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7700000012

第12章 《努力周报》的启蒙(2)

胡适本人不信宗教,是源于捍卫思想自由的原则;他拒绝主持基督教聚会也是基于维护自己思想自由的权利。他对基督教的恶感多于好感,他的朋友们都了解这一点。1924年3月朱经农写信告诉胡适,拟为复刊后的新《努力》所作的文章写好了,文章“十分之八是为科学辩护,十分之二是为宗教辩护,因为我是一个诚实信宗教的,我又是极端推崇科学的。我为宗教辩护的地方或者为兄等所不许,兄等尽可发表意见纠正我的错误,不过大家不牵涉意气为是。”胡适的清醒和理智,使他可以不依赖上帝而拥有坚定的信仰,1920年5月他与外国人霍进德的谈话就很说明问题。霍进德是一位宗教信仰很强的人,他认为一个人若不信公道的天意,就绝不可能有“改良社会的热心与毅力”。胡适不同意,“我不信上帝,并且绝对否认他这句通则”。胡适反问:大贤人如穆勒、赫胥黎、达尔文,“都不信上帝,但谁敢说他们没有热心与毅力吗?”总体上看,周报在非宗教问题上文章不多,大概与同人们没把它看做是政治舞台上直接的“政治”,视为思想启蒙领域的问题有关,也和胡适这位主编不喜欢宗教有关,胡适刊登陈衡哲的文章是基于思想自由的原则。

周报上也介绍过美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并开展过翻译质量的讨论。1922年5月14日周报第2期发表了署名“天农”的《近六十年间美国新闻纸的趋向》,文章介绍了南北战争后美国报纸的四种发展趋向:第一种,《纽约论坛报》(The New York Tribune)主笔格利雷主张首重社论;第二种,《纽约先驱报》(The New York Herald)主笔白乃特主张偏重新闻;第三种,注重文品(Style),以《纽约太阳报》The New York Sun为代表,强调报纸的格调(八条原则)——最大限度广泛搜集新闻来源;转载消息务求真实;严守广告与新闻的界限,绝不搞有偿的广告新闻;对社会的弱者避免讥嘲议论;要坚持自我主张,但不能自以为是;虽然党员身份的记者可以扶助其所在党派,但不可党同伐异;要向前看,要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充满信心;第四种,是偏重感情,以《纽约世界报》(The New York World)和《纽约日报》(The New York Journal)的两位主笔的“黄报主义”主张为代表。此种主张强调报纸代表民意,不仅仅是代表知识阶级,更应重视社会最下层人士的情感和思想。“黄报”在轮船码头、火车站及街头巷尾等地方很有市场。“黄报”有两条原则:一是报人应该研究读报人的心理;二是报纸应该为大多数人的真福利着想和说话,要代表社会真的舆论,而不仅仅为某一阶级、某一党派说话。胡适认为此类稿件,其意义在于“这也是我们做舆论事业的人应该借鉴的”。

周报上有关文化建设事业方面的言论,大概当首推因翻译质量引发的胡适与郁达夫等人之间的笔战。事情缘起于郁达夫撰文挑余家菊英文翻译的毛病,他把原文列出,证明余翻译有错,并附上他认为他本人的译文。胡适在周报上发表短论《骂人》,对郁达夫的译文提出质疑,批评郁达夫不该采取骂人的态度。随后,郁达夫又在报纸上进行了反批评,胡适则针对提高翻译质量问题进行了正面的阐释和驳议。除了双方报纸上的对峙外,私下里也有书来信往的沟通,直至最后的讲和。

