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179400000027

第27章 陈蔺(2)

1937年,日本人入侵,姚伯伯参了军,在部队从事军需工作,跟随部队随时迁移。当时家在武汉,身为长女的姚妈带着自己的父母、四个弟弟,还有自己一双幼小的儿女,开始逃难。她说一家人老老小小,多艰辛呵,好不容易走到了湖南,日本人打来了,只好返身折回武汉。路上兵荒马乱,大弟弟生病没钱买药,她脱下自己身上仅有的一件保暖毛衣,卖了给弟弟治病。家里唯一的一块金表,支持姚伯伯,捐了,买飞机打日本侵略者。

姚伯伯调国民政府财政部工作后,随政府机构到了重庆。抗战八年,姚妈跟着姚伯伯拖家带口在重庆住了八年。他们一家子住在三江汇合口的一个山坡上,当时的公务员都是自己租房子,政府财政部在城里的李子坝,就是现在重庆火车站附近,姚伯伯天天上班往返很是辛苦。那阵子日本人的飞机经常来轰炸。

有一天,家住二楼的姚妈,听到一楼一对年轻夫妇正吵架激烈,冤冤不解。警报“呜呜呜”地叫了起来,日本人的飞机要来了。姚妈扯着几个娃娃,喊着那个吵架的小媳妇名字“快跑了,还吵嘴,挨刀的日本鬼子要来了……”那年轻媳妇脾气犟,不理姚妈的茬,赌气,死活不动。姚妈无法,拖着娃娃刚进防空洞,一个个炸弹就下来了,“轰轰轰”,漫天的尘土碎片往防空洞里钻,姚妈估计那两口子没了。

当姚妈扯着几个娃娃回家时,首先去看那一楼的小两口,见那两口子还紧紧地抱做一团。他们说,运气好!有个炸弹正正地落在他家窗边……炸弹没有响,咕咕咕地滚进了嘉陵江,好险!

大姚哥说,他在重庆上小学五年级时,有天放学回家,见桌子上待客的茶杯里还有点茶水,口渴难忍,端起就喝。没想到晚上开始发高烧,40度。在解放碑有个名中医,叫张俭栽(音),此人抽鸦片,听说他是仅有的、得到蒋介石的特许可抽鸦片的。这医生每天要抽足鸦片才看病。姚妈那天半夜三更抱着儿子去求医,张医生揉着惺忪的睡眼,边披衣边说,救人要紧,丝毫不能耽误。大姚哥得的是伤寒,姚妈恍然大悟,下午来的那个姚伯伯的同事得的就是伤寒,刚愈不久,是他传染无疑……张医生说,此病饿不死的,开一剂药方,让大姚哥天天喝烧煳的锅巴水,每天喝,粒米不进。此后三四个月,姚妈严格遵照医嘱,硬是让大姚哥天天喝那烧煳的锅巴水,果然好了起来,还没有花什么钱。

抗战结束,姚伯伯受命参加东北接收,他先行来到上海,让一家人等他的消息,合适的时候接全家前往。没隔多久,东北就打起来了,国共两军鏖战激烈,姚伯伯奉命返回南京财政部,派往镇江税务局报到。姚妈拖家带口跟随,以为会在镇江多住几年,不料半年不到,姚伯伯又被召回南京。于是全家人在南京住下,几个娃娃上学才几个月,淮海战役就打响了,解放军轰轰烈烈地南下而来,南京政府财政部紧急撤到福州,姚妈全家跟随姚伯伯到了福州。福州尚未安顿,又奉命迁往广州。大姚哥说,在广州,他印象深得很,住一个大学的教室,通铺,大人孩子女人男人一家人紧挨一家人住地铺。很快,姚伯伯面临抉择,一是到台湾,一是到重庆。到台湾,他的级别不能带家属,只能独身前往。另一条路就是回到重庆,国军很快会打回来……姚伯伯再三寻思,决意留下,他一人走了,丢下这一大家子咋办。于是,这家人和大批人员拖家带口地又飞回了重庆,这个时候是1949年11月,北京天安门的五星红旗已经升起,新中国宣布成立,11月重庆解放……最终他们落脚成都。姚伯伯划入四川财政工作,成为四川省财政一个典型的“老人员”,他被长期安排在泸定县财政局。姚妈风雨跟随,无怨无悔,照顾家庭,带着娃娃。等着姚伯伯每月工资寄回养家糊口,等着姚伯伯半年一载回来探亲,住上几天。

3

抗美援朝,财政厅分配各家为志愿军赶制毛衣,说什么时候交就什么时候交,姚妈三天一件地赶,她说:“那么大冷的天,不能让我们的部队没衣服穿。”姚妈灯下织衣天天到深夜两三点钟,熬更守夜地搞了一两个月。大姚哥说:“每天我半夜醒来,妈妈都还在灯下织毛衣呵……妈妈这一辈子呀!”

