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3900000022

第22章 中国古代和谐论之流变及应用(2)

这两点差异既是晏婴和论的特点,也是其变异之处。

为什么这样说?

理由如下:(1)水火、清浊等一连串具有并立或对立特征的词语潜藏在多种基质或元素里,相当醒目。(2)它们固然还是多之成分,但相互结构却不是单子式存在而是两个一组两个一组以单元形式并立或对立着。(3)由于单元存在取代了单子式存在,所以,太史伯和论的多样性基础(基质或元素的多样性与万物的多样性)有意无意被解构。(4)当并立或对立的单元存在取代了单子式存在后,每个单元之内的并立或对立关系就有可能上升为中心地位。也就是说,处理一个单元之内相互矛盾的两种极端趋向之间的关系,就很有机会占据阐释核心。(5)这种对一个单元之内两极之间关系的调节,以及从宇宙构成论向生活常识的下降,后来在儒家和谐论中成为主题。

由上可见,晏婴和论是中国和谐论发展过程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太史伯和论与儒家和谐论之间的一个中介。

四、转向:儒家和谐论

儒家和谐论与晏婴和论差不多同时出现。

儒家和谐论有如下几个特点:(1)名称较多,内容也有差异。从名称言,有和论、谐论、和平论、执中论、中行论、中庸(折中)论、中和论、随时处中论等;从内容言,不同名称之下,内涵也有较大差异。(2)这些不同名称在儒家经传(如《尚书》、《左传》、《礼记》、《论语》、《四书集注》等)中,都有体现。(3)历时较久。它以孔丘(前551-前479)为标志,一直延伸到朱熹(1130-1202),在中国思想界持续几十个世纪。(4)阐释者较多。汉以后,儒学独尊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其阐释者越来越多。马融、郑玄、王肃、何晏、邢昺,尤其程颐、朱熹等,发挥过重要作用。(5)宋以后,它几乎取代了太史伯和论与晏婴和论。因此,这是一个丰富与单调并存、开放与保守并存、合理与独断并存的系统。

全面理解儒家和谐论,须把握以下几点:首先,《论语》是儒家和谐论的武库。

仔细检索可知,儒家和谐论的大部分名称在《论语》中都有胚胎。

(1)和论,《论语》有三处:一是《学而篇》的“礼之用,和为贵”,二是《子路篇》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三是《季氏篇》的“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三处,冠名权有异,第一是有若的,其余是孔丘的。但从何晏《论语集注》所引马融、包咸之注与邢昺之疏看,三者内容却高度一致。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在太史伯和论基础上使用的。不管有若所云礼乐间的相须为美,还是孔丘所云君子内心的谐调、君主利益与国民利益的和同等,大体都指多种基质或元素的和合。

(2)执中论,《论语·尧曰篇》有“允执厥中”。包咸注:“允,信也。言为政,信执其中,则能穷极四海。”意思是,执政者若诚信执政,在上下利益诉求间把握一个中点,就能很好地管理天下并通行四海。中行论,《论语·子路篇》有“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包咸注:“中行,行能得其中者。”行,行为、行事也。中行,即不狂不狷,不左不右,做人做事不偏颇,走中间道路。从冠名权看,执中论和中行论是孔丘的发明。它强调在一个单元之内的两个极端之间取中点而行,与晏婴和论有关。

必须指出的是,执中论与中行论有如下特点:A.虽包含2种基质或元素(如上下、狂狷、左右)但仅限于2种而不是3种以上。“多=2”取代了“多=3以上”。B.潜藏于多种基质或元素里的单元存在被放大为全部内容,而多种基质或元素之间的单子式存在被取代。和不再是单子式基质或元素的均适并塼合,也不再是万事万物的共生共存,而是同一事物2个不同侧面或2个相反极端的调适。C.由此开始,和在儒学视野里,更多是指居中调停、走中间道路,而不是指基质或元素的多元化与事物的多样性。

D.主体一以贯之存在着,因为不管执中还是中行,都需要一个主体。

(3)中庸论,《论语·雍也篇》有“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何晏集注云:“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邢昺疏云:“中,谓中和。”何、邢释中为中和,释庸为常态,受子思影响(讨论留待下文)。

其次,儒家经传是儒家和谐论的另一个武库。

除《论语》外,儒家经传也有关于和的不同表述。

(1)谐论,出自《尚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此云“八音克谐”,故笔者命名为谐论。此论好像出自帝尧之口,其实值得怀疑。因为,A.据清人阮元《尚书注疏校勘记序》考证,自晋永嘉太守梅赜献《孔传尚书》后,汉代今古文《尚书》均已消失。

