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83000000043

第43章 手机媒介消费(1)

就交流而言,手机变成了家庭之外的家庭,一个

移动的家庭,一个微型的便携式的家庭,一个可以漫

游的媒介之媒介。

——(美)保罗·莱文森

手机媒介,即移动电话媒介,又称蜂窝式便携无线电话,是一种以移动电话为工具进行人际或者大众传播、交流的新型媒介。

今天,手机媒介正随着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地发展,它的许多未知的功能正在陆续开发出来,它的传播形式正在不断地转换,它的作用正在进一步显现。

在媒介理论方面,国内正在将它纳入研究的范畴。显然理论远远时滞于实践的发展,这是长期以来对媒介观念固化的结果。本章中,将对手机媒介作一个初步分析。

第一节手机媒介消费

邮政通讯媒介,是现代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交流媒介,特别是电话媒介以其独特的人际传播方式、交互性的交流特征为人们所偏好。在100多年的生产、消费实践中,电话媒介在技术运用层面上一直在不断地开拓,直至走进大众媒介的舞台。

人类在很长时期里,声音媒介是人们赖以交流的唯一媒介,人们依靠它——这一口头文化传递祖先们的记忆与情感。然而声音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自身只能作面对面的近距离交流,声音也无法留存下来。这注定了声音的命运,它一度被文字媒介所替代。是电力复活了声音媒介,让人们的听觉功能得以无穷扩张。

19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提出电磁感应定律,开启了人类使用电的大门。1844年莫尔斯发明了电报——用电波传递文字,人类过去一直苦心追求的穿越空间障碍的梦想得以实现。1850年,第一条水下信息通道——电缆横穿过英吉利海峡;1866年,大西洋电缆铺设成功,把东西半球的人们连接了起来。

过去的时代,是马匹、信鸽、邮车和快艇、火车传递信息的时代,这些媒介的速度决定了信息的速度。而电报改变了一切,麦克卢汉认为,它开创了一个传输智能的时代,而且它繁荣于一套全新的思想观念,一种新的意识。过去从来没有人意识到,他能够准确地知道那一刻在一个远方的城市——40100英里或500英里之外——正在发生的事情。有一个此刻存在的事实,而不是已然存在的事实。但是,这种媒介基本是一种延时的人际沟通方式,人们还没有法子能够感受到交流中强烈的即时感和共存感。

1876年,在有线电报传递文字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利用线路传递声音。美国人贝尔发明了可传递的声音——电话。1878年,第一个电话系统在美国建立,1881年各城市间开始电话联网。

电话,这一语音新媒介的问世,让人们的声音插上电的翅膀,人们从此可以从容地穿越时空,彼此亲切地对话。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人们只有面对面才会发生口语交流,而且要限定在人的声音和听力所及的范围之内。如今,一个虚拟的现实发生了,电话制造出了一种谈话人存在于同一个物理空间的幻觉。在麦克卢汉看来,电话是人的耳朵和嗓音的延伸,要求我们的感官和官能参与其间,是一种超感官的感知。(1)

电话这一人际传播媒介——一对一的、双向实时互动的听觉媒介,给人们莫大的消费享受。从此远在天边的人们,可以像近在身旁的朋友一样地交谈,听得到音色和音质,甚至听得到气息,情感与讯息同时交流,相互反馈,协调行动,并切实感受到对方的喜怒哀乐。而且"在会话中,事物的许多侧面同样自然地相互作用。各个侧面的互动可以产生洞见和发现。"(2)

显然,电话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媒介。有人认为,在电子媒介时代,电话是具有革命性传播潜能的媒介实践模式。电话具有去中心化特质,电话使任何发话人能够和任何受话人交换观点,任何人都能"生产"信息并发给该系统中的任何人。这一特性使电话与其它媒介有了本质上的区分。直到今天,才有了可与电话的民主结构相媲美的技术——互联网。(3)

