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11400000013

第13章 官方示范,导民以孝(5)

朱寿昌是宋朝扬州人,家境富裕。生母刘氏是父亲的小妾,正室妒忌她生了男孩,设计将她赶出了朱家,当时朱寿昌只有7岁。母亲离家后,母子二人天各一方,杳无音讯。朱寿昌十分思念生母,为官后,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四处查找母亲的踪迹,每次与别人谈及母亲时,他都泪如雨下。宋神宗当朝时,朱寿昌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遥想母亲也该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来日无多,他再也没有心思做官了,于是辞官,一心寻找母亲。临行前,他发誓说,找不到母亲,今生今世不再回家。皇天不负有心人,历经千辛万苦,朱寿昌终于找到了已经七十多岁的老母亲,并把老人家接回家里奉养。古诗云:“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与唐德宗相比,朱寿昌无疑是幸运的,他虽然放弃了前程仕途,但仅仅凭借一己之力,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尚还健在的老母亲,终于母子团聚,了却毕生夙愿。孩子与母亲本就血脉相连,心意相通,经过帝王高官身体力行的倡导和史家不遗余力的赞颂,失去母亲后,孩子苦苦寻找母亲似乎成了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孝心的标准。

除了德宗寻母、朱寿昌弃官寻母,史书上记载的还有殷不害雪夜寻母、高力士富贵寻母等帝王高官的孝行事迹,直到现在,“儿子千里寻母”、“女儿万里寻母”等类似的新闻在媒体上还是屡见不鲜。失去母亲、不能在母亲身边伺候,成为中国孝子内心最大的伤痛,而找到母亲,侍奉左右,成了每一个失去母亲的孝子最大的心愿。

十、孝子皇帝朱元璋

提到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人们想到最多的是他乞丐出身、残害功臣、政治屠杀等,其实这样的评价是不全面的,除了凶狠残暴之外,朱元璋还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即他的孝心。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是自称“孝子皇帝”的第一人。

朱元璋认为,教化天下最重要的是做到以下三条:敬天、忠君和孝亲。这三条在本质上只一个——“孝”。皇帝之孝是敬天,大臣之孝是忠君,子女之孝便是孝顺双亲,他认为,如果做到了这三条,那么天下就能长治久安了。而“孝”在朱元璋的政治实践中确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早在征战南北之时,朱元璋就能充分地利用孝行孝思来规劝手下的降将左君弼效命于他,这是一个经典的故事,经常被人津津乐道。左君弼是元朝大将,合肥人。朱元璋起兵反元后,势如破竹,但遭到了左君弼的顽强抵抗。朱元璋的部下抓到左君弼的母亲、妻子作为人质,想要以此逼迫左君弼投降,但左君弼不为所动,在忠和孝之间,他决心弃孝从忠。按照常理,谈判破裂,朱元璋可以杀掉人质以解心头之恨,但朱元璋没有这样做,而是给左君弼写了一封亲笔信。信的大意是:现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并不是某一个人的错,实在是大势所趋。你抛弃妻子背井离乡,我知道并不是你的本来意愿,只是受到了那些贪图虚名之人的蛊惑。合肥是你的老家,这里人杰地灵,豪杰并起,你应该利用这有利条件,顺应天下大势以建功立业,这样,才能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保护好父母妻子。你现在轻信谗言,已经身处险境,还连累你的白发老母和糟糠之妻。你可以不顾念妻子,但你怎么忍心看着生你养你的老母亲受苦吗?功名富贵没有了,可以继续争取,但生身母亲只有一个啊!希望你早日悬崖勒马,不要执迷不悟,造成终生遗憾。

