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74700000012

第12章 不可能谈论画,只能围绕画说点什么(1)

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一书中说:“也许人们对于教育最大的错误认识是,一个人学会的只有他当时正在学习的东西。其实,伴随学习的过程形成持久的态度……也许比拼写课或地理历史课更为重要……因为这些态度才是在未来发挥作用的东西。”这一章里,我们欣赏、分析了哪些作品,怎么欣赏、分析的,欣赏、分析到了什么,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如何面对绘画艺术品。

我们从爱尔兰艺术家培根这句话“不可能谈论画,只能围绕画说点什么”,进入艺术欣赏。我相信这句话,因为,假如能用语言表达清楚,我们何必要绘画艺术呢?古希腊人希望神能造出完美的人,但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于是用雕塑来告知神,维纳斯、掷铁饼者这些完美的形象是在对神说:该造出如此完美的人,但你们神却没有造出来。任何种类的艺术都是一种独特感知的表达,都有语言不能深入之处。但吊诡的是,我们只能用一种方式来谈论艺术,那就是语言,我们所做的是什么呢,只能是围绕艺术而说话,但这种谈论不是毫无价值的,它有助于我们理解艺术,理解我们的感知。

一、艺术欣赏,欣赏什么

我们都见过亲友的婚纱艺术照,或者自己也拍过这样的照片,这些照片在我们自己看来是那么地美好,经常会拿出来欣赏一番。但是如果这些婚纱艺术照片中的人物不是我们自己,也不是我们的亲友,而是一些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人,你还会欣赏这些照片吗?也许第一次见到,会惊喜一番。但是第二次见到、第三次见到,背景还是那个背景,姿势还是那个姿势,神态还是那个神态,只是其中的人脸变了,或者身材变了。这时,你可能不但不欣赏这些照片,甚至都会同情照片中的人了。

你也许有这样的朋友,他熟悉并喜爱古典音乐,一谈到古典音乐便眉飞色舞,巴赫的严谨、贝多芬的深沉、肖邦的优雅,他可以听出古典音乐中的细微差别,并头头是道地讲出来。但是一听现代音乐就皱眉,同样丰富多彩的现代音乐在他眼里都一个样——不堪入耳。

也许就是你本人,不远万里到卢浮宫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到梵蒂冈看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礼拜堂壁画,每每提到文艺复兴时的艺术,你就会激动万分。而在你眼中,更加多样化的现代艺术却都一个样——不堪入目。

我们喜爱一件作品、欣赏一件作品,都有其正当的理由,而且这些理由千差万别。或许因为作品中的人是你的亲人、或者让你想起你的亲人,或许作品中的一个场景让你回忆起美好的岁月,或许因为你所接受的教育让你具有某种观念,或许受某位朋友影响而喜欢……可以说只要有助于我们欣赏眼前作品的东西,都可以称为理由,这些理由无穷无尽,无需细数,也数不尽。重要的是你已经欣赏这些作品,喜欢这些作品,追问“为什么欣赏”“欣赏什么”就不是那么必要的了;而且如果真有人问“为什么欣赏”“欣赏什么”,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硬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多半要弄清提问者的意图是什么、提问者的真实困惑是什么。当然这里还有如何欣赏得更好的问题,这个问题,卓越的作品本身会回答你,面对卓越的作品,我们越看就越能发现以前忽视的地方,而且随着生活经验的累积,你就会越能欣赏它们。年轻时读《堂吉诃德》大笑,年老时读《堂吉诃德》大哭。而对于艺术欣赏要紧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东西阻碍了我们的欣赏活动?如果我们找到了妨碍我们欣赏某件作品的理由,发现这些理由的确是站不住脚的或者仅仅是出于自己的偏见而已,那么,当我们消除了误解,我们自然就与这些作品和解,也开始欣赏它们了。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欣赏所有的作品,欣赏本身包含趣味,不仅是趣味高低,也有趣味取向不同的问题。

