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12400000034

第34章 诗的成功是悲哀——黄遵宪论(3)

有论者将黄遵宪诗与孟郊《车遥遥》一诗作了对比,认为此诗用韵与句意俱自孟郊《车遥遥》诗来:舟车载离别,行止犹自由本孟诗舟车两无阻,何处不得游也;併力生离愁,本孟诗无令生远愁也;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本孟诗此夕梦君梦,君在百城楼,也;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即孟诗寄泪无因波,寄恨无因舟意;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即孟诗歌为驭者乎,与郎回马头意也。这种对比不管是否准确,都很有意思,说明黄诗是在有意套用前人诗情而赋以新的意趣。他的试验是有成效的,那些被认为缺少传统韵味的现代文明的事物,被诗人妥妥贴贴地嵌进了饶有古趣的旧框架中。他的工作也仅仅在于证实,旧诗是有可能表现现代事物的。他并不试图说明,旧诗应当被取消或被替代。这也就说明了,一批诗体革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的行动所包蕴的革命性相当微弱。

但黄遵宪的《今离别》不经意间却向我们传达出一个薪新的信息,即一个生活在封建农业社会中的知识分子面对现代文明时所具有的新奇感,以及他处理这些感受时所面临的表达方式的匮乏。作为这个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知识精英,黄遵宪具有极大的应变能力,由于他对中国传统诗艺的谙熟,他得心应手地利用所熟悉的技巧,对目前的新异予以恰当的处理。这就是我们此刻读到的既陈旧、又新鲜的《今离别》。中国初次接触西方文明的知识者,当他站立在19世纪的最后的太阳下,面对着喷吐着白色烟雾的轮船和火车这些庞然大物,首先受到震撼的便是它的不可思议的速度和巨力。传统诗写离别常用别肠一语,但黄遵宪这首诗开头便写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便颇新异。在过去,诗人笔下的车轮是一日一万周,而现在却是一刻既万周,则是对于现代速度传神的描绘,这在传统诗文中是没有的。《西厢记》写离别,是马儿缓缓地行,车儿慢慢地随。所有的古旧诗文,那离别都是一缕扯不断的丝,悠悠地向着无边的深远扯开去……现在,诗人显然对眼前这种现代怪物造出的速度很不适应。他感到这种现代舟车甚至不如古代舟车,同样载的是离别,而后者却要自由得多,因为可以慢悠悠地缠缠绵绵地握别。而现在,钟声一响却是非离不可,无情到顷刻不少留的。此外,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也极言现代速度之奇妙,诗句对这种现代交通工具飞速奔驰情状的传达相当地简括传神。

《今离别》第四章写的是在现代自然科学知识观照下,地球两端昼夜明晦两相差异的感受,也是以古意出之,用男女双方互相追寻而每每相乖相喻,甚为精妙有趣——

汝魂将何之?欲与君相随。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

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

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

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彼此不相闻,安敢常参差?

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农。

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

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

《今离别》是古题,却别寓新意。今即现代,这就是它隐含着现代意念中的人生离别的内涵。这一首写的依然是离别的主题。开始自问,你的魂魄要到哪里去?答日,我要和你追随在一起,不管大海的风波多么危险,我都要跟着你!但人已离去,远离万里相随并不可得。而且距离是那样的长,地不可能因而缩短,即使是鸟儿的翼翅也难以跨越重洋。更加不可逾越的却是自然界的障碍:这里明月在天,是夜晚时分,而你那里,却是拂晓清晨!我们二人眠起不同时,那梦魂又怎么相依?

这样的诗一下子把传统的时空观念打破了。人的视野拓宽了,思维也变得焕然一新。黄遵宪的诗歌变革主张,是尽量采用古法以表达新观念。这种观念新是新了,却依然站在保护旧法的立场,所以并不彻底。但它实践的结果却造出别样的境界:中国传统诗的境界是静,时间是绵远不变的,白天和夜晚也是固定的。这样的意境在现代科学的侵袭下解体了,这章《今离别》中的人生离别之苦,无形中增加了新的悲愁一即使是梦魂中的想念,也变得难以实现了,因为不仅人各一方,而且是昼夜相背驰,如何能够相聚呢?这就是现代诗意。现代诗意终于堂堂皇皇地打进古诗中来了,这还不让人为之兴奋吗?所以,尽管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和今人不必与古人同的诗观并不彻底,距离民元之后的新诗也还有很长的一段间隔,但他以新理想、新观念的这种对于古典的侵人,却是亘古未有的第一次冲击,他是功不可没的。

