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98000000018

第18章 净秽不二

天女散花

维摩诘居士智慧无双,擅长辩论。他在毗耶离城卧病,想借此与佛的弟子们探讨佛法。佛陀派大弟子们前去探视,众弟子都因为曾经在辩论中输给了维摩诘,担心不能完成使命,而不敢前去。后来文殊菩萨应命前往,还有许多菩萨率领弟子随行。

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居士探讨佛法,如连珠贯玉,众人听了,无不如醉如迷。

当时在维摩诘的丈室中,有一位天女,看见了这种情景,便用天花纷纷抛向听法者的身上。

美丽的花雨从天而降,构成了一幅绚丽的图景。

说来也怪,当花瓣飘到诸菩萨的身上,纷纷滑落;而当花瓣飘到各位大弟子的身上时,便黏着在那里。

各位大弟子见状,运起神力,想让花从身上落下。可不论他们怎么用力,花瓣仍牢牢黏在身上,怎么也甩不脱。

天女问舍利弗:“为什么要将花去掉呢?”

舍利弗说:“这些花黏在身上,与佛教的戒律不符,所以想办法把它抖落。”

天女说:“不要这样说。花的本身并没有符合不符合教义的区别,之所以认为它不符合教义,是因为你自己生起了分别想。你看大菩萨们,他们并没有分别的观念,所以花雨不沾衣。而你心中生起分别,产生了畏惧之情,这便是黏着啊。有了黏着的念头,怎么能去掉黏着的花呢?”

八风吹不动

《起信论》主张通过施、戒、忍、进、止观五门发起大乘正信,其施门说“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八风”是使人心动摇的八种障碍物: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合己意或不合己意(利、衰),暗中毁谤或赞誉(毁、誉),当面称赞或讥嘲(称、讥),身心的烦劳或快乐(苦、乐),这八种东西能煽动人心,所以叫“八风”。“八风”大体上可以分为净秽二类。“八风吹不动”,即不为这八种障碍物所左右。

禅宗对“八风”的超越,是建立在般若空观基础上的不二法门式的超越。禅宗认为“八风”最能磨炼性情。《最上乘论》说:“五欲者,色、声、香、味、触;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此是行人磨炼佛性处。”

禅宗对“八风不动”的修行境界赞赏有加:“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安耐毁誉,八风不动。”“对五欲八风,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

在禅林中,有一则关于苏轼自诩“八风吹不动”而被佛印了元禅师勘破的逸事。

佛印了元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三岁时便能通读《论语》及诸家之诗,五岁时能诵诗三千首,而且出口成章,众人称之为神童。一天,他闲游竹林寺,无意中看到一本《首楞严经》,一见如故,爱不释手,遂决心出家。父母实在拗不过他,只好让他出家,他便由俗家公子变成了后来的佛印了元和尚。他与大文豪苏东坡交往很密切。

一天,苏东坡写了一首自认为很得意的诗偈: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首偈赞叹佛陀的定力,哪怕八风劲吹,佛陀也照样不摇不动,端然稳坐在紫金莲上。这既是对佛陀定力的称赞,也是苏东坡对自己定力的评价。偈写好后,东坡派小厮送给佛印,并一再叮嘱小厮等候佛印的回信。不久,送偈的小厮回来了,只说偈已送给和尚,和尚看了后,说了声“放屁”,就把偈子丢在地上了。

东坡听了连骂小厮不中用,又说佛印和尚昏了头,最后索性划船,亲自去找佛印算账。

东坡气冲冲地去见佛印,老远就嚷道:“刚才我呈偈请教,有什么不妥,望明白开示!”

佛印笑着问:“学士真的是‘八风吹不动’?”

东坡说:“当然,当然!”

佛印又问:“那怎么一个‘屁’就把你‘吹’过江了呢?”

东坡不禁哑然失笑,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哈哈,又栽在你的手里了!”