电话媒介在通讯技术的进步中成长。电话的最初阶段里,并没有电话号码自动直拔,每一次通话都需要接线生的中介,电话是一种公用媒介。自动交换机出现,让电话的私密性得到了有效地保护,电话成为一种个人化的大众媒介。1956年,跨洋电缆电话开通,把隔海越洋的人们的声音连接起来。1966年人造通信卫星升空,开创了卫星通信时代,从此在地球的每个角落,人们之间都可以进行即时的联络。

其间,与固定电话相结合,无线寻呼机(BP机)出现并在一个阶段风行。它最早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的科幻影片之中,功能之一就是转发信息的功能,这为今天的手机所继承。手机出现以后,寻呼机用户在急速萎缩。2004年国内只有298万户,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人们并不甘心于依靠电话线联接的通讯方式,他们渴望像无线电一样随时随地的媒介传递方式出现。1973年4月,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马丁·库帕发明了移动电话——手机,它重约1斤半,长25厘米、宽4厘米、厚8厘米,以笨重出名。从固定电话走向移动电话,这一不分时间、地点进行即时双向交流的新媒介,不留神创造了一个人类生活、工作的新天地。

随后1978年第一代模拟蜂窝式移动电话(国内人称大哥大,厚如砖头)的开通,很快第二代(2G)机型出现,实现了从模拟向数码的过渡,这是通信媒介史上的一次革命。1994年国内数字通信网络手机出现。

今天,手机的功能正在无限扩展,它会与电脑、网络、电视、报纸等众多媒介构建同一个平台,替代其一部分用途,大有"一机在手、取代众媒"的气势。2002年推广的2.5代中间型手机,已具备上网、多媒体服务如游戏、点播电影、点播音乐、拍照及发送、定位服务等功能。

手机的消费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美国1985年手机用户35万户,2002年约1.5亿户,约占成年人总数的70%。2001年美国手机用户占总人口的45.1%,英国占到77.1%,中国增至10.4%。

自1987年手机登陆中国以来,20多年间用户飞涨·

当年引进第一套移动通信设备时,只有700多户用户。到1997年已经达到1365万户.2000年达到8526万户,2001年14481万户,2002年21297万户。2003年10月,国内手机用户首次超过固定电话用户;2005年,新增用户5860万人,总数达到了3.93亿户,手机普及率达到33%。2006年一季度,总数已经超过了4亿人。

2000年,可拍照手机出现。2005年MP3手机出现,可以播放MP3格式音乐。2006年,MP4手机诞生,能够播放电影并下载电影,被称为电影手机。

第二节手机媒介消费的性质

在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手机媒介消费的性质。

一、走路与说话的融合。

边走路边说话、在移动中交流的需要,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莱文森认为,这一需要使人有别于其它的动物。人这个有机体要用声带和舌头发出有符号意义的声音,他要用后肢直立行走,从一个地方走向另一个地方。(4)可是很长时期以来,人们只能在几米远的距离内、彼此结伴同行,才可以边走边说。后来固定电话的出现,使人们有了远距离说话的机会,但却无法在走路中说话。

手机再现了人们古老的交流方式,实现了人们走路中说话的愿望。

二、荒原与家园的融合。

没有手机的时代,人们的交流有时是贫乏的、困苦的、无助的,一如在生活的荒原中一样孤立、隔膜。是手机的消费复活了人们家园的感觉。"手机使互联网及其所包含的一切媒介移动起来了,包括打电话的功能也可以随之而动起来,于是,凡是用手机的人都随身携带着一个流动的家园。一个有着心灵感应和瞬间交流、无处不能交流的社会随之应运而生。"即使"世界上贫穷的国家,都可以成为手机社会的一部分,可以磨平现代的数字鸿沟。互联网使地球村成为一个互动频繁的社会;手机使地球村的村民离开固定的座位,站起来周游世界了"。(5

同时手机的使用,是家庭纽带的延伸,提供了一部分家庭功能。它使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便利和紧密。它可以充当父母对子女的"监护人"和通讯员,可以是夫妻间的"连心线"。

