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3300000029

第29章 名辩学之说与逻辑学推理理论(1)

传统逻辑推理的定义是:依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称为推理。推理也是一种思维过程,它的种类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三个大类之下又有各自的许多小类,相应的各类推理都有各自的规则。对于必然性推理(演绎推理)来说,如果前提是真的,遵守推理规则,结论则必然真。或然性推理(归纳、类比推理)在前提真的情况下,其结论也不必然真。传统逻辑推理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形式化方面,各种推理都有其形式并用人工语言加以抽象固定,这是中国名辩学所不及的。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名辩学也建立了自己的推理理论。中国古代名辩学中的“说”相当于传统逻辑中的推理。名辩学中关于说的理论有哪些具体内容呢?

一 、“说”的本质

中国古代名辩学对于“说”的本质给出明确的定义性说明的是后期墨家和荀子。

1.后期墨家论“说”的本质

《墨子·小取》中说:

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名”相当于逻辑学中的概念,“辞”相当于逻辑学中的判断。名与辞在当时都是一身而二任,与名、辞相并列的“说”当然也是一种思维形式,它相当于逻辑学中的推理,一定意义上又指论证。当然推理不是论证,而论证必然包含推理。

《墨子·小取》说“以说出故”,“说”的作用是什么呢?

说,所以明也。

通过“说”要达到的目的是“明故”。“说”是使人得以“明故”的一种方式或手段。“故”是什么?

故,所得而后成也。

某个事物(当然包括“辞”)得以成立的理由、根据即是某事物(包括“辞”)的“故”。简单点说,“故”是指一个“辞”所以成立的原因、理由或根据。由此可知,“以说出故”就是用推论来说明原因。把某个“辞”得以成立的原因、根据、理由揭示出来的过程就是说。说是为了出故。出,举也,即揭示。“出故”当然是为了“明故”。

《墨子·经上》将人的知识依据其获取的方法或途径分为三类:闻知、说知与亲知。通过传受得来的知识称为闻知,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称为亲知。那么,什么是说知呢?说知是一种推理之知,即通过推论得到的知识。《墨子·经说上》说知的定义为:

方不库。说也。

方,有的研究者据三国魏张揖著《广雅·释诂》认为有“表义”。此处转义为揭示。摩,同音假借为彰。彰为显义。如诸葛亮《出师表》“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袢棉、允之慢,以彰其咎。”故“方不彰”意为揭示、显现前提中所蕴涵的不显露的东西。这就是“说”。也就是把前提所蕴涵的东西显现或揭示出来的过程谓之“说”。

对“方不彰”的上述解释最强有力的证据就是《墨辩》中列举的一个极好的例子:

闻所不知若所知。则两知之。说在告。

在外者,所知也。在室者,所不知也。或日:“在室者之色若是其色。”是所不知若所知也。犹白与黑也,谁胜?

是若其色也。若白者必白。今也知其色之若白也,故知其白也。夫名以所明正所不知,不以所不知疑所明。若以尺度所不知长。外,亲知也。室中,说知也。

假如别人告诉你,你所不知道的像你所知道的一样,那么,你不仅知道自己原来所了解的,而且了解了自己原来所不知道的。原因在于你听了别人告诉的话(加以推理的缘故)。

例如,室外之墙为白色,室内之墙的颜色却不知道。

但有人说:室内之墙颜色与室外之墙颜色同。这就是使人了解他所不知道的像他所知道的。这就好像是某物或是白色,或是黑色,哪个说法是正确的呢?室内之色与室外之色相同,如果室外之色是白的,那么室内之色也必定是白的。现在我们确实知道室外之墙颜色是白的,所以,也就知道了室内之墙是白色。正名的作用在于用所知道的去推求所不知道的知识。不可用所不知道的去怀疑已经知道的。

这就好比用标准的“尺”去量度所不知道的长度。室外之墙的颜色是通过“身观焉” (亲眼所见)而得到的“亲知”,室内之墙色则是通过推论得到的“说知”。

室外之墙为白色,这是亲自观察得到的。室内之墙什么颜色却不知道。有人告诉我们:室内之墙色与室外之墙颜色相同。据此,我们虽未亲自进屋去看,却可得出室内之墙色也是白色。可见,“说”就是从已知的前提推出一个新的知识,即结论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知识即为“说知”。这确实是“方不彰,说也”的最好注解。

“说”显然是指推理这种思维形式。试把上例整理如下:

已知:室外之墙为白色……亲知

“说”室内之墙与室外之墙同色。……闻知(告)。推知:室内之墙亦为白色。……说知由已知到推知这一过程或方法即是说。已知的前提,就像一把尺子(已知长度),用它去度量一个物的长度(未知)。其结论,正是这一度量的结果,即说知。“说知”与“身观焉”的“亲知”不同。“亲知”是感官受到外界刺激直接得到的知识,是直接经验或直接知识。“说知”则是从已知的知识为前提通过推理而获得的间接知识。

