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5700000029

第29章 北京奥运与传媒力量(1)

——兼谈《人民日报·奥运特刊》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温红彦

北京奥运,举世瞩目,举国关注,全球两万多名记者同台竞技,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在我国传媒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各家媒体尽其所能,把奥运报道做到了各自水平的极致。

在家门口报道奥运会,对我们多数编辑记者来说,的确是一场没有彩排的演出,也可能是一生中唯一的机会。它让我们在这场奥运大战中经受了洗礼,给我们的职业生涯留下了珍贵的记忆。

这里仅结合自己作为《人民日报》奥运编辑组副组长、在参与组织编辑《奥运特刊》期间的体会,谈谈奥运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为奥运做了什么?奥运给我们留下什么?

奥运让我们看到什么

——传媒竞争陡然加剧 报纸一展大家风范

北京奥运会为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使传媒业的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报纸、网络、电视、广播、杂志、手机,都为全世界了解奥运信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展示了强大的力量。“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理所当然有媒体的一份功劳。

事实上,现代奥运会一经诞生,就有媒体如影随形。时代不断进步,采访奥运会的媒体规模也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使奥林匹克运动已不仅仅是一种体育竞技,还是一场传媒大战。

早在1892年,顾拜旦在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演讲中,就惊讶于传媒的跟进。他说,一种关心帮助体育界的专业刊物诞生了,无数报刊应运而生!希腊奥林匹亚的奥林匹克博物馆存有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首届奥运会媒体报道的资料,证明当时就有记者做现场采访。我国媒体与奥运的首次接触是在1904年。当时传媒形式只有报刊,几家国内报刊简短报道了在美国圣路易举行的第三届奥运会。比如当时的《大公报》,曾在一篇关于博览会的报道中提及同期举行的“亚力必嬉赛力会”(即第三届奥运会),这应该是我国媒体对奥运会的最早报道之一。

电视记者是1936年柏林奥运会出现的。他们在场上用摄像机拍摄图像,然后回电视台进行编辑。随着电视转播技术的进步,1956年意大利冬奥会第一次有电视实况转播,不过信号只能覆盖本地区域。直到1964年东京奥运会,卫星技术让发达国家的人们通过卫星电视欣赏到奥运会赛场盛况。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上,运动员6000人,媒体记者达6800人,首次超过运动员人数,新闻竞争异常激烈。2008年北京奥运会共有媒体人员22000多人,电视观众突破40亿人次。

看今天的中国传媒业,每一种媒体都有各自的竞争优势。如果说电视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视听盛宴,那么报纸为读者送上的就是文字大餐。尽管如今几乎人人都能享受电视直播,但许多人仍无法舍弃报纸,因为报纸在提供深度报道的同时,也为喜欢阅读的文化人提供了文字享受,并承担了信息筛选的职能。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使人们获得了更有效的信息。

相对于电视和报纸,网络天马行空,想听就听,想看就看,想说就说。报纸和电视是我说你听,而网络提供了一个无限的平台,无论想看想听还是想说,只需敲敲键盘按一下回车。国内互联网第三方数据监测机构万瑞数据发布《网民奥运媒体选择及网站评估报告》,调查显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超过90%的中国网民把互联网作为获取奥运信息的首选媒体,在网民群体中互联网的奥运传播力超过电视。这个调查也许不一定很准确,但它说明在北京奥运会信息传播中,网络的作用急剧增强。

还有手机新媒体,也在北京奥运这个平台上武装起自己。手机作为终端的突出优点是携带方便,可以随时随地看奥运。于是,手机短信、手机电视、车载媒体等移动传媒纷纷亮出新面孔。特别是奥运期间的手机电视,虽然普及的面不够广泛,但巨大的优势让它的前景一片光明,被业内人士誉为3G时代的“新杀手”。

作为传统媒体,报纸在这场新闻大战中,坚守了自己的领地,展示了自己的实力。相对于电视在国际赛事方面的表面化、网络虽海量但难免粗疏而言,报纸选择独家角度,提供专业观点,表现出大家风范。报纸还主动与网络联姻,报网融合搭建的平台使报纸的强项更强。奥运期间,《人民日报》记者将100字内的短信发手机报,300字左右的消息供人民网,分析性报道给自己的主报,使新闻原创力最大限度地辐射出去,将新闻生产力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在这次新闻竞争中,不独《人民日报》,其他各类报纸都做得很漂亮,不少文章引人入胜,许多图片精彩纷呈,为后人留下了北京奥运的独特记忆。