三、小众与大众的融合。

电话作为媒介,其特性长期以来被人们忽略了。上世纪60年代,米歇尔。麦克卢汉指出,正如其它电力媒介一样,电话的性质本身是压缩和综合过去的割裂和专门化的东西。电话创造了一个全局的、无所不包的关系场。电灯如同电视、收音机、电报、电话一样,通过排除人际联系中的时间与空间因素,参与深层次的创造。(6)在亿万人每天手中使用的电话,为什么不被人们视为大众媒介?也许是因为不适合理论家们制造的"大众媒介"概念,电话如果要适合概念,只有削足适履,只有砍下它飞翔的翅膀。

在我看来,影响电话不被认为是"大众媒介"的传统因素有三个。一是从生产上,是个人的生产,不是组织性制作;二是从传播上,是一对一的个人的窄播,而不是对大众的广播;三是从消费上,是个人的消费,不是大众的消费。

这一问题,已由手机媒介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从生产上,既有个人生产如音频发送,又有组织生产,如手机讯息、彩铃服务等;从传播上,既有一对一的窄播,又有一对多的泛播,如手机上网;从消费上,既有个人的消费,又有大众的消费。作为超文本、超媒介的手机,对大众媒介固有理论是有部分顺从的,但更多的是形成了挑战。它的许多方面已经超出了大众媒介,是它无法解答的。

一个事实是,手机持有者可以接听到任何陌生人的电话,只要是与已有关的公事、私事,你都会很自然地去回答,而很少拒绝。这说明,手机是一个全开放性的、面对地球村每一个大众的交流媒介。这种状况,在日常生活中是没有的。你不可能与主动迎面而来的陌生人谈任何事情,因为这会干扰你的时间,侵犯你的私人空间,也可能危及你的个人隐私与安全。在其它媒介消费中,也没有闯入你生活的自动打开的影视和报纸。在网络中有陌生电子邮件、QQ网友的进入,但人们是有选择的主动权的。唯有手机不同,陌生者只要掌握了受话者的号码,就可以主动通话,受话者也很少有拒绝的理由。因为拒绝会很可能失去一个极为重要的关系或者友情。这就是手机"无须接触"而可以"广泛接触"的大众化特性。

从网络、手机媒介的实践来看,所谓大众媒介的定义只能这样表述:凡有广泛消费者的媒介就是大众媒介。一方面,这一"大众",不一定在社会中占有大多数的比例,只要是社会中的一群人即可;另一方面,组织性的媒介生产、广泛的传播渠道只能是大众媒介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大众媒介的主要特征是拥有广泛的消费者,而不是庞大的生产者、传播者。在未来时代,科技的惊人发展,生产者将越来越少,生产组织将分散化、扁平化,很可能是几个人或一个人;传播者人数更少,可能会是自动性传播。大众传播

通过手机在网络上的中转,人们可以同时与许多人在一起交流。到2005年4月,全球有3G手机用户达1.78亿户。2005年国内可上网的2.5代手机用户达7101万户,占国内手机总用户的18.07%。

四、口语与视觉的融合

口语既是人们最原始、也是最民间最生活化的语言,可以表征、代表人们任何想要表现的东西,也是人们最方便表达,最直接表达的语言。它不同于书面语言、图表语言、影像语言一样经过第二次的制作和编码。手机正是口语的传达品,你可以用任何民族语言、方言去准确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手机是听觉媒介的新发展。人们在专注于视觉媒介的同时,一直在寻求听觉媒介的新出路。除了听觉媒介的消费是对人们感官的开拓这一原由之外,听觉媒介对消费者来说是成本最少的。因为一般来说,读书看报的行为最起码要有几年的教育学习成本。而手机的使用,即使是不识字的乡村老太婆都可以运用自如。

可以说,手机的使用,是人类口语与听觉的复活与胜利。大量的活生生的口语进入人们的交流世界,听觉也不再是视觉的附庸,而是独立的媒介的生产者与消费者。

当然,手机功能的不断开发,也实现了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的融合。

五、生活、工作与娱乐的融合

今天,手机可以说占据了我们行动的所有空间,"24小时开机"方式成为许多人的生存方式。

手机媒介集合了纸质、广播、电视、网络多种媒介的所有优点,已经从单一媒介走向了多媒介融合,通话、发信、上网、听音乐、看电影电视、听广播、看报纸等等,都可以在手机上实现。于是成为将大众生活、工作、娱乐集于一身的平民化工具。

