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89500000007

第7章 禁火寒食忆子推 祭祖踏青过清明

清明节:4月5日前后,太阳黄经15°时为清明节气,这时气温变暖,雨量增多,春暖花开,草木吐绿,此时万物生长,皆清洁而明净,清明日后,白桐花开放;五日后喜阴的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避暑,取而代之的是喜爱阳气的鸟则开始出来活动。比喻阴气绝而阳气渐盛。再过五日,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清明期间又逢寒食节,民间自古就有祭扫祖坟、踏青、放风筝、打秋千植树插柳等民俗。家乡有民谣道:

清明细雨催人哀,土坟头上野花开。

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添土来。

家乡还有童谣:

清明节,雨纷纷,家家忙着去上坟,

祭先烈,祭亲人,从小就要懂孝顺。

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古称“上巳节”,这是我国古代一个最为流行的民间节日,也是山西二十四个“毛毛节”之一,早在南北朝以前就特别盛行。到了魏晋以后,“上巳节”已从三月初第一个“巳日”固定在三月初三这一天。古时候在“上巳节”这天,人们要先将鸡蛋、鸭蛋煮熟,染上各种颜色,并且带上枣子,来到流水边,先把熟蛋和枣子投放水面,再在水边守在下游一处,当有蛋、枣流到守候地时取食。据说这是一种选择婚姻的活动,因此“上巳节”是上古时代选择婚姻的节日。到汉代时“上巳节”的活动又变成洗浴活动。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每到这天,不分官吏、百姓都倾城而岀,到郊外河里,洗净身上越冬的积垢,洁身祛病,并且祓除不祥,祈祷健康平安。这些活动和岁尾扫除一样,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良好的风俗习惯。后来则演变成了每年的三月三,人们到水边游玩饮宴的习俗。山西旧时有“三月三,天气新,汾河两岸皆丽人”的说法。人们除在水中沐浴外,还要顺便春野游览。据《秦中岁时记》载:“上巳日(三月初三)赐饮曲江,都人于江头褉饮,践踏青草。”人们兴致勃勃地来到风景区或清清溪水之畔,嬉水为乐,人们带着春食美酒,或席地野餐或进行曲水流觞的活动,就是把盛酒的“觞”漂在水面上,人们站在水边,当有“觞”飘到面前时,便捞起来饮“觞”中之酒。王羲之的《兰亭序》就写于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记叙“上巳节”流觞吟咏之景。“上巳节”前后又是踏青旅游的最佳时节,“上巳节”踏青与清明节踏青早已融合到一起。唐彦谦《上巳日寄韩公》诗云:“上巳接寒食,莺花寥落晨。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就是描写上巳节踏青的情景。到了近代,很多地方仍过三月三节,但对过节的原有意义却已经淡忘了。人们逐渐把它变成一个休息、游乐和集市贸易活动的节日,只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选择婚姻的内容。

在北方汉民族地区,据记载确有春季浴于河边、水边举行的驱邪袪病的卫生保健习俗,俗称“桃花浴”。相传太行山下的谷口有一个温塘,塘水往低处流,便形成一条小溪。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正值桃花盛开之时,落花将溪水染得一片桃红。这一天晚上,沿岸的姑娘们,便三五成群的到温溪中洗“桃花浴”。人们相信,这一天的桃花浴,不仅能使自己变得漂亮,而且可以一年四季不生病,或许还会交上桃花运。

这温暖的溪水为何有这般神奇的魅力呢?传说很久以前,玉皇大帝的七个女儿来游玩,走到温塘附近,只见周围都是荒山秃岭,唯有溪畔山清水秀,一片桃红。七姐妹在这寂静的夜晚悄悄飞到人间,在一片桃花丛中脱下衣衫,到溪水中洗澡。这情景被岸边洗衣服的一些村姑看到了,她们没有惊动仙女们,等仙女们走后,也一个个脱下衣服到溪中洗澡。温暖的溪水变得滑腻,还有一股淡淡的香气,村姑们沐浴后都变得漂亮了。于是,每年的三月三,十里八乡的姑娘们,都要相伴来洗“桃花浴”,这风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山西每年的三月三,民间多进行踏青活动。晋南地区妇女要用柳条鞭打卧室的壁墙,称为“摔蝎子”。还要贴公鸡吃蝎子的画,也有地方是谷雨节气时贴,名曰“谷雨贴”。无论是画与贴,都配以禁蝎咒语:“我是天上神,下界保万民,每逢谷雨日,定拿蝎子精”“南斗六部,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等等。三月三日,民间已演变成为祀神的活动。晋北地区祭祀真武神;晋南地区大多祭祀华佗,每人要敬献一只雄鸡,并用针刺鸡冠淌血以祭祀,俗称“千鸡会”。三月三,晋东南地区妇女习惯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之,称为“斩百病”;晋西北地区则在谷雨前后挖野菜吃,也有用榆钱和米粉做原料,蒸成“榆钱馒头”,吃起来软美可口。三月三还有一种说法,据道教传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西王母娘娘的诞辰,在天宫要举办“蟠桃盛会”,玉帝及众仙为王母娘娘祝寿。在人间,道教在这天也要举行盛大的庆典。