朱元璋给左君弼的信字字恳切,完全是从左君弼的切身利益,发出的规劝。不久,朱元璋又把左君弼的老母亲送了回来。此时左君弼的心理防线被彻底击溃,什么誓死保元,什么千古忠臣,什么功名利禄,一切都不重要了。世上都是趋利而聚,利尽而散,而真心实意对待自己的除了父母妻子还有何人?何苦为了别人的江山丧失了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想到母亲的养育之恩还未及报,左君弼泪流满面,只盼望着能早日见到母亲和妻子,尽好自己做儿子、做丈夫的责任。很快,朱元璋的大军西下河南,左君弼率部投降。朱元璋利用左君弼的孝心,不战而胜。

朱元璋打天下用孝,坐天下更是如此。

朱元璋用人,德行为本,文才次之。洪武十八年(1375),朱元璋特诏举孝廉之士。朱元璋下诏礼部,大意是,我一向命大臣向朝廷举荐聪明又正直的人才,然而举荐上来的人并非如此,让我十分失望。我听说,古代选官都选孝廉之人,孝者,为人忠厚、和善,廉者,洁身自好,这样的人就会仁爱守法,就有资格从政了。科举制度虽然能为朝廷选拔有才能的人,但朱元璋更看重的是官员的品行,所以,在科举之外,举孝廉也是明朝选官的重要途径。在朱元璋看来,一个人如果能孝敬父母、友爱兄弟,那他也会爱其他的人,就有仁爱之心,如果还能廉洁奉公,那么,这样的人就有资格做官了。孝敬父母、拥有仁爱之心,是为官者必不可少的品质。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制定了完善的养老制度。洪武十九年(1376),朱元璋下令,年龄在80岁以上的贫民,每月政府供给米5斗、酒3斗、肉5斤;年龄在90岁以上的,除了以上所供,每年政府还会补贴帛1匹、絮1斤;年龄在80岁以上的富民,都赐给爵位,在社会上享有与县官相同的礼节,受到普遍的尊重;对于鳏寡孤独和无生存能力的人,每月政府补贴米6石。

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无疑是最讲孝的皇帝。洪武二年下诏,在父母灵位面前,自称“孝子皇帝”,而不称臣;皇太子在向父母请安时,要自称长子某某,不能称皇太子,并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君臣称呼改成普通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称呼,人性化的背后是朱元璋对家庭关系的重视,对父慈子孝的向往。朱元璋的父母死得早,朱元璋登基后,修建了奉先殿,供奉祖宗四代的神位衣冠,每天焚香,每到初一、十五、节日、生日、忌日都要亲自前往祭祀。在太庙祭祖时,他常常哽咽,痛哭流涕。为了教育子孙行孝,朱元璋让人绘制了《孝行图》,让子孙朝夕得览,牢记孝行孝思。他甚至对两千多年来的丧礼进行了修改。

洪武七年(1374),朱元璋的妃子成穆贵妃孙氏去世了,死时年仅32岁,无子。按照《礼仪》的规定,父亲若还活着,孝子只能够为生母服丧,而不能为庶母服丧,照此,穆贵妃便没有人为她服丧了。朱元璋认为这规定不合理,便命令学富五车的太子师傅宋濂找历史上的先例。很快,宋濂在历史资料中找到了42个孝子自愿为庶母服丧的例子,其中,自愿服丧三年的有28人,一年的有14人。朱元璋见历史上有先例可循,而且这些孝子都是出于自愿,于是,下令规定子女都得为父母守丧三年,为庶母服丧一年。朱元璋改革丧礼,提高了庶母的地位。

朱元璋极力倡导孝道,但他并不是一个死板的传统卫道士,他坚决反对愚忠愚孝。正史记载,洪武二十七年,山东日照县民江伯儿因为母亲病重,自己割下两胁肋骨上的肉给母亲治病,结果无效。他又去求神,并许愿:如果神明让母亲的病好起来,他愿意杀掉自己的儿子来祭祀神明。不曾想母亲的并竟然好了,他便果然杀死了自己三岁的儿子来祭祀神明。山东守臣把这件事上奏朱元璋后,朱元璋大怒,认为这是愚昧无知,伤天害理,必须严惩,下令将江伯儿杖责一百,发配海南,以儆效尤。朱元璋虽然不懂得未成年人保护原则,但他从孝的角度认为,为了尽孝而杀害子女,将最终使得父母老无所依,香火断绝,宗祀永绝,反而造成最大的不孝。朱元璋还对《二十四孝》里的糟粕——王祥卧冰、郭巨埋儿等愚孝行为提出批判,认为如果孝行违反了人道,导致了犯罪,则不算是真正的孝道,只是博取孝名的假孝、愚孝。