由此我们会说,欣赏活动,和两种活动相关。一种是,已经欣赏,如何欣赏得更好;什么叫“欣赏得更好”?欣赏到了自己以前没有欣赏到的,欣赏到了其他人没有欣赏到的。一种是,不欣赏,努力发现不欣赏的理由是什么,看看这种理由是否靠得住,能否消解偏见,只有消解偏见,才能让我们与作品亲密接触——欣赏艺术。这里需要提示的是,不欣赏有多重情况,一种是趣味问题,可以不管;但大多数情况是因为不理解,找不到欣赏的路径,或者与自己原有的欣赏习惯、欣赏观念相冲突。

通常来说,我们不应该对一种自己不理解的艺术直接否定,如认为现代音乐都是不堪入耳的,现代绘画都是不堪入目的。我们不能谴责某一类艺术以及艺术中的一般趋势,而只能批评具体的作品,那种粗鲁的反对某一类艺术、反对某一种流行的艺术趋势或者风格,实际上是对尚未创作、尚未见到的艺术品说三道四。我们不可能说,所有的现代艺术都是差的,现代艺术与古典艺术一样,有好的,有差的,只不过古典艺术中差的作品没有流传至今,流传至今的古典艺术已是不同层面的经典,可以说现代艺术的事实仍然如此:某些现代艺术比另一些现代艺术更优秀,一个好的欣赏者要能说出它们之中的差别。

二、艺术品未必漂亮

如果你喜欢逛画廊、美术馆、博物馆等地,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以卖画为主的画廊,里面的作品多为优美的风景画、漂亮的人物画、典雅的器物画;而美术馆、博物馆以及一部分画廊,其中展示的作品多数是不漂亮的,有些甚至狰狞、恐怖,让人看了不舒服。你可能会想,这些让人看了不舒服的作品,谁会买回家去挂在墙上呢?这些不漂亮的作品的确不是为了挂在自家墙上欣赏的,它们另有用处和目的,在后面章节我们将逐步展开讨论。这里我们从一个常见的阻碍我们欣赏艺术品的观念——艺术品是美的——开始进入具体的艺术品欣赏。

我们欣赏艺术品时,常常会怀着“美”的预设,而且这里的“美”通常是指——优美、漂亮、典雅、精致、妩媚等赏心悦目的情境。那么就让我们从一件显然并不漂亮的作品开始我们的欣赏活动,这幅作品就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初看这幅作品时没有色彩、支离破碎,没有漂亮的女人、没有英武的男人,而且怪异、凌乱,没有一丝赏心悦目的东西。这样的作品如涂鸦一般,该如何欣赏呢?

这件作品和一个历史事件相关,我们可以从这个历史事件开始,但是一定要记住,历史事件不是这件作品之所以优秀的原因,这仅仅是理解作品的开始。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个熟悉艺术发展史的人,不知道这个历史事件,同样可以看出该作品的优异及其在艺术史中的地位。

“格尔尼卡”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西班牙小镇,1937年4月,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格尔尼卡惨遭飞机轰炸,这是现代战争中对平民进行的第一次空袭,而且是蓄意毁灭一座历史古城,这在当时叫人毛骨悚然。自这事件之后,世界上这样的灾难逐渐增多,而且毁灭的规模越来越大,使用的武器杀伤力越来越强。这件发生在毕加索故国的惨剧,令毕加索深感震惊,六天后,他开始创作这幅巨型单色油画,定名为《格尔尼卡》。这幅巨型单色油画从1937年7月起开始在巴黎国际展览馆的西班牙展厅里展出,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绘画作品之一。

知道了这些信息后,我们再来观看这幅油画,像不像惨遭空袭后的场面?仔细观看,并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这幅画描绘了哪些人物、动物、植物、景物?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画中的光源——灯泡为什么占据了明显的位置?这个灯泡像不像人的眼睛?抑或被压扁的太阳?而且不论是眼睛还是太阳,中心的光源为什么会是一个白炽灯泡?

(3)这是一个混乱至极的世界,但你能看出这幅画有着某种视觉平衡吗?试着找出稳定的三角形及其对称的结构。

(4)你怎样看这幅画?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是画面的哪些元素促使你如此观看的?

(5)画中的牛对这场屠杀似乎全然漫不经心。你觉得牛是否是某种象征?比如牛会不会象征了西班牙人的精神状态?牛会不会是发动这场空袭的弗朗哥将军的象征?或者两者都是?要回答这些问题,你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背景信息?你能否单靠画面中的内容来使你的结论成立?