论及黄遵宪对诗歌变革的贡献,自然不能忽视作为旧诗人,他以宽广的阅历和丰富的科学知识所带给古典诗歌内涵的增广和艺术的助益。黄遵宪是中国末代封建王朝了解西方世界的第一代知识分子,他的见闻的深广,经验的丰富,在当时少有及者。东方的日本和新加坡,西方的英、美诸国他都到过,出使各国期间,航行海上多有停靠,还顺道访问过许多国家。就旧诗而言,他无疑为之带来了许多从来未有过的风情人物和诸多常识,这种对于旧诗意境的拓展乃至更新是无形的强烈,不仅是一种冲击,而且是巨大的震撼,是一场没有宣称的变革。

公度负经世才,少游东西各国,所遇奇景异态,一写之以诗,其笔力识见,亦足以达其旨趣。子美集开诗世界,为古今诗家所未有也,这是徐世昌对他的诗能充以奇景异态的肯定。这样的评论很多,就黄遵宪的创作看,这一点的确非常突出。他的工作使中国旧诗的内涵得到极大的增广,以往认为某事某物不宜入诗的,如今在他笔下均有了相对妥贴的处置,这是他的不可忽视的贡献。他开阔了旧诗的新领地,或者说,他发现了传统诗歌天空的新大陆。从这个意义上讲,说他是中国诗的哥伦布也未为过分。

黄遵宪的确开阔了中国传统诗的视野。他写巴黎埃菲尔铁塔,写苏伊士运河,写伦敦的雾,写西贡和香港,写大阪和日本的櫻花。而《锡兰岛卧佛》一诗,皇皇二千余行,是一首规模浩大的涉及佛教历史以及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巨制。在诗中他说的是历史,而不忘的是现实。如其中既付金缕衣,何不一启颜?岂真津梁疲,老矣倦欲眠,如何沉沉睡,竟过三千年,说的是佛,却让人想到中国的昏睡的老态,以及诗人自有的那份焦虑。此诗最后的结语依然落在对于现世的感叹上:海无烈风作,地降甘露祥。人人仰震旦,谁侮黄种黄?弱供万国役,治则天下强。明王久不作,四顾心茫茫。此诗写于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此年1月11日,黄遵宪随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使薛福成大臣出访,27日抵锡兰,28日作此诗。此时中国积弱已深,正思奋发,诗人回顾绵长古国历史,心不能已,故有此种感慨。

中国旧诗的历史是太长了,它所形成的规范,使几代诗人蒙受罗网,而无能冲破。这造成中国诗的凝固和停滞。当世界即将告别19世纪而进人20世纪的时候,西方世界已经升腾起工业革命的光芒,它的光焰使睡眼惺忪的中国为之目眩。但是中国诗却不能包容和接受这种赐予。黄遵宪是率先把这些光芒投射在中国诗歌黑暗天空的第一人,他把当日世界那些最新的观念和信息,以及他所亲历而又为国人所陌生的异域风光展现在中国那些封闭的耳目之前,他使中国诗歌甚至使中国社会着实地经受了一次强剌激。对此,撰写《近代中国民族诗人黄公度》一文的作者有过一番非常中肯的评说:以异邦的景物来扩大中国诗歌的领土,这功绩是不小的。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他称黄遵宪是中国自有诗以来第一个有世界观念的诗人,这固然一方面由于他的游踪广阔,见闻繁赜,同时他敏于感受的精神,也容易吸收到时代的思潮,非庸俗之诗人所可迫及。

封建末世的奇才

黄遵宪是封建末世出现的一位奇才。在那样封闭的社会里他的学问和才华能得到如此全面的发展,一方面由于他的天賦和勤奋,同时也是时代的催迫。处于危势和瀕于灭亡的中国,呼唤着一批志士仁人为此奋斗和抗争。这使一批精英分子自然地站在了风雨的前列,他们随时听从时代的召唤贡献出自己的智慧。这一切,若是说,在鸦片战争之后一直是一个梦想的话,那么,在1898年即戊戌那一年的夏秋之间却彻底地破灭了。

于是,此刻我们谈到的这个曾经受到皇帝的重视并且亲自阅读过他著的《日本国志》、长期担任过外交官员的黄遵宪便在那一场历史的刀光剑影之中消失了。留下来的仅仅是我们此刻絮言不休且名实难副的诗界革命的一个代表人物。

其实,黄遵宪的才识远远不止于做一个让历史记住的诗人,他的才识是超乎常人的。光绪二年黄遵宪第一次见到李鸿章,当时李告诉在座的郑藻如称黄为霸才0。李对黄的第一次见面便有这么高的评价,可见其不凡。黄的才识的确不仅在文学和诗上,其表现为全面的和特出的。这是那个时代的创造一个希望创造奇迹的时代,总是首先创造它的创造者。

