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2400000042

第42章 对媒体内容的影响(Influences on Media Content)(2)

另外,报业和电视竞争中出现这样的趋势:大报纸会逐渐走向消亡。除了少数经营非常好的能生存下去,大多数将逐渐变小或关闭。因为报纸太“大”,对于当地广告就无法精确瞄准受众。中等程度的报纸比较好地覆盖特定地区,满足中小广告商,所以社区报纸会做得比较好。例如Rosser研究“雨伞模式”:比如旧金山《纪事报》,覆盖了大旧金山地区,做得很好,它是大雨伞覆盖地区;这里也有小的以及中等广告商,他们只需在特定区域投放广告,并且他们也无法支付高昂的广告费用,所以大雨伞下面的小雨伞地区就是这些小报纸覆盖地区,是它们的目标。

最后一个外圈叫做“社会”,代表大社会对媒体的影响。

因为媒体公司总希望维持现状,所以它提供的只是社会可以接受的内容。如果它提供社会不太认可的东西,则可能会影响自己的现状。有关大社会对媒体内容的影响虽然被提出,但是这个能不能被验证还需要继续研究。Todd Gitlin有一个研究题目“整个世界正在观看”,用“框架理论”结合“议程设置理论”来证实社会对媒体内容的影响是存在的。他本身是全美民主学生社团的负责人,他通过当时学生进行的反越战游行来研究这个问题,因此用了“整个世界在观看”这个题目。研究发现:学生开始是反战的,但在游行的过程中演变成一种骚乱,成为激进分子活动的机会。

我本人参加了对于媒体影响力的一些研究和小组讨论。这方面理论的创造者们也在不停地审视自己的成果。例如,用“牛眼睛”来描述是否合适?又有人提出“婚礼蛋糕”的说法:最下面一层是社会,纯白奶油,最上面一层是花和小人,代表记者。另有“同心管道”的说法:一层层管道套在一起,这么多层次都对新闻内容产生影响。至于用哪种模式最合适,可以继续探讨。但是个人认为其他表达其实有些愚蠢,因为“靶子”或者“牛眼睛”的说法已经很形象。

交流环节

学生:我通过《穷民主富媒体》和《新闻媒体——政治的幻想》等研究成果以及老师的讲解,感觉美国的民主程度在下降,新闻内容也受到很多影响。但是我并不是很了解美国的状况,所以请问老师,美国的媒体状况到底是什么样子?

韦恩·旺达:我本人并不倾向于严厉批评媒体,我历来如此。但是从我开始在媒体从业至今,现在的状况的确是最不好的。这是因为很多问题所致,比如政治问题——美国总统能够给予新闻的自由程度有多少。而现在我们是“最秘密的总统”,即新闻自由程度最低。所以媒体角色位置不好,是最差的状况。但是,事情的发展有一种倾向便是“从一个极点到另一个极点”。现在新闻自由最差,所以我希望状况可以摆动到另一个极点。布什现在在全世界都不受欢迎,所以媒体会对这个状况有所回应,也许新闻状况可以恢复到“9·11”之前,回到宣布“邪恶轴心”之前的状况。

学生:我们叫做“同心圆”的情况是不是都适用于国际、国内新闻,还是仅仅适合于一些特定地区的新闻?

韦恩·旺达:因为本书是以美国为基础的,所以从全美国来讨论,这个同心圆发挥作用最明显,比较好衡量和测定。如果从国际层面来讲,“社会”这个层面就比较难以衡量,因为各国文化不同,会受到干扰,测试不容易。所以对本地影响还是比较好研究的。

学生:请教授谈谈自己的研究状况。

韦恩·旺达:在“议程设置”方面有很多定量研究,近几年主要在这个理论的第二层面上进行研究。其次是研究“民众议程两极化”的问题,即对“9·11”以后民众对新闻出现两极化反应这种现象进行的及时研究。这一点在广播节目中比较多,体现明显。如在脱口秀节目中几乎把听众分成两拨:保守的人听一些节目,激进的人听另一些节目。

学生:美国媒体在伊拉克战争后的报道状况怎样?