姚妈的四弟、五弟都由她一手带大。五弟与她的大儿子大姚哥同龄,很长一段时间还同学、同桌。她的四弟之后考上成都的飞机学校,成了空军的机械师,1949年去了台湾。20世纪80年代后,这个弟弟终于回到大陆,看望养育自己的老姐姐。有一年,这个七十多岁的弟弟回来,一定要搀扶着八十多岁的老姐姐一道回武汉,重归故里,一定要搀扶着老姐姐去实现少时的梦想,一起登临武当山……

我家的厨房在大院那一溜厨房的头上,第二间,姚妈家在第三间,我们是两隔壁。我父母总是出差在外,放学回来,我们姊妹仨要下碗面,“糟了!搞忘买葱……姚妈!要根葱……”“拿就是。”姚妈在用报纸糊着的隔壁厨房里回应,没有回音,我们也会径直走到她家厨房外吊着的菜篮里,摸根葱出来。“姚妈我屋头酱油又搞忘打了。”“来倒就是。”

1969年“文革”期间,我爸我妈下放到米易湾丘“五七”干校,丢下我们姊妹三个在家,我和妹妹十多岁,弟弟才十岁。干校之地虽在四川火车路程却要一天一夜。听我妈说,当时我爸心如刀绞,万般无奈。我妈一边镇定地收拾他们的行李,一边将考虑成熟的方案抛了出来,就是将我们又托付给了姚妈。为了照顾我们,姚妈搬到我家门口的一张床上住,一住就是两三年,直到我爸我妈从干校回来。其间有天,我爸突然回家,家里的猪油菜油滴点未有,下个月的号票要待第二天才能启用,妹妹赶紧在姚妈那里借了半斤油票,打回菜油为我爸做饭烧菜。姚妈家娃娃多,仅靠姚伯伯的工资收入,经济拮据,但她永远保证柴米油盐,永远有条不紊,永远都留有余地。

4

“文革”期间学校停课,我爸我妈不准我们几姊妹上街游逛造反学坏,只准在家读书写字学做家务。家里在这时买了缝纫机,让我如获至宝,我从小喜欢女红,喜欢缝纫机……都与姚妈影响有关。

常听姚妈在耳边念:看这家人晾出来的衣服,看这家男人身上的穿戴是否干净整洁,就晓得这家的女人能干不能干,贤惠不贤惠。她从来主张女人就得干家务,天经地义,让男人天天围到锅台转,莫出息!

大院有家人,夫妇双双大学生,那时的大学生少得金贵,但据大家评价,这家女人书是读得多,但料理家务实在差,教育子女也不得法,最明显的是,她家女儿也随了她。同样用肥皂、皂角、洗衣粉,手搓、加刷子刷和搓衣板搓,她家女儿的东西从来就洗不出颜色,照姚妈的说法是“乌糟糟的”。经常听到姚妈喊:“五妹儿,你这裤子这个样子就敢晾出来啦!要重新洗啊!”“五妹儿过来,你这被子晾成这个样子,就要得啦,歪歪扭扭的,过来把它拉伸展噻……”小院的住户时有流动,搬去它处,这家人搬出我们院好久后,还常回来坐坐,说是留念我们院,感念姚妈。

“文革”初期的1966年,红卫兵大串联,学校停课,我跟着大院的姚妈等婆婆大娘为红卫兵赶制棉被。我的工序是行(hánɡ)棉被,以免铺盖里的棉花缩作一团,要求行距齐整,针眼细小。大院里参战的各家女人,拎来自家的凉席,往院子中坝的地上铺开就开干。质检首先过姚妈这一关,然后再经街道上验收,否则返工。行一床棉被几分钱,我做了十多二十床,第一次挣到了钱。

到云南支边,我带去了自己心爱的裁剪书和专业裁剪刀。一个排的几十个女生,第一次领到285元的工资,翻山越岭到崩龙寨小卖部买回粘胶布,铁灰色的那种,大家把布整整齐齐地排在我的床头,由我挨着给她们剪成劳动穿的工装裤……

