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44000000002

第2章 城市生命后期:机遇与挑战(代序)(2)

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必然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消费压力。老年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消费群体,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在衣、食、住、行、医等方面,具有不同的“消费需求”,一个老人的消费支出高于一个未成年人的消费支出。于学军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中,发现老少消费比一般在1∶03~07之间波动。人口老化不仅会改变中国的消费结构,而且会使中国总人口的消费负担加重。

在中国,老龄化的速度远比现代化要快得多,1999年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0%,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800多美金,至今老年人口比重已达12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超过1000多美金,仍属于低收入国家的行列,而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时,人均GDP只有850美元;预计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会在2020年左右超过10%,届时中国的人均GDP预计也只能达到3000美元左右。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日本在老龄化比例达到7%、10%和14%时的人均GDP分别为1967美元、11335美元和38555美元。(张车伟,2006:87—91)。当社会福利支出呈大幅增加态势时,经济实力的软肋就会暴露无遗。尽管各地各级政府陆续实施了许多养老助老尊老的政策和措施,以完善养老制度、强化养老保险,比如2009年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5亿人,比2008年增长73%;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总收入11477亿元,同比增长179%,总支出8989亿元,同比增长216%;中央财政安排基本养老保险补助1326亿元,比2008年增176%;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水平超过1200元,惠及4700余万人,但养老金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人口老龄化使中国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压力持续增大。我国现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共分三个层次,即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障(又称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但在实际操作中,处于辅助性地位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实际上还未真正建立起来,辅助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空账”规模呈迅速增大态势,养老金隐性债务问题非常突出,再加上基本养老金替代率过高等问题,造成养老保险金供需矛盾加剧。世界银行曾有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01年到2075年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一面是老龄人数节节攀升,一面是养老金缺口渐渐拉大,面对这种逆向断裂,完全学西方,把老人推出家庭,由国家和社会来承担责任既不现实,也不尽情理,选择合适的养老模式刻不容缓。

随着年龄的升高,健康问题越来越凸显和呈多样性。卫生部门的统计表明老年群体是医疗卫生资源的重要消费对象,老年人消费的卫生资源是全国人口平均消费卫生资源的19倍。随着社会的老龄化,慢性病患者急剧增加,而功能受损的老人也可以比以前存活更长时间,健康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越来越多样化。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国人口的32倍,伤残率是全国人口的36倍,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余寿当中平均有2/3是处在带病生存状态。由于社会在照顾残疾的慢性病患者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做法,因此,可以预见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依然会十分突出,越来越多健康恶化的老年人无法得到有效的服务,或者无法承受高昂的医疗费用。

国家需要解决老年人特殊需要的问题,如保健与营养、家庭、社会福利、收入保障、就业、教育等。目前144亿老年人口中,大约有3250万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养老需求,需要照料和护理,其中有5%明确提出机构养老意愿。但截至2010年底,中国有117亿老人;各种养老机构拥有的床位3149万张,只能满足177%老年人需求。而发达国家每千名老年人中拥有的养老床位是50张到70张,差距非常大。此外,还有养老服务项目和内容、专业队伍和专业水平等多方面都存在供需矛盾。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的社会老年人基本以“9073”的模式分布养老,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是社区养老,而不到3%的生活较贫苦或是无子女和家人的孤老,又没能力自主生活,则住进敬老院。据统计,2000年底,上海有老人346万,97841张床位,床位只占老人比例的28%;2009年,上海有纯老家庭9221万人,缺口非常大。从上海民政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市养老机构由政府区县办的有33家,街道乡镇办260家,国有企事业单位办49家,民营单位办102家,个人办181家,从比例看,公办养老院占多数,但公办养老院还是呈现一床难求的现状,而民办养老院则是质量参差不齐。

养老问题的凸显不仅是人口学上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而造成的改变,其他诸如人口流动加速、流动区域扩大、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社会和经济因素也与之息息相关,而且也涉及道德、伦理等精神层面。人口老龄化会引发多重困扰,但这些挑战同时也是各种关系的转变和成长的机遇。

