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5400000031

第31章 我和语文现代化(2)

调号标在哪里,也是有争论的。标在音节末尾可以区别音节,但是过于松散。标在元音字母上面,能表示声调基本上是元音的音高变化。但是,“iu”“ui”标在哪一个字母上面好呢?这个问题,方案委员会没有做出决定。现在标在后一字母上面,已经成为习惯,这是群众的约定。

方案规定了字母名称,但是没有认真推行。注音字母的名称事实上代替了拼音字母的名称。近来又有用英文字母名称代替的趋势。这是一个先入为主的习惯问题。

问题很多,不能细谈。汉语拼音方案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改掉一个缺点往往会产生另一个缺点。缺点和优点是共生的。只能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汉语的字母方案一百多年来的演变历程是:从外国方案(威妥玛式)到本国方案(注音字母),从民族形式(注音字母)到国际形式(国语罗马字),从内外不同(国内用注音字母,国外用威妥玛式)到内外一致(国内国外都用汉语拼音),从国家标准(国语罗马字、汉语拼音)到国际标准(汉语拼音:ISO-7098)。

四十年来的经验表明,汉语拼音方案是一座现代化的文化桥梁。它一方面方便人民大众走向文化,另一方面方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我和语文现代化

我对语言学和文字学是外行,我参加文字改革工作是偶然。我的孙女儿在小学时候对我说:“爷爷,你亏了!你搞经济半途而废,你搞文改半路出家,两个半圆合起来是一个○。”这就是我的写照。

一九四九年上海解放后,我从国外回来,在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书,院系调整后在上海财政经济学院教书。一九五五年接到通知,要我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后我被留在新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我说我对语文是外行。领导说这是一件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我服从分配,就此改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我业余写过几篇有关语文的文章,提出一些幼稚的所谓新观点;三十年代,我业余参加拉丁化运动,写过一些有关改进拉丁化的文章。这就是我被留下在文改会工作的缘故。

“二战”后,新独立一百多个国家,都有语文建设问题,有的需要规定国家共同语,有的需要设计国家通用文字。文明古国也要更新语文,例如日本战后实行语文平民化,印度制定国家共同语和邦用共同语。国外兴起一门新的学问,叫作“语言计划”,这跟中国的“文字改革”名异而实同。“文字改革”包括语言问题,“语言计划”包括文字问题。文字改革或语言计划,又称“语文现代化”。

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

解放初期,政府以扫除文盲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突击识字”等方法失败以后,把希望寄托于文字改革。

中国的文字改革开始于清末,内容逐步发展,前后包括:一、语言的共同化;二、文体的口语化;三、文字的简便化;四、注音的字母化;五、语文的电脑化;六、术语的国际化。五十年代提出三项文字改革的当前任务:一、简化汉字;二、推广普通话;三、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参看一九五八年一月十日周恩来总理《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

一九五五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把国语改称为普通话,给普通话定义为“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会后成立“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我是委员之一。我提出“普及”普通话的两项标准:一、全国学校以普通话为校园语言;二、全国公共活动以普通话为交际媒介。

起初,“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设计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在一九五五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展示四种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草案,没有得到语文界的积极响应。于是在文改会下面成立“拼音方案委员会”进一步研究制订方案。一九一八年公布的“注音字母”(后改称“注音符号”)不便国际交流;一九一八年公布的“国语罗马字”拼写法太烦琐,难于推广。于是决定研究制订更加适用的汉语拼音方案。

“拼音方案委员会”详细研究了方案的原则和技术问题,包括:一、字母形式问题(民族形式和国际形式;译音方案和文字方案等);二、语音标准问题(人为标准和自然标准;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等);三、音节拼写法问题(双拼和音素化;字母标调和符号标调等);四、字母的具体安排问题(声母“基欺希”的安排;舌尖前后元音的安排;双字母的减少;新字母的取舍等)。

为了给字母形式问题提供参考,我写了一本小书《字母的故事》,先分篇发表在《语文知识》杂志上,后来出版单行本。我提出“汉语拼音三原则”:一、拉丁化;二、音素化;三、口语化。并从反面阐明汉语拼音方案有“三不是”:一、不是汉字拼音方案,而是汉语拼音方案;二、不是方言拼音方案,而是普通话拼音方案;三、不是文言拼音方案,而是白话拼音方案。这些论点,我写成文章发表在香港《语文杂志》和其他刊物。

汉语拼音方案经过三年的反复研究方才完成。当时从原则问题到技术问题,都经过十分慎重的考虑。最后在一九五八年得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公布,后来在一九八二年得到“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成为书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7098)。我写的关于拼音方案问题的一些文章,集成一本《拼音化问题》,后来在一九八0年出版。

