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8700000054

第54章 规制(26)

但是,当新闻媒体所评论的事件过于私密而且没有正当理由时,则构成了对社会公序良俗的严重违反。也就是说“当公开发布的信息已不是公众有权获得的信息时,其行为就失去了正当性,而成为一种单纯的对私生活的病态的、哗众取宠的窥探。”

以“新闻价值”为标准,在公众人物与新闻媒体发生诉讼之争时,美国的法院有向新闻媒体倾斜的传统。作为判例法国家,美国自1964年以来的几个著名媒体胜诉案例具有里程碑意义。由近及远来看:1974年的格茨诉韦尔奇公司案,就“公众人物”的含义作出严格界定,将公众人物限定在“政府官员”、“众所周知的公众人物”、“有限争议的公众人物(自愿或者非自愿的)”;1971年的罗森布鲁案中,美国最高法院将“实际恶意”原则从认定原先是否属于政府官员转为考虑涉案事实是否具有公众事务性质。这样一来,被新闻媒体所关注的某一公众事务中被非自愿卷入的普通公民也可以成为公众人物,这意味着新闻媒体评论权限的扩大;1964年的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中,布伦南大法官代表法庭阐述判决理由,他认为该案的价值在于:“公共官员引起公务行为受到批评——这种批评正是宪政制度为了限制政府权力而保护言论与表达自由的反映。”

布伦南进一步指出,表达自由作为宪法第一修正案重要内容的核心涵义是保障人民批评政府的权利,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对其采取一定的倾斜取向:

关于公共问题的辩论应当是无拘无束、健康和完全公开的,而且包括可以对政府和公共官员进行猛烈、辛辣、令人不快的尖锐批评。

在自由辩论中,错误的陈述是不可避免的,要使表达自由获得所需的“呼吸空间”,我们必须忍受这些错误。

正是在此案审判中,布伦南(Willian Brennan)提出了著名的“实际恶意”(Actual Malice)原则,即公共官员因公务行为遭到诽谤,不得从中获得受损救济,除非能够证明发表言论者存在实际恶意——被告明知虚假或是不计后果地漠视真伪的情况下发表不实之词。这项批评官方行为的豁免权类似于政府官员在其职责范围内所发表的言论享有绝对的豁免权一样。批评政府是公民的义务,正如行政是官员的义务一样。如果批评政府官员的言论不能与这些政府官员本身所享有的免疫性获得同等的公平待遇,那么公仆们就有了凌驾于他们所服务的公众之上的不合理的优先权。

除此之外,美国司法还在实践中形成了“事实与评论分离原则”,即只有在意见阐述中含有对虚假事实的陈述或者暗示时,才可以提起诉讼。这一原则是对言论自由的直接保障,它为那些发表纯意见的人提供了有力的保护。按照该原则,只要不是基于失实或对他人作出错误的事实性结论,无论什么样的评论都是应受到法律保护的。

在英国,当新闻媒体及其记者因对某人某事的报道评论被诉诽谤时,有三种辩护方法:一、正当性证明,即证明事实的真实性,而无需证明报道或评论是否是为了公众利益而发表的;二、发表的评论属“公正评论”。即评论必须以事实为根据,在此前提下,所发表的评论不一定非得合乎逻辑、无懈可击,也可以是不合乎“常规”的,但发表的评论必须是作者真实的意见,如果出于恶意发表评论,则辩护不能成立。同时又强调,这种辩护方法仅适用于涉及公共利益的公众事务性案件的辩护,不适用于因报道评论非官方人员的私生活引起的诉讼;三、“特权”。英国法律承认,在某些场合,让人们公正、准确地公开陈述自己的观点是十分重要的,即使这种陈述或表达可能会损及他人的名誉也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报道要求的是真实客观,评论的标准是公正合理。但是,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条文中,还未对报道和评论做出区别性规定。因此,有必要借鉴英美等国保护“公正评论”的做法,结合我国司法传统与现状,在广播电视新闻立法中,明确新闻媒体及其记者的评论权利,并确立一些具体原则来将该权利落到实处,增强法院判案时的可操作性。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主要是以有声语言为手段的,同时还通过镜头的组接来间接地表达观点。有声语言的即时传递不像文字语言那样有缜密的逻辑和体系,有时还难免出现一些口误,这在直播类节目中更容易发生。因此,对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在立法上应把握“公正”和“无实际恶意”的基本原则,只要符合事实真实准确、评论公正、目的在于满足公众利益、并非出于实际恶意、未违反社会公序良俗等原则,就应被视为正当行使评论权。

