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00100000015

第15章 港台广播电视语言对中国内地的影响(1)

陈京生

随着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海外广播电视节目也进入内地。港台地区的广播电视节目由于语言相通,流入内地的机会更多,数量也更大。依靠节目优势,港台广播电视不仅在节目形式上对内地广播电视有很大影响,在语言上也有一定影响,造成某些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所谓“港台腔”。反观内地语言对港台地区的影响却相对较小。这一现象反映了在改革开放中,内地媒体对外部媒体有极高的学习热情,有时会不加分析,囫囵吞枣。

一、两岸三地广播电视语言背景

按通常的理解,两岸三地是指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或中国内地)、港澳、台湾三地。“两岸”是指台湾海峡两边,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管理的“中国大陆”以及由台湾当局管理的“台澎金马”;“三地”指两岸的“中国大陆”、“台湾”,和曾由英国殖民管治而于1997年主权移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香港,有时,“三地”也包括曾由葡萄牙殖民管治的“澳门”。这样第三地即为“港澳地区”。

长久以来,在两岸三地的地域格局下,中国的语言状况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在中国内地,沿用自20世纪初确定的语言标准,一直是以北京音作为标准音。在20世纪50年代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和以汉语拼音标音的《新华字典》出现后,这种认识逐渐强化。经过50年的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普通话已经成为流行全国的通用语。尽管许多方言地区的民众在发音上还有各种缺陷,但普通话标准是明确的,而广播电视播音通常被认作是普通话的具体发音标准。

中国内地很早就将广播电视视为传播语言规范、推广普通话的最重要工具,对广播电视语言,尤其是播音员的语言进行严格约束,同时还在大学开设相关专业,专门培养掌握标准发音的播音员。20世纪80年代之前,在内地的广播电视节目中,很少听到一般民众的声音,即使出现一些现场的声音,也多转成文稿,由播音员用普通话代播。这种普通话“一统天下”的状况,虽然有利于普通话的推广,但也使得广播语言更多向书面语和朗读靠拢,逐渐脱离一般民众的日常口语。

台湾的情况与大陆不同。从历史上看,台湾并不是国语的领地,当地的民众方言主要是闽南话,殖民时代的正式语言是日语。国语的主导地位是在日本战败,台湾光复之后才确立的。1945年台湾光复,回归中国,台湾民众爱国热情高涨,大力倡导国语,使用国语还被赋予了爱国意义。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抽调了最好的语言人才到台湾推广国语,其中包括后来参与中国内地语言文字改革的魏建功先生。正是由于这场与反日爱国相关的新语言运动,确立了国语在台湾的主导地位。1949年后,国语名正言顺地成为台湾通行的语言。在广播电视中,国语也是规定的标准语言。一些国民政府时期从事广播工作的播音员,到台湾后,仍然从事播音工作。

作为另一方的港澳地区,当地的方言是粤语,官方语言以英语、葡萄牙语为主,国语在这一地区并无太大的影响力。港澳地区的广播电视以粤语、英语为主,与大陆普通话广播和台湾国语广播没有直接的关系。

在1949年前后,大陆和台湾在语言上似乎还没有多大区别,而港澳地区广播与大陆和台湾广播相比,由于使用的语言和方言不同,在语言上也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而后的几十年中,情况发生变化。大陆和台湾进入长期隔绝时期。港澳地区与大陆的关系也进入相对隔绝。在长期隔绝的条件下,两岸的人员交流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在大陆很难看到有台湾来的人,台湾也很难找到大陆民众。语言是依靠人来传播,语言的融合也是要依靠人们之间的接触和影响。在缺少人员接触的状况下,海峡两岸原本一致的语言会随着自己依存的环境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在短时间内不明显,但是经过几十年,这种变化就会清楚地显露出来。

台湾国语从源流上看,与大陆的普通话应为一脉相承。在1949年前,两者同为一家。当然,那时既没有普通话之名,也无台湾国语之说,都统称为国语。

1949年后,台湾的语言政策仍然是推行国语,大陆的语言政策改为推广普通话,双方的语言基础仍然是一致的。但是,由于相互隔绝,普通话和国语在词汇和语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同样的东西,双方会有不同的叫法,例如大陆称为“光盘”的东西,在台湾称为“光碟”,有些一方特有的词汇,另一方不能理解。除了词汇,语音上的变化也十分明显。从语音系统来看,双方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是一致的,但是在有声语言中,表现语音面貌的不仅是标示如何发音的声、韵、调,还包括了贯穿语句的语调。即使存在语音规范,人们的发音尺度也不相同,具体声音存在着差别。更何况那些并无标准可言的音高、音色、语调、节奏等语音要素了,它们的发展在摆脱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更多是遵循语言自身发展规律,受语言环境的制约。

