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2200000006

第6章 引言: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3)

3.虚构电影与非虚构电影

在目前盛行的文化研究中,“一切都是虚构”是最为常见的说法,“非虚构电影”被视为天真的“谎言”和“神话”。在“文化研究学者”看来,纪录片和好莱坞的虚构电影是一回事,真实和虚构之间没有界限和标准可言。泛滥在文学理论、电影理论中的轻率的非实在论,已经导致了形形色色的相对主义乃至虚无主义观念,引起了分析传统下许多学者的担忧。“非虚构电影”是电影创作和欣赏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如果这一概念本身不成立或毫无根据,是否意味着相关的电影创作和欣赏活动根本上毫无意义?事实并非如此。普通观众能够直觉地把握一个作品是否属于“非虚构电影”,也会由此来决定自己以何种态度、方式来接受它,因此“非虚构电影”的概念是有用的、有效的,尽管观众们也许难以从理论上澄清它。就像探讨艺术的定义一样,在探讨非虚构电影的定义时,研究者试图为相关实践活动找到概念性依据:我们在什么意义上可以正当地承认一部作品是非虚构电影?

日常语言学派的哲学家约翰·塞尔(J.Searl)曾对艺术活动中的“虚构”和“非虚构”进行细致的分析,他的思想对后来的艺术哲学家有着重要影响。在塞尔看来,艺术作品的“虚构”和“非虚构”不是根据作品内容、形式特征等等来划分的,而是根据它们涉及的不同的言语行为要素。虚构小说和新闻报道可以讲述完全相同的事件,采用完全相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但作者的意图和行为决定了它们是虚构作品还是非虚构作品。虚构作品是作者在既定的虚构“制度”之下,出于虚构的目的(而非报告、撒谎、欺骗的目的),进行的“假装断言行为”的产物。因此塞尔说,“一部作品是不是艺术,是由观众说了算的;但一部作品是不是虚构,是由作者说了算的。”

仔细考察日常人们关于纪录片或非虚构电影的看法,就会发现,一般观众从来不曾把纪录片当做事实本身,也从来不期待它们成为毫无人为干预的事实的“复制品”。相反,我们总是把纪录片视为特定意图和创造活动的产物,视为人工作品。因此,尽管不可能存在克拉考尔意义上的与“实在”完全吻合的电影,但“非虚构电影”的日常概念本来就不涉及那样极端的要求。非虚构电影是存在的,也是重要的,“非虚构”本身是涉及历史、文化、意图等因素的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真实”是相对主义的概念。

4.电影叙事

分析传统下的电影叙事研究,不仅延续着巴赞等人对于电影本质的思考,也从蒙太奇学派那里汲取养分。波德维尔专门研究过爱森斯坦的理论和创作思想,并出版了专著;卡罗尔同样就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人的思想撰写了数十万字的论著;普林斯等理论家则专注于对库里肖夫效应的研究和进一步探索。前苏联蒙太奇理论家原本就重视对经典好莱坞电影的研究,在今天好莱坞的电影理论家看来,蒙太奇学派的理论和实践都反映了对主流好莱坞电影叙事的理解和对话。

“分析的”电影叙事研究对热奈特等人影响下的“电影叙事学”并不感兴趣,也不相信“电影叙事学”成为一门科学的雄心,正如不相信“电影符号学”是科学那样。人们都承认,经典好莱坞叙事是一种特别容易让观众理解的叙事,因此它是好莱坞电影“大众化”、“全球化”的原因之一。但是,这种电影叙事的易于理解,来自于创作者的长期探索和积累,观众欣赏的“不费力”恰恰源于创作者的“费力”。因此,对于好莱坞电影叙事是“故事自动讲述自身”或依赖于“缝合系统”等比喻,“分析的”理论家们有着天然的反感。卡罗尔对此的看法直截了当:主流的好莱坞电影叙事为什么容易理解?这样的叙事必定不是依靠“阶级、种族、性别的决定论”来解释的,相反,它必定对应着人类普遍具有的某种认识能力或机制,这种能力或机制具有某种超越特殊阶级、种族、性别的“普遍性”,从而才能成为好莱坞电影“全球化”的重要源泉。

