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3900000006

第6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3)

冯友兰先生是相当深入地了解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他接受了西方最好的哲学教育,又接受了中国最典雅的教育(但由于受到他那个时代对宗教的一般看法的影响,他的缺憾便是对宗教没有做深入的研究)。他对哲学做了这样的定义,他说,“哲学是反思的思想,它不提供积极的知识,但是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就是说,哲学这种反思的思想只以思想观念为对象,以逻辑的宇宙为对象,所以它不会停下来说这是物理学,那是化学,这是经济学,那是法学;在这个意义上讲,它没有给我们指明一个确定的知识,所以它不提供positive knowledge,不提供积极的知识;自然法学讲的是自然理性所体现的自然法则,也没有说明什么具体的知识,只是强调它的“正义”精神,而实证法学讲的却是人定的具体法条(legality),所以实证法学也被称为positivelaw。虽然不是“积极的知识”,但它却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所以,李慎之先生在被“钦定”为右派后,看了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马上就可以解脱,境界马上就不一样了。事实上,对于中国的哲学来说——你也可以说是宗教,像“Confucianism”“Taoism”“Buddhism”或者“Judaism”(犹太教),宇宙观、人生观和知识论都具有统一性,既是寻根究底的,也是安身立命的。

佛教有个办法,把这种统一性解释得很好,关于这“三论”的统一用三个字就可以解释清楚,即“不净观”。我们可以从“缘起性空”的宇宙论来设计一个例子:如果你想追求一个迷人的异性朋友,但却没有追求到,这对你形成了“求不得”的“烦恼”。但是,你也可以这样想——这个迷人的异性一百年以前就是一团游离状态的生命大分子,要用显微镜看才能看到,仅仅因为某种“因缘”,诸如其父母相爱、结婚生育、抚养其成长等因素,才成为目前这个样子;而一百年之后,他或她不过是一堆尸骨,难道你一辈子就追求这样肮脏的东西吗?显然你是不会的。对于求不得的东西,对于佛教而言都是苦。从一个宇宙的观点来认识这一点,你就会反思“这是何苦呢?”有这样的认识,你就觉悟了,就成佛了。从知识论上讲,这是用“不净观”来终止那些使你烦恼的事物,就是“看得开”。

我们再来看看孟子。孟子说过“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过去他这样的命题被当做唯心主义来批判。其实,孟子首先说自己有两大特长:“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知言”是知识论的中国表达方式——所以冯先生的知识论就叫《新知言》。“养浩然之气”是人生论的说法,不过它是与宇宙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像西方宗教说上帝既是“造物主”又是“救世主”,也是将“世界观”与“人生观”统一在一起的。中国人说宇宙论是“通天下一气耳”,“气”是宇宙的基本粒子,相当于现代西方宇宙物理学中的“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他的人生观则是“养浩然之气”,是说人觉悟到自己的生命构成要素就是宇宙的构成要素,也是把宇宙论与人生论统一在一起。不过,过去我们把这种哲学上的统一性叫做“天人合一”,照冯先生讲是“天地境界”。如果仅从知识论看,我首先要知道我在说什么,用我的言论表达我的思想时,就是“知言”,既然如此,我便不再是一个凡夫俗子,人云亦云,做到这样独立的思想并表达出来,我的精神面貌则为之一变,所以我才能“养浩然之气”。如果再加上“尽心知性以至于命”,我们便可以理解“万物皆备于我”是什么意思了。

那么什么是“反身而诚”呢?什么叫“诚”呢?如果你不知道中国哲学和中国的宇宙论便不会理解“诚”。它是说,宇宙万物的演化有一种永恒的生命在那里,无终无息,生命不是基督教的上帝在六千年前设计出来,然后在末日加以审判的;而是只要宇宙在,天地在,生命就会延续下去,这叫做“不诚无物”,“至诚无息”。人能够在生命中理解这一点,用语言表达出来,贯彻于行动,那就是“修辞立其诚”,是“诚心诚意”地待人接物。这种与宇宙论相契合的人生论就是“诚心所至,金石为开”;金石不开,显然是违反宇宙演变逻辑的。宋朝大儒、宰相司马光的学生刘安世说,他跟司马光五年,得了一个“诚”字。司马光又教他,求诚要从不说谎入手。刘安世说,他初以为这很容易,但自己一反省,才知道自己的言行不符之处很多。用了七年工夫,才做到“不妄语”。他说:“自此言行一致,表里相应,遇事坦然,常有余裕。”他又说,司马光对他说:“只是一个诚字,更扑不破。诚是天道,思诚是人道。天人无两个道理。”他还说:“温公(司马光)……因举左右手顾之笑曰:‘只为有这躯壳,故假思以通(疑当做克)之及其成功一也。’”(《元城道护录》,转引自《宋元学案》卷二十)《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就是未诚而求诚,人也是宇宙间之物,应该本来是诚的,但只因有个躯壳,有些事是从躯壳发生的,这就是自私,就有个“己”,就要有“欲”。若能克去己私,就可以得到像刘安世所说的那种精神境界。