大陆的普通话受到北京话的影响和制约,始终保持着以北京音为标准的状态,当北京音随着时间推移和一代新北京人出生而发生变化时,普通话的北京音也会发生变化,北京音实际上处在一个相对稳定,实际上是缓慢变化的动态标准中。中国大陆的普通话有实际的北京音作为比照依据,它与北京音是同步的。

台湾国语虽然也是以北京音作为标准,但在长期的隔绝中,由于缺少人员交流,它极少受到北京音的影响,不能够与相互隔绝的北京音同步变化,而留在当地使用标准国语的人并不多。尽管台湾推行国语,但这种主要由教育而得来的发音规范,肯定要受到方言发音习惯的影响,成为带有方言痕迹的不够标准的国语。当各种不规范随时间推移,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并且使用的时候,事实上原有的语言标准已经发生变化,标准语逐渐演变成了带有地方特点的方言。台湾国语就是在原有国语基础上,受到台湾本地和其他方言影响形成的地方语言。台湾的广播电视语言在20世纪50、60甚至70年代,还保持老北京音的国语腔调,但在80年代后,随着台湾新生代的更替,广播电视语言国语的本地味道越来越浓。

二、广播电视语言的相互影响

两岸三地广播电视语言的相互影响,从整体上看是港台对中国大陆的影响较大,而大陆语言对港台媒体的影响较小。港台语言对中国内地的影响从广播电视节目开始,对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影响较大。影响首先从东南沿海城市开始,逐渐向北方城市扩展。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和台湾解禁,开放大陆探亲,以及香港回归是三地产生语言融合,相互影响的契机。

中国内地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到80年代,广播电视节目开始发生变化,以文稿播读为主的传统播音样式开始向无稿的即兴口语转变,从广东经济广播电台开始的这种变化多少借鉴了相邻的香港粤语节目的播讲方式,由于在节目中增加了与当地民众的对话,而当地民众多使用带有粤语腔调的普通话,播音员和主持人与之交谈,不可避免会采取与之接近的说话方式,产生所谓的“港味”。其实,香港的广播电视都是粤语,当时几乎没有普通话节目,香港的广播电视使用的粤语不会直接影响大陆的广播电视语言,所谓的“港味”更多是当地不纯正普通话的表现,只要是说粤语方言的人,无论是香港人,还是广东人,都会产生同样的味道。与发音相比,词汇的影响可能更大些。国内没有、香港已有的名词以及香港说法更为简洁、方便、形象、有趣的词汇更容易被借用。一时间,这种带有港味的播讲方式开始在距离港台较近的东南沿海地区电台流行。

台湾广播电视语言对大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电视娱乐节目上,随着两岸关系的松动,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来大陆旅游探亲,带来了台湾电视的各种娱乐节目,这些娱乐节目使得当时节目贫乏的大陆电视受到启发,成为一些地方电视台的模仿对象。由于台湾国语与大陆普通话在发音和语调上大体相同,节目形式的模仿也带来发音方式的模仿。其实,类似台湾的电视娱乐节目在香港也有,但香港使用的是粤语,其发音不容易直接影响普通话。所以,从港澳和台湾广播电视语言对大陆的影响来看,香港对内地的影响主要是节目形式和词汇的影响,由于语言区别较大,对语音影响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直接。倒是台湾的娱乐电视节目,由于语言接近,易于模仿,可以直接影响普通话发音。再加上90年代正是中国大陆彩色电视普及的时代,娱乐节目成为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这种主要受台湾电视影响的港台味语言,成为这类娱乐节目主持人最常用的语言形式。

中国内地受到港台影响的广播电视节目主要是谈话类广播节目和娱乐类电视节目,新闻节目较少受到影响。原因是中国内地的新闻节目主要还是以文稿播读为主,即使离开文稿,说话的方式也比较正式。在这种场合,播音员和主持人都会力求使用纯正普通话。

在广播电视语言的相互影响中,港台对中国内地的影响远远大于内地对港台地区的影响。究其原因,可以发现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大大增加了中国人的宽容尺度,他们对包括港台在内的许多外来观念和做法,都抱着宽容态度,较少排斥。

大陆和台湾的长期政治对立,使语言具有政治标签作用,台湾国语和大陆普通话似乎是两种政治观念的代名词。两岸关系缓和后,台湾人进入大陆的人数增多,人们相互熟悉,使得两岸的语言有了相互接触的机会。大陆民众在对台湾民众包容的同时,对台湾的国语也抱着包容,甚至欣赏态度。觉得在分隔几十年后,台湾民众还能说以北京音为基础的话语,已经让人惊奇,对于其中的方言味道,并无太大的反感。