韦恩·旺达:“沉默的螺旋”理论很多同学知道,媒体报道就是这样的。战争开始时布什政府努力提供单方面观点、信息,让媒体认为这个战争是必要的、正义的。这么报道以后,媒体会在战争开始后继续正面报道,因此继续发展就都是单方面报道,多方面声音继续沉默。

学生:昨天您给我们看了一个对《纽约时报》新闻内容的调查,其中中国的“温暖度”是47,没有达到平衡,而且正面报道是0,这是10年前的数据。请问您本人对10年前的这个调查结果怎样看待?那现在《纽约时报》对中国报道的状况怎样?

韦恩·旺达:如果现在做这个研究,结果肯定不同,对中国的正面报道肯定会多于以前。因为随着历史的延伸、情况的变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会更平衡。但是,2000年以前美国媒体不擅长国际新闻报道,通常只是灾害报道。例如当时关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报道很多,是因为这里有灾难。其实美国媒体也不擅长中国报道。因为中国现在发展很快,经济贸易很好,但中国政府的状况美国媒体又不是很了解,所以媒体思路始终不清晰。相比较,美国媒体对俄罗斯就一直有很清晰的报道思路。所以现在只能说正面报道多起来,平衡起来,但是想要有重大突破是不太可能的。另外一点,美国媒体在报道国际新闻方面处于一个奇怪时期:因为,涉及国际形势的报道,媒体依赖政府信息来源,但是美国媒体从业人员不喜欢布什政府,进而不喜欢他们提供的信息。对国际新闻不满意,也不去关注,所以媒体也不知道怎样报道。再者就是,美国对国际新闻的报道指导方针不明确,例如对于欧盟这个无国界的大家庭,美国有关它的报道很少,和报道中国的情况一样。

学生:搜索引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信息产业链,很多门户网站也在做,以至于几乎改变人们的生活。昨天看到一个预测——“google将收购微软”,不知道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其次,我搜集到的关于搜索引擎的研究都是一些数据营销等,不知道美国在学术方面关于这个问题有什么研究?

韦恩·旺达:关于google,目前来说我最不喜欢的是它对新闻的过滤,例如google只出现它认为最重要的5条新闻。我喜欢让人吃惊的新闻,在这方面报纸提供的信息更好。比如我看到一条“一个学校的女中学生都喜欢嚼一种烟草”的新闻,我看到后可以到处和朋友说。但这样的新闻google没有。所以我建议如果看网络新闻还是看主流网站的新闻,如《纽约时报》和CNN的网站。

关于“搜索”引擎的学术研究是有的,如搜索引擎是否有普通媒体的“议程设置”的作用。研究结果和传统媒体是相反的,因为搜索引擎是“排序的”——根据人们浏览次数多少、传送多少对新闻进行排序。因此人们的阅读反而影响了新闻的排序,这和传统理论不同。

学生:在美国,新闻自由是被写入宪法的,但是绝对的新闻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我想知道,美国新闻媒体在报道种族问题、政治问题时有没有什么潜在的规则或者内部约束?有没有专门的协会或法律?

韦恩·旺达:这个是难以回答的,但是从总体上,美国媒体的原则是“平衡”,也是手段和策略。美国媒体很强调客观性,但也只是梦想而非现实,不过平衡确实做得很好。有一条新闻报道右派,就会有一条新闻报道左派。有人提出“自由主义”偏爱,但是报纸基本上可以做到平衡。在报道敏感事件如种族、政治、移民等时,美国媒体依然举起平衡旗帜,这是常用的手段。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原则等,大报更是每年都会更新。在行业范围中,都有专门的行业规定,如死亡的人不能被当做新闻来源人,等等。

学生:我想问一个关于伊拉克战争期间的报道的问题。我想到“水门事件”的报道,当时媒体表现出的寻求真相的精神让人敬佩,而越战时的新闻报道甚至改变了当时的政策,但为什么伊拉克战争中只有单方面报道?我认为是因为这个战争涉及国家利益,是不是媒体最终是无法超越国家利益的?

