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14200000003

第3章 人生就是放下(2)

体育运动中,最激动人心,最能让观者亢奋的,恐怕就是百米赛跑了。当运动员们将要到达终点,即将冲刺的时候,每个人都是意气风发,昂首挺胸,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

不过,不管看人还是看事情,都不能只看结果,还要看开始。在百米跑道的起点,运动员们就是另一番模样了。他们都低着头,弯着腰,蹲着身,完全没有任何的张扬姿态。

如果有一位运动员在其他人都蹲身低头的时候昂头而立,人们不仅不会觉得他姿态雄伟,反而会笑他是一个傻瓜。因为对于百米运动员来说,低头、弯腰、蹲身是为了更好地冲刺,只有这样才能跑出速度来。

人们嘲笑在百米赛道起点傲然而立的人,却往往会不自觉地做一个在人生起点傲然而立的人。这就是看到别人短处,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了。

做人,不管什么时候什么状态,都不要太张扬,要懂得低头,懂得弯腰,这低头和弯腰不是向生活妥协,而是为了更好地蓄势。势蓄好了,自然跳得更高,跑得更远。只有头足够低,抬起来的时候才有力量,只有腰足够弯,才能在挺的时候更具气势。

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一位学僧非常恭敬地请教慧林慈受禅师:“禅者悟道时,对悟道的境界和感受说得出来吗?”

慈受禅师答:“既然悟的是道,自然说不出来。”

学僧再问:“那么,说不出来时像什么呢?”

慈受禅师:“像哑巴吃蜜!”

学僧又问:“一个没有悟道的禅者却善于言辞,他说的能算是禅悟吗?”

慈受禅师:“既然没有悟道,说出来的怎能算是禅悟呢?”

学僧接着问道:“他讲得头头是道,如果不算作禅悟,那他像什么呢?”

慈受禅师:“像鹦鹉学话。”

学僧再问:“哑巴吃蜜与鹦鹉学话,有什么不同?”

慈受禅师回答:“哑巴吃蜜是知,只是说不出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鹦鹉学话是不知,如小儿学话,不解其意。”

学僧接着问:“然则,未悟的禅者如何说法度生呢?”

慈受禅师回答:“自己知道的,就让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就不要让他知道。”

学僧又问道:“老师,请问您现在是知,还是不知呢?”

慈受禅师回答:“我是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也如鹦鹉学讲话,讲得非常像。你说我是知,还是不知呢?”

学僧听后有所省悟。

慈受禅师说自己犹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也如鹦鹉学讲话,讲得非常像”,其意思是在说,他懂得禅语,但说不明白。但他也会说,说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而且这感悟不仅可以说,还颇像那么回事。

意思是告诉学僧,人所掌握的,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可以言说的人生感悟,这感悟不仅说得清道得明,而且颇像那么回事,还能给别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但也要明白,这些虽然看上去像那么回事,却并不是真理,因为真理是博大的,是不可言说的。

遇到能说的,可说的,你可以讲,也可以去试去做,但绝不要以为这是真正的智慧,其只是一种道理上的参考而已。真正的心思,要用到那些不可言说的东西上,要努力感悟真理。明白了这些,即使不能真正悟道,至少也算是一个智者了。

凡事少发言,多领悟,听话听道理,不要只听表面,时间久了,自然会让自己获得提升。

根不随尘,心不在境

面对俗世,很多禅修者觉得,自己已经空空如也,心无一物了。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空不仅是心无一物,而是连心无一物的概念都没有。这之间的分野,就是高僧和得道高僧之间的差别。高僧心无一物,但概念还在,因此虽然有智慧,但无法成佛,只有连概念也没有的,才是真正地遁入禅门,参修成佛了。

沩山灵佑禅师的门下有两位弟子,一位叫作仰山禅师,一位叫作双峰禅师。有一天仰山禅师问双峰禅师:“师弟近日修行可有什么见地?”