孙中山先生曾说:“所言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得这么完全。”的确,在中国,孝的含义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奉养和尊敬,孝的含义还充斥在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如忠君是孝,仁爱也是孝。朱元璋倡导孝,最核心的目的还是希望天下的孝子们在孝亲的同时,能效忠明王朝,为自己尽孝。

十一、康熙帝孝顺祖母

清朝与元朝在对待汉族文化的政策上有着极大的区别。清军一入关就大力倡导满汉一家,对汉族的文化观念极力推崇,对孝文化也是如此。中国历史上曾产生过六百多位皇帝,给《孝经》做注的皇帝有五位:晋元帝、晋孝武帝、梁武帝、唐玄宗和顺治帝,其中顺治帝是唯一的少数民族皇帝。顺治帝的儿子康熙皇帝,就是一个孝子的典范。

康熙帝深知孝在国民教化中的重要性,多次强调“敦孝弟以重人伦”。他曾说过:我朝治理国家,最看重的不是法律,而是以教化为先。法令可以禁止一时的犯罪,教化却能维持长久的安定。如果只依靠法律而不实行教化,那就是舍本而逐末了。与此同时,康熙帝也用自身的行动演绎了一场感人的孝子故事。

有人说,清朝从开国到灭亡,与两个女人息息相关:开国的基业,离不开孝庄太后;而最后的灭亡,则是慈禧太后一手造成的。的确,清代基业的奠定绝对离不开孝庄太后的辛苦付出,她在历史上的功绩,绝不逊色于清朝的任何一个皇帝。她曾在激烈的皇位斗争中,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战胜强大对手,先后帮助年仅6岁的顺治和8岁的康熙登上帝位,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稳定政局。特别是康熙帝,8岁丧父,9岁丧母,在偌大的皇宫里,他和孝庄祖孙二人相依为命,依恋更深。康熙擒鳌拜,撤三藩,统一台湾,整治西藏,北抗俄国侵略,西平葛尔丹叛乱,改土归流,文治教化……在61年的执政生涯里,康熙的政绩可圈可点,所有这些都基于他的开明思想,而奠定他的这些治国思想基础的重要人物,便是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

同类推荐
  • 中国人的特性

    中国人的特性

    《中国人的特性》是明恩溥最著名的代表,1890年,明恩溥积累在中国传教二十多年的见闻和观察,以“中国人的特性”为主题,在上海的英文版报纸《华北每日新闻》发表,轰动一时;在纽约由弗莱明出版公司结集出版,又被抢购一空。如果说马可·波罗曾向西方人描绘了一个神话般存在的东方国度,那么《中国人的特性》则试图刻画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 理想励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理想励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幽灵的白色魅影

    幽灵的白色魅影

    几千年来,为何幽灵的传说经久不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吗?幽灵究竟只是传说,还是存在于人们生活中?《幽灵的白色魅影》带你一起探寻幽灵的行踪,追寻它产生的源头,带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幽灵世界。
  • 寻秘巫溪

    寻秘巫溪

    《寻秘巫溪》讲述了重庆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对旅游业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应该尽力地加以挖掘。
  • 中庸注参

    中庸注参

    本书乃陈柱先生为暨南大学及大夏大学两校讲授《中庸》时的成果。作者多以自家心得注解《中庸》,其别无新意者则仍采郑注,并选录各家之说,尤于近代戴震、康有为、马其昶及业师唐蔚芝先生之说,录之甚众,以备参考。同时,本书附有陈柱昔日讲学南洋大学时所著《中庸通义》,实乃研读《中庸》的经典文本。
热门推荐
  • 聚散两依依