韦恩·旺达:“9·11”让媒体加强了对恐怖主义的警戒,让媒体把恐怖主义与伊拉克战争联系起来,因此他们认为这个战争是反恐怖主义的,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反对国家决定,发负面报道,这的确和国家利益有一定的关联。再加上当时参与竞选的克里也是支持战争的,因此没有人敢于站出来反对战争,仿佛反恐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媒体当然也不愿意反对国家,所以“平衡”等原则就退居二线了。

同类推荐
  • 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留守:守望的天空

    留守:守望的天空

    本书作者深各地乡村,全面采访众多的留守儿童及“留守群体”(如留守妇幼、老幼),采访当地政府、学校为留守儿童所做的大量细致扎实的工作,见证新形势下人们对生活的不屈探索,新一代少年儿童所展示的顽强生命活力,对生活的热爱与创造。全方位展现别样风采的“小鬼当家”。
  • 中国高校博物馆建设研究

    中国高校博物馆建设研究

    《中国高校博物馆建设研究》,高校博物馆是高校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直接载体,是高校发挥文化建设示范作用的重要窗口,是高校发挥文化辐射作用的重要基地。本书从历史发展、现状、功能、文化指导意义等方面做了论述,具有的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
  • 王国维讲国学

    王国维讲国学

    本书选取王国维国学思维的经典解读,对历史、美学、哲学、文学、戏曲、古史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以大师的角度关照华夏文化,文中处处显现学术之光,详尽展现国学之深厚底蕴。本书是一部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 人文百科知识博览

    人文百科知识博览

    《我的第一本百科书:人文百科知识博览》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丰富多彩。它既是人们认识世界、感知历史、触摸时空和未来的组合工具,又是聆听历史和探索未来的一条捷径,同时也是家长引领孩子成长的教育指南。
热门推荐
  • 将军公主嫁到

    将军公主嫁到

    她叫慕容纱月,是自小扬名天下的奇女子。在兰杀国,她十一岁坐镇军营,十二岁挥攻二城,十三岁孤身杀入叛军大营,十四岁助太子平定六王内乱。十五岁太子登基,功成身退的她在归隐途中与人暗算,幸的一性命垂危的女子所救。那女子毒发身亡之时,却留有遗愿,要她以那女子单如月的身份嫁给天下闻名的夕国修罗无双王爷!为报救命之恩,慕容纱月易音换貌下嫁司徒无双。她从不明白爱情是什么,因为多年的征战连性别,怜悯,和人性都磨灭了。失去了太多属于正常少女的情感,对男女之情更是一窍不通。她认为成了亲就算报了恩,认为妻子的职责就是王府养老,可修罗王爷和罗刹公主的生活怎么可能如此平静。当她不得不卸下伪装和他并肩作战,当他卸下防备惊异的看着他身后绝代无双的女子,天下人才懂得,什么叫做天生一对!
  • 二十年前的一宗强奸案

    二十年前的一宗强奸案

    刘东和马刚都爱李莉。李莉却只爱马刚,因为马刚的父亲是军区的副政委,而刘东的老家在农村。李莉本来是要嫁给马刚的,由于李莉当着马刚的面被三个男人强奸了,马刚就不娶李莉了,无奈之下,李莉只得嫁给刘东。然而刘东却并不幸福,李莉更不觉得幸福。虽然李莉现在已成为一个事业上的成功者,而且风采依旧、魅力依然,可深刻在她情感深处的那道伤痕呢,是否也会随岁月的流逝而销声匿迹?李莉回到四二三医院这一年,她才二十刚出头。四二三医院是部队医院的代号,在一座海滨小城里,附近的驻军有大病小伤的,都到这家医院来看病。
  • 打破二次元去穿梭

