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1800000012

第12章 从质疑到蔑视(7)

盛文《日本亚洲主义与右翼思潮源流——兼对戚其章先生的回应》,在进一步梳理并调整其核心观点的同时,回应了戚文的批评。文章明确指出:1825-1891年为日本早期亚洲主义阶段,其中截至1887年的“萌芽期”和“成立期”为“战略亚洲主义”;1888-1891年的早期亚洲主义“发展期”是“文化亚洲主义”;以1891年为界,日本的亚洲主义经历了“前期”和“后期”两个发展过程,而两个过程又是靠思想、组织和活动的三种联系实现“链接”的。论文通过对前期即早期亚洲主义演变过程及其诸流派的历史考察,认为“早期亚洲主义”虽然组织人员“并不单纯”,思想上也不“精粹”,“诸多侵略思想杂糅其中”,“然而,就矛盾的主次论而言,主张‘亚洲连带’、中日提携、合纵御‘西’的‘战略亚洲主义’,与抵御‘欧化’、文化自立的‘文化亚洲主义’,乃是本期亚洲主义的主旋律”。论文还指出:“早期亚洲主义就具有三重流派:‘战略亚洲主义’、‘文化亚洲主义’与‘征亚亚洲主义’,日本后期亚洲主义即侵略亚洲主义就是这三个早期‘亚洲主义’异变”。(盛邦和:《日本亚洲主义与右翼思潮源流——兼对戚其章先生的回应》,《历史研究》,2005年,第3期。)

由此“三论”看出,围绕着近代日本是否存在早期亚洲主义以及如何把握和判断其性质问题,学者间存在重大分歧。坦率地说,对日本近代思想史上的这一重要问题,“研究”止于这种状态是无法令人满意的。而放置一些模糊不清的认识或截然对立的观点平行发展,既不利于从历史的借鉴中掌握真谛,亦或使后学者无所适从。那么,应该如何把握这一问题呢?

如前所述,甲午战争之前,日本朝野关于亚洲连带、中日亲善、中日提携、中日连横之类的议论不胜枚举,若干亚洲主义团体的成立及其开展的活动,以及报刊讨论热点的现象,也表明“早期亚洲主义”说不无根据。然而,在同一面亚洲主义旗帜下以“亚洲主义者”面目出现的各种人物,其真实的思想意图却是千差万别的。也就是说,除了那些积极、朴素的思想因子外,还存在着消极、不健康的思想。早期亚洲主义的复杂性就在这里。

从研究的方法论讲,盛文提出的以1891年为界的日本亚洲主义二阶段发展论,人物思想、团体活动、媒体动向“三链接”考证的内在联系论,战略、文化、征亚等三重流派论,视角和分析路径不无创意。问题在于其论述中有事物把握失衡之嫌,因而影响了结论性价值判断的准确性。

例如,关于“战略亚洲主义”的解释。盛文主要是从正面或非负面的角度出发,列举会泽安、佐藤信渊、曾根俊虎等人物的思想和活动的,而对同样人物的另一思想层面却未予应有的关注。会泽在《新论》中提出中日“唇齿”关系的同时,通篇又是称中国为满清,而用“中国”、“神州”、“皇国”来指代日本的,这就出现了应该如何诠释会泽的日本式小中华思想在其兴亚论中所处的位置问题。佐藤提倡“存华挫夷”,但他本是幕末有名的“海外雄飞论”者,曾在1823年的《宇内混同秘策》中大肆鼓吹“支那经略论”,志在“以全世界为郡县,以万国君长为臣仆”。因此其“存华挫夷”的主张,无非是其狂妄的扩张思想服从于严酷现实的战略思考。曾根也是个经历复杂、内心矛盾而不够“纯粹”的人物。一方面,他确有不少中日合作的言论,也曾通过“兴亚会”等组织的活动,为中日合作奔走呼号。另一方面,他始终是把日本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在1886年致内阁首相伊藤博文的信中,他是这样袒露了心扉的:“清国已属衰运,政道不治,官民不和,一国恰如两体……如再有道光年间之外患内忧并走,则四百余州落入何人之手,实不可测。窥其草莽悲歌不平之徒,仇视满清,其人如李杨才及周季贶(明治十二年献十二条夺取清国策者),与之结合,未必需我陆海军,投机运筹,为我邦谋伟业,以固将来之基础,可达兴亚之大目的。”(曽根俊虎:《陈情书》。黒木彬文、鱒泽彰夫编《兴亚会报告·亚细亚协会报告》第1卷,不二出版社,1993年,第292-293页。)可见,即使是曾根这样一个被视为典型的“兴亚家”,也在为政府出谋划策,建议与中国的反清势力“结合”,“投机运筹,为我邦谋伟业”,从而露出了其“兴日家”的本来面目。