这一天还要给孩子们的帽子上戴上用各色布料做成的小鸡,有趋吉避凶之意,有民谚说:“三月三,鸡鸡红灿灿”,就是说的这个。三月三过后,就是春天最大的节日清明节了。

清明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古代将清明节气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花);二候田鼠归家;三候虹始现。通俗讲清明日后白桐花开放;五日后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地下的洞中,喜阳的鹌鹑出现了;再过五日,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清明节气是耕种的大好时节,我国黄河以南广大地区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说明清明节是春天最重要的节气。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年的历史。清明节最初只是表示“天明地净”之意。早在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祝水患消除,欢呼天下太平。周朝在制定历律、确定二十四节气时,就将三月节命名为清明节。这就是清明节的来由。

清明节的主要民俗活动是上坟、旅游踏青、戴柳插柳枝。这些民俗来源于另一个节日寒食节,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天,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时,在山西民间,寒食节与清明节并存,所以,在农村还过寒食节。那时候我还小,也不懂什么是寒食节,只是在寒食节早晨,我还没有起床,就听母亲在门口说:“今天是寒节,该吃冷食”。我和弟弟们以为那天是过“含脚”,便笑着伸出脚来,让对方“含”。在笑声中,我们起了床,那天我们真的吃了一天冷食,是母亲头天烙的饼子。那天还跟着父亲去上祖坟祭祀。后来上初中了,我们也不过寒节了,而是过清明节了,而且也慢慢懂得了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含义了。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过去它只是个节气,表示天地清朗明净之意。届时万物生长,到处新枝新叶新芽,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它也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在轨道上处的位置,结合当时地球上的天气与自然景观来命名的一个节气。据古籍记载,春风后十五日为清明,即阳历的每年四月五日前后,地球运转到太阳黄经15°时,地球上即为清明节。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古代的人们都是依据它安排农事活动。清明一到,春风和煦,气温回升,万物争荣,雨水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所以在农业生产上,清明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气,我们家乡所在的华北地区,清明节时大多春光明媚,天气晴朗,万物滋生,平均气温已在10℃左右。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清明时节,山西民间食俗,寒食犹存,主要有麻花、馓子,麻花的古名叫“细环饼”,也叫“寒具”。刘禹锡有《寒具诗》描述其色香形美时说:“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麻花,现今已成为人们的节令美食、风味小吃。

而寒食节则自古就是个节日,它也是山西二十四个毛毛节之一。作为一个节日,它与节气不同,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寒食节的起源,相传与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的功臣介子推有关。介子推是春秋时代晋国的贤臣,当时晋献公的妃子骊妃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迫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国外,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流亡的臣子大多陆续地各奔出路,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始终追随着他。介子推不畏艰难困苦,一直跟随着重耳。有一次在流亡魏国的途中,公子重耳患病,平时靠从臣采摘野果野菜充饥的重耳,这时再也吃不下野果野菜了,介子推见此情景,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熬成肉汤,献给重耳吃,使他渡过难关。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不久,就对跟随他流亡的功臣封赏,却竟然忘了封赏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遍,介子推并没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他来到介子推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见了,原来,介子推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当然不愿接受封赏,背着老母去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只好亲自到绵山去寻找。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要想找到两个人谈何容易。几天过去了,晋文公找不到介子推。这时候有人献计,命令在山的东、西、南三面放火烧山,试图逼介子推出山,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不见介子推出来。等到大火熄灭后,众人上山寻找,只见介子推抱着老母,靠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根被烧死了。人们在树洞中找到他留下的血书。只见血书写道:

