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24700000011

第11章 渡在海上(5)

1985年,大二时我曾有一次去嵩山少林寺,在那个当时还是空荡荡的依山走势的重叠的大院落里游荡有一种世外的寂冷,不知怎么就和同行的人(一个作家代表团)走散,走到了一个更加寂冷的院子里,走进一扇半掩门的厢房,不期而遇的是那房中一块硕大的石头,立在一面墙侧。因为此前读过一些达摩的故事,尤其他十年面壁一节,曾是高中苦读时不断在心里重复讲给自己听的,所以认出面前这块石壁时现在仍能记起当时心的一阵狂跳,上面睚龇可见的胡须清晰可辨,初见给人刻画的感觉,细看却是九年时间默然的痕迹。只记得那感受,更多的已经模糊了,正如那石上的写意,时光铭刻下一些什么时总要同时收回去另一些东西。流逝而去的九年,换来的是人心的中直不移,是舍伪、归真、无自、无他,是一种简易到不能再简易的禅法。这是一个南天竺人在中国做的事情,这是一种经心为镜以壁为镜的宗教实践,日后在几乎一切事物上我们总能看出它的影子,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仍有着达摩那副坚毅面容的投射,有着那样一些在关键处检阅我们自己意志的壁上的深深烙印。

住地在江西大雄山、又称百丈山的唐代禅僧怀海则更主张一种自由不拘的心性,他的名句是“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这是一种相当解放的佛教观,比慧能等的禅学观更进一步,为此,他还立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规则,劳动实践即是禅院的一项主要事物,禅院不立佛殿,却设法堂,而《百丈清规》的制定也使得由慧远而下的自省传统有了“立文”式的检测,因为其书于宋时失传,即便存在,也很难说这项清规的制定是对人格或者佛教本身的发展有多少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有些事总是后人无法确切评估的,不能测量,只是觉得,那百丈山壁的选择有着某种难以用现代语传达的意思,四方禅者集聚在那里,每日所面对的高峻岩峦的景象,他们在雁行立听长老说法的时候,真的能做到放舍身心、全令自在的心地若“云开日出”的空蒙明彻么?我是宁愿相信的。

内省的这条路线最终还是回到了以清规来陶铸心性的外力限定,似乎已是文化的一个规律,宗教也未能打破。而慧远、慧能等创建的自省之路也至此真正地沉到了底层,成为更精神性的存在,成为更个体的价值呈现,成为文化潜在的形式发挥着它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作用相对其所处的时代所要求的,总是超前那么一些,好像是一种人对历史的预定。而在这个层面,争执大乘小乘是愚蠢的,自省所含蕴的交融似乎已使它获得了某种超越,它使任何从现实意上考察它类别并依此鉴定其优劣的方法都显出笨拙。这是这一路线给予我们的一种重要的思想。它可能也从另一侧面暗示了这个民族反思文化虽处潜流却相当坚韧的原因。

怀海的故事说明了佛教仍是济众的,个体实现者并未把自己作为修遭的终点。高僧是无数僧迦的代表,在僧迦中起着某种精神领袖的作用;面无以计数的各个时代的僧迦作为佛教精神的基层贯彻者,也以他们的生命为人类生命的更完善的实现傲着他们的铺垫。这种情形,很像一个金字塔,从佛陀到佛、菩萨再到高僧与僧迦,一个由人筑成的金字塔,完善人格是它内部的骨架或者支撑,而它的塔座则牢牢地扎在一种特殊的“土壤”里,这种土壤是有生命的,这种土壤就是——众生。

大多数众生确是在感到需要佛的帮助时才去信仰的,膜拜成了一种乞求的仪式。对于他们而讲,宗教只是一种含糊的情感反应,而非理智追求,大多数时间是为了获得力量、运气才去承认佛(神)的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护佑,而不是或不直接是尊严与精神,追求来生的此在性并将神作为一种心灵的依赖,成为宗教在此岸普遍存在的基础。