双方在开展批评的时候,的确都有一些非理性的意气类言语,在郁达夫表现为“骂”和“讽”兼有,在胡适则表现为“讽”。郁达夫发表于创造社《创造》季刊上的《夕阳楼日记》是这样“骂”余家菊的:“我之所以不能默默者,只为一般丑类,白昼横行,目空中外,欺人太甚的缘故。……我们中国的新闻杂志界的人物,都同清水粪坑里的蛆虫一样,身体虽然肥胖得很,胸中却一点儿学问也没有。”胡适指出郁达夫翻译错误的同时,还讥讽道:“但译书的错误其实算不得十分大罪恶;拿错误的译书来出版,和拿浅薄无聊的著作来出版,同是一种不自觉的误人子弟。又何必彼此拿‘清水粪坑里的蛆虫’来比喻呢?况且现在我们也都是初出学堂门的学生,彼此之间相去实在有限,有话好说,何必破口骂人?”所谓“浅薄无聊的创作”,大概是讽刺郁达夫的。郁达夫针对胡适的《骂人》发表了一篇短文,避开他自己翻译质量的评价,强调所以胡适和他过不去,是因为他那篇《夕阳楼日记》上所谓有人跟着外国学者跑来跑去,胡适以为是讽刺他为来华访问的杜威当翻译,所以就来报复。胡适1923年4月1日在周报第46期“编辑余谈”栏目发表《译书》,讥讽说,“我的一条《骂人》,竟引起一班不通英文的人和我讨论译书。我没有闲工夫来答辩这种强不知以为知的评论”。

从辩论双方的心态来说,胡适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感,而郁达夫等人自感还不是社会的主流和精英。胡适三十岁刚出头,意气风发,举国瞩目,学术成就斐然,身居北大教授高位,辩论之间肯定会流露出“俯瞰”的心态。胡适1923年5月15日写给郭沫若和郁达夫的信,虽是讲和,但居高临下的味道还是很浓的,如“我是最爱惜少年天才的人,对于新兴的少年同志,真如爱花的人望着鲜花怒放”。实际上,胡适仅年长郭沫若一岁,年长郁达夫五岁。郭沫若、郁达夫刚从日本归来不久,年轻气盛,跃跃欲试,出名心切,但毕竟还没有取得什么大的成就,在胡适面前还是感觉底气不足。1923年5月17日郭沫若写信给胡适,愿意言归于好,并对胡适唱起了颂歌:“尚望明晰如先生者大胆尝试,以身作则,则济世之功恐不在提倡文学革命之下。”郭沫若后来在《论郁达夫》中说,“胡适攻击达夫的一次,使达夫最感着沉痛。……当时我们对于胡适倒并没有什么恶感。

我们是‘异军苍头突起’,对于当时旧社会毫不妥协,对于新的不负责任的人们也不惜严厉的批评,我们万没有想到以‘开路先锋’自命的胡适竟然出以最不公平的态度向我们侧击。”“胡适在启蒙时期有过些作用,我们并不否认。但因出名过早,而膺誉过隆,使得他生出了一种过分的自负心……他在文献的考证上下过一些工夫,但要说到文学创作上来,他始终是门外汉。然而他的门户之见确是很森严的,他对创造社从来不会有过好感。”虽然后来双方言和了,但郁达夫并没有正式承认他的英文翻译有毛病,当然他也没有为自己的译文做任何辩护。从常理上看,或许郁达夫的英文也不坏,但毕竟他留学于日本,英语大环境肯定无法与英美环境相比。胡适出国前在中国公学时曾代任过英文教员,又在美国留学七年,所以从一般意义上说其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论战中胡适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提高翻译质量的见解。第一点是翻译之难。胡适说,“在英文的方面,我费了几十年的苦功,至今只觉其难,不见其易。”胡适举例说,他翻译莫理孙的《陋巷故事》,全文不过三千字,“然而已译的我叫苦不了”。除了字典不离手,为了说清“翎毛”在出丧时的用法,他请教了几十个留学英国的学生。原文中有“Block-Maker”一词,而“Block”有几十种意思,胡适实在不敢断定几十年前作者用词的意义。胡适所选用的原本,在翻译过程中竟发现有不少印刷错误,有的胡适改过来了,有的拿不准,还请北京大学英文学教授陈源帮助用别本校对,结果又发现一些印刷错误。胡适感慨译书之难:平日写文章,每小时可写出八九百字,而翻译仅能完成四百多字。第二点是要有多重负责任的态度。“自己作文只求对自己负责任,对读者负责任,就够了。译书第一要对原作者负责任,求不失原意;第二要对读者负责任,求他们能懂;第三要对自己负责任,求不致自欺欺人。”第三点是要多看几个版本。胡适从考据学的角度,提出:“做文学事业的,也许有时要用得着考据的帮助。