大陆民众之所以能够接受台湾国语,还与大陆地广人多,方言复杂有关。在中国大陆,虽然没有与台湾国语完全一致的语音,但是发音与台湾国语类似的不标准普通话比比皆是,一般民众早已习惯类似的声音,不会对台湾国语有特别的反感。

反观台湾民众对大陆普通话的感受。在台湾听到标准普通话的机会远没有在大陆听到台湾国语的机会多,一些人对大陆还存有误解和戒心,加上岛内台独势力的影响,台湾对于普通话的接受和容忍程度远不及大陆对台湾国语的接受和容忍程度。另外,台湾岛内地方狭小,没有更多接近国语的方言,这使得普通话的发音会显得十分明显和突出,不像台湾国语在大陆那样,可以混迹在各种各样的方言普通话中,易于被人们接受。在一些台湾人眼中,与国语不同的大陆普通话仍具有政治标签作用,被认作是某些政党和政治态度的标志。过去很长时期,港澳地区也存在类似观念。

由于港台地区语言政治标签意识和排斥心理的存在,内地普通话对台湾和港澳广播电视语言的影响是微弱的。在台湾,广播电视中极少能听到使用现代北京音的广播。相反,中国内地对语言政治标签意识的减弱和包容意识的增强,使得港台媒体语言对中国内地广播电视语言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广播电视中一度盛行港台味的发音。到现在,这种影响仍然存在。

同类推荐
  • 辜鸿铭:东西之中 (文化怪杰)

    辜鸿铭:东西之中 (文化怪杰)

    从晚明的波澜诡谲,到民国时期的风起云涌,历史孕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大家。真正的时代人物面孔始终是大众读者感兴趣的题材,本套丛书以近代文化怪杰为主题,集结十位文化名人,由专家分写,详述其不同于凡俗的言行。作者深入浅出,对文化名人中的怪杰现象究分析,以故事化哲理。图书叙述通俗,笔法精彩,立意新颖的同时具有严谨考为基础。兼具可读性与收藏性。民国人物及历史图书的热度始终在持续中升温,内容概有名人轶事类、今人印象类、崇古比今类等。
  • 经典音乐故事

    经典音乐故事

    西方古典音乐博大、灿烂,源出于古希腊和希伯莱文化,肇端于文艺复兴时期,繁盛在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初。西方音乐生长在西方文化的土壤里,具有浑厚的文化内涵,在西方的宗教精神、科学思想、民主意识滋养下,更透射出人类文明之光。然而,在一切艺术形式中,音乐里蕴含的捉摸不定的因素最多,这本小册子从西方音乐作品的时代文化背景入手,指明风格,析清流派,点评艺术价值,试图帮助音乐爱好者深入理解音乐的艺术内涵。音乐欣赏既能愉悦身心,又能提高修养。谈音乐、欣赏音乐,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音乐知识、专业名词一般性判断原则,这本小书里尽量避开复杂的专业术语,而那些浅显的知识一点就通,无须作更多的解释。
  • 电视新闻语体研究

    电视新闻语体研究

    对于语言,我们既可以作历时的研究,也可以作共时的研究。在作历时研究时,我们常把所要研究的对象语言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段。比如,对于古代汉语的历时研究,常区分为上古、中古、近代这样几个时段;而上古、中古、近代则还可以再进一步区分为更小一些的时段。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整个古代看做一个时段,对汉语作一种泛时的研究。我们在作共时研究时,似乎也存在跟历时研究类似的情形。所不同的是,历时研究区分出的是不同的时段,而共时研究则可以区分出不同的语体;前者是历时的、纵向的切分,而后者则是共时的、横向的切分。
  •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

    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学校是好的学校?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会见仁见智。上海市黄浦区针对教育时弊,拨开重重迷雾,提出“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这一朴素的命题,展开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本书就是这次探索的初步经验总结。全书共分“观点”、“调研”、“策略”和“实践”四大部分,主要从课程构建、课堂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与校园环境优化等方面介绍了他们基于学生、为了学生的思考与做法,既有理性思辨,又有实践探索。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但它需要一个突破口,本书就是以“学生喜欢”这个核心问题作为突破口进行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希望以此为契机,引发教育界对这一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
  •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比较全面地对中国文学形式化的民族文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可以弥补西方结构主义、符号学之缺撼。同时,开拓了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这一新的学术领域。本书认为中国哲学作为独特的文化力量,影响着中国、又学的审美方式和语言表现形式。“兴”原来是礼仪活动中的行为仪式,作为审美概念,是从礼的领域转向了诗学领域,五行思想也使中国文学形成特有的审美性时空,而风水观念在山水诗中的运用,使自然山水在文本中成为理想化的、秩序化的存在,对偶受阴阳哲学影响,是一种动静相乘,刚柔相形的参天地、察幽微的传统的审美方式。
热门推荐
  • 切肤之爱(二)