“汉语拼音方案”是以“音节”为单位的拼写法规则。方案公布之后,我进一步研究以“语词”为单位的“正词法”。经过多年的推敲,形成《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在一九八八年公布。配合正词法,我从五十年代开始主编《汉语拼音词汇》,经过两次修订再版,一九八九年又出版“重编本”。《汉语拼音词汇》的特点是,正文以语词为单位,采用纯字母排列法,使同音词都排列在一起,现在已经成为中文电脑的词库基础。我写的关于正词法的论文有《汉语拼音正词法问题》《正词法的性质问题》《正词法的内在矛盾》等,后来收集在一九八六年出版的论文集《中国语文的现代化》中。

汉语拼音从一九五八年秋季起已经成为中国大陆小学的必修课,中文辞书(例如《现代汉语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等)都用拼音字母注音和排列正文,电脑输入中文的新技术采用“从拼音到汉字”的自动变换法。我国语文政策规定,拼音是帮助汉字的设计,可以做汉字不便做和不能做的各种工作,但是并非取代汉字的正式文字。“拼音”不是“拼音文字”。所谓“拼音化”有广狭两义:狭义指作为正式文字,广义指任何的拼音应用,包括给汉字注音,拼写普通话,在电脑上应用,等等。广义的“拼音化”已经广泛推行。

汉语字母的创造是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从现成汉字(三十六个字母)到变异汉字(注音字母),从民族形式(注音字母)到国际形式(国语罗马字),从外国方案(威妥玛方案)到本国方案(国语罗马字),从内外不同(国内用注音符号,国外用国语罗马字)到内外一致(国内国外都用汉语拼音),从国家标准(一九五八年国家公布拼音方案)到国际标准(一九八二年ISO通过拼音方案为国际标准)。

使文字改革跟语言学挂钩

文字改革运动有三个方面:一、群众的文改运动(主张有的激进、有的稳健,有的成熟、有的幼稚);二、学者的文改研究(钻研较深,主张不一,重理论而轻实用);三、政府的文改政策(各个时期有统一的规定)。辛亥革命以来,文字改革逐步前进,但是没有长远规划,缺少理论指导。我是从群众运动中来的一个感性工作者,自己知道知识不足,水平太低,深感文字改革需要跟语言学挂钩。

一九五八年秋季,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教授约我去开讲一门“汉字改革”课程。我借此机会把清末以来文改运动的历史经验整理一番,从中归纳出一些原则,就我的浅薄了解,尝试跟语言学(包括文字学)挂钩,希望使文字改革成为一门可以言之成理的系统知识。我的这一努力是幼稚的,可是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尝试,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后来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又约我去再次开课。我把讲稿整理成《汉字改革概论》一书,一九六一年第一版,一九六四年再版,一九七九年第三版,一九七八年出香港版,一九八五年在日本出日文翻译版。

语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跟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长期停滞,语文也就停滞不变;社会急剧变化,语文也发生急剧变化。秦并六国,发生“书同文”变革。辛亥革命,发生白话文和国语运动。在西欧,文艺复兴之后各国创制民族语文。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掀起文字改革。语文变化,可以是无意识的,可以是有意识的。有意识和有计划的变化称为文字改革。

文字改革对语言学和文字学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关于国家共同语:共同语的词汇基础和语音标准问题;异读词的读音规范化问题;词与非词的界限问题;语词的结构问题等。关于汉字:汉字和语词的使用频率问题;汉字的分层应用问题;同音字和同音词问题;简化和繁化问题;声旁的有效表音功能问题;现代汉字的部件分解问题等。诸如此类新问题的提出,扩大了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范围,使文字改革从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前进。

关于同音词问题:我认为同音词是语言问题,不是文字问题。在文字上分化同音词,汉字可以做到,拼音也可以做到,但是这只能使“同音词”变为“异形词”,不能使“同音词”变为“异音词”。同音词依旧是同音词。我提出,同音词有“四不是”:一、不能单独成词的同音汉字不是同音词;二、异调同音不是同音词;三、文言古语同音不是现代汉语的同音词;四、语词和词组同音不是同音词。除去“四不是”,同音词的数量就不是人们所想象那么多了。语言有分化同音词的能力;在传声技术时代,这一能力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五十年代把“炎症”和“癌症”的读音分化,把“初版”改为“第一版”跟“出版”相区别,这是成功的例子。在“异读词”的审音工作中,区分了更多的混淆不清的同音词。

