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41600000034

第34章

修炼之道,第一要识得心性,直切了当,然后火候药物合清空一气以为煅,而后不至于顽空,亦不至于固执。夫性者何?《诗》云:“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妙矣,性之为义,无以加于此矣。尔等既明得此旨,犹当以浑浑沦沦、不识不知之神守之,一纯任乎天然自然,即可与太虚同其体也。何为心?即吾人之灵知真觉,孟子所谓良知是也。总之,此个真心,不同凡心。凡心则有有无生灭等相,或因缘而起见,或随境而生心,种种变幻,不可端倪,此之谓私识之心,不可以云真心,不可以为炼丹修道之本。惟有真心之觉,不因缘起,不自境生,湛然常照,真净妙明,所谓“能应万事,无有滞碍”者,此也。而要必存灵觉之心,然后可养虚无之性。若不先存此心,则本性亦昏而不明,其堕于顽空者多。尔等既明此性与虚空法界无有二体,当以吾心之灵觉了照之、管摄之,而主持之,而后此性之大,大于太虚,任一切生死常变、顺逆境遇而皆不能乱我性天。故存心所以养性,而养性又莫先于存心。宋儒以心性分为体用,性是心之体,心是性之用,亦差近理。然细按其微,亦不能尽其妙也。夫性无动静,却又赅乎动静之中,贯乎动静之内,不可以体分性、用分心,明矣。虽然,为示后学方便法门,不得不分心性为二物,以性无端倪,无从下手,惟存后天真知真觉之心,以养先天无声无臭之性,其实存而不存,不存而存,养而不养,不养而养,庶得心性之本原,而不流于后起人为之造作。此在生等默会其机,吾亦不过道其大概如此。吾愿生等一动一静之间,寂寂而惺惺,惺惺而寂寂,则虚灵之体用已立其极。久久涵养,心与性融,性与心洽,浑化为一,杳无迹象之可寻,要不外虚而有觉、觉而常虚也。果然静定如止水,澄清如皓月,不照而照,照而不照,无时不打成一片,浑化无痕,由此应事,一任千条万绪,无不有条有理。此一真湛寂,俨如天地之无不覆载,如日月之无不照临者。然此个地位,是大化流行,与天无二,实不容易到此。吾亦不责诸子。为尔等计,只顺一个从容静镇,无事则心性不昏,有事则心性不乱,闲闲雅雅,疏疏落落,因物而施,随缘以应,我不于事之方来生一厌心,亦不于事之未来生一幸心,如镜光然,清清朗朗,无尘无垢,不增不减。此无事时之养也。及事物纷投,势难一二遍悉,惟有不烦不躁、不怠不荒,次第以处之,优游以应之。此即真心,不参人心,以之应事接物,自能千头一贯。苟杂一有无生灭喜怒哀乐爱恶之凡心,则一灵炯炯洞彻十方娑婆诸界者,因此后天阴识为之搅乱、为之遮障,而我能静能应之灵神,亦为其所污染而不灵矣。生等近已明心见性,务要时时涵养,始而勉强支持,久之义精仁熟,无在不适其天怀。此非难事也,近在吾身,俯视即是。然亦非易易也,古人有一旦知之而有余,百年成之而不足者。法惟贵乎恒而有渐耳。吾见生等处静则惺惺寂寂,不昧心性之源;而其处动,因物为缘、随缘以应之机,尚未能十分周到、十分恳切,犹不免有劳倦厌烦之态。何也?由养之未深,行之未至也。如今已明此心、见此性矣,不妨随时随处都要空空洞洞,了了灵灵,使一尘不染,万缘咸空。如此则真心常存,而凡心自不能干矣。再示生一法。此心务如明镜,物未来时,此心空洞如故,静以养其本体;物既来时,此心灵觉如常,亦虚以养其神明。更还要明得元性凡性、元神识神,而后不至于认贼作子也。学人果知得本来心性个中消息,其味自有无穷,以视外之因缘,不染他,而且视如粪土,了无一点趣味,惟有保护灵躯,真常时在,其乐有不可得而名者焉。生等若到时时俱乐之候,真有千金不能换我一刻光阴者。特恐学人不见真性,不得真乐耳。果然一得,自然永得。