双峰禅师回答道:“据我所知,实无一法可得。”

仰山禅师就说道:“你仍然停滞在尘境之上啊,因此找不回自己了。参禅学道要根不随尘,六根不要随着六尘转动。”

双峰禅师不以为然,说道:“我是无一法可得,但怎么可以说我停滞在尘境之上呢?”

仰山禅师告诉他道:“你以为无法可得,其实已有一法可得。这就是无法可得的观念。无法可得的观念就是百一法。比如我们平常讲空或者四大皆空、一切皆空,其实并没有全空,至少你有一个空的观念、空的概念。因此你还是不空,所以真正的空还有空,空空了你的空。你一个概念都不可以有。”

双峰禅师说道:“我只能做到根不随尘,心不在境。”

仰山禅师说道:“你为什么不去追究那无一法可得的?”

沩山灵佑禅师听了这一句话不禁欢喜地赞叹:“仰山啊,你这句话说得好妙,可要疑煞天下人啦!”

双峰禅师不解其意,他以为既然无一法可得,又怎么去追究呢?灵佑禅师知道双峰的心意,故意对他说:“你就是一个天下人啊!”

仰山禅师和双峰禅师之间的差别,就是高僧和得道高僧之间的差别。双峰禅师修为到了无一法可得的境界,虽心内空空,但概念还在。而仰山禅师则已经连概念也没有了。所以同一个概念,一个可以说得明白,另一个则如在云里雾里。

双峰禅师所说的“据我所知,无一法可得”,蕴含的是一种无奈和迷茫,是对自己的修行成果无法做一个总结性的言说。意即,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修为到底到了哪一步了。而仰山禅师所说的“无一法可得”则是顺其自然,是无修之修。意在告诉双峰禅师,不知道自己修为到哪一步并无大碍,只要对此没有迷惑,不去想它,自然会有成的一天。

就像我们做事,一件事,我们所掌握的信息占总信息的多少,依靠我们的能力能够做到哪种程度,其实并不需要时时挂念,也不需要总放在心上,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忘记这些,去努力做。只要努力做了,总有成的时候。如果不努力做,而是执着于那挂念,则往往就会在发愁叹息中任时间流逝,等到想起努力的时候,机会已经错过了,只能望洋兴叹。

不管做什么事,不要总想着成功,也不要总盯着结果,放下这些,把握住当下,才是最有可能办成事的方式。

施者的放下

很多时候,你会通过各种渠道,听来很多道理。对于这些道理,你会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其实不然。这只不过是一种产生于大脑的虚幻印象而已,这种印象,远远不如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来得深刻。

良宽禅师自小就到外乡出家学道,修行参禅,未曾懈怠,离家几十年都没有回过家乡。

有一天,家乡来了一位亲戚求见良宽禅师,见面以后,亲戚告诉禅师说:“您的外甥平时赌吃玩乐,不务正业,已经到了倾家荡产的边缘。家乡的父老都希望禅师能发个慈悲,回去教导您的外甥,劝他回头,重新做人。”

良宽禅师就回到暌违多年的家乡。

外甥见到舅舅回来,十分高兴,就留禅师在家过夜。

良宽禅师在俗家过的这个晚上,一直参禅打坐,没有睡觉。

第二天早晨准备告别离去时,良宽禅师坐在床边穿鞋,却一直系不好草鞋的绳带,两手一直发抖,外甥见状上前帮助舅父把带子系好。

良宽禅师这时慈祥地说:“人老了真是一点用都没有。所以年轻的时候,就要把想要做的事统统做好。”说完以后,头也不回地走了。自此以后,外甥再也不生活浪荡、花天酒地了。

良宽禅师是一个聪明人,他没有给外甥讲述那些大道理,而是营造了一种氛围,让外甥亲眼见到,一个人,尤其是一个老人,有多无奈。让自己的外甥体会到,老人们不再有年轻人那般的精力,很多事情都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了。这时候,外甥自然会从中有所体悟。轻与重,大与小,早与晚,很多时候不在于接受一方的悟性,而在于施者能否真正地放下。