从上例可以看出。“室内之墙是白色”的理由或根据是已知的两个辞。这两个已知的辞就是推知得以成立的“故”。

故,所得而后成也。

中国古代名辩学不但把“故”区分为“大故”与“小故”,而且对故还作了如下的区分:一是作原因解,相当于一个辞得以成立的现实理由;一是作根据解,表现为事物的原因与结果的关系,这相当于逻辑理由。一个辞所以成立的根据(逻辑理由)并不就必然表现为事物的因果联系。

例如,前面举的例子,已知的前提:“室外之墙是白色;室内之墙色与室外之墙颜色同”,并不就是室内之墙是白色的原因。已知的前提只是得出推知的根据,我们通常称之为逻辑理由。室内之墙为白色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涂了大白颜料的结果,这二者之间(涂大白颜料后其被涂物即为白色)才是因果联系。可见,“说”的根据与推知的关系可能是因果联系的反映,但并不就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墨辩》中对此问题亦有论述:

物之所以然,与所以知之,与所以使人知之,不必同,说在病。

或伤之。然也。见之,知也。告之,使知也。

某物之所以是这样,与我如何知道某物是这样,和我如何使他人知道某物是这样,这三者的原因不一定相同。

例如某人生病。

某人受意外伤害,这是他病的原因。我亲眼看到某人受伤致病,这是我了解某人有病的途径。把此事告诉他人,这是他人了解某人生病的方法。

某人生病是由于意外伤害。我知道某人生病是亲眼所见。别人知道某人生病是我告诉的结果。“物之所以然,与所以知之,与所以使人知之”三者是不必然相同的。

墙是白色的原因(“物之所以然”)与我如何知道墙是白色,以及如何使他人知道墙是白色,这三者的“故”(原因)不必然相同。墙是白色是刷了大白颜料的结果,我亲眼看到是我知道墙是白色的原因。他人知道墙是白色的,是由于我告诉他们的结果。产生三种结果的原因(故)不必然相同,即不一定相同,可见,还存在着相同的情况。

例如,一夜西北风过后,气温降低。一夜西北风,既是物之所以然,也是我所以知之。气温降低的直接原因与逻辑理由是一致的。尽管产生某事物的直接原因与根据不必然相同,二者有时并不一致,但它们(原因或根据)都是从已知到推知的充足理由。这是客观事物间存在的必然联系的反映。这是一个正确的“说”(推论)的实质所在。

“说”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从巳知到推知的必然联系,找出某“辞”得以确立之“故”。

2.“说”的种种表述

中国古代名辩学对于“说”这种思维形式有种种不同的表述。

孔子不但在正名理论上发其端,而且在先秦第一个提出了具有推理意义的认识方法。他的“告诸往而知来者”可以说是具有推理意义认识方法的集中体现。我们知道传统逻辑中推理的定义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或思维过程。“告诸往而知来者”的告,是老师教学生。“往”是过去的事,“来”则是未来、后来之事。《论语》是语录体,我们常常看到孔子教导、告诉学生过去的事,要求学生据此能由此及彼、推知后来、未来之事。所谓“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闻一知二”、“闻一知十”等说法与“告诸往而知来者”虽然词句不同,但其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从已知推出未知。孔子的发端对后世影响很大。

墨子明确地肯定可以根据过去推知未来,依据已显现的情况推知未显现的,即隐藏着的情况,这就是所谓“以往知来、以见知隐”。“以往知来”这明显地是孔子“告诸往而知来者”的略语。见:读为现。显现出来的事物状况,即已知的事物状况。隐,藏也,没有显现的。用逻辑术语说则是由已知推出未知。与此相对照,当时确有人有这样的看法:“往者可知,来者不可知。”

恰与孔子、墨子的“告往知来”、“以往知来”相对立。

墨子巧妙地用一个推理反驳了这种错误说法。《墨子·鲁问》记载:

彭轻生子日:“往者可知,来者不可知。”子墨子日:

“籍设而亲在百里之外,则遇难焉。期以一日也,及之则生,不及则死。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驽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对日:“乘良马固车,可以速至。”子墨子日:“焉在不知来?”

