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53800000035

第35章 盛名之下(2)

慈禧亲自拟旨,革去奕“议政王”号,并不许其干预政事。然而军机大臣个个反对,唯有倭仁表示支持慈禧。一时间朝廷里争吵不休,慈禧只好采取折中手段,革除“议政王”号,保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的职务。

这次争吵因为恭亲王任用曾国藩等汉员而起,曾国藩听了非常害怕,认为自己和一大批汉官肯定要受到慈禧的打压,这个时候派去剿捻,该不会是想借机杀了自己吧?后来,情势突然发生变化,僧格林沁被杀,捻军声威大震。慈禧斗心机行,治国能力平平,一看捻军转眼就可能打到北京,不得不几次催促曾国藩北上“剿捻”。曾国藩实在是推脱不过,抱着必死的心来到剿捻战场。

曾国藩奉命“剿捻”,先后征战两年,最后无功而回,成了这位“中兴名臣”一生羞于提及的滑铁卢。但是,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不在曾国藩,而在他指挥的淮军。

现在来看曾国藩的剿捻策略还是正确的,这是基于曾国藩对捻军的特点、僧格林沁的战略战术得失的认真研究。曾国藩认为,僧格林沁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跟在赖文光的屁股后面转,因此根据其流动作战的特点,制定了一套“以静制动”的方略。他认为:剿捻一定要地方配合,各地督抚配合部队作战。其次,开展清查运动,割断捻军与百姓的联系。第三,也就是其河防大计的雏形,就是追缴和拦截相结合,临淮、周口、徐州、济宁四镇驻重兵,这是拦;另筹两支精锐游击捻军,这是剿。

这套策略既阻断了捻军和农民的联系,又从根本上打击了捻军的有生力量,以静制动,可谓好计。但是,好计也得执行到位,在具体实行时,曾国藩感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光杆司令的尴尬。

要在黄、淮之间的广袤地区与流动作战的捻军周旋,军队至少要比捻军多上几倍。但是,曾国藩火急火燎地撤了湘军,现在自己手上只有刘松山、易开俊统带的两千余人。然而就是这点军队,听说要北上剿捻,也是个个摇头。刘松山杀了几个反对的士兵,才勉强带走军队。等到了黄河故道后,只剩了一半人马。

既然湘军已经成为历史,现在他能指挥的也就是淮军了。但是,这一调动,曾国藩尝到了自己那套军阀体制的苦头。淮军和湘军一样,属于军阀性质,只听李鸿章一个人的。曾国藩调集的淮军是刘铭传、张树声、周盛波、潘鼎新四支部队,共计两万两千人。可能曾国藩也是早有预感,他就让李鸿章之弟李鹤章管理营务,另一弟李昭庆协助军务。但是,淮军仍不买账,这也成了后来曾国藩剿捻失败的主要原因。

同治四年五月二十五日(1865年6月18日),曾国藩自江宁动身北上。这时候,捻军听说曾国藩来了,吃过曾国藩大亏的赖文光主动撤离雉河集,谨慎应对:一支由张宗禹率领,进入河南西部;一支由赖文光率领,转入湖北东部地区。曾国藩沉着应对,立即派刘铭传驻周口,刘松山驻临淮,张树声与周盛波驻徐州,调僧格林沁的部将陈国瑞去清江浦。曾国藩没想到,人还没出发,陈国瑞与刘铭传就上演了一出“窝里反”的好戏,大打出手,初来乍到的曾国藩不明就里,束手无策。

陈国瑞是僧格林沁麾下的著名悍将,湖北应城人,从小就是孤儿,十多岁参加太平军,后投降清军,被总兵黄开榜收为义子。陈国瑞打仗不怕死,往往身先士卒,所以升得很快。陈国瑞身材矮小,又经常穿着红盔红甲,人们戏称为“红孩儿”。

