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7700000013

第13章 谁在信仰(4)

从而将信和疑对立起来,相互规定。比如,休谟认为相信是一种有别于怀疑感觉的特殊感觉。实用主义先驱皮尔士认为信仰的三个基本特征之一是“它平息了怀疑的焦躁”。这里也包含着通过怀疑来定义相信的意思。新实在主义者培里认为重要的不是区分不同的信仰,而是区分信仰和怀疑。他认为相信是一种“信仰动机”,而怀疑是一种“理论动机”。梁启超也认为“哲学贵疑,宗教贵信”。

10.相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信仰是一种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实性的努力,因此,它应该是确定的。它的基本作用正在这里。将某个事物和观念予以同意和接受,使之固定下来,这本身是一种确定的活动。人对某种极高的价值予以相信,就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确定的信仰、生活的支柱。对一些熟悉的环境予以相信和信任,就为自己找到了确定的生活环境,确定了一种生活方式。从这方面来说,相信本身包含着确定性。

相信不只是表示一种态度,而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相信是一种心理状态,同时也与生理因素有关,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生理状态。罗素认为,这种状态可以在抛开相信的对象的情况下单独地加以测量和描绘。他说:“一个有机体的任一状态(这个状态是对于某种事物有所相信),在理论上说来是完全能加以描述,而不提到那被相信的事物。当你相信‘一辆汽车来了’的时候,你的相信之所由成,是在于肌肉、感官以及情绪的某种状态,也许还要加上一些视觉的影像。……在学理上经过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合作,都能够完全描述出来,而他们却不必提到你的身心以外的任何东西。”事实上,这种描述很难离开外部的对象,因为对象不同则主体的相信状态也不相同,这一点罗素没有考虑到。

相信与怀疑在性质上是正相反对的,但它们不是两种抽象的概念,而是人的实际的态度,而对于人的态度来说,是有程度的差别的,而且总是交织着两种不同的倾向,绝对的相信和绝对的怀疑都是少见的。所以,从相信和怀疑各自的程度不同来说,它们之间并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而是可以相互过渡的。最大的相信与最小的怀疑,或最大的怀疑与最小的相信之间,已经近在咫尺了。

这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就是相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我们对相信本身予以分析,就会发现相信本身包含着变动性和不确定性。

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相信本身包含着程度上的差异,通过这些差异依次向怀疑接近。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相信呈现出各种程度:相信、猜度、猜想、怀疑、游移、疑心、不信。《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认为信仰“因其肯定的程度而有所差别。如:推测、意见或坚信”。而德国《哲学基本概念手册》的“信仰”(Glauber)词条中也说:“多义性的‘Glauber’一词,包括了人们所持的从幻想经过犹豫不决的怀疑一直到确定的知识的几乎所有的态度。”

第二,相信本身包含着对自身的否定,即相信态度本身往往游移不定,很难固定在一种程度上,而且在每一种相信程度上都不能完全摆脱怀疑的纠缠,特别是当人们力图把握和认识自己的“相信”

的时候。当人们对某种价值观念的相信完全是一种不自知的习惯而当他从没有想到要认识和把握自己的相信的时候,他的相信是确定的,具有完全的相信,可是当他想到要了解和反思自己的相信的时候,非常奇怪,他原来的相信似乎一下子变得不稳定了,他甚至怀疑起自己的相信来。历史上有这样的情形,当一个人生活在普遍信奉某种价值的社会中时,他也自然而然地信奉着社会的价值,但他从没有想到过自己相信还是不相信,因为相信已成了习惯。相信在不自知条件下完全保持着,但一旦要对其加以认识,就会发现相信很容易变成不相信。

