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82400000011

第11章 历史钩沉:百年中国大众影像生产闪回(5)

在强烈的影像冲动下,吴文光靠在体制内见缝插针地"蹭"机器,完成了被称作中国第一部真正纪录片的《流浪北京》。他认为"只是凭直觉和热情做了一件事"。和他的拍摄对象一样,他的近乎直觉的创作,自我反射式的记录,迥异于彼时的任何潮流与时尚。《流浪北京》史无前例地让这些边缘人、社会"另类"成为一部影像作品的主角,并一反传统中国影视的表现手段,略似于真实电影的制作方式,大量采用长镜头、跟拍、同期声的纪实手法,保留生活的质感和原生态,技术质朴而简陋。诸多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表现手法与创作思路不管是在生产方式还是观照对象上建构出一个真正的另类。这个另类并非一个边缘人物在边缘处境中的一个思想怪胎,在传统观念中的一个叛逆,而是一种新的影像生产方式和生产态度的开始。这是一种没有体制压力和市场驱动的个人独立艺术创作,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客观纪事。作为一种自发的影像生产方式,它奠定了大众影像在中国的发展方向,从而带来更多耳目一新的民间影像的生产。

吴文光的影像态度与生产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特定时代来自民间的自发的影像生产行为,更带有时代与个人的某种必然性。吴文光自述当时他拍这部片子的原始动机,就是要把中国这么一群特殊艺术族群的生活片段,在它们消失之前,不受任何约束和干扰地以"真正的记录样式"保存下来。"当时,"纪录片"这个名词很少出现在我和朋友们的谈话中,我们只是叫"片子",它不是故事片、也不是公家电视上的"好人好事"的那种片子,而是"真的人和真的事""。该片先后参加了多个国际电影节,最初以"手抄本"形式在影视圈广为流传,加上口耳相传,在大陆同行中引起不小的震动与争议(2002年作为《中国新纪录片系列》中的一部由北京北影录音录像公司正式出版发行)。

在这场对新的影像生产方式的探索和实践中,吴文光表现出持续不断的创作冲动,他的创作实践可以说是对当初巴赞"电影为什么"的中国版——"究竟应如何拍电影"反思的一种回应。在当时的条件下,技术上的粗糙、节奏上的拖沓、长镜头的滥用应该说是片中存在的瑕疵。但是在他的手中,影像焕发出的却是前所未有的生机,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个真实、鲜活、真切地痛并快乐着的实实在在的个体生命。片中充溢着一个个真实的灵魂诉说,这是一种在传统影像中前所未有的呈现,的确让人耳目一新。

"八九"除了其政治意味以外,同样是一个文化断裂和文化转型的拐点。和吴文光一样,在摄像机作为奢侈品的年代,某些具有强烈自我意识和创作冲动的体制内从业者,也开始了自己的影像思考。按照时间的说法,""八九"一过,语言的探索大大加快,使得人们以思考者的身份进入纪录片"。由时间、陈爵摄制的大型专题系列片《天安门》成为这类作品的揭橥之作。作品开拍于1989年,作为中央电视台参与制作的《共和国之恋》、《望长城》等系列片的最后一部,该片的意义建构已经呈现出与传统专题片的偏离,开始告别宏大叙事,迫近民间,成为体制内人物自我边缘化行为的一个标识,以致最终失去正式播放的任何可能。1991年6月,时间、陈爵发起组织了"结构·浪潮·青年·电影小组",即"SWYC"(青年电影实验小组),"SWYC"是这几位年青人各自姓氏拼音打头字母,也是英文"结构"(Structure)、"浪潮"(Wave)、"青年"(Young)、"电影"(Cinema)的打头字母。1992年,时间与王光利合作完成了一部在形态样式与呈现对象上都极为独特的剧情短片《我毕业了》。这部作品以1992年7月5日至1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踏出校园前七天的1992届毕业生为拍摄对象,由对毕业生的采访、校园纪实和部分场景的搬演组成。作品所呈现的不仅是某些事件或某种现实,而且是一种心灵现实,在对已成历史的1989年社会事件的叙述之中,第一次呈现出个人化的视点。

与影像创作同时跟进的,是影像观念的思索和碰撞。在1991年一次非正式聚会上,段锦川、时间、吴文光、温普林、傅红星、郝志强、李晓山等聚在一起对独立制片的概念和意义进行探讨,并寻求合作和独立制片。按照他们的共识,"独立的概念实际就两条,一条是独立操作,一条是独立思想。我要表达的东西不受他人干扰,但你要想做到这一点,你必须独立操作,不拿别人的钱"。这次探讨虽未形成任何宣言或纲要,但显示出中国的影像生产已经从当初的叙事、镜头、机位、同期声、长镜头等技术层面发展到对真实、态度、价值评判等纪录片本体的追问。"个人化"、"独立性"成为继"真实"之后的典型话语,使中国的影视作品尤其是纪录片牢牢扎根于面对现实、个人思考、独立自主和拒绝干扰的土壤上,这对于中国的影像生产来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他们不约而同地转向中国社会现实的核心问题和底层存在,开始了90年代独立影像制作的尝试。