不执于教,而后得教。

忘了佛从何处来

人心中都有郁结,那郁结是每天所想,但总也想不透的事情。这郁结会搅扰得人心不安,做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从而让人陷入思维的困境,并带来身体上的疲劳。这时候,就应该尝试放下。放下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来觉得很重要的,其实并非缺它不可,以前之所以觉得重要,不过是自己迷住了双眼,没看清其本来面目罢了。

唐顺宗有一次问佛光如满禅师说:“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如满禅师回答道:“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维,更勿生疑虑。”

唐顺宗听了以后,不但不理解,并且不以为然地问道:“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与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差分别。”

佛光如满禅师进一步解释道:“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唐顺宗听后心中有所体悟,对佛光如满禅师更加尊重了。

这唐顺宗,就是被迷住了眼的人了。他一直想找到佛的具体所处,却不知,佛是无所不在,又无所在的。所谓无所不在,就是一花一木中都有佛,所谓无所在,就是佛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方位,以前如此,现在如此,以后也是如此。

一个悟道的人,是绝不会问佛在何处的,他们所思所想的是自己在何处。唐顺宗执念于佛在何处,而没想过自己在何处。因此才一直没有在佛法上有大的精进。

佛光禅师提醒了他,让他找到了自己,放下了佛的方位。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之前认为重要的,其实无关紧要。这就是放下的作用了。

放下之前,那担子重重压在心上,自然会感觉沉重;放下之后,心内空空无一物,自然一身轻快了。所以,不要整天盯着那些烦心事,要学会将之放下。工作中遇到不愉快的时候,及时放下;生活中遇到不快乐的时候,及时放下。这么做了之后,你会发现身体轻了,心灵静了,因为之前困扰你的东西不在了。

你舍是为你舍

佛法的真谛是寻找自我,只有找到了自我,才算是入了禅门,可是能够做到这点的人其实不多,大多数人,只是懵懂的禅家门外汉。这些门外汉,常常会忘记自我,从而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在他们的心中,自己是依靠别人的评价而活着的,如果自己做了一件事,对方没有给出任何评价,那么,他就会非常焦虑,仿佛丢了东西一样。禅者有了这种思想之后,很难成佛;凡人有了这种思想之后,则很难获得快乐。

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的时候,法缘非常兴盛,每次讲经,听众都挤得水泄不通。因此,就有很多的信徒提议兴建一座能容纳千人以上的宽大讲堂。

有一位信徒将五十两黄金送到寺里给诚拙禅师,说明黄金是要用来兴建讲堂的。

诚拙收下以后,也没什么特别的表示,忙着去做别的事情。信徒非常不满,心想:五十两黄金不是一笔小数目,平常人可以用来过好几年的生活,诚拙禅师收了我这笔巨款,竟然连一句谢谢都没有!

信徒以为禅师可能不明白五十两黄金的意义,又再次强调。不料,禅师依然故我,没有任何反应。

信徒终于忍耐不住,大声地说:“喂,师父!我今天捐给你的可是五十两黄金呀,难道你连一句谢谢都不肯讲吗?”

禅师这时正好走到大雄宝殿佛像前,听到这样的质问,就停下脚步说:“你捐钱给佛祖建讲堂,为什么要我谢你?你布施,是做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是在做买卖,那么我代佛祖说声谢谢,你把谢谢带回去吧!从此佛祖与你的五十两黄金两讫,两不相干。”

信徒听完之后,羞愧而去。

一个真正做慈善、施舍因缘的人,他在意的不是外人的评价和反馈,而是自己内心的感受。他行善是为了消除自己的业障,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称颂。这个信徒对别人的反馈过于执着,因此,他施舍的因缘,不是真正的因缘,只是为了显示自己有一副好心肠罢了。这种人,就属于虽然舍了财,但却没有得到业果的。

