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8300000018

第18章 娱乐电视的表现与影响(二):社教节目娱乐化(3)

一、转型“讲故事”,追求收视率

1.为什么要“讲故事”?

选择“讲故事”这一改版策略,栏目组经过了严谨的论证。

《经济与法》的明确定位是“规则传播”——传播法律规则及其立法精神,而且要“用案例说话,推进中国市场经济规范进程”,“解答百姓生活中的法律困惑,降低经济活动中的法律风险”本小节中,引用而未注明出处的资料,均来源于该栏目组,不再一一标注。乍一听,这是很不讨巧的。

这一定位的确立,恐怕是多方合力的产物:栏目由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和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联合创办,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法院的诉求——普法、案结事了/息讼宁人,也要代表主流媒体履行相应的社会职能——教育、服务、信息传播(稳定既有秩序、整合社会人群);另一方面,央视一套当时已经培育出一个知名的法制栏目《今日说法》(走的是道德批评路线),二套继之而起设置同类型栏目之时,自然要遵循“差异化生存”的法则。

目前来说,看电视主要不是为了求知实际上,当前的收视环境已经变成了“兴趣第一”——只有让观众觉得有意思他才会看你的节目,才会接受你的“规则传播”,也就是说“有意思然后有意义”、“好看才能有用”。很难想象,多数观众乐意花费半个小时,从电视节目中了解一个法理,因为别的渠道可能更权威、更便捷,比如看书、上网。传递知识也不是影像媒体的长项。但是,这个节目试图以“传达和解析规则”为目的来普法。——可以说,以“规则传播”为定位是《经济与法》的“先天不足”。

相对应地,“用案例说话”——“诉后传播”——的选题要求又是它的“后天劣势”。早期的选题,几乎都是已经审结的“死案”,也是各级司法机关认可、推荐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也许具有法律上的典型意义,具有较高的普法价值,但是,它们不仅是过去时的、静态的,而且往往缺乏招徕观众的“争议点”。

所以,这档节目的传播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好像是“带着镣铐跳舞”:“规则传播”和“诉后传播”,决定了它既不是舆论监督也不是新闻报道,节目的时效性、介入性大打折扣。试想,立足于“死案”来“传播规则”,难免会“把死案做死”——这副镣铐沉重至极。另外,播出时段也是个问题,频道把它安排到了令人羡慕的黄金时段——晚上八点半。2005年3月以来,《经济与法》栏目在央视二套的首播时间几次微调为:每周一至周五的20∶25-20∶55或者20∶28-20∶58。这是栏目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身处于黄金时段,社教类的专栏得跟强势的电视剧争夺观众,而我们大多数的观众经过长期培养,已经是“电视剧爱好者”。

开播几年来,《经济与法》赢得一个口碑:专业而权威因为“权威、专业、公正”,《经济与法》曾经被央视评为优秀栏目,被《新周刊》评为中国“最佳法制及社会节目”。节目品牌初步形成,栏目文化逐渐完善。但是,收视率最多只能说差强人意。众所周知,对于大众传播媒介来说,“到达”是第一位的,节目做得再深刻、再有意义,如果不被广泛接受,还是“无用”,影响力或者社会效益无从谈起。于是,栏目组不能不着重考虑:通过改版,解决收视率低迷的难题。

调研分析后,栏目组认识到提升收视率的突破口在于吸引本时段的游离观众,希望他们换台换到《经济与法》之时,立即被拦截下来,起初可能逗留一分钟、两分钟,然后延长到五分钟、十分钟……用半年、一年的时间,把他们最终培养成为忠实观众。而这部分观众的一般特征是:既习惯于电视剧形态,又不完全满足于在播的剧集。那么,应该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节目呢?应该用什么样的手段提升节目的拦截能力、实现有效的传播呢?

