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12200000007

第7章 漫谈狄更斯

今年是英国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诞生二百周年纪念,世界各地皆有庆祝活动。我家附近的一家书店也在减价销售他的小说,然而我实在提不起兴趣买,不禁扪心自问原因何在,特别是近月来我发奋重读文学经典,甚至打算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早知道狄更斯对陀翁颇有影响,为什么我还是不想读狄更斯?日前偶尔看到英国《金融时报》Christopher Caldwell的一篇文章,意见相同,并且认为狄更斯在外国的地位远比本国为高,在外国人心目中,他的小说代表英国,美国人尤其如此想。众所周知,十九世纪美国曾有狄更斯热,他的小说在英国报章连载,美国读者甚至跑到码头去等着看轮船运来的报纸,迫不及待地看小说人物的命运,追问“小耐儿还活着吗?”我不禁又想到晚清林琴南翻译的《孝女耐儿传》(原名是The Old Curiosity Shop),他也是感动至极,还写下一篇洋洋洒洒的序文。我找来重读,倒发现这位不懂外文的翻译大家的观点甚有启发性,林氏将狄更斯的文笔与曹雪芹和太史公相提并论,认为《红楼梦》叙人间富贵,人情冷暖,但“终竟雅多俗寡”,而狄更斯则能“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又说“叙家常平淡之事最难着笔”,而狄更斯“则专意为家常之言,而又专写下等社会家常之事”,实在是小说大师。

林氏对《孝女耐儿传》颇情有独钟,我曾在多年前写的博士论文中提到,林把这本“煽情”(sentimental)小说赋予道德意义,耐儿成了儒家孝道的典范。在此篇序文中,林氏特别点出狄更斯文笔的妙处,用的是旁敲侧击的手法:读者以为“耐儿之奇孝,谓死时必有一番死决悲怆之言,如余所译《茶花女》之日记”,然而“狄更斯则不写耐儿,专写耐儿之大父凄恋耐儿之状”,足见大文豪的用心良苦。读过此小说的读者当会知道,耐儿的祖父是一个赌徒,不听孙女的劝告,耐儿的死是他间接导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也是一个赌徒,可能与此心有戚戚焉,不过这位俄国大师专注的是一种内心的罪恶,而非言情或孝道。据学者研究,1862年狄更斯曾接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访问,陀氏还引了一段他的话,大意是说:狄氏小说中的好人都是他自己想做的榜样,而坏人则是他心中挥之不去的恶魔。这个说法似乎用在陀氏自己身上更为恰当。我在网上查到一篇宏文,是一位俄国女学者Irina Gredina写的,文中提到陀氏在1867年就借了法文版的The Old Curiosity Shop来读,甚至把David Copperfield(《大卫·科波菲尔》,林译《块肉余生述》)看了数遍之多!这篇论文特别分析狄更斯的小说Our Mutual Friend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和《白痴》的影响,不仅是犯罪心理的描述,而且更重要的是正面人物的典型——前者的John Harmon和后者的Myshkin王子都是同类的圣洁人物,饶有洞见。这两本小说我都没有看(后者只看了一半,但看过黑泽明据此改编的日本影片),不敢作评。但至少Gredina提醒我们,他不仅深入人性的黑暗面,而且更向往人性善良的一面,两位大师都是基督徒,虽然英国国教和俄国的希腊正教在仪式上大不相同。

鲁迅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坚韧”的受难精神,可说把正面和负面都顾到了,但他没有看到陀氏小说中的天真纯洁的人物,如《白痴》中的Myshkin王子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留夏;罪犯和圣徒乃人性两极,也可以是一个角色的双重性格或两个对等人物,所造人性谁也比不上陀翁描写得更深入。

对我个人而言,狄更斯小说的社会性反而显得突出,他从中产阶级的角度描写中下阶层的人物,入木三分,但他的视野还是脱离不了中产阶级,而且相当保守。当时英国社会在工业革命影响下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都市人口遽增,工人和穷人大量拥入,问题严重,他虽同情穷人,但并不主张革命,只望有钱人多一点恻隐之心和正义感而已,当然也不够客观,也比不上巴尔扎克。倒是他对于充斥于伦敦街头巷尾的“鸡鸣狗盗”之徒的描绘十分生动,难怪Oliver Twist(林译《贼史》,又译《雾都孤儿》)最受欢迎,改编的电影不下五六部。我少时受电影影响,最喜欢看他的《双城记》,和所有读者一样,只记得小说开头的那一段话:“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那是有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这段话现在读来有点夸张,稍嫌肉麻;反而是第二段更有趣,而且颇富幽默感:“在英国有一个大下巴的国王和一个面貌平庸的王后;在法国有一个大下巴的国王和一个面貌平庸的王后……”故意重复,讽刺的意味也更浓。继续读下去,故事的主角Sydney Carton出现了,他到巴黎,被卷入法国大革命,为他仰慕的女子牺牲。也许当年我看的好莱坞影片中饰演此角的英国演员Ronald Colman气质高贵,演得太精彩了,连带使我感动仰慕不已;现在思之,却觉得小说和影片中的“意识形态”都相当保守,对这场大革命的看法全是负面的,集中在断头台杀人的“大恐怖”,显然反映了狄更斯的保守心态,和另一个英国名人Edmund Burke差不多。

