赋异禀,步步踏上登天之路,五灵之体,五灵仙诀,助他提升实力,魔尊降世,人界浩劫中,他以一己之力率领修真者奋力抗衡。以破天武力扭转乾坤,以大悲之心拯救苍生,成就英豪,逆天成神!
  • 大夏纪

    大夏纪

    方云:“爸、妈,我要退学。”“什么?”老爸猛地一惊,反问了一句:“你说什么?”方云:“爸、妈,我要退学。”咣当一声,老妈手中的碗摔得粉碎,神经质大叫:“休想,绝对不可能!!方云你给我听清楚了,这,不,可,能……”方云心中,隐藏了一个天大的秘密,他做了个无比真实的噩梦:如同地球有春夏秋冬,宇宙也有大四纪,三个月后,大夏纪来临。大夏的风儿从无垠虚空吹来,星空开始沸腾,宇宙温度飙升。太阳中冬眠,万年玄冰之中保暖的怪兽先后苏醒。大夏的地球,燃烧,燃烧……让人惊悚的是,噩梦中的剧情,正在上演。推荐博耀完本,《九炼归仙》,800万字长篇,值得一看。《大夏纪》VIP读者群:416097507
  • 余生,请多指教

    余生,请多指教

    成型胎儿被丈夫强行弄掉,余笙被赶出家门。在人生最悲惨的时候,她遇上了顾流年。受尽折磨的余笙将一颗真心冰封,却被顾流年的热情融化。十指交缠,他深情的对她说,“余笙,你的余生由我守护。”
  • 从火影开始的主神聊天群

    从火影开始的主神聊天群

    已经在火影世界生活了两年的龙轩,终于开启了属于自己的金手指。黑崎一护与火拳艾斯并肩作战,女妖战机与须佐能乎大战魔兽,当宇智波被灭族的前一刻,T-1000将宇智波全部带走,当火拳艾斯在海军总部面临行刑时,恶魔猎人带着维京战机从天而降,当蓝染在虚圈称王时刻,战列巡航舰折跃而来,上面还带着恶魔猎手,火拳艾斯,宇智波鼬,……ps作者喜欢单女主,所以没有太多人物情感。(有我也写不出来!)
  • 快穿丫头你别跑

    快穿丫头你别跑

    祁苒苒是个演员,非著名。但是……圈子里的人都知道,祁苒苒这个女人,肤白貌美大长腿,有才有钱还有权,演技也是杠杠滴!她来拍戏,不为名,不为利,不然……听说,祁苒苒签了公司?可是……星缘是那么好进的吗?祁苒苒:啊喂!老娘签的可不是卖身契啊!裴厉:你千方百计的进我公司,不就是卖身给我吗?某包子:宿主,BOSS,合同是合法的!
  • 我在沙漠种树那些年

    我在沙漠种树那些年

    耗干异能、遍体鳞伤、倒地不起的吕淑闭上眼睛等待死亡的降临,下一秒却出现在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中央,还被一个极度不负责任的天使告知不把大沙漠变成大森林就会被送回原来的世界原来的时间原来的状态,强迫睁着眼睛等死!!!!如果我们不懂什么是爱情,那我们就用占有欲和陪伴代替。你只能是我的,我也只能是你的,你永远不许离开我,我也不会弃你而去。——————————丧尸王曾经听说新疆的哈密瓜很好吃,葡萄很好吃,羊肉串很好吃,现在我在新疆去很难去哈密,不过我可以自己试着种一下哈密瓜,葡萄早就种上了,只是不知道和其他地方的一不一样,现在也许我还能种一下其他的瓜,什么西瓜啊!香瓜啊!各种甜瓜啊!南瓜啊!冬瓜啊!黄瓜啊!通通都可以!甚至我也可以种一下地瓜。哈哈哈哈哈哈!——————————吕淑ps:本人没有实地深入进入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关于沙漠里的细节都是搜索资料加想想的,细节请勿考究,谢谢。
  • 《朱子语类》词汇研究

    《朱子语类》词汇研究

    《朱子语类》文白相间,新旧质素交融,叠置着从历史上各个时期传承下来的不同历史层次的词语和宋代产生的新词新义,现存各本的异文在某种程度上又反映了宋至明清的语言演变,为汉语文白演变和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语言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