关于这一点,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注意到了,并作了些论述。

他在其主要哲学着作《存在与虚无》中认为相信是一种自欺。它是人的一种自欺行为,只是还没有达到说谎的程度罢了。在他看来,自欺的核心就是相信。人其实并不真正相信自以为所相信的东西,以为自己相信某种东西,事实上是一种自我欺骗。他写道:“任何相信都不是完全相信,人们永远不相信人们相信的东西。”因为“相信,就是知道人们相信,而知道人们相信,就是不再相信”,因此,“相信就是不再相信”这样,相信就是自身的否定,是一个悖论。萨特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他提出了问题,但解决得并不正确。他只注意到了相信的不确定性,没有注意到相信的确定性。

他把相信与对相信的意识等同起来是不对的。同时,他把信仰看作是对信仰的意识也是不对的。

其实,原来的相信是一种自发的相信,当人们用理性来审视这种相信的时候,就把相信的堤岸冲垮了。原始的本能的相信解体了,此后需要在理性基础上重建自己的相信。这就涉及相信的两种形式。

11.相信的两种形式

相信具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尚未发展的本能冲动的形式,其二是充分发展了的理论判断的形式。后者是从前者发展进化而来的。

本能冲动的自发形式的相信伴随着人的每一认识活动,即直接附着于感知能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上,特别是包含在感知和想象的能力中。一旦这种认识能力得到运用,相信的冲动就已经包含于其中。

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的每一种认识活动中得到的认识或观念,都被这种自发形式的相信所肯定,都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人的自发信念。

但是,从理智上讲,人们并不相信他们所得出或得到的每一个认识结论,他们只是相信那些在他们看来是有证据的,值得相信的东西。

也就是说有些过去的自发信念被放弃了,人们通过自己的理智能力把原来自发地附着于每一观念之上的本能相信去掉了。

罗素对此有所论述,很有启发性。他认为对一个被想到的观念的相信并不在这种“想到”之外。他说:“当你抱有一种想法同时并不相信它的时候,相信它的那种冲动不是没有,而是受到了抑制。

信念并不是加在先前只是被人抱有的想法上面的东西,而是在人们想到而不接受它的时候凭着努力才从想法中减掉的东西。”

相信冲动具有某种前理性的性质,它在没有理性判断和检验的时候,自发地起作用。人们形成的每一观念在其尚未被检验为正确或错误之前,都作为一种自发信念而存在。当理性的标准或实践的标准加进来后,被证明为正确的观念就成为知识,相信的冲动得到肯定,并被赋予自觉的理论形式,成为自觉的信念。被证明为虚假的观念,理性便将它上面的本能的相信排除掉,它便不再作为信念而存在了。当然这只是在认识论范围来说的,但在认识论外的领域如在宗教中,那么即使被理性证明为错误也仍然保持着信念的存在,它上面的相信冲动被宗教强化提升为一种美德。因为他们认为发生错误的不是他们信仰的宗教观念,而是人的理性。

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特别是理性认识能力的发展,相信越来越多地附着于理性上面,并与之结合起来,在理性认识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可以说,相信在认识发展中经历了由本能冲动到理论判断,从盲目相信到遵守认识论的真伪标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当相信还是一种本能冲动时,它是前理性的,在认识领域中不受理性的约束。当它发展为理论判断形式的相信态度时,认识论才对它提出这种要求:对一个命题的相信必须与命题本身的可信度相符合,不能超出这个命题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的程度。这就是认识论的真伪标准。认识论据此来要求相信必须与真理相结合而不是与谬误相结合。当然,在实际认识过程中,真理与谬误、正确与错误往往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可能在同一个命题中既有真理的成分,又有谬误的成分。这样认识论的真伪标准就不但具有区分真伪的“质”的意义,而且具有区分真伪的不同程度的“量”的意义。

因而相信对认识论真伪标准的遵守也具有量的意义。休谟说过,一个聪明人应该使他的信念和证据成比例。罗素认为,科学认识论的任务就在于使认识者的相信程度尽可能地符合于他所相信的命题的可信程度,而所谓科学方法,广义上说就是由有关这种符合的“技术和规则组成”的。他甚至断言,一个完全相信某一匹马在某次赛马中能获胜的人即使这匹马真的获胜也算是犯了错误,因为这种相信毕竟超出了现有证据所提供的可信度的范围。罗素的见解中有一点很有启发意义,那就是,科学认识论的任务不仅在于发现真理,即尽可能地使人的认识符合于它所反映的外部对象,而且在于相信真理,即尽可能地使人对认识的相信符合于认识正确反映外部对象的程度。

