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01600000137

第137章 新闻价值论(31)

其实,新闻评论应该叫作“评论性新闻”。评论是其形式和外表,而其内质则是“新闻”。它本身也是一种人对新事物的认知、表现与传播。新闻评论本身就是新闻的一种形式。只不过它更加个性化、主观化、思想化、深刻化了。它所揭示的真实程度,更加理性化、逻辑化、背景化。新闻评论代表的是评论者对新事物的深层认知,即达到了思考的层次。它更能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价值、本质。新闻评论给受众和社会提供一种认知新事物的视角、参照。

这本《新闻哲学的思考——以人类认知为参照》,是站在人类认知世界的视角上把握新闻的。在认知论的参照系中,新闻被还原到了“认知与实践”的哲学层面。而信息论,则是对新闻在系统论框架下的还原,信息、组分、结构、演化是系统论中的范畴。系统论是认识的“下属”科学理论之中的一种。相对于认知论,它就成了一种用较低层次范畴还原事物的方法。新闻、文学、历史、科学、哲学,都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形式。从认知的角度认识新闻,这是迄今为止人类认识到的最高的抽象层次。

王怡《新闻评论的新闻价值》一文对新闻评论的“表层价值”“内层价值”“深层价值”进行了剖析,在新闻评论的定性上,提出了突破性的观点。王怡认为,新闻评论的表层价值在于“感知事态信息”。新闻文本最基本、最直接的功能就是“告事”,新闻评论亦是如此。(王怡《新闻评论的新闻价值》,《新闻大学》,2006年总87期)

我们将接受主体获取事态信息视为其从新闻评论中获取的最基本需求,即表层的新闻价值。感知事态信息是接受主体从一篇新闻评论中获得其他方面价值的必经途径。接受主体只有通过表层新闻价值才能进一步触及领略到其内层价值和深层价值。

新闻评论的内层价值在于“体验情态信息”。如果说感知事态信息达到了接受主体“知事”的目的,那么新闻评论的内层新闻价值可以称之为满足了“知情”的需求,这是一个体验新闻评论文本情态信息的过程,“即不仅理解传播内容记叙了什么,而且能够体会、理解内容所表现的感情、情绪、情味等”。

新闻评论的深层价值在于“理解意态信息”。新闻评论通过事态信息,传递出情态信息,同时还蕴涵着意态信息。一篇优秀的新闻评论应该是这三重信息的统一体。通过事态信息的感知、情态信息的体验,接受主体可能会在评论中获得更深一层的价值——对意态信息的理解和转化。

出色的新闻评论,应该让接受主体从新闻评论的事态信息、情态信息中,读出暗含的观点和思想,体悟出看不见的意图和道理,即“通过新闻语言感知新闻事实,透过新闻事实体验情感、明白事理,进而认识‘道’——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篇文章表面看是在剖析新闻评论的新闻价值,而其更深层的意义,则在于揭示新闻评论的新闻本质。长期以来,新闻评论是被排斥在新闻文体之外的——评论是评论,新闻是新闻,两者泾渭分明,井水不应该犯河水——新闻评论这个概念,本身就有否定其新闻本质的意思。我认为,新闻评论更准确的概念表达应该是“评论性新闻”。新闻是对新事物的认知、表现和传播,而优秀的新闻评论,本身就是对“新事物”的认知、表现和传播的重要形式。

在今天这个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期,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新时代,职业新闻人在传递信息、报道事件方面的优势已经被打破。作为职业新闻人,向知识型、思想型转型,已经成为急迫的命题。

一种建构主义哲学的新闻实践

发表在2010年8月6日新疆经济报“道德生活版”上的《米东区的一座道德乐园》这篇新闻,是一篇具有探索性、开创性意义的新闻作品。它不仅是对传统新闻写作的一种颠覆和创造,同时也对传统客观主义新闻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挑战,甚至对传统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它昭示着,在3G时代、自媒体时代的背景之下,新疆经济报的新闻写作正在向着一个崭新的层次进化和跃迁——从文学的视阈来看,它无疑是采用了表现主义的手法,从哲学的视阈来看,它可以看作是一种建构主义哲学的新闻实践。

《米东区的一座道德乐园》一文,表现的是发生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三道坝镇一片茫茫碱滩上的一个集中化“养猪群落”所发生的人间巨变和新的生活方式,作品在表现这里正在发生着的新事物的同时,建构起了一个活生生的“道德理想国”,深刻而且鲜活地将笔触探察进人的内心世界的嬗变。