我做母亲后,我女儿一年四季的衣物,很多都由我自己一针一线手工缝制,包括冬天的棉衣棉裤。姚妈那里有的是纸样,放大点或者缩小点就是,一点难不住我。女儿的姑姑生儿子米嘉,居然什么都不会,难怪她婆家说她胆子大,什么都不会,就敢生娃娃。米嘉过百天后就是大夏天,我精心挑选几个色的富春纺布料,缝制了几套奶娃娃穿的小裤褂子送去。

这些都得归功于姚妈,我是姚妈言传身教出来的弟子。

5

也是“文革”中,院子里一个与我同岁的男娃娃参加武斗,在炮火激战的成都十中,被一颗子弹打穿大腿,子弹从大腿根穿过,险些丧命。他妈妈在自来水龙头前抹着眼泪清洗血裤子,一盆又一盆地用水。大院里有些人开始发意见:“这水费是大家摊……”姚妈一改平常的温和,劈头盖脸地就说那人:“人家屋头人都差点死了,还嚼这些舌头,这几盆水花得了几个钱?”

姚妈对我特别偏袒,有目共睹。院邻一个男孩子谈恋爱,第一次领着女友进我们大院,和大院所有带来的人一样,必经我们头上几家人的厨房门口。姚妈站在自家厨房门口仔细看过后,明确告诉其他邻居:“那个女娃,还是没有我们蔺娜好看,眼皮是个内双,还是外双的好看……”

在中学时,就是我爸我妈在“五七”干校那阵,有同学常来我家,也有男生,不是送书就是问事,不是送蛇汤就是来给我弟妹讲故事,讲当时的手抄本《一双绣花鞋》,讲福尔摩斯侦探案……姚妈看在眼里,反复叮嘱,放学千万按时回家!若干年后,我结了婚,又是姚妈一再告诫,在我的耳边念,做女人一点不能懒,早上起早些,做好早饭,让男人一定吃了去上班,不吃早饭对身体不好,会生病,生了病,还是你当女人的事……

6

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扩张改造,我们那个精致的小院被拆迁打散,院里邻居各住一方,姚妈的家搬到另外的小区。每年我们都去看望她,或者请她来家做客,我爸妈说永远都记姚妈的情,记她对我们家的帮助。爸妈年岁愈高,身体不好,就安排我们常去看望。

姚妈88岁的那年春节,我和女儿开车,挨着去给姚妈和其他几家老辈子拜年。

那天姚妈穿戴得整整齐齐,舒舒气气地早就在她家门口接我们,她从来就是这样。她面色红润,头脑清醒,精神蛮好。她拉着我的手,第一句话就是“我老了吧?”我和女儿刚刚落座,我们齐声说“不老!不老!好年轻呵!”姚妈像小娃娃一样,高兴得咧着嘴就笑。她老了!这是肯定的。她这背怎么一下子就驼成弯弓样,人缩得更矮小。她儿媳妇说,管闲事嘛,前段时间这楼下夫妻俩打架,她自己都站不稳还去劝架,那个当丈夫的混乱之中一巴掌误打在姚妈的背上,姚妈被这一拳扇得坐在地上起来不了,从此这背再也直不起来了。“咋不管!有么子了不得的事,还打架……”姚妈知道她儿子媳妇在埋怨她管闲事,操着她的武汉腔义愤填膺地说。

从姚妈家出来,女儿说对姚妈家印象最好:“姚婆婆家好温馨!儿孙满堂,幸福美满。”

2006年姚妈高寿92,中秋节我们去看她,知道她已失忆,情况很严重。见着她缓慢地从沙发上站起来,满脸笑盈盈地:“你来啦!”哈哈,姚妈认得我!看来她并未完全失忆。她只能站起来走上几步,一个比她年轻一些的老太婆陪伴身旁。姚妈仍然气色红润,干干净净的。她儿媳妇问她:“认得不?”她盯着我笑,摇摇头。“是蔺娜!你最喜欢的蔺娜!”她儿媳妇说。“呵!蔺娜,我们好得很!”之后她媳妇问她所有问题,她一概茫然地笑嘻嘻地摇头……她没有记忆了,她已经认不出我们了,她的世界已经不再和我们在一起……

姚妈在94岁高龄上辞世,我家姊妹兄弟都去为她老人家守灵,送她最后一程。我为她敬献挽联:

安于贤淑相夫教子善良勤劳集一身

幸为睦邻受惠数载慈爱美德润后人

姚妈是位很传统的中国女性,很普通,但她身上却有着太多的美德:善良贤淑、勤劳俭朴、洁身识礼、坚韧奉献、明大义……特别是,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对人对世界都报以善意……在我心目中,她就是真善美的化身!我崇敬她,怀念她,永远!