手机媒介消费正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生活方式的改变。手机可以贴身甚至成为人们身体的一个"器官",成为人们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工具或伴侣。"24小时开机",是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中,它是集手表、闹钟、电话、电视、网络、游戏机等混合性于一体的掌中之宝。

工作方式的变化。手机可以作为人们无时无处的工作作坊或者工作指挥所,可以遥控你的电脑、你的网络、你的听众、观众或者部下。

娱乐方式的变化。手机可以制造无处不在的自娱自乐。手机的休闲娱乐功能,正在被人们不断发掘出来。那些在车站、码头上一再焦急等待的人,是一些手中不停地把玩手机的人,人们面带笑容,一定是在做手机游戏或者手机上网或者发一些可乐的信息。

同类推荐
  • 小学生作文全功能手册

    小学生作文全功能手册

    《小学生作文全功能手册》装帧精美、制作新颖、内容丰富、功能齐全,是一本经济而实用的优秀作文书,学生“一册在手,作文不愁”。《小学生作文全功能手册》既有实用的写作指导,也有优秀范文及点评;既有好词、好句的分类罗列,也有典型病文的分析;还独具创意地设有“作文速成宝典”,为小学生提供写作模板。
  • 悲惨世界(上)

    悲惨世界(上)

    《悲惨世界》作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是一部气势宏伟的鸿篇巨制,它以无与伦比的厚重与深沉,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是一座永立的丰碑。雨果用高超的艺术手法,以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满怀激情地讲述了冉阿让坎坷的一生。冉阿让和他周围的普通人芳汀、珂赛特、马吕斯、伽弗洛什等,同不公正的黑暗社会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许多场景催人泪下,还有很多场面催人奋进。雨果的大手笔准确地描述了滑铁卢战役、巴黎大起义,酷烈的场面足以感泣鬼神。雨果还熟练地运用了大悬念笔法,伏线千里,在富有戏剧性的情节中,将历史大事件以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有机地联系起来。
  • 成长路上的红绿灯(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经典故事)

    成长路上的红绿灯(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经典故事)

    每个人都在梦想着成功,但每个人心中的成功都不一样,是鲜花和掌声,是众人羡慕的眼神,还是存折上不断累积的财富?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成功,真正需要的都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有了健康的心理才是成功的前提与保证,在人的一生中,中学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心理健康对以后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 静态写作指导与好词好句好段(下)

    静态写作指导与好词好句好段(下)

    静态描写,是记叙文中对人物、景物作静止状态下的描摹状写,创造生动具体的感人形象的一种写作方法。静态描写是记叙文写作中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表现方法,也是一位写作者的基本功的体现。
  • 苏轼诗词全鉴

    苏轼诗词全鉴

    苏轼对中国思想、文学、艺术、文化上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他潇洒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人生榜样;他非凡的文艺见解和不朽的艺术创作,为后代提供了用之不尽的精神宝藏。《苏轼诗词全鉴》收录的诗词是较能代表东坡诗词风格的部分,大多是其传世佳作。新诗歌题材看,有社会政事诗、山水景物诗、哲理诗、赠答抒怀诗等。让我们借苏轼诗词这个入口,跨越时空,去探寻、体味一代文学大家的内心世界。
热门推荐
  • 青春-哲理卷

    青春-哲理卷

    一段爱情的重生是要等待一个人的死亡,同时也可能让死亡毁掉一切。以青春换明天的爱情,从来凄怆。爱是难分彼此——彼此的优点和缺点。我以为这是我的优点,你却说是缺点。你的缺点太多,我却喜欢你,这是我的优点。爱就是难分彼此。理想,在实现以前,有很多名字,它们是:幻想、妄想、白日梦,和不可能。可是,就是它,使得一个只能爬行的看鸭子的小男孩,变成了受众人崇敬的学者与勇者。
  • 世界经典童话故事全集:动物植物的故事

