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75400000054

第54章 去苏未归(3)

作为王明的继母黄莲舫,在“文化大革命”中能有这样的境况,已算“幸运”。王明的岳父母、弟弟、妹妹们却没有这样幸运。

王明岳父母孟募州夫妇,在黄莲舫离开北京不久,也离开了孟公府2号,搬到儿子孟侃家。1968年王明岳母病逝。1969年,“林副主席第一个号令”发布后,党政军机关进行了大规模疏散转移,以适应紧急战备的要求。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冲击的孟侃被下放到干校,剩下孟募州孤身一人,生活艰辛,含冤而死。

王明弟弟甘宁,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酷刑,险些丧命。王明妹妹王营每当谈起“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总是泪流满面。他们都遭受了严重株连。

(三)关于焚烧王明书稿之事

王明去苏联后,他的手稿和藏书都在孟公府2号家中保存完好。“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据负责保存他物品的秘书田书元说:“1966年7月,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党委负责人,带着一些人到我住的地方,宣布撤我的职,并把王明的屋子、文件、书稿、钱、账目等东西看守起来……后派人把这些东西都搬走了。”

因此,王明的手稿和藏书并不是被烧了或扔了。不像王明所说:“积书千卷成灰烬,存稿百篇付浪沙。”而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收缴了。

(四)关于中断与王明往来的问题

党和政府虽然在政治上对王明要求严格,但在生活上却是细心照顾。王明去苏联养病,照常每月领全部工资。要药品、要物、要人,政府都给予满足。先后往苏联派去了为王明服务的西医、中医、护士、警卫员、保姆等人,不满意的人选随时可以撤换。

王明工资是行政五级,孟庆树是八级,秘书田书元代领俩人工资,换成卢布半年一次寄往苏联,共3300个卢布。据田书元回忆说:“给王明的汇款到1965年上半年,下半年发表‘九评’,我就没汇。1966年2月,管理局副局长、处长给我打电话,叫我去。去后,训我一顿,问我为何停汇。我说根据我的认识,王明他们应该回来了。他们说我错了。最后,我把1965年下半年与1966年上半年的一次汇去。”

“文化大革命”中,一直负责给他寄钱物的田书元已被撤职,甚至有人批判他“里通外国”。这样,从1966年下半年起,国内再没有给王明夫妇寄工资和物品。

四、《中共五十年》的出笼

1974年3月23日,王明在莫斯科郊区的寓所里,抱病写完了《中共五十年》,只过了四天,王明就一病不起,《中共五十年》竟成了他的遗著。

王明一生中发表数百篇文章,几本小册子。这部近20万字的《中共五十年》,可以说是他一生中部头最大的一部著作,同时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王明写作《中共五十年》时,正是国内发生“文化大革命”时期。

王明在“文化大革命”之前,还没有公开向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发起攻击。这时,他利用中苏两党关系发生变化之机,开始发泄他多年来的积怨和不满,公开地在报刊上向毛泽东和中央发起进攻。

中国共产党由于指导思想上的错误而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客观上为王明的攻击创造了条件。王明在“文化大革命”发生以后,除了用诗歌攻击党和毛泽东外,从1969年开始,已经进入晚年的王明又掀起了一次创作“高峰”,他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攻击中国共产党和反对毛泽东、反对毛泽东思想的文章。

1969年3月,王明写出《毛泽东进行的不是“文化革命”而是反革命政变》一文。同年3月19日,他在加拿大共产党党报《加拿大论坛报》上发表了《论中国事件》。同月31日,苏联政治书籍出版社又将这篇近四万字的长文作为小册子出版。

1970年4月,为纪念列宁诞辰100周年而出版了《列宁、列宁主义和中国》一书。

1971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50周年之际,写出了《中国共产党五十年》和《“整风运动”是“文化革命”的演习》两篇文章。是年秋天,又写出《“文化革命”和毛同帝国主义合作的方针》一文。

