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3200000041

第41章 (8)

清晨,又要告别康定了,我仍然沉浸在浓浓的格萨尔文化中,心中依旧在回味昨天晚上,格萨尔著名专家降边嘉措老师的话语“《格萨尔王传》研究工作这一藏民族乃至全中国的伟大事业正在沿着一条逐渐拓宽、又充满光明的坦途迈进”。 的确,1983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上,在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的一致呼吁和倡导下,特别在周扬、钟敬文、马学良、王平凡、季羡林、杨宪益等老专家的鼎力帮助下,《格萨尔王传》研究才第一次被列为国家重点科学研究项目。

在这次会议上,根据钟敬文等专家学者的建议,明确提出:在《格萨(斯)尔王传》的抢救工作取得重大成就之后,应立即组织力量,编撰一部能够反映藏文《格萨尔王传》全貌的精选本,并逐步将它翻译成汉文和外文,向全国和全世界的广大读者介绍这部伟大史诗。 降边老师介绍说,根据搜集整理的情况来看,《格萨尔王传》共有120多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就数量来讲,比世界上最著名的五大史诗,即:古代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的总和还要多。(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史诗,产生于公元前3000多年,有3000多诗行;《伊利亚特》共24卷,15000多诗行;《奥德赛》也是24卷,12000多诗行;《罗摩衍那》全书分7篇,18000多颂,每颂为两行;《摩诃婆罗多》全书分18篇,有10万余颂,计20余万诗行)。

《格萨尔王传》的发掘整理,在中国文化史上亦具有重要意义,为我国多民族的文学史填补了一项重要的空白。她用活生生的事实说明:不但西方有史诗,东方也有史诗;不但古代印度有史诗,我们中国也有史诗,从而推翻了长期以来在学术界似乎已成定论的“中国无史诗”这一错误论断。中国不但有史诗,而且有伟大的史诗,同希腊史诗和印度史诗一样,《格萨尔王传》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格萨尔王传》的抢救工作,是包括多方面内容、涉及多种学科、关系到各个部门的系统工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格萨尔王传》的抢救工作重新开始。1983年开始,史诗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连续三次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1984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中央有关部门和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新疆等省、自治区的有关部门共同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这个艰苦而又意义深远的文化事业。

国家曾先后组织数百人的学术考察和科学研究队伍,持续数十年,调查人员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这在藏族的文化史上是空前未有的壮举。在我们多民族的祖国大家庭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上,也实属罕见。这生动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对各兄弟民族的亲切关怀。

经过几十年,特别是近10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形成了一支有几个民族,包括说唱、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学术研究在内的老、中、青三结合的科研队伍。人员素质有较大提高,撰写发表了许多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论著和调查报告。搜集到极为珍贵的资料,为深入研究《格萨尔王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术活动不断增多,不仅组织了各种形式的艺人演唱会和学术研讨会,还举办了四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不少国外学者认为,《格萨尔王传》的事业发展很快,已成为中国藏学和蒙古学,乃至民间文学界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格萨尔王传》学”的学科体系已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她潜在的巨大学科优势,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日益为人们所认识。1995年6月,在奥地利举行的第七届国际藏学会议上,《格萨尔王传》首次作为专题项目在会上讨论。《格萨尔王传》这部古老的英雄史诗,以她独具特色的民族风韵和丰富内容,充分显示了绚丽的光彩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同时也在国际学术界为我们祖国赢得了荣誉。

在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的关怀指导下,经过各民族《格萨尔王传》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格萨尔王传》工作已取得巨大成绩。到目前为止,共搜集到藏文手抄本、木刻本近300部,除去异文本,约有100部。已正式出版的藏文本70余部,总印数达300多万册,按藏族总人口计算,成年人平均每人一本,同时还出版了20多部汉译本。这是藏族出版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成绩。我自己深感荣幸,能够参加由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办公室、四川省政府、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组织、全国知名格萨尔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参加的中国四川?甘孜州首届“相约格萨尔故里”学术论坛活动,走进甘孜州这片神奇的雪域高原,14天里,对遍布格萨尔足迹的丹巴、道孚、炉霍、甘孜、德格、白玉、巴塘、理塘、稻城、雅江、康定、泸定等12县进行了实地考察,总行程达到近3000公里。正如甘孜州领导所说,举办如此规模大、战线长、考察点多的学术论坛,在甘孜州还是第一次,相信通过这次具有十分深远意义的考察,对进一步推动甘孜州弘扬《格萨尔王传》民族优秀文化,振兴民族经济腾飞,将起到积极作用。