三、迈向积极的老龄化

“积极老龄化”是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正式提出的新理念,意即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最大效益的过程(王树新,2003),其核心就是社会参与,换言之,社会要把老年人看作家庭和社会的资源,使他们能够继续积极地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联合国《2002年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中,把“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实现、尊严”确立为2l世纪老龄问题行动计划的基本原则,并把“老年人与发展”列在三个优先方向的首位,于是,老年社会参与被正式纳入“积极老龄化”发展战略,成为应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框架。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所言,老年人参与社会的不同层面,是实现老年人权利的关键,也是赋予老年人权利的重要手段。

1.重识老年生命历程

从年代学上,老年人通常可以分为三类:较为年轻的老年人(65—74岁),中等老年人(75—85岁)和高龄老年人(85岁以上)。显然,人们对老龄化的看法正变得更加积极和丰富。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的自我定义对一个人有多老起着重要作用,当一个人开始扮演和老年人相关的角色时,他们就处于“老化”过程(David Knox,2009:382—32)。和老化有关的社会和家庭时间进程正变得越来越灵活,医学的发展和科学的生活方式使得老年被重新划分为“老年早期”和“老年晚期”,前者指65—85岁的人群,这些人大部分仍然健康而拥有活力,后者则指超过85岁,最易遭受疾病和残疾困扰的人群,这个人群的增长速度最为迅速。如果可能,他们还是希望锻炼自我决定的能力和自我照顾能力。

伴随再婚、同居或寡居生活的越来越普遍,晚年会带来更复杂的家庭生活网络,正如玛格丽特·米德所说的,同一段关系很难满足双方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发展需要。生活方式的改变给老年期带来更多的挑战:面对心理失落保持自己、夫妻的功能和兴趣:寻求新的家庭和社会角色的选择、生活方式的改变;更多支持中年一代;给晚年的智慧和经验留出空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更老的长辈;处理失去配偶、兄弟姐妹和其他同辈人的伤痛,准备迎接死亡等等,老年人代表着一个强有力的群体,他们体验并带动着社会的变化。

通向晚年的道路越来越多样,和衰老有关的家庭和社会进程变得越来越灵活,也更具可塑性,Batles提出成功的老化应该是“最优化补偿”的结果,即如何应对日渐衰退的各种功能。我们既要充分重视老年人所拥有的特殊的实践能力,更要深刻理解老人如何将一生中不同的经历整合为一个连贯的自我和生命的意义,在年老过程中寻找更丰富的人生和意想不到的快乐。针对社会多元化的转变,我们的“家庭”将扩展到一个更为多样化的生命历程,我们有待建构有关社会、家庭发展和老化的生命过程理论,在这种理论中,不仅要看到老化带来的限制,更要看到成长的潜力所在。正如Erikson的人类发展理论所指出的,老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那些生活态度开朗的个体会回顾他们的早年经历,思考生命的意义,在此过程中,他们能够克服衰老过程中所带来的孤独、空虚和绝望。根据研究,大量的老人并不是生活的牺牲品,而是有活力,有能力改变,而且也有可能被他人所改变。他们有勇气将老化看成是个人身体和精神的发展,寻找学习、冒险和改变的新起点,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因老化而带来的限制中,而这恰恰是晚年生活的重要之处。(贝蒂.卡特,2007:402—417)

2.倡导个性化养老

在中国,城市实行的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老年人口经济生活由社会保障,生活照料和精神安慰依赖家庭。然而,正如Peter Mc Donald指出的,家庭能在何种程度上提供养老保障取决于5个因素:文化(或立法传统)、家庭成员在人口学意义上的可获得性、地理学意义上的可获得性、家庭成员的经济能力和提供养老意愿,这五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导致养老体系的变化。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多元化,老年人的年龄、收入、文化水平等具有较大差异,养老意愿也会有所不同。如健康状况良好且有工作意愿的老年人希望能有继续工作的机会,经济状况良好且注重生活质量的老年人希望享受舒适、高品质的晚年生活,高龄、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则希望得到长期细致的护理等等。因此,倡导个性化的养老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是既能适应社会变迁,又能充分养老的“两全之策”。个性化养老必须考虑以下要素:

第一,政府不能包办养老,但需要提供保障和引导。

西方各国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传统的家庭养老向现代的社会养老过渡。特别是二战以后,一些国家推进国家福利,国家跨越家庭的边界,直接向妇女、儿童和老人承担责任,大力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和社会赡养网络,但是这条路也是命运多舛,随着寿命不断延长和出生率的下降,国家资源不堪负担,尤其是经历了债务危机的打击后,欧洲人在如何养老问题上正面临着痛苦抉择:要么晚退休,要么等老了少拿养老金。安东尼·吉登斯认为这种老龄问题是一种貌似旧风险的新风险,在达到退休年龄时才开始发放的养老金,以及“养老金领取者”的概念,都是福利国家的发明。但是,这些概念不仅与新的老龄化现实难以合拍,而且很明显地表现出依赖福利的色彩。为此,他提出了积极的福利思想,就是必须发挥老年人自己的力量,把老年人当成一种资源而不是负担,并且逐步废除固定的退休年龄。

改革早退休的规定成为许多欧洲国家的新共识:通过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来延长老年人的工作时间。例如,荷兰取消了早退休的福利待遇,德国启动了延长退休年龄的新规定从65岁延长到67岁,西班牙降低了早退休的年养老金支出等。另外,失业保障也需要改革。目前一些国家允许老年人自由地享受失业保险,不附带任何找工作的要求。而在荷兰,则建立了一套体制,要求57—58岁年龄的人必须找工作,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老年人的工作年限。法国对那些工作到65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增加了40%的养老金。在瑞典,规定61岁后每多工作一年,就多增加养老金,当工作到70岁退休时,养老金就会增加52%(格扎维埃·范登·布朗德,2007:130—133)。

同类推荐
  • 影响人类一生的N个效应

    影响人类一生的N个效应

    一个效应就是一把钥匙,开启你尘封已久的生存智慧;一个效应就是一股不息的力量,帮助你不断地修正从前不正确的观念和做法;一个法则就是一根魔杖,点开你成功人生的洞天,让你窥见其间的奥妙;一个定律就是一条花香小径,让你从此开始梦想的实现之旅……
  • 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发生和心理发生的研究(睿文馆)

    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发生和心理发生的研究(睿文馆)

    本书是埃利亚斯的成名作,出版后轰动西方世界,成为畅销书。人们通常把文明看成一种现成的财富,但作者认为文明是一种过程,是历经数百年逐步演变的结果,是心理逐步积淀规范的结果。而且,作者推翻了传统社会学把人和社会看成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的两分法,提出两者不可分割,正是宏观的社会和微观的人之间的互动激荡形成了文明的进程。总之,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不仅研究社会经济,而且考察人的情绪气质和思维方式的变迁;不仅重视重大事件,也从小处着手,探讨人的行为举止,日常生活,以小见大。是一部将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种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熔为一炉的百科全书式的人文经典。
  • 语文知识小丛书:修辞常识例话

    语文知识小丛书:修辞常识例话

    以国家正式颁布的语言文字规范为依据,对常见的语文现象进行明晰透彻的辨析。从字、词、句、段、文,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讲析,包含了语文常识的方方面面。是各行各业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读者的好帮手。
  • 特色书院教育

    特色书院教育

    主要包括万里锦绣河山、悠久文明历史、独特地域风采、深厚建筑古蕴、名胜古迹奇观、珍贵物宝天华、博大精深汉语、千秋辉煌美术、绝美歌舞戏剧、淳朴民风习俗等,充分显示了美丽中国的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 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近年来,随着传媒制度的创新,资金、人才、技术等市场要素快速投入到传媒产业发展中来,引起传媒产业结构的急剧变化,产业升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日益凸显。本书是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并结合深入的实证分析,阐释制度因素和市场供给因素对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提出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选择。
热门推荐
  • 个人品牌

    个人品牌

    为什么李咏的身价那么贵,高达四亿人民币?为什么“唱的不是最好”、“长得不是最靓”的刘德华是演艺界的一棵常青树?为什么新新人类的李宇春在年轻人中有那么大的号召力?……那是因为——他们都能成就个人品牌。如何成就个人品牌?答案尽在本书。
  • 无限之星际旋转

    无限之星际旋转

    M星,一个虽小但是神秘的地方,它像是一个世界,更像是一个平台。他们的公民似乎有着与众不同的能力。他们在神的指引下进行着时空变换,就像游戏般......低贱、富贵平凡、出众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只有一项任务...便是完成神所下达的指示
  • 公共人的衰落