割股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时候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而后移尸安葬在那株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封为“介山”,并在山上建立祠堂祭祀,后来于绵上立县就叫介休县,即介子推休息之县。还规定每年到了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全国都要严禁烟火,吃寒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至今太原、上党、雁门各处,每年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家家预作干粮,吃寒食。因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节,家家插柳于门,以招子推之魂。临离开介子推的坟墓时,晋文公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春天,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上“绵山”,在介子推坟前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已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好像看见了介子推,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折下了一条柳枝,编成一个圈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介子推的灵魂,这东西老百姓叫作“子推燕”。家乡一带却是用面粉蒸的燕子插在酸枣枝上,并糊上彩纸剪的枣树叶,插在门上,或挂在墙上,成春室一景。清明节过后,小孩子要吃时,不准用手摘,须用木棍打下,俗称“寒燕”,也是召唤介子推灵魂的意思。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牲。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怎样转化为寒食节呢?到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死难之日民间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到了汉代,周举在并州任刺史时宣布:“寒食之日,因介子推在绵山抱木而死,神灵不乐举火,所有士民不得烧火煮饭”,后来寒食节成为法定节日,那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它的节期相当于农历二月,寒食节结束,便是清明节。后来官方认为,这种习俗不好,吃寒食时间太长,需要改革。到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专门下令取消这个习俗。他在《阴罚令》中说:“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接着又说:“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从此又取缔了寒食节。三国归晋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使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流传下来。后来,又把寒食节定为清明节前一天,但仍比较热闹。再后来到了明清两代,寒食节的习俗逐渐向后推到清明节,久而久之,寒食节的习俗成了清明节的习俗,寒食节逐渐被遗忘了,人们甚至越来越弄不清寒食节和清明节的不同了,把这两个在远古时代不同的节日和节气混为一谈了。

我国古代的各种文献中,没有清明节活动的记载,所以说那时清明节还不是一个独立的节日,仅仅是个节气。唐代以前,人们为死去的亲人扫墓都是在寒食节,而古代人把寒食节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至清明,久而久之,寒食节与清明节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将清明节与寒食节相混淆,也是从唐朝开始。自从寒食节与清明节混淆后,寒食节渐渐淡忘了,寒食节扫墓也就变成清明节扫墓了。从此,清明节从一个节气变成了一个重要节日,成了山西八小节之一。

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漏雨。由修补活人的住宅想到修补死去的祖先们的坟头,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漏雨。清明节上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铲除坟头杂草,在宜动土的方位取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民间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在山西境内清明节还有很多民俗:在晋南他区,不论贫富人家,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怀念祖先;而晋北地区上坟,多是男人们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头,大同、平遥等地,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形成“村里哀声连成片,传入耳中都是悲”的悲壮情景。清明节上坟,在晋南地区不烧香、烧纸,要将祭祀的物品挂在坟头,以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而晋北地区多数地方要将纸钱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晋北地区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饮食,意为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苖,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头上也插一些柳条。清明节晋南地区要蒸“大馍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孙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凉粉,切成薄块食之。晋北地区习惯吃“炒奇”,就是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沙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种干果脯,磨成面食之。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糊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儿女婿回家,俗称“清新火”。

清明节,全省盛行“打秋千”,时间讲究前三天、后四天,太阳出山后开始,姑娘媳妇都要一展风姿,秋千荡得高,意喻着生活过得好,有本领。太阳落山后,必须停止活动,传说清明前后,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间来玩秋千,人是不敢与鬼争抢秋千的,虽然荒唐,却也反映了对死者的尊重,希望已故亲人能够与生者同乐的传统心理。清明节,全省还盛行放风筝,田间街头,到处可以看到欢乐的孩童,手牵长线奔跑放风筝。风筝有的做成蝴蝶形,有的做成青蛙模样,还有的做成鲤鱼、蜈蚣、人物等形状。清明这天早晨,孩子们要吃一对染成红皮的鸡蛋,据说吃了能使眼睛明亮。

每年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时,清明节到了。待到桃花、杏花灿烂的日子,清明节悄悄地来到太行山下的故乡。这时节,漫山遍野的花都开了,那些红色的、粉色的、白色的、黄色的花开得十分妖艳而张狂,仿佛要把积了一冬的能量都释放出来。难道这些花儿也懂得思念么?清明,一个令人怀念的日子,随着清明节的临近,人们的心都是热乎乎的,暖洋洋的,就像那潮湿温暖的天气。喜春的人们,心里也盛满了对祖先浓浓的怀念。城里的商贩们稔熟如何抢占商机,提前十多天就把那些祭祀扫墓用的冥币、烧纸、香裱、爆竹摆上了货柜最显眼的位置。家乡的人们,踏青祭祖,历来是有讲究的,民俗活动十分认真。