信徒之所以这么做,是不明白那黄金在他手中的时候,是属于他的,离了他的手之后,就不再与他相关了。如果依然执着于这块黄金,那么黄金就不再是钱财,而是压在他心头上的一块石头,给他带来的只有烦恼。他每想一次那黄金,就相当于他又舍了一次财,心内自然会更痛一些。所以,他才会那般执着于诚拙禅师没有向他道谢,因为他还是不舍,还是太想得。

害怕失去会阻碍前进

对于自己所拥有的,每个人都会很在意,因为那是自己的财富。不过,在意可以,执着于此而无法放下,就有问题了。因为一味盯着已得的,往往会牵扯过多的精力,从而失去追求新东西的机会。这时候,之前的财富不仅不能给你带来更多的价值和乐趣,反而会成为你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要做的就是培养一颗强大的心,懂得适时放下。要知道,放下不是损失,而往往是重新获取的开始。

一个人在登山途中辛苦跋涉,一不小心从悬崖上失足跌下,幸好中途他一手攀住山腰上的一棵小树,否则早已落下万丈深渊。他大声呼叫:“佛祖阿弥陀佛赶快救命!”

正在这个时候,悬崖上出现一个人对他说:“我就是佛祖,我是想救你,但就怕你不合作,不听我的话。”

爬山者忙说:“只要佛祖救我,您说什么,我都听从!”

于是佛祖指示:“现在请你把手放开。”

同类推荐
  • 庄子叫我们想开点

    庄子叫我们想开点

    庄子之所以活得那样逍遥、自在,是因为他把利益看得很轻,把功名看得很利淡,所以他才能够真正做到“乘物以游心”,并达到了“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如果我们也像庄子一样,凡事也想开一些,那么我们也可以让自己在喧嚣中拥有一份宁静,在忙碌中拥有一份悠闲。每个人的心中,或许都有一个庄子。有人仰慕“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有人秉持“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处世态度,也有人心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洒脱性情。
  • 人是一棵思考的苇草

    人是一棵思考的苇草

    本书是一本切入角度较为独特的哲学通俗读物。它从世界哲学史上的思想家们的著作中抽取出350句名言,对说这句话的哲学家以及这句话的含义作简单的介绍。这些话都富含哲理,很多就是这个哲学家的主要观点,比如苏格拉底的“我知道我一无所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奥卡姆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边沁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道德的基础”,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等。因此读者阅读本书,在欣赏这些名言的同时,能对哲学史上众多哲学家们的主要思想有所了解。语言简单,每句话用一页的篇幅,很容易读。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

    本书分理解哲学、思辨人生、生活智慧、历史视野、文化反思、叩问信仰六辑,收录了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先达教授近年来有关哲学与人生的随笔漫谈六十余篇、哲思断想百余篇。作者认为,哲学是智慧的大海,是安身立命之学。哲学无处不在,无处不可用,要让哲学走出书斋,走进人们心中。本书结合作者丰厚的人生阅历和观察思考,阐释困扰人们的哲学认知、人生智慧、历史文化、价值信仰等重大命题,让人们在轻松阅读中获得系统的哲学知识,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完善自我,勇敢迎接挑战。
  • 知行合一王阳明,修身养性曾国藩

    知行合一王阳明,修身养性曾国藩

    本书集王阳明和曾国藩的精华于一炉,将他们立世、做人、修身密切相关的语录精华采撷,并配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进行解释,辅以经典的古今中外事例论证。对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 伦理与文明(第4辑)

    伦理与文明(第4辑)

    《伦理与文明》是全面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连续出版物(集刊),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省伦理学与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主办。本辑内容主要涉及道德治理专题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研究、西方伦理文化研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研究等方面。
热门推荐
  • 别动!交出你的好感度

    别动!交出你的好感度

    苏筱瞳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堂堂一位感情分析专家,居然会被派去攻略他人好感度!而目标对象偏偏还是个情场老手,极难攻克!要不是为了计划,谁稀罕巴结你啊?!互相攻略,疯狂索取,二人的博弈从相遇的那天,就已拉开了帷幕……
  • 无神村

