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69600000010

第10章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形成发展(8)

马克思认为,如果撇开工业的资本关系性质,那么工业可以被看做是人类“第一次占有他自己的和自然的力量,使自己对象化,为自己创造人的生活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7页。从这种意义上讲资本主义工业可以废除了,也就是消除把工业当做是奴役他人、剥削他人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时刻已经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8页。接着进一步分析道:资本主义工业使人类赢得了足够的力量来炸毁这个自私的逐利的肮脏外壳,“明天,这些力量将炸毁资产者用以把它们同人分开并因此把它们从一种真正的社会联系变为(歪曲为)社会桎梏的那种锁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9页。资本关系成了自由人的活动锁链,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产生了摧毁这种锁链的物质力量。炸毁锁链只能是通过革命的办法,没有其他的办法来炸毁它。这些论述可以看作是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问题的进一步明确的表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对立”应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立的最初表述。尽管现存的手稿太少了,但仍可肯定马克思在1845经济学手稿中阐述过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发挥为第一个结论:“生产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达到这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产生出来的生产力和交往手段在现存关系下只能造成灾难,这种生产力已经不是生产的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接着马克思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处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0页。同样地,马克思在《1845年经济学手稿》中也进行了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61—262页。同时这里表达的思想还相当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第四个结论:共产主义事业只有在实际的革命运动中才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0—91页。

第三,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异化劳动问题,主张必须通过社会的物质活动才能消灭异化劳动。

马克思批判李斯特试图借助交换价值来确定价值、资本、利润、工资、地租等概念的错误做法,人们应该借助现实来确定这一切。马克思论道:借助工资可以确定工人的生活,进而确定工人是资本的奴隶,还可以确定工人的活动不是他的人的生命的自由表现;工人的劳动成为“私有财产的活生生的基础”;“私有财产无非是物化的劳动,如果要给私有财产以致命的打击,那就不仅必须把它当作物质状态,而且也必须把它当作活动,当作劳动来攻击。谈论自由、人的、社会的劳动,谈论没有私有财产的劳动,是一种最大的误解。”由于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被异化了,因此,现有的“‘劳动’,按其本质来说,是非自由的、非人的、非社会的、被私有财产所决定的并且创造私有财产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4页。马克思进一步发挥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消灭私有财产的观点:“因此,废除私有财产只有被理解为废除‘劳动’(当然,这种废除只有通过劳动本身才有可能,就是说,只有通过社会的物质活动才有可能,而决不能把它理解为用一种范畴代替另一种范畴)的时候,才能成为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4—255页。这些思想同样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中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91、93、95页。,并且相当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第三个结论:“迄今为止的一切革命始终没有触动活动的性质,始终不过是按另外的方式分配这种活动,不过是在另一些人中间重新分配劳动,而共产主义革命则针对活动迄今具有的性质,消灭劳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0—91页。

第四,马克思认为工人受所有的资本的统治,他没有自己的祖国,他的国家是资本,表述了类似《共产党宣言》中的 “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2页。“工人没有祖国”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1页。

马克思用排山倒海之势表达了这一思想:“工人的民族性不是法国的、不是英国的、不是德国的民族性,而是劳动、自由的奴隶制、自我售卖。他的政府不是法国的、不是英国的、不是德国的政府,而是资本。他的领空不是法国的、不是德国的、不是英国的领空,而是工厂的领空。他的领土不是法国的、不是英国的、不是德国的领土,而是地下若干英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6页。马克思再一次指出,不管单个资本家之间斗争多么激烈,作为一个阶级,他们的利益是共同的。总而言之,资本家是一个阶级集团,工人不是受一个资本家奴役,而是受全体资本家的奴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6—257页。

第五,人被看做是生产力,马克思质问道:“人同马、蒸汽、水”都充当生产力的角色,“这难道是对人的高度赞扬吗?”人被看做是“创造财富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62页。,人被看做是像牲畜、机器一样的生产工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现代制度”、“社会条件把人变成了‘物’”,“整个人类社会只是成为创造财富的机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63页。利用这一切条件的主人是谁?当然是资产阶级,他们代表着私有财产统治着一切。工人必须起来炸毁这个锁链,这将意味着必须进行政治革命,自然矛头要针对统治阶级。这相当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二个结论:“那些使一定的生产力能够得到利用的条件,是社会的一定阶级实行统治的条件,这个阶级的由其财产状况产生的社会权力,每一次都在相应的国家形式中获得实践的观念的表现,因此一切革命斗争都是针对在此以前实行统治的阶级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0页。

