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22200000006

第6章 陆澄录(1)

陆澄录一

陆澄[100]问[101]“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102]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译文

陆澄问“关于主一的功夫,比如读书,就一心在读书上用功。接客,就一心在接客上用功。这样可以算是主一的功夫吗?”

先生说:“贪图美色就一心在贪图美色上用功,喜爱财物就一心在喜爱财物上用功,可以算是主一的功夫吗?这只是所谓的追逐事物,而不是主一,主一就是将心神专注在天理上。”

陆澄录二

问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103]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104]。

译文

陆澄向先生请教立志的方法。

先生说:“只要念念不忘存养天理,就是立志了。能时刻不忘存养天理,久而久之则心中自然凝聚天理,就像道家所谓的‘结圣胎’。天理的念头常存,渐渐达到美、大、圣、神的地步,也只是从这一个念头存养、扩充开去。”

陆澄录三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105]

译文

白天求学致知觉得烦躁混乱,就静坐。觉得懒得看书,就要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

陆澄录四

处朋友[106],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译文

与朋友相处,务必要谦恭相待,那么就会彼此得益。如果互相奉承,只会都遭到贬损。

陆澄录五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功夫请正,源从旁曰:“此方是寻着源旧时家当。”先生曰:“尔病又发。”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辨。先生曰:“尔病又发。”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旁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谷。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译文

孟源有自负贪名的毛病,先生常常批评他。一天先生刚刚责备过他,有一友人自述最近的功夫,请先生指正,孟源在旁边说,“这才是找到我从前的本领了。”先生说:“你的老毛病又犯了。”孟源脸色变了,想要辩解。先生说:“你的老毛病又犯了。”于是开导他说,“这是你人生中最大的问题。就像方寸大小的土地上,种植这么一棵大树。雨露滋润,土壤肥沃,都只是在滋养这个树根。纵使要在四周种植一些五谷,上面被这棵树的叶子遮蔽着,下面被这棵树的根系盘结着,怎么能生长茁壮呢?必须要砍掉这棵树,一点根须都不能留下,才能种植五谷。否则的话,任凭你耕耘培植,也只是在滋养这个树根。”

陆澄录六

问,“后世著述之多,恐亦有乱正学。”

先生曰:“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107]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108]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失真愈远矣。”

译文

陆澄问:“后世著述学说众多,恐怕也会扰乱圣学吧。”

先生说:“人心与天理浑然一体。圣贤著书,就像如实地描画肖像,不过是向人们展示一个大概的轮廓,使得大家依据这轮廓来进一步探求真知。圣人的精神意气,言笑举止,都有无法流传之处。而后世的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的模仿誊写了一遍,再擅自加以分析和增添细节,用以炫耀才学,与圣人的本意愈去愈远。”

陆澄录七

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功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曰:“然则所谓‘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109]者,其言何如?”

曰:“是说本自好。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译文

陆澄问:“圣人能够无尽应变,莫非也是事先学习探求过?”

先生说:“怎么能学习探求这么多呢?圣人的心如同明镜,只是一个‘明’字,就能随时感应,万物能照,没有已经投映过的轮廓仍旧存在,尚未照出的物影已先具备的道理。如果像后世所讲的这样,这就是完全违背圣人之学了。周公制定礼仪制度,以修饰天下,这都是圣人能做到的,尧舜为什么不全部做了这些事,而要等周公来做呢?孔子删述六经,以教育万世,这也是圣人能做到的,周公为什么不先做了这些事,而要等孔子来做呢?从此能够看出,圣人遇到这样时机的时候,方才会做这些事。只怕镜子不够明亮,不怕事物到来无法照映得出。研究讲求事物的变化,也是对镜照时事。然而学者却必须先有个‘明’的功夫。学者只怕内心的不能明照,而不担心无法穷尽事物的变化。”

陆澄说:“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天地间万事万物的道理在其最原始的状态下,就已经具备了’的说法,又怎么样呢?”

先生说:“这个说法本来很好。只是太过难懂,也就有了问题。”

陆澄录八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

他日又曰:“圣如尧舜,然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110]使桀纣未死,恶宁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111]”

译文

“义理没有一定的标准,也没有穷尽。我与你的交流,不能因为稍微有些收获,于是就以为只有如此而已。既是再交流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也没有止境。”

另一天先生又说:“圣如同尧舜,然而尧舜之上,善没有止境。恶如同桀纣,然而桀纣之下,恶也没有尽头。如果桀纣没有死去,恶事会就此而止吗?如果善有尽头,周文王为什么会‘不懈地追求道却像没有看见呢’?”

陆澄录九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112],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113]。”

译文

陆澄问:“平静时我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好,但刚刚遇到事情,就不同了。为什么会这样?”

