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11400000026

第26章 文学作品,劝民以孝(2)

在父母的百般抚育之下,孩子到了头发披肩的年纪。按照古代的传统,头发披肩意味着可以束发带帽,形成人礼了。按理说,此时,操劳了十几年的父母终于将子女养育成人了,理当高兴,但实际的情况却是“痛杀娘心”。并不是因为母亲不希望孩子长大成人,而是因为成人也就意味着孩子“不能长在膝头边”。成人后的子女往往面临着婚嫁、远游等问题,再也不能整日呆在父母的身旁,承欢膝下。对于女儿,一般在18岁之前就会出嫁,从此远离父母。即使在今天,女儿出嫁时,父母也往往是在宾客面前笑逐颜开,而在无人之时,却因离别之苦而暗自落泪。而在古代,交通设施的极度不发达及夫家的严格限制,使得女儿回娘家往往成为一种奢望。女儿一旦出嫁,就切切实实成为了娘家泼出去的水,在没有婚丧嫁娶等明确紧要的理由下,是很难见到生养自己的父母的。而对于男子,娶妻生子虽然不会远离父母,但自己有了小家庭也便不能如往日一般与父母同吃同住。所以邵雍在诗中描述的女儿婚嫁时,爹娘面面相觑,脸色蜡黄,愁眉不展的情况也就可以理解了。此外,成年男子为了做官、经商等更好得谋生,有的也不得不远赴他乡。虽然已是成年人,但父母还是会有各种担心,晚上住得好不好,白天吃得好不好,会不会受到风霜之苦,这都是父母操心的问题。在这种种的牵挂之下,也就出现了父母“含泪倚门庭”的画面。

总而言之一句话,父母未儿女们受尽了苦,操碎了心。而这也印证了邵雍在此诗开篇的那句话,“父母之恩实大哉,天高地厚总难猜。我能数尽青丝发,只有亲恩数不来。”父母之恩天高地厚,作为子女首先应该懂得感恩父母。但让子女了感恩于父母并不是最终目的,感恩的最终目的是要懂得回报父母,孝敬父母。因此在论述了种种父母的恩情之后,邵雍又对孝敬父母提出了标准与要求。邵雍作这首诗既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父母之恩的一种感激之情,更是为了让世人不忘父母之恩,谨遵孝道,孝养父母。在多数的论孝的文章,只注重讲如何尽孝,而不讲为何尽孝的情况下,邵雍的这首《孝父母三十二章》则将为何行孝讲述得生动、贴切,这无疑比那些咬文嚼字的文章更有利于深入人心,教人为孝。

三、远游之子离别苦——《别老母》、《游子吟》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不远游的原因一是不能在父母身边奉养父母,二是远游之子,会让父母牵肠挂肚,寝食难安。无论是不能奉养父母,还是让父母担忧,都是不孝的表现。但在实际情况中,人们为了谋生的需要,往往需要远离故土,外出或求学、或为官、或经商。而在远游的初始阶段,远游之子往往没有能力将父母接到身边,以尽孝道。虽然分别不是永别,但长时间的分离,往往给即将远行的游子及父母都产生一种道不尽的悲痛之感。于是这也就出现了大量讲述离别之苦的诗文。最为典型的就是清代诗人黄景仁的《别老母》一诗。