2.分流:一九九三

1993年是继1989之后民间影像生产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中国电影界暗流涌动,好莱坞大片首次对国产片形成了猛烈的冲击,中国的影像文化在时隔44年之后再次感受到好莱坞作为一个强大的极具威胁的文化他者的存在和自我生存的危机。这一年,VCD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影像格式在上海万燕电子厂诞生,这种廉价的"第三世界的游击科技"以其较好的影像画质和大众化的价格迅速普及。其极强的纠错功能与猖獗的影像制品的盗版生产相得益彰,迅速扩大大众的影像视野,使大批经典影视片得以在民间流传。"中国的城市老百姓在视听产品拥有量上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这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为影像消费大国"。如果撇开法律和政治层面,仅从文化意义上着眼,实事求是地讲,盗版影碟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影像启蒙运动,在中国的影像生产尚未与国际市场真正接轨之前,在影像消费上,盗版产品打开了一条中国大陆影像市场与国际影像文化接轨的地下通道,其文化意义不可小视。

1993年,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生活空间》开播,上海电视台国际部也成立了第一个以"纪录片"命名的栏目《纪录片编辑室》,电视纪录片通过栏目化生存方式开始在国有电视台固定下来。

任何一种运动,在深化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分流。1993年,萌生不久的个人影像生产就开始出现第一次分化,随着《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开播,以时间为代表的一支进入作为主流权力话语代表的中央电视台,成为《东方时空》的创始人之一,另有不少地下纪录片作者以非正式编制人员的身份被主流电视台吸收。这样,通过这种"收编",部分以"边缘"、"民间"、"地下"自居的早期个人影像生产者完成了他们向中央电视台即"中心"、"官方"和"地上"的进军与位移,通过"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使中国的电视节目第一次有了民间视角,进而影响了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形态;另一支仍然保持自己的独立、民间姿态,以个人作者的身份继续自我的影像创作,在看不到边界的精神乌托邦内潜行。

在1993年民间影像生产的这场新的分化组合中,影像生产者也不得不展开对自身的重新定位。早期的影像作品主要集中在大都市的精神贵族、艺术先锋、社会精英等作者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在几年的潜滋暗长之后,个人影像到底该往何处去,是继续以先锋的形式在虽处边缘但在精神上仍然是贵族的精英艺术家圈子中打转,还是走出象牙塔奔赴广阔天地,逐渐成为当事者不断思索的问题。而一些有各种机会接触影像生产的年轻人,出于个人兴趣,也悄悄开始了写作方式的转变。他们用创作实践继续着1926年田汉未竟的事业——"到民间去"。除了受收编之外,剩下的人拿起摄像机,从中心城市出发,或奔赴自己的家乡,或走向地理上的边缘,向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层面延伸。他们试图通过摄像机在陌生世界的审视中追寻另一种体验,揭示另一层真实,从事对即将失去的历史记录和文化留存,他们通过影像展开了各自的心灵诉说。

开拍于1993,完成于1995的纪录片《彼岸》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个人影像从早期精英化、先锋性向此岸现实世界和普通百姓人生的转化过程。作者蒋樾纪录了民间戏剧工作者牟森排练和演出的实验剧《彼岸》的诞生。《彼岸》讲的是一群没考上大学的外地孩子的明星梦。他们来到北京电影学院,进了戏剧导演牟森主办的一个班。牟森带着这14个孩子排演一部根据高行健的《彼岸》写的一个实验剧《关于〈彼岸〉的语法讨论》。四个月里这个戏一直在讨论彼岸是什么。当资金吃紧的时候,蒋樾开始介入《生活空间》并拍摄了多个短纪录片,为《生活空间》最终建立短纪录片样式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时候蒋樾在走出那种同人圈的同时,也体会到另一种"快乐",那就是每天骑着自行车和大街上的人流汇合在一起,皈依人群的快乐。他接触了矿工、拾荒者、挤公交车的女工、公园里退休的老人。三个月之后,当他重新接触那帮演戏的孩子,发现他们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默无声息地经历和承担着一种极其痛苦的乌托邦破产的精神创伤,这时他敏锐地感觉到自己的纪录片应该把重点放在他们身上,于是重新开始拍摄。这种转型是一次从精英向大众的悄无声息的转型,蒋樾的转型显示出民间影像生产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靠近。1994年,从"彼岸"回来的蒋樾将目光放到此岸,放到脚下,放到底层。他把镜头瞄准了安源煤矿的鲍茸平一家,跟着鲍茸平一起下井。1996年蒋樾拍了《静止的河流》,讲的是三峡工程里一对年轻人从恋爱到结婚生孩子到大坝截流到夫妇双双下岗的故事。