古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皆于此识得真,养得定,虽刀锯在前,鼎镬在后,宁丧身殒命,不肯昧心失性。不然,彼独非人邪,何以不畏生死如此?殆由见道明,守道力,而得个中真药也。愿生等由一点真药养而至于浩气流行,洋洋洒洒,此时纵有绝色之娇姝,至贵之良玉,亦不肯以此而易彼也。此非勉强而为之也。圣人之学,原无强制,强制非道也。惟任其天然,不劳一毫心力,方是圣贤真正学问。苟未到此际,纵云心性洞彻,亦不免游移两可。若造其巅,真有遗千金而不顾、弃万乘而不惜者。吾观生等洞彻心性源头,真是无忧无惧,应不随富贵贫贱而变迁者焉。三教圣人言仁言丹言空,各有不同,总不出一性字。至若心之一字,不过以性无为而为者必出于心之知觉,其实皆性中自然之灵觉也。古人于性之浑浑沦沦,无可捉摸以为下手,故教人于气机之动静处审其端倪。又云:“静则为性,动则为心。”其实皆有语病。性无物事,何有动静?动静者,气机之升降进退也。佛有云:“动作世界,静为虚空。”世界有成败生灭,虚空无成败生灭。古佛如来教人,不过以人知虑纷纭时,无从见其性之真际,犹空中楼阁,旋起旋灭,旋灭旋起,无端憧扰,难以见天光明月也,故教人于一切万缘放下时,瞥见清空一气中无个物事,但觉浑沦磅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入无积聚,出无分散,不可名而名,无可状而状,故曰性也。性则无为而无不为,无在而无不在,古佛如来灵山说法四十余年,实未曾道著一字,即性之无可端倪者也。生等不必另寻真性,但能虚静即是性。知得虚静,了无物事,即是见性。我以无为无虑、勿助勿忘处之,即常见性,而性常在我矣。至于心又怎解?吾想人之生也,得天之理以成性,得天之气以成形。心即气之虚灵,有知识思虑作为者也。舜告禹曰:“人心惟危。”下个危字,舜之亲身阅历。此个知觉一起,稍纵即流于伪妄,堕于禽兽路上。人禽之关,正在此一息之顷。克念作圣,罔念作狂,真危乎危乎,险矣险矣。尔等明得玄关窍开,忽然一觉,实为正等正觉,无上菩提。大觉金仙即在此一觉中,虽一觉不能尽其妙,然莫不由此一觉而起也。此一觉也,尔等切不可轻视之。自此以后,觉而迷,迷而觉,总从觉一边去,久之自然无觉而无不觉。如此者,非所谓不神之神乎?生等莫视为难事,只是用一个觉字静字常字,即可为正法眼矣。否则,静而不觉,觉而不常,神有间断,何时而后心定如止水,月印万川而无波哉?亦不必深山枯兀静坐为也。只要我心一静,自然了觉,常常如是,无论千兵万马营中,皆是清净灵山也。总在各人自静,自觉,自常,即可证无上菩提矣。否则,能静而不能动,还是一偏之学,非吾道全体大用、治身治世之大法也。但自孔孟而后,明心见性之说虽时在人口,顾其所明之心概是识神,所以造出刑名法术奸盗诈伪出来;纵云见性,只是从性中发出仁义礼智来的;偶然见仁,便以为性只是爱,墨子所以堕于兼爱也;偶然见义,便以为性只是和,子思所以流于执中也。甚至纵情任性,各成好恶之私。言功烈者不喜清谈,甘泉石者羞云仕宦,各执气质之偏,各从所好,所以一点真灵之性、知觉之心,本是我一元真气可以随缘顺应、无好无恶、直造一重天地、证波罗密,无奈不知存有觉之真心、养无为之真性,由是纵其私情,荡其防检,不知返本,天理灭矣。若此者,其与禽兽之困于气质、蠢蠢然一无灵明者,岂不相近哉!所以愈迷愈肆,愈肆愈灭,虽在光天化日之下,亦如黑暗地狱一般。生等思之,苟一时有错,一念有差,不能明心见性,是不是昏昏沉沉、愁眉蹙眼?噫!这就堕无间地狱。苟能猛然思省,扫去尘氛,拔除杂妄,清清朗朗,便是天堂路上,由此直入清虚,跳出孽海,大放毫光,上照三十六天,下照七十二地,虽至细至微之处,无不明明洞彻。登道岸,非俗所谓登天堂乎?生等细思,是耶否耶?以后尽管从“虚静觉常”四字用工,即可直超无漏矣。