由此看来,对于形形色色的战略亚洲主义者,有必要区分出何者是出于良心和正义,希求亚洲各国及民族平等互助、共同发展,何者是打着亚洲连衡的旗号,旨在让日本担当亚洲盟主并发号施令。同时还有必要辨明是何者引领了近代日本的社会思潮并指导了国家的对外行动选择,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事实上,在战略亚洲主义者中,像草间时福那样口头上高喊“东洋连横”、心底里却想着“使我国成为东洋盟主而执其牛耳”(芝原拓自等编:《日本近代思想大系12(对外观)》,岩波书店,1996年,第268页。)的不在少数。因此,即便不否认战略亚洲主义中包含着一定的客观合理因素,但在评价时还是谨慎为宜。

再如,关于盛文提出的1888—1891年早期亚洲主义“发展期”的“文化亚洲主义”问题。对此,盛文的立论根据是:文化亚洲主义“组织上的代表是‘政教社’,代表性事件是《日本人》的出版与国粹主义思潮的产生,代表人物是冈仓天心、三宅雪岭等。由于这一流派主张‘亚粹’与‘文化亚洲’思想,故可称‘文化亚洲主义’”(盛邦和:《日本亚洲主义与右翼思潮源流——兼对戚其章先生的回应》,《历史研究》,2005年第3期,第134页。)。

对于这一论断似可提出三点质疑。第一,在所谓的“文化亚洲主义”中,国粹主义或“日本主义”与文化亚洲主义之间主次关系何在?反对“全盘欧化”的文化亚洲主义是否主要地处于被用来证明“日本主义”合理性的从属位置?这一问题通过研读该流派掌控的国粹主义杂志《日本》和《日本人》及其代表性人物的有关著述,恐怕不难找到答案。例如,1890年三宅雪岭在《日本人》上发表“亚细亚经纶策”一文,声称“以空费于内讧之资财,振邦家之元气,举国之民心,兴掌握东洋霸权之观念,临机应变,善于经营,则夺取俄英之先鞭以制东洋之命运,决不难也”(三宅雪岭:《亚细亚经伦策》、《日本人》,1890年4月3日。)。陆羯南在甲午战争爆发后,立刻与福泽谕吉的“文野之战”论遥相呼应,为日本的侵略行径制造理论根据,诬蔑中国是“东洋之一大野蛮国”,称“王师胜败乃文明之胜败也”。(南:《征蛮的王师》(1894年8月6日),西田長寿编《陸羯南全集》4卷,美铃书房,1970年,第579页。)第二,为证明文化亚洲主义的存在,盛文以相当篇幅介绍了冈仓天心在其名著《东洋的理想》和《亚洲的觉醒》中阐述的“亚洲为一”、亚洲文化复兴的观点。但是,这里且不说冈仓的思想中含有多么浓厚的日本文化优越论(冈仓在《东洋的理想》中写道:“日本民族吸收了印度、鞑靼两民族的血液,因此,它具有反映亚洲意识全貌的遗传基因,有世界上无以伦比的万世一系的皇统,有未被征服民族的独立自恃的骄傲,它牺牲扩张的发展(这里冈仓有意掩盖了古代日本多次侵略朝鲜的历史——本文笔者)而保护祖先遗传的观念与本能,孤立的岛国日本是亚洲思想与文化的真正思想库。”“而中国因王朝几经颠覆,鞑靼骑兵的侵掠和激昂暴民的杀戮蹂躏,除了文献与废墟之外,没有留下任何令人想起唐代帝王荣华与宋代社会典雅的标识。”“印度艺术的崇高成果也因匈奴粗暴的摄取、回教徒狂妄的偶像破坏、惟利是图的欧洲无意识的艺术破坏行为而几乎荡然无存。”由此冈仓得出的结论是:日本才是“亚洲文明的博物馆”,将复杂的中国文明、印度文明统一起来是“日本伟大的特权”。引自冈仓天心著,桶谷秀昭、桥川文三译《东洋的理想》,平凡社,1983年,第13-14页。),即使从时间上看,把10年后即1903、1904年发表的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思想作为证明1888-1891年日本出现“文化亚洲主义”的凭据,从论证方法上讲也难说没有问题,毕竟“跨阶段”的滞后性举证有隔靴搔痒之感。第三,如此一来,所谓“发展期”存在的“文化亚洲主义”说便可能会陷入一种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其处理方法要么是继续寻找充分的立论根据,以证明它的存在并彻底说明它是什么;要么是将文化亚洲主义形成确立的时期后移,而一旦后移,它就将进入盛文自己定义的1891年后的“侵略亚洲主义”、即性质和含义迥异的“大亚洲主义”阶段了。