李孃孃

李孃孃是我妈生下我弟不久后来的我家。

直到现在,老院子的邻居聚会,知道她的,都会一致称赞:麻利、能干、爱干净、会做菜、话多,该说不该说的都要说。

我们院是苏联人设计的。两栋尖顶的两层楼小洋房,院子里三个小坝子:前坝、中坝、后坝。进大门是前坝,一条通道经过中坝,通向后坝。左边是一排小厨房,从院子头贯到尾,整整齐齐,同样大小的厨房,同样的小木格窗的隔断,如果不用报纸糊上,可以从第一间直望到最后一间。进门的所有人都得从这条通道过,如遇吃饭,家家户户的各色小桌摆在厨房门口的通道上,哪家的情况都摆那儿,一览无余。总之在这样的院子里,哪家有个什么情况,都逃不脱众人的眼睛。

自从李孃孃来了后,院子中坝原本就聚集摆龙门阵的妇人中,又多了一个嚼舌女人。她来不久,她的根根底底全院知晓。

同类推荐
  • 小说的艺术

    小说的艺术

    本书是英国小说家、文艺理论家戴维·洛奇所著的小说艺术赏析,为一般读者提供了欣赏小说这门艺术的方法,也可以作为学术理论的入门书,和写作技巧的指南。本书分为五十个篇章,从五十个方面,对小说艺术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每篇引用一到两个小说片断,在对文本作细读分析的基础上,展示了小说技巧的方方面面,既有传统小说中的开场白,细腻的人物刻画手法,也有现代派和后现代派小说特有的意识流、元小说等理论。书中的大多章节曾在《星期日独立报》、《华盛顿邮报》作为专栏文章登载,内容涉及范围极广,几乎包括了英语小说史上古典和现当代的每一位大作家,如菲尔丁、萨克雷、奥斯丁、亨利?詹姆斯、乔伊斯、海明威、贝克特、米兰·昆德拉等。行文既浅显易懂,又专业准确,可以作为小说学习和写作的教科书、参考书;作者风趣幽默、兴味盎然的文笔,又使之也适合于大众读者的口味。《小说的艺术》九十年代出版时,曾上榜英国非小说类畅销书。《金融时报》评论说:“它是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以来最出色的、面向大众的小说研究著作。”
  • 说人物谁是人物:脍炙水浒人物

    说人物谁是人物:脍炙水浒人物

    何处不江湖,随处皆梁山,山不高,名却大。有逼着去的,有裹挟去的,有去发财的,有曲线做官的,有龙有蛇,有猪有狗――最后,人去了,山还在。
  • 永远的怀念:我们心中的季羡林先生

    永远的怀念:我们心中的季羡林先生

    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学科的开创者,也是中国东方文学、东方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之一。先生一生著述丰赡,学术经历极其丰富。大半个世纪以来,他身体力行,做出楷模,被公认为中国的东方学、东方文学以及相关的其他一些研究领域中成就最大,资历最高,影响最广,最具有世界性眼光的学术带头人。先生走了,先生不会再回来。我中心悲伤。只是突然又想起先生经常提到的陶渊明的一段诗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一段诗,先生说,他一直很喜欢。先生自己,也常常吟咏。如果是这样,先生也许走得是安心的。
  • 李清照词选

    李清照词选

    李清照是家喻户晓的宋代女词人,她的作品脍炙人口,在其生前既已流传。其词集《易安词》散佚,经后人整理编订的词集有《漱玉词》。这本小书选录了李清照最为精粹的词作,较好地展现了词人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水平。评注者对每首词的重要词语加以注释,然后再做简要的评讲,使之更加浅近易懂,非常适合大家领略易安词的艺术魅力。
  • 街角的奇迹