(6)这幅画要表现的对象,是战争、死亡、苦难,还是***?或者是他们的某种结合抑或其他?在看过2001年9·11事件的场景后,《格尔尼卡》对你是否有了更多的含义?

在了解了画作的背景,仔细观看并回答上述问题后,你对这幅画有没有一种新的认识?你对《格尔尼卡》的反应可能起了变化,为什么?画还是那幅画,变化的原因是你获得了一些附加信息——生活在1937年的人们懂得这种信息。想象一下,1937年,一个生活在格尔尼卡的西班牙人,一个***主义者,一个热爱西班牙文化的人文主义者,他们在看这幅画时可能会有怎样的反应?对这一幅画的体验不是独立的一件事儿,也不是一系列成系统的事儿,而是包含了林林总总、数不清的因素。我们现在知道的是:对于某些艺术品,知道其基本信息可使我们获得对它的深层了解,它暗含着一种更为丰富的体验。有时候,我们无法对一件艺术品有感觉,一个原因是我们缺乏某些背景知识,而艺术家在作画时则是假设我们了解这些情况。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对画面看得不仔细,匆匆而过,我们看不到什么,细细琢磨,才能品出滋味。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缺乏思考和想象力,因此,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需要调动你的各种经验来理解作品,才能进入艺术的堂奥。

我们再给出一些信息:毕加索为创造《格尔尼卡》画了很多草图,现存有45幅预备习作,由此可以知道,画中受伤的马的形象来自他1917年的素描;左边穿条纹裙子、头后仰的女人出自1925年《三个舞者》中的那个哀伤的女祭司;断矛和死去的士兵的头颅来自1925年的《有石膏像的画室》;而那头对周围一切混乱漠然处之的牛的形象,在毕加索的许多作品中出现过;画中那些如橡皮筋做成的脖子,那举着灯的手臂巨长,这些画法也来自毕加索的早年创造;知道这些信息后,你还会认为毕加索在“涂鸦”吗?

如果我们熟悉现代艺术史,知道从印象派以来的艺术界革命,了解立体主义的重要性,我们将能看出《格尔尼卡》在艺术史上的位置,这个话题不深入探讨,这里只说一点,这幅巨型单色油画,是用1930年代新闻照片的黑白手法画成的,而且其规模和版式则预示了1960年代宽银幕电影的风格。伟大的艺术品,在传统中存在,既连接过去又导向未来,同时还能切中它出现的那个时代的精神。

拿起一支铅笔,试着画出这幅画的结构,这对你理解《格尔尼卡》大有益处。

同类推荐
  • “西道孔子”:扬雄

    “西道孔子”:扬雄

    《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西道孔子”——扬雄》由纪国泰所著,本书涵盖了巴蜀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名都名城名人等诸多方面,史实准确,文字精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对普及、宣传和弘扬巴蜀文化,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信这本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从中领略到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是《庄子》阅读史上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庄子》不仅由汉代的一门子学变成当时最重要的玄学文本之一,而且《庄子》的版本以及对《庄子》的解读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这些变化与《庄子》的阅读热又在当时的文学、知识分子的行为模式、文艺理论以及佛教传播等方面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论文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对《庄子》在魏晋时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文本流传、阅读模式、读者对象以及阅读效果等。
  • 人权哲学导论

    人权哲学导论

    本书通过系统梳理西方人权思想从古希腊哲学家到马克思的发展源流,对人权的理论内涵进行全面哲学解读,对人权原则在当今世界的制度实践进行客观评析,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考察与研判中国人权实践的历史、现状与趋势。该书从哲学角度系统梳理并解读了古希腊至今中外人权思想的发展源流与理论内涵,对人权原则在当今世界的制度实践进行了客观评析,在此基础上全面考察、研判了中国人权实践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作者指出,人权绝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权利问题。不管是作为具有高度价值统摄作用的哲学范畴,还是作为具有实际价值参照作用的法治范畴,人权实践都必须有其充分的社会基础。人权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的生命真谛就在于,它不仅是一种理想,而且更是一种行动。从世界范围看,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和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不能成为肆意破坏和践踏人权原则的托词和借口,人权价值理想的普遍性绝不能成为某些国家或利益集团推行强权政治和文化霸权的标签和工具。国际间的人权保护与合作必须建立在平等与协商的基础之上,严格依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其说人权是西方哥特式建筑,尖塔高耸,还不如说是东方的四合院,和合相生。
  • 孟子与公孙丑