但仍小能一以概之。仍有某种共通处,众生与佛陀——佛陀就曾转世为匠人等老百姓中的各色人等——于人格上可见二者没有本质不同,差别只在层次,或说类型,精神型的宗教与情感型信仰以及实用型的需要,只是这个划开了界线。尽管膜拜的众生中有以实用为目的的部分存在,或者他们将功利之心掺杂在信仰里,但仍不影响虔诚的质量,我宁愿这么相信,而不去选择现成的一概而论,像传统那样统统将之视为是无人格的群体存在,虽然我承认这是一种简单省力的方法。但我对它仍有保留。人格在这里是更个体性的。不是没有人格,而是人格呈现了碎裂的状态。更不能由此推断佛占有或夺去了他的膜拜者的人格,虽然确有抹煞的成份在内。我以为,在某种程度上,可说众生与佛、佛陀是共体的,一方面是互存性,一方面也是一体的,甚至前者就是后者的分裂,而后者正是前者的聚合。可以这么说,假如不是出于人格的关系,众生(膜拜者)与佛、佛陀(膜拜对象)都将是空洞的;如果擅自取消了其中任一方的人格——历史上常常是这么做的——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另一方的人格也是不被真正承认的。由众生回到佛陀似乎是一个“轮回”,虽然我们不去这么说它。如此,那个金字塔则由其社会意微妙地完成了它向人格意的转型。

自性即佛,至善人格已存人身,而对至善人格周守的方式是自我体悟,这一种精神的内敛,使境界不再是一个外在的词,而是经由某种修炼必达的目标。祛除了市事污染的我向更高的自我迈进的路途中,修炼不免有对人格的部分牺牲,如曾被抓住不故的禁欲成分,而禅学在破除了此种肉体损失而带来的精神长进的折磨的非人道成分外——如慧能起至近代佛学一直在重申在家菩萨的可能——虽也起到,某些为士大夫的陋习做了伪装的作用——却也在此意上达到了对佛教一贯的偶像崇拜的破解。禅学,作为佛教中的新生体,在人学方面所做的努力是值得强调的,自性在这里得到了它历史的放大同时也落在了它应有的位置,《五灯会元》里记载的喜笑怒骂,作为一种解脱甚至解放的思想体现,作为对偶像——权威体系的反动和这反动所蕴含的对人性、自我的张扬,是超时代的。对于那个封建体制而言也不啻是具备先锋意义的。这是不应被忽视的一点,而这一点,恰恰是关联人格的。

在对佛教人格图示作了如上的描绘之后,仍感到有些话没有说完。从人类思想史的角度讲,针对宗教的攻击总来源于人本主义的方面,两者总是站在各自一方立场上说话而不在意教攻击的对方恰恰代表着自己缺乏的方面。这大约是一切分歧存在的原因。正如约翰.麦奎利在《二十世纪宗教思想》中总结所言:“对人间事物的兴趣,有时变成了排他性的,因此60年代,一些人排除上帝并宣布他死了,而在70年代,另一些人则剥夺了基督的神性。即使在世俗和人本神学的一些温和形式中,人们有时也会得到这么一种感觉,即仿佛回到了19世纪关于进化的理论之中,而20世纪的那一切教训,则被以一种最不花力气的方式,扫到地毯下面去了。”在对这种对待思想遗产的简单做法的克服背景下,作者进一步阐述了他的信心,那无疑也可看做一个提醒——

人是一种奥秘,他不断地超越出自身之外,他随身带来了理解超越意义的线索。贝加也夫写道:“人不是世界的一块碎片,相反,包含着整个的宇宙之谜,以及对这个谜的答案。”如果确乎如此,那么,人类的宗教探求,必将继续下去。

