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70400000002

第2章 序论(2)

恐惧意蕴现于诗歌,说明中古士风于魏晋易代之际已经受了毁灭性的摧残,在此情形之下,若还企望文士们保持个性或守住节操实际上已全无可能。此时尽管还有“竹林七贤”,尽管“七贤”有些时候也表现得十分放诞与狂傲,但其放诞、狂傲也仅是表面的了,他们的内心已并无坚定的抗争意识了。这种情况即使于嵇康身亦同样可见。在中古时代,嵇康一直被士人看作是偶像级的人物,颜延之作《五君咏》甚至以“鸾翮有时鎩,龙性谁能驯”的诗句来评价此君,然后从嵇康被收后写成的《幽愤诗》仍可得知:狱中的嵇康其实对自己抗争行为开始反悔了,假设司马氏放过嵇康,他也肯定也会与之妥协的。嵇康被杀后,阮籍、向秀、刘伶亦迫于压力而走出“竹林”,随着这些名士的走出“竹林”,魏晋易代之际的士风与文学新变也画上了句号。

公元280年魏晋灭吴,天下终归一统。从汉末献帝播迁至晋武帝实现天下一统,连绵的战乱与杀戮延续了近百年时间。长期的战乱和杀戮不仅耗损了巨量的物质资源,而且更毁灭了万千生灵。因此当天下归一后,新生的西晋王朝已显得残破不堪,满目疮痍,甚至在经过了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后,情况仍未见好转。如付咸在上奏武帝疏中就这样写道:“泰始开元以暨于今,十有五年矣。而军国未丰,百姓不赡,一岁不登,便有菜色者。”对于王朝所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晋武帝本人也有清醒认识,这一点可以从其拒绝封禅中明显看出。西晋王朝立国后,卫瓘、山涛,张华等大臣曾五次上书武帝力推封禅,然均被他以各种理由逐一驳回。晋武帝决意不行封禅之事,一方面说明他对当下国势深存忧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对自己的统治缺乏自信。由于缺乏自信,晋武帝在国家治理上便显得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如《晋书·何曾传》载:曾常侍宴武帝,然武帝“惟说平生事。”至于经国远图之论,则从未或闻。不过较之于其父祖辈的阴忍凶残,晋武帝还是多了些宽仁之性,他在位二十余载,从未杀过一名文士朝臣,甚至对于那些触犯律令的官僚他也往往从轻发落或者不予追纠,有关这方面的具体事例于典籍文献中是俯拾即是的。晋武帝如此施政在很大程度上即助长了西晋官场的腐败堕落和士人的奔竞躁进。对此,晋人干宝及唐代使臣都有过评说:

(晋武帝)宽厚足以君人,明威未能厉俗;政刑以之私谒,贿赂于此公行。结绶者以放浊为通,弹冠者以苟得为贵,流遁忘反,寝以为常。(《晋书·良吏传序》)朝寡纯德之人,乡乏不二之老,风俗淫僻,耻尚失所……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选者为人择官,官者为身择利……悠悠风尘,皆奔竞之士;列官千百,无让贤之举。(《晋书·总论》)

由此可见,西晋王朝的建立非但未能恢复士人们对国家、民族的一体感和服务意识,反而令中古士风更走向消沉了。

就西晋文学的新变而言,特别值得注意的就是一种怀古倾向开始在文人间漫延起来,通检现存西晋全部诗文不难发现,西晋文人对炎汉盛世怀有强烈的眷恋心理,当他们外出游览或离京述职时,凡遇到前朝遗迹往往会感到惆怅迷惘、心绪难宁,往往会发生深沉的伤叹与咏赞。