梅赜《孔传尚书》又衍生出新的今古文两类,今《尚书》全由之而来。又据明人梅鷟、清人阎若璩考证,梅赜《孔传尚书》至少有25篇是伪作。B.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考证,今《舜典》是晋以后从魏人王肃的注中分出来的。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代可能有《尚书》,但亡佚了,今《舜典》等,充其量是汉晋作品。谐论特别重视单元之内两两并立或对立因素(如直温、宽栗、刚[无]虐、简[无]傲)之间的紧张关系,与晏婴相似。

可知晏婴思想被包含于其中。

(2)和平论,出自《左传》襄公29年。吴公子季札观乐,认为《颂》是最好的乐曲。

为什么?季札谈了两个原因:(1)从效果看,它“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是和、平的。(2)从构成看,它“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偪,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是执中的。此云“声和风平”,故笔者暂名和平论。由于季札把和、平之效果建筑在执中之上,建筑在以“而”为连词的并立或对立的两极之间,所以,从根源说,我认为,和平论不过是谐论之一种,也是执中论与中行论之变相。

再次,中和论是儒家和谐论的典型形式。

中和论由子思《中庸》提出,但思想渊源在孔丘那里。《中庸》是《礼记》第31篇(后被朱熹录出作为《四书》之一)。《礼记》乃孔丘弟子及弟子之弟子“共撰所闻”而成。《中庸》为子思所作。它作为战国作品,当无异议。

作为中和论的滋生地,《中庸》有两段话值得注意:一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二是“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第一段说明了什么是中,什么是和,以及中和的重要性,第二段说明了中和论与孔丘中庸论的关系。从原文看,中,即是内。意思是,喜怒哀乐各种感情在内未发作时,叫做中。和,即是“节”。意思是,发作后各种感情合乎节制标准,叫做和。按郑玄注与孔颖达疏可知,这个标准,就是礼。未发之时,淡然虚静心无所虑,故谓之中;发动之后,皆合乎礼,故谓之和。

中和论显然是对中庸论的继承与发挥。

其继承是:(1)并立或对立的单元存在(如喜怒、哀乐)仍是主要内容,取代了多种基质或元素之间的单子式存在形式;(2)要求主体在感情由内而外的摅发过程中,于并立或对立的两极(如喜怒、哀乐)之间取中;(3)给感情套上“礼”(理)的锁链;(4)给合“礼”(理)之情(即中和)以最高价值——使天地各正其位,使万物蓬勃生长。其发挥是,(1)将中与和的关系转换为内与外的关系;(2)再转换为情与理(礼)的关系;(3)又将理(礼)作为和的最高标准。正因为有这一发挥,后来在程颐与朱熹手中,中和论才走向了以阐释为人处世万事执中为主要内容的中庸论。

最后,儒家和谐论变为修身养性的心性论与万事执中的处世论。

儒家和谐论注重修身养性与执中的内容,主要由程颐和朱熹阐释出来。其阐释对象,就是子思《中庸》的中和论与其中所引的孔丘中庸论。在《近思录》里,程颐释中为“寂然不动”,释和为“感而遂通”,把中、和分别放在心性论框架内,为朱熹开了头。朱熹借助程颐又向孟轲延伸,在《中庸集注》里予以肯定,说中就是性,和就是情,中、和作为大本就是“天下之理所由出”,作为达道则是“天下古今所共由”。朱熹崇拜孟轲“万物皆备于我”说,认为天地万物,都本于自我。所以,一个人若戒惧并约束自我,使心至于至静,不偏不倚,就能进入“极中”境界,一个人若持守谨独,与物质世界交接时就不会有缪,就可以进入“极和”之中。中和,由此变为修身养性内容。

同类推荐
  • 从牛津讲坛到三一学院:在牛津与剑桥听讲座

    从牛津讲坛到三一学院:在牛津与剑桥听讲座

    《从牛津讲坛到三一学院: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汉英对照)》内容简介:牛津和剑桥是莘莘学子心中神圣的殿堂,这不仅在于它们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更在于它们沉淀下来的那些引人深思的智慧。如今,就让我们走进这两卒思想的殿堂,聆听智慧流淌的声音!?无论你是在校的莘莘学子,还是社会上的“打拼”一族,抑或是经历丰富的成功人士,阅读《从牛津讲坛到三一学院: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汉英对照)》,将会提升你的品位,启迪你的心智,陶冶你的性情。
  • 实用策划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策划文书写作大全

    策划文书概述第一节策划的含义策划是根据现有的资源信息,判断事物变化的趋势,确定可能实现的目标和预算结果,再由此来设计,选择能产生最佳效果的资源配置和行动方案,进而形成决策计划的复杂思维过程。本书详细介绍了策划文书的种类及写作方法。
  • 传媒管理学

