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75400000053

第53章 去苏未归(2)

八大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毛泽东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周恩来、朱德、陈云当选为副主席,邓小平当选为总书记。

党的八大是建国以来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八大召开之前,党中央曾于8月上旬致电王明,希望他在身体状况许可的条件下回国参加会议。9月8日,王明从莫斯科致电***并转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表示身体状况还不允许回国参加八大,向中央和八大主席团请假。

虽然王明在莫斯科养病没有能够出席会议,而且他在身体好转后,也没有对自己的历史错误向党中央写出声明书,但党中央和毛泽东从党的利益出发,本着团结犯错误的同志,特别是反对过自己而且被实践证明错了的人共同工作的原则,仍提名王明为中央委员候选人。

选举结果,王明虽然当选为中央委员,但在97名中央委员中得票最少,因此,在按得票多少公布的中央委员名单中,王明列在最后一名。

自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后,王明犯的“左”右倾错误已经被全党所认清。由于党历来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希望王明能够深刻认识自己所犯的严重错误,并在工作中为党和人民作出新的贡献,所以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仍然选举王明担任中央委员,并且给王明安排重要的工作岗位。就是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七届三中全会连续要王明就自己的错误写出声明书,而王明又拒不写的情况下,党的八大仍选举王明为中央委员,给他留下彻底认识自己的错误和为党工作的机会。

1957年11月6日至21日,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大会,还出席了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以及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并分别在两个会议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宣言》和《和平宣言》上签了字。

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在苏期间,关心王明的养病情况,特意派中共代表团成员、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赖祖烈和黄树则前去看望王明。

据黄树则回忆说:“1957年,毛主席、杨尚昆一起去苏联。杨尚昆让我和中央办公厅副主任赖祖烈去看望王明。我们去看他时,他住在莫斯科郊外的一座别墅里。我去时,他只有点神经官能症,别的已没有什么病。他谈笑风生,还留我们吃一顿饭,吃的是包子。王明去苏联,好多年党中央都给他送东西,他自己也要东西。后来接到苏联专家给中央写的病情报告,说他只剩下神经官能症,可以回国了。但他自己不愿回来。”

虽然王明的病情已经好转,可以回国工作了,但王明却不想回国工作。党中央为照顾他,也没有催他回国。谁会想到几年之后,王明却把党对他的关怀与帮助置于脑后,竟公开攻击中国共产党以及毛泽东。

王明赴苏治病后,孟公府2号留下了四位老人,即王明父亲陈聘之和继母黄莲舫,王明岳父母孟募州夫妇。王明当时工资是行政五级,北京是六类地区,应领372.5元,党员高干实领342.7元;孟庆树是行政八级,应领270元,党员高干实领264.6元。他们每月有600多元工资收入,供养全家,包括四位老人,生活还是充裕的。王明夫妇和两个孩子去苏联后,工资换成卢布寄往苏联,所以,国家给四位老人一定的生活补助费,每位50元。当时物价很低,四位老人分两灶起火,生活还是可以的。

这期间,董老夫人、谢老夫人等专程来看望过四位老人,表达了党和政府对王明家属的关怀。

1957年5月11日晨二时,王明父亲陈聘之不幸病逝,享年80岁。

王明此时正在苏联,没有回国料理丧事,丧事由国家机关事务局一手操办。王明弟弟甘宁特意从天津赶来。据他回忆说:“办丧事时,我拿出几十元钱交田书元,他不要。最后由国家给安葬于八宝山。我与王明写的碑文,托人刻在石碑上,立于坟前。坟墓修得我们很满意,对国家我们很感谢。”

王明后来也从苏联来信,对党和国家妥善安排他父亲的丧事表示感谢。

陈聘之逝世后,国家给王明继母黄莲舫700元安置费,另将每个老人的生活补助费提高到150元。这样,即使王明不在身边,几位老人生活得也很幸福。

三、“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指导下,在“揪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和“造反有理”口号的煽动下,红卫兵和“革命造反派”冲击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揪斗各级领导干部,甚至像***、邓小平、彭德怀、贺龙、彭真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没有幸免。王明的家属自然也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中受到了一些冲击。

