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7500000031

第31章 主持人的语言趋向(3)

把握社会基调

节目主持人首先应明确,自己是国家与政府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的代言人,是一定媒体形象的体现,自己的言行不是纯粹个体性的行为,因而不可能在节目的制作和主持过程中随心所欲,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相反,节目主持人的全部工作都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或间接表现,节目主持人的最终价值也是随着节目的成功而实现的。因此,对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把握是非常关键的。

主持人思辨的过程是将方方面面的知识进行抽象组合的过程,是探求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的因果关系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主持人所提供给观众的只能是混沌一团的现象。作为一名合格的主持人,最起码要通晓逻辑学中的判断、推理以及矛盾、同一律、排中律等知识,并能娴熟地运用,使其阐述的观点在逻辑上无懈可击。

有关经济的话题一般较为枯燥乏味,但在《一丹话题》节目中却另有一番滋味,令人回味无穷。且看《现代企业制度九问九答》中,敬一丹在节目开始时是怎样说的: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你、我、他之间紧密联系着,其中一个重要的联结点就是企业。什么叫企业?我们多数会脱口而出:企业就是工厂。然而,有专家告诉我,工厂式的企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公司式的企业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公司式的企业实行的是现代企业制度,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话题:现代企业制度……

再看节目结束语,主持人一段有感而发的话:我想,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我们会越来越熟悉它。这几天采访以后,我有一个感觉,市场经济带给我们许多陌生的东西。新东西这么多,使得我们不得不想,我们恐怕都要去扫盲了。如果不扫盲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思考,更没有办法和外部世界对话,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我这样的感觉?在这里,敬一丹的谈话开门见山,逻辑性强,节奏紧凑、语言简练、起承转合、自然圆熟、思路十分清晰,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说清了什么是企业这个专业性较强的问题。通过“我”的感触,用形象的比喻“扫盲”,向生活在市场经济时代的人们提出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思考新问题。这是整个社会的需要,更是人们努力的方向。主持人说话艺术高超,意味深长,取得了易于被观众接受的传播效果。

节目所形成的舆论场,是众意交会的场所,也是促成民意倾向的重要阶段。“不要抱怨,每天改变一小步,365步后就会有大进步。十年磨炼,起码学会一门手艺,人与生活是双向选择。”这是广州电台逢周三、周四晚播出的热线倾谈节目《零点冲动》的主持人招卓宁接到一位遇到郁闷事情,抱怨老天不公的听众打来的电话后说的话。话虽然不多,但字字真切,将这位听众朝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并且让所有听众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真正体现了“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他说:尽管打电话来的朋友大多都是诉说他们的不幸与不开心,感情困扰和裂痕,但相信社会主流仍是愉快、奋进的。很多离别的故事让人同情,所以我知道珍惜今天的平凡、宁静。在面对外来打工族抱怨“一事无成”时,他说,人本来是赤条条地来到这世界,简单的日子,平淡的生活,应该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在面对有频繁外出寻欢的丈夫的太太时,他说,人有自身的劣根性和弱点、缺陷,与当初追求相差甚远,但在坚持大原则的基础上对他宽容、帮助,才是美好的品德。

在《杨澜工作室》接受采访的人物中,让杨澜最受感动的是一位普通人。他叫戴建国,上海知青。当年在北大荒插队的时候,一位农民的女儿爱上了他。在被娘家强行嫁给邻村农民的路上,她精神失常了。而当时的戴建国,面对知青返城的大潮,毅然说:“我不回上海了,我娶她。”现在,年近五十的戴建国,用每月八百元的工资支撑着一个五口之家。他说他一生没有什么成就,为生活的重负天天奔忙。杨澜被这位普通人深深地打动着,在《一个普通人的故事——访戴建国》这期节目中,说了这么一段话:作为一个男人,戴建国失去很多,他的命运甚至让我们心酸。然而,一个发疯的女人,在他的爱护下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一个摇摇欲坠的大家庭,因为有了他而得以坚持下去。戴建国让我们看到了人间的温情和希望。——这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在我看来,也是一个英雄的故事。

这些语言发自肺腑,作为控制节目整体氛围的主持人,杨澜牢牢把握住了对事件的主导定位以及与社会舆论相协调的评论方向。用“然而”作为前后不同对象影响的对比,最终得出结论:让我们看到了人间的温情和希望,是一个英雄的故事。节目赞美主人公的氛围很浓,很真实,这同时也向受众传递了一种人间真情,描绘了一幅美丽画卷。