十六

大道原是本来物事,一毫增减不得。而论我道家将性立命之法,其间工夫,非真仙不能传授而得其真谛也。夫性之一字,的是金丹种子。单言修性,亦是孤阴不生,莫说千变万化、出没神奇,不能得其妙奥,即肉身亦不能保其长存而自主持其生死也。古人谓“阳里阴精质不刚,独修一物转羸尪。”所以吾道家斥修性不修命者,谓之“独坐孤修气转枯”,良不虚矣。夫以性本虚也,无天地灵阳之实者以配合之,犹人世独收得有五谷粮种,不置之于粪土之中,受天地风雨、日月寒暑、阳阴之变化,虽有真种,而不能自生自长于仓廪中。所以人欲长生不老,以成百千万亿化身,必如五谷之美得种于地,而后母生子,子生孙,生生不已,化化无穷也。要之,性本无物事,非实非虚,至于言虚言实,皆是后起尘垢,不关性分上事。盖以气质之性皆由物欲为之拘滞而夹杂,所以纷纷不一,难以名状。若言真性,则空而已。孟子云:“夫道一而已”,二之则不是。若果了性,莫说修之一字著不得,即悟之一字亦讲不得,盖以性本无迷悟也。所云明暗清浊、断续真幻,皆后天气质之纯驳、人欲之生灭为之,非性之真有此变幻离奇也。生等明得此旨,则知本来心性无染无净,原是湛寂光明,无论贤智之士有之,即愚夫愚妇亦莫不然。莫说人为物灵有此真性,即下至鸟兽草木亦莫不如是,盖以人、物本无间也。生等既明心见性,须求向上之事,才能使此凡躯化为真躯,使此有限之身化为无穷之身。此非别有工夫也,即古人谓“以性立命,以命了性”是矣。《悟真》云:“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原是药王。”此即吾师指示玄关妙窍,一阳一阴之道,是药王也,即真种也。夫人未成胎,身心性命浑受天地之涵濡、阴阳之鼓荡,故天寒亦寒,天热亦热,自家一毫主张不得,亦犹人在母胎中,随母呼吸以为呼吸;一经性命合一,加以文武火温养成形,即是“跳出天地外,不在五行中”,“鬼神不能拘,天地不能囿,阴阳不能铸”,“我之为我别有一重天地,不与众同生同灭”者,此也。而要不过先得性真,继加命学,于以采取烹炼成丹而已矣。如今儒佛之教,大抵只言心性,到得空洞了灵,即以为道尽于是。不知此但性学之归根,犹非吾人托生父母成形受气之全量也。尔生等既得真性,知真常大道无稀异之为,不过将此了灵空洞倾下造化炉中,再加煅炼工夫,异日必现千百万亿法身,或霎时而升天,顷刻而降地,无不随心运用。如不修命以实性,吾恐心性虽极圆明,要皆虚而无实、散而不敛,不能有此大力量、大智慧、大精神、大威武也。吾道家六通具足,天地人物、幽明鬼神之微无不前知后晓者,此岂别有术乎?即此一灵炯炯,洞照当中,积而至于阴尽阳纯,是以化机盎盎,昭著人寰,随时皆在目前,当下即能取证。又非此时而后有也。当其扫却尘缘、真如独现之时,即此一知一觉之微,即是将来六通具足之根。诸子修养有年,亦能实实取证否耶?生等业已明心见性,要知心性非他,即吾人固有之物,但能心中无物即是性,一心无二即是心,明之见之,必返观内照而后知也。此可随地随时立地取证,当下圆成。诸子已了然无疑,决不穿凿以失本来真性真心。况此心此性,人人具足,只要去其闲思杂虑,心性即在是矣。切勿于心无一物之候,又去思量忖度曰:如何为心,如何是性。若是,则本明之心、本见之性,又因后天私识计较,反不明不见矣。此际分别,殆些须耳。生等须具慧照以了彻之,快剑以斩断之,庶几由一线之明积而至于神光普照,实有与日月同其光明者。只怕不肯耐心习静、日夜勉强而积累耳。

