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66400000045

第45章 不能活在虚假中

问: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本来面目显露出来?

师:我这里有个道具,在座的可能有人见过(师拿出一个模拟人的八层身体——八个“我”的道具——福娃,示范给居士们看)。你们看,他外面套了七层,这是一个他,这是一个他,这是另外一个他……一个套一个,一个套一个,外面一共套了七层,最后这个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才是我们的灵魂。外面套了这么多层——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食、贪睡……怎么能解脱呢!如果把这个贪心拿掉,他就解脱了一层,就轻松一千斤、一万斤了!

你们看,这每一层都是一个人。你们以为这个是万行,这个是万行……其实这些都不是万行,最里面的才是万行。外面的只是万行的贪、万行的嗔、万行的愚痴等等。你们看到的万行,不是真正的万行,而是万行的附属品。所以说学佛要先学空。空掉什么呢?空掉财色名利,乃至种种嗜好,所有的执著都要放下,最里面的这个“真我”才会自由自在。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身上套的远远不止这七层,所以生前真正的本来面目从来没有显露过,更没有发挥过作用。你什么时候把外面这一层层剥去了,她(真我)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越是心境单纯的人,他说的话往往越有智慧。那是“她”(师指着最里面的一层——真我)说的。你学了很多,其实都是头脑的范畴。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针对他们(指外面几层的假我),而不是针对里面的真我。我们所学的种种概念始终把我们牢牢地套住,到临终时,我们只能带着累世的执著和嗜好去投胎了。

你们看,我们给自己套了多少层啊!累世的都套上去了,把自己分裂成了无数个。因为这些不是本来面目,所以我们会颠三倒四,前后不一。为什么会活得累呢?就是精力太分散,生生世世遗留下来的恶习太多了!

修行人总说“放下”、“放下”,究竟要放下什么呢?就是这一层又一层的欲望、种种的概念,要把它们都剥开,放下,让本来面目呈现出来,发挥作用。如果外面套的这一层层枷锁不打开,所谓的“发挥”,都是头脑在发挥,而不是内在灵性的力量在发挥。

有的人在外面工作带着面具,回到家里还戴着。所以不仅白天累,晚上也累;不仅在外面累,在家里也累。本来家是一个让人摘掉面具的地方,由于种种原因你也不敢摘,所以身体不健康,寿命也不长,更没有办法达到天人合一——被这一层层的“我”给隔离开了。

当一个人彻底放下,他的本来面目就出来了,当下就和外面的万事万物融为一体了。如果外表不剥开,这一层层的假我把真我罩住,把“她”和外界分开了,我们总会感到自己的力量不足。因为外面的这些东西把我们的生命之源截断了。虽然外面都是水,都是力量,但是这样一罩下去(师做示范),里面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力就减弱了。如果你把罩子拿掉,内在的真我就和万物同一体了,她就既不增也不减了。我们修行就是把外面这一层又一层的假我拿掉,让本来面目露出来。

我们平时所学的东西,所经历的刻骨铭心的事情,就储存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无关紧要、记忆不深的,就储存在我们的第六识里,供这一世受用,没办法带到来世。除非刻骨铭心的东西,才会带到来世受用,在来世发挥作用。所以有时候我们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甚至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潜能,那都是我们第八识里面储存的,过去世遗留下来的。

修行的第一步就是快速地把前面这七层拿掉,把里面第八层生生世世储存的东西拿出来,做一个清理、整合。为什么我们说修行能开智慧呢?就是因为过去生生世世我们学了很多东西,都储存在第八识里,就像把资料储存在电脑的储存器里一样。所以这一世你什么都不用学,什么都不用做,所谓的“学”只是学一种方法,把外面的七层打开,你就可以享用第八层里面的东西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没读什么书,没受过什么教育,但很有智慧的原因。

相反,有一部分人读了很多书,仍然没有智慧。因为他学的是知识,不是智慧,他没有把所学到的知识通过领悟转化为智慧。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把外面的东西往里面装,是学别人的东西。而智慧是剥掉外面这一层又一层的东西,让里面的东西呈现出来,让“她”发挥作用,让别人来学习“她”。一个是往里输入,一个是往外输出。

