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8900000002

第2章 修订版序:一个正在诞生者的自白(2)

就这样,凯尔泰斯经过对自己的两次否定之后,最终还是验证出自己的客观身份——他是一个在家乡感觉不到回家感的“匈牙利犹太人”。他的一生,承受了双重的歧视;他的存在,遭到了双重的否定;他的心灵,围筑着双层的狱墙;他的作品,是一把双刃的匕首,一面刺向社会,另一面则冲着自己。

四、一个在死亡中受孕的人

死亡,始终是凯尔泰斯哲学中的一个主要命题,在他的作品里,他不止一次地宣布了自己的死亡。在电影文学剧本《命运无常》的结尾有这样一段对白。当少年克维什从集中营回到布达佩斯家中时,在楼道里遇到了被抓走前曾经喜欢过的女孩:

“那么现在你是什么人呢?”女孩脸上第一次浮现出一丝好奇的表情。

“我不知道。”男孩想了一下,又说,“也可能,我根本就不是我自己。”他微笑起来。

“你变了。你变得这么怪,”女孩说,“就像一个陌生人。”

“我已经死过一回了。”男孩说。

“这话怎么讲?”

“现在,我已经不会再怨恨什么了。”

当人们试图忘掉过去与历史决裂时,当人们沉浸在胜利的狂喜和对幸福的憧憬时,凯尔泰斯却心平气和地接受了奥斯维辛的过去,宣布了自己的第一次死亡。在《为了未诞生孩子的祈祷》中,壮年克维什通过拒绝生子再次表达了对自己现实生存的否定。在《笔录》中,老年作者在东欧剧变后的新时代里,又一次宣布了自己的死亡:“我的躯体已被刺得体无完肤……虽然,看上去我是在乘着火车旅行,但是列车上所运载的却是一具尸体。我已经死了。”在《另一个人》中,在去国外讲学的列车上,作者透过两个陌生女人的眼睛,又看到了一个“不知道是睡着,还是已经死了”的老人。

凯尔泰斯的死亡并不是指肉体的死亡,而是一个时期、一段经历在一个个体生命中的逝去;凯尔泰斯的死亡,其实正是作家所特有的冥思状态,他在宣布已死亡的同时,也宣布了自己——“另一个人”诞生。对凯尔泰斯来说,这种自觉自愿的死亡,是一种继续生存的手段,是一种个人的凤凰重生:“‘生活’归根结底是属于个人的,假如我们终于醒悟到我们的存在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大概只能——至少对一个个体而言——将死亡视为对这个错误的纠正。”

凯尔泰斯是一位勇敢的思想者,一位自虐的哲学家,他对生与死的理解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人。有评论认为凯尔泰斯一生都在逃离奥斯维辛,这实际是一个误解,凯尔泰斯不但从来没有从集中营逃出,而且也从来没有试图逃出;在他来看,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次又一次地为自己设计、建造集中营的历史,奥斯维辛只不过是一个被人类发挥到了极致的艺术形式而已,集中营将与人类历史共同存在下去。在凯尔泰斯的所有作品中,都不厌其烦地想到、提到奥斯维辛,这不但是他作品的主题,也是他思想的灵感源泉——是啊,这是一种何等残酷、何等痛苦的灵感!

在多瑙河边的桥头,他从几个留着光头、穿着迷彩服、手提棒球棍的“现代骑士”身上嗅到了杀气腾腾的血腥;在极右翼集会的会场,他辨出一张张似曾相识的**面孔,看到了充满歧视和憎恨的目光;在街灯昏暗的广场上,一个突然跌倒的行人却唤起他一连串恐怖的联想;在音乐悠扬的岩洞剧场外,他却听到了处决犯人的枪声,看到了父亲脚上的镣铐……奥斯维辛变成了凯尔泰斯生命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梦魇。

在《另一个人》中,作者不止一次地描绘了这个梦境,解析了这个恐怖的符号:“这是一片平坦、空旷的风景,事实上很难称之为‘风景’,仿佛是在世界的边缘……在地狱般的砂矿深处,我突然看到一群衰弱的人们正奄奄一息地躺在那里,他们的脸上带着紫红色的瘀斑,其中的一个——那是一个男人,穿着一件无袖的毛线坎肩(那是A为我织的)——我记得非常清楚;(跟其他人一样)他正温驯地等待死神的降临……在这个住着活人的‘万人坑’里,沉寂令人窘促不安,人们躺在那里,沉浸在一种垂死的、痛苦的平和之中……他们一同静候自己命运的终结,带着某种永远不可能接近的高傲与平和。”