十七

同类推荐
  • 扬州屠城亲历

    扬州屠城亲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医医小草

    医医小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明伦汇编皇极典僭号部

    明伦汇编皇极典僭号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ree Men in a Boat

    Three Men in a Boa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古今奇闻类纪

    古今奇闻类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美剧总动员

    美剧总动员

    大学新生陈希意外进入到了一个有着美剧系统的世界之中,他必须通过不断的去到美剧世界之中去完成任务,以获得积分,以此不断的强化自己的实力,并最终获得足够的积分以回到现实世界中来。陈希将经历权利的游戏、邪恶力量、吸血鬼日记、河谷镇、地球百子、末日孤舰、哥谭、等等美剧,在这个过程之中结识新的朋友,收获友情与爱情。大家有什么想建议我写的美剧,可以多多留言给我。
  • 重生之卿深入骨

    重生之卿深入骨

    在闭眼的那一刻,只有无尽的悔恨,本以为遇到良人能相守一生,结果只是一场噩梦,一场醒不来的噩梦。而那个真心待她的,愿为她放弃一切的男人,却被她伤害的体无完肤。下一世吧,如果有下一世,她一定要让那些伤害她的人付出代价,而她也要去赎罪,不会再辜负那个人。
  • 木棉花开:任仲夷在广东

    木棉花开:任仲夷在广东

    多年来,报告文学已经很少有像《木棉花开》这样使人感到震撼和动情的作品了。因此,报告文学就不时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不屑眼光和言语攻击,甚至有人对报告文学这种文学体裁存在的可能性也有了怀疑。出现这种现象,固然同某些人传统的文学观念有关,与他们对报告文学阅读了解的局限肤浅有关;但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报告文学在独特接触观察理解现实热点矛盾事件和文学艺术地表现这些对象上存在问题有关。尽管会有人对报告文学表现出固执的排斥,但是,只要是优秀的作品,总能够在社会和读者中产生较大的影响。根本问题是我们报告文学作家是否为人们提供了热烈关注的阅读对象,给读者一种阅读的诱惑和感动。
  • 十日谈

    十日谈

    《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作品开头有个序曲,叙述了在佛罗伦萨瘟疫流行的背景下,十名青年男女在乡村一所别墅里避难时所发生的事情。十个青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十天共讲了一百个故事,故名《十日谈》。每篇故事长短不一,内容包罗万象,而人文主义思想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据薄伽丘讲,《十日谈》中的故事都是有理有据的。作品中描写和歌颂了现世生活,赞美爱情是才智的高尚的源泉,歌颂自由爱情的可贵,肯定人们的聪明才智等。作品也揭露封建帝王的残暴,基督教会的罪恶,教士修女的虚伪等等。
  • 超神学院之轩辕帝

    超神学院之轩辕帝

    新一代轩辕圣帝崛起之路,身带轩辕传承,手握轩辕神剑,当大世界的神与超神学院的神相遇时,会是怎样的场面?
  • 快穿之为了复活我黑化了

    快穿之为了复活我黑化了

    “你想复活吗?复活了,你就可以报复那些伤害你的人。所有的一切都会改变的……”“我和你之间,注定纠缠不清,我不会放开你的手,你也不要放开我的手,抱紧我,抓紧我……”“我爱你,从来都不曾变过……”我说过,你不能离开我的,永远也别想逃离我……
  • 做人要放下“架子”

    做人要放下“架子”

    从一定意义上讲,放下“架子”,就是自己解放自己,就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一个人真正放下了“架子”,就会真正正视现实,在人生道路上就能多几分清醒,就能给自己带来缘分、带来机遇、带来幸福!放下“架子”即智慧,放下“架子”即欢乐,放下“架子”即财富。欧阳吉强所著的《做人要放下架子》以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那么请放下“架子”!
  • 我真不是商界大佬

    我真不是商界大佬

    中了2亿大奖,本想做条咸鱼,安静的收租混吃等死,没想到一不小心成了商界大佬,你让我找谁说理去?暴富的人生,就是这么枯燥……V群:728860623(满2000粉丝值)
  • 现代农业(世界科技百科)

    现代农业(世界科技百科)

    本套青少年科普知识读物综合了中外最新科技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前沿性、可读性和系统性,是青少年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谱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分为三篇:第一篇,艺术与审美经验;第二篇,美、美学与哲学问题;第三篇,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等。在该著作中,作者将视角从现象学、存在论拓展到生成论,对艺术、美学与哲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叉式的研究,并力图展开它们之间的互文性的对话。该著作还涉及艺术、时尚与文学,以及中西思想的语境等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