    切肤之爱(二)

    东京都内流传着许多都市传说。像是什么凌晨三点出现在六本木袭击行人的猫人啦,每年二月十三日零点在秋叶原现身的,手执红色灯笼以眼杀人的和服少女啦,撑红伞的雪夜杀人狂魔和专门偷窃小孩儿哭声的黑色巨鸟也是常常被人提及。最近在都内一则都市传说流传甚广,主角被人们称为“捧匣的燕尾服绅士”。这位绅士主要出没于浅草一带,尤其是深夜的浅草线。三流八卦杂志《HOMES》还为这事作了期特别节目,采访了不少自称亲眼见过“捧匣的燕尾服绅士”的目击者。
  • 调皮皇后拽上天

    调皮皇后拽上天

    二十一世纪的南宫倩雪,在一次出任务时为了保护“龙之戒”而跳崖,万幸的是她没死,而是穿越到了一个名叫西蜀国的地方,她成了西蜀国的皇后,遇见了西蜀国的皇上——皇甫玄夜,在南宫倩雪穿越过来的那一刻,西蜀国便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 御手洗洁的旋律

    御手洗洁的旋律

    岛田庄司笔下御手洗洁系列四个风格各异的短篇,不但挑战读者的大脑,更展现出史上最具性格的侦探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餐馆洗手间的便池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踪?公司名牌为什么连中十二发子弹,而对面大楼里又为什么出现幽灵绘画?御手洗与石冈的圣诞节有什么令人难忘的片段?在御手洗关于日本的回忆中,心中最深刻的情感是关于谁的?
  • 从零开始做财阀

    从零开始做财阀

    柳白带着系统重回十八岁。他发现,这个地球居然是个平行世界。于是,他做游戏,拍电影,攀科技,几乎包揽所有行业。“上辈子我没得选!这辈子,我全都要。”一一柳白。(屏蔽章节过多,不写了)
  • 挑担茶叶上北京

    挑担茶叶上北京

    《挑担茶叶上北京》是刘醒龙的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从题材、人物形象到艺术风格等方面,反映出刘醒龙中篇小说很多共通的特点。刘醒龙热衷乡土题材,他的中篇小说多关注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存状态,以一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作为主人公,突破非黑即白的人物形象设定,血肉丰满,充满生活气息,在艺术创作上有着明显的现实主义的风格。
  • 银发打工者(下)

    银发打工者(下)

    东莞有着成千上万家民营企业,当地人管企业主概称老板。三正集团的老板是莫浩棠。他参过军,曾任过桂林陆军学院的教官。复员后,他回到东莞,在桥头镇作过党委书记。从1995年起,他创办了三正集团。老崔的打工第一站大朗文化站是政府机构,原单位江西珠湖制药厂是国营企业,现在来到的是一家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有着不同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模式,必须要重新学习和适应。
  • 穿越之王爷请你绕道走

    穿越之王爷请你绕道走

    她,楚萧潇,是H市暗杀组织最厉害的杀手,却遭最信任的人背叛,为此而丧命;她,楚兮云,是东陵国当今丞相最宠爱的女儿,却在幼年时被人下毒,变成人人嘲笑的呆子;他,墨凌轩,是东陵国人人惧怕的‘鬼面’王爷.一朝穿越,她变成了她,他与她的相遇,注定了......
  • 葬我身之海

    葬我身之海

    一场阴差阳错的离散,两姐妹分散出世代交割,谁曾想,时光兜转,两个孩子相认之前什么样的关系,而后姐妹重逢,意义已经不一样了,如果说不爱了就是沉溺在深海,那么这片大海埋葬了我所有对你的爱恋
  • 穿越到进击的巨人世界

    穿越到进击的巨人世界

    一个猎魔人在猎杀异类的过程中失败,和自己的一位同伴一起被异类丢进回归之门,却意外来到了进击的巨人世界,还遇到了小时候的三笠。两个穿越者,将怎样改写进击的巨人世界的历史,救下许多本能活下来的人呢?
  • 换你知心

    换你知心

    你给了我开始却没给我结果,原来情便是如此,非甜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