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40600000030

第30章 血色家园(6)

萧锋日记写道:“顿时在壕沟指挥所里,空气凝固了。不一会儿,战士抬来张钦同志的遗体,我们十分悲痛。”夜晚,萧锋翻看日记,心痛不已,在他的泪眼中,年仅27岁的烈士面庞不断闪现……

1938年夏,他刚入伍不久,在灵寿城南同下村伏击战中,就表现出小老虎一般的勇敢。这次伏击战,把两辆汽车上载的1个小队40多日军全部歼灭。

1939年夏的一天,东回舍伏击战中,冲锋号响,张钦率领10连,像旋风一样从铁牛山北玉米地里冲出来,杀声震天……

1939年10月间,在河北灵寿县陈庄歼灭战中,张钦率10连,向横山岭守敌展开2天2夜的总攻,连夜冲杀,将水原旅团彻底干净地埋葬在晋察冀腹地——陈庄。

1940年春,张钦率领10连以惊人的速度,在林县东姚头一带,歼敌500余人,缴获200余支步枪和10余挺机关枪。

1940年8月21日晚,我5团参加了威震敌胆的正太破击战(即百团大战),张钦率10连机智勇敢地巧夺娘子关。

1942年春,大郭村飞机场,张钦和勇士们用掷弹筒、机枪,炸毁日军战斗机,摧毁敌人很多重要设备,毙伤日寇20余人。

特别突出的是,针对1943年秋季日寇的大“扫荡”,我部队化整为零,张钦奉命带领10连到处捕捉战机,在六亩园、瓦口川等地,抓住机会打击敌人,获得不小的胜利。

那年11月上旬,在敌人实行“三光”政策的残酷环境里,张钦奉命带10连回到碉堡林立的东回舍家乡,依靠群众,利用关系,把自己打扮成给堡垒送水的农民,带领曹振国等4个战友,冒着生命危险,巧夺了平山城以西15里孟耳庄(双石洞)日寇大据点,将12名日寇、36名日伪军全歼,缴获了九四山炮1门,创晋察冀首缴山炮的先例。晋察冀四地委、分区首长授予他“对敌斗争模范干部”的光荣称号……

一个冬日,我路过回舍镇的老街,这个曾经繁华的镇子,已非常寥落。问了几个村民,大家都不知道张钦烈士……但村民都知道“回舍大枪班”。回舍一带革命基础很好,抗战参军参战的子弟兵众多。地方游击队最有名的就是大枪班。这支一百多人的农民组织一直活跃在抗日战场,曾受到聂荣臻司令员表彰,他们的英雄事迹至今流传。张钦也曾任回舍武工队长,带领回舍大枪班英勇战斗。萧锋不但用文字记录了张钦事迹,还保存了他的照片以及烈士碑文。今天这个平山团子弟兵满带笑容的面庞,我们还能看到。

在萧锋的日记里,浓墨重彩写了他的爱将曹振国。

曹振国是灵寿县曹庄的孤儿,曾上过3年小学。曹振国和张钦一样,于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平山团,当时年仅12岁。因为年纪太小,跟随刘桂云返回平山,到了八大队当小兵。1939年5团成立后,被挑选到萧锋身边当警卫员,参加过5团许多著名的战役。萧锋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记叙了曹振国的事迹。

晋察冀军区开展麻雀战,曹振国是最早的倡导者,立了头功。

1943年日寇秋季大“扫荡”中,曹振国常以武工队长的身份带1个班或1个排深入敌后,打击敌人,搜集情报,搞瓦解伪治安军的工作,战果甚丰。特别是在孟耳庄拔除敌炮楼时,他协助张钦同志化装成送饭的上到炮楼,全歼日寇缴获九四山炮及数千发炮弹。

1944年,护送850名新兵赴延安时,曹振国和贡喜瑞率领诱敌小分队,引开700多敌人,悬崖旁临危不乱,掩护大家,绝处逢生。

曹振国有超强的指挥能力,且非常机智勇敢,在许多次战役中都表现突出。在张钦牺牲后的紧要关头,萧锋任命警卫连长曹振国代理营长并率特务营1100多名战士,在机枪大炮掩护下冲进伪12旅旅部,击毙邓蝎子,为张副团长报了仇。此役打死打伤伪军700多人,生俘3700多人,显示了曹振国的军事指挥才能。