关于形声字的表音功能问题:我在分析一本《新华字典》和若干报刊文章之后,发现现代汉字(约七千字)中“声旁的有效表音率为百分之三十九”,如果要区别声调,有效表音率不到五分之一。我写了论文《现代汉字中声旁的表音功能问题》(一九七八)和一本小书《汉字声旁读音便查》(一九七九),说明“秀才识字读半边”根本靠不住。古人造字,只求声旁读音近似,不求读音准确。读音的历史演变,使声旁大都失去了表音功能。声旁表音只有“近似性”,这是中外古典文字的共同现象。

在大约七千个现代汉字中,有基本声旁五百四十五个(不同字典数目略异),其他是滋生声旁。在现代汉字中,能独立成词的“词字”占三分之一,不能独立成词的“词素字”占三分之二。“词字”数量有相对稳定性。这些数据有多方面的实际作用,但是还要进一步研究核实。

在比较多种现代汉字的使用频率之后,我提出“汉字效用递减率”:最高频一千字的覆盖率大约是百分之九十,每增加一千四百字只提高覆盖率大约十分之一。这个规律给减少汉字的字量研究提供了一项统计依据。后来北京大学苏培成教授对“汉字效用递减率”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传统汉字学研究汉字的形音义的历史演变,实际是“历史汉字学”。为了当前应用的需要,我提出要从历史汉字学中分出一个分支,叫作“现代汉字学”,研究现代汉字的现状和应用问题。一九八0年我发表论文《现代汉字学发凡》。不久,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开设了“现代汉字学”课程,并且编写出版了几种现代汉字学的专著。

其实,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在民国初年就事实上萌芽了。当时提倡:废除反切,用字母注音;简化汉字;改进查字法;用统计方法研究小学用字问题。在日本,革新的研究开始得更早。我在《现代汉字学序言》(一九九三)中说:现代汉字学是“播种于清末,萌芽于五四,含苞于战后,嫩黄新绿渐见于今日”。

汉字简化从一九五六年的《汉字简化方案》(五百一十五字)类推成为一九六四年的《简化字总表》(两千二百三十五字)。在七千个现代汉字中,三分之一是简化字,三分之二是没有改动的传承字。这些规范汉字已经普遍用于中国大陆的教科书、报纸和杂志,只有招牌、广告等所谓“社会用字”还处于混乱状态。在台湾,手写行书也用简化字,跟大陆大体相同。香港“繁简由之”,回归之后渐渐改繁为简。根据小学教师的经验,简化的好处是“好教、好认、好写”。简化字的清晰性在电视上极为明显。王羲之的书法中有三分之一是简化字,简化无损于书法。但是简化的好处不宜夸大。汉字的困难主要在字数太多。日本重视减少字数,一般只用一千九百四十五个常用汉字,值得中国学习。

同类推荐
  • 天才的陨落:莱蒙托夫传

    天才的陨落:莱蒙托夫传

    莱蒙托夫是继普希金之后19世纪俄罗斯的又一位伟大诗人。两百年来,关于他的家世、爱情、创作、死亡,聚讼纷纭。俄罗斯文学批评家邦达连科创作的这部传记,可以说是两百年来第一部深度探寻诗人远古家世之谜、揭示诗人神秘之根源的著作。“有别于众多的文学—家庭日常生活传记,邦达连科的书触及了最重要的人的存在方式问题,书中还有诸多隐情、症结,也许会让德高望重的莱蒙托夫研究家们和最为广众的读者产生兴趣”。
  •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中华爱国人物故事》是一套故事丛书。它汇集了我国历史上80位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革命、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感人史迹,表现了作为中华民族很好传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

    本书作者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文学大师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风风雨雨,有起有伏、有悲有喜。内容主要涉及:杨绛先生童年的成长、家庭的变迁、求学历程,以及她同钱钟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从而描摹出一位博学、睿智、宽容、淡定、从容、坚强和韧性的奇女子。此外,杨绛先生对抗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的态度,堪称生命的正能量。翻开《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你将看到一串串精彩的故事,经受一次次精神的洗礼。
  • 胡适新论

    胡适新论

    本书是作者1987年至1995年间胡适研究的相关成果。内容涉及很多方面,从《新青年》的思想及“新青年”群体的分歧乃至分裂,到胡适本人的思想及其与各界的关联,如胡适的文化观与价值观,他在国语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他在抗战前及抗战期间的思想与活动,他与蔡元培、陈独秀、梅光迪的关系及其思想、学术与政治态度的比较,等等。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一文,批评某些人以所谓“全盘反传统”来否定新文化运动是不实之词,反响很大,纠正了学界对这一重大历史阶段的认识偏差。作者认为:对胡适的认识的改变和深化,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中国社会的进步,反映出开放社会条件下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 鲁豫有约:戏骨