    打破二次元去穿梭

    选取典故,构筑意象,摘取概念,魔法构成人海战术?指鹿为马,地火明夷,请了解一下一力破万法?墨守成规,请安安心心的给我躺着什么?敌人又变花样了?没事,中华五千年传承难道是开玩笑的?不服?忍着;不爽,憋着。而这个书是由魔禁为主世界穿梭,并不是单纯的二次元哦,请各位慢慢欣赏当前世界:魔禁(主世界)—约战(暂完)一千恋万花(未完)加群,666367391
  • 吸血鬼的访客

    吸血鬼的访客

    以不同的恐怖故事、不同的奇特情节、不同的诡异场面,扣人心弦,曾经紧紧的抓住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好奇心,引发了恐怖小说爱好者更广阔怪异的想象空间。从《暮光之城》回归《德拉库拉》,布莱姆·斯托克塑造的吸血鬼形象铸就其不可颠覆的恐怖小说鼻祖地位。以其名字命名的布莱姆·斯托克奖,是恐怖小说之最高奖。
  • 快穿之反派正和我胃口

    快穿之反派正和我胃口

    秋白21岁死了,没谈过男朋友的她不甘心啊,正在上天堂途中遇到了自称命神的小破孩,自此他穿梭在各个世界,玩的不亦乐乎…
  • 七天光阴因你而不孤单

    七天光阴因你而不孤单

    假如你生活只剩下了七天,你会怎么做?是继续混吃等死?还是在最后的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又或者是去追逐那浩渺的希望?广场的见义勇为,奶茶店的相遇,夕阳下的身影,故校的游玩,婚礼的赞歌,雨中的拥吻……一切尽在最后的七天之中
  • 山楂树的春天

    山楂树的春天

    著作收录了霍虎勇学生时代创作及发表的223首诗歌,是一部独具青春魅力的诗集。 出生于农村的霍虎勇朴素而真诚,他的笔调深沉,辛辣,平实。这位才华出众的青年诗人有着众多的读者群,尤其他的情诗颇受年轻男女喜爱,甚至捧为经典。
  • 癌症楼(诺贝尔文学奖经典)

    癌症楼(诺贝尔文学奖经典)

    科斯托格洛托夫经过二十几年的军队、劳改营、流放地的生活后,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接受放射治疗后,他的病情渐渐好转。但是下一个疗程的“激素疗法”将使他失去性能力。在多年沉冤蒙难的日子中他已淡忘了女人,但他来到癌症楼治疗的时候,性意识在他身上猛然苏醒,强烈的情欲,本能的欲望,成为生命力的一种标志。在展示他追求精神自由的同时,作者还描写了科斯托格洛托夫及其同室病友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他们的性格形成和人格扭曲,如向上爬的官僚鲁萨诺夫、青年地质学家瓦吉姆、女医生薇拉等等。《癌症楼》是一部呼唤人性的人道主义作品,同时又是剖析社会“毒瘤”,思考社会悲剧之根源,反思时代和历史的作品。
  • 牟氏庄园

    牟氏庄园

    风雨如磐的20世纪20年代,大地主牟氏家族由新寡的少奶奶姜振帼掌理门户。美丽、聪慧、干练的姜振帼一心继承、光大祖业。家族内部尔虞我诈的倾轧,官府、军阀的欺压,土匪盗贼的洗劫,日本鬼子的侵扰……倔强的姜振帼镇定自若地带领家族度过重重危机。她忍受着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压抑,苦苦抗争了二十年。然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地主阶级不可避免地走向瓦解和崩溃。目睹繁花凋谢、满目疮痍的家族败落景象,心有不甘却无力回天的少奶奶在一个细雨连绵的黄昏香魂飘逝……
  • 修罗帝神诀

    修罗帝神诀

    回首前尘千万年,只愿成魔不修仙。前尘,我为无上仙界帝尊,受尽天地束缚。而今转世重生,我杀尽诸天,弃仙成魔,只为摆正你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