寒食节扫墓,据说是来源于上古时代,春天祭祀人们的母系祖先的风俗。延续了不少年代,唐朝初年,寒食节扫墓、郊游的习俗在民间已蔚然成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年,即公元772年,朝廷颁布命令,将寒食节上坟扫墓定为礼仪,编入“五礼”,定为常式,朝廷还给官员们归乡扫墓放假。到了宋代,扫墓多在清明前后,家家户户到墓地祭祖,首先清理墓地杂草,修剪墓地树木,给坟墓培添新土。给先人坟墓添新土,也有规矩:先祖去世,新坟不过三年不添土。上坟时间也有规矩:新坟头三年要在寒食节这天上午上坟,过了三年改为下午上坟。在古人看来,祖先的坟墓与子孙后代的兴衰祸福有很大关系,因此,给坟墓培土是祭祀活动中不能马虎的内容。后来不仅要给坟墓添新土,还要焚香、烧纸,表示此坟墓现时尚有后人。明清以来,扫墓之风发展到了顶峰,人们不仅在坟前烧纸钱,还要在坟前摆供品。一开始,这种祭祀活动在农历二月下半月进行,而寒食节也是在这个时候。后世寒食节越来越向后推,时间也由一个月逐渐缩减成为三天或两天,寒食节扫墓活动又往往向后延续,最后竟完全与清明节结合到了一起,所以,寒食节扫墓的习俗也就成了清明节扫墓的习俗了。原本祭祀母系祖先的活动,也慢慢由祭祀自己的先辈发展到可以泛泛地祭祀所有与自己有关的亲友了。

寒食节祭祖,俗称扫墓,又称上坟,包括为坟墓加新土,除去墓地杂草,修剪墓地树木,还要在坟堆上压块黄纸,表示墓主的后代健在。然后在墓前焚香、烧纸和供献祭品,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和敬意。古人有很多描写清明扫墓的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纷;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唱道:“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还有唐朝杜牧的名句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节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

小时候每到寒食节,父亲总要带我们到黄土坡老爷爷的坟上烧香、烧纸、摆供品,后来又有了爷爷的坟,我们都去祭祀。如今我们离开了故乡,但是故乡却又增加了父亲、母亲的坟,虽然我们离故乡一千多里,但我们并未忘记祖先,没有忘记生我养我的父亲母亲,自从退休后,差不多隔一两年都要带着子女回一次故乡,有几次就选择在清明节。我们中华民族尊亲敬祖、隆宗敬嗣的传统习俗,在清明节表现得如此集中而动人,大人们除去坟头上的荒草,在墓旁能动土的方位挖一些新土,放到坟头上,小孩子们则把新的黄纸压在坟墓的尖顶上,大家七手八脚将坟墓修葺一新。然后在坟前摆了供品、点了香、烧了纸,临离开时我还对父亲母亲说:“爸爸妈妈安息吧!儿子明年再来看你们,有什么事给我托一个梦。”民间流行谚语说:“亲亲的孙子压一张纸,亲亲的外孙指一指”。意思是爷爷奶奶在世时亲孙子,他们过世后,孙子们会在爷爷的坟上压一张纸,表示他们的后代健在,外孙在路过时,也会向姥爷的墓地指一指,说:“姥爷姥姥的坟墓在那里”。有一年我回到故乡,打算到姥爷姥姥的坟上烧一份纸,有个舅舅告?我,清明节外甥不该上姥爷的坟,这样会踩塌姥爷的坟。在家乡还有一个民俗,就是没有合葬的夫妻,可以在清明节这天合葬。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忠义文化、孝道文化、诚信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和永不褪色的精神财富。清明节祭祖、扫墓,既是慎终追远、敦睦亲族行孝的具体表现,也是传承亲情、系结血脉的终极桥梁。

清明节,家乡一带很多人家要捏制一种叫“寒食供献”的面人头。这种面人头,里边包着用油、盐、小米、芝麻等料调的素馅,捏成男女小孩人头,用红莲豆做嘴,用黑豆作眼睛,外加面鼻子、耳朵、眉毛等,蒸熟后加一点色,甚是天真可爱。家家还捏制一种叫“寒燕”的面塑,蒸熟后的寒燕儿,插在酸枣树枝上,再用绿纸剪成树叶,也粘在酸枣树枝上,挂在墙上,很像是停在树枝上的群燕,成为春天室内一景。清明节过后,孩子们要想吃寒燕,也不能用手摘,而要用棍子打下来才能吃。相传这与寒食节也有关,有的地方也叫子推燕,同时,燕子也是象征春天的到来。除了在屋内挂“寒燕”外,小孩子则要佩戴“红花子”,就是用各色花布料剪成两厘米大的圆片,按小孩岁数大小,每岁一枚,加天、地两枚,用线穿成串,还要用麦秸秆隔成一至两厘米一个,佩戴在孩子肩背,意在避风邪。