1946年10月,萧锋在渤海军区研制“枪弹筒”,时任警11团参谋长的曹振国积极参与。在5团时,萧锋就曾研制过能否用步枪打手榴弹,这样一次甩出去的数量多,甩得又远。现在他又在研制用迫击炮打炸药,形成“飞行的炸药包”。经过反反复复地研制,他们终于开始试验了。萧锋先试验了4发,打得非常准,也好操作,十分高兴。曹振国从他手中抢过“枪弹筒”,说:“这种危险的买卖,你自己不要试了,还是让我和赵明奎(一营长)来试验吧!”后来在一次试验中果然一支枪弹筒在飞行过程中爆炸,将曹振国的左脚炸伤7处……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努力,“飞行炸药包”终于研制成功。在尔后的攻城、打坦克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在华野范围内使用,还推广到了刘、邓的中野各部队。枪弹筒的研制成功,曹振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萧锋还记载了曹振国任86团参谋长时,在孟良崮战役中首次创造了“猫耳洞”,粟裕司令亲临86团,实地参观,肯定了这项发明,后在阻击战中得到广泛采用。

在济南战役中,曹振国又建奇功。

战后,曹振国径直到小北门城墙外的师指挥所,向萧锋报告1营攻城战况。萧锋听后十分高兴,战斗已接近尾声,正赶上吃饭便留下他,一同喝了点庆功酒。曹振国拿着酒杯,连喝3杯,脸都有些红了,借着酒劲对萧锋说:“师长,我从河北到山东,跟了你10年了,今后的仗越打越大,也越艰苦,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了,你就把我灵寿县老家的儿子曹全寿接出来,把他抚养成人,聂纪姐(曹振国的妻子)让他另嫁人吧!”

萧锋劝他:“瞎说什么!打了个大胜仗,要好好庆功摆好,都别说死,咱们还要共同看到新中国成立呢!”老百姓讲人死之前常常有“短话”,不知这位久经沙场的战将,冥冥之中预感到什么?萧锋记述了痛别曹振国的过程:

吃完晚饭,曹振国便带警卫员王荣生回部队。快走到86团驻地时,突然听到远处的榴弹炮向他这个方向“嗖嗖嗖”地射来。由于多年战斗培养的机敏性,他眼疾手快,迅速将身边警卫员小王推到旁边一个壕沟堡,自己扑在小王身上。小王得救了,曹振国被炸断了一条腿,由于失血过多,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3岁。当小王跑过来告诉我这一噩耗时,我愣住了,泪如雨下,悲痛欲绝。我向曹振国遗体告别后,即交代地方同志将曹振国遗体放入烈士陵园内。当晚我提笔写了一篇悼文,送《前哨报》发表。

保护首长,这位忠诚的子弟兵不惜生命,对自己的警卫员一样能舍身救护,这位平山团的子弟兵可谓义薄云天!

萧锋永远忘不了这位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新中国成立以后,他调华东装甲兵部队工作,将曹振国的儿子从灵寿老家接出,取名萧南灵,抚养成人后,给他娶妻生子,实现了对烈士的承诺。

曹振国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人,贡喜瑞后来用一首抒怀诗缅怀:

孤儿十二参军来,聪明伶俐手脚快,文化枪法都不赖。

麻雀战挂头牌,一天歼敌一个排,敌吃饭拉屎不敢跑出炮台,露头脑开花。

赴延安,过同蒲,与我同战斗,背我过激流,我把手榴弹来甩,敌人莫敢来。

挺进山东,鏖战又三载,初试枪弹筒你七处挂了彩。

强攻济南府,你把突击营来带,大功青史载。

仗打胜,冷弹袭,为救他人,青春红花垂千古。

抚孤灵儿育成才,烈士遗言耿于怀。

曹振国没有“大功青史载”,今天不为人所知。他有着怎样的童年?参加平山团有着怎样的思考?这一切和许多逝去的子弟兵一样都沉入战火硝烟之中。

灵寿县和平山县紧邻,在历史上都关系密切如同一县,都是古中山国的核心区域。聂荣臻嘉奖平山团时一起表彰的就有“灵寿营”。我在寻找平山团的时候也在寻找灵寿营,寻找曹振国。我翻开《灵寿县志》,从几千烈士名录中,一一寻找着。我发现了一个特别的情况:灵寿烈士中在1937年、1938年参军的,多数人都是牺牲在抗战期间,并且很大一部分牺牲的地点都是平山县,并且地点清晰到某个村镇。这和5团以及韩增丰的8大队战斗历程极为一致,那么,“灵寿营”或在其中了。《灵寿县志》有这样的记载:1937年10月,115师教导大队进驻陈庄、西湾、女庄、寨头等村,发动群众参军抗日……数日之内,征集一个新兵营(300余人)。同月,晋察冀边区4分区9大队在慈峪镇成立(大队长陈祖林),12大队在岔头成立(大队长辛迪生),其兵源多为当地青壮年农民,编制相当于团……后这两个大队合并到5团,陈祖林为团长……八年抗战,灵寿县陆续送出5300多名子弟兵。但是,残酷的战争没有能让这些子弟兵组织保持下来,就像阜平营、曲阳营等一样,灵寿营最终找不到了踪影。