1974年初,王明写了《孤僧的命运和毛泽东的十大》一文。

1974年3月,王明把《中国共产党五十年》、《“整风运动”是“文化革命”的演习》、《“文化革命”和毛同帝国主义合作的方针》、《孤僧的命运和毛泽东的十大》四篇文章,汇集成书,取名为《中国共产党五十年和毛泽东的叛逆行为》。1975年,苏联国家政治书籍出版社用俄文出版了王明的《中国共产党五十年和毛泽东的叛逆行为》一书。1979年至1980年,《蒙古消息报》中文版全文连载此书。1980年,我国现代史料编刊社,把此书翻译成中文内部出版,改名为《中共五十年》。

《中共五十年》分四编12章29节,约20万字,主要围绕我国“文化大革命”而展开。但纵观《中共五十年》一书,王明并没有抓住“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质,他批判“文化大革命”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纠正党的错误,而是为了反对毛泽东,反对毛泽东思想,反对党中央,为自己的历史错误翻案。

对于《中共五十年》这样一本涉及面较广、内容十分复杂的书,应有专文评述。本书仅就此书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评析。

(一)错误地断定“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反革命政变”。

王明虽然远在莫斯科,但是,他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一些“文化大革命”的情况,也看到了“文化大革命”的一些错误。他认为,“‘文化大革命’混淆敌我关系,一大批党政军的领导人遭到批斗和迫害”、“省市县区乡等各级党组织被破坏了”、“创作和学术团体都受到破坏”,“红卫兵扛着大旗,敲锣打鼓上街上迫使共产党员和劳动人民当众坐‘喷气式’或让他们头戴高帽,脖上挂牌去游行”。“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遭受巨大损失”,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陷入了灾难空前的深渊”。他说的这些话符合“文化大革命”的某些事实。不过,他的问题在于紧紧抓住党和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某些错误,进而歪曲它的性质,硬说它是一场“反革命政变”。

王明早在“文化大革命”爆发不久的1966年8月30日,就写了一首《所谓文化大革命》的诗,提出“名为文化大革命,实为武装反革命”。从此以后,王明凡论及“文化大革命”的文章,都必称其为“反革命政变”。在《中共五十年》中又明确提出,“从1966年夏季起,毛泽东在‘文化革命’的旗帜下,开始实行旨在反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反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反革命政变。”

王明还认为,“这一反革命政变的首要任务是,以‘毛泽东思想’取代革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使这个‘思想’成为制订国内外政治路线和方针的唯一基础”。“政变的基本内容就是反共、反苏、反人民的罪恶行径”。政变的对内政策,是“用武力毁灭伟大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镇压勤劳而富有天才和革命性的中国人民”;政变的对外政策,是“一方面继续绝望地努力地去破坏和分裂世界社会主义体系,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和反帝运动;另一方面,竭尽全力向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帝国主义集团靠拢”。如果按照王明这种关于“文化大革命”是“反革命政变”的说法,领导和发动这场“文化大革命”的毛泽东自然是“反革命”了。这正是王明歪曲“文化大革命”性质的目的所在。

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发生的“文化大革命”,确实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对此,中国共产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曾进行了认真总结和研究,特别是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化大革命”作了全面总结和实事求是的分析,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虽然毛泽东同志对“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目的,仍然是出于一种“反修防修”的主观意愿。虽然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曾在“文化大革命”中利用毛泽东的错误,兴风作浪,篡党夺权,进行反革命活动。但是,他们的反革命活动和毛泽东同志所犯的错误是两种性质,他们的罪恶活动也没有改变“文化大革命”“内乱”的性质。对于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应当彻底否定,对于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严重错误也应当坚决纠正。但是,毛泽东的错误终究还是思想认识上的失误。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他仍不愧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全党和全国人民不会因为毛泽东的失误而忘记这位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有卓越功勋的领袖。

王明向来是只把反革命的尺子对准别人。他在撰写《中共五十年》时可能忘记了,如果把指导思想上的失误看成是“反革命活动”,王明的政治生涯恐怕早在30年代就终结了。当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导致中国革命陷入绝境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对全党的统治,但党中央一直把王明的严重错误作为党内矛盾来处理,也一直给他改正错误和重新工作的机会,从未把他定性为“反革命”。

(二)大批“文化大革命”的右倾错误

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犯的严重错误,是全面性的,它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左”倾错误的发展和产物。