关于媒体的评论权,还有一些深层的问题不得不触及。从评论对象和内容看,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中除了对一些国际问题的关注(如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人类生存环境问题等)外,大部分是对本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现象的分析思考,其中更多的又应是对政府权力使用失当、公共服务差强人意、公民权利受到漠视、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市场规则有待建立等亟需解决问题的现象揭示、原因分析和建设性思考。但是由于缺乏对正当的评论行为的法律保护,一些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在发挥着钳制评论者思维和表达的作用,导致了电视屏幕上新闻评论节目述多评少、隐多明少、外多内少。因舆论监督导致的媒体诉讼缠身,甚至针对记者个人或媒体负责人的打击报复屡见不鲜。宣传部门对新闻舆论监督有严密管控,通过有形的宣传纪律和无形的利益筹码将主流媒体对权力的监督纳入权力部门可掌控范围内;法律体系对新闻舆论监督无明确规定,面对被监督方的一纸诉讼,在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文可以依傍的状况下,媒体能否胜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手强大与否、法官对媒体社会责任的认知以及抗衡原告压力的决心。在现实环境中,媒体舆论监督的原初动力在严密的管控、法律保护的缺失、利益集团的打压以及对经济收入的趋从之下,所剩不多的勇气和斗志仅靠少部分从业者的职业良心,又能支撑多久?而这将不仅是媒体的悲哀。近两年,乌鲁木齐、珠海、深圳等地先后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出台保护性规定,这固然值得嘉许,但如果前面所分析的制约舆论监督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这些地方性立法难以撼动原有秩序的根基,改变不了舆论监督的无奈与无力。

9.3.4报道权:对媒体“潜规则”的挑战

报道权是指新闻记者对合法采访获得的新闻素材,在确保内容和形式真实性的前提下有进行编辑加工,并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渠道进行公开报道的权利。该权利不受被采访者或其他单位、个人的干涉。该项权利的权利人是新闻媒体及其记者,义务人是与报道内容相关的单位与个人。报道权是权利而不是权力,权利人对义务人不具有强制力,双方是对等的关系。但是,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于事关公众合法利益的事件,新闻媒体与公众一样有权监督知晓和自由表达。这也可以视为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言论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延伸。

在我国现有法律中,对于报道权尚未做出明确的规定。宣传主管部门关于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一些政策性规定以及长期发展形成的一些潜规则成为左右媒体能否报道、如何报道的主要力量。这使媒体无法在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国家法治化、社会和谐化进程中扮演积极而独立的监督者、思考者、表达者的角色。这一管道不通,势必影响到政府、市场、公众等社会组成系统之间的基本平衡。所以,对新闻媒体的报道权利予以法律明确,减少人为因素和偶然因素对新闻报道的干预和影响,不仅必要,而且必须。

