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98000000019

第19章 生死不二

生死双美

“生死不二”,表现为禅宗对“生死一如”“烦恼与菩提”“缚脱不二”的感悟。“菩提”“解脱”之于“生”,正如“烦恼”“束缚”之于“死”。

文殊菩萨考问庵提遮女:“生命的真谛是什么?”

庵提遮女说:“生命的真谛就是不生。”

文殊菩萨又问:“死亡的真谛是什么?”

庵提遮女说:“死亡的真谛就是不死。”

寒山子诗说:

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

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

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

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

此诗形象地表达了禅宗生死观。生与死手足一体,正如水冻成冰,冰融成水。

二鼠侵藤

从前,有一名囚犯关在监牢里。他犯了滔天大罪,被判了死刑,不久就要执行。

面对死亡,他十分恐惧,想方设法越狱逃跑。当时该国的法律规定,凡是死囚逃狱者,任由疯狂的大象踏死。

国王得知他越狱逃跑的消息,立刻放出狂怒的大象去追杀。死囚正行走在空旷的荒野,突然从草丛中奔出一只野象,发狂地追逐过来。死囚大惊,拔腿逃命。危急中,逃到一个荒废的村落,看见了一口干涸的空井,井旁有一棵老枯树,死囚忙抓住脆弱的树藤垂入井中,躲过了狂象的追逐。

死囚松了一口气,抬眼四望,大吃一惊,只见井壁四角各盘踞着一条毒蛇,吐出长长的毒信,顺着枯藤爬了过来。死囚尽力往井底下逃,逃避毒蛇的毒雾,一低头,又吓得差点昏厥过去。原来井底蜷卧着一条青色毒龙,大睁着一双血红的眼睛,忽闪忽闪地瞪视着他。

上有狂象,旁有毒蛇,下有毒龙。死囚向上攀爬不成,朝下降落不得,只好紧紧抓住枯藤,悬荡在空中,上下摇摆,极其危险。

这时,忽见一白一黑两只老鼠,津津有味地啃噬着死囚赖以活命的树藤,不啻雪上加霜。他心乱如麻,进退两难,深深地体会到世事的无常。

而就在井边,耸立着一棵大树,枝叶茂密,遮蔽着蓝天,树上不时有甘露般的甜蜜滴下。死囚抓住枯藤抬头仰望时,一滴甜蜜恰巧落进他的嘴里。

他身处危险的井中,抓着枯藤,危在旦夕,突然发觉了树上滴落下来的甜蜜,顿时忘却狂象、毒蛇、恶龙、黑白二鼠的威胁,忘情地揪住枯藤摇来荡去,张大嘴巴,承接着诱人的甜蜜。

佛陀在这则故事中,以牢狱譬喻三界,死囚譬喻众生,疯象喻无常,毒龙喻地狱,四条毒蛇譬地、水、火、风四大,枯藤譬喻人命,黑白二鼠譬喻日月。

黑白二鼠般的日月蚕食世人的性命,人的生命日日减损。死囚般的众生,却执着甜蜜的人间欲乐,面对无常的痛苦,反而不知不觉,习以为常了。

禅录中以“二鼠侵藤时如何”作为话头参究,对这则经文进行了富有禅意的体证。

生命日夜飞逝,无常悄然而至,对此,参禅者对此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景德传灯录》卷十七的一则公案回答了这个问题。

僧问:“前面是万丈悬崖,后面是虎狼狮子。在这个紧急关头,应当怎样做?”

禅师说:“自在!”