桔槔俯仰妨何事

据宋叶梦得《石林诗话》载,旧中书堂(宰相办公处)壁有仁宗时宰相晏殊题的《咏上竿伎》一诗:

百尺竿头袅袅身,足腾跟挂骇旁人。

汉阴有叟君知否?抱瓮区区亦未贫。

诗的后二句用《庄子》中的典故。《庄子·天地》中说,孔子弟子中最能说会道的子贡路过汉阴时,见一位老人在菜园子里,挖地道到井中,抱着瓮来取水灌园,用力虽多而收效小。子贡对他说:“你为什么不使用桔槔这种汲水工具呢?使用这种机械,既省力,工作又快。”

老人回答说:“我听我的老师说,使用机械的人一定会产生功利机巧的心思。我并不是不知道桔槔省力,但却不愿意用它。”

子贡听后,很佩服老人的教示,自愧弗如。

王安石入相后,准备变法。一天,他同枢密使文彦博一道经过中书厅,走到题诗处,文彦博停下步来,慢慢吟诵题诗,故意给王安石听,意在劝他弄巧不如守拙。安石明知其意,隔了几天,在晏诗的后面题诗一首,作为回答:

赐也能言未识真,误将心许汉阴人。

桔槔俯仰妨何事,抱瓮区区老此身!

王安石对自己纯净无染的心性完全自信:纵身物质文明的潮流而不受潮流的左右,运用机巧而不生机巧之心,这便是禅意的态度。

在当今机械主义浪潮席卷世界的情势下,有很多人在运用机械的同时生起了种种机巧、贪诈之心。有的人感叹于此,而采取对机械完全否定、排斥的态度。而禅的态度则是既不排斥物质文明,又要在物质大流中保持纯净无染的本心。

毁誉不二

“毁誉”是八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对。《维摩经·佛国品》:“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玄奘译本作“八法不动如山王”。山王即是须弥山。八法即八风,面对八风的吹拂,像须弥山一样屹立,丝毫不为所动,这是非常高深的境界。

禅宗基于般若空观立场,倡导毁誉不二:“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如果将心磨炼到像虚空一样,则面对讥毁不会忧心忡忡,面对赞誉不会受宠若惊;将身体磨炼到像虚空一样,则刀割不觉苦,香涂不觉乐。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说:“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别人的诋毁、诽谤,如同架火烧天。觉悟的禅者听了这些,恰似啜饮甘露,以慈悲的心摄受这一切。

禅僧的实际行为,表现了毁誉不二的风范。

白隐禅师素来受到邻里的称颂,大家都说他是位纯洁的圣者。

有一对夫妇,在他附近开了一家食品店,家里有个漂亮的女儿。不料,有一天夫妇俩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地大了起来。这事使他们十分恼怒,便向女儿追问来由。女儿起初不肯招认那人是谁,但经一再苦逼之后,她终于说出了白隐的名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立刻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大师自始至终只有一句话:“就是这样吗?”

孩子生下后,夫妇俩把他送给了白隐。

这时白隐名誉扫地,人人对他嗤之以鼻。但他并不介意,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他四处行乞,为婴儿求取所需的奶水和生活用品。

一年之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再也忍受不了内心的折磨,终于向父母吐露了真情,原来孩子的亲生父亲是一名青年。

女孩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里,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将孩子带了回去。

白隐却什么都没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问道:“就是这样吗?”

贫富不二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有意考验俗人的意志,常常显现神通,变化无常,而每一次变化,又都向人间昭示一种真理,给人们带来巨大的震撼。

有一年,五台山的大孚图寺举办一年一度的斋会,无论贤圣道俗,到这里都可平等行财施和法施,因而又叫“无遮法会”。这年,参加斋会的人很多,寺中的僧人们忙得不可开交,有的忙着收点各种各样的布施,有的忙着关照那些远道而来的虔诚的信徒们。

这天早晨,大孚图寺还沐浴在晨雾中,寺院众僧已陆续起来,准备新一天的活动。这时,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贫穷妇女,她背上背着婴儿,手里拉着一个幼孩,身后跟着一只瘦犬。贫妇人显出焦急的神色,说:“我还有急事,要到别处去,能否先给我斋食?”

寺主说:“行,佛主以普度众生为怀,施主有急事,理当照顾。请跟我来。”说完,领着贫妇人向斋堂走去。来到斋堂,寺主叫人给贫妇人三份斋饭,说:“你们母子三人就在这里好好吃吧,吃完了好赶路。”

贫妇人说:“我的那条狗也是个生灵,佛主对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请给它也来份斋食。”

寺主听了有些不高兴,但又觉得她讲得有道理,就又给了她一份,便想转身离去。

没想到贫妇人又说道:“我怀孕了,未出生的孩子也是生灵,也应该得到一份斋食啊!”