    世界经典童话故事全集:动物植物的故事

    本套丛书包括《国王皇后的故事》、《王子少年的故事》、《公主千金的故事》、《官员商人的故事》、《庶民百姓的故事》、《能工巧匠的故事》、《女人儿童的故事》、《魔鬼妖怪的故事》、《动物植物的故事》和《生灵怪象的故事》等10册童话故事,其中包括安徒生、格林、豪夫和王尔德的作品,也包括了世界各国许多民间童话故事, 很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相信这套《世界经典童话故事全集》丛书,能够启迪儿童的心灵、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的情趣、丰富儿童的知识、发展儿童的智力,成为广大父母和少年儿童们的良好读物和收藏品。
  • 修仙归来当奶爸

    修仙归来当奶爸

    五百年前,陈曦被空间裂缝吞噬,进入修仙界。五百年后,他历经磨难重回地球,才发现地球只过去了五年。……旧庭外,佳人在侧,烛影摇红。一两清风,半盏明月,桃花依旧笑春风。……等等,这谁家的孩子?!怎么在叫我粑粑?看着眼前这个粉雕玉琢的小女孩,陈曦有些懵逼了。(亲生的!!!)……修仙归来,从奶爸做起!这一世,不争王,不称霸,只求平平淡淡,做个宠妻狂魔、护娃奶爸!____书友群:511793123群名称:毁灭地球战略总部
  • 易经的智慧(全集)

    易经的智慧(全集)

    《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本筮占之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读之书,有“群经之首”之称。《易经》是智慧的哲学,内容是积极的、乐观向上的,无数人学会了它是如何修身养性、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开创和发展事业、怎样去挑战困难、怎么去战胜挫折等方面的技巧,通过这些技巧而获得了成功。《易经》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我们坚信,通过此书,你能从《易经》的处世智慧中,找到人生中的自我,从中吸取力量,以此为指导,走向辉煌的人生之路。
  • 我家夫人超拽的

    我家夫人超拽的

    脸化成鬼的叛逆少女被一个俊美如涛矜贵优雅的男人求婚了。某女一脸倨傲:“我可以答应你,但婚后你得听我的。”千墨爵点头:“可以。”领证后。千墨爵:“不准飙车打架抽烟喝酒化妆染发……”莫涵涵怒:“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是你要听我的!”千墨爵慢悠悠地把她按到电脑桌前:“来,分别用英俄法日西德罗乌尔都语做一次口语练习。”莫涵涵看着电脑屏幕欲哭无泪:“不是,你听我解释……”
  • 嘎小子逛军营

    嘎小子逛军营

    你曾经在军营里生活过吗,你听过关于军营的故事吗?军营里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跟所听到的一样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跟着国内第一部为超酷男生打造的儿童军事小说——《嘎小子逛军营》一步一步走向军营……
  • 白马王子的独家宠爱

    白马王子的独家宠爱

    明月酒吧内,一名身穿印花猫咪上衣,白色裤子的女孩正在打工,一个不经意间,她遇见了他,知道了他的身份后,却对他避之不及,而他又做了什么,让她消失了整整五年。五年后她的回归,让他邪魅一笑,好戏就要开始了。婚后,“表妹?艹,你特么玩我呢!你难道不知道表妹什么的最会勾搭人了吗?”“好啦好啦,你要知道我怀里只有你!”面对她的怒斥,他也只轻轻一笑,将她拥入怀中。【新人开坑,双主身心干净,绝对宠】
  • 我是毒瘤我怕谁

    我是毒瘤我怕谁

    青铜坑逼回到s7,做rng的毒瘤上单!输出基本靠吼,手速基本靠抖,支援基本靠瞅,传送还不如走!但就是能赢!!!
  • 真武仙魂

    真武仙魂

    殷择天因为梦见花雨蝶心中慌乱,真气涣散,此时几只嗜血狼慢慢靠近,那是沙漠里特别残忍的远古巨兽,随便就可以杀死几个人,可是现在,面对嗜血狼的靠近,他手里只有一把魂剑……。
  • 青春是伤感的流年

    青春是伤感的流年

    每个青春都值得回味,有醉酒时的豪言壮语,有无奈时的欲哭无泪,回首青春,你会发现自己得到了许多,却错过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