这样的“自在”,已经不是对五欲之乐的贪着,而是对无常禅意的超越。

今宵酒醒何处

法明禅师临终时引柳永词作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子仪禅师在回答死后去处时说:“子今欲识吾归处,东南西北柳成丝。”丝丝杨柳,娟娟明月,潺潺流水,习习清风,无不是宇宙法性的显现,个体以死亡的形式与宇宙同化。《景德传灯录》卷二十智晖临终示偈:

我有一间舍,父母为修盖。

住来八十年,近来有损坏。

早拟移住处,事涉有憎爱。

待他摧毁时,彼此无相碍。

诗意谓人的身体如同一间房舍,由父母修盖而成。自己在其中住了八十余年,房屋老化(身体已衰老),本想换个新的住处(采取某种方式避免死亡),可这犯了有所憎爱(爱生憎死)的大忌,不如任其自然,待房屋倒塌(肉体生命自然完结),自己和这房舍遂两不相妨。成坏是自然法则,如果爱生憎死,就有悖于禅悟之道了。

劳生息死

洞山禅师是曹洞宗的开山祖师,他对生死看得很开。当他知道自己远行的日子已到,便命人为他剃发披衣,撞击起寺院的大钟,安然坐化。僧众放声号哭,一直哭了好大时辰。洞山忽然睁开眼睛从座位上站起身来说:

“出家的人,心里不要为虚幻的外物所牵制,这才是真正的修行。生时操劳,死为休息,为什么要悲伤哭泣?”

于是洞山命主事僧办愚痴斋,以责罚大众的不能忘情。洞山和他们一起斋戒,七天之后,叮咛大众说:“这一次绝不要哭死哭活了。”

次日沐浴后,洞山端端正正地坐着,再也没有起来。

“劳生息死”是化用《庄子》语意。《庄子·大宗师》说:“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意是:大自然赋予形体来使我有所寄托,赋予生命来使我疲劳,赋予暮年来使我清闲,赋予死亡来使我安息。所以以我生为乐事的人,也自然以我的死为乐事。同篇还记载了一则故事: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为莫逆之友,子桑户死时,他的两个朋友一个编曲,一个鼓琴而歌:“啊,子桑户啊,你已返归大道,而我们还不得已为‘人’啊!”

庄子还认为,子桑户之死,意味着与造物为友,而遨游于浩无际涯的天地之气中。生对他是可恶的负担,一似长在身上的千日毒疮;而死亡,则是负担的彻底解卸,犹如毒疮的破而脓流。

庄子的生死观对禅宗有着巨大的影响。禅宗既不逃避死亡,视死如归;同时也热爱生命,不否认生命本身的意义、价值。洞山临终引庄子的话,只是为了矫正弟子们对死亡的恐惧观念,并不等于赞同庄子对生之厌弃的态度。

日面佛,月面佛

禅者对死亡乐观旷达,任运自然。马祖道一禅师身体不适,僧人探问病情,马祖说:“日面佛,月面佛。”《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九禅僧颂云:

东街柳色拖烟翠,西巷桃华相映红。

左顾右盼看不足,一时分付与春风。

朱砂镜里开颜笑,白玉盘中展脚眠。

大抵人生难得共,得团圆处且团圆。

“日面”是红通通的朱砂镜,“月面”是晶亮亮的白玉盘。天地呈现出氤氲化机,置身其中,抒情的主体(既是马祖,亦是颂古的创作者)左顾右盼,流连不已。虽然此景此身皆难得,但他并不是落寞哀怨,而是开颜笑、展脚眠,分分秒秒安详自在,既没有感叹个体生命的脆弱,也没有悲伤自然生命的短促,而只是全身心地融入眼前的景致,欣赏它的生机和美丽,以自然之眼观自然之景,将天然图画分付春风,使生命境界升华到光风霁月的澄明之境。一旦感悟了“日面”“月面”,则生命的分分秒秒都充满了情趣。这就是禅宗对生死的诗意感悟。

生命现象的迁谢,是“云散水流天地静,篱间黄菊正争春”,是“雨散云收后,崔嵬数十峰”,是“死生生死元无际,月上青山玉一团”。个体生命虽有迁谢,自性却清湛澄明,玲珑亮丽。只要把握现境,随处做主,就可以出离生死,“青山元不动,浮云任去来”,时时自在,处处安详,“日面”“月面”,打成一片。《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7、卷30颂云:

云开空自阔,叶落即归根。

回首烟波里,渔歌过远村。

寒月依依上远峰,平湖万顷练光封。

渔歌惊起沙洲鹭,飞入芦花不见踪。

慧能临终告诫门人,有“归根得旨”之语;僧问二鼠侵藤时如何,龙牙曰:“还见侬家么?”这两首诗就是分别吟咏归根得旨、二鼠侵藤公案。二鼠侵藤,喻日月交煎,生死到来。前诗以浮云散尽天澄碧,叶落随风归故根,象征生命的圆成。更以烟波浩渺、渔歌摇曳的境象,渲染出归寂之际的洒脱安详,无拘飘逸。后诗以月色湖光交相辉映的澄明景致,象征纤尘不染的生命原真态。鹭宿沙洲,喻禅者生活境界的纯净。白鹭被渔歌惊起,飞入芦花,喻生命自然迁谢之际,个体自性与宇宙法性圆融一体,现象与本体妙合无垠。诗中皎月、练光、白鹭、芦花,汇成了彻天彻地的澄明,洋溢着活泼生机,生动地传达了禅宗对生命深邃通脱的感悟。

烦恼即菩提

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智慧的就是菩提。菩提的证得,须经历无数的烦恼。烦恼愈重,转化的动力也愈大。波平静后即成水,烦恼解除后即成佛。正因为有生死烦恼,佛法才应运而生。

维摩诘居士在街上帮助行人,在学堂诱导儿童,甚至到妓馆、酒店和赌场中,就是要宣讲贪欲的危害,使误入歧途的人重新树立正当的生活信念,在烦恼中证成觉悟。

向居士致书慧可谈修行体验说:“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弃影劳形,不识形为复印件;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槃,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觅声而寻响。”弃影劳形用《庄子·渔父》典:有人畏惧影子,憎恶脚迹,想摆脱它而狂奔,跑得愈远则脚迹愈多,跑得愈快则影随愈紧。他以为速度还不够快,飞跑不停,终致力尽气绝而死。殊不知到了阴暗的地方影子自然消失,静止下来脚迹自然没有。弃影劳形,愚昧之至。烦恼如形体,觉悟如影子。在人生之旅中,烦恼与觉悟形影不离。只要消泯相对,则所至之处,皆是清凉胜境。

波平静后即成水,烦恼解除后即成佛。菩提烦恼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泥多佛大”“通身是病通身药”“地肥茄大”之类的禅语,表达的是和本题同样的意趣。

火中莲

《维摩经·佛道品》:

火中生莲花,是可谓希有。

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世间的贪欲、嗔恨和愚痴等种种烦恼如“火”,皎洁晶莹的觉悟之心则是“莲花”。莲花不生于高原陆地,而生于卑湿之处,出淤泥而不染,因此常作为清纯本心的象征。从世间烦恼中获得解脱,就是“火中生莲花”,这体现了《维摩经》“一切烦恼皆是佛种”思想。

《圆悟录》卷十四:“在家菩萨修出家行,如火中出莲。盖名位权势意气卒难调伏,而况火宅烦扰煎熬,百端千绪。”“火中莲”以喻象的新奇独特,而成为禅僧诗客的熟典,如永嘉玄觉《证道歌》:“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

无常即佛性

无常与佛性似乎是一对截然相反的范畴,但如果以般若空观不二法门来看,则烦恼的当体即是菩提。

志彻读《涅槃经》,不知无常之义,请教慧能。慧能说:“无常,就是佛性!”