也许考察团的精神感动了老天,今天从康定经榆磨路到达海螺沟时,平日很难露面的“蜀山之王”贡嘎山,犹抱琵琶半遮面,含羞露出了半边脸。着实让大家兴奋了好一阵子。 然而在参观海螺沟冰川后,一股担忧又萦绕我们心里,据测量这条40米至350米厚、300米至700米宽、长147公里的冰川正以惊人的速度衰退——每年后退40米,下沉3米至5米。人类的活动总是如此,将大自然的杰作步步践踏。据导游小姐讲,其开发潜力只剩下50年。

晚上宿在泸定县,我站在楼上就可望见当年红军攀爬过的大渡河铁索桥。它依然是那么沉默,把沉重的历史承载于那十三根粗大的铁索中。 沿着历史的足迹走回到现实,我终于可以理一理这十多天来奔波的思绪,再一次地走进格萨尔文化神奇魅力中。关于格萨尔的研究已经持续了近两百年,而我们此行最大的成果,在于将格萨尔的研究又推向了新高。同时,格萨尔王在我脑海中已是一个完整的形象:一千多年前,出生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阿须乡吉苏雅格康多的格萨尔,虽受叔父排挤,与母亲漂泊流浪。后来,他在赛马中夺魁称王,进驻都城森周达泽宗,并娶珠姆为妻,称王后。格萨尔与其兄甲察建立军队,率众除暴安良,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建立起了强大的岭国。部分专家考证,格萨尔去世后,其政治势力为后裔继承,即元代至民国时期族号为“岭葱”的土司家族,都城森周达泽宗成为其家庙。虽然我没有机会拜访格氏的后裔,但这已经不重要了。英雄的后裔就是这个英雄的民族。在青藏高原的每一片草原,每一个峡谷,每一条河流——在山水相依的每一个角落,英雄的后代们秉承着他的性格,以一种豪放的声音,快乐地生活着。

在这片洁净美丽的土地上,格萨尔的故事还在广为传唱,他作为一位民族英雄,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一直奇迹般地活在人民的心里。他英雄主义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子孙们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继续谱写改天换地的新篇章。在绿草如织的草原上,在蓝天白云中,在险峻奇秀、风光无限的山水间,我依然感觉到格萨尔的身影,是的,他还活着!活在他子孙的精神中!!活在世人的视线里!!!

之十五:难以忘怀的十五天

大渡河扑面而来的热风,真真切切地让我感觉到,就要离开让我魂牵梦绕的康巴高原了,短暂的15天我不知道怎么就要结束了?回首留念地环顾云雾缭绕中的群峰,我极其不情愿地将从格萨尔王的故乡走出来,从这部“活形态的史诗”中走出来。但满脑海里仍旧像波涛翻滚的大渡河河水,思想里,除了神奇,还是神奇。

我无法理解格萨尔英雄般的史诗,是怎么历经数载、千古传承?岁月的风沙没有淹没格萨尔的光彩,却让它成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史诗而光彩夺目?曾经带着这些疑惑,我在这15天的行程中,一直冥思苦想。终于从茫茫草原迎风招展的经幡、高高雪峰间矗立的嘛呢堆和藏族男女老少真诚善良的笑容中,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一个民族对崇高信仰神圣的追求!才让格萨尔这朵世界文化遗产的奇葩,年年岁岁持续地盛开在美丽的雪域高原上,世世代代流传在这个坚强不屈的民族中间,并以此一直激励着他们不断谱写新的格萨尔英雄史诗。

15天里,让我最为惊讶的是雪域高原上那些藏族说唱艺人们,他们神奇的记忆,简直要让你怀疑他们不是地球人。你无法相信,但你真实面对着他们,听他们娓娓动听地讲述他们世代传唱的英雄格萨尔王。 而这些藏族说唱艺人,大多生长在偏僻牧区,且都是目不识丁的牧民,可他们都能用古藏文讲述十几部、乃至几十部史诗故事,吟诵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字的诗——就如同一个现代文盲突然之间用古汉语流利地与你交谈。他们自称是“神授艺人”。据他们讲,他们都在童年做过梦,在梦中得到神、格萨尔王或史诗中其他大将的旨意,而后害病,病中或病愈后又经寺院喇嘛念经祈祷,从此便会说唱了。我想,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解开他们的记忆之谜,肯定不只是研究记忆领域的重大突破,必将促使人体科学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里程。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格萨尔竟然这样深深地影响着这个民族。或许在那矗立的断垣残壁间,还能约略体验英雄演绎历史的身影,但英雄却在民众间被千年传唱着,被演绎着,被丰富着。他们那沉迷的眼神,那随故事情节而或紧张或舒弛的脸庞,还有他们待人接物的豁达,他们剽悍的身躯和豪放的歌声……从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里,已深深地打上了格萨尔英雄般的烙印。