许多人对凯尔泰斯对奥斯维辛的执着思考感到不解,人们不明白:既然奥斯维辛是一个世纪性恐怖,那么,作家为什么非但不试图忘掉,反而更一味地咀嚼?为什么他不仅念念不忘,甚至在日常琐事中也不遗余力地渲染、散布这种恐怖呢?凯尔泰斯认为:人们一旦忘掉了奥斯维辛,上帝也就失败了,奥斯维辛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创造了人类,人类创造了奥斯维辛”。从某种角度讲,奥斯维辛是人类的财富,即使人类不能避免它的重新出现,但是至少应该学会在那里该如何生存。

上帝之所以使凯尔泰斯幸存,是因为选中了他来发现隐藏在奥斯维辛背后的警示。因此,作家每对奥斯维辛的一次回顾,就是对自己所做的一次死亡判决,也是对自己的一次重新受孕——这就是“另一个人”。

五、一个叫“凯尔泰斯”的另一个人

凯尔泰斯是这个世界、人类和时代的冷静观察者,当东欧人为改革而狂热时,却看到了历史的阵痛:“在这个世纪里,一切都变得更真实,一切都变成了更真实的自己?士兵变成了职业杀手,政治家变成了罪犯,资本变成了用焚尸炉装备的、庞大的杀人工厂,法律变成了肮脏游戏的游戏规则,世界的自由变成了大众的监狱,反犹太主义变成了奥斯维辛,民族意识变成了集体屠杀……人们完全出于习惯而说谎,而且每人都能一眼识破阴谋……”

在《另一个人》中,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西方人自卫背后的阴谋:“除了金钱之外,他们到底还要保卫什么?……其自卫的手段对所剩无几的西方民主造成了更大的损害。这种自闭的恐慌重又娩出了阿道夫·希特勒,重又造就了程度不同的偏执狂。金钱与权利的拥有,将与社会的彻底堕落相呼应,只要能够救出可以救出的东西,最终又将以新的极权主义和新的社会灾难作为代价从而寻求避难所,但是,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避难’?这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极权主义呢?以后谁能说出,这种充满威胁的意识形态将会拥有何种思想性?将会拥有何种至今尚未尝试过、至今尚未失败过的手段呢?”凯尔泰斯是一位预言家,早在90年代初,他就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索,预料到了今天这一场场“以自卫为幌子、以金钱为目的”发动的战争:“***主义很快将要获胜,很快将要统治整个世界,不过,这个***主义不是从德国开始……”

从创作形式上看,《另一个人》的文学结构与风格跟作家以往的作品不同,作家充分发挥了日记体、游记体的文学特点,在写作中完全依照自己思维的脉络,在表述中挣脱了结构的约束,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写人写事写情写景,一切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语言风格自由洒脱,简练精辟,将他的思想深度和文学功底体现得淋漓尽致,难怪有人认为《另一个人》是匈牙利文学中的一部散文杰作。跟哲思致密的《船夫日记》不同,《另一个人》给读者留下喘息、回味的时空,我在翻译过程中也更多地嗅到流动在漆黑暗夜里的空气,看到在无垠天幕上隐约闪烁的灵慧之星。

名字,对凯尔泰斯来说只是人们称呼他的一个代号。虽然,通过几十年条件反射的训练,他已经学会了应答;但是,人们所叫的这个凯尔泰斯并不是那个活在凯尔泰斯躯壳内的人。

国籍,对凯尔泰斯来说,只是一个被人敲错了的印戳。他攥着匈牙利护照,却像卡夫卡一样永远找不到“家的感觉”;他用匈语写作,但不用匈语的逻辑思考,他试图用匈语与人交流,但只听懂了人们对自己的讥讽。

民族,对凯尔泰斯来说只是一个胎记,由于这块胎记,人们一次又一次将他从人群中辨出,将他从一个牢笼拖进另一个牢笼,最后使他自觉自愿地将自己在一个与世隔绝的、二十八平方米的小屋里禁锢了三十五年。他在那里做孤独的、自杀性的思考,他发现自己是一个并非犹太人的犹太人。