奇怪的是,王明不是去反对“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而是攻击“文化大革命”的“右倾”错误。王明似乎一生也没有摆脱“左”比右好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他仍像1930年反“立三路线”时那样,大反毛泽东和文化大革命的“右倾”。虽然他这次没有像反“立三路线”时那样明确点出这是“一贯的右倾机会主义理论与实际”,但实际上仍然把批判矛头指向毛泽东的“右倾”。

王明批毛泽东和“文化大革命”的“右倾”,可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他认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是进行“反革命政变”,是以资产阶级代替无产阶级,以资本主义代替社会主义;第二,在国际上,是实行反苏联、反社会主义国家、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投靠美国等帝国主义,实行与帝国主义合作的方针。这些都是“右倾”的表现。

王明认为,毛泽东是一贯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右倾机会主义者。他专门在小册子中用一章篇幅,论述所谓“毛泽东堕落的根本原因。”他说:“在历次反帝、反封建和社会主义革命中,毛泽东所持的立场都基本上是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他列数了毛泽东在这方面的表现:20年代“发表的《北京的政变与商人》一文中,就公开地把资产阶级视为革命的‘领袖’”;30年代“宣传中国的苏维埃运动是纯粹的农民运动”,主张发展“农业资本主义”;40年代“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他否认中国革命发展的非资本主义前途”,“《新民主主义论》集中地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利益”,“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毛泽东还在《论联合政府》中宣称:“我们的资本主义太少了”,说什么“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其他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建设成社会主义”;在建国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坚持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后只能采取建设非社会主义社会”;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断言“中国不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只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而且“扩大了‘人民’这一概念的内容,把民族资产阶级也包括进来了”;50年代在“大跃进”失败后,宣称:“像中国这样落后国家,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时间里都不能建设社会主义”;60年代毛泽东积极准备“文化革命”的时候,斯诺和李宗仁等一个接一个地来北京,他们“实际上是白宫代表”。

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确实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毛泽东一生中的伟大功绩之一是,他在领导中国革命进程中,正确地处理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纠正了党内“左”右倾错误,包括共产国际的领袖指导和处理与资产阶级关系时的错误。毛泽东曾经深刻地指出:“当我们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地处理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或被迫着分裂统一战线的问题时,我们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化就前进一步;而如果是不正确地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时,我们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化就会要后退一步。”这是对中国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和对中国革命规律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得出的正确结论,也是党内“左”右倾错误所造成的严重损失所换回来的深刻教训。正是在这种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毛泽东才集中全党智慧,写出了《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不朽篇章。

同类推荐
  • 一代女皇:武则天

    一代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曾出现另一个民间起义的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氏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于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一代女皇:武则天》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一代女皇武则天的传奇一生。
  • 何澄(下)

    何澄(下)

    《何澄(下)》历述何澄留日学生活、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几个时期中何澄的作为。何澄坚持共和,主张统一,反对日寇,抨击汪伪,这是他一生的大节。作者苏华、张济用自然流畅、真实深沉的笔调记录了何澄的一生。本书是一本关于民国史的人物传记。作者苏华、张济用自然流畅、真实深沉的笔调记录了山西省灵石两渡村何家的代表人物何澄的一生 。《何澄(下)》中几乎涵盖了晚清和民国众多名人,可以说每一章都是一 个专门的学科,是一部超具史料价值的图书。
  • 告诉你一个拿破仑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拿破仑的故事

    精选了拿破仑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拿破仑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诸葛亮传奇

    诸葛亮传奇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国家陷入了分裂割据局面。一介布衣刘备,自称是汉室血缘,中山靖王刘胜以后,流离失所,戎马终身,最后在诸葛亮的全力辅佐之下,才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 乱世风华爱成殇:萧红

    乱世风华爱成殇:萧红

    本书是“倾城才女系列”丛书中的一册,传主萧红,现代著名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她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极端的苦难与坎坷,唱响了搏击与抗争的强音。本书笔触细腻,感情充沛,对萧红境遇的记述让人唏嘘不已,读后使人同情,但更多的是崇敬。
热门推荐
  • 成长美德书