寺主终于按捺不住性子,呵斥道:“你这个贫妇人也太贪了!一个没有出生的孩子,凭什么要吃斋食呢?还是赶快自己吃完了走吧!”

贫妇人反问:“未出生的孩子难道就不是人吗?”

说完,只见她腾空而起,现出了祥瑞的文殊菩萨的法相,那只瘦犬变成了菩萨骑坐的狮子,那两个孩子也变成了两个童子。五色云气,弥漫在寺院的上空。文殊菩萨在空中唱起了偈语:

苦瓢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是吾超三界,却被阿师嫌。

文殊菩萨唱完偈语,便隐没不见了。寺院中的僧人和俗众,见此情形,无不大惊,忙跪拜在地。寺主更是懊悔万分,痛哭道:“我真是有眼无珠,不识真圣,还留下我这两颗无用的鱼目干什么呢?”说完就用手使劲地抠自己的眼珠。众人苦苦劝阻,方才停手。

从此,这位寺主对来寺的俗众,无论贫富,都一视同仁,再不敢有丝毫的偏心。

子生而母危

《菜根谭》:“子生而母危,镪积而盗窥,何喜非忧也?贫可以节用,病可以保身,何忧非喜也?故达人当顺逆一视,而欣戚两忘。”

生小孩本是件喜事,但母亲生育时,却带有很大的危险性,处在生死关头。“镪”指穿钱用的绳子,“镪积”指财产的意思。有了钱财,小偷就会窥伺,也就有被偷的忧虑。可见高兴的后面,紧跟着的是烦恼。相反,贫穷可以节省些开支,疾病虽然痛苦,但也可以使人学会保养身体的方法。可见值得忧虑的事也伴随着欢乐。因此,心胸开阔的禅者,对悲与喜、顺与逆、贫与富绝不偏颇,而是养成等量齐观的态度,没有了因顺而生的高兴和由逆而生的悲伤,身心就能得大自在。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有一次半路遇雨,同行皆狼狈不堪,而他却全然不在意。过了不久,天又放晴,苏轼遂写了一首《定风波》词来抒情言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风雨,喻指穷困、失意等;晴,喻指通达、得意等。《庄子·缮性》说,古代的人得志,并不是指高官厚禄,而是他的纯朴之心无以复加而已;现在的人得志,只是指高官厚禄罢了。但这高官厚禄并不是性命所固有的。外物偶然地降临到我的身上,只是寄托一时。寄托在身上的东西,来时难以抗拒,去时也无法挽留。所以不必为官位的显达而扬扬得意,也不必因穷困而趋炎附势。道行高尚的人对待轩冕与穷达一样乐观,所以无忧无虑。

《庄子》的这种态度,也正是后来禅宗的态度。禅宗认为,名誉、地位、财富常常会蒙蔽了里面的那个真实的“我”。有了得失之心,就有了悲欢喜恶。要超越悲欢、喜恶、得失、穷达,随缘即是福。一切相对的好恶、有无、贫富等,都是分别心。分别心使外界的一切都变成了我们的桎梏,心中执有分别心,便不能见到真实。涉及到相对的见解,都应加以扬弃,片刻也不让它停留心中。只有把这些对立的观念完全消除了,禅境与悟境才会出现。苏轼的这句“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中国历史上不以穷通得失萦怀、潇洒旷达的人生襟怀的范本。

苏轼晚年历尽政治风波,后来好不容易从边远地区回到京城,在翰林院供职。不久,好友王定国也从岭南被召回京。两人重聚,置酒痛饮。席间王定国让歌女柔奴劝东坡酒。柔奴眉目娟丽,应对敏捷,东坡问她:“你家里和人都在京城,你在岭南待了这么多年,那里风土不好,够苦的吧?”