凯尔泰斯,是“另一个人”。这另一个人并非由谁转变而来,而是作家通过自我剖析,还原了一个真正的自我。1999年,作家曾对《另一个人》的创作动机做了阐述:“和《船夫日记》一样,《另一个人》也是取材于我的日记。当某一个人——准确地说是‘另一个人’——正从直至1989年为止所遭受的囚禁中走出的时候,正要跨进一个‘大世界’的时候,他并非试图给自己冠以其他的什么身份,而是试图保留住自己的身份。”

从形式上说,凯尔泰斯通过对自己存在的一连串疑问而否定了自己;然而,从实质上讲,他却通过对自己勇敢的否定而证实了自己。如果说,凯尔泰斯在《为了未诞生孩子的祈祷》中——凭着一个集中营幸存者所经受过的恐怖,凭着一个在独裁统治下的苟活者所体验到的痛苦,凭着他血脉里涌流着的犹太人与生俱来的苦难——用自己的意念扼杀了一条可能以肉体的形式延续自己生命的生命的话,那么在《另一个人》这部触及灵魂的省思录里,作家又凭着他哲学家的逻辑思考和艺术家的感性判断,凭着他常人难以企及的勇气和毅力,在经过了半个多世纪樊笼中的牢狱生涯后,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生死折磨后,终于用自己的手,用他自己的文字与思想,催生下了这个怀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孩子。

六、一段狱友般团结的爱情

在凯尔泰斯的十几部作品里,或许《另一个人》是唯一涉及到爱情的书,但是并没有平铺直叙,只是在提供了两个字母线索——A和M。她们是在凯尔泰斯生命中扮演过或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两位女性(日记中提到的两位旅伴)——亡妻沃什·奥尔碧娜(Vas Albina)和现任妻子凯尔泰斯·玛格达(Kertész Magda)。

凯尔泰斯与奥尔碧娜相识于1953年9月14日,在布达佩斯的一家小咖啡馆里,从屠刀下幸存后“对未来的绝望”将他俩人紧系在一起,当时凯尔泰斯二十四岁,奥尔碧娜三十三岁,并成为相依为命四十年的伴侣。作者在书中的最后一段感人至深地表述了他俩“狱友般的团结”,讲述了他们“几乎不可能的”爱情以及那段不幸中的幸福。在布达佩斯一间二十八平方米的小屋里,他俩生活了近四十年。在那个意识形态统治的极权时代,凯尔泰斯之所以生存下来,靠的是两根精神支柱:奥斯维辛和奥尔碧娜。1995年妻子病逝,对凯尔泰斯打击巨大,当我译到下面这段文字时忍不住落泪:

她走了,并且带走了我生命的绝大部分,她带走了那段时间,在那段时间里,我的创作从开始到完成;她还带走了一段岁月,在这段岁月里,我们是如此相爱地生活在一个并不幸福的婚姻里。我们的爱,就像一个满面笑容、张着胳膊奔跑的聋哑孩子,慢慢的,他的嘴角弯成了哭的模样,因为没有人能理解他,因为没有找到自己奔跑的目标。

奥尔碧娜走了,但她把自己对丈夫的爱传递到了另一位女性——玛格达身上。“M有着快乐的天赋,与其他所有的天性相比,这是一种特殊的恩赐……我将手迅速抽回;也许她想与我分享她的快乐,不过在我的手指之间,她的手指略显拘谨,即便这样,她还是将她的一部分财宝递到了我的掌心;我受惊地与她的手紧握,我不敢看她,她会使我的目光变成一捧黄沙。”凯尔泰斯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玛格达女士于1956年匈牙利人民自由革命失败后逃亡美国,1990年作为一家美国公司代理回到匈牙利工作,在一次聚会中结识了凯尔泰斯夫妇并成为挚友。奥尔碧娜与玛格达是一对相知相敬的女友,奥尔碧娜病重时,情真意切地将丈夫托付给了守在病床前的玛格达:“你嫁给他吧。”

