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01600000180

第180章 新闻超越论(9)

精神产品的学术价值是精神产品能推动人类总的思想发展的属性,是精神产品特有的价值范畴。由于精神生产具有创新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种精神产品都是人类思想认识发展中的里程碑。

人们常常把新闻的价值、学术价值与使用价值混淆起来。价值是新闻从业者付出劳动的量化考察,也是新闻中所凝聚的“无差别的一般劳动”。认知价值是新闻使用价值的一部分,它说明了新闻能够满足人们现实需要的认识世界的能力。新闻还具有学术价值,它表示新闻作为推动下一级精神生产的推动力的大小。学术价值的评价有多种方法。目前对于科学理论,国内主要是根据其被引用的频数来衡量。精神产品的三方面价值都是由劳动决定的,具体的脑力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的脑力劳动创造学术价值,抽象的一般人类劳动创造产品的价值,它们实际上是同义词。精神生产劳动在不同理论抽象层次上的不同表现,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几次劳动。

精神产品商品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只有顺应这种发展潮流,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精神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精神经济活动的繁荣。只有坚持马列主义劳动价值论,制定出能够较好地符合精神产品价值的价格机制,才能让精神产品在商品交换中充分体现自身的经济意义,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又可分为四个时代:计算机时代、网络时代、内容时代、智能时代。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内容为王”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文化产业,只有成为信息产业的“内容”,才能焕发新的生机。反之,信息产业只有成为文化产业的操作平台,或者载体,才具有真实的价值。

在当今时代,从概念上说,人类社会正在进入精神经济时代,它有两大支柱,即IT和IC(信息文化产业)。IC包括信息内容产业、信息文化产业和网吧产业。信息文化产业简言之就是信息时代的文化产业,它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交互融合,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实现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信息技术引导文化产业,而是文化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美国发布了“北美行业分类系统”。该系统将信息产业重新定义为“将信息转变成商品”的行业,不但包括软件、数据库、各种无线通信服务和在线信息服务,还包括了传统的报纸、书刊、电影和音像产品的出版,相反却把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的生产排除在外,而将其划入制造业的一个分支。实际上是宣布将信息内容,特别是文化内容作为信息产业的主导。新闻,同样也是信息产业的内容。

早在2002年,中国传媒业年利润和上缴税收就超过了1000亿元,超越了烟草业,成为中国第四大经济支柱产业,其他前三位是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和旅游业。今天的中国不仅有2000多家报纸、上万份杂志,还拥有十几亿人的广播电视受众、4亿多网民。传媒产业的庞大体系,使中国在媒介的有形资产和市场空间方面,令全世界瞩目。但是,中国原创新闻生产能力的数量虽大,质量却远远不能与数量成正比。这是中国传媒经济的“软肋”!

沉重的人才

今天我们从工具理性的层面上接受了西方的物质文明。但是,在很多方面,我们又固守着自己的制度和内心世界。不过,工具并不总是从属的,它对内容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新的事业,需要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新的人才,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不论改良还是革命,关键在于更新自己。

如果说农业时代的竞争主要靠劳动力,工业时代的竞争主要靠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那么信息时代的竞争是依靠知识和信息。

精神经济时代实际上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经济时代和物质经济时代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人第一次认识到自身的精神价值,人世代精神追求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

敢于和善于创新的新闻人才,投入的创新成本是很高的,他们首先要熟悉传统,了解前人,同时要认识自我,充实自我,找到一条适应自我而又能突破传统的创新之路。在现实中,往往他们付出的是精神,得到的也只是精神。他们的精神劳动换来的精神产品以及丰厚的物质价值被永久地留给了后人。而那些只知一味沿袭传统的人,则只会迎合传统和世俗,不需要太大投入,也不必冒太大风险,只需日复一日重复自己,相对来说付出的劳动有限,得到的回报却很丰厚。如果这种大的环境得不到根本改观,创新就无法卸下“难以承受之重”。

优秀的创新人才,往往个性突出,或狂、或傲、或孤、或异。他们身上往往有一种常人不太喜欢的激情、执着,一种对事业信念的忠贞和责任感,他们本应是社会的骄子,却常常不为人们所喜欢。

世俗社会最容易接受的是那些八面玲珑、趋炎附势,为了名利可以放弃原则的圆滑者。而“狂怪”之人往往占据了所在领域的制高点,又不愿意放弃这个高度去迁就世俗的人生,即便为生计所迫,降低一点自己的高度,在世俗人眼中还是“异类”。