新闻媒体担负宣传功能时的报道权问题不是立法的难点与争论的核心,问题的关键在于行使独立监督与表达功能的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应享有的报道权。这项权利的切实保障,比如若在程序上规定,凡是对有侵犯报道权嫌疑的行为,都必须详尽记录禁止报道理由并形成文字资料,以备将来庭审不时之需,这对我国新闻报道中泛滥的“说情风”、“写条子”、“毙稿子”等为害甚烈的媒体“潜规则”将是最有力的抵制。法律应对报道权适用的具体范围进行界定,增强可操作性,减少解释误差。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而言,只要报道主观上不是出于恶意、客观上没有背离事实,同时报道并未逾越宪法和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就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法律的执行与制定同等重要,如果新闻媒体的报道权仍由宣传主管部门来解释定夺,那么,立法与否将不会有什么本质不同。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的、突发的、敏感的新闻事件能否报道以及报道程度、时机如何把握等具体的问题,新闻报道权的法律条文中未做出明确规定的,应由专门的管理委员会来决定。委员会由政府主管部门、新闻媒体、新闻院校、社会团体和公众的代表按均衡的比例组成,以公平地代表各群体的利益。判定的标准应为,是否会危及政治和社会稳定以及正常的经济秩序、是否为了国家和公众的利益。管理委员会对做出的决定负法律责任。

同类推荐
  •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获得者熊培云继《重新发现社会》之后最新力作。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本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出版四年来,累计加印三十余次。本次增订,加入新作六万余字,特别增加“历史与心灵”一章,并对自由与责任、中国人的自由传统等内容作了必要增补。
  • 女性:从传统到现代(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女性:从传统到现代(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内容跨越上下三千年的历史,从周代《周易》的女性观一直写到当下女性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是一部中国女性的变迁史。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你将了解到儒家确立的女性观以及儒家女性观在各个朝代的变化,儒家女性观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大变局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儒家女性观对当代女性生活又有何影响。从周代开始女性被剥夺了在公共生活领域作为的权利,女性被限制在狭小单一的家庭空间。“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不仅是一种劳动的性别分工,更是一种牢固的角色定位,从这种角色定位出发规定了性别的不同特征与规范,更规定了男女不同的道德礼教。女性的劳动分工、角色定位、性别特征及权利、地位这三千年有什么变化,通过阅读你得到一个了解。
  •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是由全球久负盛名的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集聚全美杰出新闻记者和非虚构作者,分享他们独到的创作经验。涵盖各个方面,从寻找一个好的主题、搭建故事的叙事结构、塑造作品品质,到撰写和出版你的第一本书,是新闻、电视、广播、纪录片等从业人员,以及自由撰稿人的必读参考。
  • 成功社交72法则

    成功社交72法则

    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依赖于外力的,要想倍受瞩目,要想创建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必须得注重内在人格的修炼。正所谓:肚中有货,不骄不躁,不怕没有伯乐寻不着千里马,气宇轩昂,平易谦逊,不愁身边不环绕仰慕的群众。
  • 华大讲堂(2010)

    华大讲堂(2010)

    本书收录2010年作客“华大讲堂”的龙永图、陈少峰、王长江、黄平、李慎明、唐元、李林的演讲文稿,内容涵盖经济形势、城市文化、政党政治、国际形势、全球化发展、十二五经济、中国法治建设等热点焦点问题。其视野之宽阔、分析之精辟、见解之独到、内容之丰富、影响之广泛,堪称当代中国思想文化荟萃。本书还收录每次演讲后的互动问答,通过专家与听众的智慧交流和思想碰撞,更能激发思考、深化理解。本书内容系根据专家演讲录音整理而成,口语化的表述方式深入浅出,让人犹如身临讲堂。
热门推荐
  • 修改过程

    修改过程

    无可复制的一代人和他们的绝版青春,韩少功长篇新作再度“寻根”,追忆77级学子们的逝水年华,思考转型时期的家国命运与机遇得失。肖鹏的一篇网络连载小说,牵扯出东麓山脚下恢复高考入学的第一批大学学子,人称77级。他们从命运中脱颖而出,人生经历极具戏剧性和历史性;他们面对改革开放前后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开创了各异的人生。肖鹏的小说记录了一代人,又修改了一代人,而人生,更像是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
  • 红楼梦风情谭