依据栏目的定位和功能、参照竞争对手和新的收视环境,栏目组做出了改版:定位不变、题材不变、演播室加专题片的基本形态不变,改变叙述方式,将解析案子变成“讲故事”,走电视剧(编剧)路线,把“庭辩式”叙事变为故事态叙事。无疑,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讲故事”就是用悬念来串联起奇特的事实,这种“解扣子、说故事”的方式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欣赏习惯。对《经济与法》栏目来说,法制节目天然的优势就是故事性很强,而且富含戏剧冲突(这一长处以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涉案真实电视剧”的悬念结构和命运感显然非常适宜于大众传播。

目标明确,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去经营看点——“讲故事”。

这样操作的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部分节目可能异化为“涉案电视剧”,社教功能被娱乐功能驱逐。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讲故事”不是根本的目的,它永远只是一种手段,不能将形式和内容本末倒置。但是,如果缺少一套完善的制度支撑的话,买椟还珠式的投机取巧就在所难免。事实上,类似的选择和博弈,在《经济与法》并不罕见。

2.如何“批量生产故事”?

2005年3月,栏目开播两年后,经过大幅度改造的《经济与法》转向“讲故事”路线。“讲故事”的创作方式个人色彩浓厚,对编导的要求较高。如何集体培训讲故事高手,提高团队的整体实力、避免节目质量的参差不齐?栏目组在节目生产和质量控制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保障节目从“举案说法”顺利转型为“讲故事”。

因为栏目运作的硬性要求——播出量大、制作周期短、经费限制、整体风格的一致性等等,栏目管理仿佛机械化工业整合手工业,编导手工业(原创性)式的个体劳动正在逐步纳入工业化(流程式)大生产的体系中。

通常来说,存在于当今工业化时代的电视栏目,应当采用流水线方式来保证节目供应和质量稳定。不过,“人类每前进一步的同时,也在后退一步”(恩格斯语),一旦作品的主要创作者——编导——沦落为机器般的流水线工人时,创造力被阉割,而把关人(例如制片人)仿佛大权在握的监工,节目“生产”将会丑化为怎样的一副图景呢?

显然,笔者并不认为《经济与法》的栏目运作尽善尽美,因为,“流水线制造模式”本质上有违“创作”的真意,只是一种文化工业生产方式;何况,这种方式一家独大、几乎消灭了其他的创作形态而独领风骚。

本书试图站在“官方”的立场,通过描述它“转型讲故事,赢得收视率”的实践历程,透析一档法制节目“娱乐观众、吸引收视”的切实努力和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探察它的目的、动机以及相关的制约因素。

《经济与法》有一套工作规范,明确标示出四大关键环节的评价标准,指导编导们“讲故事”。

其一,源头控制:选题评估——“好选题意味着节目成功了一半”。什么样的选题可能做出来好节目,对照“评估标准”,栏目组的每一个人都要清清楚楚。为了确保选题充裕而且优良,《经济与法》专门成立了选题组。选题员通过各种渠道为编导收集选题,因为评价标准明晰,他们挑选选题的时候自然心中有数。

栏目组力求在“硬”(法理价值)和“软”(故事容量、电视表现)之间寻求平衡点。作为日播节目,从历年的播出情况看,《经济与法》总体上好像倾向于“软着陆”。

其二,保障起点:明确采访提纲的要求。提纲是节目质量的起点,相信各大栏目都会要求编导在出发之前做一个“派出提纲”。关键是:提纲怎么做,完善到什么程度?《经济与法》的采访提纲主要包含六项要素,从中可以看出先期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看出编导对选题的把握和设计程度。

显然,“悬念点”、“结构设计”和“主题立意”、“法律点”被同等看待。事实上,主题立意和法律点也以“贴近、实用”为重要前提。另外,在“采访对象”和“重点素材”的选择上,明确要求适宜于“电视表现”,追求视听效果。——总而言之,可视性、观赏性举足轻重,“形式”的重要性一点也不逊色于“内容”。