这种“倒挂”的现实,是最不利于人才成长和出现的。

7.1.4社会的超越

新闻生活在环境中。社会环境是新闻的空气、土壤、雨露和阳光。

社会环境,决定了新闻的面貌和价值,而社会环境同样也在塑造着新闻。

新闻的职责在于社会启蒙。

社会公众,同样是新闻的主体。

社会公众向监督者、求知者、批判者、思考者超越的过程,也是新闻进步的过程。

社会是新闻的大环境。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也在不断超越:从封闭向开放超越,从狭隘向宽容超越,从倾斜向平等超越。

政府,是社会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政府的理念和行为,是新闻环境的重要决定性因素。今天,政府正面临着由控制者、管理者向倾听者、服务者、鼓舞者、维护者的超越。

今天的社会环境,其背景是信息时代的大幕。

互联网新技术的不断突破,将工业社会的运行、思维方式彻底颠覆。

博客时代的公民新闻

杨晓丽在《从“新闻消费者”到“新闻生产者”——浅析博客时代的公众角色定位》一文中指出,随着网络的发展,博客开始大行其道,并迅速为互联网带来第二个春天。根据世界著名博客站点Technorati在2007年4月的统计,全球每天都有超过10万个新博客诞生。博客的盛行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模式,也使新闻传播的主体悄然发生改变,一种新现象正应运而生——普通公众通过网络日志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杨晓丽在《从“新闻消费者”到“新闻生产者”——浅析博客时代的公众角色定位》,《青年记者》,2008年7月中)

以我国为例,在2008年发生的地震、雪灾等重大社会事件中,大量关注事件发生发展的新闻博客充斥着网络,汇聚成一股新闻报道的新浪潮。

在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时代,公众通常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然而博客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报社、电台和电视台不再是新闻生产的惟一工厂。在博客的强大影响下,公众正在跨越一条“新闻消费者”与“新闻生产者”之间的传统界限。

传统媒体影响下的公众角色:被动的新闻“消费者”。在新闻传播的实际流程中,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程序大致是:记者发现新闻事实→编辑审稿把关→媒体传播至受众。在这种单一的新闻采集方式与单向的信息发布模式下,传统媒体实际上垄断了信源,“把关”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公众也自然丧失了话语权,成为完全被动的新闻“消费者”。

在博客时代,公众角色变成了主动的新闻“生产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无处不在的优势,成为突发事件的抢先报道者。以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为例,全球第一张现场新闻图片来源于身处爆炸现场的英国市民亚当·斯塔西。爆炸一发生,斯塔西即用手机拍下照片并发送给朋友阿尔菲·丹恩,后者迅速将照片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中。从这一案例来看,以“博客”为主体的公众正是依靠快速及时的“第一手”报道,在与媒体专业记者的竞争中大获全胜。对此,Grassroots媒体网的创始人丹·吉尔默发表评论说:“以往的历史由新闻记者撰写,但现在的历史由人民大众书写,这是很重要的一种转变。”

2.借助无所不晓的本领,成为内幕隐情的独家揭发者。很多博客作者成为内幕隐情的独家报道者,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美国“博客之王”德拉吉。

3.凭借无所不及的视角,成为重大事实的另类诠释者。传统媒体记者在报道重大事件时,往往采取相对单一的视角。他们只是为受众提供了一面放大镜,透过它来放大新近发生的事件,让公众及时看清楚他们可能忽略或看不清楚的信息。但是博客却向公众展示了一面多棱镜,人们可以透过它从多个角度认识世界。在博客的推动下,一个事件将被放置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进行解构,关于该事件的报道也将呈现多重视角。

4.通过无拘无束的交流与互动,成为原始信息的补充修正者。

大众传播模式的弊端之一在于传播是一对多的单向传播,缺少反馈与互动的环节。与之不同的是,博客的传播方式不仅是点对面,而且受众可以自由发表评论,传播中的交流与互动几乎不受任何约束。博客作者将自己与访问者的关系视为平等,他们鼓励访客留言评论。通过将一位普通的新闻消费者拉入事件讨论中,博客作者又使另一名被动的阅读者转变成主动的参与者。与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相比,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进一步补充不完备的信息、修正不准确的信息。