12.相信的产生与意义

相信不仅是人的一种态度,而且也是人的一种生存的能力。甚至可以说,它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判断的态度,就是因为它首先是一种主体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产生出来的,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或人与环境的同一关系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表现为一种自发的肯定和承认。

相信的产生比怀疑要早,怀疑是在相信的基础上,作为对相信的否定而产生的。在前理性中就包含有相信,而怀疑则是理性的,是一种理性的反思能力。从历史上看,相信产生和起作用的时间更早。越是早期的、原始的民族,他们在生活中对待事物就越多地相信,而越少地怀疑。越到后来,到晚期,人们就相信得越来越少,怀疑得越来越多了。这一点甚至在个体的发育中也得到反映。一个人在幼年时期,别人说什么都信,但到后来,就对别人说的话不那么句句都信了,而是有所怀疑。到了老年,就疑虑更多,他往往只相信自己的经验,而对不符合自己经验的东西一律都不相信。有一句着名的格言说:“年轻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这是有道理的。我国民间还有一句话:“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意思也是相近的。因为年少的人容易轻信,所以最好不要让他们看《水浒传》这样讲杀人放火和造反的书,不然他们就会盲目模仿。而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他们本来就对什么都不相信,所以如果让他们看了《三国演义》中的谋略、诡计,就更加不厚道了。

这件事实如果从相信与怀疑的关系上加以归纳,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相信与怀疑不只是对立关系,而且还是前后关系即相信在前,怀疑在后,进而也是深浅关系,即相信一般来说层次更浅一些,而怀疑由于是一种反思,所以就更为深刻。

下面谈谈相信的产生。相信作为一种能力是在人的生存活动中,并适应生存活动的需要而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

第一,相信的产生是人保存生存经验的需要。人们在每一生存活动和认识活动中,一旦获得某种知识和经验就马上用相信能力将其固定下来,保存起来,以免遗失。因为任何经验和知识对早期人类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都是在生存活动中用教训换来的,对于指导生存有极大作用。人们对成功的经验予以相信而形成一种知识,而对失败的教训予以相信则形成一种禁忌。人们不论是对经验,还是对教训,都深信不疑。

第二,相信的产生是铺设常态生活环境的需要。相信能力在最初产生时的任务便是在积累生存经验的基础上,用大量的相信来为自己铺设一个常态环境。在这个常态环境中,他感到放心,而较少焦虑和不安。举个也许并不恰当的例子:当人带着一只狗散步时,狗每到一个地方就跑来跑去,东嗅嗅,西闻闻,然后撒一泡尿。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奇怪的习性,其实是狗的一种并不多余的生存技能,即狗在对于自己探查过的地方作一种记号。实际上,狗是在把一种陌生的环境变成熟悉的环境,把可能潜藏着危险的地方变成自己可以放心的地方的一种活动。

人的生活,需要有一个常态环境,即自己熟悉的、放心的环境。

他对于这个环境中的各种事物,都是了解的,都是相信而不怀疑的。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感到放松、惬意。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样的环境也许可以算作是“家园”吧。这样的环境,就是人用大量的相信、大量的信念所铺设出来的。人在自己的家乡,饭后可以散步。

这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隐藏着大量的不言而喻的信念在内。比如说,人在家里放心地吃饭,这就意味着他相信饭里没有毒。饭后出门散步,就意味着他相信路上没有地雷。相反,如果是赴“鸿门宴”,吃饭就不那么畅快;如果是在前哨阵地或雷区附近,散步就不那么随便了。