    公共人的衰落

    作为汉娜·阿伦特的学生和于尔根·哈贝马斯的好友,理查德·桑内特和他们两个人鼎足而立,分别代表了西方公共生活理论的三种各不相同的学派。《公共人的衰落》正是桑内特研究公共生活的扛鼎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公共人的衰落》具体展示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公共生活现状,从城市人口、建筑交通、户外空间、环境失衡等方面揭示出人们的紧张和焦虑,由此证明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自我迷恋是公共生活衰落的结果,而公共生活的衰落,则是入侵公共领域的人格引起的。全书通篇对此观点作了细致精辟的分析和论述。作者追述了18世纪以来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对宫廷、布尔乔亚阶级、市民阶层的社会存在和交往进行了广泛的涉猎:从文学、宗教、艺术到戏剧、音乐,再到服饰、话语、视觉、人格、角色。其中不乏对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狄德罗、卢梭等人的分析。最后还指出了人们应当积极参与公共活动,在社会中主动积极地追求自身的利益。对于正处在转型期间的中国来说,这本经典的社会著作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今中国社会——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界限模糊的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借鉴的价值。
  • 再苦也要笑一笑

    再苦也要笑一笑

    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坎坷。艰难、困苦并不可怕,挫折、失败也可以笑着面对。因为,只要心中有梦,我们的人生就充满希望。生活中,常常听到有人抱怨不快乐,所承受的磨难太多,所面对的不公也太多,于是他们眉头紧蹙,整日郁郁寡欢。殊不知,世事沧桑,没有人的人生之路是一帆风顺的,磨难于你本就是一笔财富,正是它们教会了我们豁达面对人生,教会了我们在充满风雨的人生中从容前行。
  • 燕云故梦

    燕云故梦

    这是一群有血有肉的汉子,他们是为了天下而生,他们的使命就是保这天下安宁护这关塞安微,哪怕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永远的战斗下去
  • 规则亵渎者

    规则亵渎者

    白淳,一个被规则践踏者撞死的可怜虫,被世界抛弃,漂泊于诸天万界的夹缝中。孤独的亡魂接受污染成为规则亵渎者。当生命无法绽放出应有的光明时,意志应当反抗生命。武林外传的世界获得第一个生命序列,内功模板——气武之种。爱情公寓的世界获得第二个——科学之眼。哈利波特世界的魔法之气。每一个世界,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每一次学习,都是一场探险。每一次探险,都是一样亵渎。生命,灵魂,元素。。。。。。规则之下,我无所不能!
  • 遇见懂爱的自己:100个幸福的理由

    遇见懂爱的自己:100个幸福的理由

    这本书,正在引发“寻找幸福”的热潮。你幸福吗?幸福,是小女孩手里的棒棒糖,是寒冬里的一抹暖阳,是晚归时恋人的一句关爱,是想放风筝时正好有风吹过,是一次美好的邂逅,是一双善意的眼睛……幸福看似遥不可得,其实触手可及。如何才能幸福?有人说幸福就像狗尾巴,眼看就要得到了,它却永远跑在前头。但只要你放下追逐,自信地往前走,才发现其实它一直跟着你。懂爱的人才幸福?人人谈幸福,人人感觉不幸福。懂得爱自己,懂得爱别人,懂得爱工作,懂得爱生活……找到那个懂爱的自己,幸福,不请自来。
  • 民法

    民法

    民法是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为适应高等教育网络教学的需要,我们根据西南财经大学成人(网络)教育学院的教材规划编写了本教材。我们编写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立足中国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实际,针对在职人员的学习特点,突出实用性与实践性,尽力反映法学研究的新成果,简明阐释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使之符合网络教育的实际需要。
  • 快穿之神游的那些日子

    快穿之神游的那些日子

    尔笙有个想法,她要追人。奈何经历三千世界才发现自己追错了。不过这个好像比之前的更好。
  • 山中少年今何在

    山中少年今何在

    一本书感动四代人!蔡骏、廉思感动寄语,百名曾经的山中少年真诚推荐!一群平凡的山中少年,面对窘迫的家境、艰难的高考、意外的变故,坚韧不屈,相携相扶,在或许是,最没有希望的土壤上,绽放出最灿烂的梦想之花!每个人的青春十八岁,都曾一无所有,是什么改变了我们,走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