    成长美德书

    本书是针对13~18岁的中学生选编类读物,与《成长智慧书》为一系列。本书编选着眼于“成长”这个过程,围绕爱、勇气、责任、忠诚、友谊等众多人类优秀品质选取有价值的文章,使学生通过大量美文阅读,深刻感悟和理解人之美德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 夙命为后

    夙命为后

    锦绣从未想过,费劲心思想要远离皇室,最终还是阴差阳错去了帝京。传闻七王爷宋煜,乖张跋扈,沉迷声色,甚至还有断袖之风。锦绣不知道自己赴的是场鸿门宴,还是锦绣前程。
  • 异世神魔之并肩星际

    异世神魔之并肩星际

    一个是超级发达的未来世界的研究疯子,一个是落后的农耕时代的农家“小子”;一个容颜绝色,无所畏惧的全能高人,一个容貌丑陋、胆小怯弱的无能废柴;当她变成他,会在这个落后的时代掀起什么样的风波……她本以为这是落后的封建农耕时代,但真正了解之后却发现这里并不是她想象中的落后,原本想要过平凡的采菊南山的悠闲生活,然而命运的作弄,身份神秘的婚约者,身份不可言说的合作者,她的生活注定无法平静……穿越而来的小姑,重生而来的堂姐,两人的对决,两人的野心,让她想要的平静生活就此破灭,提前卷入阴谋纠纷中……本文男强女强,男女主身心干净,一对一宠文,男女主携手星际,虐渣打怪,有古代,有现代,有未来,多元素,不喜者勿入,谢谢。文中涉及各方面多为作者想象编造,请各位亲爱的读者切勿考据,手下留情,谢谢。
  • 充闾文集:书前书后

    充闾文集:书前书后

    充闾先生是一个有良好传统文化修养的学者,他曾读过私塾,也接受过现代学院教育。他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熟知程度,给每一个接触过他或读过他作品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更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所具有的“现代意识”才有可能使他对熟知的传统文化和自身的存在有反省、检讨、坚持和发扬的愿望与能力。在“进与退”、“居与处”、“兼善天下”和“独善其身”的问题上,这个阶层的矛盾心态仍然在持久地延宕着。但在充闾先生的散文中,他不是以价值的尺度评价从政或为文。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对不同的对象做出了拒绝或认同。就个人兴趣而言,充闾先生似乎更钟情于淡泊宁静的精神生活,这使他的创作更为纯净。
  • 我本是散淡的人

    我本是散淡的人

    本书收录了“找不到感觉”、“包办婚姻”、“自我革命”、“朋友就是幸福”、“好男不跟女斗”、“害怕文学”等200多篇杂文。
  • 指染天下之倾世帝王姬

    指染天下之倾世帝王姬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可这弱水是毒呢?即便你给的是砒霜,本王也甘之如饴。佛说:若无相欠,怎会遇见?她说:我不信佛,亦不信命,我的路,佛挡杀佛神挡弑神。从血雨腥风的江湖到暗流涌动的朝堂,楚若水一步一步,在皑皑白骨之中复仇归来,剑指王座,号令群雄。乱世之中,步步为营,谁是谁的棋子,谁又是谁的救赎?是相濡以沫还是相忘于江湖,这条不归路没有尽头,可是他相信,只要她转身就会发现,他还在原地,一直在等她,一直等。
  • 愿我心安好

    愿我心安好

    十二个小故事,每一个都不负深情,,都是回忆,愿大家以后会更好。
  • 学会妥协 学会弯腰

    学会妥协 学会弯腰

    在为人处事中,妥协和弯腰确实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不管是在纯朴落后的古代,还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妥协和弯腰都是人们必修的一门课程。
  • 不正经的修真者

    不正经的修真者

    叶竹溪,一个自以为平凡的普通人,却在十八岁生日的这一天,命运……发生了改变
  • 到底怎么吃才健康

    到底怎么吃才健康

    红色警告:你习以为常的膳食习惯很可能是错的。吃得不健康,你就不健康。膳食能“治病”也能“致病”。到底怎么吃才健康,告诉你哪种食物与你的体质最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