不但铺设常态生活环境是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且在生活中相信常态之继续存在也是生活的一个基本条件。因此在常态环境中的相信表现为一种对生活常态继续存在下去的信念。金岳霖说:“大致说来,我们总相信常态之继续存在”,“也许这种消极的无明白表示的相信有些人不承认其为相信……相信常态之继续存在也许没有理论上的根据,但的确是我们所利用的工具,并且这工具有经济时间经济精力底作用。试想我们不相信常态之继续保存,我们的生活可以麻烦到不能维持下去底程度。”

失去相信能力造成的恶果比失去怀疑能力更甚。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怀疑能力,最多不过是“轻信”而已,用马克思“自白”

中的话来说,这是一种可以原谅的缺点。而失去相信能力,则精神上就会造成病态,如迫害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就是一个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信任的病态的人。历代的帝王往往是对周围的人谁都不信,因而其心理往往不很健康。人总是得有所相信,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和正常的生活信念。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好像什么也不相信,但归根到底总是有所相信。比如搞地下工作的人,出于安全的需要,对周围的人必须保持警惕,不应随意相信任何人。

但无论如何,只要他是个地下党,总得相信党组织。

13.影响相信或信奉的因素

对人的信奉影响最大的是事实与证据。尽管人也会相信一些荒诞不经的东西,但人还是更能相信真实的东西。这是正常而健全的人类心智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也影响到人相信什么与不相信什么。洛克举过一个例子:热带地区某酋长对一位与他相交甚厚的英国外交官十分信任。但有一天外交官给他讲了冬天水上可以行走的话后,酋长说:以前我认为你是一个诚实可靠的人,现在我才知道你也喜欢撒谎!这位酋长之所以不相信水可以结冰这一生活常识,显然是由于受到了热带生活经验的限制。我国古代有的成语也表达了相似的意思,如“与夏虫不可语冰”等。

同类推荐
  • 你的任性必须配得上你的本事

    你的任性必须配得上你的本事

    现代人越来越注重表达自我、遵循自我,似乎张扬、任性已经成了一件时髦、完美的外衣。很多人都在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对于那些混着工资浑浑噩噩度日的人,用什么去看世界呢?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先收起侥幸、矫情的心理,现在开始,要让收入配得上奢望,要让任性配得上本事!本书作者米苏用绝对“够狠够毒”的道理和文字,敲醒了城市里无数混日子的年轻人——用本事阐释任性,才是真正的任性!在本书里,你将为想要的生活找到起点和方向。现在的你吃的苦、流的汗,都将成为你将来任性的资本。
  • 归侨侨眷维权问答手册

    归侨侨眷维权问答手册

    《归侨侨眷维权问答手册》将市、区县侨联法顾委(团)、法律工作者在实践中搜集的第一手素材,以生动的案例以及对案例详细的分析来解决归侨侨眷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诸如合同纠纷、物权纠纷、继承纠纷、家庭纠纷等法律问题。《归侨侨眷维权问答手册》中的所有案例均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借鉴性。
  • 刷新世界的100个技术发明(下)(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

    刷新世界的100个技术发明(下)(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

    技术发明是应用自然规律解决技术领域中特有问题而提出创新性方案、措施的过程和成果。发明的成果或是提供前所未有的人工自然物模型,故而技术发明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刷新世界的100个技术发明》,让我们对那些影响深远的技术发明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打开我们创新的思维。
  • 人性的“新大陆”

    人性的“新大陆”

    人性问题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就有很多先哲展开争论。在西方,公元前三百多年,古希腊哲学家波,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论述过有关人性问题。
  • 家和万事兴:家风家教的艺术

    家和万事兴:家风家教的艺术

    本书主要讲述了不同时代的家庭教育,家长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着着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家教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个个家风。家庭是孩子人生路中的第一所学校,家教、家风对孩子未来发展影响深远,本书从共分为九章,第一章总的概述了中国家风思想精髓,从第二章到第九章从不同角度为各位家长阐述了教子理念,让家长能深入体会,并优化自己的家庭教育,提升家风素养。
热门推荐
  • 卖房子的人前传

