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82400000012

第12章 历史钩沉:百年中国大众影像生产闪回(6)

从1989到1996,从北京的流浪到西藏的自我放逐,从对彼岸的追索到对此岸底层矿工的记录,从对首都天安门广场的文化颠覆到拉萨巴廓南街居委会的细致入微的体察,作为在"八九"以后的文化断层中对虚假神话的反拨,这一阶段的个人影像创作开始从传统影像生产的宏大话语中挣脱出来,一些平民百姓也开始意识到影像生产这种如约翰·费斯克所言的"意义和快感"的生产方式。更多的游离于体制边缘的影视制作人开始从生活的象牙塔和理想的乌托邦降落到坚实的地平线,摆脱俯视芸芸众生的文化精英姿态,以拒绝同流的反叛者立场,把影像作为独立思考的符号,他们不约而同地转向中国社会现实最核心的问题和最底层存在,通过个人视角切入历史,切入当下的现实生活,潜入中国现实的深厚地层,并以此确立自己的立场,揭开了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影像生产的序幕。

二、第二阶段:潜行

90年代中国个人影像生产的勃兴与影像技术进步密切相关。90年代初,松下VHS、HI-8等摄像机在中国家用市场已较为普及。90年代中期,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影像生产中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呼之欲出。对数字技术诱人的前景,著名导演卢卡斯曾作过乐观的预言:"最终会导致出现一个更为民主的制片环境,每个人都能够制作电影。要不了多久人们就可以在自己的PC机上干电影这一行了。"他的话音刚落,日本SONY公司的第一款DV数码摄像机DCR-VX1000就于1995年7月问世。DV(Digital Video)即采用数码成像技术的摄录像器材。通过采用CCD芯片作为光影感应手段,依靠数码技术,DV产品完成了对传统模拟摄像机的全面超越,镜头变焦范围、成像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一组数字可以印证DV在影像质量上的提升:家用电视机的扫描线为350线左右,传统的模拟摄像机为200-300线,专业级摄像机为600线,普通DV能够达到500-530线甚至更高的影像质量。家用DV产品在成像技术、水平分辨率、像素、变焦倍数以及液晶显示屏等各方面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主流产品的配置为500-530线、80-110万像素、10倍光学变焦和3.5英寸液晶显示屏,完全可以满足消费者任何个性化的需求。而DV最大的优势在于与电脑的连接,通过电脑进行采集和剪辑,并通过网络来实现传递。尤其是微软公司在1997年推出Softimage3.7版本之后,标志着在个人计算机上也可制作电影特技画面。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剪辑合成,均可由创作者一个人独立完成,从而突破了影视节目工业化、集体化生产的桎梏,揭开了大众影像的新纪元。普通DV摄像机正向专业化和IT化发展,并以其经济性、便利性和高清晰度,迅速实现家庭化。

数字技术介入影像生产的重大意义,丝毫不亚于甚至超过了20年代有声电影淘汰默片、30年代彩色电影取代黑白片的那两次技术革命。当在一间中等的机房里即可拥有足以制作任何种类的电影所需要的一切数字设备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纪录片前辈利科克(Richard Leacock)也由衷感叹:"数字革命不仅仅是比同样的旧产品稍微好一点或便宜一点,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历史和媒介的发展。"

DV不仅是一种影像生产技术,还是一种影像生产方式;DV不仅是一种新的影像媒介,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新的影像态度和新的文化可能性。在培养出一个崭新的IT产品市场同时,DV也正在催生影像文化的崭新形态。它把传统电影从工业的束缚中再次解放出来,把影像创作的自由再次归还给个人,导致了世界范围内影像生产的个人化与大众化。对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的发展来说,DV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之效。个人影像从一条在体制边缘发源的涓涓细流,开始逐渐流入毫无影像经验的普通大众当中,对影像生产力、影像生产关系、影像生产方式、进而在影像生产的意识形态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DV从技术上奠定了独立生产的坚实基础。过去,由于生产环节过于繁琐、运作成本较高,或者成像质量较低、效果差强人意,使影像生产一直局限于专业生产和贵族运动的狭小空间。数字技术缓解了影像生产的技术困扰和经济压力,极大简化了影像生产程序,延伸了创作空间,使影像生产的独立操作拥有了充分的技术语境。

其次,DV也造成了一种新的影像生产方式,即个人化的方式。小型DV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它的授予能力,使一个人能独立携机拍摄,并最大限度与对象接近。独立制作人里甘(Leo Regan)坦言:"你想单独工作总会更容易……当你独自一人时,你会更容易走近其它人。"这种授权性甚至延伸到了后期制作中,"也就是说可以离开"公家的"电视台,回到个人案头上。"这种非"公家的"、非体制或行业常规的影像制作,意味着影像的个人化生产方式的到来。