例如译Omar[莪默·伽亚谟(Omar Khay yam),波斯诗人]的诗,多用几种本子做考据,也许可以帮助本文的了解。”关于考据版本的重要性,看来胡适是针对郭沫若的译诗而说的,所以郁达夫在致胡适信中特意申明“沫若的Omar Khay yam的译诗,原是失于检点,他在答闻一多的评论里已经认错了,这是他的虚己的态度,我们不得不表敬意的。”难能可贵的是,《努力周报》还发表过专门的关于批评伦理的文章。周报1923年10月21日第75期上刊登的擘黄的《批评的“伦理”》,认为文人相轻自古有之,但发展到当日,不仅文人,甚至“许多学者专门家,虽然不是文人,却也不能摆脱这种遗传的势力,文人更无论了。”文章说,以往的冷嘲热骂,不过是三五朋辈饭桌上喝到酒酣耳热之际小范围不负责任的行为,而到了大众传媒时代竟然凭借日报、周刊、月刊四处传播,流毒甚广。文章分析此类“批评”的动机在于:显示自己高人一等;以揭人之丑为乐事;对别人的批评进行打击报复;别人妨碍了自己出人头地,要寻衅报仇。文章建议为报章批评设立规则,并提出建议:

第一,“批评须就事论事,不要牵涉枝节。”比如,“批评人猿同祖说,不应说此说使人类失掉体面,所以不可信;只应批评此说的证据够不够。”关于翻译的批评,只当批评译的准不准确,而不应该去追究人品文风。至于那些批评文言文过于“文”了,白话文过于“白”了,纯属吹毛求疵。

第二,“只对于作品下批评,而不对于作者下批评。”诸如作者是科学家,不该出版诗集呀;作者有大烟瘾,不配贡献禁烟秘方呀,等等,“都是不正当的批评”。

第三,“只应当指出或改正错误,而不应该加入‘深文周纳’的‘考语’。”一部书某处有错误,指出便是了,不应该就此否定全书,甚至断言作者不配再发表“议论”。

第四,“对于疑似两可的地方,不应挑剔。”该用商量的口气说话。

第五,“只说积极的戒勉的话,而不说消极的嘲骂的话。”译本有错,可劝下次译时须注意类的话,不能讲“译者以介绍新文化自任,而译本糟到如此,岂不令人羞死”的话。擘黄还劝人学习国外好的批评伦理:欧美的批评文章“虽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带着讥嘲的口气,然而总是例外之例外。就是讥嘲,也没有我们这样残酷刻毒,一点不留余地,他们批评的口气,大抵都是‘雍容揖让’,只论事实命题的真伪是非,毫不涉及枝节。”周报对于新闻界自身弄虚作假,失实报道,也不留情面地及时提出批评。

在1922年9月24日第21期周报“这一周”栏目中,胡适哀叹“近来中国新闻界捏造新闻的手段,似乎更巧妙了!”他说,前不久的北京《中华新报》上登载了汉阳兵工厂被工人炸毁大部分,损失六百多万元的极具轰动性的消息,北京很多报纸也纷纷给予刊登。然而,“此事竟是假的”。胡适又揭露更加不能容忍的新闻造假:制造“文件”。其一,报纸曾纷纷登出曹锟、吴佩孚给孙文的第二封电报,称“先生反对联省自治,锟等极表同情。……”可是洛阳方面的吴佩孚等对此电报“正式否认”。其二,《黄报》登载消息说,王宠惠曾给陈炯明一封电报,讲“非统一不足以裁兵,非裁兵不足以理财,非理财不足以救亡……”,但事后王宠惠正式当面向胡适辟谣,说根本就没有发过该电报。胡适不留情面地指出制造假新闻的恶劣后果:“研究历史的人,往往轻视无证据的记载,但他们对‘文件的证据’(Documentary Evidence),却终不敢随便忽略。现在中国的新闻制造厂竟老实制造‘文件的证据’;这个风气一开,报纸的信用全失,今日不能取信于读者,将来也全无历史参考的价值了!”