    孟子与公孙丑

    本书涉及管仲、晏子、曾子、孔子、告子、大舜、周公、商汤等众多历史人物,以及汤武革命、汉宣帝废立太子等纷繁的历史事件,南先生在讲授时采用一贯的“经史合参”、融会百家的方式,旁征博引、贯穿古今中外地对这些人物和事件给予了中肯而精辟的评价。他还将《公孙丑》与《礼运篇》、《论语》等儒家经典相互发挥,阐扬儒家学说精髓,并将其中的哲理、甚至整个儒家学说与其他学说、教义进行比较,分析《孟子》对人类文化的深远影响。南先生的讲述博大精深,涵盖个人内养的原则、方法和外用的境界、器度,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哲学、人事制度、财经问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圣贤之路”、法律体系等方方面面。
  • 沉思录II

    沉思录II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先师、古罗马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谈话录。此书中,作者以寻求个人的心灵自由、安宁为宗旨,主张回归内在的心灵生活,倡导遵从自然规律过一种自制,追求理想的生活。时至今日,爱比克泰德的思想对背负巨大生活压力、心灵躁动不安的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深远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论语通解(一)

    论语通解(一)

    本书稿是作者学习《论语》一书的心得的总结。作者结合现代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将《论语》中相关的语录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全面涵养一个人的灵魂、修养、品味、境界、见识,可以全面提高一个人的洞察力、理解力、判断力、忍耐力和处置力。作者通过通俗的语言,以讲座的方式呈现,语言生动,说理明晰,让读者轻松了解《论语》的真正内涵,同时把古人的思想与智慧应用在当下的生活和工作中。
  • 好爸爸胜过富爸爸

    好爸爸胜过富爸爸

    本书结合当前最常见的教育问题,分析爸爸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用现实的问题和教育的理论来帮助爸爸认识到教育中爸爸的重要作用;从社会关系的建立、理财意识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品德上的培养等方面来罗列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让爸爸轻轻松松掌握教育的规则。
  • 重生二分之一的传奇

    重生二分之一的传奇

    曾经的自己是那么风头无二,也曾遭遇过种种不堪,不过现在是该说再见的时候了,这令人尴尬的日子。
  • 沥甲

    沥甲

    大漠黄沙。边玉山从大漠里走来,只有他一个人,只有一匹黑马。老马嶙峋,瘦骨上挂着一壶酒,一柄剑。剑鞘斑驳,却有点点的殷红血迹。这是一把杀人的剑。饮敌枭首,伴有淡淡的血腥。
  • 桃源奇谈0a

    桃源奇谈0a

    晋陶渊明作《桃花源记》,朔回寻址,探桃源福地何在。恋恋不忘相思意,为卿折翼坠红尘!不料两年多的相处,不及两个月的陪伴。被人陷害,她这才发现原来他已不再信她。伊默对着镜语显现的故事嘲讽一笑,缘来从头至尾,竟是她错了!悲剧结尾,没有什么轰烈的过程,比较慢热。但是书很短,我会尽快给各位卿填完的。么么哒!
  • 逆天行战歌

    逆天行战歌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少年有憾,命运多舛,战天路,长歌行,展开了与天争命的旅途
  • 冯仑管理日志(全新修订版)

    冯仑管理日志(全新修订版)

    要一下子描述出冯仑的公众形象,是有点儿难度的。他有一间满是线装书的办公室,互联网上有网友为其总结的“冯仑语录”,媒体圈称他为“商界思想家”……而冯仑对自己的定位是:“我是个职业董事长,信奉老庄,说话写字比较专业,万通需要我这样具有前瞻性的人。”本书经过全新修订,以经典的“管理日志”形式再现了冯仑的经营管理之道。从创业者的心灵成长、价值观、学先进、战略领先、政商关系、董事会治理、商业模式等12个主题,解读了冯仑的商业智慧和思想理念,同时进行了翔实的背景分析,并配合以行动指南,展现了冯仑“复合”和“多元”的特色,博大精深的行者和智者形象。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