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49800000006

第6章 文学消费与文学出版(3)

文学期刊出版大变革。文学刊物作为一种文学出版物,虽然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图书,但同样面临着文学出版与图书市场的关系问题。自90年代开始,文学刊物的读者便锐减,刊物发行量大幅度下降。据陈丽报告:“上海现在仅存的4家纯文学刊物:《萌芽》1985、1986年前的发行量35万份,现2万份;《收获》1986年的最高达百万份,现在10万份左右;《上海文学》1978、1979年达40多万份,现在2万份左右;《小说界》现在也只有3万份。”[50]与此同时,文学刊物主办部门大多由过去在经济上给国家包下来到“断奶”,自找市场、自负盈亏。这两方面因素使得90年代的文学刊物一直处于惨淡经营之中。为了摆脱困境,实行刊物自救,自90年代来,许多家文学期刊纷纷调整、变革办刊宗旨,围绕读者的需求设置栏目、组织稿件、精心装帧。归纳起来,大致有几种情形:(一)改变刊物方向,面目全非,走向大众文化市场。如辽宁《作家》一改“先锋文学”面目,成为一份供白领阶层消费的文化时尚杂志;(二)以“大文学”、“大文化”理念办刊,办成学术文化品味较高的文学、思想、文化类综合刊物,由此赢得了知识文化界的读者,如《天涯》、《黄河》等;(三)保持严肃文学品位,但以发表先锋性、实验性的新生代作家和所谓“另类”作家的作品吸引青年读者,如《大家》、《芙蓉》等;(四)追求雅中有俗、雅俗共赏,面向普通读者、底层读者。如《山西文学》主要面向乡镇、农村知识青年,《小小说选刊》面向大中学生。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当前中国的文学期刊大多处于变革之中,变中求生存,变中求发展。应该说,文学期刊的主办者们面对文化市场的严峻形势,为了刊物的生存和发展,是尽心尽力了。但文化市场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文学刊物也有其自身性质、特征,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总体情况来看,上世纪末的文学期刊改革并未取得成功。除了极少数刊物,如《天涯》、《大家》等已逐渐在文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外,大多数最终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出人预料。如《小说家》原本专发小说,1999年伊始却把重心转移到了文学史和文化史学上,提出了一个宏大而响亮的口号:“为20世纪中国文学结账”,开辟了“中国小说奖批评”、“百年屐痕”、“坐看沧桑”、“风雨如故”等栏目,推出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文章。但办了几期,不仅失掉了许多固有的读者,且遭到多方非议,导致中途夭折,主编易人,又改回了“中短篇小说仍是本刊的主打精品”的老路子上。以发表新生代作家作品为主要内容的《芙蓉》苦心经营,读者群依然难见增加。《山西文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原来的设想差距甚大。[51]与此同时,像《作家》这样面目全非的改革却受到了来自文学界的众多批评。有人撰文批评改版后的《作家》“散发同《上海服饰》一样的脂粉气息,思想和艺术的深度已被放弃,形式与装饰的表面化成为潮流”。“失去了灵魂,迷失了方向。”[52]文学刊物真是不改难,改亦难:一方面即使改版,也仍然难与已在大众文化市场上占领摊头的一些休闲、娱乐、实用类杂志竞争,大众读者仍然表示冷淡;另一方面又由于淡化、放弃原先坚持的文学立场、品位、格调,而受到来自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批评,真是“两头不落好”。那么,文学刊物的出路究竟何在?该怎样改革才能既在文化市场上得以生存、发展,又不致失去文学刊物自身性质、特征?看来这些问题都留给人们在新世纪里继续探讨、摸索解决。

三、在文学与出版之间——文学出版中的几对矛盾

在谈论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范围时,德国文学社会学家阿尔方斯·西尔伯曼认为:“文学社会学是一门专门的社会学,或者说是一门应用社会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作家、出版和图书业、读者(观众)、文学欣赏标准相互作用的混合体。”[53]因此,将连接文学生产与消费的文学出版作为文学社会学的一个主要研究课题,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正由于如此,文学社会学言说文学出版,着重的是出版,而不是文学,换言之,着重的是作为图书读物的文学产品的生产、流通与消费,即前述的“文学事实”。当从出版角度言说文学,人们首先考虑的不是文学的自身价值,而是它的社会价值和消费价值。汉斯—诺贝特·菲根甚至认为:“文学社会学把文学作品看作是社会现象,而不是艺术现象,因此根本谈不上什么审美价值。”[54]然而,既然是文学出版,就必须一方面要以文学自身特性和价值为前提,另一方面以有利于文学自身生存和发展为目的,由此构成了文学与出版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关系。诚如罗贝尔·埃斯卡皮所言:“如果我们想理解文学现象,我们就必须以一种纯属文学的特性来观察它。这正是文学社会学的一个基本困难,因为它要求用社会学的方法论来作出文学的盖然判断。”[55]