    传媒管理学

    当前及未来,加强管理是中国传媒组织的首要任务。进入21世纪,中国传媒业的发展遇到了新的瓶颈,跑马圈地、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已经没有了初期制度解放所提供的市场空间,传媒组织的运作重心必须转型。本书一是深入结合传媒组织管理实践,二是努力用专业的管理学视角进行解析,三是论述了传媒组织运作流程中的生产、销售、广告、人力资源、财务、战略等所有环节,它既是传媒管理理论的系统梳理,也是传媒综合评判;既为研究者提供认识论,也可为业界提供决策依据。
  • 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

    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

    充分关注时代主题,密切联系现实问题,在全球多元视野中寻求学术话题,传播学专家与您一起,阐释社会巨变,建构认同体系,寻找传播学的中国问题。
  • 人生之鉴

    人生之鉴

    人来到这个世上,从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育,组织的培育,到自己的社会实践,都是围绕着怎样做人、如何做事,说到底人生在世得让自己能活出个人样来。人生成败三分在于做事,七分在于做人。做人是以做事为前提的,做事是为了做人。做人的素质,是通过做事的质量来衡量的,人生的精彩源于做事的精彩。做大事、做好事、做成事,是做好人的标志。做一个好人不一定能做一名称职的官、百姓拥护的官,做一名好官,必须先学会做人。
热门推荐
  • 巾帼医官

    巾帼医官

    已是中年的白锦茹睡着了。再次醒来后,她化身为一个孤女,被人收留活命。既来之则安之,只是因为她的存在,一切变得不同。
  • 极品穿越妖孽太子妃

    极品穿越妖孽太子妃

    人生无比狗血,我陌无情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栽在那个无比妖孽的北冥太子手里,不过有他在也挺好的吗,至少有人宠着我,护着我?
  • 浮世澡堂

    浮世澡堂

    《浮世澡堂》是日本江户时代滑稽本顶峰之作,也是式亭三马的代表作。全书共两编。前编描写的是澡堂男子部的情景,时间上是从清晨一直到午后,一片热闹喧嚣的气氛。浴客中有瘫子豚七、70岁的隐居老太爷、带着孩子的金兵卫、胡吹乱奏的江湖医生、错把别人内裤当毛巾的外乡人、醉汉、瞎子等数十个人物,以及19个小场景。二编则描写澡堂女子部,同样热闹非凡。浴池中有各种身份的女人,艺妓、使女、女儿、母亲、媳妇、婆婆、乳母等,年龄跨度大,总共16个小场景。这些前来沐浴的男女老少,每个人的性格通过对话被塑造地鲜明异常,风趣无比。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每个午夜都住着一个诡故事2

    每个午夜都住着一个诡故事2

    大三的时候,宿舍搬进来一个湖南的学生。他的肚子里装满了诡异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让人毛骨悚然,但是结尾处却有着感人的人情味儿,体现了普通人的情与爱,引人深思。这个同学有个奇怪的习惯,他只在0:00的时候才开始讲那些故事……
  • 火翎羽

    火翎羽

    先天残疾的早慧女孩,一觉醒来能跑能跳能腹黑。前有凤凰后裔当奶妈,后有一群萌萌哒小伙伴守望相助。“许晴宇!再跑最后一名就罚蛙跳!”不明真相小弟弟:“晴姐姐,我到后面推着你跑。”看热闹不嫌事大欧阳桐:“要是跑前五!老师能奖励个示范性蛙跳吗?”
  • 盛宠金牌影后,总裁大神别太撩

    盛宠金牌影后,总裁大神别太撩

    上一世,黑红影后沈南音被渣男贱女所害,活活烧死在大教堂。这一世,她浴火重生,犹如凤凰涅槃,势要手撕白莲,脚踩渣男,继续红的光芒万丈。然而,重回影后道路技能升级满格,中途打小人护挚友,一路收获众多喜爱,却突然蹦出了个护妻狂魔——禁欲系总裁。某天,影后大人拿着手机听心仪CV大神的配音,一脸娇羞的赞叹道,“江大神的娇喘真动听。”一旁工作的某人抬起头,心下了然。当晚,影后大人被狠狠碾压。第二天一早,被吃干抹净的某影后,“跟自己吃什么飞醋。”(ps:感兴趣的小伙伴可加群660339034)
  • 妖语魔道传

    妖语魔道传

    一场弄巧成拙的自杀!竟然奇迹般的来到了一个奇特的大陆,在这里有食人的怪物、屹立千年的道家王城、嗜血屠掠的魔族和千奇百怪的妖族……是意外还是命中注定,但前路却一片迷茫!
  • 幽默智慧(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幽默智慧(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幽默常会给人带来欢乐,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机智、自嘲,调侃、风趣等。确实,幽默有助于消除敌意,缓解摩擦,防止矛盾升级,还有人认为幽默还能激励士气,提高生产效率。具有幽默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比较好的人缘,他可在短期内缩短人际交往的距离,赢得对方的好感和信赖。
  • 洞玄经

    洞玄经

    未知的空间开始相融,陌生的力量在蔓延,未知的存在将自己的触角伸向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