    卖房子的人前传

    年轻的人儿,穷且益坚,一脚踏进社会的大门,遇到了“身材高挑”的房子,顿时手足无措。爱悠悠,恨悠悠,这是年轻人关于房子的第一堂课。
  • 夏之未央

    夏之未央

    一切都要从一场你不情我不愿的婚姻开始……
  • 暗恋是长久之计

    暗恋是长久之计

    第1年,她对他一见钟情,无数情思细细密密地融入血液,铭心刻骨;第7年,她鼓起勇气,隔着屏幕对身在千里之外的他表白,无情被拒;第11年,她是职场小萌新,满腔热血却处处碰壁,直到遇见他……明明不爱,可这个如星光一般耀眼的男人,却在她撞得灰头土脸时,一次次地帮助她,照顾她,甚至——在醉酒时深情如斯地一遍遍喊她的名字,拥抱她……
  • 二十几岁决定男人的一生

    二十几岁决定男人的一生

    男人,二十几岁时最怕别人说自己没长大?三十岁以后最怕别人说自己没出息?你二十几岁,染色体决定了你的生存方式是战斗! 男人在二十几岁怎样做,决定他三十岁以后怎样活!男人想在三十岁以后得到,就得在二十几岁做到!二十几岁敢要,三十岁以后得到。二十几岁敢赌,三十岁以后能赢。这就是《二十几岁,决定男人的一生》
  • 新闻发言人与媒体:沟通策略与技巧

    新闻发言人与媒体:沟通策略与技巧

    本书在广泛搜集资料、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的基础上,作者做了以下尝试:第一,研究定位上的突破。根据所能搜集到的资料,本书是目前为止第一本专门针对高等院校特别是新闻院校学生的教材,而其他学者所著多为培训教材。第二,研究视角和体系上的创新。本书以媒体与新闻发言人的互动为基本立足点,为此确立自己的研究视角和教材体系。第三,教材形式上的突破。本书充分考虑了现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阅读特点,注重文字流畅、形式新颖、图文并茂、体例生动,尽量引用最新的资料。本书设置了“知识导航”小板块,使读者对内容预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竹笺落

    竹笺落

    这深宫之中,很多事情都由不得他们的意愿……一纸婚书,御赐姻缘,皇恩浩荡,这在外人眼里是无上的荣耀啊!但,事实只有他们知道。什么无上的荣耀,什么天作之合,什么天造地设……都是扯淡!她知道,他是不愿意的;她知道,他有多么的厌恶这场婚姻;她知道,他有多么的抗拒;她知道……只是,他不知道,她是无奈的;他不知道,她对这万万人都求之不得的婚姻避之不及;他不知道,她多么想逃离;他不知道,她留下来只是为了寻找生死不明的挚友;他不知道……“我不想当什么颜府二小姐,更不想当什么皇子妃!”她曾恼怒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如金丝笼般的皇宫,束缚住的到底是什么…
  • 靖安侯嫡女

    靖安侯嫡女

    一觉醒来,在荣国公府饱受磨搓的靖安侯府嫡女陈钥回到了自己十七岁。这时候,正逢她被自己嫡亲的哥哥和荣国公府的老封君设计给荣国公府吴宝玉下药而被罚前往家庙,因故昏迷的时候。看她如何避免被哥哥送去给荣国公府泄愤的悲惨结局,一路高歌,将前世的仇人荣华富贵全都送上终结之路。
  • 国学管理

    国学管理

    本书以道、术结合为宗旨,从思想、实践、制度三个方面,叙述了儒、道、法、兵、墨、纵横等诸子百家的智慧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管理主张和管理模式,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创业、变革、守业、亡国、治国安邦国学思想的管理智慧,详解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制度、监察与控制管理、任吏与考核、地方行政管理四条线的演变、特征和作用,全面展示了国学管理精深微妙的管理艺术,以求为管理者解决实际管理问题提供理论和工具两方面的帮助。
  • 小花仙之奇迹花的祝福

    小花仙之奇迹花的祝福

    五年时间,让一对有情人分隔两地,五年后重逢,库库鲁是否会向安安表白?