佛教的任务就是让人从无常中解脱出来,通过实现佛性而进入涅槃。慧能指出,真正的涅槃无非就是对无常的如实认识。只有把自己从超越无常的涅槃中也解脱出来,从涅槃完全复归到无常世界,并生活在无常世界的痛苦中间,才能证得真正的涅槃。这样的涅槃才不是与无常相对立、和无常联系在一起并受制于无常的涅槃,而是超越了无常和常的涅槃。

灭却心头火自凉

不二法门将红尘热恼与世外清凉打成一片。禅宗指出,炎热之时,不必去山水清凉地,而要“向镬汤炉炭里回避”,因为那里“众苦不能到”。在酷暑时到镬汤炉炭里躲藏,与热恼彻底同化,即可证成对热恼的觉悟。白居易《苦热题恒寂师影堂》:“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也善于抉发此义。杜荀鹤《夏日题悟空上人院》云:

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

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在一年最热的三伏天,禅师闭门披衲,在没有松竹荫蔽的房子里参禅,却清爽凉快。可见参禅并不一定要到宁静阴凉处,只要“灭却心头”,身体的凉爽就不在话下。

“灭却心头”即是将相对观念灭去。“火”指世俗的烦恼。逃避烦恼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深入烦恼中,才能证成对烦恼的觉悟。苦乐是心理现象,将苦乐的对立化解了,心理就会祥和。

当学人问洞山:“怎样才能躲避烦恼呢?”

洞山说:“那就到热炭炉里去吧。”

日本织田信长的军队火烧惠林寺时,快川国师(1852年殁)在寺楼上吟诵了“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随后投身火海,使它成了至理名言。在中国禅宗的经典公案集《碧岩录》中,这两句话也经常被引用。

同类推荐
  • 世界佛教通史·第十二卷:斯里兰卡与东南亚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

    世界佛教通史·第十二卷:斯里兰卡与东南亚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

    第十二卷是对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佛教分国别阐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分设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学语言研究、历史考古研究、哲学宗教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社会学研究、国际问题研究七个系列,选收范围包括专著、研究报告集、学术资料、古籍整理、译著、工具书等。
  •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

    他像西西弗斯一样,被无法抗拒的命运困锁着,被高高在上的诸神无休无止地惩罚着,他是黄金囚笼里最高贵的犯人。虽然有芸芸众生对他顶礼膜拜,却没有一个人怜悯地抛给他囚笼的钥匙,诸神把世界托付给了他,他却只想要回他自己,要回那个最真的自己。
  • 饥来吃饭困来觉:中观大师讲禅

    饥来吃饭困来觉:中观大师讲禅

    该书凝聚中观大师近年来的佛学论文精选,以正能量的视角看待世间百态,以佛法解读世界局势,以佛法来评析金融危机,以佛的智慧来谈如何应对心理疾病,由此获得社会正能量。文章通俗易懂,将佛法与现实紧密联系,展示给读者一个全新的佛学世界观。
  • 人间有花香:自觉

    人间有花香:自觉

    本书分为人间有花香、最好的供养、识人之要等三卷,主要谈什么是受欢迎的人,以及个人的修身进德方法,最后重点考察如何识人与鉴别人的优劣等。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 道可道:内外修为,人生即道场

    道可道:内外修为,人生即道场

    崇尚自然无为的天道、秉承顺其自然的天人关系、追求返璞归真的精神气质、修炼隐逸之士的人文关怀,这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不变的文化基因,也是今人为人、处事的行动策略。本书从深邃的道家文化中摘取精髓,从集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道家文化中找到生存的智慧,从深刻而浅显的道家文化中找到快乐的源泉,从而明晰人生的航向、把握生存的本质,并为心灵提供滋养。
热门推荐
  • 迦域王朝

    迦域王朝

    “如果有一天,我极其不走运,不幸浴血战死,你会不会觉得难过啊?我是说……如果。”女生嘴角勾出几分有趣笑意。气质如神祗般的对方默然,帅挺身形在她面前挡出一片阴影,看上去冰冷无比的线条勾勒出他那张俊美到近乎不真实的面孔。“假设不仅是战死,而且尸骨无存,你会难过吗,”她抬眼对上他那双深邃极美却到看不出丝毫波澜的双眸,话音轻盈,“阿尔克斯·拜真,皇子殿下。”“不会。”“What?好歹我帮过你好吗,喂,你这人未免也太忘恩负义了吧,简直是……”“我不会让你死。”“你不……”“我绝不会。”在打断她话两次的同时,他心脏的位置,莫名其妙狠狠痛了两次。这种说不出的痛感,已经很久没有过了。没错,是很久。——这是一部别具一格的爱情史诗,不到下一刻,你永远不知道,有些爱能多狠,而有些爱又能有多深。一段撕心裂肺的皇室奇恋,一场惊撼天地的尘世纠葛。一个荡气回肠的异域传说,一首永恒不灭的王朝赞歌。以爱之名,以战止杀。
  • 穿书路人甲之在线观战