先生说:“这是由于只知道在平静中修养,却没有在克己功夫上用心的缘故,这样遇到事情就会倒仆。人必须要在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踏实立足,才能做到‘静亦定,动亦定’。”

陆澄录十

问上达功夫。

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114],未当学,且说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功夫”。

译文

陆澄向先生请教通达仁义的功夫。

先生说:“后世儒者教导人时,刚刚涉及精深微妙之处,就说是通达仁义,不应当学习,而去讲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这是将人情事理的学习和通达仁义的学习一分为二了。凡是眼睛能看到,耳朵能听到,嘴巴能说出,心中能思考的,都是人情事理的学习。眼睛不能看到,耳朵无法听到,嘴巴不能说出,心中无法思考的,就是通达仁义。比如说栽种一棵树,灌溉就是人情事理,而树木日夜生长,枝叶繁茂,就是通达仁义。人怎么能预先努力这些呢?因此凡是可以用功,可以述说的,都是人情事理的学习。通达仁义只在人情事理当中。凡是圣人所说的,虽然已经极尽精深微妙,也都是人情事理。学者只要从人情事理当中用功,自然能通达仁义,不必另外寻求通达仁义的功夫。”

陆澄录十一

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

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筛[115]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

译文

陆澄问:“怎样才能做到‘惟精’、‘惟一’?”

先生说:“‘惟一’是‘惟精’的主意,‘惟精’是‘惟一’的功夫。不是‘惟精’之外另有一个‘惟一’。‘精’字自部首‘米’而来,姑且以米来比喻。要使得米纯净洁白,便是‘惟一’的意思。然而如果没有舂簸筛拣这些‘惟精’的功夫的话,也就不能做到米的纯净洁白了。舂米、簸米、筛米、拣米,是‘惟精’的功夫,然而也不过是为了让米达到纯净洁白而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些,都是‘惟精’的功夫,进而求得‘惟一’。其他的比如‘博文’是‘约礼’的功夫,‘格物致知’是‘诚意’的功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功夫,‘明善’是‘诚身’的功夫,没有另外的解释。”

陆澄录十二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译文

认知是践行的开始,践行是认知的成果。圣人之学只有一个功夫,认知和践行不能分成两件事。

陆澄录十三

漆雕开曰:“吾斯之未能信。”夫子说之。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曾点言志,夫子许之。圣人之意可见矣。[116]

译文

漆雕开说:“我对做官还没有信心。”孔子很高兴。子路让子羔去做费地的官。孔子说:“这是害了别人家的孩子。”曾点谈论自己的志向,孔子赞许他。圣人的意思可以想见了。

陆澄录十四

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

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

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译文

陆澄问:“宁静在心中时,可否称为‘未发之中’?”

先生说:“现在的人存养心志,只能使气安定。在他宁静的时候,也只是气的宁静。不可以称为‘未发之中’。”

陆澄说:“未就是中。不也就是求中的功夫吗?”

先生说:“只要弃去私欲,存养天理,就是功夫。静时念念不忘弃去私欲,存养天理,动时也念念不忘弃去私欲,存养天理,不管是否宁静。如果依靠宁静,不仅会逐渐有喜静厌动的弊病,而且其中许多问题,只是潜伏下来,最终不能绝除,遇到事情依旧会滋长。以遵循天理为重,怎么会不宁静呢?以宁静为重,却不一定能做到遵循天理。”

陆澄录十五

问:“孔门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礼乐,多少实用?及曾皙说来,却似耍[117]的事。圣人却许他,是意何如?[118]”

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著一边,能此未必能彼。曾点这意思却无意必[119],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120]三子所谓‘汝器也’,曾点便有‘不器’意。[121]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122],非若世之空言无实者。故夫子亦皆许之。”

译文

陆澄问:“孔子门下讨论志向,子路、冉有希望出任政事,公西赤希望出任礼乐,有多少实用的事?到了曾点所说的,却像是玩耍的事。孔子却赞许他的话,这是什么意思?”

先生说:“子路、冉有、公西赤三人是有主观臆想和绝对肯定的意思。有这两种意思,便会向一边偏斜,能做这件事,未必能做那件事。曾点的说法却没有主观臆想,也没有绝对的肯定,正是‘君子只求就现在所处的地位,来做他应该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所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就做患难时所应该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乐天知命、知足守分,因此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悠然自得’。三位先生是所谓‘有某种才能的人’,而曾点是‘不器’的通才明达之士。但是三位先生的才华,各自卓然成章,并不像世上空谈不实的人这样。因此孔子也都赞许了他们。”

同类推荐
  • 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

    哲学家周国平翻译并撰写长篇导读,准确、优美、流畅,带你读懂原著,走近真实的尼采——天才、狂人、世纪末孤独的漂泊者、20世纪最走红的哲学家。天才的命运是一再被误解和一再被重新发现。尼采是属于年轻人的,愿你们不做20岁、30岁、40岁的老人。《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著作,在本书中,尼采开创性地提出日神和酒神二元艺术冲动学说,在对希腊艺术进行美学讨论的同时,完成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略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略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指导,以历史主义为原则,对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主要理论范畴一天命观、经学政治指导思想、大一统政治格局、德治治国方略、纲常伦理规范、民本固国执政方策、政治变革对策等概略性地试作哲理梳理,以时间范畴为经、历史时序为纬,论析儒学乃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中心支柱,以民为本执政哲学期许维护大一统政治格局、伦理纲常政治秩序,在时易治变中推行以德治国方略,建构持续发展的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精神。
  • 道德经(中华国学经典)