清明节来到了,终于送走了漫长而寒冷的冬天,绿草开始在弥漫着淡淡雾气的田野里探头探脑了,那时村外的山梁上生长着很多野生的山桃树和山杏树,村子里也有大量的桃、杏、果树。仅我家就有十几株杏树和桃树。这时,已经是花香四溢的春天了,先是在窝风向阳的山坳里,现出点点的粉红,那粉红是羞羞答答的,一点点露出来的,不几天山梁就成了粉红的一片,仿佛有一支神奇的画笔,挥动着在山梁上洇染,几天工夫,整个山梁就这儿一片那儿一片地落满了红霞,仿佛天宫里仙女们晾晒的仙衣。稍稍走近了点,便能感觉到杏花、桃花的热烈奔放。那花儿虽然只有指甲那么大,但是当它倾尽全力展现自己的时候,你还是不能不为它感动,成千上万上亿朵花儿一齐绽放,你就不能不为之震惊了。花儿们在春风中轻轻摇动着,仿佛在向人们招手、眨眼,仿佛在邀你共舞。

这时候村子里也是花香阵阵扑面而来,杏花盛开,富有诗情画意,最能显示充满活力的春天。几天后花瓣落地,一个个小杏顶着红色的萼片和花蕊,远远望去,又是一片红色。就在杏花怒放后不几天,桃树也在每个枝节上生出一两片小叶后,群花怒放了。桃花,一团团,一簇簇,如点染了胭脂,红得耀眼,灿烂芳菲,娇艳无比,美得醉人。我家场院虽然只有一株桃树,树干没有半米高,但分枝多,树冠大,花开后把整个场院装扮得更加美丽。不久院子里的果树也开花了,那株果树已有碗口粗了,它的花却是从嫩绿的叶丛中露出来的,刚刚开花时,花朵还是红红的,花骨朵儿像戴着一顶鲜红的帽子。不几天,它抖了抖身子,就变成粉红色了,好像是穿上了一件粉红色的衣裳,又披上了白色而略带微红的面纱。它的花也不像枣花那样星星点点,而是一簇一簇的,远远望去,像雪山似的。这些花儿同墨绿的树叶交相辉映,更显得娇艳可爱。果树开花时,雪白的梨花,更是素雅得可爱,惹人喜欢。所有的花儿都散发出芳香,引得无数蜜蜂、蝴蝶整天地迷恋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不肯离去。就连村边的那些家槐、刺槐不久后也吐出了雪白的花朵,整个村里村外成了花的海洋、花的世界。花是春天的象征,正像宋代思想家朱熹写的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天,除了能看到各色各样花朵外,春天的嫩绿也是其他季节看不到的。老年人则喜欢搬把椅子坐在屋前的太阳底下,悠闲地晒着太阳,欣赏着这院内墙外怒放的鲜花,看着墙外榆树上累累的榆钱,耳际听着蜜蜂飞舞的嗡嗡声,阵阵芬芳的花香袭来,使人心旷神怡。这就是家乡的春天,使人难忘的春天。在这一片美景下,正是旅游踏青的大好时机。因此,从明清以来,清明节除上坟的习俗外,又增加了踏青旅游的习俗,就是现今的春游。清明时节正值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野外空气新鲜,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人们来到野外,观赏大自然之秀美,然后围坐宴饮,傍晚而归,形成了城里人踏青旅游之习俗。居住在农村的人,本身就生活在花红柳绿、花香四溢的地方,在田间劳动,就能欣赏到大自然的秀美。清明时节,田野里的景色确实太美了,我喜欢观赏这时的美景,只要站在村口田边向四下望去,无穷的绿色向远方延伸,与一碧无瑕的天空相映成趣。我尤其欣赏家乡的袅袅炊烟和千变万化的晚霞。家乡地处太行山下的偏僻小山村,山沟旁分五片村落,每片居住十几户人家,每户人家的屋顶上都矗立着一根烟囱,每日三餐之前,每根烟囱上都会升起袅袅炊烟,优雅地在天空中轻舞。柴草燃烧后的那种淡淡的焦糊气息弥漫了整个山村。站在杆子梁尖向下望去,几十缕青烟勾画出的壮观景象比任何山水风景画都要美。在我的印象中,最美的炊烟莫过于清晨,淡淡的、蓝蓝的,在村庄的房舍上、绿树间飘荡,如有轻风吹过,炊烟便调皮地向蔚蓝的天空窜去,和云彩共舞,直至化为天空中一抹淡淡的烟痕。村庄这时便如褪下了轻纱般的睡衣,露出乡村初醒时的清醒与美丽。白云像团团棉花,云头又像山峰一样,从犁铧尖峰后探岀头来,头顶上瓦蓝瓦蓝的天空里悬着几朵白色的云朵,像风平浪静的大海上飘浮的几只小白帆。我也喜欢观赏日落时家乡的晚霞,当夕阳的余晖染过每一个农家小院时,便见耕作的人们归来,一会儿,便见家家炊烟袅袅,这时西边的山边泛起了艳丽的晚霞,它不仅色彩美,而且还会千变万化。时而,好像从天边奔来一匹骏马,在广阔的大草原上奔驰着,眨眼间便不知去向。时而,又像飞腾的大象群,在天际间腾空而起。时而又像一群温顺的群羊,霎时远方的一道霞光射来,晚霞闪耀着绚丽的光彩,把眼微微睁开,眼前顿时出现了红、橙、黄、绿、蓝、紫几种颜色,身体也好像被色彩裹住了,多么美丽的景色。吸引了不少人出来观赏。