    无神村

    我能看见鬼,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我第一次看到鬼时,还只有两岁,不会说话,是在家公的葬礼上。我看到一些穿着稀奇古怪服装的人像影子一样在空中飘来飘去。我觉得很好玩儿,伸手去抓它们,却抓不住。它们像一股气。回来后,我找来半边瓦块、一截木棍歪在院坝子里打起丧鼓来。大人们看见,都说稀奇。两岁的小娃子呢,丧鼓打得有板有眼。没想到两天后,村上死了一个人。再打,村上又死一个。就有人骂我了,说我是个灾星。也有人指责爹不该教我打丧鼓,唱丧鼓调。这可冤枉爹了,爹只是个杀猪佬,什么歌都不会唱,怎么教我?爹不让我打丧鼓了。
  • 后世地球

    后世地球

    千百年后因为资源的抢夺引发的世界核大战,人类几乎灭绝,但是能够生存下来的无不是精英中的强者。可是,人类却不再是生物链的顶端唯一!
  • 黑语白

    黑语白

    这是一个不分善恶的世界,唯有力量定义黑白。一切都因隐藏于学院深处的黑暗而起。平凡的学生卷入这个世界,以身而为人的意志抗争命运。一柄剑,一颗灵魂,少年并非一无所有。
  • MALBONE

    MALBON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郡主娇蛮

    重生之郡主娇蛮

    血染长阶,是那个姑娘回家的路,散尽修为,是那个公子最后的倔强。重生一世,且看我们的女主姜璃如何手虐仇人,最后钓得一只傲娇的凤皇大人,余生只一人。本文很宠很甜系,全文实力宠女主。
  • 闹钟

    闹钟

    这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这一场还没有施展开手脚的小小的罢工,已经为大伙儿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赵小艳打心眼里高兴,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从心底油然而生,话语也显出了轻松和活泼。可是她不知道,她的灾难也从此开始。将老板叫来了赵小艳,低下头,从收银台里拿出一个显然是早已准备好了的信封,递过去:明天就不要来上班了,这是你这个月的工资——真对不起,这不是我的意思,是我的叔叔,是他们董事会的意见——本是笑吟吟的赵小艳,笑容凝固了。在一时安静的间歇,传来大门外,那一片车水马龙、汽笛轰鸣的闹市声。
  • 法国人只需十件衣

    法国人只需十件衣

    优雅,并不是指拥有数不清的价格昂贵的名牌包包或是拥有一衣柜穿不完的名牌衣服,而是指一种生活的自律精神、一份不动声色的生活样式。本书让你仿效法国生活方式中妙不可言的品质。美丽的东西不一定与物质有关,但一定与其自身的素质有关。真正美丽的女人,都是那些情怀柔软、善解人意、知书达理、不抱怨、不霸道、不势利的女人。
  •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白少小娇媳,无敌宠

    重生:白少小娇媳,无敌宠

    顾青青真的好想笑,喝口水都能呛死。呛死就呛死,还重生到十三岁,可能是上天可怜她让她重生。既然重生了,她就要把上一世的遗憾都活回来,她要让当年弃她和背叛她之人后悔活在这世上,让他们也体会体会她当年的感受。这世她不求要有多富裕,或者像小说里的那样变成白富美,只求能平安健康的度过这一生就行了。可半路上不知从哪儿钻出来了一个男人,死皮赖脸的缠着她。“你给我滚开!”“不嘛不嘛,媳妇,我要亲亲。”某男撒娇的指着脸说。“好,你不走我走!”“不行,你是我媳妇不能走。走了你就不要我了。呜呜……”某男装着可怜说着。摊上这尊大佛,她还能怎样?骂也不走,打也打不走,也只能在心里默默哀求他快走了。第一次写文文,请多多关照,请尽情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