1993年,吴文光《1966——我的红卫兵时代》又是一部率先出现的将历史叙事个人化的尝试。该片长3小时,主体是许有渔、田壮壮等5个红卫兵对文革的回忆。该片获1993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影展"小川绅介"奖,并获得日本放送会社(NHK)的资助,拍摄《流浪北京》的续集《四海为家》。

还是在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正在日本留学的季丹和冯艳放弃了成为作家和学者的梦想,转而拿起摄像机,开始了独立纪录片人的生涯。季丹只身一人在西藏的一个山村里开始《老人们》的前期拍摄,冯艳则追踪拍摄三峡移民,她的三峡系列的第一部是《长江之梦》,讲述长江三峡沿岸的两个村落因水库建设将被淹没,面对失去家园的巨变,村民们所做的各种努力和反应。

1993年,江西景德镇市竟成镇文化站站长周元强因陋就简,利用文化站的家用摄像机、录像机等设备,与同村农民一起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土法"电视剧制作。这年,周元强自编、自导,组织农民拍摄反映20世纪20年代竟成镇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翻身求解放的电视连续剧《里村星火》,成本三、四千元,演员全是镇里的农民、干部和文化站的工作人员,道具和服装自己动手制作,"电视剧"送到全镇各村免费放映,当地农民对此津津乐道。

在此期间,在第六代用自己的方式对第五代宣判的同时,在专业影像生产领域,也有一些人在寻找自己的立言方式。1994年,张元和段锦川联合导演纪录片《广场》,以天安门广场为舞台,冷静、客观地记录了那里的日常生活。颠覆了一个在中国舞台上的政治景观——天安门的神话,使之还原为民众的日常生活场景。1995年,段锦川开拍《八廓南街16号》。该片的拍摄地点是西藏拉萨最主要的街道八廓街南16号居委会的日常工作,作者隐忍在摄影机的背后,以一种客观化风格展开对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分析,展现了西藏的另一个维度,并夺得法国真实电影节最高奖。

在这个时候的专业影视学院,也是一个新人对传统影像生产反叛的阵营和思想汇集的堡垒。1995年,正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二年级就读的贾樟柯和七八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青年试验电影小组"。贾樟柯认为,"很久以来,电影给人的印象就是用来造梦的,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关心似乎不是电影的任务,但我不这样想。对普通人的轻视,是中国电影最大的问题。"作为对当下中国电影离大多数普通人真实的日常生活和经验太远的反叛,他想拍点不一样的东西,于是有了第一部片子《小山回家》。片子关注外省青年在北京的境况,讲述一个被老板开除的河南民工,想找个老乡一起回家过年的故事。整个片子用BETACAM拍摄,选材、构思平实。拍片经费是同学们打工分头拼凑的,拍摄时间七天。贾樟柯自述《小山回家》让自己更真切体会到:"普通人也应该是电影关注的焦点,哪怕他们生活在最底层。电影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它可以记录他们的原生态,以谋求他们的发言权"。这个时候,当贾樟柯们抛弃掉"电影是造梦的"思想的同时,也同时抛弃了当初田汉《到民间去》的启蒙使命。

同类推荐
  • 我是人民教师

    我是人民教师

    教师应是社会发展中真正的党悟之人,是关怀中人、责任中人、事业中人、他们是思想者、创造者、博爱者和先行者,他们既是一个历史学者、心理学者、社会学者,又左当是一个生活的幸福者、成功的学习者、快乐的创造者。他们应为社会所敬仰,站在社会的前列……教师的伟大在于对学生由衷的关爱,对社会发展的人文关怀与科学把握,在于对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与特点的关注与研究,在于对教育时空和教育策略的创造与优化。
  • 后改革时代中国城市收入的不平等

    后改革时代中国城市收入的不平等

    作者谢宇在本文中阐述了其在多年的研究调查中发现的造成收入差距以及中国社会不平等的原因,他认为目前中国仍未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政府的家长化角色仍很显著。地区差异、教育回报率、性别差异、单位制度等都造成了收入的不平等。同时,他认为中国社会的不平等源于集体制度、传统的中国政治化以及政治宣传的隐患。本文结合了作者多年的调查经验,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同时兼具文学性。
  • 和谐社会视野下社会体育的未来发展研究