主持人把握社会基调。有的主持人会在主持中表现出对社会真善美的向往和热爱,以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对真理的坚定信念,不遗余力地伸张世间的真理和正义,呼唤人类的良知,显示强烈的爱憎与对祖国、民族和人民的深情;有的主持人在主持中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由衷的向往。他们有时将生活中严肃的课题变为轻松的和不乏趣味的话题;有时则以童稚的表现表达出对于生活情趣的领悟;有时则以幽默和含蓄透视出对于生活的认知与见解。积极向上、和谐共赢是发展的总体导向。

找准切入点

主持人的“说话”从来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其起点和归宿都要落实到参与者身上,如能引起或激发参与者和嘉宾的即时反馈互动。唯有双方迅速进入语境的“说话”,才是成功的。如何才能调动受众的情绪呢?在节目中找准切入点正是法宝。

1996年3月27日的《焦点访谈》,主持人水均益就是以一个小学生的提问为切入点,开始了对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采访。

节目开始语是这样说的:秘书长先生,请允许我告诉您,今天在这里采访您的除了我本人以外,还有许多关心联合国、关心您的中国人,因为我也带来了一些我们观众的问题。现在我想从一个北京的小学生给您的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采访。这个小女孩请我问问您,联合国有多大?您的官有多大?加利乐了,他首先表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向这个小姑娘说一句话。这时,他突然用中文说:“我们都是老朋友。”听了他的话,在场的人全笑了!笑声过后,加利接着说:联合国就像一个大家庭。就像这位小姑娘的家有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一样,联合国这个大家庭共有185个成员。联合国秘书长的权力并不是很大,他不过是这个大家庭的仆人,他就像一个大管家,负责保护这个家,每天早上开门,打扫卫生……而且他要努力让这个家的每一个成员彼此和睦相处,如同亲兄弟一般。因为这个家里经常会出现一些争论,秘书长的作用就如同是一个调解人,他的角色是解决争议、平息争吵……加利慢慢地叙说着,就像一个祖父在向自己的孙女讲述一个童话故事。他是那样的耐心、那样的循循善诱、那样的投入,用水均益的话说:“加利真正进入了我们为他设定的角色。”

水均益用小学生的问题作为节目开始语,可谓构思新颖独特,既通俗有趣,引人入胜,又有很强的针对性、对象感,激发了被采访者说话的愿望,也拉近了联合国秘书长同受众的距离,为主客双方的交谈、沟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同类推荐
  • 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除了田园诗人陶渊明对我的影响,让我向往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情画意外,大学时期我曾担任过农村的扫盲教员,上世纪60年代又曾在农村担任过两年的“驻社干部”,“文化大革……
  • 梅贻琦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梅贻琦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本书从梅贻琦先生公开发表的文章中,选取较有代表性的,能反映其教育思想或记录时代变迁的34篇文章。因梅贻琦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故文章也多围绕清华校园、清华学生、清华学制建设而展开,反映了民国时期、抗战时期清华学校的教育思想。梅贻琦(1889—1962),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服务于清华。在他的领导下,清华才得以在十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
  • 感悟

    感悟

    本书是作者在工作中对企业文化的一些思考。作为企业基层领导,作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不断专研,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用于指导实践。
  •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传媒制度研究》对亚洲部分国家传播制度与传媒政策变迁的关注,始自2001年。当时,在完成博士论文《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的过程中,我曾对中外的新闻调控与政策进行比较,特别是在分析日本和韩国的传媒发展和政府规制方面有关资料时,重点研究了它们的新闻传播制度与政策。自2002年起我在学校开设的公选课“中外传媒管理与政策比较”受到学生的欢迎,也使我在讲授这门课的同时持续地关注了亚洲主要国家不断发展分化的传媒政策走向。2004年至2005年我在韩国首尔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亦重点研究了这个领域的课题,特别是传媒制度领域的新趋势。
  • 国际传播受众研究

    国际传播受众研究

    《国际传播受众研究》是国内第一本系统探讨国际传播受众理论、方法和实务的专门著作,也是一本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国际传播受众研究》有三大特点:一、对中外国际传播受众的概念、特点、研究演进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二、详细介绍定量与定性受众调研方法,并对互联网受众测量和调研方法进行了创新性探讨;三、总结归纳国际传播媒体受众工作的特点、原则和反馈等管理机制,并对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动向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对于从事或有志于从事受众研究、国际传播受众研究、国际传播研究或相关领域工作的研究人员、实务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均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热门推荐
  • 猫的泪