这些年国内对清末政治家曾国藩的兴趣骤然升温,曾的各种文集相继重复出版,似乎对他的评价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就此事而言想起黄遵宪对曾的评价上来益发显示出这位诗人不趋同、不媚俗的独立人格精神。事情缘起于早年梁启超想写一本《曾国藩传》,就曾的为人的评价征求过黄的意见。黄为此给梁写了一封很长的复信:仆以为其学问皆破碎陈腐、迂疏无用之学,于今日泰西之哲学,未梦见也,此其所尽忠以报国者,在上则朝廷之命,在下则疆吏之责耳。于现在民族之强弱,将来世界之治乱,未一措意也,所学皆儒术,而善处功名之际,乃专用黄老;其外交政略,务以保守为义。尔时内战丝棼,无暇御外,无足怪也;然欧美之政体,英法之学术,其所以富强之由,曾未考求,毋乃华夷中外之界未尽泯乎?凡吾所云云,原不可以责备三四十年前之人物。然窃以为史家之传其人,愿后来者之师其人耳,曾文正者,事事皆不可师。而今而后,苟学其人,非特误国,且不得成名。

这些见解的批判精神非常鲜明。但他不是对前人作超越历史背景的要求或指责,而是充分考虑到彼时彼地各种条件造成的局限性。但是他仍然认为曾国藩的学问立足于儒家不仅支离破碎而且陈旧保守。曾国藩最致命的弱点则是不了解世界,对国外之事一无所知,作为一个政治家在近世而缺乏全球观念则是极大的缺陷。黄遵宪认为历史的作用是使后来者有所学习有所借鉴,但是,若曾文正者,事事皆不可师,学他就会误国,且对自己也无益。由此可见黄遵宪卓然自立的超人胆识。其他等等,还有很多,如他在日本、朝鲜等国际关系问题上给予朝廷的建议等,都证明他的经验与学识绝非一个诗人(不带任何贬义)所能概括。

事实上,1898年2月光绪皇帝调阅他的著作就不是把他看作诗人。这位皇帝不是像嗜才、也显才的风流天子乾隆那样出于对诗才的器重而和他切键诗艺的。光绪是乱世天子,焦头烂额的国际国内种种事务,使他早已失去开国帝王那样的闲情与雅致。他之想起黄遵宪,是他对这位熟练的外交官的才识早有风闻,而且他听说这位幕僚有那样的一本书,这本书不仅介绍了作为同一人种和同一文化根源的亚洲近邻的山川风物、历史现实和典章制度,而且还对它的兴盛和崛起有着精当的论析―立志救亡兴邦的皇帝,想听听这位知识分子的意见以便对自己的决策有所裨益。这样,就有了本章开头讲的那件命枢臣进《日本国志》的记述。他不是想起大清国中还有这么一位诗人,这位诗人不仅五言古体写得漂亮,还会写一手工整的七律,还倡导过什么我手写我口,等等,完全不是!

这种关于他是诗人的评说,是百年之后我们的事。是我们发现在别的方面无话可说,或者是,我们感到了历史的沉重和无情,感到了一切是欲说还休,才想起了诗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话题。许多深谙社会和文学的人都知道,诗是一种文明的象征,它往往能够代表一个社会的精神存在。它可以作为文明的灯盏在那里无限延伸地点燃着,代表那个时代不灭的光焰,它有时更是一个良知在那里思考和发言。对于一个社会而言,诗尽管微不足道,却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诗是一种最后的支撑,当一切都不存在的时候,诗存在着,所以说: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但是,谁都明白,如同诗不会亡国一样,诗也未能救国。当强邻压境的时候,在渤海和黄海迎战敌舰的还是北洋舰队。对于濒临灭绝的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卫护和图强的力量,不是诗,不是靠情感的抒发,而是实际的决策和行动,而是实力和士气,军舰和远射程火炮!可是,1898年的中国却拒绝了一切,惟独承认百无一用的诗!

同类推荐
  • 第七连:丘东平作品精选

    第七连:丘东平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生活做减法,幸福做加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生活做减法,幸福做加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幸福生活的秘诀。世上的一切我们只能享有,不可能拥有,何必一定要占有。断舍离式的整理只需几分钟,却能一整天都精神振奋。
  • 语用学视角下的言语行为理论与教学研究

    语用学视角下的言语行为理论与教学研究

    本书稿为言语学行为理论的研究著作,本书用浅显易懂的文字探讨了对言语行为动词进行了定义,阐述了言语行为动词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针对人类对语言具有的普遍认知共性,从时间和空间、概念结构和语义结构、语法形态范畴的本质以及构句顺序的认知共性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普希金诗选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普希金诗选