墨子的反驳机智有力。已知的条件是“固车良马”与“驽马四隅之轮”,让你选择。彭轻生选择了良马固车。为了救自己的亲人,需要速至。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但包括了“往”与“来”,往可知,依据“往”进行推理,“来”亦可知。墨子维护了自己“以往知来,以见知隐”的观点,充分肯定了推理的认识作用。

荀子常常将说与辩混用,很多场合说即是辩,辩即是说,往往说辩共举。

辩说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

所谓“辩说”就是针对同一对象(不异实名)而展开的是非然否(动静)的争论。这种争论当然包括有推理(说)的具体运用。《荀子》一书中对“说”的表述也很有特点,它不是一般地泛泛而论,而是考虑到思维进程的方向分别加以叙述。《荀子·非相》中说:

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知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日:

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这里的“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无疑是对“说”的又一种表述。“近”、“一”、“微”都是已知,是前提;而“远”、“万”、“明”都是未知,是结论。知,则是推知。再深入—步,何以可从一知万,从近知远,从微知明呢?荀子这里讲述的显然是典型归纳的推理方法。从分析解剖个别事物,当然是具有典型性的事物,正确地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必然性,就可以进行归纳概括,而得出普遍性的知识。中国有句俗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为了了解麻雀的生理构造,我们解剖一只或几只即可。没有哪个人要把所有的麻雀都捉来杀掉才去得结论,这就是“欲知亿万,则审二二”。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蒸汽机已经最令人信服地证明,我们加进热而获得机械运动。十万部蒸汽机并不比一部蒸汽机能更多地证明这一点。”这说明我们只要能正确地抓住典型事例,——如荀子所说的“欲知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的“君子”即是适例一进行审嗅的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就可以对同类事物加以概括,归纳出—般性结论。如果说“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是具有归纳性质的推论认识方法,那么下面《荀子-非相》中的另一段介绍的认识方法,则具有演绎的性质:

圣人何以不可欺?日: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也。类不悖,虽久同理。故向乎邪曲而不迷,观乎杂物而不惑,以此度之。

圣人不会被欺骗的原因是:圣人能用自己掌握的事物的规律去进行推论、测度。依据人的一般情况去推论、测度个别人,以事物的一般的情理去推论、测度个别事物,以同类事物的普遍具有的性质去推论、测度个别事物,以一般公认的理论去推论、测度某事物的功用,以总的原理去推论、测度无穷尽的事物状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事物只要属于同类,道理就是一样的。因此,面对各种不正的情况及多而乱的事物而不产生迷惑,就是用以上的道理方法去推论、测度的结果。万变不离其宗。荀子认为,凡同类的事物,必定有某些相同的性质,有某些相同的状况。

人们一旦认识了、掌握了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性质、状况或道理,就能以此作为根据去推论、测度同类的个别事物。

此所谓“以类度类”。人为一类,依据“人”之类共同具有的情状去推论、测度某个人的情状,此所谓“以人度人”。如此而已。当然,关于某类的共同情况、状态、性质、道理等是已知的,而关于同类个别对象的认识是未知的,由已知进到未知,当然是推理。从思维进程的方向看,“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则是由一般到个别,因而具有演绎的性质。

同类推荐
  • 摄影技巧指南(家庭实用生活百科丛书)

    摄影技巧指南(家庭实用生活百科丛书)

    摄影是一门随着传统摄影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的摄影应用科学,它以摄影光学、摄影化学和电子技术为基础,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拍摄体系。本书主要介绍了摄影基础知识。给摄影爱好者带来了福音。
  • 胡考必胜:影视高考速成攻略

    胡考必胜:影视高考速成攻略

    本书从考试的实战需要出发,从考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对考试过程中将要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都进行了坦诚的、直言不讳的、一针见血的分析,对广大考生调整考前心态具有耳目一新的启迪作用和益智效果。本书是一部不循常规的备考战略和战术的总汇,也是一部对考生进行短期强化训练使之成功考入高等艺术学院实际过程的深度纪录。本书提供的成功经验与应变智慧,对于广大考生在时间紧、压力大的条件下“临阵磨枪”,具有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本书所阐述的独具一格的影视评论与影视故事的写作理念与技巧,对于高等艺术院校影视专业的在校学生以及专业影视工作者或业余影视爱好者,也富于参考价值。
  • 海鸥颂

    海鸥颂

    本书是一本戏剧集。包含《海鸥颂》《生命的琴声》《山月新传》等六篇黄梅戏和《春眠不觉晓》《金屋藏娇》《黄金的枷锁》三篇话剧。
  • 艺海观澜

    艺海观澜

    徐庆平,徐悲鸿之子,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北京徐悲鸿纪念馆馆长。本书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美术漫谈、西方艺术史研究、莫奈传。书中对其父亲徐悲鸿的美术作品以及西方艺术史有着深入细致的研究。多数文章已经在各大报刊上发表过,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图书。
  • 唐代碑石与文化研究

    唐代碑石与文化研究

    本书收有35篇研究唐代碑石与文化的文章,有“《张士贵墓志铭》所反映的问题”、“唐代的学士”、“关于西安建都的朝代问题”、“魏征的史论观”等。
热门推荐
  • 盛世职业