报纸是记载当时发生的新闻的载体,新闻又强调事实的绝对真实性,可怜当年的新闻界有的报纸竟然无耻到了编造“事实”、淆乱历史的地步。看来当时新闻的问题真的不少,一周之后,胡适又在10月1日周报“这一周”中批评失实新闻:好几家报纸刊登了一家通讯社传出来的一条新闻,声称有“好事者”出面召集了胡适等16位联名《我们的政治主张》的人,9月22日开了一个茶话会,“调解”有关责难,结果会上争论不休,“至面红耳赤,彼此不欢,经主人出而排解,始罢。”胡适澄清说,“这一段新闻有许多很不确实的地方”,开会时仅有5人是联名《我们的政治主张》者;原本会议就是在计划安排中的,讨论“目前的政治计划的”,并没有什么“好事者”出面之事;讨论是“很老实的,很恳挚的”;讨论中认为王内阁“不是没有计划的”,但“一切计划都是空话”。显然,这条新闻的作者没有把很多事实弄清楚就横发议论,并且加入了太多主观想象的东西,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胡适强调的是文风和新闻伦理,批评是正确的。

同类推荐
  • 关于人的思考:人的本质、产物及发现

    关于人的思考:人的本质、产物及发现

    《关于人的思考:人的本质、产物及发现》主要内容:集三十余年思考,一生学识成就经典,洞悉人之本质,展示文学、哲理之价值。这本书从人的社会本源探讨了人的各种社会属性及人生不同阶段的特点,阐释了这样一种观念,即所有的人,除了极端情况,都有天生的才能,如果能够得到恰当的引导,都能够在他们最擅长的活动中表现出敏捷、灵巧、聪慧和敏锐。
  • 追问与守望

    追问与守望

    本书是新华社高级记者李钧德从事新闻采编工作20年来的代表作品集。书中的大部分作品,既是他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种种问题的观察和思考,也是他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对文明、民主、公平的现代化社会的追问和守望。作者擅长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和调研,20年来,他立足中原沃土,以一名新华社记者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用自己手中的笔,纪录下了中国社会转型和变革时期人们对文明、民主、法治和真善美的呼唤。为不平追问,为正义呐喊,为社会守望,是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其中部分作品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 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

    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

    大家小书,漫谈欧洲启蒙精神,探索欧洲公民社会,反思东西文化差异。启蒙主义者总是在自我批判,在公民社会中起了很大作用。就此意义而言,启蒙永远没有结束。作为国际政治和欧洲学家,在西方文明史中,作者特别关注启蒙精神怎样在西欧以及北美萌芽、生长和铺开,而了解启蒙精神有助于理解欧洲公民社会的历史进程,反思中国的启蒙。同样,如果没有中国历史作参照,有些欧洲历史的特性便容易忽略。在对谈中,两位学者的批判与反思贯穿了欧洲内战、市场经济、宗教改革、民族主义、教育、革命、理性、传统、政党、欧盟建设等诸多话题,时时激起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思考。本书语言平易近人,是了解欧洲公民社会与启蒙进程的通识读本。
  •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教学研究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教学研究

    本书比较全面的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教学的现状,主要包括有效教学的发展历程、内涵与特征、以及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教学的基本理论,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以及基本途径;最后介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教学评估,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教学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另类少年是从哪里来的

    另类少年是从哪里来的

    关于另类孩子的情况,其实并不是我们国家才有,几乎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落后的非洲国家情况会更严重些,而发达的西方国家特别像美国的情况同样严重。读完本书的人,得出结论会同我一样,即:那些为追求个人享乐而无情地抛弃自己的孩子的人,他们是否多多少少受了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
热门推荐
  • 隐婚老公太神秘