这些言说虽以20世纪宗教为文本,却也可以涵盖古往今来。要补充的一句是,人类的宗教信仰和他所依托的追求真理的人格是一个共同体,他们生长在一起。

至少在我心目中是。至少在那些我称之为知识分子的教徒的实践中是。

佛教作为纯粹的东方宗教,破除了世界宗教格局的二元论,使人心信仰多了一种选择的运命,这种对二元格局的破除仍然贯彻在它的教义中,它放弃了非此即彼的思想模式,在把握世界与评价人物上也不拘泥于善恶的分界,而以一种大度宽容看待人生,以一种领会与彻悟来透视生命,而不是以它的教义教规作为束缚的锁链,虽有禁忌,但它知道怎样在真正的自我与伪自我间作一区分从而贯彻、调适或者顺从正常的人性。

由此,佛教真正将一种反省心理机制建立了起来。反省,这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个智识者的思想传统,从外部而言,是将世界了然于心,过滤后而在加深对生命本质的了解中充实主体,从而达到个体生命与宇宙的谐和,从而在对外部事物所持的善意的怀疑态度上更进一步达到对权威的彻底破除,而把自我立起来;从内部讲,反省,则体现了一种哲学的意味,它是对现实的一种焦虑,很有些存在主义的味道,无怪乎到了19世纪,克尔凯郭尔作为一个基督教徒却仍保留着他对东方文化的兴趣,而20世纪的另一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作为一名受着现代化教育并生长在科学分析时代的哲学家却也从不掩饰他对佛教的留连与痴迷。

与人格直接相关的佛教的主体意识的侧重,从它有关成佛的理想中透露出来。成佛,翻译成现代语,更像是一种自我实现,它不以字面的佛为目的,有许多菩萨一再延迟自己成佛的时间,是因为他们将对仍处于苦难中的众生的救渡理解为一种自我实现。由此而来的修行虽则艰辛,也因为有更高一层的理想存在而变成了一种幸福,这是只有当事者才能体认的。佛教所包含的这一层自由,也正是当代精神分析学派由当代精神生活的困惑所要找到的。日本铃木大拙与美国弗罗姆、马蒂诺合著的《禅宗与精神分析》一书中所收录的篇什体现了这一融合。

在对自我理想的自由追求与奋力实践中,在对这些为人类自我实现而定出方案并做出解释的宗教的研究中,常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佛教作为一种古老的东方宗教,它的含义日渐越过了教义的范畴而进入到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并对人的情感、思想、心灵、精神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在一个某种程度上已物化或复制化的世界里,在一个习用惯性似乎统领一切思维与生活方式的时代。

对精神个体而言的自我实现与对社会精神而言的人道主义的精神乌托邦的理想与设计,佛教与其他一切宗教一样,在完成着它的历史使命同时,也在不断地更新自己。在它备受指责的时候,它没有舍弃它所坚认的东西,这是在是非之外的价值,在向人的人格健康、完善的追寻探索中,它着实做到了无所畏惧,在由奴役人向自由人的进程中,它紧紧地与人之现实境遇联系在一起,它指出一个人应过的那种自由创造的生活而不是被自己的创造物包括科学在内的职业界定或既有概念下的生活,知性在这里让位于意志,主体人格上升到突显的地位,自性在万物中得到体现或找到对应,表现者与他表现的对象以及他正在使用的表现形式是那样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体。自性是那样一种美好的东西,正如理查.德.马蒂诺在《人的境遇与禅宗》一文最后讲他对以禅立身的理解,是:

现在,它终于认识自己已经就是“其父母生前之本来面目”。

现在,它看见了“无”,听见了“一只手拍掌的声音”,能够“不用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嘴和自己的心”来表现自己的自性。

现在它终于悟出了他“死后烧成灰,灰又随风飘散”时它是谁和它在哪里。

最后,这就是超越了其最初之自我意识的存在困境,得到了完成和实现人的存在。这就是充分成为和充分拥有了自己和自己的世界的人,这样的人能够“移山填水,改造大地,将它们还原为(他的)自性”,并且能够“重铸(他的)自性,将它转化到山、水、大地中去”。