终于找到了曹振国的名字!密密麻麻表格中的一行,寥寥十几个字!若不是萧锋日记,也许这位聪明机智、义薄云天的烈士事迹,会永远消失……

采访手记:

2011年7月的一天,在北京,我走进萧锋女儿萧南溪的家中。萧南溪为我详细讲述了父母亲的“日记情怀”。她讲到,萧锋12岁参加革命,已是中学生的萧曼玉引导他学文化。当时萧锋已经是游击队的小头目了,曼玉告诉他,要想打好仗、打胜仗必须学文化,要想宣传革命,让更多的老百姓接受也必须多读书识字。但是当时战斗频繁,学习是很困难的事情。曼玉最后出主意,让他用记日记的方法学习,一度曾严格要求,每天要认识30个字,否则不让吃饭。萧锋曾经头部负伤,昏迷了15天,但是日记却天天有记述,都是萧曼玉帮他记的!可以想象当时老一辈革命者有着多么坚强的毅力。就这样,萧锋逐渐养成了好的习惯,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都要坚持写日记。

萧锋在晚年的时候,完全沉浸在他的文字当中,废寝忘食地记述。他曾对女儿说,那些牺牲的战友如在眼前,他们牺牲在长征路上,牺牲在和日寇搏杀的战场上,牺牲在解放战争当中,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而我这个幸存的老骨头,得到的太多了,唯一能做的就是要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把他们的伟大精神传给社会传给你们下一代。他自费四次南下重访长征路,多次北上,访问了几百名老红军、老八路,到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查看资料。萧锋作为军团级别的老将军,在寻访的时候却从不打搅部队和地方。在20世纪80年代,一次去晋城调查的时候,自己买不到回京的有座位的车票,竟然买了站票回来,当时父亲已经偏瘫,有高血压、心脏病;母亲也有心脏病,但是老头老太太就从晋城一直站到石家庄,尔后有人下车才找到了座位。

在萧锋去世前的一年多里,他几乎就是拼命地在写,他感到时日不多,要把自己知道的都写完。萧南溪说,一个星期天,她一觉醒来,大概是夜里两三点钟,看到父亲书房的灯还亮着,很为父亲的身体担心。她想:人家别的老干部都是打牌旅游保养身体,而你一天写16个小时,又没有人给你出版,这是干什么?于是想去楼下劝劝父亲。南溪看到,父亲把小桌子搬到蚊帐里,盘曲在床上不停地写着,即便在蚊帐里也被蚊子咬得满身是包。她刚想说什么,见父亲抬起头,满脸泪痕,真是老泪纵横。父亲又在怀念那些牺牲的战友了。父亲说,比起牺牲了的烈士们,他无法心疼自己这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幸运的人……南溪终于理解了父亲。萧锋在生命的最后10年,先后打坏了4部打字机,把300万字的日记打印成册,又整理出15部书稿的初稿,其中为革命烈士撰写过50多万字的传记,让几十位鲜为人知的烈士展示在人们眼前。

萧南溪说父亲用自己的薪金养育了多个烈士后代,在1991年辞世后,除了一屋子文稿,没有给唯一的女儿留下任何财产,连给父亲修墓园的钱都是她自己掏的。但是她非常理解父亲。她说:“他们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理想信念坚如磐石,是共和国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宝贵的财富,所以,我一定要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整理这些稿件,让这些精神财富在富国强民的新时期继续发挥作用。”

萧南溪在装甲兵工程学院当化学老师,但为了父亲的书稿,萧南溪提前退休。她说:“谁都能教化学,但谁也不能帮父亲整理遗稿!这是我必须继承的使命。”

经过萧南溪几年的努力,2010年,一部50万字的《萧锋征战记》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她捧着崭新的书籍,在萧锋夫妇墓碑前,激动地对他们说:“你们的遗愿终于实现了,你们可以瞑目了!”