    聚散两依依

    1979年,经过了八年的爱情长跑后,琼瑶终于和相识了十六年的平鑫涛结婚,同年,她创作了小说《聚散两依依》,故事中男女主人公之间魂梦相依、聚散缱绻的心路历程,显然也正是她和平鑫涛之间爱情的真实写照。盼云嫁入钟家没多久,先生便过世,在宠物店里买狗,遇见了风流倜傥的高寒。而后一次同学聚会上,高寒认识了清纯可爱的可慧。在一次到访钟家时,再次见到了盼云,对盼云心生爱慕。虽然盼云心里也爱着高寒,但顾虑到可慧也爱高寒,这令盼云陷入了迷茫纠结中……命运里的缘浅情深,聚也依依,散也依依。
  • 斩龙III:烽火狼烟

    斩龙III:烽火狼烟

    一个退伍的特种兵李逍遥,偶然一次机会成为了绝世美女的贴身保镖,陪着美女大小姐一同进入了炙手可热的游戏世界,为了铸造斩龙行会在游戏里的辉煌,为了创造一个属于英雄的年代,李逍遥凭着一身智谋与虎胆,执剑天下,扫清污浊、荡尽不平,最终登上了一代天王的宝座,并且抱得美人归。这是一个属于热血英雄的传说,一个群雄并起、烽火连城的虚拟年代,讲述你从未听闻过的事,做你从未想过的事。游戏与现实细腻的交织,柔情与刚毅讲述传奇人生,在这里,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黑暗永远遮不住光明。侠肝义胆,群雄并起的江湖情怀不再只是梦境,正义和英雄的力量沸腾着每一位读者的血液,体验前所未有的侠义青春。
  • 计夺乱世

    计夺乱世

    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可以重来一世,不求武能定天下,但求计能夺乱世
  • 猎点行动

    猎点行动

    《猎点行动》是一部文学作品,采用了小说惯用的虚构和夸张的表现方法,同时兼顾合法以及保守国家秘密。作品中描写了若干个事件,故事中的国家、机构、地点、人物、事件、情节等皆为虚构。这本书意在让社会大众了解地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传播地理信息安全的有关知识和法律常识,唤起人们对维护地理信息安全的责任意识,以求人人都能自觉地维护地理信息安全,这就是写作《猎点行动》的初衷。
  • 口袋中的交易

    口袋中的交易

    悬疑之父,大师之中的大师,只可模仿,不可超越的巅峰,直逼理性与疯狂、压制与抗争的心理极限,你永远都猜不到故事的结局,你也无法预想故事情节的发展!精品、经典、精装、超值价蕾遇生与死、罪与罚的灵魂拷问。
  • 三国之霸权系统

    三国之霸权系统

    系统启动:发放初始礼包,力量型英雄一人,智力型英雄一人,钱财5000金,争霸开始。
  • 穿书之佛系种田

    穿书之佛系种田

    穿进书里的章玉秀只想父慈母爱,再带着小团子弟弟佛系过日子,麻烦却总是自动找上门。女配作完女主作,男主追完男配献媚,章玉秀无奈:能让我安静地种种田卖卖花灯么
  • 都市超级兽皇

    都市超级兽皇

    御兽晃荡都市,陈夕化身正义之子,虽不能平天下不平之事,以有生之年不留一丝遗憾。
  • 校草大人有点虐

    校草大人有点虐

    "傻瓜,你都玩了一整个暑假了,玩够了回来吧,我真的很想你了“穆辰阳拿着手机给张心琪发着短信,这一个暑假,恨过痛过,想过放弃,却始终还真爱着她。
  • 余生我要我们在一起

    余生我要我们在一起

    新书《叶少的心尖宠妻》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最美的年华遇见你,爱上你!五年的分离思念你,想念你!咫尺光年,爱如初见!四季风来,今生为伴!余生我要我们在一起!这是一个有些小虐的宠文,男女主双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