为什么说打坐能开智慧呢?打坐就是把外面套的这一层又一层的东西拿掉,让里面的东西发挥作用,所以能开智慧。学知识却相反,是给自己套上一层又一层,使里面灵性的力量发挥不出来,所以没有智慧。

问:古时候的……(录音不清)

师:佛教里面善巧方便惯了。你以为这真的是好事?什么叫好事?什么叫坏事?佛教讲,只要你不伤害对方的心灵,这就是好事。相反,你认为你是好心帮助对方,但结果却伤害了对方的心灵(因为他的层次不够,不能理解),对他来讲,这就是坏事。所以佛教讲要“对机说法”,要先看他是什么样的素质,你再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他,再用什么样的方便去和他沟通——要有慧眼。

问:是不是知识学得越多的人,越难开智慧呢?

师:如果他有悟性,能活学活用,知识就有利于他智慧的开发。如果把知识学死了,则会阻碍智慧的开发,让他变成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教条主义者,在他身上看不到灵性的闪光。

“不怕聪明能误人,就怕聪明未透顶。”透顶了,知识就变成了智慧,它不仅不会束缚你的手脚,还能帮你伸展手脚,让你更好地发挥。本来知识是用来帮助我们成长的,如果你学得不好,就容易被它束缚。所以不怕你知识学得多,就怕你没有穷尽。

佛门里有一个名词叫“文字障”,意思是你不能领会经文的真义,反而障碍你修道了。按传统佛教的教学手法,师父根本不让徒弟读书,而是让他放下外缘,老老实实跟在师父身边,按他的要求去做。等你做到一定程度,有了智慧,他才让你去读书,告诉你读什么书。你没有判别能力,他就不让你读书,而是让你先空掉,空掉一层又一层,一直空到第八层,他才说:“可以去读书了。”这时候你已经证得了无师智,有分别、判断能力了。

如果用佛的理念和标准来衡量,我们每个人都会自卑,都会觉得自己修得不好。我经常告诉我们东华寺的出家人说:“如果跟佛比,跟祖师比,我们什么都不是,都没办法活下去了。如果跟世间人比,还活得下去,还比较欣慰。”

学佛之后,不要总拿佛的标准和理念去衡量世间人,应该以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讲过一句话:“在道言道,在商言商。”你到一个新的环境,如果人家都不是学佛的,就你一个人学佛,你还得按他们的规则去做事。如果你做事真的完全符合世间的规则,那也符合道。因为佛教有一句话:“无论人道还是佛道,原本就是一个道。”问题是我们连人道也不能完全遵守。真正做人的规则是符合佛道的。每一个道都是相通的,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同。如果每个人都能把佛学思想活学活用在生活中,整个世界都会变得非常和谐、安定,佛法就真的造福人类了。

问:如果我们动一个念头,希望得到明师的指点,是不是也把自己给套住了?

师:对明师过于执著和依赖,也是往自己身上套枷锁。就像一个孩子对父母过于执著和依赖就没办法成长一样。所以对明师不能过于执著和依赖。明师只是给你指点方向,路是靠你自己走的。如果你拜的师父是一个明师,他会把你放出去,不让你一直待在他身边。如果你一直待在他身边,你永远都无法成长,你也不会认识你的师父。等你离开师父自己出去闯社会时,你就认识你师父了;等你多拜几个“名师”,你就认识你师父了。

过去的丛林,也就是寺庙有一种制度:你在这个寺庙参学了三年就必须走,不走就迁你的单,把你打出去。因为你一直待在一个寺庙,就没有新的思想、新的动力了,而且久住一个地方容易生惰性。所以学上三年以后,就要你到其他寺庙去参学。

问:觉和照的区别,能不能请师父举例说明?