柔奴安然地答道:“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东坡心有所感,遂赋《定风波》词一阕,下片云: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时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也是苏轼追求的任运随缘的禅的境界。“心”一作“身”。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指出白居易也有这种旷达飘逸的襟怀,如“身心安处即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凡此,都深得顺逆不二、飘然无碍之禅髓。

循欲是苦,绝欲也是苦

这句话出自《菜根谭》。欲望永远没有止境,纵欲的程度与心理空虚的程度正好成正比例,所以说“循欲是苦”。但一般人如果完全禁绝情欲,也仍然没有快乐可言。因为过度的压抑会产生种种心理疾病,所以说“绝欲也是苦”。

循欲、绝欲是两个极端,在两者之中求一个中间值,善于把握分寸,随时做到适中,这便是儒家的中庸智慧。而禅,则是中亦不立的。如果存有在两点中间找一个等距位置的念头,则它的本身又成为一个新的桎梏。只有顺其自然,不凝滞于任何一个固定点,方能有白云卷舒一任长风之妙。

禅并不反对人的欲望本身,而是主张把人的欲望放到人生的正当位置上,这样才能超越享乐主义与禁欲主义,走出“循欲是苦,绝欲也是苦”的两难处境。

同类推荐
  • 做人四原则:正见

    做人四原则:正见

    本书分为四法最上、为人四要、人生四要、处众四法等四卷,每篇讲四个方面问题,把社会生活中为人处世,自我修养的重要精髓均概括其中,以要或不要的形式逐一论述,有故事,有箴言,生动而发人深思。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 一行禅师大合集:一套写给普通人的佛学入门书

    一行禅师大合集:一套写给普通人的佛学入门书

    享誉海内外的佛学大师一行禅师经典作品,一套写给普通人的佛学入门书,让你在生活、工作中感受佛学的真谛。无论有没有佛学根基,阅读这些书都是一次充满感动、受益匪浅的修行。他沉稳迷人地讲述了佛陀80岁的完整一生,佛法的起源与奥妙,就这样在您面前徐徐展开。无论你有没有佛学根基,阅读本书,都是一次充满喜乐和感动,受益匪浅的修行。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 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 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 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人生之所以滋生烦恼、苦痛,只因人之本心远去,心为俗世尘埃所染,身为名利之欲所苦,拿得起却放不下,让自己成为一只“负重的骆驼”,艰难前行,不知何时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下。听从佛陀的劝诫,清扫心灵的尘埃,也就远离了烦恼苦痛的人生,修得了欢喜圆满的人生。
  • 清心禅:心是莲花开

    清心禅:心是莲花开

    本书分别以禅心、禅悟、禅意、禅机、禅定、禅谛为主题,讲述修身养性、待人处事的人生哲学,教人有良好的日常心态。说理叙事从日常小事入手,将其中蕴藏的禅理娓娓道来,浅显易懂,为读者展示了禅的宗旨:发现自己,不被物欲所奴役,最终获得心灵的自由。
热门推荐
  • 天童觉和尚语录

    天童觉和尚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拜水问道:都江堰与青城山

    拜水问道:都江堰与青城山

    关于都江堰与青城山有一种说法叫做“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不仅仅是因为都江堰是世界保留下来的最为古老宏大的水利工程,或者青城山是有“第五洞天”之城的道教名山。也因为都江堰两千年来对巴蜀大地农耕的重要作用,或者青城山对宣扬道教文化及青城武功的巨大贡献。
  • 中山诗话

    中山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Four Poems

    Four Poem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圣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

    圣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最强捕头

    最强捕头

    陆轩穿越到了大武朝后,当上了一名光荣的副捕头,为了保住职位,奉命调查一场命案,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将这起扑朔迷离的案件侦破,本以为已经度过了难关,却没想到……。
  • 龙镖

    龙镖

    秋色渐深,小庭院里,刮起阵阵风来,吹得满径枯叶沙沙作响。威水镖局总镖头左海望着萧萧而下的落叶,眉头紧皱,在前庭不安地来回走动着。“还有三天!该怎么熬过去……”左海沉重地叹了口气,往年这时节,他都会带着几个人到威水城外,在一片金黄中策马狂奔,纵情骑射,但现在……左海年近六十,前半辈子都在跑江湖行镖,经过多少大风大浪,才换得今日威水镖局信誉卓著,业务蒸蒸日上。膝下一双儿女也颇有出息,男俊女秀,人见人夸。“如果出了乱子,我死何足惜,只是岸儿和珠儿……”他摇摇头,突然有些恨自己。
  • 稻草人

    稻草人

    《稻草人》是中国现代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作者叶圣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本书精选叶圣陶先生的童话作品,如《小白船》《稻草人》《牧羊儿》等,其中多篇被选入中小学生语文课本。
  • 疠疡机要

    疠疡机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恋爱选我我超虐

    恋爱选我我超虐

    短篇小故事,讲述年少你我心底深处可触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