同治二年(1863),苗沛霖叛清,陈国瑞一马当先,领着队伍冲入苗的队伍里,万军之中取苗首级,一时声威大震。慈禧亲自给陈国瑞赏赐了各种珍品。

这一次僧格林沁追赶赖文光,陈国瑞在后面追不上。等他赶到时,僧格林沁已经被赖文光的乱军戳死,陈国瑞拍马大吼闯入捻军马队,抢回僧格林沁的尸体。山东巡抚阎敬铭、布政使丁宝桢以下文武皆以赴援不力获罪,只有陈国瑞的勇猛救主获得了清军上下的敬佩,慈禧也颇为欣赏。所以,陈国瑞领了僧格林沁的残部,仍然驻扎于济宁。

曾国藩受命出师以后,派刘铭传来到济宁。陈国瑞显然对刘铭传不甚友好,你来不来管我什么事。刘铭传无奈,就在城北的长沟集扎营。陈国瑞暴戾成性。手下兄弟这天来报告,城北的刘铭传手里有多支新式洋枪。陈国瑞一听,点起五百名兄弟突袭刘铭传营寨,杀死数十名淮军,抢走三百多条洋枪。

刘铭传当时不在营里,他的手下惧于陈国瑞的声威不敢动。刘铭传哪里吃过这亏。刘铭传是贩私盐出身,小时候因为聚党贩私盐与官兵打斗,吓死了母亲。刘铭传认为是清廷害死了他母亲,就举义旗,拉起了一队人马。李鸿章办团练以后,招安了刘铭传。刘铭传成为淮军的元老,淮军里人马最多、战斗力最强、武器装备最好的就是他的队伍。这陈国瑞吃了豹子胆,敢在刘铭传的头上动土。于是,刘铭传带领大队人马,大摇大摆地来到陈国瑞的军营,逢人便杀。陈国瑞身边的五百名卫兵被刘铭传的手下杀尽,自己也被俘虏了。刘铭传亲自审问陈国瑞,看他那身红盔红甲就来气,拿鞭子一顿揍,然后关在黑屋子里三天,直到求饶才放他回了济宁。

陈国瑞没了僧格林沁做靠山,只好找曾国藩告状。曾国藩听了,又气又恼,大军还没出动,自己人便火拼起来,要是换了湘军,曾国藩早就把这两个人吊起来打了。无奈自己手上无兵,无力对这两人怎么样。陈国瑞自讨苦吃,本该治罪,但他是清军倚重的人物,治了他,僧格林沁的残部谁带?刘铭传对陈国瑞大打出手,可谓够狠,但是刘铭传可是李鸿章给他的剿捻主力,他即使想治罪,那也得通过李鸿章。曾国藩从军以来,手下还没发生过这种互殴致死数百人的事件,足见作为大帅的曾国藩在这支队伍里毫无威信。

没办法,曾国藩只能苦口婆心地劝陈国瑞息事宁人。他还在陈国瑞的状纸上进行了一番评点,力图给他的人生找好方向。谁知这陈国瑞一根筋,给脸不要脸,一定要曾国藩给自己一个说法,否则就不去清江浦驻军。曾国藩心里比他火大还没地方发呢,索性参了陈国瑞一本。结果可想而知,陈国瑞被撤去帮办军务衔,暂留总兵实缺,若再不听军令,立即革去总兵衔,发往军台效力。陈国瑞戎马半生,方才弄得一个总兵之职,只得乖乖地跑到曾国藩面前低头认罪,把曾国藩的教诲记在了心里。可是,知易行难。至光绪年间,他因总兵詹启纶殴毙胡士礼一案受牵连而被革职,发配黑龙江,死于戍所。死前叹曰:“吾早从曾文正公之言,不及此夫!”