可以说,这次北京奥运会全面引爆了多元传播格局下各类媒体的竞争,它对我国传媒市场格局的深远影响,在不久的将来会进一步显现。

我们为奥运做了什么

——全面报道赛场内外风云,努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举办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报道好奥运,引导好舆论,是传媒尤其是党报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这在学界和业界已成共识。而舆论引导,首先要解决传播力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中说,要“在报道新闻事实中体现正确导向,在同群众交流互动中形成社会共识,在加强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总书记这些话,是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深刻阐释。报纸是新闻纸,首先要报道好,才能引导好;报道是前提,引导是目的;报道不准确、不生动,就不能实现舆论引导的目的。

奥运报道期间,也正是全国新闻界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时候。作为《人民日报》,怎样在奥运报道中努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对我们是一个考验。

《人民日报》编委会高度重视奥运报道,提出要具有国际视野,彰显现代风格,增强服务意识,展开立体报道,在内容、形式和运行机制上积极创新,实现“有特色、高水平”的目标。

早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0天之时,我们教科文部就推出《全景奥运》专版,集中组织迎奥运的报道,每周1个版。2008年1月起又增加为每周2个版,由体育组的编辑记者承担编采任务,共刊出97期,2008年6月底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7月1日起,报社创办《奥运特刊》,每日2个版,7月21日起增加到每日4个版。8月8日到8月25日,《奥运特刊》扩大为每日12个版,而且这12个版都是彩版,这在《人民日报》历史上是第一次。无论从版面的规模还是到稿件数量,都是《人民日报》前所未有的。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在版面安排上,我们努力把握好以下三个关系:

——赛事报道与非赛事报道的关系。奥运报道中赛事报道是重点,但为了对奥运进行全景式记录,全方位展示国家形象,必然要进行大量非赛事报道。《奥运特刊》共12块版,前8块版报道赛事,后4块版报道赛场服务、志愿者等赛外情况,体现我国作为东道主为举办奥运会所做的努力;

——主赛区与分赛区的关系。在报道好北京主赛区的赛事和活动时,也报道了香港、上海、青岛、天津、秦皇岛、沈阳等分赛区的赛事和活动,保证各赛区均有关注,体现全国共同参与奥运、共享奥运;

——国内报道与国际报道的关系。注意充分体现世界性,《奥运特刊》四版每天整版报道外国运动员参赛情况,特刊8个版更是每天一个主题,集纳式报道外国运动员的方方面面,如8月15日《有些奖牌,足以让一个国家狂欢》等,关注体育小国、角度独特。据统计,奥运会期间,报道了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情况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响。关注国际奥委会等对北京奥运的积极评价。

同类推荐
  • 云影萍迹

    云影萍迹

    颜瑾师姐不善言谈,属于纳言君子一类。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贵州电视台,在做了几年记者、拿了几个奖之后,转入总编室工作,任时光荏苒。相对宁静的空间,给予师姐更多思考的时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电视成为真正的主流媒体,走在媒体改革的前沿。师姐在青云山下《贵州电视》杂志那个角落清净的办公室里,静静地观察着,静静地写了一篇又一篇文章。她始终是文静的,但是在一些文章里(主要是第一辑《论文、电视杂文》部分),言语却犀利得毫不留情,指出浮躁的时代、浮躁的“电视”出现的低俗现象,呼吁影视工作者沉下心来,多些内涵之作。作者的影视评论同样是期望影视工作者抵制低俗,制作出有创意、有深度的精品力作。
  • 多重情境下的西南民族研究:基于李绍明的民族学史考察

    多重情境下的西南民族研究:基于李绍明的民族学史考察

    书稿以李绍明为个案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研究,最主要的分析对象是李绍明的口述访谈材料以及他的学术作品。文章虽涉及人物的人生历程,但却不是人物传记研究,因而不涉及对人物的是非功过作价值判断。严格说来,这项研究毋宁是“对一位人类学家进行的人类学研究”(the anthropology of an anthropologist)。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这位新中国培养出来民族研究者的学术人生,去理解具有“人类学中国特色”的20世纪50、60年代中期的民族学或者民族研究形成的过程、特征、得失及其影响。
  • 德闻视界:我在德国当记者

    德闻视界:我在德国当记者

    本书是作者在驻德期间所当记者采访的一些文字集结,可以作为一段心路历程,一个时间标签,一种历史纪念。此书不是的单纯叙事,而是一部触景生情的思想札记,它更偏重于抒发作者内心感受。通过作者的采访纪实,本书为我们展示出德意志家多姿多彩的风俗画卷,而且,又涉及了外交时政、人生、社会、历史等重大的时代课题,并不断地给人以精神启迪。本书作者是央视驻外记者,从2005年2月28日到2008年6月30日,3年多的光阴,40个月,作者在德国当央视驻外记者。那是一段忙忙碌碌、风风火火、变动不居的日子,作者接触了不同层面的人,采访经历了不同的事,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德国,但是却似乎总是无暇看风景。
  • 我们怎样读书