2011年春,我在北京的海淀图书城闲逛,看到赫然摆列的《萧锋征战记》,许多读者都在认真翻阅。并且,这本书对于我这样的寻访者有很多的帮助,让我找到了平山团刘桂云、张钦、曹振国等烈士的事迹和下落。读着这本书,常常被烈士们深深感动……

临别,我想给萧锋铜像拍照。南溪大姐忽然说,等等,我来给父亲洗洗脸。她拿来洁白的毛巾,把铜像的脸庞清洁一遍,动作轻柔细腻,如同父亲活着一般,我眼中的泪无声地流了下来……

晋察冀的“孔雀东南飞”

夏日炎炎,我寻访5团子弟兵,来到了平山阎庄。这里是5团团部驻地,在村旁的岭坡上建有5团烈士革命公墓。我们走过水草丰茂的滩地,迈过一条流水脉脉的小溪,来到公墓。在葱茏的草丛中,223座烈士的墓碑平静地躺卧着。这公墓是1941年建成的。

同类推荐
  • 最后的对话(一)

    最后的对话(一)

    在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时光,博尔赫斯在布利诺斯艾利斯城市电台中与作家奥斯瓦尔多·费拉里展开了长达三年的对谈。这既是博尔赫斯生前后三年的大规模的谈话,同时,也不同于以往的采访、访谈,这是博尔赫斯一生中难得的、两位作家之间的平等对话。博尔赫斯的谈话,如同他的作品一样,充盈着深邃的人生智慧和广博的学识,含义隽永,历久弥新。这百余场对谈,涉及话题繁多:关于身份、文学、哲学、爱情、梦、东方、佛学、旅行、探戈、好莱坞……所有的话语,都萦绕着博尔赫斯的灵性,令所有读者“都将以他的眼光来观察万物,并且或多或少,成为博尔赫斯”。能够拥有博尔赫斯,能够阅读他、走进他的智慧世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读者不可多得的幸运。本书中文版的引入,让我们有机会来走近博尔赫斯本人,走近他终身奉献和驱策的拉美文学。
  • 到城里去

    到城里去

    父亲十五岁那年,被爷爷送到温州城里,拜一个做铜器锡器的师傅做学徒。父亲的老家,在乐清北白象镇前黄村。以现在的距离算,到温州城三十来公里路。开上车,上了温州大桥过瓯江,上高速路,抽一两枝烟的工夫就到。当年那个时候,交通不便,这点路程走起来很费工夫。父亲从村里动身算起,走到温州城东门外的船埠头,没有一天是走不到的。那时,父亲挑了一副担子,前边一只木箱,后边一只笸箩;木箱里放换洗的衣服,笸箩里放一只鸡和一个猪头。鸡和猪头是拜师傅用的。父亲穿着一身簇新的衣服。爷爷腋下夹着一双布鞋,赤着脚走路。
  • 十字军骑士

    十字军骑士

    14、15世纪之交,十字军条顿骑士团百般蹂躏波兰,残暴卑劣的行径激起从王公到平民的强烈仇恨。著名骑士尤兰德为救女儿达奴霞,只身闯入虎穴,被十字军骑士灼眼割舌剁臂,达奴霞也被折磨得神志不清,父女双双饮恨身亡。深爱着达奴霞的年轻骑士兹比什科身负国恨家仇,汇集到反抗十字军的民族洪流之中,经格隆瓦尔德之战,大败条顿骑士团……
  • 与爱一起成长:中国当代大学生情感档案

    与爱一起成长:中国当代大学生情感档案

    由朦胧情意到初恋,到热恋,到两心相许,到托付终身。普天之饮食男女的爱情,不论成功与失败,不论是悲还是喜,只要真正付出了,总让当事人终身难忘,魂牵梦萦。此书是对70余名当代大学生情感经历的口述实录,融可读性、真实性、文学性于一体。此书是对莘莘学子情感个案的实录与刻画,重在故事性。
  •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民国十年(一九二一),教育部办第三届国语讲习所,要我去讲国语文学史。我在八星期之内编了十五篇讲义,约有八万字,有石印的本字。
热门推荐
  • 悠悠南北朝系列(套装共3册)

    悠悠南北朝系列(套装共3册)

    悠悠中国史,数不尽风流人物。本系列书籍包括《纵横十六国(三国之后一个半世纪壮烈的十六国纷争历史)(历史新读系列)》、《悠悠南北朝之宋齐北魏的纷争史》、《悠悠南北朝之三国归隋的统一路》,轻松讲述南北朝纷纷乱世。
  • 龙血圣尊

    龙血圣尊

    玄力大陆一直流传一个传说,玄力修炼到九九归一的境界,他将成为玄力大陆真正统治着。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统治世间的权力令人心动,一场由无数杀戮谱写而成的惊天阴谋徐徐展开。
  • 班级管理原理与方法