得了便宜的刘铭传成了剿捻淮军的榜样,从此,这些淮军就更难治了。往往是曾国藩有个什么命令,淮军要先请示李鸿章,李鸿章说可以才执行。这样的指挥机制,纵使曾国藩诸葛再世,也难有什么建树。

一次,曾国藩让刘铭传去守周口镇,这个地方是曾国藩计划中临淮、济宁、徐州、周口四镇中的要害之区,是捻军活动的中心地带,必须让刘铭传这样的将强兵精的部队驻守。但刘铭传心想这么危险的地方把我的人拼光了,李鸿章还不得扒了我的皮,于是拒不前往。因此,曾国藩、李鸿章、刘铭传开始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李鸿章在其中表现得很中立:“小刘,曾公让你去你就去嘛”,“曾公,小刘不懂事,您多栽培”。但是,刘铭传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是不去,明眼人谁不知道,这么做必然得到李鸿章的首肯。曾国藩发起狠来,跟李鸿章说,以后除了罢免官员这样的大事我需要跟你商量以外,其他的事你就不要管了。李鸿章虽然嘴上同意,但是暗中给手下书信说,不要管,什么事情都得我同意才行。

刘铭传在李鸿章的劝说下,磨磨叽叽地去了周口镇,可是李昭庆这边又开始尥起了蹶子。曾国藩当时想的是,既然赖文光自以为马队了不起,那我也建一支马队。他把僧格林沁的残余马队调到徐州,又把鲍超购买的口外八百匹战马解来,组成骑兵队。曾国藩左思右想,这支马队的首领必须要由骁勇善战的将领指挥方才镇得住,他想到了李鸿章的弟弟李昭庆。可是李昭庆想,这么点人如何能跟赖文光的马队对抗呢?只怕自己还没够着赖文光的马屁股就着了僧格林沁那样的道了。于是,李昭庆写信给大哥。李鸿章也怕弟弟献身剿匪这样的“小事”,就说,老师,你看能不能通融一下。曾国藩说,没有通融的余地。李鸿章无奈,只得告诉兄弟凡事先保命,别出头。这样,李昭庆每次行动,他的骑兵竟然比步兵还慢,弄得曾国藩哭笑不得。

曾国藩这次出师已经没了当年在湖南传檄出师的壮志,他唯求能善始善终,尽快完成任务。但是,大军未动,指挥就失灵;李鸿章还在旁边聒噪,深怕把他的宝贝淮军摔了弄疼了,曾国藩感到了深深的倦意。

3.防河计

曾国藩这时想念的就是自己的湘军,于是奏请调鲍超北上。鲍超对曾国藩十分敬畏,听到老首领召唤,欣然前往。曾国藩让鲍超招募了一些骑兵,最后编成了一支二十营一万五千人的队伍。

同治五年(1866)初,清政府起用在原籍养病的曾国荃为湖北巡抚。曾国藩正感到客军难带,就同意曾国荃出山,同时让曾国荃再招一批人。曾国荃召集彭毓橘、伍维寿、熊登武、郭松林等人,募得湘勇一万五千人,这支队伍被称为“新湘军”。

这样,我们来算一下曾国藩现在手里有多少人:由江宁出师时有湘、淮军三万余人,李昭庆新募马队九千人,陈国瑞统带的僧军旧部数千人,新调刘秉章淮军数千人,鲍超马步一万五千人,加上曾国荃的一万五千人,曾国藩现在手上有八万人左右。

手里有了一定的实力,曾国藩便开始寻找和捻军决战的机会。这时候曾国藩的策略还是原先制定的防守加追击相结合,为了和捻军决战,特别加强了追击的环节。但是这样,很容易犯僧格林沁的错误。

之后,曾国藩以游击制游击,同样组织四支游击之师进攻捻军。这四支军队分别是:潘鼎新、周盛波一支与刘松山、张诗日一支联合对付张宗禹、牛宏升部;刘秉章、杨鼎勋一支与刘铭传、李昭庆一支联合对付赖文光、任化邦部;鲍超驻守河南汝宁、南阳,随时准备出击;山东巡抚丁宝桢、河南巡抚李鹤年为一部。

这四支队伍一路穷追猛打,又犯了僧格林沁的老毛病。赖文光利用自己骑兵技术娴熟的优势,带着他们绕圈圈,等到四支队伍跑得人困马乏时,赖文光突然杀了回来,四队被杀得到处逃。赖文光觉得曾国藩的招数也不过如此,胆子越来越大,和曾国藩的队伍正面拼杀的次数也多了起来。