师:“觉”是觉察到。“照”是照顾到,控制住,降伏了。修行就是在这两者之间转来转去。一种人既能觉察,也能照顾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也就是说既能觉知,又做得了主。还有一种人,他能意识到自己产生了嗔恨心,但是控制不了自己,主宰不了自己,只能由着自己的性子,让自己的情绪爆发出来,所以往往会坏事。还有一种人,他觉察不到自己的嗔恨心生起来了,但是别人一提醒,他马上就意识到,并能管住自己的身口意。还有一种人,他没有觉知力,你就是告诉了他,他还是主宰不了自己的身口意。

在日常生活中,这几种情况在我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时时刻刻处在觉照之中。丢失了觉照,就丢失了道。各宗各派的法门,说一千道一万,就两个字——觉照。不带有觉照功用的法门就不是法门。法门一定是带有“觉照”这个功用的。你说你诵经,诵经也需要觉照,你对经书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及其含义,自己诵经时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动作,都要清清楚楚。你说你拜佛,你对自己的每一个动作,对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也一样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觉照”这两个字本身就是一个法门。如果你会用“觉照”二字,所有的法门都不需要了,你做任何事,对自己的起心动念和言行举止都是觉照。

问:任何事情的成败都是天意吗?

师:任何一件事,我想做,你想做,这就是我们的内因,我们内在的想法。但是,光有想法还不够,还要看外在的环境和条件,也就是看外在的种种因素是否具足。条件都具足了,内因便通过外因起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要看你想做的事是否符合世间的规则,是否符合道。同时,事情的成败还有赖于第三种力量——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不是我们凡夫俗子所能把握。世间上有一句话:“凡事天助,人助,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就。”这里所说的“天助”就是这第三种力量。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凡是属于我们能力范围的,我们都要把它发挥到极限,把它做到位,做到最好,这样,天地才会助我们。如果我们自身都不努力,天会来助我们吗?天助唯一的条件是:你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才来。

你要向明师求法,先把本分工作做好,把心态调好,留出空间,明师的力量自然就进去了。你自身的环境不搞好,明师去了也没用。社会上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

问: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用您所说的“觉”和“照”来时刻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这也是一种修行工具吗?

师:这是最高的工具。但是最高的工具不是人人都会用。你们每个人的素质都不一样,所以我教给你们的方法,交给你们的工具也都不一样。佛教讲要“对机说法”就是这个意思。

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一天早上释迦牟尼佛在打坐,他的侍者阿难在他旁边做事。这时候来了一个人问佛说:“佛祖啊,请问您老人家,我杀了人有没有因果,有没有报应啊?”佛祖说:“没有。”他马上跪下来磕头感谢,然后走了。接着又来了一个人,问了同样的问题。佛祖说:“有。”他赶快趴下来磕头,忏悔,然后也走了。接着又来了第三个人,他也问了同样的问题。佛祖说:“有,也没有。”这个人也磕了头走了。阿难在旁边觉得莫名其妙,说:“您老人家是不是糊涂了!同样一个问题怎么给了三个不同的答案呢?”释迦牟尼佛说:“你是个傻子,我懒得跟你说。”阿难说:“您老人家慈悲慈悲,告诉我吧。您不告诉我,要是人家问我这个问题,我说错了,有损您老人家形象啊!”听他这么一说,佛祖心想:“嗯,有道理,你是代表我呀,我得给你解释清楚。”于是便说:“第一个人来问我这个问题,他很有负罪感,非常自责,而且已经到了他承受的极限,已经快崩溃,快活不下去了。所以我对他说没有因果,他就如释重负了。第二个人不信因果,无恶不作,什么都敢干,所以我就说有因果,有报应。他一听,害怕了,以后就会约束他的行为。第三个人正好处在他们中间,似信非信,时信时不信,有些信有些不信。所以针对这三种病,我开了三个方子。佛祖这一说,阿难恍然大悟。”

这就是对机说法。所以我们学佛,要有智慧才能学好,否则,越学,把自己的手脚束缚得越紧。本来学佛是为了伸展自己的手脚,结果你一学,手脚反倒被捆绑起来了,这怎么能叫学佛呢?这样怎么能开智慧呢?

问:阿难不是很有智慧吗?为什么您刚才讲的这个故事,这个道理他会不明白呢?

师:他们这是演戏给我们这帮蠢人看哪!