我对无法真正走进这个信仰笃实民族的灵魂深处,深感遗憾。15天里,一直处于长途跋涉的匆忙中,要想用如此短暂的时间,去读解一个让人尊重的民族历史,去感受他们的信仰和崇高品质,这是极度困难的。我只能好奇而热切地注视着,观望着。他们崇拜雪山,把雪山比拟成神和英雄;他们崇拜圣湖,可以成年累月地口念六字真言,转着圣湖、神山,祈求庇佑;他们垒起嘛呢堆,插起经幡,扬起龙达,让佛和神伴随在他们左右;他们供起经书,求佛保佑他们的牛羊……这就是生活在祖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的藏民族,这个民族,因为有信仰而执著,因为执著而快乐。

15天里,我们这一路走来,从遥远的历史到现实,恍如真的一下子经历了一个千年。虽然耳边不再有格萨尔王南征北战的金戈铁马的声响,眼前不再浮现草原上牧民淳朴的笑脸和他们扬鞭疾驰的身影,眼前只有饱经沧桑的大渡河流水依然咆哮着,奔流不息。汽车从二郎山隧道呼啸穿过,群山高耸、云遮雾罩,晴朗美丽的康巴雪域又一次留在山的另一面了,一股沉甸甸的心情笼罩在我心上,容颜上增添了更多的伤感,我闭上双眼,再次回味,虽然我越来越远离格萨尔故里,心却更接近。生活在祥瑞雪域中,勤劳勇敢的格萨尔后代们,这个牦牛背上成长的民族,正在向着冉冉升起的太阳,面对茂密的草原和森林,在雪域高原上,

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引吭高歌格萨尔,百折不挠地建设更美丽吉祥的康巴……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体味过一个民族澎湃的心声,顺着他们的血脉走进他们的身体。而15天里,我却是那么强烈地体验着雪域高原上这个不桀民族的智慧和勇敢,他们从信仰中得到力量,从英雄的影子里汲取营养,并将一直永远持续下去。虽然我曾经多次走进甘孜州的山山水水,而这一次,短短的15天,我才真正感觉第一次走进了神奇的英雄故乡,第一次在专家学者的引导下,不断用心去体验和领略这个民族的精髓,并逐步慢慢探觅着这个民族的灵魂……

后记

在15天里,神秘的格萨尔文化,善良淳朴的藏族同胞,赏心悦目的风景,使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感动,让我深深眷恋着那片神奇而美丽的雪域高原。此次能够拍摄众多美丽多彩的照片,写下一篇篇文章,这些都要感谢全国格办、四川省格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因为,没有他们组办此次“相约格萨尔故里”的活动,也就没有激情飞扬的作品面世。这是我和同行们一致的认为。为此,我们再一次向活动的组办者深情地说一声:“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作者系四川新闻网记者)

同类推荐
  • 幽灵的白色魅影

    幽灵的白色魅影

    几千年来,为何幽灵的传说经久不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吗?幽灵究竟只是传说,还是存在于人们生活中?《幽灵的白色魅影》带你一起探寻幽灵的行踪,追寻它产生的源头,带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幽灵世界。
  • 青少年仁义礼智信释读:信

    青少年仁义礼智信释读:信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信者,人言也。言无反覆、诚实不欺,是为信。
  • 好莱坞的强权文化

    好莱坞的强权文化

    《好莱坞的强权文化》一书披露了好莱坞电影业同美国国防部、中央情报局和大牌军火承包商之间的密切联系。作者阿尔福特在书中分析探讨了近年来拍摄制作的100多部各种类型影片,向我们表明有些貌似开明的影片,如《夺金三王》、《卢旺达旅馆》,其实常常同美国军方插手拍摄制作过程的影片一样(如《黑鹰坠落》、《钢铁侠》和《变形金刚》),只不过是一些墨守成规、具有误导作用的影片。
  • 影戏:民间皮影木偶

    影戏:民间皮影木偶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作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古老传统艺术,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包括冀东的滦州皮影、陕西的华县皮影、甘肃的陇东道情、北京皮影、山西孝义影在内的北方流派和包括湖北的沔阳皮影、海宁皮影、台湾皮影在内的南方流派等。
  • 海怪简史