据史书记载,黄景仁(1749~1783)自幼天赋极高,16岁时参加当地的童子试,三千人中名列第一,中秀才,并在17岁时补博士弟子员。本以为凭借着自己横溢的才华可以一举进入仕途,光耀门楣,厚养老母。但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路却并不顺利。此后,他多次参加举人考试,但都名落孙山。他通过科举入仕为官的希望逐渐破灭。加之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他再也不忍心继续执著于科考,而让母亲日夜操劳。23岁时,他毅然决定外出游幕谋生。在母子即将分别之时,黄景仁写下了这首闻之让人落泪的《别老母》: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诗的第一句“搴帷拜母河梁去”,直入主题,儿子掀开门帘,向母亲拜别,即将远行。远行去哪儿呢?由于是为谋生而不得已进行的游幕,所以既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也没有明确的职业,河梁只是一个远方的代名词。有可能是在离家数十里的城镇,也有可能是离家几百里的京城;有可能成为某大户人家的教书先生,也有可能是高官权贵的幕僚宾客。也正是因为这种种的不确定性,所以此时的老母的表现是“白发愁看泪眼哭”。满头白发、一脸愁容、满眼泪水,母亲的伤心是不言而喻的。而在这份伤心之中,只有一分是怕自己未来无人侍奉,而其余九分却都是对远游之子的担忧。离不得舍不得,却又迫于无奈不得不离,不得不舍。屋内是泪眼相别的母子俩,屋外是“惨惨柴门风雪夜”,肆虐的风雪敲打着破败的柴门,可谓是凄惨。但更为凄惨的还是让人肝肠寸断的母子分离之苦。“惨惨”二字表面看来是写景,实则是喻人。在这种“惨惨”的境遇下,作者想到自幼承受母恩,如今不仅不能侍奉床前以尽孝道,还要远离老母,让她承受这离别之苦,更是万分自责与惭愧。于是他发出了“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感叹。这也是全诗中唯一一句直接抒发作者情怀的句子。俗话说:“养儿防老”。自己的老母虽然有子,但在其垂垂老矣的时候,却享受不到儿子的孝养,那要的儿子还有什么用呢?

其实,饱受这离别之苦的又何止仅仅是黄景仁及其母亲,早在他之前1000年,唐代的孟郊,也有过同样的痛苦。据记载,孟郊在青年时期一直致力于科考,但一直不中,在此期间虽有心孝养含辛茹苦将他养大的母亲,但却是力不从心。直到孟郊50岁时,才获得了溧阳县县尉的小官职。虽说是芝麻小官,但总算有了一官半职,于是他决定将母亲接到任职的地方,以尽孝道。而就在他迎接老母时,他联想到自己之前在外漂泊,母亲独自在家无人照料,又要为自己担心,盼子早归的情景,不免心中感慨,写下了名震千古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手中的针线,游子身上的衣服,两件普普通通的物品却道出了母子之间难舍难分的骨肉亲情。母亲为儿子缝制的不仅仅是一件衣服,缝进了一位母亲对这即将远行的儿子的不舍与牵挂。“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的一针一线都缝得那样的精密,究其原因是害怕儿子迟迟不归。一句“意恐迟迟归”道出了这位母亲最大的担忧。儿子还未走,母亲却已经盼望着他归来。这种急切的心情,恐怕也只有世上的母亲才会有。望着为自己缝制衣服的老母,身为儿子,只能以小草比喻自己,以阳光比喻母爱。发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叹。在此时此刻,母亲对自己的点滴呵护涌上心头,这份母爱早已不是一件衣服所能传达出。但虽然深知母恩厚重,却还是不得不走,不得不离,这种痛苦恐怕也只有游子自己能够体会到。

与黄景仁相比,孟郊是不幸的,因为黄景仁早在23岁时便已不再致力于科考入仕,而是另寻谋生之道。而孟郊却在科考的道路上耗尽了最好的年华,直至46岁才得进士。按照古代的年龄阶段划分,46岁的孟郊已即将步入老年的行列。但同时孟郊又相对是幸运的。起码在两人分别写这两首诗时,孟郊是比黄景仁幸运的。因为黄景仁是游而无方,前途未知,能不能衣锦还乡,迎养老母也具有极大不确定性。而孟郊此时尽管是芝麻小官,却是居有定所,月有常奉。虽然在迎养老母时,触景生情,悲慨万分,但起码此时此刻已具有了尽孝的能力,可以稍稍弥补之前远游时对母亲的亏欠。

实际上,无论是唐代孟郊的《游子吟》,还是清代黄景仁的《别老母》,他们的诗都不仅仅是作者心境的写照,而是代表了普天之下所有父母尚在,而被迫远行之人的共同心声。一面是为奉养父母,以尽孝道的职责,一面是生活所迫必须远游的无奈。虽然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但在现实之中,游必有方对大多数游子及游子的父母而言只能是纸上谈兵。