同类推荐
  • 饥来吃饭困来觉:中观大师讲禅

    饥来吃饭困来觉:中观大师讲禅

    该书凝聚中观大师近年来的佛学论文精选,以正能量的视角看待世间百态,以佛法解读世界局势,以佛法来评析金融危机,以佛的智慧来谈如何应对心理疾病,由此获得社会正能量。文章通俗易懂,将佛法与现实紧密联系,展示给读者一个全新的佛学世界观。
  •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于儒释道三家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好比粮食店,为人们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日常用品,林林总总,一应俱全;道家则是药店,灵丹妙药,用以救人济世。儒家店必须光顾,圣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佛家店则随时可以逛逛,有钱则购,无钱则望,其中应有尽有,为人生不可或缺之物。道家店则是无事不必登,有病必须看,否则病入膏肓,悔之晚矣。可以这样说,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组成了汉学的基本哲学思想,就连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三者的地位——西方学者曾评出的“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的道、儒、释……
  •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独尊于西汉武帝之时。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学成为了我国的显学,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对中华文化的熔铸、对中国人性格的形成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了传承和弘扬我国儒学,本书编者编著了《儒学基本常识》以供广大读者朋友阅读或参考。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从天津富豪的少爷,到上海欢场的公子;从拖辫子的中国书生,到西服笔挺的日本留学生;从西子湖畔的教师,到虎跑泉边的高僧……李叔同的人生,仿佛应该从从万花筒里看过去:一样的人、物、事,一样的名、利、财,一与他接触就起了奇妙的反应,触发出意外的光彩。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热门推荐
  • 我是智能人

    我是智能人

    我叫李笑语,我重生了,我的编号是007。无法逃离的孤岛,逐渐缩小的安全区,接连不断的敌人,定时炸弹般的自毁装置,幕后的操控黑手,李笑语如何才能化解?如何才能拨开层层迷雾,找到一切的始作俑者,将一切都结束。
  • 地藏菩萨仪轨

    地藏菩萨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的二婚时代

    我的二婚时代

    恋了八年,婚了四年,段清灵从来没想过,这一场马拉松似的爱情,会以离婚收场!远走他乡,两年后回来,他的前夫突然跑过来告诉她要复婚?想复婚?不好意思,她段清灵不吃回头草!说爱她?那个啥,你是不是吃错药了!
  • 道士不想下山

    道士不想下山

    清心观小道长叶汐年满18,听从师父之命下山历练。叶汐:“师父,我不想下山。”老道长:“知道你舍不得这里,但是你需要下山磨砺成长。”叶汐:“师父,其实是因为下山这么多台阶好难走,你背我下山好了。”老道长:“滚。”
  • 王者荣耀之WG战神联盟

    王者荣耀之WG战神联盟

    (本书致曾经的王者荣耀) 一支以梦想为信仰的战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他们的口号!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是他们的精神!看战神联盟的王者荣耀职业联赛之战,以梦想为巅峰打出属于他们的战神王朝!看月辰与星怡的甜蜜爱情故事!
  • 涅槃之羽:腹黑妖娆皇

    涅槃之羽:腹黑妖娆皇

    “我......”我回来了“你们......”你们还好么“......”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主要内容分为七国之乱、吕后专权、文景之治等章节。七国之乱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它受汉朝初期的经济影响,可以说是汉高祖刘邦分封制度的缺憾,是吕后专政、文景帝改革的产物。而七国之乱的过程又是极其复杂的,同时在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沧桑分合的巨大历史变化,留下了无数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
  • 宠婚总裁遭嫌弃

    宠婚总裁遭嫌弃

    他,曾在商场上运筹帷幄,唯独对家里的正室漠不关心,而今:““老婆,抱一下,好不好?”“太热了!”……作为总裁夫人头很大,说好的相敬如冰呢?怎么和想象的不太一样!
  • 超神学院之轩辕帝

    超神学院之轩辕帝

    新一代轩辕圣帝崛起之路,身带轩辕传承,手握轩辕神剑,当大世界的神与超神学院的神相遇时,会是怎样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