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手稿保存得太少了,当然,我们还是能够从现有的部分窥见一斑,马克思在这个手稿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唯物史观的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其阐述的唯物史观概括的四个结论明显的是《1845年经济学手稿》的延伸与拓展。因此唯物史观的“总结果”应该是体现在《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之中所得出的唯物史观的结论中。

不能因为恩格斯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评价和定位,就可以否定《1844年经济学手稿》和《1845年经济学手稿》两个经济学手稿在唯物史观创立中的地位。如果恩格斯知道了有这两个经济学手稿,他也许不会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做出如此评价——把它称之为新世界观的“第一个文件”。

综上所述,我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唯物史观的坯胎,《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是唯物史观的雏形,《德意志意识形态》只是唯物史观的运用(马克思在《序言》中自述的),姑且像被人们称作的那样是唯物史观的诞生,这毕竟是唯物史观的第一次未公开的初步阐明。

正是已经得出了唯物史观的初步结论,马克思才有可能从费尔巴哈的“迷雾”中真正走出来,并进而实现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是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始的。

§§§第五节唯物史观辩证法的确立

在1845年春之前,尽管马克思已经接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但他并没有发现费尔巴哈的历史观却是唯心主义的,所以马克思不但没有批判过费尔巴哈,反而对之大加赞赏。证明马克思从费尔巴哈的迷误中醒悟过来的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社会历史领域,为什么在马克思哲学之前就连旧唯物主义者包括费尔巴哈也是唯心主义?其原因就在于旧唯物主义者从另一个方面对人的本质作了唯心主义的理解。为什么旧唯物主义不能真正克服唯心主义尤其是历史唯心主义?真正彻底克服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并实现了哲学革命的是马克思。那马克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这里就不能不谈及唯物史观的辩证法。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我们不禁要问: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什么会“只是……而不是”呢?!因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眼中的人不过是一种抽象的自然人,由于自然人其中缺少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因而都成了一种抽象的自然人,所以仍然不可能是现实中的人。马克思为什么这时候能够转而去批判费尔巴哈,而且是一击即中其要害呢?

一、“感性的人的活动”再解读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批判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批判唯心主义尽管和唯物主义相反,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是它“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五条说“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对“感性的活动”的理解事关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在西方哲学史上,感性( sensibility)一词源于拉丁文sentise,它的意思是知觉到和感觉到。亚里士多德把感性理解为有感觉能力的主体对实体作了认识的改造。康德把感性定义为“通过我们被对象刺激的方式来接受观念的能力(接受力)”。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思想,他认为“感性确定性”是“意识”的自我肯定阶段,经过知觉再发展到知性然后进入“自我意识”发展阶段再发展最高阶段理性。“感性”是黑格尔自我意识发展的起点,是指人的感觉,“感性确定性”即“感性对象”是指“直接的或者现存着的东西”。[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63页。可见,在马克思之前,“感性的活动”往往是指与人的感觉感官相对应的一种认识活动。

马克思认为要批判黑格尔哲学,必须从他的哲学诞生地和秘密的《现象学》开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把异化设定为“抽象思维同感性的现实,或现实的感性在思想本身范围内的对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9页。, “思维自以为直接就是和自身不同的另一个东西,即感性的现实。”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1页。在黑格尔那里,“感性”、“感性对象”、“感性的现实”是指思维外化或者异化或者设定一个与自身不同的对象。马克思对“感性”作了自己的理解。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感性”与对象、现实是在一个层面上使用,是一个意思,这贯彻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思想:“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即现实的,这是说,它是感觉的对象,是感性的对象,从而在自身之外有感性的对象,有自己的感性的对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7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揭示了人的本质即劳动这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因此,在马克思那里,“感性”、“感性对象”、“感性的现实”不是黑格尔哲学中纯粹思维意义上的,而是从进行着生命活动的、“自主活动、自由活动”的人意义上讲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也是“感性对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页。因此,费尔巴哈把人看成是“感性对象”相对于“纯粹”的唯物主义而言是个进步,但费尔巴哈却在此止步不前,犯了“纯粹”的唯物主义同样的错误。

在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那里,由于对对象只知道用直观的方法去解释,因此,在旧唯物主义那里基本是没有“感性的人的活动”、“感性活动”。因此,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页。“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页。尽管他把人也看成了“对象、感性”,但他把人、“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相反,人的活动只限于理论活动,真正的人的实践、“感性活动”则被贬低为“卑污的犹太人”的吃喝之类的生存活动。而在马克思看来,被费尔巴哈贬低的实践活动,没有被他看到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页。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锦初天下