    鲁豫有约:戏骨

    此书收录影视界实力戏骨的趣味人生与洒脱态度:不同流,才精彩的濮存昕;这爷们儿是角儿的陈宝国;我的性格是“玩命”的刘威;卡通皇帝张铁林;奶油小生大变脸之唐国强;“两头坏”的王刚等。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些人物如何演好戏,又过好人生?
热门推荐
  • 灵飞散传信录

    灵飞散传信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快穿之回到前世去逆袭

    快穿之回到前世去逆袭

    飞升天雷九道,最后一道,又名斩因果,指的是了断飞升修士在三千世界里的一切因果,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轮回种种,全部清算,唯有因果了断,才能实现最终的位列仙班。于是,一击天雷后,云裳回到了自己的前世轮回里,从此,有怨报怨,有仇报仇,有恩报恩。
  • 跟着古志游和顺

    跟着古志游和顺

    《跟着古志游和顺》是一本构思精妙的书。首先,妙在一个“跟”字上。和顺风光集太行壮美与古韵秀雅于一身,若以世俗之见,必是哪里人多去哪里,何处有名说何处,而世芳却绝不随波逐流。他借古发今,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循着古人的思路,以幽幽的古人情怀,追随着古人的足迹,开始进行了一场不会也不可能有终结的历古、访古、探古、思古、鉴古、述古的大旅行。
  • 邵总,婚约是假的

    邵总,婚约是假的

    刚毕业的许蓉烟幻想着和男友三年的恋爱修成正果,却没有想到被男友卖给了拍摄小电影的老板。当她醒来的时候,已经赤果果的躺在了圆形水床上,身旁还躺着一个陌生男人?男朋友暗地偷吃,小三要把自己挤下台,却碰到了恶魔总裁,想要一场合约圈养。天哪,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肚子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跑进一个球,没办法,带球跑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刀味

    刀味

    祖小余原本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厨子,没事研究两道新菜,打烊后去茶馆听听评书,想着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可惜天不遂人愿,不会武功的他,偏偏被卷入江湖。
  • War and Peace(战争与和平)(II)(英文版)
  • 创世者的日志

    创世者的日志

    作出一个世界设定很难。 当然,这是在要求它自圆其说的情况下。 穿插哲学的,极度诡异的轻小说。 佛系更新,佛系剧情,蛇形走位的叙述轨迹,多种多样的文本形式—-不仅挑战我的文笔,也挺挑战读者的。 如果感兴趣的话……?
  • 巴拉和儿子

    巴拉和儿子

    萨娜:达斡尔族,1961年出生于大兴安岭,并在大兴安岭林区从教多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在《作家》《收获》《钟山》《花城》《当代》《十月》《人民文学》等文学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随笔两百万字。小说被多家选刊选载,并被翻译至国外。小说集《你脸上有把刀》获得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著有长篇小说《多布库尔河》等。现居内蒙古呼伦贝尔。巴拉的丈夫胡都利离开家二十多天了。富户诺音又有七头牛准备出售,他找到胡都利,摇摇手里的酒瓶子。胡都利便心知肚明,诺音还想赖着不给上次欠的工钱,还想用一瓶烧酒和甜言蜜语哄他上路。
  • 表哥逸事

    表哥逸事

    方如,业余作者,1972年出生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现居山东青岛。山东省作协会员。1989年开始陆续有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发表。2007年4月开始,先后在《黄河文学》《作家》《山花》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近三十万字,短篇小说《声铺地》被《小说选刊》《青年文摘》转载,入选花城版、漓江版小说年选,获山东省政府首届泰山文艺奖短篇小说奖。昨夜,表哥又闯进我梦里。他还是老样子,瘦瘦高高的个子,驼背,走路总喜欢猫着腰,又快又冒失,刚进门不久,他就撞到了门口的椅子。于是他弓着身子,呲着牙,开始吸气。
  • 处女的情人

    处女的情人

    “处子女王”伊利莎白一世或许并非处子,她与宠臣的一生纠缠是利益还是真情?《处女的情人》以都铎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开创了“黄金时代”的伊利莎白一世及其情人罗伯特·达德利为主角,许多正史中一笔带过的事件通过他们的眼睛展现出了不同的风貌,而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两人的暧昧关系也得到了全新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