普多夫金的剪辑观念,包含了一种关于电影叙事结构的重要直觉。他思考了组接镜头时所依据的几种基本关系,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问”与“答”的关系:前一个镜头提出问题,后一个镜头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波德维尔和汤普逊在对大量好莱坞电影的分析中发现,这种“问—答”结构是好莱坞电影中出现得最频繁的剪辑原则。波德维尔借用认知心理学中的概念,重新阐释了普多夫金在巴甫洛夫的行为主义影响之下提出的蒙太奇思想。在波德维尔看来,电影叙事中的特定特征“触发”(trigger)观众先前具有的某些认知范畴,由此引起观众的“问题表征”(problem-represent),例如“那个角色接下来要做什么”。形成“疑问”的过程,就是观众期待“答案”的过程,这种不断被激发的期待心理结构,组成了观众对整个电影叙事结构的理解。卡罗尔进一步细分了不同的“问题”对于电影叙事结构的影响。例如,“悬念片”(suspense)的主要叙事问题是一个“是非问”——“那些人质有没有得救”,其答案只有正反两个(“是”或“不是”)。而侦探片(mystery)的主要叙事问题是一个特殊疑问句——“谁干的”,其可能的答案数量至少与犯罪嫌疑人的数量同样多。

顺着这一思路,电影叙事研究进一步得到拓展,与人工智能中的自动化叙事研究联系起来。机器能否自动讲述故事?如果能,它的原理是什么?又会给我们的叙述带来什么启发?人工智能专家杨格(M.Young)和卡瓦扎(M.Cavazza)把卡罗尔的“问答叙事”理论应用到机器叙事中,采用“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中的规划“程序”(planning)来开发自动叙事。本书的第一章 对机器生成的卡通片进行了介绍和评述。

三、前景

考察前述问题,我们可以发现,这一传统之下的学者自觉地反对构造宏大理论体系,即任何理论体系都不可能为如上问题提供全部答案。同样,对上述问题的探究最终也不可能求助于一个宏大体系。对电影媒介本质的追问,并不能为电影艺术提供标准,也不能构成叙事方式或艺术风格的纲领或原则。不同的问题需要在不同的概念系统中得到回答,那些概念是在艺术史、社会文化和生活的不同层面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而不是来自于哲学家的抽象设定。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自身的反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哲学能否提供关于世界的真理或知识?哲学家是否应该以增加人们的真知灼见为己任?今天的分析哲学家对此的回答不尽相同,但多数人的回答比相信“哲学能提供终极答案或最高真理”的传统看法要谨慎得多。符号学—精神分析学框架中的电影研究,往往以为某种理论系统能够为电影研究提供现成的概念框架和解释体系,例如借取符号学、解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女权主义等等“方法”来“读解”和评价电影作品。结果就是,电影批评、作品分析成为不断更替的“方法”的“例子”或“图解”,各种方法的并存造成了众声喧哗的“多元主义”。但在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者看来,作品分析、类型研究、观影经验解释都有自身的概念系统,它们并不需要成为对某一权威理论的图解或者例示。与“一切都是符号”、“阶级、种族、性别的决定论”等等断言不同,分析哲学并不向电影研究承诺这类“基本原理”或者“终极真理”,因为这类普遍“真理”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普遍得毫无意义。这一传统所提倡的是“中间层面的理论”:要明确划定理论适用的界限,不进行过于普遍的断言;要追求有程度的“真理”,而不是要么全对要么全错。因此,分析传统下只有针对许多问题的“许多理论”(theories),而没有一个“大理论”(theory)。

在这样的追求中,分析传统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角度和立场,即相信理性,尊重常识,强调逻辑和概念的清晰以及关注自然科学的结论。各种“中间层面的理论”之间形成了“竞争关系”:围绕一个被清晰界定的问题,各种理论相互竞争,尽可能提供最好的答案。一个理论的“好”,在于它的结论更符合常识,或者概念上更清晰,或者形式上更简洁,或者有更可靠的论证,或者更能够得到相关自然科学领域的结论的支持。这就是卡罗尔所倡导的“相互竞争的多元主义”。与符号学—精神分析学传统下“和平共处的多元主义”不同,“相互竞争的多元主义”反对“一切皆合理”的相对主义观念,也反对“为理论而理论”的思想。它所坚持的是:理论有优劣之别,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同的理论应该在竞争关系中被批判、修正或淘汰。因此,在目前的电影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围绕相关问题而进行的激烈争论。这也包括分析传统内部的相互批评和反思,例如居里对波德维尔的建构主义观念的批判,高特对居里关于电影运动的实在论的反驳,阿伦和马尔康姆对居里、沃尔顿的知觉因果论的批评以及卡罗尔对沃尔顿的“透明论”的驳斥,等等。理论的“进步主义”仍然是这一传统下多数人的理想和追求,虽然他们并不将之作为事实来相信。未来的研究仍将在这样的批判与促进中展开。