再次,DV促成一种新的影像态度,一种创作的自由度。里查德·利科克(Richard Leacock)回忆在早期纪录片生产中,由于笨重摄影机的存在和摄制组的工作方式,使"我们有组织地破坏着我们要纪录的东西",从而束缚了作者的创造性和影像艺术表现的多样性。而DV的诞生则成就了许多人的自由梦想,从操作的自由升华为精神的自由。在吴文光手中,小型DV有如贾岛的行囊,可以随兴而至,搜尽奇峰,集纳生活点滴,成为作者"影像日记"的一部分。"其中有的素材好象可以构成长点的片子,有的变成10几分钟的短片,有的变成我为一些戏剧和舞蹈演出做的多媒体影像资料"。拍摄的随意性,题材的零碎性,能让作者真实地抓住生活原生态(纪录片人罗尔科(O"Rourke)发现数码摄像机可以运转50分钟,允许他跟拍摄对象有不间断的亲密交流),这种影像素材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可以连缀碎片为某类真实生活的叙事,也可能成为某些触发创作的灵机,使物象以更原始、本真的形态显现出来,而纪录的意义也就贯注其中。

按照埃利夫塞里奥蒂斯的观念,"技术"这个词置身于话语的形成之中,而且更特别地,它置身于和自然、艺术、主客体表述(articulations)这样重要的话语范畴的关系之中。作为介于心物之间,主客体之间发生关系的方式,不管对于主体还是客体,有关"技术"的争议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在法国,""摄影机-钢笔"运动和"电影-真实"运动即产生于技术上新的可能性之中。只有小尺寸影片(专业人员称之为"非标准的"影片,大家称之为16毫米影片)的发展才使一些年轻的理论工作者投身于更直接的活动中去,用他们自己的资金导演了一些迄今为止只在他们头脑中构思的影片"。DV技术也是如此。从哲学认识论上讲,技术不仅是手段,技术乃是一种解蔽的方式(海德格尔);从技术决定论看来,媒介即是信息(麦克卢汉);从意识形态派来讲,影像技术的发展作为一种哈贝马斯所宣称的"解放的意识形态",使影像表述的权利从技术官僚、艺术特权阶层、社会精英、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控制下解放了出来,成为大众个人表述的工具。有人把它作为一种民主的利器,并声称"这个平民影像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因此DV是一种解放,是个人话语对权力话语、大众影像生产对工业化、是对官方与精英统治下的影像文化的解放和女性话语方式的解放。可以说,技术语境奠定了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的真实地基。

不管是对主流电影、实验影像,还是对录像艺术、纪录片生产,数字技术使各种影像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从国际上看,DV催生了丹麦的Dogme宣言(即以手提摄影、天然光、外景拍摄为宗旨,目的是想藉此理念,再造法国新浪潮时代的气势),也使直接电影的风格在第三世界蔓延。有人把它作为拒绝视觉文化工业的自卫武器("家用小型摄像机的出现,为我们抵抗制度化的电影生产提供了一种可能"),有人把它作为主体的一种生活态度和对待世界的一种方式("DV是一种态度,DV意味着一种新的对待电影的方式和对待生活的方式")。的确,数码摄像机的出现,使更多人可以摆脱资金和技术困扰,用活动影像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影像制作更贴近个人而不是工业。这种实践,开始潜在地改变中国影像的精神,使更多的民众接触到这种平民化的影像工具,进而投身于活动影像的创作中。

《首届艺术中国三年展影像作品征集》上写道,"影像创作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经离开独立制片的外衣包装,逐渐开始呈现出不同方式的个人表达的可能"。可以说,从1996年以后,DV给中国个人影像生产产生了推波助澜的影响,成为撬动中国个人影像生产向大众影像的新形态发展的最有力杠杆,在参与者数量、影像类型、影像风格、社会影响上都较之第一阶段有较大发展,并形成了这一阶段彰明较著的几个特点:

1.创作群体的壮大

如果说在第一阶段,只有吴文光、张元、时间、蒋樾等少数几个先锋影像工作者在个人影像领域踽踽独行的话,那么在1996年以后,这股影像力量即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进一步开掘。与DV普及同步的是形形色色的观影组织的出现,一些人开始自发组成创作者小组、观影团体。北大东门外的"雕刻时光"、北大西门外的"Everyday酒吧"、清华东门外的"盒子咖啡馆"、"燕尾蝶咖啡馆"、原电影学院附近的"黄亭子酒吧"等逐渐成为影像爱好者类聚的阵营。继1996年10月1日上海的"101电影工作室"成立之后,广州的"缘影会"(1998年9月11日成立)、北京的"实践社"(2000年4月1日成立),昆明的"复眼"小组(2000年5月),南京的"后窗艺术电影观摩会"(2000年6月成立)、沈阳"自由电影"(2000年成立)、成都"白夜"影会(2001年4月成立)以及武汉的观影会、郑州边缘社、重庆M公社、昆明复眼小组、山西渐近线观影会等相继成立。这些影像团体成员除了经常性的影片欣赏外,还相互观摩、彼此切磋,自发进行影像创作,影会规模从30-40人(如"白夜"影会)到400-500人(如广州"缘影会"),并且逐渐成为所在城市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中坚力量,成为民间影像的生产、观赏和研讨组织。

如果我们按照电影界惯用的代际划分来命名的话,吴文光、张元、时间、蒋樾等可算作民间影像生产的第一代,季丹、杨荔钠、蒋志、冯晓颖、睢安奇、唐丹鸿、朱传明、杜海滨、王芬等似可算作第二代。第一代主要是来自体制内的叛逆和先锋,即所谓的"业内人士",第二代则来自五湖四海,成分更为复杂,有诗人、画家、学生,也有公务员、自由职业者甚至无业人员,个人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就决定了其关注领域以及表现风格的多样性。他们从当年彼此的惺惺相惜、相濡以沫的影像创作起步之后,开始各奔东西,相忘于江湖,挖掘各自的文化地层。

吴文光趟进了城乡结合部,跟踪一个在北京和北京周边地带巡回演出的大棚——中国远大歌舞大棚。吴文光说,在他的这部名叫《江湖》的片子里,"你能闻到人汗味,听到人的呼吸,感觉到他们的心跳"。

画家汪建伟则在1998年,对聚居在成都机场路边一处荒废别墅群里的四户农民进行了拍摄。汪建伟的镜头记录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包括怎么在废别墅里烧饭、打水、种地养猪或出外打零工的生活。按照汪的说法,他感兴趣的是这些居住在"他处"的农民和这片不属于他们的废别墅区的关系。

1997年云南省博物馆的研究员郭净带着摄像机,到云南迪庆州的汤堆村,开始辅助自己的人类学研究。

1999年,王兵开始拍他的"农村"和"知识分子"的中国人三部曲,在沈阳完成了《铁西区》前期500小时的素材。

季丹在西藏日喀则的一个村子,用随身带着的HI-8摄像机拍了一户西藏农民的家庭故事,名字叫《贡布的幸福生活》。季丹说,她喜欢用质朴的手法表现普通人平凡的生活、对生活的态度和面对死亡的宗教信仰。

在此阶段,活动影像的应用范围和关注领域逐步扩展,摄像(影)机从一种被膜拜的"魔匣"祛魅为一种普通的书写工具,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志趣的人开始接触这种新型的书写工具,影像的创作群体与生产力量逐渐壮大。

同类推荐
  • 刷新世界的100个技术发明(上)(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

    刷新世界的100个技术发明(上)(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

    技术发明是应用自然规律解决技术领域中特有问题而提出创新性方案、措施的过程和成果。发明的成果或是提供前所未有的人工自然物模型,故而技术发明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刷新世界的100个技术发明》,让我们对那些影响深远的技术发明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打开我们创新的思维。
  •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案例与解读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案例与解读

    本书汇集了广州市第一幼儿园60年幼教工作的教育科研成果,分为三个分册,分别为《保育员工作手册》《新教师工作手册》《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案例与解读》。本书内容涵盖幼教工作的各个方面,来源于幼儿园60年实际工作的研究总结,其内容丰富,操作性强,是幼儿园幼教工作者实用的参考书。
  • 耕耘南广

    耕耘南广

    辑录了几十篇在南广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一线辛勤耕耘的教工们的创业回忆文章。它记录着创业者的艰辛与欢乐、光荣与梦想,和年轻南广的成长历程。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南广青春律动的脉搏,园丁的敬业、奉献和激情,聆听她深情嘹亮的歌唱。
  • 泛在环境下高师院校网络课程的构建研究与教学实践

    泛在环境下高师院校网络课程的构建研究与教学实践

    本书稿是一部关于泛在环境下高师院校网络课程的构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研究专著,本书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对高等院校网络课程理论内涵进行明确、清晰的表述,强调了学科建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原则,其目的是力求用系统论的观点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网络教学与学习模式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 如何做田野笔记