如张协登北芒山,眺望荒丘颓垣的汉家陵寝,深沉地感叹:“壮汉氏之所营,望五陵之巍峨。丧乱起而启壤,僮竖登而作歌。”(张协:《登北芒赋》,《艺文类聚》卷七)陆云行役过泗水,想起炎汉盛世的开国君主曾任职于此,也睹物怀人,“意有恨然”。潘岳《西征赋》的不小篇幅,简直是在一往情深地倾诉着汉代光辉的历史。人们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情怀,来对那一去不返的辉煌帝国进行礼赞和唱挽。这种礼赞和唱挽除了其本身的抒情意义之外,也包含了重要的历史反思因素。但历史已然过去,它毕竟不能将那些在现存世界中已寻觅不到的东西再重现出来,因此无论人们多么真诚地对它进行唱挽和礼赞,也还是不能给忧伤的心灵带来真正的慰藉与解脱。所以我们发现,西晋王朝刚刚建立时出现于人们中间的那种历史反顾倾向并没有存在多久便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各种怪诞反常的行为举动。他们“或孤斟独酌”,“或与猪同饮”,“或裸袒蹲夷”,“或溲便人前”,甚至“去巾帻,脱衣服,露丑恶同禽兽”(《抱朴子外篇·疾谬》)。总之,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做出任何想做的事。然而西晋人的这些所谓的飞扬伸张、放浪形骸的率性举动,实际上只是一种矫情,一种渴望维持心理平衡的努力,表明了其心里的苦闷不已。这种心理便决定了他们对待国家及民族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的精神风貌,即在他们那里,自我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有机联系已分裂为两截,很少看到两汉人那种勇于开拓、勇于探险的宏壮气魄与民族自信精神。他们不像两汉志士们那样主动地把个人价值融注在国家的事业和民族的前途里,而是一刻不忘地追求着自身利益,设想着自我怎样才能不受折磨而又体面地生存下去。他们在自己的社会行为中已看不到自己理想的实现,因此出仕和退隐便逐渐展现;当追逐自身利益时,他们可以驱走风尘、拜谒权门;然而当意识到“富贵苟难图”时,便要“税驾从所欲”了。正是由于这一点,才使得西晋诗歌显出了浓厚的抒情性,作品中那起伏的感情流水,仿佛伸手可触。刘勰说西晋诗“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文心雕龙·明诗》),这大概不错,然而就抒情方面而言,西晋诗歌则带有更浓的伤感色彩。

感伤情调在建安诗人的作品中也曾出现,但那些带有感伤情调的诗歌包含着较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在那里,人们对自身去向的慨叹悲伤,很大程度上是从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忧虑中引发出来的,与生民的苦难和死亡紧密相关。这种慨叹悲伤只是发生在一定的心绪和情境下,在更多的时候,他们仍然奋发向上。西晋诗人与此大不相同,在他们诗歌的感伤情调中已失去了民族、国家等内容,已没有了对民生疾苦同情的成分。他们只是低回沉缅于一己的不幸,只是为自身的境遇而沉痛呻吟。这样,从建安到西晋,感伤情调的内容明显地扩大,先前那仅萦绕于特定题材作品中的感伤现在已不受局限,随意四处飘荡。从军旅征战到临行送别,从述职行役到为宦他乡,从登高游览到叙怀写志,以及亲朋酬答、诗酒歌会,到处都可听见它的回响。另外,像“挽歌”、“悼亡”、“七哀”等一望便知其内容的题目,在他们的诗集中随处可见。前人说潘岳长于叙哀,实际上陆机在这方面并不逊色,陆云、张载、夏侯湛等人也各具千秋。利用一切机会倾诉自己的哀伤,大致为那一代人的特点。

西晋人的这一共同心理倾向,不仅在那些反映了社会内容的诗歌中表现出来,而且在许多描写外界自然的作品中同样可以看到。“节运同可悲,莫若春气甚。和风未及燠,遗凉清且凛。”(陆机:《春咏诗》,《艺文类聚》卷三)这是陆机对春天的泛咏,然而它的情调与夏侯湛对秋天的哀叹已无两样。“游眄春圃,情有秋林之悴;濯足夏流,心怀冬冰之惨”(稽蕃:《答赵景真书》,《艺文类聚》卷三十)。这是稽蕃对外界景物的感受,它是多么令人失魂黯然。在西晋部分士人那里,阳春与清秋同悲,夏流与冬冰共寒。即使是溪流河谷,轻风细雨,仿佛也在低声呜咽。这种情形表明,西晋时期的自然山水,既不被当作审美观赏的对象,也不被用为玄想思考的材料,而主要被用来寄托忧伤。这便决定了西晋山水写景诗的一般特征——既不如东晋清旷玄妙,也不像齐梁平和淡漠,而是现出一片凄厉苍凉。如太康诗人张协有十首《杂诗》,其中大部分描写山川林木,不过这些山川林木在他的笔下已失去了生机活力,展现于人们面前的完全是一片萧瑟哀杀景象,从这些景象中人们能够明显地感到诗人的愁苦与忧伤。类似作品,在张华、张载、曹捻等人的文集中也能看到。可见西晋时期表现山水自然的诗歌与反映社会人生的诗歌有着一个共同基调——感伤。