我个人印象较深的狄更斯小说是Dombey and Son(林译《冰雪因缘》),也是为了当年研究林琴南而读的,先看林的译本,然后进入原著,发现这是一部真正的历史小说。故事描写的是一个资本家和他的公司,内中对于铁路交通——特别是火车煤烟——带来的冲击和伦敦的都市演变描写得甚为生动。我在英文论文中写道:这是狄更斯后期的首部成熟作品,认真关注社会问题,“进一步反映了狄更斯因物质生活改善而感到的矛盾,他一方面批评工业主义为社会带来的种种罪恶,与此同时,他又明白机器的好处,以及机器带来的力量和财富”。当然小说中也有一个人情的主线,和一个孝女,感情与道德合二为一,当故事结尾父女重逢,女儿对原来冷酷父亲说“自今而后,永不再别”的时候,林琴南禁不住加上一句感言:“畏庐书至此,哭已三次矣”,大有天下有情人同声一哭之意。

附记:

上面提到我对狄更斯有偏见,总觉得他的英文太啰唆,不免烦琐。也许维多利亚时代的文体本来就是如此,与现代英文不同,然而我看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小说并非如此,读来甚有兴味。而康拉德(Joseph Conrad)更是了不起,原籍波兰,竟然写出如此精练的英文,引人入胜。哈代(Thomas Hardy)的英文也啰唆,但写得有深度。勃朗特姊妹(Emily and Charlotte Bront?觕)的作品,至今流行不衰,《简·爱》和《呼啸山庄》多次被搬上银幕,也自有其原因。相形之下,几乎把狄更斯比下去了。然而又有人认为狄更斯的英文应该是可以朗诵的,他在家里的客厅时常举办沙龙,邀请亲友听他朗诵自己的小说稿。华人读者如我,即使谙英文,还是读不顺畅,看来需要借助英国BBC的演员,才可以重现真面目。倒是林琴南不太忠实的古文译文(内中不免删节),我至今读来依然有味。

同类推荐
  • 海南剿匪大捷

    海南剿匪大捷

    这是一个真实的发生在海南五指山腹地的故事。它的情节很像“智取威虎山”。武等官兵闯龙潭、入虎穴,打入犯罪团伙内部。部队参谋长足智多谋,运筹帷棍,指挥内外,里应外合,一举将一个特大犯罪团伙打掉。
  • 在记忆里

    在记忆里

    本书是王宪东的诗歌集,收录了王宪东几年来创作的一系列诗歌。分为在记忆里、化剑为犁、前方没有站。
  • 向命要诗(中国好诗·第二季)

    向命要诗(中国好诗·第二季)

    沈浩波的诗歌状貌尽管在诸多人看来还处于多变期,但是其创造力和写作的持续性在同时代人当中是罕见的。尽管他曾在上个世纪末的诗歌运动中嗓音突出、姿势怪异且最终赚尽眼球引风骚一时——现在看来那只是一种青春期的写作策略和运动心态而已。他不同阶段的诗歌都带有强大的个体精神势能、生命意志、“现实感”、爆发式的想象力以及越来越突出的先锋精神和担当意识。他的一些诗歌尽管在题材和用语上有明显的“冒犯”,但是他的诗绝不藏污纳垢——这实际上是诗歌一种特殊的“还原”方式,有时候“现实”要比沈浩波的这些诗更荒诞更残忍更不可思议。他在冷峻、讥诮和戏剧化中压榨出的人的“小”和生存的“恶”以及历史的“黑”,甚至可以说是淋漓尽致、痛彻心扉的。沈浩波越来越自觉地承担起个人化视阈中对现场的勘察者和自我发问者的责任。
  • 雷达散文

    雷达散文

    《雷达散文》收录了著名作家雷达的大量散文佳作。这些作品风格独特,自成一派,行文流畅,文笔精妙,较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文学水平与艺术素养。读来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 找不着北