在过去,这些是媒体编辑的职责,但有了博客,过去专业编辑具备的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在普通公众身上也得到了体现。文章指出,博客时代公众角色定位的转变,归根结底是由博客本身具有的特性所决定的。

1.即时性。由于博客以日志的形式写作,所以可以随时随地报道新闻,甚至做到与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步,这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组织采访、赶往现场的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此外,博客的文章可以即时更新,无需经过严格繁琐的审查过程,作者本人即可成为传播内容的“把关人”,也因此获得了话语自主权。

2.开放性。每个博客都有对应的网址,只要博主不设限制,其他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阅读和评论,这就使博客由个人空间转变为公共领域。当普通公众进入公共领域的门槛完全消失,他们就理所当然地获得了话语主动权,在传播过程中的角色也随之发生转变。

3.个人性。博客是一块私人领地,博主可以在极度个性化空间里自由发表观点言论。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从独特的视角、用独特的方式对事件作出全新的诠释。

4.互动性。博客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使访问者与作者之间实现了实时互动,对话的结果必然使公众的声音得到进一步放大。

博客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性,改变了大众传播中话语权的分配。美国《连线》杂志曾在给“新媒体”的定义中写道:“旧媒体使用两分法把世界划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阵营,我们不是作者就是读者,不是广播者就是观看者,不是表演者就是欣赏者。这是一种一对多的传播。”

但是,博客的出现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而公众一旦拥有了话语自由权,他们在传播中的角色定位也必然随之改变。当人们从“新闻消费者”转变为“新闻生产者”的时候,“受众是上帝”这句话便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在博客时代,“公民新闻”成为新的历史潮流。

公民新闻,也称参与式新闻、开放式新闻、草根新闻。按照维基百科的解释,指的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传播新闻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

也有学者将其翻译为“市民新闻”,并给出这样的定义:市民新闻是指市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和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苏小四《超越客观——公民新闻学研究》,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5月)

对公民新闻进行考察,应该首先明确公民新闻的性质:首先,从实践的层面上看,公民新闻是肇始于美国、繁荣于韩国、流行于全世界的新闻运动;其次,从理论本身的角度看,公民新闻是一种略带新闻民粹主义色彩的新闻思潮;再次,从文本的层次出发,公民新闻是一种由非职业新闻工作者为主体的特殊类型的新闻报道形式;最后,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公民新闻还是一种从民间到民间的,有别于传统大众传播流程的特殊的新闻传播方式。

宫秀军在《公民新闻的理论主张和社会影响》一文中,提出了“博客时代”的新理论主张:(宫秀军《公民新闻的理论主张和社会影响》,《青年记者》,2008年6月中)

一、平民或者非职业新闻工作者也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

公民新闻主要体现的是普通市民的个人观点,基本上不受政治、经济利益集团的影响。传统大众传媒新闻时代,专业的记者和编辑在新闻报道活动中居主宰地位,而在理想的公民新闻时代,普通市民将和记者编辑们一道成为新闻报道活动的主体。

二、公民新闻遵循平行的互联网传播模式。

公民新闻因其草根出身,加之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很少受到严格控制的媒介,所以公民新闻本身很少渗透着浓厚的政治宣传和商业味道。

同类推荐
  • 后物欲时代的精神困境与道德教育

    后物欲时代的精神困境与道德教育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是许多学者关注的一个当下现象及其背后的本质。本书借用了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后物欲时代”来分析、研究当代中国在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面临的精神困惑与问题。针对后物欲时代的精神症侯空虚、无聊,作者在吸取古典贵族教育的历史经验中,提出三条新的道德教育路径:健全人格教育、重视审美教育、闲暇教育。
  • 敢问敢答

    敢问敢答

    本书从录像从录音从回忆中整理出数十万字的“问答”,挑挑捡捡地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大获读者的青睐。用本书敢字来修饰来修饰问答,有点可笑,有点张扬,更有点故意标榜,倘若你一口气或是两口气但绝不会三口气看完这本书时,就会觉得我的这个敢字用得挺恰如其分。
  • 媒体管理概论

    媒体管理概论

    随着我国媒体事业的飞速发展,媒体管理领域将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新的管理方式。媒体作为代表公众利益的事业组织,其管理模式和组织目标既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政府部门和非赢利组织。媒体组织的特殊性和其目标的复杂性决定了媒体管理是一项跨学科、具有很大挑战性的研究领域。在此背景下,“媒体管理概论”课题组成立,并把该课题作为教育部“211工程”项目“媒体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子课题之一进行研究。该书是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 缤纷人生教与学