无论是《游子吟》,还是《别老母》,都通过极少的语言将父母尚在,而不得不远游之人的分别之苦写得淋漓尽致。然而诉苦并不是目的,想必诗人是想通过痛诉这份离别之苦,告诫更多的世人,父母在,莫远游。如果是不得不远游而且又不能做到“游必有方”,那至少多写几封家书,让父母暂时安心,以弥补远游造成的不孝之过。

四、百善孝为先——《劝孝歌》

《劝孝歌》,顾名思义,是教导人们知孝行孝的诗歌。清代的朱柏庐和王中书都曾写过《劝孝歌》。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劝孝歌都具有语言通俗易懂,选材贴近生活的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劝孝歌》在普通民众中流行得十分广泛。比起那些学术性极强的论孝典籍,《劝孝歌》在百姓中的影响往往更为深刻。此处仅以王中书的《劝孝歌》为例,看看王中书老先生是如何教人为孝的。

孝为百行首,诗书不胜录。富贵与贫贱,俱可追芳躅。若不尽孝道,何以分人畜?我今述俚言,为汝效忠告。

在诗歌的开头部分,作者首先开宗明义点名了孝的地位及其作此诗的目的。关于孝的重要性,作者提出了自己的4点见解:第一,孝是人生的第一美德;第二,孝被广泛记载在史书中,供后人学习借鉴;第三,孝与富贵贫贱没有直接关系;第四,知孝行孝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准。正是基于以上孝的重要地位,所以作者才写了此诗,“为汝效忠告”即为大家提供诚恳的告诫。

《劝孝歌》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作者诚恳的劝诫,不是纸上谈兵式的空谈理论,讲大道理,而是从生活点滴入手,用事实说话。他从母亲十月怀胎写起,一直写到儿子长大成家。将人生的每一阶段父母的付出都一一展现出来。

百骸未成人,十月怀母腹,渴饮母之血,饥食母之肉。儿身将欲生,母身如在狱。惟恐生产时,身为鬼眷属。一旦见儿面,母命喜再续。一种诚求心,日夜勤抚鞠。母卧湿簟席,儿眠干祵蓐,儿睡正安稳,母不敢伸缩。儿秽不嫌臭,儿病甘身赎。横簪与倒冠,不暇思沐浴。儿若能步履,举步虑颠覆。儿若能饮食,省口恣所欲。乳哺经三年,汗血耗千斛。

怀胎、生产都让母亲痛苦不堪,母亲将孩子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一旦婴儿呱呱坠地,便会竭尽全力将他抚育。初生的婴儿,吃喝拉撒睡都不能自理,这时便出现了“母卧湿簟席,儿眠干祵蓐,儿睡正安稳,母不敢伸缩”的情形。一儿一母形成鲜明对比,儿子睡在干净松软的地方,舒舒服服得安睡,而母亲只能躺在被儿子尿湿的褥席上,连翻身、伸腿都要格外小心。不仅如此,作为母亲,还要日日为孩子收拾粪便,为孩子生病担心,每天为了照顾儿子,连头上的发饰都带得东倒西歪,洗澡打扮都顾不上,可见母亲的辛劳至极。等到孩子能自己行走吃饭了,母亲本可以稍稍轻松一些,但母亲还是有她的担心,孩子蹒跚学步,步子不稳,母亲担心他磕着碰着;吃饭的时候,怕他吃不饱吃不好,自己舍不得吃,把好东西通通留给孩子。