王明是早已定性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主要代表人物,这时又在苏联竭力反对“文化大革命”,必然会受到批判。特别是在批孔评儒和所谓十次路线斗争教育中,出现了一些批判王明的文章,几十万字的《王明反革命言论集》编印成册,“打倒机会主义头子、苏修代理人、大叛徒王明”的口号也开始出现。

王明当时被认为是已定性的“死老虎”,而且他又不在国内,所以仅仅是在一些报刊上受点文字批评而已,受冲击程度远不及那些“活老虎”,即那些“正在走的走资派”。不过,王明在国内的亲属却难以避免受到株连。

王明后来在莫斯科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某些其亲属在“文革”中遭受株连的情况。他在《中共五十年》中说:“‘文化革命’刚开始,北京和其他大城市就出现了大标语:‘打倒苏修代理人、反革命黑帮、大叛徒王明!’从此以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还有《红旗》杂志,经常选择王明作为头号攻击和诬蔑对象。王明的妻子孟庆树在苏联学习,多年来一直积极参加反对毛主义的斗争,因此在‘文化革命’初期,北京也出现了类似的标语,对她进行攻击。此外,红卫兵还按照毛泽东的命令,对埋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王明父亲陈聘之进行鞭尸。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红卫兵抄了王明的家,把他八十多岁、年迈的继母黄莲舫打得半死,还把她扔在大街上;把王明几十份手稿和藏书不是烧了,就是扔了。”

1966年6月,王明还写了一首七律:

北京城内孟公府,

二号门牌我家有。

红卫兵临全部毁,

白头母死众邻嗟。

积书千卷成灰烬,

存稿百篇付浪沙。

父骨抛山伤警卫,

罪行无尽痛无涯。

王明讲的这些情况,许多并不符合事实。据我们了解和调查的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几个问题给予说明与澄清。

(一)关于砸陈聘之坟墓事

陈聘之1957年5月病故后,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坟前有:“子,陈绍禹、陈绍炜,女,陈映民,立”的碑文。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有的批判文章说:“王明是地主家庭”。因此,红卫兵在“破四旧”时,就冲到八宝山革命公墓。见到这里有王明父亲的坟墓,很为气愤,在一片“砸掉王明狗父亲的坟墓”的怒吼声中,这些“革命小将”们便砸碎了墓碑,掘了坟墓。所以,王明父亲之墓被砸确有其事。

可是,这其中也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

第一,这是红卫兵的自发行动,是在当时的特殊历史环境中,红卫兵们采取的过火行动,并不存在如王明所说的“红卫兵按照毛泽东的命令”行事。毛泽东没有也没有必要给红卫兵下达这样的命令。“文化大革命”的主要矛头并非是针对王明,也不存在中央报刊“经常选择王明作为头号攻击和诬蔑对象”的事实。

第二,红卫兵并不是只掘了陈聘之一人之墓,而是在八宝山掘了许多人之墓。凡他们认为是牛鬼蛇神、走资派、“三反”分子等墓,几乎全部被掘。

第三,陈聘之的墓碑被红卫兵砸成三截,碑座和碑身被砸开,碑身又被砸成一大一小两块。坟包也被掘了一下,但并没有对陈聘之进行鞭尸。

1981年2月l日,笔者访问王明的弟弟甘宁时,他说:“我父亲陈聘之几次被国民党抓去,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动员国民党政治土匪向政府投诚,他为革命做了许多工作,死后有资格安葬在八宝山。我父死后安葬八宝山是政府安排的,不是王明指使的,他当时在莫斯科未回来。红卫兵把我父亲的墓砸了是不对,我请求政府修复。并请你回北京后把我的要求给反映一下。”