    《金色俄罗斯丛书(11):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普希金诗选》精选300余首普希金诗选。普希金在俄罗斯有“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等美誉,而他生活的年代也被后世看作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许多研究者认为,正是普希金的出现,不仅使纯正的俄罗斯民族文学得到了确立,而且使俄罗斯语言也获得了标准,如果说此前的罗蒙诺索夫在理论上为俄语阐明了方向的话,那么可以说,普希金的文学实践使这一理论得到了真正的贯彻和完善,他“一个人完成了两项在其他国家需要一个世纪甚至一个世纪以上才能做到的工作”。
  • 拥抱与决裂

    拥抱与决裂

    本书以纪实文学的描述手法,向人们展现了张国焘如何由一名马列主义者蜕变为右倾机会主义者,其中披露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更是令人深思。如毛泽东的妻弟在毛尔盖被击毙,成为党内严酷斗争的牺牲品;廖承志靠一杆铁笔和一杆画笔保住自己脑袋没有“搬家”;为实现会师,毛泽东下了一个生死攸关的赌注。
热门推荐
  • 史上第一暴后狂君

    史上第一暴后狂君

    这里有一头算计死人不偿命的黑心狼,还有一头狂妄阴狠的腹黑狼,外加一头被两只狼共同培养成长的纯洁小绵羊……成长中告诉你,腹黑和腹黑,狼和狼相斗,究竟谁更胜一筹?◆当21世纪的两大杀手之王再次相遇,是否还是一场两相争斗的生死较量?◆杀手之王+杀手女皇、腹黑+腹黑、强强组合
  • 神武在手

    神武在手

    神武在手,说走就走。一个名叫豆子的少年,机缘巧合之下,绑定了一个神武的系统。从此九州有了一个传说。
  • 异能萌妃抱一抱

    异能萌妃抱一抱

    新书《娇娇女被九叔宠野了》已发,求支持!王妃爬树了,王爷笑了。王妃揭瓦了,王爷又笑了。王爷今天笑一整天了。众人秒懂,王妃昨夜咬咬咬了!二十五世纪强大的吸血鬼少女,穿越异世傻子王妃。“傻子”?说我?等下分分钟弄哭你哦。异能在手,天下我有,唯有美食能挡我!勾心斗角,全不在乎,我有美男罩着我!呔!你这美男,别再靠近。再来我就咬你哦!
  • 盛宠之腹黑妖妃魅君心

    盛宠之腹黑妖妃魅君心

    她是乱世中妖治魅惑的红莲,一舞不倾城不倾国,只为倾得那人的一颗心。他是历经十多年沧桑忍耐一步步才坐上宝座君临天下的九五至尊,心中似明镜,早已对情爱弃之若履,上天却把妖治的她送到他的怀抱……朕不要宠你一时,朕要宠你一世!而当今天下根基不稳,几方觊觎,他能否守住天下和怀中的一点温柔?保证完本,不保证更新速度,建议养肥再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宋代《论语》诠释研究

    宋代《论语》诠释研究

    宋代是汉学、宋学的转型期,在这一时期,《论语》诠释也由汉学转向宋学。在此期间,面对时代的核心议题,围绕当时人的生存焦虑与制度焦虑,各派学者纷纷通过《论语》等经典的注疏、训解与阐释,提出自己的思想观念,架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论语》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兴盛。通过对该时期《论语》注本的研究,梳理《论语》注释自身发展演变的脉络、探讨《论语》诠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与特征等问题,有助于明晰宋代学术思想史的基本形态,特别是有助于考察儒家学术的传承、创新与经典诠释、流传之间的关系,从《论语》学的角度具体把握学术的发展、演变,学派的形成与分化,学术风尚与学术旨趣的变化,学术范式与学术视域的转换,等等。同时,研究宋代《论语》诠释,还可以从经典诠释的角度,考察、探索儒学在不同时代得以传承与创新的内在机制。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儒学的认识,还有助于在当今时代更全面地思考儒学如何发展的问题,从而为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启迪。这正是我们对宋代《论语》诠释予以研究的意义所在。
  • 郁达夫书信集(套装共两册)

    郁达夫书信集(套装共两册)

    本书包括《茑萝行》《和孤独人生的零余者》共两册。《茑萝行》就像是郁达夫写给孙荃夫人的一封家信。与读其他小说不同的是,郁达夫的小说读起来就像似一个亲密的朋友在你耳边倾诉着他的愤恨和苦楚,让你对小说主人公的际遇感同身受。读《茑萝行》,我们很难把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去倾听一段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故事,而是一开始就被“我”拉进了“我”的生活,随着“我”的情感的起伏而澎湃不已。《和孤独人生的零余者》收录了郁达夫的书信,向读者传达了郁达夫的散文中洋溢着的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本书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画面。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文明解密

    文明解密

    《我的第一本探索书
  • 一路人

    一路人

    如果上天注定两个人会在一起,那他们千方百计都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