    缤纷人生教与学

    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对教与学的实践和思考的精华集萃,体现了李镇西老师身在教育、心系教育、胸怀大教育的思想。李镇西老师记录了自己的成长和人生经历,感念给自己以教育启迪的人和事,并思考其对教育的实践意义。李镇西老师持之以恒地阅读和写作,拓展了思维广度,加深了对教育的思考深度;他的教育行走,拓宽了他的教育视野,丰富了他的教育内涵。他认为教师要不断成长,需要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对教与学的深度认知和思考,体现了李镇西老师对教育深刻的感悟与反思。
  • 胶片的美好时代:北广“77摄”口述实录

    胶片的美好时代:北广“77摄”口述实录

    被歌德称为“上帝的神秘作坊”的历史,尽显人物的关键时刻,他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闪耀着光辉,普照着人类自身。以抽象、简练的线条在由三个圆圈代表的镜头组中间嵌入77两个阿拉伯数字,这个精妙的创意来自一枚由“31”个人秉持的群体信物——班徽。三十年轮流转,“77”卓然而立,精致而简洁,协调而神秘,深沉而隽永。它,到底有着怎样的寓意?
热门推荐
  • 博物汇编艺术典术数部汇考奇门遁甲

    博物汇编艺术典术数部汇考奇门遁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这只史莱姆有毒

    这只史莱姆有毒

    《巨龙大陆》明明是个龙为霸主的游戏世界,怎么玩着玩着就变成史莱姆世界了呢?应该不关哥什么事吧……
  • 十恶苍途

    十恶苍途

    只闻善恶终有报,可何时时辰才到?独孤双煞震江湖,三怪四鬼山河啸!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南庭有栖枝

    南庭有栖枝

    那一次,她和他,意外地在咖啡厅相遇后,便再次相遇,相遇,再相遇。误会,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相知,让他们更加懂得爱。网红歌姬×文坛行者,这个故事,该是缘分还是凑巧……
  • 跟孔子学智慧

    跟孔子学智慧

    本书分为十五章,主要内容包括孔子的人生智慧、孔子的养生智慧、孔子的知命智慧、孔子的仁义智慧、孔子的忠恕智慧、孔子的知人智慧等。
  • 翻滚吧闲鱼君

    翻滚吧闲鱼君

    李闲鱼不想当大英雄,只想做幕后的咸鱼大佬。这是一个咸鱼少年被迫改邪归正,拯救世界的恶俗故事,也是一段卑微中成长,孤独中逆战不可知的传说。
  • 化身二次元萌妹

    化身二次元萌妹

    一觉醒来,叶岱飞惊愕的发现自己的灵魂居然在睡梦中穿越了时空,来到了一个各方面都比地球发达无数倍的异世界。最重要的是……他,变成了她,一个叫做“叶黛菲”的女孩。在这里,人类并非一支独大,他们与另一个可怕的物种争夺着星球的控制权;另外,人类中的天之骄子会在十七岁那年得到天赐能力,觉醒各种各样威力可怕的异能!而叶岱飞发觉自己这具身体的原主人便是这些天之骄子的其中一员,而她那原本无比鸡肋的变身天赐,也随着自己的灵魂附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只存在于动漫中的虚构女角色,竟是一个个的出现在了自己的变身卡片上……
  • 陪伴的力量

    陪伴的力量

    本书记录了作者一路悉心陪伴儿子熊壮壮成长的真实故事,也有她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思考和感悟,不仅涉及孩子的衣食住行、学习成长、习惯养成等常见问题,还从富养精神、艺术启蒙、眼界开拓等促进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给父母以指导。
  • 听说,你曾爱我如命

    听说,你曾爱我如命

    谢景川说:“我唯一的愿望,就是你永远消失在我面前。”五年无爱的婚姻,宋悠然成了丈夫最恨的人。后来,她真的消失了。人人都说谢太太作茧自缚,才会落得一个死后无人收尸的下场。可随着那一桩桩的旧事不断的揭开,他却发现……她在最好的年纪里,曾给予他最纯真的喜欢。她也曾经在余震不断的废墟里,为他不顾生死。她这一生只爱过一个人,为了他赌上万贯家财,敛去一身骄傲,甚至不惜自己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