上述对我国新时期文学出版现状的透视,从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一点。处于社会文化转型期的文学出版,从出版理念到出版方式,都有了突破性的变化与改革,初步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出版真正成为一种与图书市场连接的生产,由此推动了文学出版事业的发展、繁荣,培育、开拓了广阔的文学图书市场,不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更加丰富的文学消费品,也为众多作家和以写作为职业的人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充分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出版难或者是出版后在图书市场上受到冷落;反之,被文学出版部门青睐的畅销书中却常常是良莠不齐;文学出版越来越着重名人,着重包装,着重炒作,着重作品的时效性、时尚性、趣味性,着重以图书市场的读者消费需求作为文学出版的标准,着重对文学创作的策划、干预、制作。这一切,单独从出版角度来看,也许无可非议,其内在因素是受图书市场制约。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文学自身特性、价值为代价的:文学追求不朽,出版讲究现时;文学着重自我,出版面向大众;文学崇尚个性化,出版讲究策划和集体制作;文学追求美学价值,出版关注消费价值;等等。因此,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当前文学出版,我们就无法否认:90年代以来文学的被社会冷落和边缘化,纯文学的生存艰难,文学创作上的媚俗与商业化、粗制滥造,文学精品的贫乏,文学大师的呼之难出,文学队伍的后继乏人等等属于文学的问题,固然与社会大环境有关,有着多方面复杂因素,但与文学出版的现状无疑是关系密切的。对于文学来说,文学出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文学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文学出版,如前所述,没有发表、出版,就没有事实上的文学;另一方面,文学出版又常常促使文学改变自身特性而服从市场规律。文学出版也因此陷入了两难境地:作为文学生产和消费部门的文学出版和作为守护和发展文学的文学出版之间,无论是在出版理念、对象、标准上,还是出版方式上,都是既存在着相互联系的一面,又常常存在着矛盾、相悖之处。尤其是处于今日社会文化转型期,这种矛盾、相悖显得更为突出、尖锐,在文学和出版之间游移的文学出版,常常存在着“选择的困惑”。

归结起来,这些矛盾、相悖主要是:

一、文学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消费价值的矛盾。

同类推荐
  • 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这本书讲述的都是一些琐碎的片段,身边真实的故事。一五一十地诉说,或者天马行空地做梦,使读者可以从中收获微小的、错综复杂的、细枝末节的感动,得到一种共鸣和安慰。作者以治愈的风格和平实的文字打造温暖的主题,让读者从书中得到慰藉。
  • 2011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2011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2011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编辑方针是,力求选出该年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力求选出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某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我们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
  • 我为什么至今一个人:都市独身男女的真情告白

    我为什么至今一个人:都市独身男女的真情告白

    婚姻,是幸福的锁,也是欲望的牢。在物质飞速发展、个体价值被无限放大的现代社会,我们的情感又将何处安放?都市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游离在围城之外,然而困住他们的,是否真的只是“真爱”与“自由”?笔者采访了数百位独身男女及身边的亲人、朋友,选取了其中最代表性的人物经历,记录整理成本书。他们当中,有的人忍受没有伴侣的痛苦,有的人却在享受想要的生活;有的人渴望婚姻而不能结婚,有的人对婚姻唾手可得却不屑一顾。故事里有前卫、爱情、奇葩,也有感人、心酸和秘密。独身的背后,从来就不是如此简单。围城外的故事,无眠的夜里,悄悄说给你听an>或许,他们不是不爱,而是太爱。
  • 别了,夹边沟

    别了,夹边沟

    1958年8月28日,淅淅沥沥下了一夜的小雨还在不停地下着。上午8点多,押解我的公安战士来到我家催我上火车站。王静正坐月子,还没满月。老岳母匆匆为我整理了行装。我刚刚迈出院门,“哇——”,传来一阵孩子的哭声。我回头一看,刚满两岁的三儿子杨澍淌着满院子的泥水跑了过来,他紧紧拉住我的手不放,哭着说:“爸爸,我也要去哩!”我说:“爸爸有事,不能带你去呀!”他哭着喊着不让我走。我抱起孩子亲了亲,泪水滴在孩子的小脸蛋上。他边哭边喊:“我跟爸爸上街哩。”
  •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副标题是“三十年战争纪事”, 时代背景就是17世纪德国三十年战争。安娜·菲尔琳,号称“大胆妈妈”,带着两个儿子、一个哑女,拉货车随军叫卖,把战争视为谋生的依靠,发财的来源。一个士兵望着她的货车预言:“谁要想靠战争过活,就得向它交出些什么。”这个把生活希望完全寄托于战争的女人,最终落得家破人亡。这是一个在战争中为谋生不怕冒险,不计后果的女人的悲剧。 “大胆妈妈”称呼,来源于德国17世纪小说家格里美尔豪森的流浪汉小说《女骗子和女流浪者库拉舍》。“库拉舍”(Courage)这个词在巴罗克时代的含义是女人勾引男人的“心计”,在布莱希特笔下,则是小人物为了生存而必备的“勇气”。
热门推荐
  • 相府庶女:王妃不好惹