因为人有个躯壳,不免受其影响,所以人的思想和行动即使不是邪恶的,也难免太过或不及而有不恰当之处。所以我们要反身而诚,去自己的躯壳之“私”,以观照于宇宙生生不息的“公”,这就是“诚”所表达的宇宙人文精神。总之,一个人之所以叫人,是因为他理解了宇宙生养万物的道理,遵循这个宇宙规则与人文精神的“天演”法则,而不“伤天害理”。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的这种精神,帝王们并不是不懂,“武则天”这个名字表明她也是懂的,但他们往往不这样做,不能真正做到“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所以孟子就用这种宇宙人文精神告诫帝王们:要行仁政王道,而不要伤天害理,不要行违反天地良心的“霸道”,如果一个人把老百姓当草芥,则民可将他视为“寇仇”。所以,他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

所以,孟子是在用自己的世界观来解释自己的人生观,又用自己的人生观来践行世界观。这就是他做“天爵”,做“养浩然之气”的“大丈夫”。大家都熟悉他的“大丈夫”的人生志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这样讲的理论依据就是“天赋性命”的宇宙观,一如西方“天赋人权”的宗教宇宙观。其实《中庸》也讲到这个问题。《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就是说,哲学家讲的那个宇宙人生的道理,表面上并看不见,但实质上却存在于宇宙万物的生命里面,是冥冥中的一种永恒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是爱因斯坦所信奉的那种自然神性,中国人将之表述为“从无极而至太极之道”,在宇宙中凡存在物必有其存在的道理,关键在于我们要动脑筋认识这一点。如我们随便找一对夫妇,参照着宇宙的自然道理跟他们讲做人的道理,他们也没有不能接受的。但如果我们把极小的道理推广到至大至高之理,即使是圣人也不是说无所不知。这都是从宇宙观、人生观和知识论的角度来讲的。所以“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可以看出,中国的哲学的精神是关乎天人的,“天地之道”可始于夫妇,在最平常的事情里面体会人生的崇高意义,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如果借用冯友兰先生的境界说,则可以把宇宙论、认识论和知识论的统一归结为四个不同的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最好叫做宇宙境界)。当一个人达到天地境界,就如冯先生所说,他已经觉解到自己是宇宙中一分子。所以,李慎之先生才说:“冯先生说天地境界,对我启发最大。据说,先生认为自己生平立说,其他什么都可丢,唯有天地境界说不能丢。先生叫世人要认识自己是宇宙的一分子,确乎是究竟至极之论,将永远有裨于世道人心,而且能推动科学思维的发展。”这就是中国哲学所体现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统一,它存在于我们每个个体的生命里面,没有必要从外面去找,也不可能由“先知”把这个外在的宇宙真理“启示”给我们,我们的人伦日用,担水砍柴,都有宇宙人生的终极道理在里面。这就是“每况愈下”,越是简单、琐细的事物,越能帮助我们切身感受宇宙的勃勃生机和普遍道理。所谓“梅况高士,竹况幽人”,从喜欢自然界中梅花的人那里我们可以联想到赏花人品性的高雅;从喜欢竹子的人那里可以感觉到他性情的幽静。这些都是自然物启示出的中国人文精神。所以,中国哲学的精神揭示出来的道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养自己的浩然之气”,都可以“替天行道”,都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与西方文化中那种“道成肉身”止于耶稣一人的情况相比,中国哲学既为中国人提供了西方哲学的那种知性精神,也为中国人提供了西方宗教的那种信仰动力。所以说,“究天人之际”的知识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人生观的统一,以及“天地境界”的人生哲学,都很好地表达了中国哲学那种人与自然、人与人、灵与肉和谐互摄的精神。

谢谢诸位!

(演讲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艾尔文尼亚大学教授,德国波鸿大学教授)

同类推荐
  • 中国传媒产业效益评价研究

    中国传媒产业效益评价研究

    本书撰写力求从我国传媒产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各传媒集团产业化进程的差距,系统阐述各传媒集团产业化的重要意义;产业化的现状和问题;各传媒集团加快产业化步伐的对策和措施;产业化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等。本书的创新点体现在产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强传媒产业化进程的对策和措施;建立评价传媒产业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三个方面。
  • 中华句典3

    中华句典3

    本书共收录名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对联、俗语、谚语等上万条。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语简意赅,大多经过千锤百炼,代代相传,才流传至今。这些语句,或寓意深长,或幽默风趣,有着过目难忘的艺术效果。本书以句句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所选的句句时间跨度相当大,从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到当代名人的智慧言语均有涉及;所选的名句范围非常广,从诗词曲赋、小说杂记等文学体裁,到俗谚、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学都有涉猎。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趣味故事。通过这些或引人发笑、或让人心酸的故事,可以使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名句。
  • 社会学精要