    我们怎样读书

    本书是范寿康1927年任春晖中学校长时主编的。早期的春晖中学,曾荟萃了一大批名师硕儒,如李叔同、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先后在此执教,有“北南开,南春晖”的美誉。在课外读物泛滥的今天,民国最著名的中学——春晖中学编辑的课外读物是怎样的?令人好奇。几十位如雷贯耳的文化大家躬身为中学生讲述读书与思考的门径。他们娓娓而谈,使读者在平和、风趣、谨严的谈话中找到读书的真趣味。
  • 生命语文

    生命语文

    本书从生命语文的内涵、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文本的阅读,以及课堂空间的构造等四个方面,细致阐述了她所提倡的“生命语文”理念和教学实践过程。作者对“生命语文”的创造性的教学探索,表现出了全新的语文教学价值追求和有效的教学能量——既能深入文本的内部世界、领略文本世界内部构成的绚丽风光,理解和建构文本意义,赋予文本以“活”的生命,又能在建构文本世界的同时建构自我世界,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与语文的文化意蕴和诗性内质的体验和感悟、对话与交流,涵养文化精神,陶冶情感与心灵,建构人格与灵魂,使得学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提升生命质量。
热门推荐
  • 田园有君:娇妻巧当家

    田园有君:娇妻巧当家

    二十一世纪的女军医唐笑笑穿越到了古代,居然嫁了个傻子。她想着傻子就傻子吧,凭她的智慧和双手一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不过......这地主家的傻儿子怎么有点不对劲?--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体内有块石头

    我体内有块石头

    一颗流星,划破长空,坠入大地。刚从网吧回来的皓月纪,和流星来了次亲密接触,却意外死而复生,发现自己与众不同……咦,我胸口怎么有个扫帚印?“咕嘟……你说咋随便遇到块石头,就那么想捡起来啃两口呢?”“遭了……一定是石头啃多了,消化不良!”关于一位喜欢玩火,又痴迷于啃石头,而且愈啃愈强的少年,走上浪荡不归路的故事,谨慎入坑哦!
  • 捡了个租客

    捡了个租客

    酒吧门口碰到个喝醉的,没想到她看起来没什么钱,实际却家财万贯?可你都这么有钱了,干嘛还来租我的小破房?
  • 影后夫人,超凶的

    影后夫人,超凶的

    欧霆打算玩死那个没底限的女人,就像猫戏弄一只老鼠,没想到这只耗子凶起来会咬人,一口就在他的心里,咬了个抹不掉的印儿。——小虐怡情,大甜暖心不坑不水的新文,请大家继续支持圣姐
  • 常伴帝君侧

    常伴帝君侧

    身为一代明君的洛瑾瑜,美名流传民间。翩翩君子温润如玉,处事平稳不惊,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直到某天,蒋穆掉马了……
  • 我是汽车驾驶与维修能手

    我是汽车驾驶与维修能手

    为“金阳光新农村丛书”之一。《我是汽车驾驶与维修能手》主要向你介绍了汽车的基本结构、汽车的正确驾驶、汽车发动机的检查与维修、底盘的维修、汽车电气的维修、常见故障诊断及处理等内容。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 希望农民朋友用书上的知识指导实践,用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早日把家乡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重生后的人都想对我好

    重生后的人都想对我好

    齐语彤发现自从自己病好之后,周围的人越来越奇怪,当然,她的娘亲除外。先是自己的娘亲抱着她诉衷肠:“儿啊,这辈子我定要让你过得舒心。”于是她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逍遥。然后她上辈子的夫君跳出来:“不能让你破坏我的谋划,我要……”话没说完就被据说曾经是她对头的林雅拍飞:“齐姐姐,你放心,这一辈子我不会再让那个渣男伤害我们俩!”还有一个跟自己根本不认识的纪妍也跳出来:“这辈子我一定要入宫!齐语彤你不要以为自己命好就可以为所欲为!”齐语彤默默看着她们两个,慢慢地往后退,一不注意就撞进别人怀中。那人轻拥着她,俯首在她耳边低语:“我愿以江山为聘,不知姑娘可愿许我一世?”齐语彤转首回眸,一眼,一生。
  • 北平

    北平

    郑振铎一生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对中国文化学术事业的很多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书所选作品,其内容几乎覆盖了郑振铎多姿多彩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读书、旅行、交游、考古、收藏,写来都生动自然,回味长久。从中可以看出一颗热情的心灵。
  • 信仰

    信仰

    繁华的上海滩,拉车的、卖肉的、送报的、卖艺的……谁能想到他们身怀绝技,受过特殊训练?谁又能知道他们怀着一种伟大而崇高的信仰?一个个扑朔迷离的事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我”的特工生涯又是怎样的凶险离奇?在这龙潭虎穴般的十里洋场,在这条隐蔽的战线,我们的英雄演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绝世传奇!
  • 未来在磨砺中生辉

    未来在磨砺中生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历过磨砺的人生,才能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