清明节时,民间还有戴柳、插柳的习俗。民间有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皓首者,白头也。谚语还说:“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似乎说明了柳枝的辟邪功能。原来,民间把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视为三大鬼节,在这三大鬼节,鬼出来讨索替代,人们一方面祭拜死去的亲朋,还要防备其他野鬼的侵扰迫害,最好的办法就是戴柳条。这不仅仅是三月柳枝新嫩,正合时宜而已,更主要的是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能。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受佛教影响,认为柳枝可以驱鬼,而称柳为“鬼怖木”。据《灌顶经》记载,禅拉比丘曾以柳枝咒龙,而观音又以柳枝沾水普度众生,柳就因而具备了驱邪的功能。清明节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枝正发芽的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戴柳枝以辟邪了。小时候每到清明前后,爷爷总要砍些柳条来,脱去皮,编制一些日用品,如篮子、筐子之类用品。我也每年要从爷爷那里要些柳枝条,编成柳枝圈戴在头上,还喜欢用嫩柳枝脱下圆筒形的枝皮,做成各色音调的柳笛吹着玩,爷爷说这也可以辟邪。

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插柳。每逢清明节,春暖花开,万物萌生,古代的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他在柳树旁被焚,有了插杨柳的风俗,一直演变到现今的植树节。关于插柳的民俗,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宋朝有一位诗人叫柳永,平时生活放荡,常常出入于花街柳巷、青楼妓院,他写的诗作大多是艳词。当时的歌妓舞姬都喜欢唱他写的词。柳永一生忧郁不得志,最终客死襄阳,由一些名妓集资草草埋葬。此后每年到清明节,百里歌妓相约为其扫墓,祭祀完毕,总会在田边折些柳枝来簪发,以示纪念。这一做法传入民间,有了清明插戴柳的民俗。

民间还有另一种传说: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夫人,即马娘娘,在一次清明踏青郊外时,因一双大脚板而受到村民们的嘲弄。村民们并不知她是马娘娘,马娘娘却叫师爷记下村名,发誓要报仇。临回南京时,遇到“智多星”装扮成的老太婆,听老太婆诉说,她长着一双大脚受到人们讥讽,感到非常委曲。马娘娘想留下此人倒可为自己遮挡,便要其夜间在门前插两枝柳,以便在报仇时将她家留下。智多星回到村中,叫村民家家门前插柳,终于免去了全村被屠杀的灾难。从此,清明节插柳成了民俗。

柳是春的使者,古代有很多与柳树有关的习俗。我国种植柳树的历史悠久,隋炀帝开通济渠,堤的两岸尽栽种垂杨柳,他还御笔书赐垂柳姓杨。唐代诗人白居易爱种柳,他放任时,总爱在住所植柳留念,他写的《忆江柳》中写道:“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时,种了很多柳,故有《种柳戏题》一诗:“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清朝雍正、乾隆皇帝也重视植树,雍正初年首倡垦荒植树,凡是不宜耕种粮食的土地均应种植树木。乾隆也很重视植树,他在乘船下江南时,不仅为“种柳成行傍水流”的美景所陶醉,并对堤柳的作用写成诗:“堤柳以护堤,宜内不宜外。内则盘根结,御浪堤弗败。”在京城大力开展植树活动,致有“榆槐舒绿柳色青,阵阵东风拂面生”的赞美诗句。爱国将领冯玉祥行军打仗绝不允许官兵践踏砍伐林木。他驻扎在徐州时,率兵植树,并写下护林诗:“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号召村里植树和封山育林,父亲就从柳树上砍些粗的枝干,栽在沟底和荒滩上,由于春天降雨少,又无法浇水,成活率很低,仅仅在杨四沟的沟底和沟边有几株成活。其他都干死了。