其三,集体编剧:“内部创作故事会”。针对“编剧难”这个硬骨头,调整生产流程、增加了两个环节:编导在做完预采访之后、拍摄之前,以及拍摄之后、写稿之前,分别召开小型的策划会,主要邀请本组的其他编导、摄像参加。

“故事会”,使个体创作转变为集体创作,好像小范围的“点映”。首先,本期节目的编导把掌握的所有信息摆出来,把关键的情节点和兴趣点做成“质点”,请同事们用普通观众的眼光评判“故事”的高下优劣。然后,大家运用自己的智慧、经验与技巧,针对目标素材和实际变化,为“剧本”的进一步完善出谋划策,例如情节的取舍、故事的结构设计等等。运用集体智慧、通过两轮“故事会”的形式寻找最佳的讲述方案,就是为了把故事编排得曲折生动、跌宕生姿,让观众一看上瘾,欲罢不能。

其四,注重反馈,总结提高。节目播出后,编导立即收集反馈信息,了解主审法官、当事人、专家的评价;同时,对照收视曲线图显示的情况——观众增减与人员构成、曲线波动,分析采编的得失。

如果说,前者关注的主要是“专业、权威、客观、公正”,那么,后者就是反省有没有“让观众满意”,满足他们听故事的需求——娱乐性需求。要求大批量生产的电视节目“既叫好又叫座”诚非易事,何况法理、规则冷冰冰、硬邦邦。如果“二者不可得兼”,编导将会如何取舍呢?很简单,收视率主导。因为高收视率意味着能够直接兑现的名利双收。由此可见收视率的重要性,可见“媚俗”之不得不然。

3.“讲故事”创造收视率奇迹

转型“讲故事”以后,《经济与法》着眼于普通人的多重身份——可能既是户主、企事业单位员工,又是消费者——讲述一个又一个具有普法意义的生活故事。因为视角和形态发生了变化,节目的其他要素也随之改变:

结构思维:逻辑结构→悬念结构;

主持人的风格与功能:串联主持→讲述者、评论者、素材调度者;

首要的目的和诉求:专业深刻→好看;

素材方向:趋向于“人性、情感、情势”。

改版后的收视率效果如何?堪称立竿见影,第一周蹿升60%,随即连创新高,平均翻了一倍多。作为一个社教类的专栏,平均收视率稳居频道前三名,超过许多娱乐、益智类节目,的确不容易。

改版使节目的拦截能力大大增强,而且,原先喜爱法律问题的“核心观众”并没有流失。而且,在观众的构成上,游离观众的加入使观众群的分布更加均匀——说明节目更加大众化了。

二、好好“讲故事”,坚持“绿色收视率”

为了争取尽可能多的消费者,实现阖家共赏、雅俗共赏,媒体的内容必然同质化,进而迎合并且利用(那些最不挑剔的)公众的当下趣味,围绕既有的价值观念转圈子;形式方面,极力磨去棱角,摒弃一切具有分化力、排斥性的表达方式。对于“唯收视率论英雄”的中国电视媒体来说,布尔迪厄的这段话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收视率是基础,没有收视率谈不上“绿色”;绿色是导向,假如导向错误,伟大的努力与崇高的目标可能相互背离。

2006年,“绿色收视率”的概念出炉,时任央视台长的赵化勇解释为:“努力提高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确保国家主流媒体对观众的影响力和对舆论的引导力,有效体现节目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同时,又要杜绝媚俗和迎合,坚守品位,抵制低俗,实现收视率的科学、健康、协调、可持续增长,增强中央电视台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品牌价值。”

有论者认为,“绿色收视率”的具体内涵应当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它是“绿色(对心灵无污染)节目”的收视率,而非渲染暴力的“黑色收视率”、渲染色情的“黄色收视率”、渲染阴暗心理的“灰色收视率”;其次,应该含有“绿色数据”这层含义,主要指数据必须具备准确性、可信性和可接受性;最后,绿色收视率还是一种正确看待和使用收视率的立场和方法。“唯收视率马首是瞻”,从态度上看是不端正的,从数据使用上讲是非理性的。然而,目前业界对于收视率的“过度使用”,已经被收视率的统计者形容为“不能承受之重”(王兰柱语)。