    盛世职业

    一个近乎顶峰的男人忽然隐退。五年后携着那份无法磨灭的斗志再次踏上征途。究竟是陷入平凡还是闯入巅峰。或是统治这个游戏。职业选手?手下败将而已。生死游戏?我一样可以统治。盛世职业粉丝群:289073894前五十章属于铺垫,耐心看完。后面才开始爽。
  • 绝世天尊系统

    绝世天尊系统

    “恭喜宿主成功开启【绝世天尊系统】”“本系统会帮助宿主成为诸天最强天尊。”……“前方是一头暗月白虎,宿主快去激怒它。”“系统,我该怎么做?”“割虎鞭,泡酒喝。”“这样不好吧。”……“怒气值+9999。”“等等,虎兄,听我解释。啊啊啊…救命!”咳咳~风云大陆,武道为尊,实力为尊。且看陆云如何纵横世间,无敌天下!
  • 辣口味心理学

    辣口味心理学

    这本《辣口味心理学》以解读身体语言密码为主旨,教给我们破译身体语言背后隐藏的心灵秘密,通过细节中的各种身体语言洞察先机,看穿人心,了解人性。可以说,掌控了身体语言,就等于掌控了人生局面。书中对身体语言的丰富表现形态、深刻内涵及其广泛运用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解读,带你走进人类潜意识的最深处,帮助你窥破人际关系的奥妙,掌握和运用比说话更高效的沟通技巧。另外,还包含极少数与众不同、意义独特的身体语言表现形式及其解读,使得本书全面细致而又深入浅出,口味麻辣而不失乐趣。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提高洞察力。
  • 洪荒之龙王传说

    洪荒之龙王传说

    盘古开天、龙汉初劫、女娲补天、巫妖之乱……一个个传说横跨整个洪荒,但是现在,仙佛妖魔神,哪个又真实存在?究竟是远古的传说?还是被隐没的到历史的洪流?究竟是是上天的安排?还是幕后黑手的推动?直至……他回到洪荒,变成了一条龙……不过,洪荒,仅仅只是洪荒吗?他,也不知道!因为他没看《洪荒之龙王传说》!
  • 凤还朝:腹黑王爷太缠人

    凤还朝:腹黑王爷太缠人

    前世,因为错付真心,镇国公府满门覆灭,而她则在大婚之日被心爱之人一剑穿心。重生归来,她誓要报前世之仇,却怎料竟招惹上“大麻烦”……某妖孽王爷:“我家王妃最温婉,我家王妃最善良……”众人:呵呵“我家王妃只能我来宠!”众人:求你快带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灌篮王子

    灌篮王子

    一个从美国回到中国的少年篮球天才,一个比周杰伦还要酷的英俊美男,一个让很多人跌破眼镜的奇迹小子。在他的身上足可以证明adidas那句广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正确性。他就是灌篮王子林越龙。上帝是一个爱好广泛的人,他喜欢看喜剧电影,所以制造了卓别林,他喜欢跳舞所以制造了迈克杰克逊,现在他又迷恋上了打篮球所以制造了林越龙出来。本书情节精彩,人物刻画形象生动,看过此书的人绝对不会后悔。如果后悔的话,说明你没有仔细看应该再重新看一遍。谢谢!
  • 品茶拒绝表面功夫

    品茶拒绝表面功夫

    品茶,其实更是一种生活艺术!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从《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茶的起源,到如今,茶已经遍及全世界,成为了风靡世界的饮品之一,甚至还形成了不同风情的茶文化。让我们我们从茶的起源,著名的十大名茶,沏茶,品茶,各国特色饮法,各式茶具等方面让大家品茶拒绝表面功夫……
  • 我成了一个神

    我成了一个神

    从圣者时代到精灵帝国,诸神黄昏掩盖历史。从蛮荒魔怪到骑士荣耀,诸神黎明点亮光辉。从法师到奥术,凡人高举神座。泛泛空海中闪亮的远星,带来邪神的旨意。从传说,到史诗,神爱世人。本书类似于西幻的洪荒,从混乱到秩序,从秩序到黄昏,再迎来黎明,一切超凡的兴衰存亡如潮水般起落,这是一个关于时代变迁的奇幻小说。Q群号,8933-56466
  • 牧人次洋的夏天

    牧人次洋的夏天

    龙仁青,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3月生于青海湖畔铁卜加草原1986年7月毕业于青海海南民族师范学校藏语言文学专业。先后从事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新闻翻译(汉藏文)、记者、编辑、导演、制片等职,现供职于青海电视台影视部。
  • 我被挖出来了

    我被挖出来了

    “貂蝉,西施,项羽,吕布等等这些人我都已经埋好了,接下来就要埋我自己了。”穿越到古代的张小北躺进棺材里,然后再被他的忠奴埋进了土里。他希望自己能够在几百年后的现代文明社会被人从土里挖出来......ps:根据作者多年的研究,简介越短书越火,包括本书。?(?ω`?)书友群592458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