受甘宁之托,笔者曹仲彬曾于1981年3月4日亲自去了八宝山革命公墓。陈聘之的墓在进大门后的左侧墓群中,从南往北数是第六排最西的一个。当笔者找到陈聘之的墓时,见到墓已修好,焕然一新,只是墓碑尚无。笔者找到这里的负责人张库同志,并把甘宁的请求反映给他。他说:“‘文化大革命’时,红卫兵造反来到八宝山,说这是‘王明的狗父亲’,就把墓掘了,损害是比较严重的。打倒‘四人帮’后,政府拨了些款,从1979年开始,到1980年大部分被砸墓陆续修好。每修一个需要花几千元,现在还有几个没修复。王明父亲墓,既没有单位,又没有亲属来联系,原来就不想修了。后来,我们研究后,还是给修好了。我正想找他的家属,你来得正好。请告诉家属快和我们联系,墓碑尚未立呢,请家属写好碑文。”

回来后,笔者曹仲彬给甘宁去信,报告了八宝山之行的经过,告诉了其父墓已修好的消息,请他尽快与八宝山革命公墓联系。

(二)关于黄莲舫被打的半死而后扔在街上一事

不知是王明听信了谣言还是编造,从来也没有发生过王明继母“白头母死”,或者是被“打得半死,还把她扔大街上”的事情。相反,正是政府把黄莲舫负责地送回老家,并做了妥善安置。

“文化大革命”刚开始,中共中央领导人就关照过王明的三位老人,请他们尽快搬出孟公府2号。三位老人中,第一个搬出孟公府2号的正是王明继母黄莲舫。据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和黄莲舫相处三年的叶新华说;“听说是周恩来派人送下来的。”

黄莲舫是在王明家被抄之前就离开北京的,她根本没有见到抄家,更没有被红卫兵打死或打得半死,扔到大街上不管之事。

王明继母黄莲舫,是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两位同志,亲自护送回安徽的。据田书元说:“机关把王明继母送回原籍,给了八九百元钱。”他们先把黄莲舫送到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并在合肥住了几天,后来又送回原籍金寨县梅山镇。金寨县人民委员会接收了黄莲舫后,研究决定,每月给她13元生活费,并拨给她一间房子居住,医药费也全部可以报销,具体事宜由县民政科负责落实。对于金寨县人民委员会的安排,黄莲舫表示同意,护送来的两位同志也放心地回到北京。当时,“反动家属”有的被撵到乡下无人过问,有的被打被抓送进监狱,像黄莲舫这样受到妥善安置的实属幸运。

黄莲舫当时已是80多岁的老人,孤独一人住着一间房子确也困难。县里发的每月13元生活费很难维持生活,北京带来的一些钱款也逐渐花光,北京带来的一些衣物有的也只好卖掉。

王明大妹妹陈觉民1957年去世,妹夫汪惠生被划成右派在农村劳动。外甥女汪向荣当时正住在梅山镇,她爱人当时也被当成走资派批斗。因此,她也只能偷偷去看望这位姥姥,尽可能地给些帮助。陈聘之、黄莲舫从新疆回来后曾与他们住在一起的远房侄女陈绍华,曾经请黄莲舫在家吃了一顿饭,结果在单位便挨了一次批判。

黄莲舫在困境中巧遇叶新华,使她平安地渡过了晚年。

陈聘之、黄莲舫去北京前,曾和叶新华、简淑贞夫妇一起住了三年,两家结下了很深的友谊。1963年叶新华从金寨县下放到铁冲公社花园大队。1967年的某日,叶新华到县里买东西时,偶然遇见了黄莲舫。黄莲舫像遇到了亲人一样紧紧抓住这位老邻居的手,泪流满面地非要到叶新华家去不可。叶新华安慰老人不要着急,回家与爱人简淑贞商定之后,又去找了县民政科,要求收养这位无依无靠的老人。