    穿书路人甲之在线观战

    林芷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身处一个陌生古典的房间内,这还不是最吃惊的,最吃惊的是她竟然穿进了她前一晚看的那本女强升级流的小说当中,而她则是书中一个连配角都算不上的打酱油路人。【一对一,甜文。高甜无虐,放心食用。】
  • 所有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所有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尼采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人:他是一个大学教授,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一个孤独的漂泊者。在和孤独共舞的过程中,尼采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光芒。从孤独中提取的思想光芒,照耀、慰藉、驱动、温暖、点燃了无数人。尼采的哲学观点可以给人力量,使人们发现——人可以通过认识自身的方式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超人!这本书收录了尼采对哲学、心灵、生命、自由、偏见、家庭等各方面的见解,充满了心理学的洞见和艺术的奥秘,以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恒言,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思想和生活,一语道破人生的种种本质,为迷茫的人们提供指引和力量。
  • 老女再嫁

    老女再嫁

    二十七岁的年纪,怎样都不算年轻了。经历了七年之痒,被曾经山盟海誓的夫君以七年无所出的名义休弃,她心碎欲绝。本以为就这样了此残生,却没发现,有两道目光,已追随了她经年之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菜鸟通灵师

    菜鸟通灵师

    顾曼出生在无人村里,整条村就只有几个人,一一窍不通的她居然在里面呆了十几年,现在才开始学通灵术还来的急吗,不管啦学好过不会管它晚不晚
  • 奥克肖特的公民联合体理论研究

    奥克肖特的公民联合体理论研究

    公民联合体理论是迈克尔·奥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1901—1990)政治思想的内核,经验及其模式是公民联合体理论的哲学基础。不同模式在经验中具有特定的前提和界限,它们是不可混淆的。个人总是追求经验的统一性,只是在不同时刻统一的具体程度不同而已。政治哲学与现实始终保持距离才能丰富思想源泉,规避利益驱使与诱惑。哲学追求从整体上理解经验,而政治活动的目标是改变短暂的条件。如果政治哲学仅限于思考政治问题,就会沦为政治的奴隶。
  • 倾城醉月

    倾城醉月

    香婉从小就精致美丽,她拥有一副别人想要也要不到的修炼上好灵身,却被生母残忍抛弃,成为玄灵大陆修炼世府醉家的徒弟。从那以后,香婉认真修炼,从没有任何地位的徒弟,变成灵修界的灵后!任何伤害过她的白莲花,乖乖等我虐渣!亲生母亲抛弃她,管他什么亲生母亲,照样虐!直到……某一天。一个异常俊美的灵帝出现在她的世界。墨珏:女人,还记得我么。一脸懵逼的香婉:你想干什么?墨珏:我想……干你。
  • 安塔拉传奇(第七部)

    安塔拉传奇(第七部)

    安塔拉(525—615)是阿拉伯蒙昧时期的悬诗诗人之一,被尊为阿拉伯古代文武双全的完美英雄骑士。《安塔拉传奇》在阿拉伯世界广为流传,是一部与《一千零一夜》齐名的民间故事。由于主人公是阿拉伯族王与黑奴所生,所以被百姓视为私生子。他一生重要的活动就是向堂姝阿卜莱求婚,但因出身门第而屡遭磨难。与此同时,安塔拉武功超群,一生屡屡拯救本部族于危难之中,成为游牧民族的理想英雄。全书情节跌宕起伏,在铁马金戈、血火交织的浓郁氛围中,突出了安塔拉的勇敢和冒险意识,集中体现了蒙昧时期阿拉伯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