    海怪简史

    《海怪简史》讲述中国古代海怪故事,全书分为外篇和内篇,外篇为来自底层的海怪,它们身上带着原始的野性,千百年来,它们的故事在民间秘密传递。内篇所记则不乏上古帝王苗裔、龙宫皂隶。可见,前者是“体制外”的海怪,后者是“体制内”的海怪,前者比后者可爱,故有此前后之序、内外之别。在当下,重新审视本民族关于海洋的本质追问,承续洪荒年代的奔放想象,无疑是告别平庸与浮泛的一条捷径,亦是物质年代的自救方式。
热门推荐
  • 侠饭

    侠饭

    豆瓣高分日剧同名小说,厨房与人生都是他的地盘!吃饭不仅是在给胃填满食物,更是为疲惫的心注入情感。在隔夜炒饭与速食咖喱中也能尝到人生的味道,这顿侠气十足的料理,刀疤大哥请你吃!继《深夜食堂》、《孤独的美食家》之后又一部经典美食番,放下武器,举起锅铲,这才是男人的美食。让你的每一顿饭都不凑合,每一段人生都香甜。新鲜的鸡蛋与锅底的小火撞击出奇妙的交响乐,软嫩色鲜的牛肉通过腌制有了绵密厚重的独特口感,把家常食材的温情味道,献给每一位努力生活的平凡人,这是对不甘平凡的奖赏。
  • 被穿成了攻略目标肿么破

    被穿成了攻略目标肿么破

    对于程序员中顶级大神陈晨而言,最恐怖的不是被迫穿越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最恐怖的是在每一个世界里总有那么一个人或一群人想要对他进行各种花样攻略。作为程序猿大神,陈晨只得三十六计齐上阵,被迫每天演“宫斗”。是不给他们攻略呢?还是不给他们攻略呢?程序猿大大哭唧唧,持续泪奔中:被穿成了攻略目标肿么破?
  • 在木叶生活的科学家

    在木叶生活的科学家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嗯,没错,大蛇丸说的。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不需要钟表的生活

    不需要钟表的生活

    这天,水冲箐水库的值守员老何跟自己打了个赌:要在太阳落山之前找个人来跟他一起吃顿鱼。要是赌输了没人来,他就一个月不喝酒;要是赌赢了,有人来,他就去柄南买一塑料桶包谷酒,再找人来喝——不为别的,就是想找个人来跟自己说说话。太阳斜照在水库的水面上,一条光柱像是砸进了水里,曲曲弯弯地一直延伸到老何站的这个方向来。但没到老何站的位置就晃荡着逐渐淡化成一些碎光斑,星星点点的,又渐渐变成了一带暗色。风依然在吹,水面上的波浪层层叠叠地向他涌来,像他的心思。老何点上一棵烟,狠狠地吸了一口,口腔里有一股辛辣味道转了一圈,又随着烟子吐了出去。
  • 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

    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云开点湘

    云开点湘

    笔点千山,墨染江河。初次遇见,云湘亲自为少年点开墨痣,却成了少年心中的朱砂痣。时过境迁,千年后,一位自称云的少年当上了宰相,世称“云相”。“别跑,姐姐,你现在比不过我的。”云湘:“说好的,只演姐弟呢?”少年微笑道:“床前演姐弟,床上是夫妻。”【甜宠,不虐】
  • 此地我为王

    此地我为王

    我们的主角李星没有金手指,他有的是脑洞大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为之不懈的努力;
  • 你是我难得一见的温柔

    你是我难得一见的温柔

    璟大少辛辛苦苦养了十几年的小媳妇,有朝一日竟然被别的男人给惦记上了
  • 八倍镜的一见钟情

    八倍镜的一见钟情

    写作小白易安为了写电竞文,从未玩游戏的她首次玩起了当下爆火的吃鸡游戏。不过这个规则是什么啊?怎么拿枪啊?怎么算赢啊?疑问三连让易安在吃鸡的道路越来越远,虽然技术并没有长进。在咖啡店里看见一个男孩子正在玩吃鸡,她忍不住凑上去去看,不仅被他的技术打动,更是为他的颜值着迷。了解之后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职业选手。易安靠着自己死皮赖脸地纠缠,最后才得到这位大师的教学。不过,好像没什么用哈……不过这最后啊,吃鸡还是不会,不过会谈恋爱了。——记者A“听说顾大神正在教某位新手作家打游戏是真的吗?”顾衍川“无可奉告。”是又怎样?记者B“听说最近顾神的成绩不是很好,是什么原因呢?真的恋爱了吗?”顾衍川“无可奉告。”小家伙又偷偷用我的号吃鸡啊……记者A、B:顾大神脸上宠溺的表情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