据叶新华回忆说:“我找县民政科,科员江习才同意把老奶奶委托我家照顾,他说民政科的同志为照顾老太太都有点烦了。当时我说好,让我家按月代老奶奶领13元的生活费,她的药费凭票证报销,户口落到我家,她吃粮用粮食本。这样,我叫人把老奶奶从县里用担架抬到我家。”

当时叶新华家有12口人,住三间草房,住房较紧。县里给了130元钱,叶新华又拿出一部分钱,给黄莲舫盖了一间新草房。叶新华12口之家,仅有他一人挣钱,生活也很困难。他们尽全力照顾黄莲舫,使她能够吃饱穿暖。自黄莲舫来后,叶新华家三年没有卖过鸡蛋,都给这位老人滋补身体了。

叶新华是贫农成分,但在那极左泛滥的日子里,自接收了黄莲肪后,全家在政治上受到株连,几个儿子申请参军都未被批准,其中一个儿子都已经穿上军装,仅仅因有“反动的干亲”而被迫脱下了军装。

由于叶新华全家三年来的热心照顾,年迈多病的黄莲舫才能安然度过晚年。她于1970年阴历正月二十一11时病逝,享年83岁。黄莲舫去世后,县民政科给了110元丧葬费,叶新华又拿出100多元,最后在花园大队安葬了这位老人。

同类推荐
  • 恩格斯的故事

    恩格斯的故事

    对于广大青年来说,如果我们要想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就必须从红色文化中找寻自己的人生取向和价值坐标,不断地锤炼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路走得更好,让自己的人生更具价值和意义。这是事关青年个人健康成长的大事,也是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的大事。编写红色文化书系,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来说,这个书系是提高包括大学生、青年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在内的青年骨干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生动教材。
  • 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这个世界上,仅停留了短短二十四年。从一个穷困喇嘛的儿子,到至为尊贵的活佛,身居清静庄严的布达拉宫圣地,却向往自由率性的凡间。种种奇妙又无奈的际遇,使他看到了权势斗争下人心的险恶、扭曲,也懂得了人世间真正的纯朴、安宁,饱尝了俗世情爱的悲欢离合。他是活佛,也是温柔的情人和出色的诗人,爱情被他写成动人的诗歌,在藏汉各地代代流传。本书以评传体小说的形式,再现了仓央嘉措充满矛盾、痛苦,却因爱情的照耀而华彩灿烂的一生,并以其行事为中心,向读者展示了当时西藏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以及哺育诗人成长的西藏民间文化广阔图景。
  • 豪气干云石达开

    豪气干云石达开

    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囯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十六岁便“被访出山”,十九岁统率千军万马,二十岁封王,英勇就义时年仅三十二岁。他是天平天国中最完美的男人,生前用兵神出鬼没,死后仍令敌人闻风丧胆。没有靠山,石达开的逆袭之路艰辛异常,不仅仅是靠运气和勇气,还有豪气、义气。重读太平天国最真实的历史。读历史,更懂政治。
  • 一个农民的手记

    一个农民的手记

    以往的个人自传多以幼年、童年、青年、壮年、老年为时间线索叙事,难免有叙事拖沓之嫌,经过苦心思索,接受朋友指点,别开生面,以无论是贵族富豪,还是寻常百姓皆不可或缺的衣食住行病......来架构和记述故事,经纬分明,脉络清晰。窃以为,是本传记的一大特色。
  • 张作霖大传:一个乱世枭雄的崛起与殒落

    张作霖大传:一个乱世枭雄的崛起与殒落

    本书是以张作霖传主的历史人物传记,通过讲述张作霖如何从受招安的土匪,进而一步步成为“关外王”、“满蒙之王”乃至在北京“登基”担任大元帅的过程,展现了在特殊历史背景下,一个乱世枭雄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本书力求从一个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角度进行观察,既如实地描写张传霖为了“取天下”,不惜穷兵黩武,争霸中原,导致误国误民误己的一面,同时也没有忽略他顶着压力,巧妙地与日本人进行周旋,从而千方百计维护国家主权的一面。
热门推荐
  • 傀儡之城