最后,需要对本书的宗旨和结构稍作说明。这本书作为电影研究的汉语著述,其整体风格是“分析的”。目前,国内电影学界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引进西方电影理论”颇多非议。笔者的看法是,电影理论原本是西方学科,这个学科被引入中国,诚然应该关注对本土电影现象的思考,但其基本框架和规范应以国际通行的学术惯例为标准。而目前被公认的惯例是在西方学术体制下发展起来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所谓“中国电影理论”,不可能是由中国传统的术语、方法和观念构造的“电影理论”,不可能自成一体,或者成为截然不同于“西方电影理论”的东西,否则它完全没有必要号称“电影理论”。中国电影理论应该是在通行的电影研究规范下,由中国人所实践的理论研究。这正如“中国的数学”只是由中国人所从事的数学研究,而不是指中国人自己有一套数学,而美国人有另一套“美国数学”。当代中国的数学研究必然是按照数学学科的通行标准进行的,而不可能是一套“民族的”、不同于国际惯例的数学。

另一方面,援用西方电影理论及学术框架,并不是指直接挪用其结论或方法。弄清楚理论问题的背景,梳理既有的各种尝试和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了解目前学者普遍承认的基本假设,是迫切需要进行的基础工作。这样的工作比搬运“前沿”的观点或方法重要得多,更比异想天开的“理论创新”重要得多。基于这样的信念,本书围绕着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中的几个核心问题而展开。它的主要章节分别涉及电影叙事、认知和虚构三个问题,这些问题既体现了分析传统对经典电影理论的继承,也体现了这一传统中的研究者在拓展和深化问题方面的成就。笔者也将在对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展示中,针对相关论点进行反驳、论证或者辩护。本书最后的附录,收录了这一传统下几篇影响较大的电影研究论文,它们有助于读者感受这种研究的风格,理解其所关心的问题。

同类推荐
  • 大戏剧论坛(第4辑)

    大戏剧论坛(第4辑)

    论《长生殿》的整本演出、伎乐:横游于亚洲大陆的艺术之舟、礼仪之属和娱乐之需:宫廷戏剧的两种文化属性、上海新式舞台的出现与海派京剧的确立、明清女性戏曲作品的“拟男”现象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剧神异情节及其渊源、王瑶卿经典剧目《悦来店》解析、定位李玉茹:从京剧表演艺术发展的角度、戏剧意象论、相通的戏剧源流及相似的审美理念——兼论梅兰芳访日公演成功的艺术因素等等。
  • 科克托戏剧选

    科克托戏剧选

    本书收录的科克托的戏剧代表作包括《人声》《艾菲尔铁塔上的新郎新娘》《俄耳甫斯》《双头鹰》《打字机》《在劫难逃》《克莱芙王妃》等。这些代表剧作包含科克托对爱情和死亡的剖析、对自由的追求,充分展现其非凡的才华、敏锐的观察和高度的自信,其中不可避免地打上的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先锋派思潮、回归古典主义等烙印,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20世纪法国风云际会的艺术风貌。科克托的剧作是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作品,值得品读、鉴赏和收藏。
  • 中国戏曲剧种研究

    中国戏曲剧种研究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项目成果,对中国剧种做了全面的研究,不仅包括京剧、越剧、昆曲、豫剧等大剧种,还涵盖了高腔戏、拉魂腔、滩簧腔、道情戏、花灯戏、花鼓戏、采茶戏等具有地方色彩的小剧种,并对这些剧种的起源、发展、艺术特色、代表剧目、代表演员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
  • 主持人现场发挥与礼仪口才

    主持人现场发挥与礼仪口才

    主持人是舞台的焦点,是一个很受人关注的职业,做一个名出色的主持,是许多年轻人向往和孜孜以求的理想。然而,主持是内在与外在的结合,是内涵与技巧的共同展示,如何做一个受欢迎的出色主持?书中为你提供训练课程,为你提供方法和技巧。
  • 塑者何为

    塑者何为

    吴为山从事雕塑创作20余年,力倡“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创作了400余尊历史文化名人雕塑。本书汇总了吴为山在雕塑、美术方面的思考与感悟随笔,全书分“创作篇·写意的塑者”“理论篇·诗意的雕塑”“感悟篇·点染美术”三部分。
热门推荐
  • Glaucus