如前所述,电视通常是一种“娱乐媒体”。人性好逸恶劳,尤其在私密的、懒散的、没有监督、没有压力的时间和空间里。例如看电视的时候。“绿色”环保、健康,往往折射出人性之真善美。但是,传播、接受“绿色”是劳神费力的,不会像“黑色、黄色、灰色”那样让人轻松愉快。同样,要求一个娱乐媒体用“绿色”(例如规则传播)吸引眼球,确实勉为其难。更加实际的,作为市场竞争中的独立经济单元,收视率自然成了电视台的“开门第一件大事”。媒介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抢夺收视率需要出奇制胜甚至不择手段,然而,“绿色”却意味着有所不为。

具体来说,一档“讲故事”的法制栏目要“吸引眼球”、赢得较高的收视率,应该不会太难,何况《经济与法》位于央视二套的晚间黄金时段。问题是:用什么颜色来吸引?包括“黑色、黄色、灰色”吗?或者说,发掘案例特有的刺激性元素:暴力、色情或者人性的阴暗面?笔者以为,《经济与法》的可贵之处,主要还不在于收视率上超越其他栏目,而在于它的坚持:坚持“绿色”、坚持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那么,“戴着镣铐跳舞”的《经济与法》,怎么可能“几次创造收视率奇迹”呢?大概要归功于栏目组在采编、制作过程中的“平衡能力”。

同类推荐
  • 给老公诊断

    给老公诊断

    作为女人,能够准确地诊断男人是成为幸福女人的堂入门课,希望《给老公诊断:妻子爱情读本·女性幸福手册》能帮助女性读者们在生活中快速而准确的对男人做出诊断!不同年龄阶段的男人有着不同的情感和心理。与女人的精细相比,男人的情感世界如矿藏般深奥和丰富。那么,各个年龄段、各种各样的男人,其感情世界各有哪些特点?他们具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 悦读MOOK(第十一卷)

    悦读MOOK(第十一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我就想做班主任

    我就想做班主任

    “我就想做班主任”,这是全国知名班主任、全国模范教师、天使教师于洁做了20多年班主任还要继续做班主任的回答。这份态度、这份坚持、这份笃定、这份幸福,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翻开本书,动情的细节描写,深刻的教育思考牵出一个班主任老师应该关注的方方面面:教育的初心、班级的管理、教师的修炼、学生的沟通……19年坚持做家校联系单,12年教育博客保持更新,坚持给学生写信超过40万字,自己制作印刷学生成长纪念册……于洁老师把自己的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教室里,用大量生动感人的教育案例和深刻的教育思考诠释了一个真正幸福的、有成就感的成功班主任是什么样的。这是一本值得所有班主任品读、思考的书。
  • 做一个幸福的中国人

    做一个幸福的中国人

    《做一个幸福的中国人》面对当下普遍存在的躁动与迷茫,网络作家花千芳用尖锐、犀利却又不失温暖的文字,讲述着他眼中的中国与世界。他对家国兴衰、前路命运的时代思考,有着最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他从未因自己的草根出身而畏于对公共事务发言,热情执著地歌颂祖国的进步与光明,希望给这个时代提供更多的正能量,照亮更多的中国人。
  • 阅读,打开教育的另一扇门

    阅读,打开教育的另一扇门

    《阅读,打开教育的另一扇门》是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十大读书推动人物”之一凌宗伟老师的一本阅读随笔集。全书收录60篇文章,按作者的阅读思考,分为“我这样理解教育”“寻找理想学校的走向”“改变从自己开始”“在热闹纷繁的教育世界中”“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建构自己的教育哲学”等七部分。作者立足于对教育经典著作的阅读、理解,思考中国当下教育的生态,反思现实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追寻教育的本质,提醒广大教育者重返“为了人”的教育。
热门推荐
  • 猫城记