顾盼来路,让我重新想到的仍是那个关于教士与海洋的故事,在去年的日记中我查到了它的出处,原版讲述人是托尔斯泰,语出布鲁诺.沃尔特著《古斯塔夫.马勒》,作者引用了托翁的有关三个虔诚的老人的传奇故事:

王教上岛访问了他们。他们千百次地请主教教他们读主祷文,但是他们怎么也记不住祷文的内容。后来,他们终于记住了。主教离开小岛后很久的一天晚上,发现他们在海浪上跟在他后面走,他们说,他们又把主祷文忘了。这时,主教深受感动,对他们说:“你们已经通过了大海,还有什么要学的呢?”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切宗教,或者借宗教,讲的是一切人生。

同类推荐
  • 坐在马桶上仰望星空

    坐在马桶上仰望星空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错觉:仿佛在不久的将来,我将推出一个改变世界的产品,我将撰写一部鸿篇巨制的小说,或者实际点,我要说一口流利的外语,我要拿到某家知名企业的offer。而这基本上都是坐在马桶上时的胡思乱想。尤其是当手边没有报刊杂志,洗手间没网或手机没电的时候。提上裤子之后,又是一切照旧,懒散如故,也许有人会象征性地坚持片刻,但能坚持到下次脱下裤子的人却是寥若晨星。你以为有个牛逼的想法,不画上几叠错综复杂的结构图,不写上几抽屉密密麻麻的代码,不经历卑躬屈膝的融资和推广,一个改变世界的产品就应运而生了?
  • 某个不曾遭岁月蚀掉的画面

    某个不曾遭岁月蚀掉的画面

    本书是张晓风最新情感美文集,精选50年文章菁华。干净的文字、淡淡的情思,道出一个女子岁月沉淀后对爱情与婚姻的理解:爱一个人,就是想全心全意和他过日子,将彼此的时间和生命占满;婚姻中,我们不过都是平凡又平凡的男子和女子,注定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可述,但生活中淡淡一句话里,却也有感念不尽的柔情;身为人母后自己体会的种种,忆起母亲的不易和牺牲,世上有什么角色比母亲更孤单?
  • 鲁迅与陈西滢

    鲁迅与陈西滢

    在“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中,陈西滢都算不得多么突显的人物,然而,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陈西滢却是鲁迅笔下最突出的论争对手,一九二五年一年间,鲁迅的大多数杂文都与陈西滢相关,《华盖集》及其《续编》,是这场论战的集中体现。而一九二五年年这一年,在鲁迅的一生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一年鲁迅的社会活动、文学创作、个人生活,都有很多令人玩味之处。一九二五年一年的风风雨雨,对鲁迅一生都有着深刻影响,陈西滢在这样的时候出现在鲁迅的视野里,自然成为研究这一时期的鲁迅时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本书以一种纪录片+评传体的风格,将1925年鲁迅与陈西滢的论战尽可能还原,并且放在显微镜下细密观察,分析其成因,分析鲁迅毫不退缩甚至穷追猛打的原因,分析诸多劝架人士的心态和立场,尤其分析了这场论战对鲁迅杂文的影响,对新文学的影响。无论站在何种角度看,一九二五年的鲁迅,都显得那样意味深长,鲁迅的思想、情绪、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都在这一年浓缩,生发出许多让后人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
  • 新世纪诗典(第五季)

    新世纪诗典(第五季)

    “新世纪诗典”是诗人伊沙开设的微博(微信)诗歌荐评,每日推荐一首优秀原创诗歌,也因此每年集成一本《新世纪诗典》,此为第五本。不以姿态、立场、资历、辈分取舍作品,只以作品质量为唯一评价标准,《新世纪诗典》是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集体呈现,它记录时代的声音,展示国人的生存,传递诗人的情感。伊沙的编选不含门户之见,具有一种无所不包的大气象,他对每首诗所作的精彩点评加在一起也可看做是对中国当下诗坛所做的一次整体性观察和评价。
  • 二十夜和一天