    如何做田野笔记

    近几年,许多人类学家开始强调写作的重要性。而众所周知,民族志写作的起点和基础是研究者的田野笔记。那么,如何做田野笔记呢?为此,三位具有丰富田野实践和教学经验的人类学家,给出了一系列实用而又指导性的建议。本书通过大量的正在撰写的、“未完成的”田野笔记实例,考察了田野研究者如何将亲身经历和观察写成田野笔记的过程,讨论如何运用田野笔记来讲述民族志故事的方法,以及帮助研究者基于田野笔记撰写民族志的关键步骤。本书致力于提出一套实用的田野笔记写作指导,以帮助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口述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因为田野研究和人类学方法在以上学科中都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另一方面,对于政治学、商业管理、传播、社会福利及公共卫生等学科,田野研究和民族志也可以作为次一级的辅助研究方法。《如何做田野笔记》系美国当代知名人类学家罗伯特·埃默森等撰写的一部有关人类学研究专著。田野调查是当代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环节,而其中的关键之处,就是如何作田野笔记。此书结集的数位人类学家的经验谈,对此项工作作了详尽、清晰的阐述,也是该学科基础方法的指导之作。
热门推荐
  • 观心诵经法记

    观心诵经法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原来当初爱得刚刚好

    原来当初爱得刚刚好

    只是很平淡的,青春的故事。每一帧打开,原来当初爱得刚刚好。
  • 绝境狼王系列:影子

    绝境狼王系列:影子

    本书是美国“动物奇幻小说女王”凯瑟琳·拉丝基的力作,它以被弃小狼——福狼的传奇故事为线索,将狼族生活与文学想象巧妙融合,编织成一套磨难成就传奇的神奇小说。从狼的生存,到狼的等级,从狼的情感,到狼的战争——狼族生活在本系列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深沉的母爱,到坚定的信念,从温暖的友情,到超常的智慧——福狼与伙伴们不屈不挠的冒险经历被描写得细腻真切。
  • 傀儡小娇娘

    傀儡小娇娘

    尚京将军府之女沈安,生前体弱多病常卧床榻,死后不得安宁受人控制。附魂在傀儡身上,正巧被傀儡师少年撞见,活人魂的傀儡千金难买,万金不换,少年也算捡了个便宜“师妹”带回去给师门交差。沈安万万没想到自己竟拿了女主剧本,美男有了,旷世奇恋也有了。诶?等等,为什么她总死?好像哪里不对劲。反正横竖都是死,她索性闭上眼睛使劲作。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女领主的家臣

    女领主的家臣

    普通青年携印记重生于剑与魔法的神奇世界,成为女公爵领地内的一名小小的男爵。政治的漩涡,王权的交替,派系的纷争,在这些强大势力阴影之下他将如何抉择?
  • 荒古剑尊

    荒古剑尊

    荒古剑界,强者为尊,长生为道。剑尊萧晨意外重生,携天道意志,集天下神剑铸就百剑图谱。这一世,他立下宏愿,必以傲战九天,踏诸天神魔,当以无敌之姿,成就长生大业。
  • 金觚奇案

    金觚奇案

    龙城是S省的省会,虽说比不上京津和沿海大城市的规模,但作为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城,也有它深沉浑厚的一面。在悠久岁月中形成的文化堆积和历史印记,构成了它的辉煌和骄傲。如今在现代经济模式中,龙城经济实在没有自己的现代特色,它所依赖的只是一种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即是对大自然赋于它的资源的疯狂发掘和初始利用。因此,只要你在龙城市郊区走一走,你就会发现用最简单,最原始的劳作方式进行生产的星罗棋布的小煤矿、炼焦厂、小铁炉等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在红火得不能再红火的资源发掘的热浪中,一种被国外经济学家视为顺报率最高的行业——古玩收藏,也在这里悄然兴起,并很快被这里的人们接受,以至很快发展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大市场。
  • 超神女剑神

    超神女剑神

    我,卓云岚,一代剑神卓不凡的女儿。没错,就是那个在天龙八部中,被虚竹教做人的卓不凡。天空一声巨响,我带着老爹捡到的青莲剑经,闪亮登场。超神宇宙,科技为尊,我的小伙伴们都有外挂,什么银河之力、诺星战神、太阳之光,一个比一个牛逼。而我,以武入道,剑术封神。剑出天下惊,一顾倾人城。我真的没有开挂!书友讨论群【533079784】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