西晋时期,一方面现存世界已不能为个人提供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另一方面一些士人也不愿为现存世界再作任何贡献。二者相互间的这种关系,就使得个人抛弃了世界的一些方面,而只专注于自己能够得到满足的那些方面。这样一来,个人与其所处世界便出现了部分疏离。但世界的各个方面有内在联系,当个人与自己认可的方面发生关系并感到满足时,那被抛弃的其他方面必然会带着苦恼冲击回来,于是满足又很快地归于消失。渴望满足,却得不到满足,便导致了伤感的产生。相伴而来的,是先前被认为有满足可寻的那些方面,在专注于自我的意识面前,也一定会渐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这时个人便开始或以抽象的方式为自己构造出另外一个世界,或以一种没有生命的宁静心态去委运任化。这样专注于自我就达到了表面的无我,而感伤同时也转变为哀愁。西晋人的心理特征和诗歌就是以这样的进程向东晋演变。“永嘉之乱”加快了这一进程的速度,郭璞是这一进程的转折点。

郭璞的处世态度与西晋早中期的士人相比已有很大不同。他既不像放达者那样飞扬伸张地表现自我与世界之间的不和谐,亦不像饮酒者那样用毁损肉体的办法去换取心灵的一时歇息,更不像嘲戏者那样只于同类身上寻找乐趣,而是努力将自己的精神抑制在一种缺少生命力的木然状态。这种以人为方式泯灭物我、忘却一切的心理,实际上和东晋时普遍流行的那种“沉者自沉,浮者自浮”的人生观已无多大差异。

郭璞的诗歌所反复咏叹的已不是个人的荣辱得失或世事的无常变幻,西晋诗歌中不断出现的现实生活内容,到他那里已基本告罄,代之而起的是一个五色斑斓的神仙世界。但郭璞在构造这个神仙世界时的精神状态,与曾经描绘过同类题材的曹操、曹丕相比已有很大不同。前者刻画仙境,除了消极成分外,还包含着一定的积极因素;后者对那个虚幻世界的歌咏,却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绝望。作者之所以把它描绘得如此美妙,实际上是在以想象方式为自己痛苦的心灵寻求慰藉,反映了一种企图将自己从现实中超脱出去的努力。因此,不应该把郭璞游仙诗的总体倾向看作是从天上返回人间,而应该认为它正处在从现实世界向虚幻世界转型过程中。正因如此,郭璞的诗歌才显示出独特的双重情调。一方面,郭璞的诗篇已散发出强烈的玄虚色彩,但较之玄言诗,郭璞的游仙诗只不过是用较为形象的方式,表达了玄言诗通过抽象议论想要表达的人们渴望从现实悲苦中超脱出去的心绪;另一方面,郭璞的诗篇还保留着西晋诗的感伤情调。虽然游仙诗中表现的是五彩缤纷的天堂世界,但那个凄惨悲凉的人间世界发生的一切仍然在震动着人的心灵,仍然使诗人极为伤悲而禁不住“零泪缘缨流”。即便在诗人凭着幻想的魔力飞升到理想的天堂而俯视人间时,也还是觉得“遐邈冥茫中,俯视令人哀”。所以,玄虚和感伤交融于一体是郭璞游仙诗的主要特点,而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乃在于他的精神正从一个世界走向另一个世界。由郭璞走了大半路程的这一行程的真正结束,即人们与其所处世界的彻底分离,到东晋时期才完成,主要标志就是清谈和隐逸之风的盛行。