    红楼梦风情谭

    《红楼梦风情谭》作者2011年9月起在《济南时报》每周连载一篇,从风物的角度趣谈《红楼梦》。此为这些文章的合集,但每篇由原来的2000字扩展为4000字,从而加大了内涵,提升了品质。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古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著名学者、作家。主要致力于古典小说研究,在《聊斋志异》、《红楼梦》、《金瓶梅》几部作品方面成果最多。
  • 若水映月

    若水映月

    本为人,却在魔界当了百年的魔神,然后呢?收集灵魂,前往鬼界,若水解忧,禁术再现。(呃……这属于回忆的,前面先写女主最初的身份,之后再去收集灵魂,回忆小时候。大约每三个小故事回忆一次。)相传若水解忧,解的是将死之人的忧。上古禁术,即为祭出残魂,而做这种事情的,都是被逼上了绝路了的,可他(她)们的愿望又那么简单,不论如何残魂将飘到若水在灵器中,她来不来?得看你的运数与她的心情。(注意重点写的还是秋若水她两姐妹的故事)若水映月秋影挽波琴箫之乐摄人心魂抱歉,我不擅长编名字和简介,所以还是看看内容再说吧。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灵动之欲

    灵动之欲

    在科学技术走向高度发达尤其是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之世,探寻宇宙奥妙及万物本源问题更加引起世人的浓厚兴趣。带着这个疑问,作者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得出“欲乃万物之源”的哲学结论。本书探天理、究人伦、论教育、说谋略、谈情爱、道意识、鉴历史、通未来,以欲理统御全篇,汲取并融汇古今中外哲学前辈的思想精髓,对宇宙万物、人类历史及人类意识等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通过旁征博引、史论结合,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灵动之欲”在其中的根本作用。本书主旨在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爱好者对宇宙万物及人类意识的研究兴趣,以便更好地促进每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 弑神榜

    弑神榜

    当了十几年的废物,少年慕炎,能让人刮目相看吗
  • 华严经谈玄抉择

    华严经谈玄抉择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录

    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录

    美国人看《古墓丽影》,中国人看《古墓贼影》!全面展示从古到今的盗墓史实,深度披露历朝历代的盗墓谜案!讲述盗墓贼的前世今生,窥探古墓中的玄机秘闻,演绎墓内墓外的惊天真相。一部考据详尽、云谲波诡、震撼人心的中国盗墓传奇。讲述中国数千年历史中盗墓事实和真相,解说盗墓活动的兴起缘由、盗墓者的组成和身份、盗墓工具和盗墓技术、历次重大的盗墓风潮和骇人听闻的盗墓事件,披露古墓主人为防盗而采取的设置疑冢、虚墓,暗设机弩、毒烟、伏火等凶险奇异的反盗墓措施,还揭示了中国盗墓史上匪夷所思的“活见鬼”现象。
  • 放开那条大龙

    放开那条大龙

    “我就是力量的化身!”巨龙咆哮,嘴炮能量汇聚。“傻孩子!快跑啊!那是巨龙!”慌乱的人群发出呼喊,四散奔逃,想要远离巨龙这代表灾厄的象征。然而卡尔不为所动,他满脸兴奋的朝巨龙走去。半小时后……巨龙声音带着无限惊惧:“妈妈,我要回家!谁家的小孩子!赶紧领走啊!”卡儿依旧双眼放光:“巨龙宝宝别走!让我再摸一下!就一下!”PS:本书讲述了一只变态巨龙控,为了成为龙骑士这一伟大而又光荣的目标,在异世界以各种骚操作搞事的故事。以上简介无力。
  • 何时春风至

    何时春风至

    黑白无常乃是阴间使者,黑无常给恶人带来的只有灾难,白无常却是恐惧不安中带来发财的好运气。据传江湖中也有一对黑白无常。白无常乃闻名遐迩的江湖大人物,寻常人不得见。黑无常是谁都不得见,因为无人知晓他是谁!他神出鬼没,所杀之人皆是罪大恶极之人。当有一天真相揭开面纱,留下的是否只有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