    傀儡之城

    《傀儡之城》:死亡设计师车祸苏醒后发现所有人头顶都有一根悬丝,不同颜色的悬丝预示着不同的命运;《黑暗深处》:失意赛车手无奈加入抢劫团伙,躲避警察追捕时逃入矿井,谁知井下却潜伏着更为恐怖的东西;《换衣侠》:洗衣店老板忽然发现,自己只要穿上顾客的衣服,就能具备对方独特的能力;《附身实验》:三名医学院学生进行“附身实验”的恶作剧,阴差阳错中,竟把其中一人的意识转移到了昏睡多年的植物人体内。
  • 明伦汇编人事典五岁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五岁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进击的阿克曼

    进击的阿克曼

    进击的巨人世界里那一天巨人终于回想起阿克曼的恐怖猪脚敲着锤,利威尔拖着地,三笠追着仔,肯尼打着牌艾主席打开门,世界核平等等...肯尼老爹别走......
  • 他像星辰一般璀璨

    他像星辰一般璀璨

    深夜,男人霸道的声音低响在耳边,“女人,你身上印着我的印记这辈子只能是我的!”他,是F市商界的传奇,传闻他高冷孤傲,却很少有人见过他的真容。她,一个应届毕业生,前脚遇到一个神经病大叔,后脚遭男朋友劈腿。某个雨天相遇,注定两人此生纠缠不休。“女人,你对左太太这个称呼感兴趣么?”男人顶着一张妖孽的脸问。“没兴趣。”女人眨了眨清澈的眼眸,露出狐狸一样的笑容,“我只对你配偶栏的空白处有点想法。”话落,女人整个人被扛在肩上,“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去民政局逛逛。【新书(盛宠甜妻:总裁老公,缠不休)已发,求包养】
  • 刺客信条始皇剑

    刺客信条始皇剑

    现代宅男魏悦燃被圣殿骑士绑架,通过animus进入荆轲未等到的祖先刺客魏羽的记忆中,为了给好友报仇,魏羽能否成功刺杀秦始皇?魏悦燃面对命运的漩涡,是选择加入圣殿骑士,还是去履行自己生而为刺客的责任?
  • 趣民国

    趣民国

    本书从饮食、穿衣、居住、出行、娱乐、情感等方面,通过有趣的名人故事和社会事件,配以百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展现了民国时期的生活,尤其是文人的生活。作者把碎片化的真实故事,进行了有序的组合,每个故事都有主题性,给读者展现了民国时期的代表性服饰、经典菜肴、居住状况、出行方式、娱乐项目、情感特点等,着重表现了民国生活中有趣、风雅、真性情的一面。
  • 天师神探之旌阳案

    天师神探之旌阳案

    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许逊,曾在蜀中旌阳县做县令,上任之时只带一鸡一犬,遭遇命案无数,处处透着阴谋诡计,又似有鬼魅妖狐作祟,许逊目光穿透层层诡谲残忍,屡破奇案,人称许旌阳,寿一百四五十岁,携带鸡犬白日升天,留下传奇万千。
  • 我的战舰不可能这么萌

    我的战舰不可能这么萌

    走过漫长的岁月,你我终于再次相见,我是德意志科技的结晶俾斯麦,请铭记于心.......欢迎加入陨落的铁十字书友群,群号码:601655508
  • 婚姻是条不归路

    婚姻是条不归路

    相爱不一定能到老,结婚也有可能离婚。夫妻应该互相信任,可有时候信任却会成为对方背叛的筹码。在这个离婚率越来越高的时代,是我们背叛了婚姻,还是外面的世界诱惑太大?出轨的成本太低,或许才是婚姻最终走向坟墓的罪魁祸首。
  • Bob Son of Battle

    Bob Son of Battl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