1996年,也就是《另一个人》出版后的第二年,玛格达嫁给了凯尔泰斯,不但成了作者生活的伴侣,也是凯尔泰斯作品的第一位读者,她曾对记者幸福地说,“与伊姆莱的生活,是一段浪漫的旅行。”后来,在我有幸通过翻译作品结识了作家夫妇,很被他们的恩爱和默契所感染,凯尔泰斯会为自己喝什么咖啡、喝什么酒跟妻子商量,玛格达不时习惯性地为丈夫抚平坐皱的衣角,捋吹乱的发丝,喜欢称丈夫为“我的小仙子”。

的确,与凯尔泰斯的共同生活是一种荣幸,哪怕生活中有着如此之多的不幸。2003到2004年,我先后翻译了凯尔泰斯的四部作品《英国旗》《命运无常》《另一个人》和《船夫日记》,与凯尔泰斯一起进行一次漫长而惊险的心灵之旅。不久前,当理想国的编辑告诉我想重出《船夫日记》和《另一个人》后,我逐字逐句地重新校订了一遍十年前的译文,说是校订,等于重译了一遍,毕竟经过十年的成长和与凯尔泰斯的直接交往,我对作品的理解和文字的把握都更深更准,弥补了旧译本留下的不足,并且重新做注,既是对自己的交代,更是对作者和读者的交代。我相信,这本书不但让我、让读者跟凯尔泰斯一起做了合著者,还成为另一个人。

诚然,即便戴着诺贝尔奖桂冠,凯尔泰斯的作品也不可能成为流行文学,但是凯尔泰斯不可能流行的文字,恰恰是其存在的意义所在。亲爱的读者,如果你认为自己还有一点理想主义的残渣且不甘心沉沦,那就读读他的日记吧!然后抱着被搅乱的心境和共鸣的感动继续通俗、痛苦并快乐地生活下去。

你一旦知道了自己也不能幸免于死,那你还惧怕什么呢?

我们之所以能够承受生活,是因为这个生活竟如此的不真实;另外,也因为意识始终审核着所谓的“真实”,它渴望真实。

2015年2月23日,巴拉顿弗莱德。

同类推荐
  • 法兰西散文精选

    法兰西散文精选

    《法兰西散文精选》精选了蒙田、卢梭、夏多勃里昂等25位名家约200篇散文。本书始终贯穿法国散文的人文主义精神。作者关心的是人的感情和人的命运。其中的米什莱即使在那些把鸟类、昆虫、山岳、海洋当作描写对象的精美散文中,他也表现了对人类的脉脉温情。圣埃克絮佩里在他的作品中对普通人的关心和他对美好理想的追究是令人感动的。法兰西散文一方面对现实生活采取审视和批评的态度,一方面志存高远,视追求自由和美好理想为己任。拉布吕耶尔对社会的批判是直接的。
  • 巴黎小姐的午夜

    巴黎小姐的午夜

    全书通过几十部电影的观后感,讲述了作者董菁与书籍、电影、音乐的关系及态度。《巴黎小姐的午夜》涵盖了时下年轻人喜爱的诸多方面,侧面反映了年轻人对爱情、家庭、成长等方面的理解与困惑。
  • 纯真的担忧

    纯真的担忧

    本书由作家亲自编选,全书15万多字,63篇作品,共分4辑:“静静的生活”“失落之物”“地球书房”“无人知晓的”。骆以军的散文,沿袭了他的小说写法,凸显了他“会讲故事的温柔暴力熊”的特质。人声嘈杂的夜市,躁动与迷茫的青春,擦肩而过的面孔,文学同道的寂寞,父辈人的乡愁,城市恍惚破碎的影像,以及回忆、梦境、奇闻……在作家笔下一一呈现,似描摹了一幅浮生聚散、往事微茫的台北人与物。作家通过真性情的写作,无限地切近生命的悲欢。
  • 努力,是为了不辜负自己

    努力,是为了不辜负自己

    这是一本青春成长读物,城市追梦指南。许多人都希望找到喜欢的生活状态,使自己过得自由、充实、快乐和满足,但一些人在找寻的途中放弃了。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在为寻找这种状态而努力。他们也会在跋涉的途中遇到荆棘和泥泞,也曾遭受跌倒和伤痛,但并没有人轻易地选择放弃。因为他们觉得,既然选择了远方,哪怕前路横着刀山火海,也要尽力奔赴。因为这是一场艰苦的抵达,是关于脱胎换骨的修行。21个故事,21种不同的生活和经历。每个故事都像一束光,点亮人生中某段黯淡的低谷。我们不必赢得世俗的认可,但一定要获得内心的笃定,这才是对自己的不辜负。
  • 愿你25岁的人生同我一样精彩