    隐婚老公太神秘

    传闻荣家二少天生残疾,奇丑无比,无人愿嫁,所以花重金娶她进门。而结婚两年她都未成见过自己的丈夫,还遭人陷害与商界奇才宋临南有了纠葛。她陷入自责中,宋临南却对她穷追不舍,还以此威胁她离婚。她逃,他追;她诚惶诚恐,他乐在其中。直到她发现,自己的残疾丈夫和宋临南竟是同一人……舆论、欺骗、阴谋让这段婚姻走到了尽头。四年后,一个酷似他的小男孩找他谈判:“这位大叔,追我妈的人排到国外了,但你要是资金到位的话,我可以帮你插个队。”他这才知道,什么叫做“坑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假如你是丑八怪

    假如你是丑八怪

    “喜欢你,用打字很容易,用写的也很容易,别人说的也很容易,可是为什么当着你的面,我就是说不出来……”有人说,爱情里的一见钟情不过是见色起意。第一印象的确给人加分,但长久的接触之后,性格细节更能打动人心。但是对柳冬黎来说,一见钟情是他们缘分,距离却是他们阻碍。他们之间能否演预出一场动人的童话?
  • 我的妻子是女帝

    我的妻子是女帝

    穿越了,成为一个即将结婚的新郎官,但为什么我是入赘?而且我的未婚妻竟然是当今世界唯一的女帝?李长生表示,女帝又如何,看我怎么拿下。
  • 重回岁月

    重回岁月

    一直以来,许燕多是大家羡慕的对象,鞋厂生意好,老公英俊潇洒,有儿有女。谁知道背后深陷网贷困扰的许燕,连想死的心多有,看着年幼的儿女,无能的丈夫,几年之内头发花白,40岁看起来就像60岁的妇女,天天以泪洗面。一觉醒后,许燕竟然回到了18岁,知道将来路,她又该如何选择呢?
  • 毛泽东名言故事

    毛泽东名言故事

    毛泽东很多永载史册的文章、气势磅礴的诗篇、家喻户晓的题词、沁人心脾的格言,它们早已经深入人们的内心,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成为我们的口头禅,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甚至已经成为我们思想的一部分,化作我们的行为。
  • The Tender Years

    The Tender Years

    Christine and Luke have been friends since childhood. They grew up together, and Christine has never seen Luke as anything but a friend.But Luke is handsome, passionate, and insistent--and when he volunteers as her protector when she takes a trip, it's clear he wants something more. Can Christine see Luke as more than a close friend from her childhood?
  • 归宁之鬼门

    归宁之鬼门

    【前世】上界战神离宁对冥王之女楚颜一见倾心,楚颜也在日渐相处中芳心暗许。之后鬼门叛出冥界,肆虐人间,犯下滔天之罪,上界天帝收到告密,一切皆因冥界而起。天帝震怒,将冥王楚罗永生囚禁于幽地,处以冥界公主楚颜极光之刑。她永远不会忘记离宁背叛她的那天,刑台上她流出的腹中那未成形的孩子冰冷的血。她喝下烬情水,她再也不愿记起,烧烬一切情,留下的只有恨…【人世】楚颜被罚入人界受苦,直至找到丢失的封印玉石为止。她成了宇朝赵将军府的小姐,而离宁则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与她并无血缘关系的赵府少将军赵完宁。他们同心协力一次次打击了鬼门妄想统一人界的诡计,再一次相爱。——————直到某天,归颜忆起了前世所有的种种,赵完宁就是离宁,而她恨极了他。又在某日,归颜得知了前世的种种都有误会,她震撼又心碎,她发现是离宁一直守在她身边,从未放弃过。这一次,她再也不想放开他的手了。(上界战神漫漫追妻路,甜中小虐,欢迎入坑~)
  • 道珠大陆

    道珠大陆

    赵三石穿越到了一个神奇的大陆,道珠大陆!这里的人们修炼道珠,斩妖除魔。但赵三石只是一个小小的书童,这漫漫长路该如何前行呢?这就需要最古老的智慧了,来都来了,对吧。书友群:970833945,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加入
  • 闻见近录

    闻见近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七日迷途

    七日迷途

    小说以三个人的角度来展现一个完整的故事。 单林一觉醒来发现被困密室……警方敲定罪犯并打算结案,但心有疑虑的陈警官却发现事情另有蹊跷......她为何要送单林进大楼?她最终是否落入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