剿捻活动进行了一年多,捻军未被剿灭,曾国藩的人马倒是损耗不少。曾国藩哀叹,现在即使能追得上捻军,鲍超、刘铭传也未必是他们的对手。

曾国藩害怕再这样下去,哪天自己也会是僧格林沁那样的下场。这时,他想起了刘铭传防守沙河的建议。刘铭传曾建议,马队不利于水战,所以可以采取防守河道的办法,逐步缩小马队的作战空间,以达到最终歼灭捻军的效果。屡遭失败之后,曾国藩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好计。

同治五年六月十四日(1866年7月25日),曾国藩来到徐州和刘铭传商量“防河大计”。曾国藩和刘铭传的意图是,利用自然河道,分段防堵,最终消灭捻军。曾国藩让部队分守黄河、运河、沙河与贾鲁河、淮河,把捻军困于黄、淮之间的狭窄地带,加以歼灭。各段的防务,曾国藩令各地的督抚管理,再派自己的手下分兵防守重点地段。

几天以后,湘军刘松山、张诗日部和张宗禹一部在河南西华、上蔡相遇。捻军觉得湘军好欺负,湘军则是一直在寻找决战机会,这下正好对上了眼。双方大战七天,大仗打了六次,捻军损失约六千人,这是自曾国藩率军北上以来的第一次大仗。十分高兴的曾国藩觉得利用防河之计,定能将捻军一举消灭在贾鲁河以西、沙河以南地区。由于防河工程刚刚开始,投入的兵力不够,捻军一看曾国藩要防河,立即于八月十六日(9月24日)夜间对河南抚标营河防发动攻击,很快突破防河进入了山东。

曾国藩没有坚持自己的防河计划,而是恼羞成怒地派刘铭传、潘鼎新、张树珊、刘秉章、杨鼎勋各部去山东追堵捻军,这一追,又走了僧格林沁的套路。

曾国藩要防河,可是捻军轻而易举就突破了防线,曾国藩又开始不停地追了,朝廷里立刻流言四起,说曾国藩的防河之策破产了。御史、言官则乘机对曾国藩大肆攻击。慈禧见曾国藩闹腾也快两年了,捻匪反而是越剿越嚣张,就多次来旨指责。

曾国藩回顾以前的剿贼方针,最高明的办法就是围堵。他坚信自己的判断,一次突破并不能说明防河计划堵不住捻军。但是,现在捻军确实突破了防河,窜到山东去了,曾国藩作为剿捻的首领,必须对这件事给一个交代。

曾国藩的交代很简单,好吧,既然都觉得我不行,我的身体也确实是不能胜任这份工作了,请求以“散员”身份留在营内,进一步落实“河防大计”。慈禧最终还是没让曾国藩留在军营里,也就是说,曾国藩的剿捻以全盘的失败而告终。

同类推荐
  • 缔造大英帝国:从史前时代到北美十三州独立

    缔造大英帝国:从史前时代到北美十三州独立

    大英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曾统治全球1/4的陆地与人口;在其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是为“日不落帝国”。那么,最初仅仅是孤悬于欧洲大陆外的一个海岛,如何成为后来的庞大帝国?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普利策奖得主詹姆斯·亚当斯在本书中,以时间顺序为框架,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我们带回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被罗马人与野蛮人相继入侵、岛上七大王朝兴衰更替、与法国等大陆强国数百年的血腥厮杀、以商业和殖民称霸全球、北美十三州反叛独立……通过对近2000年历史的仔细梳理,亚当斯从王权与议会的斗争、法制、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为大英帝国何以崛起及其在世界历史中担任的角色提供了清晰的答案。
  • 回到明朝当县令

