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5700000074

第74章 尊重与融合——汶川大地震报道的开放性所带来的启示(2)

三、西方媒体报道的相对客观

汶川大地震报道的开放性不仅受到了国人的好评,也赢得了西方媒体的尊重。西方人的价值观崇尚人道和博爱,中国人讲究“仁”、“义”。在这种价值认知中,有着相同点。这也就形成了在灾难面前,在生命受到严重侵害的大事件面前,西方人表现出的对生命的尊重,对营救生命的人的尊重。

这次地震采访报道的开放的结果是,100多家境外媒体的300多名记者涌进灾区。《洛杉矶时报》驻京记者马克·麦格尼尔一听到消息便赶往北京机场,登上去四川的飞机,从重庆到成都再到重灾区都江堰,花了8个小时,在5月13日便发回第一篇稿件。“没有阻挠”,马克说,只要道路能通,记者就可以进去。路透社记者葛艾玛到映秀镇采访,过去24小时中她只吃过饼干和花生,采访时灾民送给她一碗热面,使她“满心不安但充满感激”。[3]

尽管由于中西方制度和文化差异的原因,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偏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但是在地震报道中,大部分国外媒体进行了公正和及时的报道,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号召力、对中国人民的临危不惧给予了客观评价。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5月13日刊登了《中国的地震报道出奇地透明》一文。文中说:“这一次中国对大地震的反应让外界相当地吃惊,因为她的反应速度之快让外界非常地吃惊,透明程度也让外界非常地吃惊。”“中国的每一个人在家里看电视的时候,都可以全程地跟踪到这次地震灾难的每一个画面,比如说小女孩在瓦砾中被救起,救援人员的部署和政府下一步的决策等等。”

即使是一直对中国不太友好的《华盛顿邮报》在5月14日的报道中也说:“在中国的网络社区和聊天室里,随处可见对政府应急反应的赞美之声。”同一天,《华盛顿邮报》对温家宝总理在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安慰被掩埋在废墟下的群众都作了详细报道。

开放的报道政策,让一贯喜欢用自己的双眼发现新闻的西方记者通过自身感受写出报道,传达受众。而西方媒体的受众也习惯于接受这样的报道方式。试想如果没有报道的开放性,西方记者只能绕开政府,通过各种途经寻找新闻的突破口,虽然也能做出文章,但是在客观性和可信度上就要大打折扣。因为受到阻挠的西方记者这时很可能会做出恶意推断,而在恶意推断下的报道其结果可想而知。

与西藏“3·14”事件时的报道相比,这一次的开放和透明,不但让“中国媒体掌握了在世界公众面前的话语权,为中国政府赢得了国际声誉,也让一些有偏见的国外组织、媒体和政要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难以妖魔化中国”[4]。

某种意义上讲,西方媒体进入灾区自由采访的过程,也是一种与中国媒体交流的过程。通过这一次经历,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在今后的合作交流中,如何在一些普世价值原则比如人道主义原则上相互借鉴,在国家形象的树立过程中为我所用。

四、突发事件报道机制的形成

灾难面前,每一家媒体都以最快的速度争取主动。但是,仅仅靠快是不够的,因为灾区范围广大,如果一个记者到达灾区后,没有后方指挥调度,只能像一粒沙子随处飘扬,写出来或拍摄出来的东西虽然有新闻点,但很可能没有系统性。所以说,在大地震这样的突发事件面前,一个良好的机制十分关键。

有了良好的机制,前方采访的记者才有目的性,才能有的放矢;有了良好的机制,报道效果才能实现“良性到达”,媒体和受众方能满意。通过这次的地震报道,突发事件报道的机制主要可以概括为编采融合与报网融合两方面。

在这样开放性的报道采访中,一家媒体如果想做到“独家”,最好的办法就是追求策划的独家。新闻报道策划需要制订报道的指导思想、报道思路,然后深度分析、广泛采访、形成合力。尽管事件是“突发”,但一样可以逐步策划。如央视滚动播出的《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特别节目,一方面派记者奔赴灾区,另一方面联系四川灾区各省市电视台记者,征集信息,并根据信息制订下一步报道计划。从挽救被压在废墟里的群众,到灾后安置重建;从灾民自救到官兵、全国人民救助,一个个选题自然切换,形成良好的报道效果。

由此可见,在以“开放”为前提的报道过程中,前方记者采访固然重要,但后方编辑因为人员众多,集思广益,可以形成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如在资料的准备方面,可以为记者提供背景材料,对当前的事态发展和舆论动向进行判断并加以指挥。当然这种编辑和记者的配合也离不开一些必要的保障措施。这次地震过程中,一些地区通信中断,而有的媒体因为有卫星移动电话,就可以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总之,只有编采融合,做出来的报道才是有连贯性、有竞争力的,而不是无序的、随意的。