    锦初天下

    开文。陆锦初生在腊月,是兆京城陆家二房的女儿
  • 一个杀手的二次元日常

    一个杀手的二次元日常

    虚空中归来的游历者,百万分不存一的实力。已及一个随时都会改变的世界。
  • 重生之法神降临

    重生之法神降临

    我在颓唐中,忘记年岁,流失了绿意,抛下了尊严,若再来一次啊,我想骄傲的活着,即便枯萎,也不会让人随意,折断我的枝干。-叶黎(这是一个重生者回归并建立辉煌的故事……)
  • 娱文至上

    娱文至上

    林正熙一个万年单身狗……为了脱单泡妞,他专门学了不少的歌和乐器……最终还是只有吃狗粮的份……却没有想到他穿越到平行世界……在这里他靠之前所学的东西在这个世界大展拳脚……他能成功脱单吗?
  • 九尾阿狸

    九尾阿狸

    九尾。九命。只有亲身经历过,痛过,哭过,纠结过,伤心过,绝望过,才能学会成长,才能学会感谢人世间少许的温情。她是妖,是人,是仙。她是诗,是画,是灵狐。她的母亲赋予她生命,同时也赋予了她痛苦和磨难。
  • 腹黑皇帝本宫要休夫

    腹黑皇帝本宫要休夫

    纳尼?什么情况?她不过就玩个游戏,竟然遇到了传说中的穿越。穿就穿吧,还穿到了不得宠的皇宫娘娘身上,原主也是个可怜人,爹爹官品不高,故皇宫人人都来欺凌这个不受宠的嫔妃,顾倾夏誓要替原主把她受得苦都一一还回去。自此,吃货小公举摇身一变,手撕白莲花“诶诶诶,那个谁,一不小心玩儿嗨了,把你给忘记了”
  • 我的书(6):见微知史

    我的书(6):见微知史

    本套系列谈话录,精选同名视频节目《我的书》的访谈实录,由作者讲述创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解读作品核心理念,揭示书里书外趣闻轶事。内容精选高点击量的节目,按照话题聚类结集成册,随新书上市而持续不断的诞生新的故事,其中包含大量因节目时长限制而未能发布的精彩内容,不失为一套贴近粉丝的专业导读图书。本书为系列(6)见微知史,节选了擅长从微小的地方描述历史的作者访谈。视频节目《我的书》,自2014年在优酷的大型视频网站上线以来,一直在读书节目中名列前茅。
  • 此间有仙女

    此间有仙女

    片段一遥想当年,新词初识了。柴珺词就发誓她在吃莫新廷做的饭,她就是狗。直到——柴珺词捧着碗对自己说:狗就狗吧,反正她也没干过几件人事。捧着碗吃上一口,莫新廷的手艺见长啊。俩字:真香片段二秋风送暖,枫叶飘落。柴珺词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束花。一个字表达心情,那就开心。直到——“阿词,你这花是要送给谁的呀。怪寒颤的呀,这秋天送的花虽然没多少但也不至于给别人送几片草吧。”柴珺词:...老子就不配收到花是吧。还敢侮辱老子的花。当晚,骆休斯遭遇了多方麻袋套头攻击,那张俊脸肿了一个多月。骆休斯保证,他真的只是无心之失。——————————————————表面高冷内心戏十足女主vs假意温柔真病娇男主古风小甜文。细水长流,岁月静好款。
  • 华大讲堂(2010)

    华大讲堂(2010)

    本书收录2010年作客“华大讲堂”的龙永图、陈少峰、王长江、黄平、李慎明、唐元、李林的演讲文稿,内容涵盖经济形势、城市文化、政党政治、国际形势、全球化发展、十二五经济、中国法治建设等热点焦点问题。其视野之宽阔、分析之精辟、见解之独到、内容之丰富、影响之广泛,堪称当代中国思想文化荟萃。本书还收录每次演讲后的互动问答,通过专家与听众的智慧交流和思想碰撞,更能激发思考、深化理解。本书内容系根据专家演讲录音整理而成,口语化的表述方式深入浅出,让人犹如身临讲堂。
  • 寻找经济小糖人:经济世界的音乐之旅

    寻找经济小糖人:经济世界的音乐之旅

    由音乐深入物质丰盈、精神荒芜的经济世界;以更宽广的视野观察经济世界,用更文艺的笔触记录遐想偶思;一个经济学家的私人音乐电台,一段打开经济心门的文艺之旅。他头发很乱,五音不全,经济学深度中毒;他一边听着歌,一边观察和记录着身边的经济世界;与其说他在追求什么或证明什么,毋宁说,他在感受什么或经历什么这些思考或把你带入一个全新的疆域,或将你拉回记忆深处的某段时光;愿你喜欢这些歌,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学遐想也愿这本书能帮你找到“小糖人”——最本源的那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