在记者的体验与建构之下,这个新事物的意义世界、价值世界、情感世界的新、奇、异被立体、多维地刻画出来,闪耀着一种个性化、思想化、文学化的耀眼光彩。在记者的体验与建构之下,这个新事物的复杂性、独特性、新奇性、参照性得到了充分揭示。新闻探索新事物深层内质、揭示新事物深层奥秘的功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

新闻原本是人对新事物的认知、表现和传播。我们所要认知、表现和传播的新事物,不仅包括新近发生的事件,还包括新思想、新观念、新发现、新感受、新体验、新问题、新活法、新状态、新动向……“新”和“变”是这个时代的第一特征。而且,这个时代的“新”和“变”,空前地复杂和微妙。“风起于青萍之末”,“春江水暖鸭先知”,新闻对新的感觉,必须比一般人要敏感。

人类在认知之路上走过了几百万年的历程。在这条曲折艰辛的漫漫征途上,已经发展出了一门专门的“认知科学”。“认知科学”是20世纪世界科学标志性的新兴研究门类,它作为探究人脑或心智工作机制的前沿性尖端学科,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在西方近半个世纪有关客观性的众多探索中,最具独创性、科学基础最为雄厚的,是艾什比以后的控制论学者。他们博采百家之言形成了所谓“建构主义”哲学。

建构主义综合了认识论、心理学、神经生理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大量成果,并自称为是古往今来第一次由不同学科各种专家组成的哲学学派。建构主义哲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人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和描述都和观察者有关。原则上是不可以将客体从观察中独立出来后再对客体进行一种和观察者无关的纯客观描述,即观察者的建构积极参与了认知过程。因此任何一种存在,只要它是具体的、确定的,那么有关它的规定性和描述必定依赖于观察者的认知结构和观察者与被观察事物的关系。

建构主义者有一句名言:把客观性放到括号里!建构主义企图超越了原先主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在一个新的层次上考察客观性问题。

Von Foerster在强调神经系统无可辩驳的闭合性时曾论证道:实际上神经系统从不接受那些它未曾准备接受或未曾计算过的外界输入。也就是说,一切输入都是它自己的输出。它和“由输入界定输出的系统行为模式”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正是神经网络的封闭性,使得建构主义可以推出客观存在不能离开观察者建构的哲学结论。

按照建构主义者的推演,纯客观是不存在的,人对一切的认识都包含了人的建构和发明。

这一认识对新闻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对于新闻来说,“局外人”、“第三方”的身份并不能保证对获得真实的认知,相反,新闻主体必须是在一种与新闻对象的关系建构中,才有可能获得关于新闻对象的认识。这种关系建构到什么层次、什么水平,决定着新闻真实性所能达到的水平!换句话说,新闻主体对新闻对象的世界进入越深,关系越是密切,他对新闻对象的认知和把握才能更为深入!所谓“三贴近”、“深入生活”、“深入时代”、“深入群众”等原则,其认识论基础恰在于此!

《米东区的一座道德乐园》一文告诉我们:新闻采访其本质是新闻本体与新闻对象建立起一种主动性的“认知结构”!就是与新闻对象的“耦合”!“排除记者的存在”,是一个被常识坚持的谬论。“不偏不倚”的原则不仅无法在记者“置身事外”的条件下实现真实的认知,反而是阻碍新闻真实的!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新事物是在世界万事万物变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质、异质、奇质,它是新闻认知的对象,也是新闻表现和传播的对象。世界的复杂性、人的复杂性、认知的复杂性,这一切构成了新闻复杂性的基础,这个世界不仅复杂,而且微妙。复杂到难以穷尽,微妙到无以复加。

对新闻来说,复杂是一个永恒的属性。面对复杂性,研究复杂性,发现新事物,表现和传播新事物,这也是职业新闻人永远面临的挑战。这种挑战,在今天显得尤为严峻——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演化,改革开放和社会大转型,使得中国社会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国情空前复杂,生活空前复杂、交往空前复杂、情感空前复杂,整个世界“复杂巨系统”的特征越来越以几何级数增长。

复杂性的理论问题,这就是进入“黑箱”中的可能性的问题,这要求考虑组织的复杂性和逻辑的复杂性。在这里,困难不仅存在于关于对象的概念的更新,也存在于主体亦即科学的观察者认识论观点的颠倒。《米东区的一座道德乐园》一文,不仅为我们打开了一条进入新事物“黑箱”的路径,也为我们重新认识认知主体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参照。

主体和客体是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的一种反思层面的理论的自觉。它是在反思的意义上成立的,我有关于我的自我意识,我才把我同世界结为一种“关系”。所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以主体的“逻辑的先在”为前提的。如果我们把主客关系诉诸人同世界的关系,就又能展开很多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自我等。而在这些关系当中,又可以概括为四种基本关系:第一种是实践的关系,在实践的关系之中,还蕴含着三种基本关系,即认知的关系、价值的关系和审美的关系!