    猫城记

    《猫城记》以科幻荒诞的形式述说了火星上一座猫城的故事。飞机坠毁在火星,“我”误入火星上最古的国“猫城”,开始了艰难的外星生活。猫人拥有两万多年的文明,在古代,他们也与外国打过仗,而且打胜过,可是在最近五百年中他们自相残杀,完全把打外国人的观念忘掉,而一致的对内,导致文明的退化。“我”目睹了一场猫人与矮子兵的战争,以猫城全城覆没而结束了这座私欲日益彭胀的外星文明古城。繁华落尽,如梦无痕。
  • 艳杀桃花

    艳杀桃花

    他,英明神武,为人慷慨正直,从不流连花间。他,仅凭一人之力闯入梵花谷,杀魔头、烧魔教。他,年纪轻轻便被拥戴成为武林至尊的盟主。这便是黎鸢的师父——沈印残!
  • 错误养成法

    错误养成法

    只想玩养成,不想要朝廷!!!!!!!!!!!!!!!!!!!!!!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当我能控制你的想法时

    当我能控制你的想法时

    我本来是一个学霸,可是今天却穿越,到了高二。算了,就当是上天个我把我丢失的儿童时期换回来了吧。(第一次写,学渣,学生党,更新不一定,只是写着好玩而已。)
  • 执掌天涯

    执掌天涯

    十年学有所成,归来已是黄昏独自愁。江湖恩怨情仇,谁是谁非?宗门破败,生离死别。家族恩怨,惊天密谋。唯有执剑走天涯,方能不休。反正那么多章不要钱,多少看一点。不后宫,敌人不脑残,可能有些水,不要喷,新人需要支持,打斗场景已经在努力,不做系统狗,但是有系统,还不一定就这么一个 能够看简介看到这里了,那基本上就是已经对我这本书感兴趣了,加入书架,支持一下吧。
  • 鬼影重重

    鬼影重重

    前世地府生涯,今生战乱不断。前世之姻缘,后世之孽果。一个红衣女鬼在追我,我不断奔逃,逃到了一家宾馆。回头一看,红衣女鬼已经不见,宾馆老板是一个和蔼的中年人,他正看着我笑。
  • 肥婆单恋手札

    肥婆单恋手札

    她不是美女,除了胖些还算是可爱的。他是帅哥,还有一手好厨艺,女人见了百分百爱。她声音好听,他就是因为上了这个当,见鬼的抛弃互联网与她见面?
  • 无敌全能奶爸

    无敌全能奶爸

    新书《大魔头都市醒来》开始上传,作者君呕心沥血、吐血三升之作,不会让你失望,SOS求支持、求收藏!特种兵莫冰在一次行动中牺牲,穿越到了陌生星球的陌生城市,成了一名餐厅外卖送餐员程寒。程寒的女友杨雪一心想当大明星,丢下他和三岁的女儿程若熙,独自北漂去了。就在莫冰一筹莫展之际,他发现自己触发了全能系统。“粑粑,我想要白雪公主那样好看的小裙子。”“阔以,粑粑给你买一千条。”“粑粑,我想要住大一点点的房子。”“阔以,粑粑已经买了本市最贵的大豪宅。”“粑粑,我想要这些漂亮姐姐都当我麻麻。”“额,这个么——”“粑粑,你不要在整天打打杀杀,幼不幼紫啊,看熙熙用眼神杀死它们。”
  • 职场的重要定位

    职场的重要定位

    我们每个人在步入社会后都会有选择职业的困惑,不知道哪一种职业最适合自己。一个青年如果整日无所事事,没有正当职业,那么他的生命也将没有价值了。一个人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要考虑这份职业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有利于社会,是否妨害别人的某些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