报网融合再一次证明了不可逆的趋势。由于先天的优势,网络在与网民互动方面担负了重要角色。人民网“强国论坛”和“强国博客”分别设置了地震专区,推出“众志成城,网友心系灾区”、“我流泪,我记录——地震中那些最让我感动的人和事”、“为在地震中失去双亲的孩子重建一个家”等专题,从不同角度引导网民讨论。

人民网在此次地震报道中与《人民日报》记者的合作堪称深入。他们在互动合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通过报纸记者向网络记者的转变、记者报道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使报纸和网络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5]

无论从技术的发展,还是从新闻报道的创新途径看,报网融合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只有相互融合、相互借鉴,才能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实现报道效果的最优化。“对于传媒而言,基于不同终端载体的介质和特点,进行一体化的内容框架设计,并且使其相互之间建立联系,既能使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又实现了内容产品的差异性和优势互补,可以有效地架构产品链,形成‘长尾’效应,对于扩大媒介的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社会而言,内容重整实际上是以更强大的内容生产平台完成了新闻采集的‘融合’,同时又以多种终端载体实现了内容产品的‘分流’,为受众提供更多的选择,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信息与服务的需求,同时也减少了媒介的重复生产与资源浪费。”[6]

汶川大地震报道的“开放性”给中国的新闻传播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产,但这只是开始,未来这种“开放性”的影响仍将继续。

〔鲍丹禾:《北京青年报》编辑,中国传媒大学2008级博士生〕

[1]李本乾、张国良:《中国受众与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研究》,《复旦学报》2003年第1期。

[2]张研农:《大灾大考中的舆论引导》,《新闻战线》2008年第7期。

[3]http://www.nxtv.cn/class/blog/2008-5/26/n112151517.htm

[4]李春冀:《成熟·自信·忠诚——从汶川地震报道看中国媒体的变与不变》,《新闻战线》2008年第9期。

[5]陈智霞、周贺、高云虹:《从人民网“5·12”抗震救灾报道看网络媒体主流化》,《新闻战线》2008年第6期。

[6]蔡雯:《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实现内容重整与报道创新——再论“融合新闻”及其实施策略》,《新闻战线》2007年第8期。

同类推荐
  • 治愈未来:数字困境的全球解决方案

    治愈未来:数字困境的全球解决方案

    本书是一本讲解如何治愈未来的书,提出了治愈未来的五大工具。作者用理性的语言绘制了一幅地图,帮助我们在网络社会这片陌生土地上行路。为了画出这幅地图,作者行了几十万英里的路——不仅去了几个西欧国家和加州之外的美国许多城市,还从北加州的家飞到遥远的爱沙尼亚、印度、新加坡和俄罗斯。在这些地方作者采访了近百位人士,包括总统、政府部长、技术初创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大型媒体公司的掌门人、顶级的反垄断和劳动法律师、欧盟专员、风险投资界的领军人物,还有当今世界最能洞见未来的未来学家。这本书里的智慧都是他们的。安德鲁·基恩把地图上的点连起来,而地图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思想绘制的。最终安德鲁·基恩提出治愈未来的五大工具:监管、竞争性创新、社会责任、劳动者和社会者选择,以及教育。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内生技术进步模式
  • 女性:从传统到现代(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女性:从传统到现代(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内容跨越上下三千年的历史,从周代《周易》的女性观一直写到当下女性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是一部中国女性的变迁史。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你将了解到儒家确立的女性观以及儒家女性观在各个朝代的变化,儒家女性观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大变局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儒家女性观对当代女性生活又有何影响。从周代开始女性被剥夺了在公共生活领域作为的权利,女性被限制在狭小单一的家庭空间。“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不仅是一种劳动的性别分工,更是一种牢固的角色定位,从这种角色定位出发规定了性别的不同特征与规范,更规定了男女不同的道德礼教。女性的劳动分工、角色定位、性别特征及权利、地位这三千年有什么变化,通过阅读你得到一个了解。
  • 给孩子美好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给孩子美好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滋生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部分生活在农村,没有父母在身边悉心照料,没有好的教育学前教育,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关注的群体,因此,农村中小学工作者的责任更加沉重,农村的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更加艰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获得青春的活力与气息,并且学生也可以吸收民主精神。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由于教师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健全人格获得了充分的培养,使得他们能够并且敢于坚持真理和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们共同努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真心换另一颗真诚的心。
  • 留守:守望的天空

    留守:守望的天空

    本书作者深各地乡村,全面采访众多的留守儿童及“留守群体”(如留守妇幼、老幼),采访当地政府、学校为留守儿童所做的大量细致扎实的工作,见证新形势下人们对生活的不屈探索,新一代少年儿童所展示的顽强生命活力,对生活的热爱与创造。全方位展现别样风采的“小鬼当家”。
热门推荐
  • 我的初恋男友请多指教