《米东区的一座道德乐园》一文,在建构新事物的同时,把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巧妙地穿插进来,把主体的自我意识,以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塑造、自我超越和自我反思等形式,来形成关于生活“意义”的自我理解。这种理解不是旁观式的,而是以强烈的体验和感觉为媒介,体验自我对是非、荣辱、祸福、进退、生死的感受,又会强化自我存在的感觉。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会使人发现真实的自我,并进而去塑造理想的自我——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米东区的一座道德乐园》这个有着浓郁“道德理想国”意味的新事物丰满起来。

认识世界,也是探索和发现世界的过程。一部人类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认知世界、认知自我的历史。实践,是人类自觉的主体性活动。人类一切的实践活动,无不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之上。世界的复杂性、人的复杂性、社会的复杂性,这一切交错纠结,动态演化,构成了复杂性世界的汪洋大海。

人类就如航行在汪洋大海上的旅客,而站在船头瞭望前路的,则是人类社会这艘大船上的那些认知精英们。有人评价说“新闻记者是时代船头的瞭望者”,是对记者的无上褒奖,但是,如果这句话后面再加上“之一”两个字,可能就更为确切了。《米东区的一座道德乐园》一文,同时又是一场对复杂事物的深入探索与思考,思想性是这篇新闻的鲜明特征。

在人类的认知之路上,探索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和价值。所有的花朵都会凋落,所有的果实终归要回到泥土之中,化作滋养新生命的营养。没有任何一种果实可以让人一劳永逸。也没有一种真理可以包治百病,解决子孙万世的所有问题。一代一代的后人,如果真正领会了先辈精神的本质,那么就应该去寻找和探索自己的道路,认知和创造自己时代的新世界。

同类推荐
  • 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

    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

    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语言中,只有汉语把“恩”与“师”紧密地嵌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这只能解释为中国人最懂得报师恩,为其民族所望尘莫及。——季羡林交友之道,盖亦难矣。其中有机遇,有偶合,有一见如故,有相对茫然。友谊的深厚并不与会面的时间长短成正比。——季羡林我主要论述的是寅恪先生的人生基本态度,也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似乎有点离了题,可是我认为,并没有离。一个学者的基本人生态度怎么能够同他的学术思想截然分开呢?以陈先生的人生基本态度为切入口来求索他的学术思想,必能有新的收获。——季羡林
  • 艺术人文教育概论

    艺术人文教育概论

    本书是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全书共分4个部分,第一编范畴,探讨艺术与人文教育的内涵、本质与范畴,第二编镜鉴,着重分析古今中外的艺术人文教育思想,第三编践行,介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展艺术人文教育的经验,第四编探索,是对现行艺术人文教育制度的反思,并提出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 中国人的人格

    中国人的人格

    本书是对胡适先生关于人生、社会、文艺、教育等方面的散文、演讲及论文的收集和整理,展示了他以人的启蒙为中心的思想发展轨迹,体现了他治学、为人、处世的大师风范。大半个世纪里,胡适一直备受争议,但这并不妨碍他作为一个伟大的学者、思想家的历史地位。作为影响后世国人的先行者,胡适先生更多的是真诚劝告和谆谆教诲。他面向未来,深信如果每人都多做小事,多研究问题,这个世界会一点点变好。如果为个人多争一些自由。就会为国家争到自由。他曾对我们寄予厚望。
  • 在理性与价值之间:走向人类文明的“合题”

    在理性与价值之间:走向人类文明的“合题”

    庆宗博士的学术著作《在理性与价值之间:走向人类文明的“合题”》是对人类最深刻的生存矛盾及其当代境况的一种研究。这部著作作为其博士论文,曾在其答辩过程中受到同行专家的很高赞誉和充分肯定,被评选为中央党校优秀博士论文,并入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 校园交通安全管理与教育