清明节除了踏青旅游打秋千外,还放风筝、踢蹴鞠、打马球等活动。原因是寒食节禁火多天,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都来参加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清明节民间忌讳使针、忌洗衣、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撒一条草木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院。

三月里还有一个盛会,即莲花山庙会。太行山深处有一座海拔仅500米的小山峰,远眺,山体形似莲花,故名莲花山。虽不是太行山的高峰,也因有盛大的庙会而闻名四方。旧时每年的三月十八日莲花山庙会,山上山下热闹非凡。也成为三月里的一个盛大节日。莲花山庙会,源于一个动人的神话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太行山下有个后生叫九里,家境贫穷,以打柴为生。有一天,他到深山打柴,恰遇一个狐妖追赶一位老太太,他奋不顾身救下老太太,并送老太太回家。老太太见九里为人忠厚老实,便将女儿莲花许配于他。几天后,九里和妻子莲花要回家了,临行前,老太太拿出两块青石子送给他俩,并告诉他俩:“这是两块宝石,带在身上,若遇大灾大难,可以化险为夷,但不可转借他人,否则,你们俩人就会变成两座大山。”九里和莲花回到太行山下,二人相依为命,男耕女织,日子倒也过得快乐。一天夜里,狐妖在外吼叫,扬言要闹一场洪水,淹没这一带的良田。九里和莲花心想,我们有宝石在身是不怕的,但这一带的百姓怎么办?他们毅然将宝石转借给百姓,挡住了洪水,而九里和莲花却变成了两座大山,人们叫这两座山为九里山和莲花山,百姓为纪念他俩,在两座山上修了庙宇。每年的三月十八,山下村民上莲花山祭祀九里和莲花,形成了盛大的莲花山庙会,至今还是盛大的物资交流会。九里和莲花的神话仍在民间流传。

同类推荐
  • 心,近自然

    心,近自然

    本书是中学教育专家杨士军的心灵随笔集。作者从各方面的题材入手,书写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关注,提示人们关注心灵的健康,关注环境的美化,关注孩子的成长,文字清新富有魅力,事例典型富有启发,是适合广大中小学师生和文学爱好者阅读的佳作。
  • 万物生而有翼

    万物生而有翼

    你生而不可限量。你生而诚信善良。你生而心怀梦想。你生而伟大。你生而有翼。你本不应匍匐在地。你能展翅,那就学会飞翔。诗集收录了目前鲁米在国内广泛流传的诗歌和国内不曾流传、出版的全新经典。原英译本《Rumi:The book of love》一书,由美国著名鲁米研究者科尔曼?巴克斯精选鲁米的诗集而成,他对每个章节做了简介和评论,有助于赏读,希望本书成为爱的所在,与你相遇,成为我们一起走近鲁米、探知自我内在的一个契机!挚友,我们的亲密就像:无论你的脚踩在哪里,你都能在你脚下感觉到我的坚实。怀着这样的爱,我怎会只看到你的世界,而看不到你?爱的方式就是一条寂灭之路,是“仿佛它从来不曾存在过”的至福之路。鲁米所有的诗都可以看成是爱的诗歌。它们由悲伤、由每一道流经意识客栈的情绪之流来照料灵魂之花的开放。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本书收入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墙下短记》《好运设计》《扶轮问路》《我二十一岁那年》《合欢树》《秋天的怀念》《黄土地情歌》《我的梦想》《记忆与印象》等散文名篇,全面地讲述了他的轮椅生涯、人生故事。
  • 茶之书

    茶之书

    当代《茶经》,日本版《美的历程》,东方驯化西方的代表性文本。本译典雅通透,诗意盎然,如茶一般韵味深长。经典意义上的茶道,并非当下塑料感强的茶文化,而是集宗教、绘画、书法、插画、陶器、建筑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的整全的审美体系。从“茶”到“道”,其中蕴含着一代代艺术家、文士和哲人对生命、审美、社会仪式和自然秩序的思考,是美学理想与生活态度的高度凝练与集中体现。这就是冈仓天心凭其敏锐的天赋、渊博的知识与诗人的情怀,在《茶之书》中向我们表达的思想。从一种饮品谈到一种生活仪式,再到茶道的衍生艺术;从各历史时期不同的饮茶方式到伟大茶人的品性展现,冈仓天心完整演绎了从茶到美、进而至于道的艺术升维过程,用芥子纳须弥的气魄让我们从一碗清饮之中品尝到人类审美历程的精髓。
  • 泥步修行