    Glaucu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世界第一情深

    世界第一情深

    某一天,沈先生脱掉一身白大褂,一跃成为某神秘集团的总裁,某女愣住了,“所谓无商不奸,我是不是被你算计了?”沈先生笑而不语。别人都说:沈先生很宠她,宠到宁为天下敌也只要她,沈先生一定疯了。二十四岁的沈先生不是第一次遭遇爱情,但却是第一次刻骨铭心的去爱一个人,怎能不一眼,就终生?
  • 大唐贞观第一逍遥王

    大唐贞观第一逍遥王

    贞观四年,太上皇李渊心中烦闷离家出走……贞观四年,李慕云路见不平一声吼,结果捡来一个‘爹’为了试探这位‘活爹’的深浅……“爹,我们去当山贼吧!”“没问题!”“爹,他们招安我,让我当县令!”“没问题!”“爹,他们还让我当刺使!”“没问题!”“爹,皇上来了!”“什么?你让他立刻滚来见我!”李慕云觉得,脑袋似乎快要被自己玩掉了……群号:514761947,有小伙伴来么?
  • 四方奇谈

    四方奇谈

    四大家族镇守东西南北四方,有着共同的使命,有着各自不同的秘密,有着无人理解的心酸。四王的出生又预示着怎样的腥风血雨?若家的残忍无情,玉家的沉默归隐,韩家的离奇灭门,解家的双生奇案......谜底将为你展开!
  • 蛤蟆告状

    蛤蟆告状

    清朝咸丰年间,河北静县东关街有一家铁匠铺,专做些农用家什,如镰、锄、犁、耙之类,也兼营洋铁业的活儿。店铺的主人姓孙,三十余岁,因他排行老二,所以人们称他孙二哥。孙二雇了十几个伙计,按月给这些人发工钱。平时他为人和善,只是在发工钱时计较一些,因此惹得那些手头懒一点的人说三道四。在这些伙计中,有一个叫王虎的,此人就在东关住,有些恋家。早晨上工时,因起得晚了,晚来了一会儿,自然引起孙二一些唠叨。到月底发工钱时,扣了王虎五十文钱。那王虎不服,便找到孙二吵起来。那王虎自恃年轻胳膊粗,有把子气力,说着说着便动手打了孙二一记耳光。
  • 血腥的盛唐5:盛极而衰,安史之乱

    血腥的盛唐5:盛极而衰,安史之乱

    在最鼎盛时期,唐朝经济GDP高达世界总量的六成,领土面积是当今中国的两倍,300多个国家的人们怀着崇敬之心,涌入长安朝圣,2300多名诗人创造了无法逾越的文化盛世;然而事实上,如此繁荣的景象只持续了不到整个朝代一半的时间,大唐王朝的最后近百年间,连年内战,四处硝烟,黄河流域尸横遍野,千里无鸡鸣,万里无狗吠,落日的余辉下,是一望无际的地狱之国。翻开本书,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主角们: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杨贵妃、唐明皇、李白、安禄山、黄巢……帝王将相,轮番上阵,诗人草寇,粉墨登场,紧锣密鼓,不容喘息,连演数场好戏:一场比一场令人血脉贲张!一场比一场起伏跌宕!一场比一场充满血腥和阴谋!
  • 老子(中华国学经典)

    老子(中华国学经典)

    《老子》一书文约义丰,人誉为哲学诗,可谓博大精深。它涉及面很广,有时讲到政治经济,有时又讲到教育,还有时讲军事等,不过都体现着它的哲学思想。当然不仅包含哲学,还涉及美学、历史、文学、宇宙学、人体科学等,就总体上讲是“道家哲学思想”。本书采取“化整为零”分章简介,以便读者理解原著。
  • 你往哪里去

    你往哪里去

    在大与小之间,有限和无限之间,我们行走心灵与命运之路,清浅如朝露,琐碎如尘埃。《你往哪里去》是闫文盛近年创作的散文作品集,收录作品四十余篇。语言精到,意义符号丰满而有想象力。
  •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教是地地道道的汉民族的心灵救治良方.是漂泊无依的灵魂的精神家园。本书通过选取道家最为经典的故事.呈现丰富的道家智慧,揭示人生的种种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问里更新为人处事观念.助你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 杭城合租记

    杭城合租记

    柳飘飘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勇敢地站在人前,自信而自立。王弟最大的愿望就是摆脱架在背上的枷锁,真正地为自己而活。但生活的压力,让她们只能把愿望当做奢望。但在方沁出现后,一层不变的生活开始发生微妙而不可阻止的变化。对于这个新来的租友,柳飘飘渐渐崇拜起她,开始向她靠拢,但王弟至始至终只有一个评论:脑子有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