    街角的奇迹

    本书讲述了两个年轻人关于爱情和希望的故事:肯尼迪·欧戴德在肯尼亚的贫民窟基贝拉长大。十六岁时,无家可归、满心绝望的他得到了一本马丁·路德·金的演讲集。受到这本书的激励,他花二十分钱买了一个足球,发起了青年组织SHOFCO,决心把希望带给基贝拉的同胞。几年后,美国卫斯理大学的学生杰茜卡·波斯纳去SHOFCO做志愿者,她不顾肯尼迪的惊疑和拒绝,搬进了他的小屋,要跟基贝拉的人民同甘共苦。在零距离的相处中,他们相爱了。得到基贝拉居民以及社会各界名人的鼎力支持,他们在基贝拉创造出了一片小小的乐土,超过七万六千人不再担心缺水、疾病,并得到创业项目的资助,开启了崭新的生活。杰茜卡和肯尼迪在各个社区都发起了变革,致力于把同样的决心和热情带进更多的贫民窟。
热门推荐
  • 春在云坊

    春在云坊

    李永清的散文,显然跟他专修的哲学专业有关,在他的散文中充满了思辨的哲学意味。他在后记写道:“当生活的扇面和着季节的表情,推来一阵又一阵沁人心脾的空气或障目的云翳时,心底的浪花依然会随着或高或低的起伏,让思想的耕耘在喜怒哀乐中翻山越岭。”他在那些俗常的“喜怒哀乐”中寻找着生命的哲学意义。
  • 从超神开始的咸鱼日常

    从超神开始的咸鱼日常

    看主角如何纵横超神宇宙,拳打南山敬老院,脚踢北海幼儿园,泡得超神之美女,放得毁天之大招,一切精彩请锁定从超神开始的咸鱼日常?ω?
  • 女帝养成庶女成长史

    女帝养成庶女成长史

    云归离,侯府的一个小小庶女,在男权和皇权的社会,作为庶女的她无地位可言,在夹缝中求生存。一个声音的出现,改变了她的命运……『叮……女帝养成系统已经成功锁定宿主』『叮……你还在男权的社会苦苦挣扎么?你还在以一个附属物,而存在着么?开启女帝养成系统,成为绝世女帝,曾经欺你,辱你之人,拜服在你脚,笑看世人……』『是否开启女帝养成系统?』『是』或『否』云归离:妖……妖物……系统:『是否开启女帝养成系统?』云归离:……且看一个小小庶女,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代女帝。纷杂乱世,她已然不是曾经的那个她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亿万闪婚:霸宠法医小娇妻

    亿万闪婚:霸宠法医小娇妻

    领证当日被友情爱情双双背叛,陆嫣然买醉到半夜,却不小心捡到个总裁老公回家。“要不我们紧跟时尚潮流,来个闪婚?”“好啊。”……面对一重重迷雾,一次次危险,陆嫣然渐渐在男人的保护中沉沦,而她的爱情,又该何去何从……
  • 千金书童

    千金书童

    《千金书童》是一部现代版的书童故事!书名可以理解为为千金做书童。男主沈彧为了上大学,答应王珂的父亲做王珂的书童。这样做的条件就是王珂的父亲答应给予沈彧同等于王珂的学习生活条件。王珂这个问题少女在沈彧的帮助下最终考上自己想上的大学,完成自小想成为妇产科医生的梦想。
  • 李先生请多指教

    李先生请多指教

    那年夏天在盛放的樱花树下17岁的夏玲珑遇到了她的天生是对头东方墨初。从此以后相爱相杀从不间断.......夏玲珑:“东方墨初,你又偷翻我的东西,我要杀了你。”东方墨初:“我那怎么叫偷翻呢,我明明是光明正大地翻好不好?”
  • 第四次元的男人

    第四次元的男人

    本文以第一人称描写了“我”在一天深夜偶然走进户山原后的遭遇,有时别人竟看不到自己的身体,究竟是为什么呢?海野十三(1897年12月26日—1949年5月17日),本名佐野昌一,四国德岛市人,日本科幻小说家、推理小说家、科学解说家,创作了大量科幻小说、推理小说和冒险小说,人称“日本科幻小说始祖”,同时亦是日本“科幻推理小说”的开创者。
  • 职场新人不可不知的98个职场秘密

    职场新人不可不知的98个职场秘密

    本书从资格培训、职业中介、岗位招聘、签订合同、薪酬福利、管理手段、同事关系、社交应酬、离职跳槽9个环节出发,把隐藏在其中的鲜为人知的职场秘密一一摆到读者面前,并深入剖析其中的奥秘,以期为职场新人提供帮助。
  • 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3)

    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