    道德经(中华国学经典)

    《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八十一章,约五千字。虽然篇幅不长,却论述精辟,思想深邃。其内容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将这种天道用以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和修身,直面现实社会,内容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诸多方面。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

    本书以生态危机为切入点,从人与自然、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社会主义与生态危机的多维角度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在分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方法论的发展(重构)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及其方法论进行了评析。
  • 庄子(中华国学经典)

    庄子(中华国学经典)

    《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相传“内篇”全为庄周所著;“外篇”和“杂篇”有的出自庄周门人或庄子学派之人之手。《庄子》注释本较多,以清末郭庆藩《庄子集释》最为详明。本书即采用该书为底本。注释根据语境用白话解释,力求简明扼要;翻译根据注释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力求保持原意和文句的晓畅。本书在注、译中因本人水平所限,难免出现讹误。恳切地希望有关专家、学者、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热门推荐
  • 麦咔与绿皮魔书

    麦咔与绿皮魔书

    女生麦咔,是一个有着特殊心灵意念感应的女孩。幻觉中,麦咔每天路过的一棵古老的银杏树,时常听见银杏树在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呼唤她。一天,银杏树干上显现出一个神秘的绿面老头,指引麦咔去魔域天极源寻找一本《绿皮魔书》。在一次睡梦中,麦咔又得到笔袋精灵的点化,开始寻找绿皮魔书的冒险旅程。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笔袋精灵带着麦咔、箔夷奇和老猫进入天外魔域世界。曲折的旅途中,经历了“白矮疆域磨难”、“地宫大逃亡”“小冰人世界追逐”“美人花谷落难”“天堂岛浪漫”等许多离奇古怪的梦境冒险、磨难……在与白矮王与孤独女巫周旋中,一次次巧妙脱身,闯过险关,最终抵达麦巫城堡,找到了那本神奇的绿皮魔书……
  • 明伦汇编官常典勋爵部

    明伦汇编官常典勋爵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武侠末世之叶青传奇

    武侠末世之叶青传奇

    武侠虽死,仙侠亦不当立。几十年来,武侠与仙侠一直明争暗斗,互有输赢。直至十几年前,武林盟主上官尔雨的那次突然失踪,均衡的局势被彻底打破。失去主心骨的武侠之士逐渐式微,仙侠修士抓紧机会趁虚而入,开始了对武侠门派的吞并。之前一直作为墙头草的剑斗兽人和妖仙御守两大修炼派系也纷纷站在了仙侠这边,企图从中获取些许好处。三方合力之下,竟在短短的一年间就完成了对武侠世界的赶尽杀绝,所有武林门派都惨遭灭顶之灾。十几年后,苟且偷生的武侠传人——叶青毅然出山,独自一人在这武侠末世里闯荡江湖。稍微暴露了自己武侠的身份,瞬间就会引来大批仙侠修士的围杀。但杀机四伏的九天神魔剑阵也好,神秘莫测的深渊之眼组织也罢,叶青从没有片刻的退缩。虽千万人,吾亦往矣。期初,叶青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复仇。然而复仇旅途中他渐次遇到了自己一生的宿敌、朋友和爱人,冰冷的内心也因为这些人逐渐的温暖了起来。
  • 兰言述略

    兰言述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江湖笑傲——权

    江湖笑傲——权

    大宋年间,北方难定。一个少年的一方霸权从零开始征伐!
  • 你是我的致命情伤

    你是我的致命情伤

    嫁给他时,白离以为自己赢得了人生,却不想输掉了一切。他明明恨她入骨,让她家破人亡,让她失去至亲,甚至失去她唯一的骄傲,为什么多年后,他却跪在她面前告诉她,她是他一生所爱?
  • 叶落风不起

    叶落风不起

    前生,她努力生活却被活活虐杀重生后,她发誓一定不会再努力!且看一个天天梦想着姐凭弟贵的通灵丑女如何在乱世里坑蒙拐骗,心想事成!
  • 肌肉即是真理

    肌肉即是真理

    皓天:我要炼体系统:鲸吞百炼大法已发放,请注意查收!皓天:我要无敌系统:鲸吞百炼大法已永久固化体内,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皓天:行了,退下吧,我要装逼了
  • 卡耐基写给青少年的励志书

    卡耐基写给青少年的励志书

    年轻的朋友,你是不是曾因为某些挫折而失意迷茫?是不是曾因不懂得与人交往的技巧而无心得罪了他人?是不是曾因担心某些事情降临在自己头上而忧心忡忡?……本书可以帮助你摆脱诸如此类的思想困惑和束缚,让你坚定信念、锐意进取,成为出类拔萃的年轻才俊。本书是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美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等多本励志书之大成于一体,从中精选出适合青少年心理需要的经典篇目,加以优化重组,旨在引导青少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认识和接纳自己,欣赏他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拥有健康向上的思维品格。
  • 胎产指南

    胎产指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