作为讲论玄理的清谈,西晋时只不过刚刚兴起,仅在个别名士间进行,预其流者不多,辩难也较缓和。至东晋,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首先,清谈的范围扩大,从名士集团到僧侣阶层,从帝王贵戚到少儿妇女,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参与。如王献之的妻子,刚入总角之年的谢朗,简文帝等,都是清谈高手。至于名士与名僧谈论争锋的事例,《世说新语·文学》屡见记载。东晋人的清谈,往往有计划、有目的,其规模之大,辩难程度之激烈,远非西晋所能比。这一变化表明东晋士人已更深地进入了那个精神的世界,用摆脱现实的方式去寻求自我解脱。清谈者固然在辩难中涉及一些近乎思辨的哲学问题,但问题本身并不是唯一的目的,清谈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是否得到了合乎逻辑的答案,是否得到了真理;对他们来说,争辩这一形式最重要,这使他们的精神找到一种寄托,使他们虚空的心灵得到一定程度的充实。另外就清淡者所采用的某些思想材料(如“逍遥”、“养生”等)来看,也说明那种行为并非绝对具有理性意义,而是更富于自我心理保护和生命意义。

同类推荐
  • 徐志摩作品集(2)(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徐志摩作品集(2)(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昨夜中秋。黄昏时西天挂下一大帘的云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将海天一体化成暗蓝色,寂静得如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祷。过了一刻,即听得船梢布蓬上悉悉索索嗓泣起来,低压的云夹着迷朦的雨色,将海线逼得像湖一般窄,沿边的黑影,也辨认不出是山是云,但涕泪的痕迹,却满布在空中水上。
  • 故乡的回忆

    故乡的回忆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忆江南》中有这样的句子:“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说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给他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但我最忆的是童年时那贫瘠而略带苦涩却很温馨的故乡。那时,我的故乡是一个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小山村,村后是连绵起伏的大山,村前的荒滩里有一块块农田,二十多户人家很不规整地分布在簸箕形的山湾里。向阳的山坡下排列着六七户人家,可能那是最早来这里拓荒的先驱,选择了穷山村里最好的居住位置,因而成了村上最早的“坐地户”,人们称他们是“阳坡人”;后来者住在山湾阴坡的山脚下,因人们把山脚俗称为“山嘴嘴”,所以称他们是“嘴嘴上”。
  •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朱自清编写的《荷塘月色》分为感悟生活、故人旧事、行走的踪迹、思索人生四辑内容,其中,四辑中的佳作,无一不体现朱自清先生为文的特色;第二辑的七篇作品之中,《背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其简洁朴实的文字,忧郁萦绕的氛围,为世人展示了中国式的父子情深;《阿河》塑造了一个勇于追求个人幸福,敢于反抗旧礼教的新女性形象;《白采》借叙述与白采生前交往的二三事,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处境的凄凉;《儿女》一扫前面的沉郁压抑气氛,满篇幽默,字里行间透露出朱自清先生为人父的大快乐与小烦恼;《白马湖》和《我所见的叶圣陶》表达了作者对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深深怀念和惺惺相惜;《给亡妇》是泣血泣骨的悼念亡妻之作,力透纸背的情意让读者动容;第三辑中收录了在朱自清先生的几部代表性散文集中的游记;第四本辑中,《航船中的文明》虽曰“文明”,其实是反讽了封建习俗的愚昧;《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借一笔买卖孩子的交易,斥责了人情的淡薄和世事的险恶;《正义》一文通过戏谑的口吻,在千方百计寻找正义而不得中,讽刺了当时正义感普遍缺失的现象。
  • 2011年度诗歌排行榜

    2011年度诗歌排行榜

    滚石填塞去路。深深地下降然后以臂力攀升,如蚂蚁的影子在垂直天梯上匍匐、蜿蜒。野花如雾,涌上我的热泪。赤日蒸晒,峥嵘人间。有纵横之健翮坠亡,顷刻间被虫蚁食尽。石头扑向心,气息崚嶒而凌厉。
  • 南亚三国行

    南亚三国行

    2006年3月,老伴随贸促会组织的参访团去参加在印度孟买举办的亚洲企业峰会,顺访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我曾去欧洲和俄罗斯旅游过,领略过欧陆风光,对同属东方文明而又与中国有很大差异的南亚风情心仪已久,便乘此机会同行,游览了南亚三国。此行的主要目的地是印度,但出国的第一站和回国前的最后一站都是斯里兰卡。前后在斯里兰卡住了三晚,游览了两个整天。斯里兰卡被誉为“印度洋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短短两天观光,浮光掠影,但总的感觉还是不虚此行。
热门推荐
  • 观无量寿经义疏(本)