    二十夜和一天

    这是一本独树一帜的诗文集。作者把自己对德国社会的生存体验和深度的思考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分别写了德国流浪汉、难民和房地产商,通过对这些典型人物社会遭遇的反思,回应了现代性面临的问题意识。“古巴组诗”则描写了古巴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当代的生活境遇。
热门推荐
  • 方法总比问题多

    方法总比问题多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仅靠喊口号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运用实际有效的方法。对于职场人士来说,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是主动找方法解决,还是找借口回避责任,决定了一个人的事业前途。《方法总比问题多(白金版)》详细介绍了众多成功方法,结合大量案例指导读者灵活运用思维技巧,将问题和挑战转变为机遇。《方法总比问题多(白金版)》适合企业管理者、企业普通员工和企业培训师阅读。
  • 赵无极传

    赵无极传

    本书以生动的文笔,酣畅淋漓地描绘了赵无极的无极世界,从他的名门望族的出身,到他气象万千的作品,再到他的标新立异的理论,全书都有出色的表现,当然,传主的人格、爱国情操与独特的追求,也在字里行间得到充分的展现。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许你三冬温暖

    许你三冬温暖

    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太多。有句话说的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一个事事顺丰顺水,不懂人情世故的小姑娘背上几百万的债务,她的世界开始颠覆她以往的认知,原来这个世界不是只有美好......
  • 孽海情天梦红楼

    孽海情天梦红楼

    这是一个昏庸腐败的家。几个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年青人生活在这里。这里有道貌岸然的长辈,欺上昧下,附庸风雅的文人,颐指气使的主子,草菅人命。最终,他们淹没在腐朽的世俗中,死的死、散的散,最终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林泉老人评唱投子青和尚颂古空谷集

    林泉老人评唱投子青和尚颂古空谷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大全集(超值金版)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大全集(超值金版)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推销员,创造出不菲的业绩,就要具备良好的心态、修养、品质、习惯、方法、技巧等,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可以从榜样的身上汲取。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积累销售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还可以培养推销员所需要的素质和修养。在学习成功人士的经验的时候,积极思考,把学习到的知识和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推销过程中去,将创造出卓越的业绩。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即使我们了解了销售成功的秘决,如果不行动就永远不会成功,希望通过凡禹、吴慧编著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大全集(超值金版)》,每个推销员都切实行动起来,在推销实践中真正体会成功的乐趣,为创造一个辉煌的未来而努力。
  • 遇险自救全攻略

    遇险自救全攻略

    人生在世,谁都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得平平安安、幸福快乐。但是,往往天有不测风云,在现实生活当中,随时都会有意外事件发生,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我们的安全。紧急关头,求神拜佛、呼叫求救往往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最可靠的应对之道便是自己救自己。
  • 凤归神妃

    凤归神妃

    那一世浮沉,迷了谁的眼,乱了谁的心。初见,她说,你有没有兴趣当我夫婿?谁知,一个月后,她转身走人。他只道,央央,这是你自己要闯进来的,那就永远别再离开。满地的鲜血落幕,她一袭红衣笑的张扬:“我不会被一个男人所束缚。”世人皆笑他痴,为一个女人而不要整片江山。为一个女人失了命,失了心。他说,江山可以再打拼,而她,只有一个。被血染红的剑,被血模糊了的容颜。那一夜,所有人只记得,她嘴角勾起的诡异笑容还有那令人恐惧心颤的呢喃。“他是我的,妨碍的人,都该死。”——‖女强‖1v1HE‖古言玄幻‖帝浮沉x离未央默默在背后为她任劳任怨收拾烂摊子的美殿下x嘴上说着不需要实际上傲娇到了极点的大小姐#你想要的,都给你#
  • 南鸣幻事录

    南鸣幻事录

    天达二十一年,统治南齐二十余年的齐恒帝崩于武陵。震惊了整个南鸣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