    校园交通安全管理与教育

    中小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社会的进步。育人不仅要进行智力教育,还要进行道德、纪律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要从学生抓起,使学生从小就接受交通安全知识教育,达到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
热门推荐
  • 布克熊之经典精读系列:呐喊·彷徨

    布克熊之经典精读系列:呐喊·彷徨

    《呐喊》和《彷徨》都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彷徨》收录了11篇短篇小说,文中深刻剖析了国民性,文笔深沉悲壮,所刻画的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重读鲁迅的文字,还能感受到其中巨大的精神力量,不愧为经典之作。
  • 不会谈恋爱的我

    不会谈恋爱的我

    不用嘲笑不会谈恋爱这件事,因为往往,当我们变得像个逃兵,开始畏首畏尾,语无伦次,低到尘埃里的时候,我们其实就已经在经历爱情。爱里,愿我们彼此为师,但永不出师。
  • 魔鬼恋人之时光不忘我和你

    魔鬼恋人之时光不忘我和你

    1、2、3、杀廖开始了哦,你,准备好了吗。血色的残阳,寂寞的行星,荒芜之地,死神觉醒。少女请献上你的鲜血。呵呵。
  • 妻命难为

    妻命难为

    重生而来,沈梦知只想报个仇。貌丑?胆大妄为?不存在的。咱有金手指,一言不合就窥梦,不怕别人不服。顺便奉劝一句,请想方设法往她面前挖坑的某人停手。正在挖坑的某人急忙抬头:我挖的不是坑,我只是单纯的想骗婚。
  • 春秋卦

    春秋卦

    春秋,演绎的是争霸之春秋。春秋有“五霸”之说。《荀子·王霸》的排序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风俗通·五伯》的排序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除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始终在霸主的序列外,秦穆公、宋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是不是霸主,史学家争论不休,质疑不断。争论、质疑,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秦穆公虽未称霸中原,但他称霸西域,无可厚非,当是霸主。
  • 爱情,盛开在夏季

    爱情,盛开在夏季

    复读?本以为这次能安心完成学业的秦妮,却禁不住以结婚为目的而撩妻的俊冷校草——慕赫的强势追击。……大四毕业前一晚,宁合区第100套别墅内,她依偎在他怀里。他问:“你知道这一秒做了我的女人,就必须要对我往后的人生负责到底吗?”她说:“我知道。”他深邃的眼对上她坚定的眼神。她说:“你是我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她的手环上他腰间。静谧的夏夜温热的气息在屋子里蔓延开……他说:“我想拥有你,我们结婚吧!”她笑着:“好。我生来只为遇见你盛开。”
  • 宇宙之王丫

    宇宙之王丫

    一粒种子从黑洞中掉落砸在失恋又遇新欢却被旧爱发现的帝心头上,然后帝心发现自己穿越重生了,重生的世界不出意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小”世界,自己所知的语数外物理化音体美在这里都“有”。这里有很多强大无匹,叱咤自己的修行者,而自己……咳咳,也是。
  • 黄草洼五十二号

    黄草洼五十二号

    口泉沟同家梁矿黄草洼五十二号院,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黄草洼是一条街道的名称,顾名思义,这是一片洼地。洼地里流淌着一条不是很宽的小河,河水主要是矿井抽出的废水,时断时续,颜色浑浊。小河夹在一个小山坡下面,坡上坡下是错落有致的一户户人家,还有上下两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每天早晨,来来往往的是到单位上班的工人、背着书包上学的学生,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数不清的人从两条小路走过。不远处有矿上运煤的铁路,经常有火车拖着绿皮的客车车厢或黑色的煤车车皮冒着白烟驶过,留下一阵刺耳的叫声。
  • 女帝她貌美如花

    女帝她貌美如花

    【特别关心:叮!您的宝贝已上线】一朝穿越,成为一个弱唧唧的小娇娘了是一种什么体验?身为一个曾经作天作地作空气的小能手,时阿宝暗自握拳表示,没有什么是本宝宝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是不存在的!她只会告诉世人,究竟谁才是爸爸。(握拳.JPG)(握拳.JPG)系统霸霸:#求助,有一个总是不务正业又凶残又贱格,还喜欢一言不合就开无敌模式的宿主,我该肿么破?#时阿宝:“请原地爆炸叭!”系统霸霸:“......”爆炸是不可能爆炸的,它太难了,真的。苟住,我阔以!*#她曾经是个王者##后来,她穿越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