    观无量寿经义疏(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记忆深处沐野行

    记忆深处沐野行

    “疼痛对于你来说,或许永远都不值得一提吧?”“怎么可能呢?我也是人,我也会疼,我也会有感觉的,只是,我已经对疼痛完全麻木了,一整颗心都已经麻木了·······”醒来时的记忆一片空白,我已经忘记了太多太多旧时的记忆,画稿,阳光,樱花糕,樱叶茶······所有记忆中熟悉的一切,都变得不再熟悉,那,我所熟识的少年,我还会再想起他吗?恐惧,冷漠,自嘲······许许多多复杂多变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织成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我们固定在一起,但,网,所缠住的,仅仅只有我们两个人吗?······如果可以,我多希望,时间可以停在多年前那个阳光普照的午后,跟你一起喝下午茶的日子······
  • 先婚后爱:老公,蜜蜜宠!

    先婚后爱:老公,蜜蜜宠!

    一个绿本子,她和某人的婚姻就此画上一个句号,谁知这只是纠缠的开始。母亲死亡的真相,渣父,小三,同父异母的妹妹,她四面楚歌,却还得应付前夫强势的逼婚。“把你爪子从我身上移开!”某人笑的荡漾,再度粘了上去:“宝贝,我们复婚吧。”
  • 弹头十字架

    弹头十字架

    《弹头十字架》讲述了某次艰苦的边境战争最后防御阶段,某驻防连连长急于建功,命令狙击手出动,狙杀敌方,招致对方大炮报复,我军众多士兵阵亡,连长亦在下撤过程中牺牲的故事。本书是作者施放创作的一部笔力雄健的战争小说。书稿以某次边境战争为底色,为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作者极力淡化时代背景,将目光聚焦于战场上的士兵,不追求视觉化的战争场面,而是反复扫描、观察,给读者呈现士兵在特殊而又艰苦的战场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变化。由此,作者的个人思考也无限接近战争本质。
  • 热血三国之召唤猛将

    热血三国之召唤猛将

    附身废帝刘辩,执掌召唤猛将系统。刘备有关羽张飞,我有秦琼李存孝!千年名将汇聚一堂,缔造宏图霸业!新书《三国最强主宰》求支持!
  • 末世咸鱼要翻身

    末世咸鱼要翻身

    无男主,女主无CP。女:为什么隔壁的末世能谈恋爱?某作:你与众不同天赋异禀情缘浅薄是最闪亮的仔。女:那书里那么多帅哥我不配拥有一个?某作:他们不配。女:所以呢?(微笑)某作:……好吧,因为本作写感情是个渣。
  • 首席先生,我要离婚

    首席先生,我要离婚

    结婚一年,他的绯闻连绵不断,陪在他身边的个个貌美、性感;结婚一年,除了他的家人和好友,无人知晓她的身份。小三光明正大的登门挑衅,她表面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实则内心仿佛在滴血。终于她忍无可忍,将离婚协议书摔在他面前,冷冷道:“我们离婚。”她以为他会毫不犹豫的答应,谁知,拿起签字笔慢条斯理地修改:“财产、房产归我,好,再附加一条,你也归我。”“同床共枕365天,我夜夜加班伺候你,白天工作都不在状态,精神损失费你得赔。”“夫妻一场,你至少得给我留个种吧。”结果,当天晚上他就把她折腾的一周都下不了床。。。某人的理由:造小人。
  • 高冷王爷神医妻

    高冷王爷神医妻

    她,二十一世纪著名的天才医生,也是让人闻风丧胆夜宫的宫主king,不料遭到男友的背叛和毒手。醒来后,发现自己身处陌生环境,看着周围的一切,过了许久,才真的相信自己真的穿越了。他,燕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战王四皇子,传说不喜女子。可当与她碰见了之后,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她。他们一路同甘苦,共患难。一起创造美好未来
  • 不你是我的牛奶和面包

    不你是我的牛奶和面包

    高智商女学霸周念念偶遇为梦想抛头颅洒热血的热血青年韩桐被他的个人魅力与责任感所深深吸引,在别人异样眼光下帮助并无条件相信韩桐,周念念用自己的方式也成功的感动了韩桐渐渐的韩桐发现自己对周念念也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两人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在收获了梦想的成功同时也收获了爱情。
  • 且上凌烟

    且上凌烟

    过去、现在、未来,三种不同命运的交织……我,庄默,必将在滚滚的历史之中留下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