    社会学精要

    《社会学精要》介绍了社会学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八位代表人物,九部经典著作,讨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社会学精要》是我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期间(1982-1988)撰写的一部旧作。当时,我刚刚从历史专业转到社会学,对与社会学有关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和热情。所以这是一部刚刚接触社会学的人的充满探索新领域的热情的试笔之作。对于同样刚刚涉入社会学领域的人们,这部书对他们了解这门学科的主要人物和名著、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或许会有一些帮助。”
  • 实用涉外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涉外文书写作大全

    涉外文书概述涉外文书,是在涉外活动、涉外工作中制作和使用的各类文体(文书)的总称。涉外文书,是涉外活动中用于发布和贯彻执行国家的对外政策,执行法律,证明身份,叙述事实,申述立场或观点,表示态度,交涉问题,传递信息,建立友谊与合作。
  • 贺兰师魂:北方民族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征文选编

    贺兰师魂:北方民族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征文选编

    本书分为教师篇和学生篇。结集的文章是北方民族大学教师教学科研活动与学生求知求学经历的生动再现,集中反映了该校新老教师高昂的工作热情和饱满精神面貌,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及温馨的师生情谊等。
热门推荐
  • 姜椿芳文集(第七卷)

    姜椿芳文集(第七卷)

    本书收录了《争先恐后》、《三个镜头》、《难》、《人生问题》、《爱好文学》、《一九三八》、《新生》、《国际一周》等文章。
  • The Argonauts of North Liberty

    The Argonauts of North Libert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仙侠奇缘之千年之恋

    仙侠奇缘之千年之恋

    万年长情,唯花不灭,情至深处,花开如海。钟离,霸气冲天,救生挤世,却应情劫而生;一颗侠女之心却深限情丝不可自拔。乾胤先尊,看淡红尘,一头白发,一袭蓝衣,一身仙气,看尽人间四海茫茫。可相遇不期而至,情咒应劫而醒,纵使五百年静身修行又怎敌人间真情。原本清静的心却再也不平静了,纵使背负天下骂名,他也要护她一生周全,不是为一段情咒,而是因为心乱了。而鬼魅,这个世上最不该有心的魔王,却也架不住一个情字的牵扯,动了凡心,一场情劫,三个人纠葛,或许只有等到花开如海的那天,才能知道心归何处……
  • 地狱梅宫二

    地狱梅宫二

    延续几百年的家族,隐藏着一个惊天的秘密,恐怖的家族底蕴,古墓中的倩影、神奇的巫术道法、馗道传人和主角一起闯荡杨家古墓,惊现地狱梅宫传说
  • 噩梦少女

    噩梦少女

    祁木莱从迷茫中走出来,发现自己想去做的是去完成儿时单纯的梦想。错失的那份友谊,再也回不来,而叶梓新会一直等她。友情提示:“作者懒癌晚期,不建议追文。”本文慵懒,来日方长,我们慢慢来ε-(=`ω?=)
  • 人生哲理枕边书

    人生哲理枕边书

    本书高度浓缩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领域人们的智慧精华,从中提炼出一条条人生哲理,涵盖人生的方方面面,无论处于人生哪个阶段,从事何种职业的读者均能找到相应的哲理来指导自己。全书分为“小故事大道理”等4部分。
  • 丛林有公主

    丛林有公主

    太阳在西边的山头挂了不久,就落了下去。暮色开始降临。起初,还可以清楚地看见山头松树上那叫得很欢的鸟儿,但是,随着天空越来越暗,山上鸟儿的身影就彻底消失了,他们或嘹亮或低沉的声音彻底隐匿在了暮色中。
  • 充闾文集:素心幽寄

    充闾文集:素心幽寄

    《充闾文集:素心幽寄》收录了王充闾先生自1987年6月至2014年7月的与友人来往的信件,语言风趣幽默,却饱含深意。不仅囊括了对文学的探讨,亦有生活趣事等。言辞恳切,兴致勃勃之时往往还会赋诗几首,随信赠与友人。本书年份跨度较大,能更好的体现出在不同时代,王充闾先生不同的心路历程,非常值得阅读。
  • 被猜死的人

    被猜死的人

    感染余华、王安忆等著名作家的中篇小说集《被猜死的人》,包括小说家田耳七个轰动文坛的作品。其中,《被猜死的人》讲述老人院里的独眼老梁掌握了老人们畏死的心理,将猜测“谁是下一名死去的人”的赌博游戏变成一场心理实验,凡是被老梁猜出的名字,都将在不久后死去;《打分器》《去寻一个牛人》《衣钵》讲述被亲人们遗忘的青年,没有体面工作只好自谋出路;《湿生活》写混迹街头的浪荡少年,他们被自己所生活的世界遗忘,逐渐成为异类,成为不健康的人……
  • 灭仙弑神

    灭仙弑神

    苏南,原是枫林宗一员无名之辈,他原本想平平淡淡度过一生,却不想六界纷争,将他卷入。从此,他走上了一条自强之路。灵兽,魔怪,仙道,凡间,每一个结界都被他搅得天翻地覆,鸡犬不宁。他不喜欢自己这样的状态,却又无奈,而且在这样的左右冲突中,他开始变得强大,变得复杂,最终攀上了气力与灵力结界的最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