    泥步修行

    《泥步修行》是余秋雨教授系统阐释人生修行的归结性著作,用优雅的哲理散文写成。他把修行分为“破惑”、“问道”、“安顿”三大环节,并由此构成本书的三个部分。“破惑”部分,仔细分析了人人都会遇到的“灾之惑”、“位之惑”、“名之惑”、“财之惑”、“潮之惑”、“仇之惑”的引诱和危险。作者逐一回顾自己在破除这每一个“惑”而达到“不惑”的过程中,如何使艰难的修行变得切实可行。
热门推荐
  • 耕樵问答

    耕樵问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帝国时代之穿越中世纪

    帝国时代之穿越中世纪

    李刚,欧洲中世纪历史发烧友,因为玩帝国时代2被老外暴打破口大骂被系统听见,吸入电脑屏幕降临中世纪。(内含哈利波特,冰与火之歌,英雄无敌三等乱入片段,不喜勿入) 注意:作者敢于打烂历史而不是做历史书的跟屁虫,如有不适,立即就医。书友群:314875772
  • 城市老龄社会政策的演进及挑战

    城市老龄社会政策的演进及挑战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城市老龄社会政策日益引人关注。《城市老龄社会政策的演进及挑战》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迁为线索,梳理了在老龄化程度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老龄政策的演变历程,进而分析现行老龄社会政策的创新点及局限性,展望高度老龄化社会来临时城市老龄社会政策的发展趋势。
  • 南境诡事

    南境诡事

    夜半被鬼压身,玩笔仙莫名晕倒,身边人接二连三的发生诡异事件……我只是一个爱听鬼故事的普通大学生,确未想过自己也会置身其中,离奇的经历竟然是有高人暗中操纵。揭开掩盖在南境迷雾下那神秘的古彝文化,我竟在其中发现了一连串的阴谋……
  • 熊孩子遇上假妈妈

    熊孩子遇上假妈妈

    “你叫什么名字?”我问他。他不语,只用看后妈一样的眼神瞪我。我笑笑:“你不说我也知道,你叫陈昏晓。你妈和你抢走了我的老公,老天爷有眼又抢走了他们俩。这个世界上你没有亲人了,我这辈子呢也不会有孩子,你如果不想去福利院,以后咱两可以相依为命的过。”陈昏晓虽才七岁,但非常识实务。他立即擦了眼角的泪对我说:“妈,我饿了,我想吃全聚德的烤鸭。还有,我有一张两分的卷子要签,满分是一百分的那种。”自从养了他,我每天也过上了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他课堂上睡觉、课外时耍猴、自习课上乱摸女同学的头~然后,放学后就要等着我被老师批评教育一番后一起狼狈逃走……我无数次明示他,我不是他亲妈,请他少麻烦我一点儿。但这个兔崽子很不以为然,拿着广播到处吆喝:“有没有男人愿意娶我妈啊?娶她送我了哈。我很好养,只要给我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用好的,将来给我买栋别墅娶个漂亮的老婆就行了……”我仿佛听到脑袋爆炸的声音!!!……
  • 命天缘

    命天缘

    为救她而耗尽一生修为,降生凡间!重回巅峰只为再看到她!不知她就在身边守护自己!
  • 大荒武神

    大荒武神

    大荒之内百族并立,万国称雄,武道繁荣昌盛,精妙绝伦,武者强身健体,粗壮筋骨而力达千斤。其中高手,一拳打出暗合天道,江河倒流,大地碎裂,武道至极,破山河,碎日月,手握乾坤,不朽成神。 身世诡异的古昊出生在这波澜壮阔的大世界之中,从而掀起一页新的篇章。新建的书友群:162183876
  • 深爱之墨染相思

    深爱之墨染相思

    艺术系女生毕业后开始追求完美新生活,不想突如其来的空难让她空降3000年前的古代,她从一个衣食无忧的现代女学生,一跌成为了王府的粗使丫头。从记事开始,她脑海里始终有一个模糊的脸孔,俊美不凡,却始终不得线索……直到她重回现代,遇到了霸道总裁……
  • 龙王纯纯爱

    龙王纯纯爱

    “我是龙王。”“龙王是谁,不认识。”开什么国际玩笑!男人们吃完就想走,成全你们!才貌双全的我还有后备力量——龙正,龙氏集团总裁,玉树临风,雍容华贵。“我是王子,而我只想做你的王子,你做我的公主,你是我的女主角。”完了!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神魔归界

    神魔归界

    一步一天,天何在?自己踏出来,管你前面是什么妖魔鬼怪,管你前面是哪路神仙,拦我者,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