    愿你25岁的人生同我一样精彩

    本书记录了作者从留学、创业、爱情、追梦到最后敢于面对生活一切苦难豁达潇洒的心路历程。从中也穿插了了一些澳洲风土人情的介绍,相信从中你也能对当地文化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当你跨越欧亚大陆,来到陌生的异国他乡,才知道留学梦并不是五彩缤纷的。
热门推荐
  • 我掌控了世界

    我掌控了世界

    灵气大爆炸的时代,一切都天翻地覆王休穿越三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带妹苟活。直到有一天,一觉醒来,周围的一切终于变了……三年蛰伏,一朝蜕变。王休不屈的喊道:“我命由天不由我,但这个世界,由我掌控!”这是个小人物,不屈不挠,努力掌控世界的故事。
  • 谋后千韵

    谋后千韵

    一国无名皇后,原是准备褪去一身血腥。却在一点点地走进四国之争,皇权独霸,储君之争。终究走上原本不属于她自己的路。是那个暗中推手,将她推上一个个……路上是暗鬼狰狞,步步红莲。群雄逐鹿,计定时局。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Stick Your Neck Out

    Stick Your Neck Out

    This is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skills, qualities, and strategies you need to make a difference on any issue. Active citizenship and personal growth are linked. The information in this book can change your world and it can change your life.
  • 心梦

    心梦

    王庆鹏:男,1953年生,安徽淮南人,毕业于淮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当过插队知青、煤矿工人。曾担任过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文联副主席、工会副主席。至今已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多篇。田小凤的心情突然乱成了一团糟。其实,这件事对于旁的姑娘来讲,应该说是一件喜事。可是对她来讲,却叫她感到非常作心。没想到,立夏会突然托人来向她求婚。上午,她和明坤上街去玩了。晌午一到家,她娘就高高兴兴地对她讲:“凤啊,刚才井沿上你游婶来了,夸你长得排场,又有文化,要给你提亲……”她娘的脸像开了屏的孔雀,连褶子里都挤满了笑。
  • 当代美国政治(修订版)(当代美国丛书)

    当代美国政治(修订版)(当代美国丛书)

    这是一本系统介绍当今美国政治的读物,对独立战争以来美国政治中已经和正在发生的新变化进行了系统和客观的描述。通过本书的介绍和分析,读者可以对当今美国政治的体制构成和运作过程全貌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了解,从中看到美国政治得以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内在奥秘以及其民主制度设计中存在的根本弊端和缺陷。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再抚琴

    再抚琴

    悠悠岁月,沧海桑田,唯有痴心不变。茫茫星空,明月清风,闻生灵再抚琴。茕茕孑立,雁过留痕,自长叹,可曾到彼岸?
  • 魔女追求我五千年了

    魔女追求我五千年了

    高形被一个女孩喜欢上了,被人家死缠烂打追了三千年,然后,他死了。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时代变迁……两千年后,现代社会,高形活了过来。他本想着一边慢慢地了解、融入现代社会,一边修行,可是那一天,他找到了一份工作,老板就是当初死缠烂打追求了他三千年的那个女孩…………本书又名《被魔女死缠烂打肿么破》,《魔女求放过》,《魔女请自重》,《魔女求你别追我啦》,《我的魔女老婆》,《霸道魔女爱上我》关键词:妖魔!这是一本轻松、无敌、甜宠、不套路、无毒点的书,欢迎入坑(^v^)
  • 三个火枪手(套装上下册)(译文名著精选)

    三个火枪手(套装上下册)(译文名著精选)

    《三个火枪手(套装上下册)》中主人公达尔大尼央是一个外省的贵族子弟,来到巴黎后加入了国王路易十三的火枪队,并与另外三个火枪手结成了莫逆之交。王后安娜与英国首相白金汉有私情,安娜送了一串钻石坠子给白金汉;而与王后为敌的首相黎塞留却派人去英国偷得坠子上的两颗钻石,想使王后在舞会上出丑。达尔大尼央自告奋勇与三位朋友一起去英国,几经周折终于取回坠子,保住了王后的名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