    相府庶女:王妃不好惹

    二十一世纪盛世财团的当家人,含恨而死,穿越成异世相府二小姐。初醒来惊才艳艳,护幼弟,打恶奴,斗嫡姐嫡母,震慑父亲。她嚣张,狂妄,却引来各色优异男子争相追捧。天启国太子,谪仙般的人物,独对她伸出温暖的手。“清灵嫁我可好。”天启国的杀神王爷,他将她禁锢在怀中,咬着她的耳朵说:“莫清灵,我们才是一个世界的人,我们都属于黑暗。”有的人,你认为他才能与你比肩,却发现,一切只是阴谋。他一身黑色蟒袍,高位之上背对于她,冷声下令。“将这妖妃拿下,押入死牢。”这世间,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纵使活过了一世,再次重来,她依旧无法参透。到头来,终究是她错了么?
  • 天武玄灵

    天武玄灵

    人之一生,所求为何?是红尘为尊,还是放纵沉沦,是寻一丝超脱,还是平平淡淡安然一生,一切皆在选择。
  • 我的神魔手指

    我的神魔手指

    拇指为神,竖起拇指,气运加持,无往不利。中指为魔,竖起中指,从敌人身上抽取属性、物品。天赋、修为、基因、气血、精神力、意志、悟性、资质、功法、武技……不够?血脉、神通、神性、法则、奥义。还不够?待我把神魔手指升升级先。或者,我打个响指试试?
  • 浮邱子

    浮邱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那个大佬被打了

    那个大佬被打了

    “跑,再跑!”周身被寒气包裹着的男人一脸阴霾。“人家怕嘛!”缩在墙角的女人在瑟瑟发抖。“怕?怕什么?”男人嘴角勾起一抹邪魅的笑,故作疑惑状。“讨厌,就,就是怕那个……”秀丽的小脸上写满了委屈。“乖,不怕啊!”温柔的声音一下子迷惑了缩在墙角的女人。“你,禽兽…………”话音刚落,就被男子打横抱起,阔步走向柔软的大床。开始了他们没羞没骚的“生活”!!!“听说夫人曾当着全世界的面,甩了您一巴掌,那最后您是怎么惩罚夫人的呢?”“嗯,大概是白天跪键盘,晚上……”
  • 逃不过初恋雨季

    逃不过初恋雨季

    如果你的真命天子意外降临,你选择签收还是推开?虽然……这个意外真的很意外。“喂,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路初之安稳的打工生涯被一件泼满污渍的衣服打乱,对面这个语气不善的少年当所有人的面把价值不菲的衣服甩她身上,咬牙切齿的说:“你懂我意思吧,赔钱还是弄干净,想办法。”默默数了数自己微薄的薪水,心里叫苦连连……闹剧竟还未结束转学后竟然又遇到了这个恶魔,他笑容里带着丝丝戏谑“巧了,看来不怕找不到人了。”路初之心里一寒,果然祸不单行吗!
  • 重生男神:放开那美女

    重生男神:放开那美女

    花木辛:我想买一块地。妹子:什么地?花木辛:你的死心塌地。
  • 新时期中国戏曲创作概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新时期中国戏曲创作概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在对新时期以来全国戏曲创作做宏观把握的同时,重点选择了一批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作品,并对这些作品的创作成就,以及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方式上的基本走向进行了系统介绍和理论阐述。书中还对新时期以来以热情和勇气为这个时代奉献出智慧和心血的多位剧作家的创作风格和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进行了理论概括。作者从审美理想的视角选择,审美价值的意趣判断,审美感受的形象摹写等方面,论述了从审美理想到审美表达的创作过程。作者还用具体地区的实例,对新时期戏曲创作的成因进行了考论。特别是本书对新时期以来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少数民族戏剧创作和儿童题材戏曲创作做了较为系统论述和理论总结。
  • 2008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2008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2008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的选本包括:中篇小说选(分上、下两卷)、短篇小说选、报告文学选、散文选、诗歌选、微型小说选和随笔选七种。力求选出该年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力求选出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某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
  • 料事如神

    料事如神

    温暖千万人的成功智慧书!人生励志必备书! 无论寒冬暖春,信心都是力量之源。信心来自我们的内心,来自对自己和他人的肯定与信任,来自对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清醒认识,来自勇往直前的勇气、胆识和锐气。 信心是廉价的,谁都可以有;信心也是无价的,只有你的信心才能解救困境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