    回到明朝当县令

    ‘‘我去!这种比中彩票几率还低的操蛋事也能被我碰上.我特么上上辈子是造了什么孽!’’王庆有些愤愤不平的自言自语道。
  • 盗取江山作酒钱

    盗取江山作酒钱

    两位男主智商碾压,合作愉快,互怼也很愉快。他们有钱、有权、但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权力和金钱换不来一切;但没有权力和金钱,又该拿什么去维护自己重视的一切?小案子见大智慧,细节见真情。金钱和权力都有失去的一日,但亲情、友情与爱情却是长存的。
  • 一口气读完战国史:战国很有料(全集)

    一口气读完战国史:战国很有料(全集)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手法,把荡气回肠的战国史呈现在读者眼前,这里有耳熟能详的战国四公子;有惨绝人寰的战争史诗;有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有诸侯的霸主更迭;这里是通俗战国史:战国很有料。
  • 铁血王朝:德国皇室

    铁血王朝:德国皇室

    皇室家族的兴衰,既是相关国家历史发展的缩影,也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皇族人物,特别是君王、重臣的起伏生死,构成了国别史、地区史,乃至世界历史整个剧情中丰富多彩的场景片段。因此,皇室家族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热门推荐
  • 仙路至尊

    仙路至尊

    仙路通长生,至尊能逍遥,当长生不再逍遥,众生皆为囚徒,于是阴谋丛生,内乱迭起,外族入侵,……在这样一个世界当中,有这样一位少年,他逆流而上,踏血而行,斗枭雄,灭诸王,于百族之中横行无忌,杀出一条通往至尊宝座的长生仙路!仙路无尽,至尊有期,他用鲜血铸就了一段自己的不朽传奇!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重生之女神逆袭归来

    重生之女神逆袭归来

    重生大小姐逆袭复仇,收获爱情走上人生巅峰.
  • 冷宴巫师

    冷宴巫师

    混乱的岁月于此终结,黑暗的源头野心不灭。
  • 重生异能女特务

    重生异能女特务

    传说向家从古到今留传一神秘宝藏,牵扯六家,她上一世单纯浑噩,只晓得样样乐器不离手,在重生之后能否查明家破人亡的真相?他是神秘的离世高人,是否真的远离六家之外,无爱无欲?只是为何他邪魅的语气仍在她耳畔回响,向奈,无论上天入地,你永远都逃不过我的手掌心!
  • 何似不识凉尘

    何似不识凉尘

    第一次见面,他是她的军训教官,训练新生严厉……
  • 你是我苦涩的等待

    你是我苦涩的等待

    一个初夏的晚上,偶然的一瞥,便让她成了他的心痒难耐。一纸合同,她做了他的情人。一场昆曲,她成了他的女人。开始了她甜蜜又苦涩的等待……还好来得及与他白首不离。本文有甜有虐。甜是因为作者很正常,喜欢甜,虐是因为作者三观正。最后,我还是相信真爱无敌!无穿越,无重生,无小白。第一人称女主,另类的总裁文。女主不凄惨,不脑残,不圣母;男主不浪漫,不风雅,不无所不能。逻辑尽量合理,情感尽量不矫情,商战尽量不白痴,结局尽量美满。
  • 前夫,别来无恙

    前夫,别来无恙

    他恨道:“米苏,你是全世界最不要脸的女人!”她笑言:“顾翰爵,只要能怀上你的娃,此生足矣!”她好委屈求全,没有想到,事情的真相,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 专属独宠,少爷们的齐宠甜心

    专属独宠,少爷们的齐宠甜心

    被爸爸妈妈未来公公婆婆和姐姐下了圈套,直接被送到了竹马的怀里。
  • 成功者简单思维

    成功者简单思维

    世界上的最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明智的思维方式是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的。很多人都会跟着别人的思维走,要想走出这个怪圈,你必须要有足够的承受力来,因为不随波逐流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你要知道,总有那么有一群人在按照自己的思维行事,而往往取得成功的也正是那群人。日本有一则古老的传说,一个好勇斗狠的武士向一个老禅师询问天堂与地狱的意义,老禅师轻蔑地说:“你不过是个粗鄙的人,我没有时间跟这种人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