    找不着北

    《找不着北》一书辑录了作者关东捷近几年的数十篇博客文章,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作者对近几年来一些社会状况的表述及思考,以较为个性化的眼光,记载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感悟。文章篇幅都较为短小,笔调轻松,每每有触动人心的闪光之处。作者关东捷通过较为个性化的眼光对当代社会、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提出了较具有个人特色的领悟和思考,从而能够引发读者对当代社会的进一步思考,有其独到之处。
热门推荐
  • 家有萌宝

    家有萌宝

    这个老是出现在她面前的人到底是谁啊,还有那个见了她就喊妈妈的娃,难道现在还流行买一送一?
  • 蓝色的修罗

    蓝色的修罗

    我并非邪恶也非善良,尽管得到不了人们的理解和认可,我依然不忘记初心,一旦触碰我的底线,我身后的修罗会把你吞噬成为我的力量。
  • 一步之摇

    一步之摇

    大宋年间,世俗中人以皇帝为尊,而九五之上,则有乾坤八大门派,专于修道以求长生,极少数的权贵才有幸与之相见,传言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更有甚者奉其为仙。而她本是门派当中弟子,只因外出收取供奉,误入一场巨大的阴谋,从而引得时空错乱,背负上了叛逃的罪名。导致情郎惨死,自己被废去修为,逐出门派。后又造奸人迫害,挑断手筋脚筋遗弃荒野。虽已成废人,但杀夫辱身之仇不共戴天......
  • 大山兵

    大山兵

    初春,大兴安岭仍是雪的世界,皮大衣,棉帽子,大头鞋,让你无法感受春的气息。如今,我已经成为团政治机关的一名干部。所谓团机关,无非是建在山脚下的几排平房,团政治处这栋平房与团首长那栋平房紧挨着,在团里显得有点特殊。清晨,刚刚跑完早操,得知胡政委找我,便匆匆洗了两把脸,一路小跑来到胡政委的办公室。门敞开着,此时,胡政委坐在办公桌后面,屋内时而飘来一股浓烈的香烟气味。我敲下门:“报告!”“啊,罗刚,快进来。”胡政委放下手中套红的《解放军报》,起身笑着:“反应还算麻利!”
  • 让精神还乡

    让精神还乡

    本质上,她与《人生》中的刘巧珍并无区别,但在身份上则不一样。田晓霞是一个知识者,而刘巧珍则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刘巧珍永远被拴在了土地上,并成为土地的殉葬品。而田晓霞则成为知识者的追随者,并为之献出了生命。田晓霞是路遥在创作中的一个美好幻象。路遥让田晓霞死了,意味着仅有的一线希望的破灭。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一书时,在写到田晓霞去世后,曾经痛哭流涕,喃喃自语:“田晓霞死了,田晓霞死了!”并且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哀伤之情,打电话把远在外地的弟弟王天乐叫到跟前,只为告诉他:“田晓霞死了,田晓霞死了!”正因为这个梦的破灭,孙少平所有的梦想也破灭,才使小说具有了艺术的张力。
  • 地方民主立法的有益尝试:《辽宁省市场中介组织管理条例》立法实践与探讨

    地方民主立法的有益尝试:《辽宁省市场中介组织管理条例》立法实践与探讨

    2011年5月27日,辽宁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辽宁省市场中介组织管理条例》。这是一部在人大代表有关地方立法的议案中选定的立法项目,采用委托起草法规草案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经常委会会议三次审议,比较充分地集中社会智慧和反映人民群众意愿的地方性法规。立法机关在整个立法活动中,比较充分地运用了当前地方立法工作中通常采用的民主立法形式,在立法方面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行使,彰显了我省民主立法的进步,在辽宁省地方民主立法的实践和探索上,具有引导和示范的意义。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赛尔号之挽手余生

    赛尔号之挽手余生

    又名《赛尔号之微笑到泪流》山河入梦,你入我心。江湖走马,风也好雨也罢,很幸运遇见你。愿你一直做一个快乐的人,岁岁平安。对不起,我爱你。
  • 折纸:知道这些就够了

    折纸:知道这些就够了

    折纸鹤、折星星、折菠萝……天上地下,形象抽象,尽在方寸一纸间。作者戴尔·沃勒在圣路易斯长大,现居匹兹堡。他曾在海军服役,目前是一名核能工程师,写作是他的兼职工作之一。他自2013年开始自出版创作,至今已有百本涉及人文社科领域各类话题的作品与读者见面。
  • 隋唐之铁血风云

    隋唐之铁血风云

    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隋末群雄争霸,美人似玉,江山如画。少年高冲携带“黄金系统”穿越而来,却莫名其妙成为大将高琼之孙,他面对强大的突厥大军,李唐的强势兴起,面对六十四路烟尘,他敢与之争夺天下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