    和谐社会视野下社会体育的未来发展研究

    体育运动锻炼,既可以帮助人们强健筋骨,又可以帮助人们健美心灵,还可以有效的帮助人们融入社会群体当中。因此,在此种意义上来讲,体育这项运动是可以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的。本文主要研究社会体育方式休闲化发展趋势、体育选择多样化发展趋势、体育区域扩大化发展趋势、体育性别鲜明化发展趋势、体育职业多元化发展趋势、体育健身科学化发展趋势。从这些方面研究体育对和谐社会构建起到的作用。
  • 新社会治理观

    新社会治理观

    本书分为四章,配图70余幅,约38万字,书中全面、系统、客观地介绍了瓮安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瓮安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和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发展的执政理念,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强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书稿兼顾瓮安的历史文化沿革和人文地理,以史料、政府权威统计数据和鲜活的典型经验、典型人物、典型场景,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新瓮安的风采。
  • 我们——医与患:相爱,还是伤害?

    我们——医与患:相爱,还是伤害?

    在当下中国社会,医患关系的紧张、医患之间互不信任已经成为一个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作者以自己深厚的学养,从中西文化史的高度探究中国当下医患关系恶化的症结所在及解决方案。作者引入中国传统儒学来观照医患关系中的价值失范,并运用福柯及哈贝马斯后现代理论寻求解决之道,其中又以接近田野调查的方式引用大量案例来探寻当代医患之间的问题与解决之道。医患双方要同舟共济,共同面对疾病,才能终战胜疾病。医患两者组成亲密的联合体,才是人类对付疾病的有利武器。当“我”成了“我们”,则医患之间的所有恩怨,都会化成“我们”共同对抗疾病过程中的插曲。
热门推荐
  • 我身边的帅哥邻居

    我身边的帅哥邻居

    一生一世一双人,你追求这样的生活吗?美丽的女主江雅凡是个恐婚族,却偏偏阴差阳错的和暖男帅哥林佑民合租在了一起!枕边人,到底会不会同床异梦?这个冰清玉洁的人世间,有多少两肋插刀的爱情,温暖了你兵荒马乱的生活......请跟我来,听我慢慢的对你诉说,我身边发生的故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彼岸街18号店铺

    彼岸街18号店铺

    一个短短的温馨的小故事,一段回不去的日子,心怀梦想和希望,我相信有一天,梦会实现
  • 变法:励精图治之道

    变法:励精图治之道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上古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国变法运动风起云涌,涌现出管仲、子产、李悝、吴起、申不害、赵武灵王及商鞅这样的改革家。这些改革先行者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进行了革故鼎新。他们名垂千秋,永载史册。
  • 大唐兴亡三百年6

    大唐兴亡三百年6

    畅销书《血腥的盛唐》全新改版!读一页就上瘾!比《唐书》有趣,比《资治通鉴》通俗,比《隋唐演义》靠谱,一部令人上瘾的300年大唐全史。知名读书节目《罗辑思维》推荐书目!了解唐朝历史,读这套就够了!《血腥的盛唐》《王阳明心学》畅销历史作家王觉仁唐史经典之作,中国断代史畅销读本! 翻开本书,领略让你全程上瘾的306年大唐全史。
  • 不朽迷途

    不朽迷途

    三百年后地球,灵气复苏;不朽仙朝驻入地球,它的到来开启了地球的武修时代。求收藏推荐,谢谢!
  • 情感寄语

    情感寄语

    日记寻一生,哪天我要是忘记了至少它还记得,
  • 无上古神

    无上古神

    “创造一个没有欺骗,没有偷盗,没有疾病,没有战争的世界。”作为为人间囊病去灾的幽莲圣女,第一个遇见的竟是接受魂界复兴使命的左玄。想要复兴魂界,第一途径便是,杀人。拥有攻击灵魂的魂术可以让他杀人于无形,暴力血腥的血术可以让他势无可挡。然而对方却是古神晋选的幽莲圣女,拥有可以控制一切的无上精神力……
  • 帝王绝宠:惊鸿二小姐

    帝王绝宠:惊鸿二小姐

    她是家世显赫的尊贵二小姐,醒来却发现自己丧失所有记忆。王爷们个个向她投来爱慕的橄榄枝,而这一切究竟是真是假?三位王爷的缠爱,皇长孙的温情。她被卷入一场惊天的阴谋中,而这阴谋的主使者,竟是她今生死都不会想到的人!两度失忆,三度成亲,四次辗转。她竟最后与魔为舞!未婚生子,不幸小产。辗转民间,险些丧命。绝世惊鸿,猛然发现,她只不过是一次穿越,来完成另一个女子的后半生。杀戮,争夺。好!她受过的伤害,便要一并讨回!做着千古让人唾骂的妖妃也好!群【89346246】(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