劬劳辛苦尽,儿至十五六。性气渐刚强,行止难拘束。衣食父经营,礼仪父教育,专望子成人,延师课诵读。慧敏恐疲劳,愚怠忧碌碌,有过常掩护,有善先表暴。

好不容易历尽千辛万苦将孩子抚养到了十五六岁,孩子却变得脾气秉性愈发倔强,行为举止难以管束。这也就是现在说的孩子进入叛逆期了。在这一时期,父母做的不再仅仅是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更重要的是开始了孩子的教育工作。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开始为孩子聘请老师教子读书。当然这也仅仅是限于生活富裕的家庭,在穿衣吃饭尚是问题的贫困家庭中,父母即使有这份心,也往往无力实现。开始读书的孩子,其智力的高低明显显现出来。孩子聪明父母担心,孩子愚笨父母还是担心。虽然在旁人看来,父母的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担心的理由也是荒谬的,但父母依然不能丢掉这份担心。面对孩子的优缺点,作者写道“有善先表暴,有过常掩护”,有了优点就立刻表扬鼓励,有了过失就替孩子掩饰。其实作者所说的这种父母其实只是古代父母的一种,按照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更多家长奉行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虽然打在儿身,却疼在娘心,但犯错挨打更像是普通家庭的规则。当然,大户人家也不乏对子女的娇生惯养,但这种教育培养出的往往是“纨绔子弟”。

子出未归来,倚门继以烛。儿行十里程,亲心千里逐。儿长欲成婚,为访闺中淑。媒妁费金钱,钗钏捐布粟。

儿子长大成人后,不再整天黏在父母身边,而一旦他们离开家门外出,父母的心便又悬了起来。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纵使是儿子未行千里,父母的担忧依旧会有。儿子长成后的另一件大事,便是娶妻结婚。此时的父母不仅要为儿子四处寻访贤良淑德的姑娘,而且还要省吃俭用,将大半生的积蓄都花在请媒人、下聘礼上。今天的父母,可能不再四处为儿子张罗好姑娘,但在钱财的耗费上却是越来越高,有时不仅仅是要将自己的积蓄掏个一干二净,还要像亲戚朋友举借外债。

一日媳入门,孝思遂衰薄,父母面如土,妻子颜如玉。亲责反睁眸。妻詈不为辱。母披旧衫裙,妻着新罗谷。

从十月怀胎,到儿子结婚生子,父母已经操劳了大半生。在孩子长大的同时,他们也在逐渐老去。按理说,他们应该是开始享受子孙供养,颐养天年了。但这时往往会有些不孝之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厚待妻子而薄待父母。

同类推荐
  • 父子宰相家训

    父子宰相家训

    本书是清代名臣张英与其子张廷玉撰写的家训。张英以宦官仕途、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结合古圣时贤的言行事例,教导子孙如何持家、治国、读书、立身、做人、交友。他用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些微小事,解读深刻的人生哲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张廷玉深受张英影响,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了《澄怀园语》,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修身、持家、节用、读书、择友等诸多方面。《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自刊行以来,影响巨大,被奉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传诵不息。
  • 汉学研究新视野

    汉学研究新视野

    著名汉学家顾彬教授以丰富的外文资料、融贯中西的学识,对近年来德语、英语世界所出版的汉学新书中所涉及的新译本、新材料、新观点进行了介绍和讨论,其中绝大多数的材料都是第一次被介绍到中国来。同时,他也对中西文化在文、史、哲等领域的异同进行了深入探讨。材料新颖别致,分析鞭辟入里,是了解西方汉学界学术前沿的最佳捷径。
  • 六角街灯

    六角街灯

    本书是一部极具哈尔滨情味的史诗性作品。十九世纪末叶,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哈尔滨作为一座国际大都市崛起于东北亚的心脏地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俄国爆发国内战争,哥萨克士兵谢苗退居哈尔滨。他解救了正处于饥饿濒死困境中的俄罗斯贵族之女薇拉,与之结为夫妇,在哈尔滨菅草岭开办牧场,饲养奶牛。他(她)们作为第一代哈尔滨俄侨,开创了哈尔滨乳业的先河。二人生活虽贫苦,但自由豪爽、优雅高贵的气质不改,为保存俄罗斯国宝受尽艰辛。六十年代初,二人再次漂泊,远赴澳大利亚,不幸感染登革出血热,双双身亡。
  • 国学名句一本通(超值金版)