    我的初恋男友请多指教

    同学聚会上,夏然看到了他,只是那一眼,便被他所吸引……他是那样的高高在上,俊美绝伦。在别人的眼里,他高冷禁欲,生人勿近,果断狠厉。可是谁来告诉她,这位冷面阎王为什么会这么粘人啊?身后那只温柔的说:丫头,不是喜欢我吗?夏然揉了揉自己已经红肿的唇,只能在心里默默呐喊:求放过啊,喜欢你也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亲我啊啊啊啊,我还是宝宝啊,嘤嘤嘤,没看到那么多眼神就要把我杀死了啊啊啊啊啊啊……
  • 蓝帽会·写给我的挽歌

    蓝帽会·写给我的挽歌

    林志铭遇见童海琪时,已经很红了,海报贴满全国各个唱片店的玻璃门,广告身价飙到了很多位数。他离最顶尖最当红的歌星只差一线,并且似乎永远差一线。“那是一道天堑,”林志铭向经纪人摇头,“不是每个人都有那样的机遇。”他去一个剧组友情客串,在剧组包的酒店餐厅用餐,经纪人接电话出去了,正巧从外面进来一个女孩。女孩抬头看见他,脚步忽然顿了顿,一脸震惊。
  • 礼仪金说:公务礼仪

    礼仪金说:公务礼仪

    孔子说过:“礼者,敬人也。”在人际交际中,既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此即礼者敬人。本书由知名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根据多年礼仪经验与研究精心撰写,为公众解答日常公务中可能遇到的礼节方面的问题,包括如何称呼他人、如何使用名片、如何接待外宾、如何应对媒体等章节,介绍的知识要点较为全面,其内容主要特点是兼具权威性、规范性、知识性、时效性与技巧性,可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公司职员使用。...
  • 思想者说:王小波、李银河双人集

    思想者说:王小波、李银河双人集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是爱,是一分钟都不能缺少的感情和安慰,爱和感情像阳光和空气一样,让每一个活着的人获得生命,获得成长的力量和勇气。《思想者说》是一本王小波和李银河所著的双人集。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里,写了一个不肯长大的人。小奥斯卡发现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就暗下决心要永远做小孩子。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成全了他的决心,所以他就成了个侏儒。这个故事太过神奇,但很有意思。人要永远做小孩子虽办不到,但想要保持沉默是能办到的。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经历了严酷的时期(文革),后来才发现,这是中国人的通病。龙应台女士就大发感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在国外住了很多年,几乎变成了个心直口快的外国人。她把保持沉默看做怯懦,但这是不对的。沉默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它的价值观很简单:开口是银,沉默是金。一种文化之内,往往有一种交流信息的独特方式,甚至是特有的语言,有一些独有的信息,文化可以传播,等等。这才能叫作文化。
  • 无影剑异闻录

    无影剑异闻录

    唐宪宗元和元年,新皇继位,以长安城为中心的唐帝国正雄心壮志欲重回强盛之时,不料此时内部西川王预谋兵变,外部周边属国亦不安分,江湖上更有魔教为祸人间。岭南商会的二公子邢麟本励志游览四方,历经人事,不曾想初入长安便陷入错综复杂的局势之中,他将何去何从……
  • 格格不哭

    格格不哭

    她,爱新觉罗语嫣,乾隆皇帝的七格格,温柔纯静,却在大婚的当天阴差阳错的穿越到了现代,莫名的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苦难。她,丁安琪,是老大的孙女儿,放荡不羁,却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记忆,然而当她恢复记忆时,亲人家庭却发生了重大的变故。这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女子,却因为容貌惊人的相似,而让彼此的命运纠缠在一起。而他,是她们俩个都爱的男子,两个性格迥异的女子,和一个帅气专情的男子,三个人命中注定要纠结在一起,到底谁才是他命中注定的姻缘?人心险恶,一心要他们死的人,和一心要拆散他们的人,会让他们最后是怎样的结局呢?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石头里藏着一匹马

    石头里藏着一匹马

    本书为中考热点作家周海亮十年经典作品集。书中三分之二部分为散文,也收录了一些曾获过奖的小小说。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小见大,寓意深刻。作者不回避现实的残酷,却也惊叹生命的顽强。与其说他笔下的人物是被命运捉弄,不如说是被各种局限性——身外的和自身的局限性所困。作者善于架构情节,设置悬念,时而温情脉脉,时而深沉冷峻,每一个故事都动人心魄,引人入胜。
  • 崩序

    崩序

    一场盛世流星雨,一次物种的进化。当人获得了力量,便不会安于现状,他们渴求变化,渴求权与利。世界的秩序,正逐渐崩塌……
  • 怪人猎物

    怪人猎物

    易迪穿越到了怪物猎人的世界,从此一个怪人猎物的传说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