    班级管理原理与方法

    本书主要探讨班级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实践的策略方法问题。班级作为学校的基层组织,其管理的水平直接关系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使其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实现科学化的管理。
  • 两个人的邮局

    两个人的邮局

    余奂和齐林守着一间邮局,每天的工作就是发送书信。这间邮局里没有任何电子设备,来了的人有的满意而归,有的害怕至极……每个人生命中最后的景象被记录。带着遗憾与感慨而来。等齐林醒来,才发现一起真实存在!!!
  • 西游记(经典译林)

    西游记(经典译林)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中外学者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 绝世毒妃有点狂

    绝世毒妃有点狂

    (全文已完结)【女强男更强+扮猪吃老虎+腹黑爽文宠文】她,天才高手之女,可却是废物一枚,没爹疼没娘爱,最后被族姐欺凌而死涅磐重生,废材变天才!丑女变美女!忍无可忍无须再忍!带着萌宠和毒药报仇去!他妖孽腹黑,翻手云覆手雨,嗜血无情,却唯独对偷了他传家宝的她情有独钟!某男耍无赖道,“你不但夺了本王的初吻,还抢了本王的聘礼,所以你要对本王就要负责!”某女发飙,“次奥!明明是你自己送上门来的!”
  • 盛宠弃妃:夫人,太嚣张!

    盛宠弃妃:夫人,太嚣张!

    重生醒来,她发现是在他们成亲那一晚,她狼狈的被他拽在手里,冷冷道:“你别想从我身上得到任何感情之类的东西。”可是,他沦陷了,对她说:“嫁给我。”她挑眉:“我目中无人,很嚣张。”他道:“我以天地为媒,江山为聘,随你嚣张。”她沉默,将一张写有天地二字,一张写有江山二字的宣纸仍在他脸上,还能好好玩耍不。乱军围剿,她替他挡下所有的箭,素白的衣服染成了耀眼的红,他颤抖着双手心疼的将她抱进怀里,说:“缓缓,我们回家。”烈日的艳阳下,他仿佛看到了她坐在院子里正在‘指点江山’,指着‘太子’道:“以后你就娶我了吧。”那一年她七岁,他亦十二岁,他只是一颗棋子,她亦是另一颗被安排到他身边的棋子。
  • 中国短篇小说年度佳作2011

    中国短篇小说年度佳作2011

    阅读2011年的短篇小说,经常能发现一些不太熟悉的名字,这是令我欣喜的事情。与这一欣喜事情相伴随的是,一些好小说都出自年轻作家之手,这真是喜上加喜。为什么我特别看重这一点,因为这不仅关系到短篇小说写作的后继有人,而且也关系到纯文学性的小说能不能存在下去。我们一般将小说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在我看来,短篇小说是文学性的小说样式。现代的短篇小说从“五四”写起,一直写到二十一世纪,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反复磨炼,应该说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文体了。二十一世纪前后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变革,比如市场经济、互联网、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新媒体,等等,这些变革对文学的冲击不容低估。但唯有短篇小说似乎在这些外来的冲击下显得无动于衷。这说明短篇小说这一文体已经成熟为一个相当坚固的堡垒,它代表了传统小说的审美形态,不会去迎合外在的变化。为了适应新的文学生产环境,许多文学样式不得不改头换面,而改来改去无非是两种方式,一是把许多适应当下消费时代的新因素强行往文学里面塞,二是把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尽可能地淡化。但文学为了适应消费时代的改变,带来的并不是文学的新生,而是文学的泛化、矮化和俗化。当然,以达尔文主义来看这些会是一个乐观的结论,因为优胜劣汰,旧的文学死亡了,会诞生一个新的文学形态,比如网络文学、手机文学。但我始终认为,文化和文学拒绝进化论。因此,能够将一种传统的文学形态保存完好,将是人类文明的幸事。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精选大全集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精选大全集

    回忆真是一件让我惶恐不安的事情。当我提起笔来,写下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生命历程,真的感觉到童年往事如同笼罩在我身上的薄雾一般,模糊而飘渺。当我要把它掀开时,才发现其中有很多细节已经变得混沌不清了。因为童年早已离我远去,现在的我很难分清楚回忆中到底哪些是事实,哪些是幻想。不过,有些回忆在我的大脑深处,是永不褪色,永远生动的,虽然这些画面只是片断的、零碎的,但对于我的生命却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为了避免文章冗长乏味,我只是节选了一部分最有价值和最有趣味的情节,来讲述我人生的故事。
  • 查克拉工业

    查克拉工业

    某人穿越成为火影世界的天天。没有系统老爷爷,没有金手指怎么办?只能搞搞工业勉强维持生活咯!搞事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