    猫的泪

    他是令神都疑惑的存在,却也是震撼天地的存在,他能生生不息,也会自取灭亡
  • 马到功成

    马到功成

    马云、马化腾历经江湖的腥风血雨,才分到了互联网市场的一大杯羹。2008年,阿里巴巴、腾讯市值已经高这百亿美元,“二马”笑傲江湖。同是搞互联网,一个“出语不凡”,一个“很粉很年轻”,都有着过人的本领和非凡的才能。
  • 职场最重要的小事

    职场最重要的小事

    职业生涯本是一连串重复工作的组合,不会选择、不断选择、不坚持选择,是职场工作者的三大遗憾,能够全力以赴、坚持到底,兼顾工作与热情,才是职场竞争的赢家。身为初入职场者,如何克服职场对新人的刻板印象?如何打理好主管与同事的人际关系?如何让工作与志趣相结合?一切,都要从职场最重要的小事做起。五大精彩内容:一、给职场新人:从小处发亮,从大处闪耀。二、与同事主管相处,是一辈子的功课。三、小不公平要不要计较?四、工作不到一年就想离职?工作哪那么简单?五、从厌倦到期待,宪哥想告诉你的几件小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夏季悠远时光

    夏季悠远时光

    夏珍从小认识了沈江树,虽然两个人在小学毕业以后分开,沈江树却对她念念不忘。到了高中夏珍认识了那个叫祁林的少年,她的心开始悸动,朝夕相处之间,两个互生爱慕。而此时沈江树和他继父的女儿秋琳又出现在了他们的生活之中,一段关于青春的故事由此开始……
  • 穿越只想搞事情

    穿越只想搞事情

    慕雪人品大爆发,竟然赶上了穿越潮流,来到了一个异世,还有空间系统在手,慕雪感觉她的人生已经到达了颠峰。萧慕雪为了完成原主的遗愿来到东澜,可惜来晚一步,老爹已经去世,两个哥哥也不在家,没关系,这都不是事。只是,老爹,咱俩虽然感情不深,也不用着这么坑女儿吧,这个大佬我受不起啊。面对大佬的纠缠,萧慕雪表示:王爷,你(年纪)太大了,咱俩不合适。某王爷气息危险:合不合适,试过了才知道。萧慕雪:……感觉不太对劲的亚子。……1V1,双洁
  • 千古泪

    千古泪

    临走之时他对诺小苡说的最后一句话便是“等三个花开花败后,不论在外面是成还是败,我都会回来亲手为你披上嫁衣,让你做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而诺小苡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看着四个花开,三个花败,盼了又盼的等着心爱的那个人回来,却想不到等来的却是一纸绝情书。
  • 爱情就是堆积如山的笔记

    爱情就是堆积如山的笔记

    本书以《第凡尼早餐》、《情人》、《包法利夫人》、《霍乱时期的爱情》、《老妇还乡》、《革命之路》、《聊斋志异》等10部名著中的女性角色为书写对象,通过对书中人物的遭遇和命运,来书写古往今来女性的诸多生存现实和自我救赎之路,呈现出作者对女性这一身份的深入思考和对女性觉醒的向往和努力,尤其突出将当下女性困境的剖析与应对。困局、复仇、信任、浮华、暴力……苏美以其特有的毒舌,以名著为参照,深入解读当下爱情与婚姻中的困境与真相。
  • 道家妙语话人生

    道家妙语话人生

    道家学派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等诸方面的重大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作为中国人的处世修身之学,与儒家思想分庭抗礼而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基本内核,它产生了老子、庄子两位世界级的大思想家,它的思想丰富了人类文明的精神宝库。《道家妙语话人生》在编选原文的基础上,主要选用了道家的、一些经典名著中的“妙语”,例如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华南经》、《列子》、《淮南子》,以及道教兴盛时期的一些著名代表人物,如阮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经典“妙语”,在正文中,对“妙语”进行了阐释,用浅显的语言铺陈“妙语”的精髓,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妙语”的真正含义。
  • 友人惭

    友人惭

    友人惭,凄凄惨惨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