“早期亚洲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是一种以欧美和世界为参照物的亚洲观,是关于亚洲的思想认知、价值判断和行动主张,肯定和伸张亚洲的价值、呼吁亚洲联合对抗西方是早期亚洲主义的一般性特征。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认为甲午战争前日本人的有关思想和主张,无论其内容多么纷杂,性质如何迥异,均应纳入“早期亚洲主义”研究的视野。

与“后期亚洲主义”即“大亚洲主义”(也有日本的武力扩张和非武力扩张之别)或一边倒式的“侵略亚洲主义”不同,在“早期亚洲主义”的思想箩筐中,“真、善、美”和“伪、恶、丑”乃至无法以此标准划线的诸种思想混杂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近代日本亚洲主义的“早期形态”。因此,分辨“筐载物”属性、判断其功能和作用应为深入讨论的焦点。在这方面,前述的“三论”提供了良好基础。

对早期亚洲主义的构成和属性进行分析时,可以基本确认早期亚洲主义思潮中存在着朴素、策略和征服三种类型或曰“流派”。此三种类型除了都具备早期亚洲主义的一般性特征外,又因下述区别而划开了彼此间的界限。

具体说来,朴素型亚洲主义肯定亚洲的传统和价值,认为亚洲各国和各民族是“利益连带”的命运共同体,提倡区域内各国平等合作、共同对抗西方扩张。以中村敬吾为代表,此类型的亚洲合作思想,不寻求日本的特殊利益,反对把日本凌驾于亚洲各国之上,这是其有别于其他流派的根本所在。朴素型亚洲主义虽然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在日本向近代社会急剧转型的特殊时期,其真诚、朴实的亚洲团结、民族平等互助的思想弥足珍贵,其影响所致造就了宫崎滔天、梅屋庄吉、尾崎秀实等一批同情并无私支持亚洲弱小民族独立、反对日本对外扩张的仁人志士,他们那种熠熠发光的思想和实践行动,世人敬重,值得不断发扬光大。