    国学名句一本通(超值金版)

    所谓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尤以先秦诸子学说为重。他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等。(这句话说明国学所包括的不是一个,而有很多,后面还有一个等)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偶尔在聚会间,说一说这些话,即能增长知识,又能高谈阔论,这有多好,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
  • 庄子一日一讲

    庄子一日一讲

    本书充分吸收和阐释了庄子关于“自由、无为、生死、智慧、养生、有用与无用”的思想,尤其是对庄子的人生哲学进行了平实而深刻的阐述。本书可以被看作是一本了解和理解庄子思想的极有价值的文化读本和参考读物。
热门推荐
  • 仲夏夜之梦

    仲夏夜之梦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喜剧,讲述了在魔力花汁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系列戏剧冲突,到冲突被解决,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此剧在世界文学史特别是戏剧史上影响巨大。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他的悲剧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瑟罗》、《哈姆莱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吃货自然萌1

    吃货自然萌1

    美食界记者,暴饮暴食遇良缘?让江教授来治吃撑的你!当胡细细这个小胖纸终于成为了一名以“吃好喝好”为奋斗目标的美食记者,又因为“废寝怒食”的专业精神住进了医院,从而与医学界腹黑男神江教授展开了一段爆笑的“伪倒追”传奇,她的人生是不是应该被贴上“狗屎运×100次”的标签?可生活里总会有一些小风浪,而我们胡细细的人生准则向来都是“迎难而吃”——管你什么大风小浪,先一口吞了再说!鬼马胖妞用美食放倒男神的爆笑传奇,正等你来爆笑看不停哦!
  • 狐妖之世界的旅行

    狐妖之世界的旅行

    我叫原逸。我猝死在家。但,在我旅行完后,发现这个世界并不简单。
  • 暴虐皇女
  • 瞿文懿公制科集

    瞿文懿公制科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贝多芬传(青少版名著系列)

    贝多芬传(青少版名著系列)

    在《贝多芬传》这本传记里,罗曼·罗兰以极大的热情提醒人们关注那些最不为人注意的伟人特点。贝多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展示在人们面前;贝多芬一生所展现的英雄主义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雄伟地展示出来,激励着无数的崇拜者。
  • 也曾温柔了时光

    也曾温柔了时光

    简晞月没想到她回国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和父母去相亲。“这个不行,太有钱了。”“这个不行,太帅了。”“这个不行,太妻奴了……”总之面对父母挑选的男人,简晞月挑三拣四。直到遇到他,那是怎样一个男人,方眉大脸,面庞布满痘痘,头发蓬松一副没睡醒的样子。用几个词来形容他就是没钱,没颜,被人嫌。但在他开口的一瞬间简晞月拉着他一脸认真地说“我就要他了。”第二天整个广海市的人都知道简家大小姐嫁给了一个丑男。婚后简晞月躺在豪华的大床上看着对自己动手动脚的男人,心里日了狗,仰天长叹“谁说他是丑男没钱,没颜,被人嫌的!”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杀手狂妻:腹黑魔帝请接招

    杀手狂妻:腹黑魔帝请接招

    她本是杀手界至尊,第一杀手组织青龙会大龙首,一次意外,她惨遭爱徒出卖,魂穿五百年后!什么?卧床三年?大夫人夺权?青梅竹马还跟别人跑了?昔日爱徒更是以她的身份勾搭域外神使,一统璃琼玄域,号称“瑶光圣皇”!——瑶光圣皇,造化无双,仙人相助,万世流芳!“这贱人在我死后还要败坏我名声,真是该杀!”饶是顾云瑶城府极深,在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也不禁叱骂一声!可是,这又能怪谁呢?若不是那个疯子狂到闯入高手云集的青龙会,逼她出手,她又岂会被徒儿篡位成功?“死疯子!就算我顾云瑶重生五百年后又如何,让你五百年,我一样可以杀的了你,还有我的好徒儿,你们...都给我等着,一个都逃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