策略型亚洲主义在肯定亚洲价值传统,强调亚洲“利益连带”、“互相提携”,“连横”抵御西方扩张等思想主张上,与朴素型亚洲主义相似。但是,策略型亚洲主义的思想主张终归是一种“策略”或“战略”,维护和扩大日本权益才是其思想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这是其与朴素亚洲主义的本质区别。策略型亚洲主义者虽然也不能一概而论,但总体特征是在亚洲联合、提携合作的口号掩护下,首先肯定亚洲的“价值”,继而千方百计地证明中华文明的接力棒已转入日本之手,日本有资格取代衰落的清朝充当亚洲盟主,并在抵御西方扩张的斗争中担负领导责任。在这方面。策略派又与福泽谕吉为代表的“欧化派”巧妙地形成了某种契合点。后者否定中华文明和亚洲文化的传统价值,再以日本已率先在亚洲摆脱“半开化”状态而跨入文明之域为由,一面倡导“亚洲应齐心协力以御西洋人之侵凌”,一面声称“亚洲东方堪当此魁首盟主者唯我日本”。(《福泽谕吉全集》8卷,岩波书店,1960年,第30页。)不过,一般说来,与后述的“征服型亚洲主义”不同,靠武力征服亚洲以扩张日本权益不是策略型亚洲主义的首选手段,其基本主张是通过对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政治控制、经济扩张和文化渗透等“和平”方式,实现日本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此外,牟取日本国家权益时注意与欧美列强保持“协调”也是策略型亚洲主义对外思想的一个要点。此外,甲午战争前策略型亚洲主义之所以有一定市场,还在于日本朝野尚未摸清中国的实力,不少人担心过度开罪中国将来会遭至报复(例如,1875年11月28日《东京日日新闻》刊登的《决不可轻视支那》、1878年1月12日《邮便报知新闻》刊登的《清国不可忽视论》等文章便反映了这种思想。详见芝原拓自他編《日本近代思想大系12(对外观)》,岩波书店,1996年,第257—262页。);而在甲午战争后直至日本退出国际联盟的下一时期,这种担心则主要地来自于对欧美列强干预日本独吞中国的恐惧,因此讲究“策略”、与美英“协调”仍属必要。

同类推荐
  • 中国都市卫生风险与社会治理

    中国都市卫生风险与社会治理

    现代化、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加快了“高风险社会”的来临,市场失灵、社会道德缺失等则令形势更加严峻。作为后发展国家,中国都市所遭遇的治理危机的挑战更为复杂和严峻。构建高效型城市和维护城市生态文明必须强化卫生风险的监测预警,推进卫生危机的事中处置和善后修复,需要各级政府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共同重视卫生风险的防范和危机的治理,强化危机治理过程中的国家、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 教育新视野:中外中小学名校风采

    教育新视野:中外中小学名校风采

    虽然中国的教育经费每年都在增加,但是由于受教育的人口多,人均教育经费并不多,在长期内难以满足需求。而与此同时,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却越来越迫切,最明显的表现莫过于众所皆知的“择校”现象。有关调查表明,尽管政府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基本持否定态度,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也采取了限制人数、钱数和分数的政策,但由于没有相关具体配套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择校行为,择校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越来越盛行。家长热衷于择校,而名校也乐于招收择校生,以至有的学校招收的择校生人数甚至达到学生总数的1/3以上。鉴于此,我们把中外中小学名校加以整理,以为家长和社会提供一个全面的参考。
  • 课堂密码(第二版)

    课堂密码(第二版)

    《课堂密码(第2版)》就是想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大家尽其所能地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视课堂教学,因为只有科学化的课堂教学,才可能被我们深入研究,我们才可能根据研究成果,改造自己和他人的课堂;而那些艺术化的课堂教学,虽然会让我们很兴奋、很激动、很崇拜,但并不会对我们的课堂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真正的课堂密码,并不是可以启动核爆炸的按钮,也不是可以打开保险柜的密钥,而是一种对待课堂教学的科学观念和思维方法。
  • 悦读MOOK(第九卷)

    悦读MOOK(第九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电视文艺生态批评论

    电视文艺生态批评论

    本书是一本从理论创新角度探究电视文艺批评方法的专著。将自然生态学与人文生态学研究的系列成果引入到电视中来,对与电视文艺相关的节目、现状具体考察,在借鉴中西方文化批评的相关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电视文艺生态批评方法,通过整体关注电视文艺与精神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的内在关系,以“生态中心”的价值尺度,把完善电视文化,建立以人为目的当代传媒体系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无敌者的兼职生活

    无敌者的兼职生活

    楚南歌是个大学生。一觉醒来,他无敌了。为勤工俭学,他加盟了“揍了么”APP,谱写了一曲打击不法分子、维护爱与正义的高歌。简单说,就是圣斗士吊打各种调皮的故事。(一本正经的胡扯之作,大家不必在意细节。)
  • 当家蛮妻

    当家蛮妻

    她,疾恶如仇,身手不凡的女警,一次任务不幸身亡。一觉醒来成为孟氏集团当家人的侄女?孤儿?他,冷氏集团当家总裁,外界口中的商业鬼才,一场蓄意的谋杀,却只能在轮椅上度日。一时的心软,一句承诺,却被某人紧抓不放,非要她兑现承诺——嫁给他。
  • 百家争鸣与大一统:春秋战国秦汉文化简史(中国文化简史)

    百家争鸣与大一统:春秋战国秦汉文化简史(中国文化简史)

    本套书稿是一部按朝代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梳理的历史类普及读物,分为春秋战国、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共4卷。本书是本套书中的一卷,内容为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文化。全书体例规范、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一套中国古代文化入门级的读物,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 重生之杀戮纵横

    重生之杀戮纵横

    第九重宇宙魔君云凡得到上古绝世功法九天玄经后被追杀数百年,最后被所谓的正道人士合力击杀于临仙台,没想到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魔君云凡重生到第一重宇宙地球上,修炼九天玄经,纵横地球,佛挡杀佛,神挡杀神,从第一重宇宙一直杀到第九重宇宙,让当初追杀自己的那些正道人士,血债血偿。书友群:104089843,欢迎进来聊聊。
  • 帝国之毁灭

    帝国之毁灭

    故事从西汉末年汉成帝刘骜的一个梦开始说起,刘骜梦见当年被刘邦斩成两段的白蛇来复仇了,于是开始怀疑权倾朝野的王莽就是这条白蛇的轮回转世,为了对付王氏家族,刘骜决定重用刘氏家族对抗王莽,整个王朝看似平和的表面下开始波涛暗涌。表面温和内心深不可测的储君、一心匡扶汉室的刘氏家族、对汉朝虎视眈眈的匈奴、揭竿而起的各路农民起义军。这些势力各怀鬼胎,随着汉成帝刘骜的意外身亡,西汉王朝开始陷入无尽的战乱之中……
  • 巴金的青少年时代

    巴金的青少年时代

    从青年时代闯入文坛,巴金就以火焰般的激情感染着读者。与激情相伴的是他的超常的勤奋与率真:“日也写,夜也写”;坚持说真话;向读者“掏出自己燃烧的心”。正是这三条,激情、勤奋和真诚,铸就了他的人格和事业,也使他成为中国“二十世纪的良心”。这本由阎焕东编著的《巴金的青少年时代》是一本描述巴金青少年时代的学习与生活的普及性读物。本书的特点是故事性强,叙事生动活泼,说理明白晓畅。它是我们献给中、小学生和广大青年最丰腴的精神食粮。
  • 闪婚危情

    闪婚危情

    婚后,沈思雨千方百计想要逃离;可是林先生这只老狐狸的圈套太深,无处可逃。最后的美好,好像也不算太差。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虚空神之新时代

    虚空神之新时代

    相对于现实时空的是虚空,在虚空里,任何事物都是理想化,没有战争,没有死亡,也没有疾病。他是这样一个天真的人,希望创造一个完美的秩序,直到那一天来临……
  • 孙威敏征南录

    孙威敏征南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